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_第1页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_第2页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_第3页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_第4页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今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先后派出6个调研组,深入到沿海10个省(区、市)进行了专题调研。今天,沿海各省林业厅(局)的主要负责同志都作了发言,讲得很好,很受启发。大家深入分析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全面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大家以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印度洋海啸灾难的启示,紧密结合我国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要,查找出来的问题和研讨得到的对策,都十分全面、十分深刻,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为下一步调整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充分反映了我们务林人进一步搞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体现了我们林业部门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能力。会议开得很务实、很圆满,富有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结合大家的发言,我讲几点意见。一、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我国是海岸线很长的国家,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8340公里。同叱我国沿海又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区域,一直面临着海啸的威胁和风暴潮的危害。据记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啸,1934年农历六月十八日夜发生在广西钦州的台风海啸,浪高6米多,康熙岭镇团和村房屋全部倒塌,死亡450多人。我国的风暴潮更是频繁发生,从1949年〜XX年的历史资料看,平均每年有次台风登陆,每隔3年〜4年就发生一次特大风暴潮,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据统计,1990年〜1999年的10年期间,沿海地区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近几年每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超过100亿元,呈现出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损失越来越大的趋势。尽快构建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在这个方面,林业大有作为,承担着重要使命,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理解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功能和作用,是正确认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前提。那么,什么是沿海防护林体系,它的功能和作用又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存在不同的认识。但是,那些简单地把沿海防护林体系看做一条绿化带、一条防护林带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我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沿海防护林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从它的主体组成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是由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和其他防护林等五类防护林组成的“防护林综合体”。从它的建设内容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是包括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农田林网、城乡绿化和荒山绿化等,加上滨海湿地的“绿色系统工程”。从它的功能和作用上看,沿海防护林体系不仅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而且具有抵御海啸和风暴潮危害、护卫滨海国土、美化人居环境的作用,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工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印度洋海啸灾难的教训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防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迫切需要。去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海啸灾难,举世震惊,短短数小时内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发人深省。这场灾难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关于防御海洋自然灾害的广泛讨论。起初,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地震预报、海啸预警、海防设施建设等工程措施上,但随着对这次海啸教训的深入探寻,人们发现沿海森林植被以及它们的好坏,对降低海啸的破坏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泰国拉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广袤的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居民生活未受大的影响,而与它相距仅70公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区,村庄、民宅被夷为平地,70%的居民遇难。印度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是海啸的重灾区,而其中的瑟纳尔索普等4个村子,由于海边有茂密的红树林,400多个家庭安然无恙。灾区中8块国际重要湿地反馈的信息表明,海啸的能量经过湿地中红树林、珊瑚礁等的消耗后,进入村庄的海水只是缓缓上涨,随后徐徐退却,这与瞬间席卷无数村庄的凶猛海啸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例子,在我国过去发生的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也很多。这些实例告诉我们,虽然人类对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难以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有效的控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办法,来减轻甚至抵消这些灾害的破坏力。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密集,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XX年沿海11个省区市的GDP总量高达万亿元,占全国的%,在这里还分布有100多个中心城市和630多个港口。但是,我国沿海地区处在陆海交替、气候多变地带,海陆之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形成了显著的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风沙海雾、低温干热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很高,一直是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1994年8月,在浙江瑞安市登陆的9417号台风,造成1216人死亡,倒塌房屋10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20多亿元。海南省在过去15年中,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2700多万人受灾,71万多间民房被损毁,农作物受灾面积220多万公顷。广东在过去5年中,由于榴莲、尤特、玉兔等台风登陆,对141个县1769个乡镇造成很大破坏,受灾人口超过3000万。另外,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吃穿住用等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对优美环境的向往也越来越迫切。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加快区域林业发展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我国林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建立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这也是中央林业决定所确定的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具有较好的林业基础,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还要有民众的生态意识为基础。就全国而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科教文化进步、人才资源丰富,并且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这些都是其它地区难以相比的,为沿海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新时期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骨干工程,更是带动沿海地区林业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针对沿海不同地区的实际和特点,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发展林业产业,这是沿海地区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要解决的课题,也是沿海地区加快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从扩大改革开放看,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也是十分必要的。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可以进一步改善沿海地区的生态状况、美化人居条件、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展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促进对外交流和扩大开放。特别是通过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把广东的红树林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红树林连接成带,对维护整个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和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地区的绿色屏障,是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中坚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维护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局出发,对照构建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的要求,切实看到沿海防护林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准确把握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不断发展壮大。1991年,国家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进入新世纪,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了沿海地区林业建设的力度,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更加明显的成效。一是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据统计,过去10多年来,沿海地区累计造林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由%提高到%,增加了个百分点。新造或更新海岸基干林带7884公里,使海岸基干林带总长达到17000公里,初步实现了合拢。基本形成了以村屯和城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为“面”,这样点线面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框架。二是加强了湿地和红树林保护,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近年来,沿海各地认真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条例和办法,滨海湿地保护力度明显加强。截至XX年底,沿海地区共有国际重要湿地7块,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9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43万公顷,同时建立了多处湿地公园,黄河三角洲、双台河口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一大批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回升,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三是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增强了沿海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近10多年来,沿海地区不断加强生态治理力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08万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下降25%。沿海地区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一些地区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已经得到基本控制。营造农田防护林万公顷,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50万公顷,控制率达80%以上,有效地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稳产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改善了沿海地区人居环境。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结合区域绿化美化,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人居环境。不少地区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城市园林化、通道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基本建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生活环境。特别是很多滨海城市已经成为林带纵横、绿树成荫、人居适宜、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提升了我国城市的建设水平。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归结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沿海防护林的定位不高,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沿海防护林工程启动之初,由于受到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把目标主要定位在绿化海疆、防风固沙之上。在编制工程规划时,主要突出了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网建设和荒山绿化,而忽视了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红树林的保护发展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在工程规划执行中,一些地方更是把沿海防护林简化为基干林带的建设。没有真正形成从滩涂红树林、滨海湿地到海岸基干林带、城乡防护林网、荒山绿化,这样一个多个层次、相互衔接的复合型防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沿海防护林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作用,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沿海防护林的总量不足,难以承担抵御海啸和特大风暴潮的重任。从森林资源情况看,沿海防护林工程范围内221个县的森林覆盖率为35%,虽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多百分点,但与沿海地区发展林业的优越条件相比,与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要求相比,应该说算不上高水平。特别是在11个沿海省区市中,有6个省份的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于本省平均水平,应该说沿海防护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海岸基干林带建设看,还没有实现完全合拢,特别是在一些泥质海岸的盐碱涝洼地和沙质海岸的风沙频发地,基干林带还是空白。全国约有3800公里的海岸线需要营造基干林带,约有5200公里基干林带需要更新改造。(三)沿海防护林的质量不好,难以很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作用。一方面,我国沿海防护林普遍存在着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的问题,很多海岸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都是单一树种的纯林,没有形成多树种、多林种的林分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致使防护功能先天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沿海防护林大多营造时间较早,很多都已经退化老化,病虫害危害严重,加之经过多年的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林木受损严重,疏林残林较多,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缺口断带,致使防护功能后天受损。另外,海岸基干林带普遍宽度不够,大多数不到100米;农田林网不够完善,整体控制率只有80%;城乡绿化,特别是护村片林零碎不齐。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沿海防护林的功能和作用。(四)沿海防护林的人为破坏较严重。沿海防护林处在经济活动频繁的海岸地带,极容易遭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一些地方为了眼前利益,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内毁林采沙挖矿,围滩养鱼养虾,砍伐红树林搞经济开发,甚至出现了毁掉基干林带来修建堤防工程的情况,造成湿地、林地的大量流失,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较突出。据统计,我国原有红树林6万多公顷,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80年代的围海养殖、90年代的开发建设,目前仅剩下2万多公顷。另外,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家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后,很多地方把建设用地转向了林地和湿地,这对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五)沿海防护林建设的投入严重不够。沿海防护林属于生态公益林,各级政府是建设和投入的主体,但实际投入严重不够。在1991-XX年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的10年中,中央共投入资金亿元,平均每亩补助元;在XX-XX年二期工程的4年中,共完成中央投资亿元,平均每亩投入元。从目前情况来看,沿海防护林经过10多年的建设,剩下的都是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地方,特别是盐碱地区、石质山区和红树林发展,需要的投入更高,一般每亩造林费用都在五六百元,目前的投入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另外,沿海防护林的管理和保护资金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沿海防护林建设成果的巩固。(六)沿海防护林的法律保障和科技支撑滞后。一方面,沿海防护林建设缺乏可操作性的专项法律法规。原林业部颁布的《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对保护和建设基干林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涉及的内容较窄,权威性不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沿海防护林建设用地、规范滩涂种植养殖、制止毁林采沙挖矿、遏制无序开发等,都缺乏法律支持,严重影响了沿海防护林的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沿海防护林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如低效防护林改造、红树林引种驯化、困难立地造林、重大病虫害防治、高效防护林体系配置、滨海湿地恢复技术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防护林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发挥。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的是林业基本矛盾的逐步显露,有的是多年未突破的老问题,有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一定要本着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全面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为构建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做出积极贡献。三、理清思路,研究对策,努力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在今年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我们通过对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国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调查、全国荒漠化监测、全国水土流失监测等四大调查监测结果的深入分析,并经过专家学者的科学论证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做出了我国生态建设已经从“治理小于破坏阶段”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判断。这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最大现实,是我们做好下一步林业工作的基本依据。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要紧紧围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充分把握相持阶段林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精神,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形成以生态建设为主线、重点工程和社会造林为载体、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林业建设新态势,努力推进我国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上述总的想法,要按照统筹区域林业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地区林业的现状和影响发展的因素,对林业生产力布局做进一步的优化配置,具体地讲,就是要在全国形成“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林业发展基本格局。“东扩”,就是在沿海地区和东部、中部平原,大力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防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对沿海地区的危害。不断提高平原绿化的水平,建立高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适度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积极促进林业向农区、城区和下游产业延伸,扩展林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西治”,就是在三北、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大力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切实加大对风沙源区、大江大河源区和高寒地区的生态治理,尽快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面貌。“南用”,就是在南方集体林区,在积极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域和机制的优势,加速推进用材林、工业原料林和经济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纸林板一体化、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林业产业,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北休”,就是在东北林区,充分利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契机,加强天然林保育,改革国有重点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纵深发展,让林区继续得到休养生息,尽快恢复森林资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东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东扩”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东部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的进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一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增强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基干林带建设、红树林发展、滨海湿地保护、城乡绿化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规模,拓展内涵,提高质量,完善功能,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我国海疆绿色屏障。为此,当前和今后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要切实从以下六个方面求突破、见实效。(一)调整目标定位,确保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建设目标上,要向“高度”拓展。把沿海防护林定位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上,实现从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的扩展。在建设内容上,要向“广度”拓展。将滨海湿地保护与恢复、沿海区域造林绿化统筹到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之中,实现从结构相对单一的防护林体系,向以基干林带为主导,滨海湿地、滩涂红树林、城镇乡村防护林网、荒山绿化等有机配合的多层次结构防护林体系的扩展。在建设档次上,要向“美度”拓展。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农田、道路、矿区、居民区绿化美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沿海防护林建设成为我国万里海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实现从营造防护林向绿化美化城乡、改善人居环境的扩展。今年是规划年,要抓住国家制定“十一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良好机遇,对已经编制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规划》进行修订完善,把上述理念体现在沿海防护林发展规划中,切实增强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沿海各省区市也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抓紧编制或修订本地区的沿海防护林建设规划。(二)突出建设重点,促进体系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一要突出基干林带的建设。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体系的主体。一方面,要加快断带缺口地方的造林步伐,尽快实现基干林带的真正合拢;另一方面,要通过增加宽度、增加树种、优化结构,以及对残次林的更新改造,全面提升基干林带的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二要突出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红树林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生理生态性质,有“海上森林”的美誉,在抵御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保护海岸堤坝、保持沿海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把红树林作为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在规划中占据位置,在工作中切实加强。三要突出滨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滨海湿地不仅是沿海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之地,而且对减弱风暴潮等危害有重要作用。要抢救性地将滨海重要湿地划为自然保护区,加大投入,加强保护。四要突出城乡绿化美化。城乡绿化美化是沿海防护林体系提高档次、增添人文内涵的重要载体,要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的要求,把森林引进城市,把农村建成花园,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促进东部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三)完善政策机制,增强体系建设的内在发展动力。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不断增加投入力度,保证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渠道。将基干林带划定为国家公益林后,要尽快争取将其纳入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范围。同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机制较为发达,各地要从这一特点出发,积极探索由沿海防护林受益主体直接进行补偿的新机制,使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管护有可靠的资金保证。要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引进市场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让各种资金、各种所有制主体共同投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要针对当前基干林带的经营权既有国有、也有集体和个体所有的情况,积极探索土地置换、赎买和合作补偿及资本化运作等新机制,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发展。(四)强化科教支撑,提高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快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科教是根本。要努力将沿海防护林科技项目列入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