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教学大纲 - 运动生理学_第1页
《体育史》教学大纲 - 运动生理学_第2页
《体育史》教学大纲 - 运动生理学_第3页
《体育史》教学大纲 - 运动生理学_第4页
《体育史》教学大纲 - 运动生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sdgsdgs成都分行东风浩荡合法规和法规和土壤突然图腾目录体育史…………1体育概论………………………4人体解剖学……………………7运动生理学…………………17体育保健学…………………26运动生物化学………………37体育心理学…………………41体育社会学…………………44学校健康教育学……………47体育科研方法………………51田径…………54田径专修课…………………57蓝球普修课…………………70蓝球专项选修………………74排球…………76足球…………79体操…………93体操专修……………………95体操基本理论………………97体育舞蹈……………………101健美操………………………103武术…………107体育统计学…………………112运动训练学…………………115学校体育发展史……………119乒乓球………………………122游泳…………128体育测量与评价……………132体育绘图……………………135体育游戏……………………138体育管理学…………………141推拿与按摩…………………144医务监督……………………147运动创伤学…………………150运动营养学…………………153中华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155

《体育史》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执笔人:刘文诚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体育史》2.课程英文名称:P.E.History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5.总学时:18学时6.总学分:1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1、地位与作用体育史是教育部1980年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国家教委1991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均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其目标是学习中国与世界历代的体育思想、内容和形式方法的演进情况,掌握必要的体育史料,启发学生历史地认识和观察体育的演变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2、任务(1)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产生,发展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有密切的联系。启发学生历史地认识和观察体育的演变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体育观。(2)使学生学习掌握体育史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了解本学科的科研途径和方法。(3)结合教学进行爱国际主义,国际主义和专业思想教育。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见下表:体育史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章次教学内容(节数)学时(1)结论。(2)学期教学内容、要求、考试方式等。2节1原始社会时期的体育(1—2节)2奴隶社会时期的体育(1—4节)2节3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体育(1—4节)4封建社会前期的体育(1—4节)2节5封建社会中期的体育(1—4节)6封建社会后期的体育(1—4节)7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1—4节)2节8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1—3节)(上部分)9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1—4节)(下部分)10革命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体育(1—3节)2节1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创时期的体育(1—4节)12曲折发展时期的体育(1—4节)2节1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体育(1—3节)1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体育(1—5节)15外国古代体育(1—4节)2节16外国近代体育(1—5节)17外国现代体育(上、下部分)(1—6节)2节18港、澳、台体育复习2节考试四、考核方式课堂“RAS”综合能力;平时课程考勤及表现;平时作业表现;期末理论闭卷考试五、成绩评定课堂“RAS”综合能力分占20%;作业占10%;考勤表现占10%;期末理论考试占60%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在课堂上组织“RAS”的综合教学(R——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A——指分析问题能力;S——指解决问题能力)竞赛。2、通过“RAS”教学竞赛不断提高学生个性创新能力,从时间分配上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学比例6:4,即学生自主教学时间占60%,教师在讲台演讲组织教学时间占40%3、通过“RAS”教学竞赛,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团体创新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课堂上体现出个性与集体互动、团结、协作、解决问题气氛。七、教材参考书1、全国高师《教育史》教材编写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5年12月。2、主要参考书目:(1)全国高师《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7年。(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史》北京,《体育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3)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年。(4)荣高棠等《中国当代体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5)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6)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7)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奥林匹克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8)郑振坤,《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纲要》,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9)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年。(10)王其慧、李宁,《中外体育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11)国家体委文史委员会编《中国古代体育图说》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12) [美]C.W哈肯史密斯,《西洋体育史》,台湾,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译本,1971年。《体育概论》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执笔人:刘文诚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体育概论》2、课程英文名称:P.E.Conspectus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5、总学时:18学时6、总学分:1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1、地位与作用本教程是分别于1981年、1991年教育部、国家教委先后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学计划》。其中都规定了《体育概论》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程。这对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提高我国体育理论水平等的建设起到了积极和推进作用。

2、任务(1)学习掌握体育的本质、特点、作用、体育的基本手段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2)使学生明确我国社会主义体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制度,培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辨证分析体育有关问题的能力。(3)结合教学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3、目标(1)使学生从总体上对体育有概括的认识,明确体育对人类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2)使学生逐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体育观,为学习体育教育专业多门课程打下初步的认识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要求学时分配表章次教学内容学时绪言(教学计划、目标、内容、考试办法等)2一体育的本质(第1—6节)4二我国体育的目的任务(第1—4节)2三体育体制(第1—3节)2四体育手段(第1—5节)2五体育科学(第1—3节)2六国际体育(第1—3节)2复习1—6章重点和难点等内容2考试四、考核方式课堂“RAS”综合能力;平时课程考勤及表现;平时作业表现;期末理论闭卷考试五、成绩评定课堂“RAS”综合能力分占20%;作业占10%;考勤表现占10%;期末理论考试占60%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在课堂上组织“RAS”的综合教学(R——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A——指分析问题能力;S——指解决问题能力)竞赛。2、通过“RAS”教学竞赛不断提高学生个性创新能力,从时间分配上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学比例6:4,即学生自主教学时间占60%,教师在讲台演讲组织教学时间占40%3、通过“RAS”教学竞赛,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团体创新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课堂上体现出个性与集体互动、团结、协作、解决问题气氛。七、教材参考书教材:鲍冠文,出版地:北京,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年份:1995年3月第一版。主要参考书:(1)作者周西宽等《体育学》(第1版),四川,中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2)龙天启主编《体育哲学》(第1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3)编写组《体育概论》(第1版),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年版。(4)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5)孟宪俊等《科学技术学》(第1版),西北地区工程学院出版社,1986年。(6)田天、王兴成主编《科学学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第1版),1983年。(7)蔡俊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体育报》,1983年。(8)蔡俊五,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体育报》,1991年8月2日。(9)历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曹湘君主编《体育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年。(11)王道俊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12)刘清黎主编《体育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3)曹湘君《体育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年。(14)摩尔根《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57年。(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20、23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6)前川峰雄《体育原理》,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1982年。(17)阿希忍《体育哲学》,丛东凡译,1982年。(18)江变规《体育学原理新论》,台港,台港商务印书馆发行,1986年。(19)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导》,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20)龙天启《体育哲学》,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执笔人:张丽玉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中文名称:人体解剖学2. 课程英文名称:HumanAnatomy3. 课程类别:必修4. 适应专业:体育教育专业5. 总学时:80学时(其中理论62学时,实验18学时)6. 总学分:5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人体解剖学是体育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观察标本、模型、活体结构和分析体育动作等基本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及体育专业奠定解剖学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2学时)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及分类二、人体解剖学的地位及作用三、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及方法四、人体解剖学的发展简史五、人体解剖学术语2.第一篇人体的组成结构的基础(6学时)第一章细胞和细胞的间质第一节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一、细胞的形态二、细胞的结构第二节细胞的间质一、细胞间质的概念二、纤维三、基质第二章基本组织*第一节上皮组织一、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二、被覆上皮的结构和分类第二节结缔组织一、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二、疏松结缔组织三、致密结缔组织四、软骨组织五、骨组织第三节肌组织一、肌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二、肌肉组织的分类及分布三、骨胳肌组织(一)骨骼肌纤维的显微结构(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第四节神经组织一、 神经组织的组成及分布二、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分类三、神经胶质细胞3.第二篇执行运动功能的结构体系第三章骨(10学时)第一节概述一、骨的分类和表面形态二、骨的基本构造三、骨的理论性质四、骨的发育与生长第二节附肢骨一、 上肢骨(一)上肢骨的组成、名称和数量(二)上肢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的表面结构二、下肢骨(一)下肢骨的组成、名称和数量(二)下肢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的表面结构三、上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第三节中轴骨一、椎骨(一)椎骨的一般形态(二)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态特征二、胸廓骨三、颅骨四、中轴骨的主要体表标志第四节体育运动对骨的影响一、促进骨的生长发育二、改善骨的结构与功能第四章关节(1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 骨连结的概念及分类二、关节的结构三、关节的运动四、关节的分类五、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解剖学因素第二节上肢关节一、上肢带关节二、自由上肢关节(一)肩关节(二) 肘关节(三) 桡腕关节第三节下肢关节一、下肢带关节(一)骨盆的连结、运动及结构特点二、自由下肢关节(一)髋关节(二)膝关节(三)踝关节第四节中轴骨的连结一、脊柱的连结、运动及整体观二、胸廓的连结、整体观及运动三、颅的连结及整体观第五节体育运动对关节的影响一、增大关节的稳固性二、提高关节的灵活性第五章骨胳肌(1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二、肌肉的结构三、肌肉的物理特征四、肌肉的配布规律五、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四、影响肌力大小的解剖学因素五、研究肌肉运动功能的方法第二节运动上肢的作用肌一、运动上肢带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性的辅助练习二、运动肩关节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性的辅助练习三、运动肘关节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性的辅助练习四、运动桡腕关节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性的辅助练习第三节运动下肢的作用肌一、运动髋关节的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性的辅助练习二、运动膝关节的主要肌肉三、运动踝关节的主要肌肉第四节运动脊柱和胸廓的作用肌一、运动脊柱的主要肌肉位置、起止点、功能及发展其力量和伸展性的辅助练习。二、运动胸廓的主要作用肌三、腹压肌及腹压四、腹壁的某些结构第五节体育锻炼对骨胳肌的影响一、 改变骨胳肌的形态二、优化骨胳肌的结构三、增强骨胳肌功能第六章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6学时)第一节动作分析的基本理论一、肌群的分工与协作二、肌肉工作形式分类三、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四、肌肉工作的杠杆原理五、肌肉力量性和伸展性练习的解剖学依据第二节动作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一、动作分析的内容二、动作分析的方法第三节动力性动作分析一、动力性动作的分析步骤二、任选一个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讨论)第四节静力性动作分析一、静力性动作的分析步骤二、任选一个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讨论)第三篇进行物质代谢的结构体系(7学时)第七章消化系统第一节概述一、 内脏的概念二、内脏器官的形态分类三、中空性内脏中器官的壁的组织结构四、腹部的分区第二节消化管一、消化管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重点讲述胃壁粘膜结构,胃保护屏障的概念,小肠绒毛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节消化脉一、消化脉的位置、形态结构(重点讲述肝小叶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附)腹膜及腹膜腔第四节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第八章 呼吸系统第一节呼吸道—、呼吸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第二节肺一、肺的位置、形态结构(重点讲述肺小叶组织结构,肺的血管和气血屏和气血屏障的概念)(附)胸膜及胸膜腔第三节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第九章泌尿系统第一节概述一、 沁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第二节肾一、肾的位置、形态结构(重点讲述肾的实质的组织结构、滤过屏障、球旁细胞、致密斑和肾的血管)及功能。第三节输尿管道一、输送尿液的管道务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第十章心血管系统(7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二、血液循环的途径第二节心一、心的位置、形态二、心的体表投影三、心的结构四、心的营养血管和神经第三节血管一、 概述(一)血管壁的一般构造(二)血管的吻合二、肺循环的血管三、体循环的血管(一)体循环动脉的分支分布(二)体循环的静脉第四节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一、对心的影响二、对血管的影响*第十一章淋巴系统第一节概述一、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第二节淋巴管道的构造与分布一、毛细淋巴管二、淋巴管三、淋巴干四、淋巴导管第四篇调节人体功能的结构体系(12学时)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第一节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二、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三、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一、 脊髓(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三)脊髓的功能二、脑(一)脑干的各部位置、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主要功能(二)小脑的位置与外形及主要功能(三)间脑(四)端脑的外形与分叶及内部结构三、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和脑脊液循环(一)脑和脊髓的被膜(二)脑和脊髓的血管(三)脑脊液及其循环第三节周围神经系统一、 脑神经的排列顺序、名称、性质及分布二、脊神经(一)脊神经的组成、数量及名称(二)脊神经的分支分布(三)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分布三、内脏神经(一)内脏神经的概述(二)内脏运动神经的结构与功能(三)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第四节传导路一、感觉传导路(一)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二)躯干和四肢的皮肤感觉传导路(三)视觉传导路(四)听觉传导路二、运动传导路(一)锥体系(二)锥体外系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内容:1、观察全身诸骨的位置、形态和主要表面结构,在活体上触摸骨性标志。2、观察关节的一般结构和分类及上肢主要关节的结构、体验关节的运动3、观察下肢主要关节的结构、头颅骨、躯干骨的连接并体验关节的运动4、观察肌肉的形态和构造;上肢主要肌肉的位置、起止点和形态特征,在活体上触摸浅层肌肉的肌性和腱性标志,体验肌肉在有关环节运动中的功能。5、观察下肢和躯干主要骨胳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形态特征,在活体上触摸浅层肌肉的肌性和腱性标志,体验肌肉在有关环节运动中的功能。6、观察内脏各系统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大体结构,观察胃腺、小肠绒毛、肝小叶、肾单位的组织结构。7、观察心的位置、形态和心腔的结构;观察体循环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8、观察脊髓,脑干,小脑、间脑的位置,形态和内部结构.观察大脑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实验要求:应注意观察标本、模型、插图,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要与体育专业密切联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视活体观察和关节、肌肉运动功能的实践体会。五、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闭卷笔试或口试的方法。六、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核、作业、实验报告、考勤等)占30-40%期末考核成绩占60-70%不及格率一般不超过1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采用启发式教育,并注意选用国内外人体解剖学研究的新成果。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做到课前预学,课堂上注意听讲,认真观察,课后经常复习。同时要加强实验观察课,在重视观察模型、标本、挂图等的同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加强关节、肌肉运动功能在自身上的实践体会。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卢义锦姚士硕主编.人体解剖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参考书:[1]人体解剖学编写组.人体解剖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张朝佑主编.人体解剖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郭光文.王序主编.人体解剖彩色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执笔人:陈静侬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运动生理学2.课程英文名称:ExercisePhysiology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体育教育5.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30学时)6.总学分:5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运动生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及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它重要反映了作为合格的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所必须掌握的运动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体育教学和训练方法的生理学依据及其效果的评价等,并能有效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和运动训练。本大纲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了专业特点,加强了应用。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第1章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6学时)内容提要: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掌握新陈代谢、兴奋性等生命活动基本表现以及生理功能的反应和适应及其调节。了解人体总能量代谢的测量方法以及影响总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掌握肌肉活动时的能量供应过程及供能系统,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供能系统理论在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第一节 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第二节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第三节肌肉活动的代谢特征及影响因素重点:人体的总能量代谢;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以及意义;人体运动时能量的供应2.第2章肌肉收缩(4学时)内容提要:了解肌细胞的结构及肌肉的电现象。掌握肌肉的收缩功能、肌肉工作的形式和力学表现。两类肌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一节 肌肉的微细结构第二节肌肉的特征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原理第五节肌肉的收缩形式与力学特征第六节肌纤维的类型与运动能力第七节肌肉的结蒂组织第八节肌电图重点:肌肉收缩;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肌腱和肌中结蒂组织的功能3.第3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3学时)内容提要:了解躯体运动的分类、掌握控制肌肉活动的各级神经机制。第一节神经系统及其功能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第三节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重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神经控制;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随意运动的设计与发动及随意程序的执行和协调4.第4章激素与运动(3学时)内容提要:了解激素在调节代谢中的作用。掌握甲状腺、胰岛、肾上腺、垂体等内分泌腺的主要生理功能和几种激素在肌肉运动中的作用第一节内分泌、内分泌腺与激素概述第二节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调节第三节主要内分泌腺的内分泌功能第四节运动与内分泌功能重点:激素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某些激素对代谢的调节;激素在肌肉运动中的作用5.第五章血液与运动(2学时)内容提要: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掌握血液各组成成分的功能第一节血液的组成与特性第二节血液的功能重点: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载氧与释氧功能;血液的其它功能6.第6章呼吸与运动内容提要:了解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过程,掌握肺通量,肺换气的原理。了解呼吸规律的维持和呼吸运动的调节,掌握运动时呼吸的变化调节。第一节肺通气第二节气体的交换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肺通气;肺换气;呼吸运动的调节7.第7章循环与运动(2学时)内容提要: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和生物电现象,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评价方法。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掌握动脉血压的成因、影响因素和心血管的调节以及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变化特点和系统锻炼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一节心脏生理第二节血管生理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四节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重点:心泵功能;心肌的特性和体表心电图;血管生理;心血管活动的调节8.第8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2学时)内容提要:了解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及调节;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掌握小肠内消化与吸收。了解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的生理功能及代谢方式,掌握运动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了解肾脏的功能,掌握尿的生成过程以及运动对尿液成分的影响。第一节 酸碱物质的来源第二节酸碱平衡的调节第三节运动时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特点重点;酸碱平衡;消化和吸收;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代谢尾产物的排泄9.第9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4学时)内容提要:了解何为体适能与运动处方;掌握体适能及体适能的评价方法;运动处方的要素和内容、制定与实施等,为科学合理的开展提高体适能的健身活动提供生理学基础。第一节体适能与健康第二节运动处方重点:体适能;运动处方10.第10章肥胖与体重控制(2学时)内容提要:了解肥胖的定义、分类、诊断和危害,以及体成分和体重的测评与控制;在分析肥胖主要发病机制和流行原因的基础上,论述运动控制体重和减肥的机制,提出制定减肥健体运动处方的原则与建议。第一节肥胖第二节运动与体重、体成分控制第三节肥胖与运动减肥重点:肥胖与体重控制的意义;运动防肥减肥11.第11章运动与免疫(2学时)内容提要: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的特点与功能;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特点;掌握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特征,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理;了解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了解运动者自我保护的方法。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第二节“流动脑”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第三节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第四节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第五节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重点:免疫;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12.第12章肌肉力量(4学时)内容提要:掌握肌肉力量的概念及肌肉力量的分类;掌握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熟悉其作用机制;掌握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熟悉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第一节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肌肉力量的检测第三节肌肉力量的训练重点: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肌肉力量的常用检测与评价方法;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及训练的方法。13.第13章有氧运动能力(4学时)内容提要:了解氧运输系统的组成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掌握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掌握安静与运动时氧运输系统各环节的动员、匹配及其调节与整体,以及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第一节吸氧量和氧亏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第三节有氧耐力的测定法及评定重点:氧亏与氧债;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测定与推算、训练对最大吸氧量的影响、训练增进最大吸氧量的机制;无氧阈及其应用14.第14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2学时)内容提要:掌握运动过程中各队段人体功能水平的变化、掌握各功能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生理机制;了解人体在从事不同运动项目训练时的反应和适应特点,掌握生理功能适应水平常用生理指标的评定方法并能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第一节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第二节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第三节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重点:反应、适应;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疲劳;生理功能适应水平常用生理指标的评定方法及应用15.第15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4学时)内容提要: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及其可能机制、不同运动练习时的疲劳原因、判断疲劳的方法;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能源物质的恢复过程、生理功能的恢复过程、促进恢复过程的措施。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第二节恢复与提高过程重点:运动性疲劳及其原因和判断方法;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16.第16章运动强力手段(4学时)内容提要:强力手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生理学手段/营养学手段/药理学手段的方法和强力作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生理学手段第三节营养学手段第四节药理学手段重点:能够增强人体运动能力、促进机能恢复、加快运动性疲劳消除的生理学、营养学、药理学等强力手段。17.第17章兴奋剂与运动(2学时)内容提要:了解禁用兴奋剂的主要目的与措施;熟悉兴奋剂的概念与分类;掌握各种兴奋剂的主要毒副作用。第一节兴奋剂概况第二节兴奋剂问题的生理学分析重点:兴奋剂的主要毒副作用,禁用兴奋剂是维护公平竞争体育道德原则的重要措施18.第18章环境与运动(2学时)内容提要:了解生物节律的有关知识及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过程。掌握运动时体温的变化与调节以及机体在基本些环境中运动时功能变化特点第一节冷热环境第二节 水环境与运动第三节 高原环境与运动第四节 大气环境与运动第五节生物节律重点:生物节律与运动;冷、热环境与运动;热应激与热服习;冷应激与冷服习;高原环境与运动19.第19章儿童少年与体育锻炼(2学时)内容提要:了解运动定向的有关生理学知识、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身体素质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第一节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第二节 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第三节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重点:生理功能的年龄特征;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20.第20章女子与体育锻炼(2学时)内容提要:了解运动能力的性别差异、掌握女子生理的功能特点及运动的关系。第一节女子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第二节 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重点: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力量、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柔韧素质、定量、极量负荷运动时男女功能变化的差异;月经周期与运动:月经周期中机体运动能力的变化、经期体育运动对月经的影响;妊娠期适当体育活动对身体的良好影响21.第21章老年人与体育锻炼(1学时)内容提要:了解衰老的观念及主要机制;熟悉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影响;掌握为老年人制定健身方案的方法。第一节衰老与老年人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第三节老年人的健身运动方案重点:健身运动对老年人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影响;老年人在健身时应遵循的运动方案22.第22章残障人与体育锻炼(0.5学时)内容提要:了解残障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熟悉残障人的康复手段和辅助工具;掌握不同种类残障人的体育锻炼方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残障人的分类与分级第三节 残障人的生理特点第四节 残障人的康复第五节 残障人体育活动重点:探索指导残障人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手段和方法23.第23章若干疾病的体育锻炼(0.5学时)内容提要:了解运动与运动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以及针对这些疾病的体育锻炼运动处方等。第一节运动与高脂血症第二节运动与高血压第三节运动与糖尿病重点: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这些疾病的体育锻炼运动处方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1.目的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逐步掌握人体基本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种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和巩固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求学生做到实验前充分预习、实验中严肃认真、实验后全面总结。2.内容及时数安排(总30学时,每实验各2学时)实验1:视力的测定实验2:视野的测定实验3: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实验4: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实验5: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实验6:肺通气功能的测定实验7:人体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实验8:人体ABO血型的测定实验9:人体在安静时心率的测定和动脉血压的测量实验10:人体在安静时及运动后心率的测定和动脉血压的测量实验11:肌肉力量的测定实验12:最大吸氧量的测定实验13:无氧阈的非创伤测定实验14:反应时的测定实验15: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五、考核方式1.理论:闭卷笔试2.实验:技能及完成实验报告六、成绩评定总分100分:试卷成绩占60%;实验30%;平时1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通过教学和启发,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学会结合自身运动经历,更好掌握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活动调控规律及在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情况/规律/机制,以期发现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2.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以验证理论并学习探索新问题。鼓励在掌握基本实验机能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假设和尝试,开辟新思路。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邓树勛等.《运动生理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参考书:[1]姚泰.《生理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2月[2]王步标等.《人体生理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3]朱妙章等.《生理学》.(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6月[4]刘国隆.《生理学》.(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月[5]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第2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6]南登昆等.《康复医学》.(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4月[7]刘宏等.《运动营养学》.(第1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7月[8]周玉琴.《研究生入学生理学试题精解》.(第1版).人民军医院出版社.2003年9月《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院体育系人体运动科学教研室执笔人:周洪珍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体育保健学2、课程英文名称:HealthProtectioninP.E.3、课程类别:必修课4、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5、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6、总学分:4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对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共九门必须主干课程,其中本课程是主干课程之一。体育保健学是指导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身体锻炼不可缺少的科学知识,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研究在运动过程中影响身心健康的各种因素和运动性伤、病发生规律,以及常见运动性伤、病的防治措施,并给予保健指导。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绪言(1学时)理论教学内容:一、体育保健学概念二、体育保健学的目的和意义三、体育保健的任务四、体育保健学的内容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体育保健概念、目的和意义及内容。难点掌握体育保健学的目的和意义。2、第一章体育卫生与运动环境(1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锻炼卫生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个别对待原则。第二节环境对人体及运动能力的影响冷环境、热环境、高原环境。第三节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卫生要求、室内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要求、室外运动场地的卫生要求。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体育锻炼身体卫生原则和高温环境下锻炼对人体的影响;难点掌握体育场馆的设备卫生。3、第二章营养卫生(6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营养素蛋白质与运动、脂肪与运动、糖与运动、维生素与运动、无机盐与运动、水与运动。第二节热能概念、影响人体热能消耗量的因素、热能供给量的标准、人体需热量的测定。第三节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的概念、平衡膳食的保健作用、平衡膳食中各种营养之间的关系。第四节运动员的合理营养热源营养比例适当、充足的维生素、充足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对食物的其他要求、合理的膳食制度、正确地选择食物和烹调加工。第五节比赛期的营养比赛期的营养、比赛中营养、比赛后营养。第六节各类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速度性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力量性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灵巧性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其他运动项目的营养特点。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营养素的概念、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三大营养的营养功用和来源;维生素A、D、B1、C等营养功用和缺泛症;无机盐钙、磷、铁等。难点掌握热能供给,营养不良或不当将影响人体生长发育,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导致运动能力下降。4、第三章儿童少年、女子及中老年的体育卫生(4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儿童少年的体育锻炼特点、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要求。第二节女子的体育卫生女子体育卫生的意义、女子发育的一般特点、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女子的一般体育卫生要求、女子月经期的体育卫生、运动与妊娠、分娩、更年期的体育卫生。第三节中年人的体育卫生中年人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体育锻炼对中年防病健身的意义、中年人的体育卫生要求。第四节老年人的体育卫生老年人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体育锻炼对老年防病抗老的意义、老年人的体育体育要求。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儿童少年的体育锻炼特点、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要求,女子的一般体育卫生要求、女子月经期的体育卫生。难点掌握中年人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老年人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5、第四章医务监督概述(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医务监督的目的和意义医务监督的目的、医务监督的意义。第二节体格检查体格检查的内容、体格检查的形式、体格检查中几个问题的医学分析。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医务监督的目的和意义,体格检查的内容和形式;难点掌握检查中几个问题的医学分析。6、第五章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1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的医务监督健康分组、体育课的医学观察、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评定。第二节早锻炼和课间操的医务监督第三节下午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健康分组的依据和健康分组的原则,几种常见病患者健康分组;难点掌握体育课生理测定与的评价。7、第六章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医务监督(1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我监督:主观感觉、客观检查。第二节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脉搏、血压、心功指标、尿蛋白、血红蛋白、心电图、最大吸氧量、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第三节比赛期的医务监督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医务监督、某些单项比赛或训练医务监督。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自我监督中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合理安排运动训练,比赛期的医务监督;难点掌握大运动量训练的医务监督:观察脉搏变化、观察血压变化、心功指数、尿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测定。8、第七章运动员的科学选材(1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概述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的基本内涵、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的内容、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的基本原则、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目的意义。第二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的理论基础决定运动员成绩的因素、遗传与选材、生长发育与选材。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与步骤运动员科学选材指标体系的确定、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和步骤。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的内容、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的基本原则、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目的意义,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和步骤。难点掌握决定运动员成绩的因素、遗传与选材、生长发育与选材。9、第八章运动性疲劳消除(1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性疲劳概述概念、分类、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第二节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主观感觉、客观指标检查。第三节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改善代谢法、调节神经系统法、补充法。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概念、分类、运动性疲劳的机理,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难点掌握判断疲劳的简易方法。10、第九章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自学)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兴奋剂问题第二节控制体重第三节人工月经周期问题第四节时差适应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自学重点了解兴奋剂种类和对人体不良影响,女子月经周期注意的问题。难点根据项的特点,那些项目要控制体重。11、第十章运动性疾病(6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过度训练原因、发病机理、症状与体征、处理、预防。第二节过度紧张原因、类型、预防。第三节运动与晕劂原因与发病原理、症状与体征、处理、预防。第四节运动员高血压原因、诊断和鉴别、预防和治疗。第五节运动性腹病原因和发病原理、症状和特点、处理、预防。第六节运动员贫血原因和发病原理、症状与体征、诊断和鉴别、处理、预防。第七节运动性血尿原因与发病原理、症状和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预防。第八节肌肉痉挛原因与发病机理、症状与体征、处理、预防。第九节中署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第十节冻伤原因与发病机理、症状与分类、处理、预防。第十一节溺水原因和发病机理、表现、处理教学基本要求:要求求学生重点掌握过度训练、运动与晕厥、运动性腹痛、运动性血尿、肌肉痉挛等病症,产生原因与发病原理,处理与预防。难点掌握症状与体征。12、第十一章运动损伤概述(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运动创伤的发病规律第三节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第四节运动损伤的预防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运动损伤概念与分类和预防。难点掌握运动伤发病规律和发病原因。13、第十二章运动损伤的急救(4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出血的急救出血的分类、止血的方法第二节急救包扎的方法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第三节骨折的急救骨折原因、骨折的症状与体征、骨折急救的注意事项、骨折急救固定法。第四节关节脱位的急救关节脱位的分类、关节脱位的原因、关节脱位的症状与体征、关节脱位急救。第五节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第六节搬运伤员的方法徒手搬运法、器械和车辆搬运法第七节抗休克原因和机理、症状及体征、急救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止血方法和急救包扎,骨折原因和骨折急救,关节脱位原因和急救,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抗休克急救。难点掌握骨折症状与体征,关节脱位的症状与体征,抗休克症状与体征。14、第十三章运动损伤的的处理(1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擦伤、撕裂伤、刺伤、切伤第二节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常见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病理过程、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中擦伤、撕裂伤、刺伤的处理,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难点掌握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病理过程。15、第十四章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3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草药疗法中草药治疗损伤的基本法则、伤科常用的中草药、中草药治疗运动损伤的具体应用、治疗运动损伤的常用方剂。第二节针灸疗法方法、取穴原则、针灸治疗运动损伤举例。第三节拨罐疗法拨罐的作用、拨罐的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事项。第四节按摩疗法按摩治疗的作用原理、按摩治疗的基本手法。第五节局部药物注射疗法常用药物及药理作用、注射方法、注意事项。第六节物理疗法冷冻疗法、温热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第七节固定疗法布胶固定、粘胶固定、小夹板固定。第八节牵引疗法作用、牵引的种类第九节手术疗法第十节伤后的康复锻炼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中草药治疗运动损伤的具体应用、治疗运动损伤的常用方剂,方法、取穴原则,拨罐的作用、拨罐的方法,冷冻疗法、温热疗法。难点掌握中草药治疗损伤的基本法则,局部药物注射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16、第十五章常见运动损伤(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第二节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挫伤、肌肉拉伤、滑囊炎、腱鞘炎。第三节疲劳性骨膜炎损伤机理、症状及诊断、处理、预防。第四节骨骺损伤损伤机理、症状及诊断、处理、预防。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挫伤、肌肉拉伤产生原因和处理及预防,疲劳性骨膜炎:损伤机理、处理、预防。难点掌握挫伤、肌肉拉伤机理,骨骺损伤:损伤机理、症状及诊断。17、第十六章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6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肩部损伤解剖概要、肩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手法、肩袖损伤、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炎。第二节肘部损伤解剖概要、肘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手法、肘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第三节腕及手部损伤第四节膝部损伤解剖概要、膝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手法、膝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髌骨劳损。第五节踝及足部损伤解剖概要、踝及足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手法、踝关节侧软副韧带损伤。第六节头及躯干部损伤脑震荡、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肩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手法、肩袖损伤,肘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手法、肘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膝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手法、膝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髌骨劳损,踝及足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手法、踝关节侧软副韧带损伤,急性腰扭伤,以上病例产生原因和处理。难点掌握以上病例损伤机理、诊断及体征。18、第十七章按摩(20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按摩简介、按摩分类、按摩机理、按摩的要求、按摩注意事项。第二节常用按摩手法摩擦类手法、按压类手法、揉搓类手法、提拿类手法、叩击类、动摇关节类。第三节按摩的应用运动按摩、保健按摩、治疗按摩、各部位按摩。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按摩机理、按摩的要求,常用按摩手法,治疗按摩、各部位按摩。难点掌握常用按摩手法操作熟练程度,治疗按摩穴位的准确性。19、第十八章医疗体育概述(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医疗体育的概念和特点医疗体育的概念、医疗体育的特点。第二节现代医疗体育的基本手段医疗体育的生理作用、医疗体育的种类、医疗体育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医疗体育手段太极拳、运动处方的制定程序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医疗体育的概念、医疗体育的特点,医疗体育的生理作用、医疗体育的种类。难点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程序。20、第十九章常见损伤和疾病的医疗体育(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系统伤病的医疗体育运动系统损伤医疗体育的意义和原则,软组织损伤的医疗体育,骨折的康复训练。第二节常见慢性病的医疗体育冠收病的医疗体育,高血压病的医疗体育,肥胖症的医疗体育,糖尿病的医疗体育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运动系统损伤医疗体育的意义和原则,软组织损伤的医疗体育。难点掌握常见慢性病的医疗体育方法。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人体机能实验主要联合机能实验,按摩实验主要按摩的基本手法、治疗手法、穴位按摩和各部位的按摩,运动损伤的处理主要绷带包扎、三角巾包扎、固定、拨火罐和针灸等。五、考核方式抽签考试:按摩手法采取抽签方式,针对各部位损伤的治疗手法进行。笔试: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六、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包括迟到早退、作业、旷课占10%;2、实验:包括报告、手法考试30%3、期末理论考试:6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主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应用到教学、训练和课外锻炼中,做到用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教育,同时把实践中学到动手能力,应用到治疗损病和医务监督。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姚鸿恩、郑隆榆、黄叔怀等.高等学校教材《体育保健学》第三版.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004年重印)参考书:[1]黄叔怀主编.体育保健学(第6版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2000年重印)[2]周洪珍主编.实用体育保健与康复(第1版次).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运动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修订单位: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教研室执笔人:李素萍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中文名称:运动生物化学2. 课程英文名称:ExerciseBiochemistry3. 课程类别:必修4.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5. 总学时:36学时(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8学时)6. 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运动生物化学是体育科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习,认识到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在体育运动和训练过程中体内物质,能量转化的规律和特点,从而运用生物化学的原理,理论和实验方法去阐明和揭示这种规律和特点的生物化学本质,并进一步说明对于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的相互关系,它将为体育教学、科研、运动训练、全民健身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第一张绪论(2学时)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2.第二章人体的化学组成(6学时)第一节糖类第二节脂第三节蛋白质第四节水和无机盐第五节酶和维生素第六节激素3.第三章高能磷酸化合物(2学时)第一节腺苷三磷酸第二节肌酸磷酸第三节肌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高能磷酸基的转运第四节运动后磷酸原的恢复第五节运动对磷酸原系统的影响4.第四章运动和糖代谢(5学时)第一节糖的分解代谢及能量的生成第二节 糖的异生作用和生理意义第三节糖代谢的调节第四节生物氧化第五节运动对糖代谢的影响5.第五章运动和脂类代谢(4学时)第一节脂肪的分解代谢第二节血浆自由脂肪酸第三节脂肪酸的分解代谢第四节甘油的代谢第五节酮体的生成和利用第六节运动对人体脂代谢的影响6.第六章运动和蛋白质代谢(2学时)第一节氨基酸代谢的基本途径第二节运动时氨基酸代谢7.第七章年龄、性别的生化特点和体育运动(2学时)第一节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化特点和体育锻炼第二节衰老过程的生化特点和体育锻炼8.第八章运动性疲劳的生化(3学时)第一节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第二节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第三节提高运动能力的营养补充品第四节竞技体育中的违禁药物9.第九章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2学时)第一节运动后身体机能状态的评定指标第二节体育锻炼效果的评定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序号实验名称学时实验类型1基本技能操作2综合2血糖的测定2综合3血乳酸的测定2综合4尿肌酐的测定2综合要求:1.正确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正确使用仪器的方法。只有规范、正确的操作才有准确的数据结果,而后者又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基础。因此,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细心观察,做好每一项记录,并学会分析结果,最后能够实事求是地写出结论,逐步地做到通过实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考核方法笔试、闭卷形式。六、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其中出缺勤和平时听讲情况占20%,作业及实验报告20%);理论考试占6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为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述时从实际问题出发,多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许豪文、冯炜权、王元勋主编.运动生物化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参考书:[1]冯美云主编:运动生物化学.(第一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年九、其它必要的说明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和分组实验课为主,并辅以自学,课堂讨论,作业等形式。加强课堂提问和平时考核,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独立实验操作、撰写论文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运动训练方案等,培养学生综合性更强的素质。《体育心理学》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执笔人:李军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体育心理学》2.课程英文名称:SportsPsychology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人文社会学专业5.总学时:54学时(理论50学时,实验4学时)6.总学分:3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育心理学》在教学计划中是处于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有关的知识从事于体育教学、训练与科学研究工作;同时更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加强师德教育,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4学时)重点:体育与人的心理、体育心理学概述、体育心理学发展概况。难点: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关系第二章体育与心理的关系(6学时)重点:体育与感知觉、体育与记忆、体育与思维、体育与注意、体育与情绪。难点:掌握各种心理现象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及其运用第三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6学时)重点:体育活动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习惯难点: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问题第四章运动技能学习(6学时)重点:学习理论与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能学习过程、运动技能的迁移。难点: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特殊规律,获得正确、科学的教学与训练的方法。第五章心理技能训练(8学时)重点:目标设置训练、放松训练、表象训练、注意集中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模拟训练。难点: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如何选择与运用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第六章体育教学心理(10学时)重点:体育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基础、学生注意的调节、学生情绪的调节、学生的差异与因材施教。难点:掌握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与学生心理的特征及其调控。第七章体育比赛心理(4学时)重点: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运动焦虑、体育比赛过程的心理分析难点:掌握体育比赛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情绪调控的基本方法。第八章体育社会心理(4学时)重点:体育团队心理、体育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难点:从身体、心理和社会过程的角度去考察研究各种体育行为,反映它们之间相应关系和相互作用。第九章体育心理学研究方法(2学时)重点:观察法、文献综述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难点: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肌肉用力感的测定、动作稳定性测定、双手协调性测定、视觉深度知觉的测定五、考核方式期终考试采用闭卷方式六、成绩评定成绩的评定包括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提问、作业、心理分析等占20%;期终理论考试占80%。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把有关的理论联系到体育实践当中去,在实践中寻找新的教学和训练的方法。八、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参考书:[1]李薇.李进主编.《体育心理学》2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2]黄希庭总主编.《运动心理学》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3]周绍忠主编.《体育心理学》3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4]祝蓓里.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5]马启伟.张力为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1版.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九、其他必要的说明章次教学内容讲授时数实践时数合计一绪论44二体育与心理的关系68三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66四运动技能学习626五心理技能训练88六体育教学心理1026七体育比赛心理44八体育社会心理44九体育心理学研究方法26合计50454《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执笔人:陈宝国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字:体育社会学2.课程英文名字:Sportssociology3.课程类别:必修课4.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5.总学时:18学时6.总学分:1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任务作为体育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体育社会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能让学生了解体育与社会的各种联系,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分析各种体育现象蕴藏的内在规律,也为其它体育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1.第一章体育社会学的概述(2学时)教学内容:社会学的概述;体育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体育社会学课程学习的目的、意义;相关概念教学重点:社会学的概述;体育社会学课程学习的目的、意义教学难点:相关概念的解释2.第二章体育与社会结构(2学时)教学内容:社会的概念、特点与功能;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经济;社会分层;社会的组织结构教学重点:体育与政治;体育与经济教学难点:社会分层3.第三章体育与社会运行(2学时)教学内容:社会变迁的概念、类型、因素;社会变迁与体育的发展;社会变迁与体育的发展;体育与社会流动教学重点:社会变迁与体育的发展;社会变迁与体育的发展教学难点:相关社会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4.第四章体育与人(2学时)教学内容:人口与体育人口;体育群体;体育社团;体育社区教学重点:体育人口;体育社团;体育社区教学难点:体育社团;体育社区5.第五章体育与文化(2学时)教学内容:文化、体育文化的一般概述;东西方体育文化;体育与民族;体育与宗教教学重点:文化、体育文化的一般概述;体育与宗教教学难点:文化、体育文化的一般概述6.第六章体育与教育(2学时)教学内容:社会化概述;体育社会化功能;体育与素质教育;体育与人的现代化教学重点:体育社会化功能;体育与素质教育教学难点:相关社会学概念的理解7.第七章体育与科学技术体育与传媒(2学时)教学内容:科技与体育的社会互动;体育科学化的社会学基础;大众传媒与体育的发展教学重点:科技与体育的社会互动;大众传媒与体育的发展8.第八章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2学时)教学内容:竞技体育的特点、分类;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社会体育概述;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中国体育改革简介绍教学重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教学难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社会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9.第九章体育与人们的生活(2学时)教学内容:生活方式的概述;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现代生活方式的健康隐患;体育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系教学重点: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体育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系;教学难点:体育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系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无五、考核方式考查,论文形式六、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30分(出勤、课堂提问、作业等)2.论文成绩:70分(开卷)3.综合成绩:100分(平时成绩+论文成绩)七、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方法时从实际问题引入,经过分析概括出一般的方法、步骤,并说明其应用范围、适用条件,最后举例说明在体育中的应用。2.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课堂讲授多已讨论和案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3.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坚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八、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卢元镇.体育社会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主要参考书:[1](美)杰.科克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第6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3]毛秀珠.体育社会学.北京:人民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年[4]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学校健康教育学》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执笔人:陈静侬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学校健康教育学2.课程英文名称:SchoolHealthEducation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体育教育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学校健康教育学》是健康教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点,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综合应用性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了生理学、学校卫生学、解剖学、心理学、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教育学和教学法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特点,是新课标下“健康第一”以及终身体育思想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对培养体育健康师资具有重要的实用性意义。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2学时)内容提要:根据当前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范围和需要,阐述了学校健康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目标和任务,以及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2.第一章学校健康教育概述(2学时)内容提要:本章重点阐述健康的概念、指标及其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介绍国内外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概况。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和评价标准第二节 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简况3.第二章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4学时)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出发,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阐明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第一节学校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确定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第三节我国现阶段学校健康教育的目标第四节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五节学校健康教育原则、方法与效果评价4.第三章学校健康教育管理(4学时)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学校健康教育的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学校健康教育法规的概念与意义,以及大、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一节学校健康教育管理机构第二节 学校健康教育行政法规5.第四章学校健康教育与青春期保健(8学时)内容提要:本章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阐明了中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中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和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健康的关系。第一节中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健康教育内容第二节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健康教育内容第三节 青春期卫生保健6.第五章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8学时)内容提要:本章阐述了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体系、教学内容选编的特点和原则,以及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教材内容。第一节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材特点与要求第三节 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成绩考核第四节 简介《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中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大纲7.第六章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12学时)内容提要:本章从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现代科学理论,以及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卫生学、保健学、社会学等的方法和原理,系统地阐述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过程特点、原则、方法、组织和工作计划等有关问题。第一节学校健康教育教学的特点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 学校健康教育的教学原则第四节 学校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8.第七章学校健康教育课的实习(10学时)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目前中学健康教育课的类型和基本结构、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教学艺术及课的分析与评价;根据本学科教学实习工作的实际,提出实习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能力培养的方法。第一节 学校健康教育学实习第二节 健康教育课的教育实习第三节 教学工作计划第四节 课外健康教育活动9.第八章学校健康教育课的科研方法(4学时)内容提要:本章是从培养学生具备学科的一般科研能力考虑,阐述了学校健康教育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学校健康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和步骤。第一节学校健康教育科学研究概述第二节学校健康教育的监测四、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五、成绩评定总分100分:试卷成绩占50%;课堂考试、试讲、作业共40%;平时10%六、本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相关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采用多种传播知识信息的媒体,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内化。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做好课前预学,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自身经验介绍/讨论/双提问/试讲/听评互评/见习等,培养和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七、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李详等.《学校健康教育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参考书:[1]陈雁杨《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第1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8月[2]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第1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3]于素梅等.《“体育与健康”课教学问题探索》(第1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4]潘志仁《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第1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5]宛祝平等.《结构式体育与健康教程》(第1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8月《体育科研方法》教学大纲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体育系执笔人:陆明辉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中文名称:《体育科研方法》2. 课程英文名称:P.E.ScientificResearchMethod3. 课程类别:必修4.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5. 总学时:36学时(理论:36学时)6. 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育科研方法》是体育教育等专业学生在学习《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