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演讲稿的阅读、撰写与演讲比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四单元 演讲稿的阅读、撰写与演讲比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四单元 演讲稿的阅读、撰写与演讲比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四单元 演讲稿的阅读、撰写与演讲比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四单元 演讲稿的阅读、撰写与演讲比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讲活动·探究本单元学习任务群123学习演讲词撰写演讲稿举办演讲比赛1学习演讲词1学习演讲词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的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1学习演讲词

阅读教材提供的四篇演讲词,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把握演讲词的特点;在了解作者和演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四篇演讲词第13课:《最后一次演讲》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四篇演讲词13最后一次演讲

闻一多了解作者: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湖北浠水人。

有诗集:《红烛》《死水》。臧克家先生写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被选入教材。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6年7月17日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写作背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闻一多是第二个暗杀对象,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的讲演”。一起读课文,思考:

1.圈点文中生字词。

2.作者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梳理作者演讲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1.字音、字义卑劣(liè

):卑鄙恶劣。诬(wū

)蔑(miè

):诋毁和破坏名誉。屠(

tú)杀:大批残杀。恐怖:威胁、恐吓。卑鄙(bǐ):(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蛮横(hèng):态度粗暴,不讲道理。赋予(

yǔ):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挑(tiǎo

)拨(

)离间(jiàn):搬弄是非,破坏团结。2.作者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先生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对反动派所犯的罪恶以及卑劣行径进行痛斥和揭露,号召鼓舞人们起来斗争,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3.把握作者演讲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义愤填膺地对反动派卑劣行径进行痛斥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继续痛斥反动派卑劣行径,并且肯定李先生的光荣

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今天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地鼓掌)高度肯定和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青年学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勇敢斗争的伟大献身精神。紧承上段,解释了第二段中所说“光荣”的含义:为国家的光明前途而“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痛斥敌人卑劣行径歌颂人民光荣前三段

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揭露虚弱本质:疯狂制造恐怖,自己在慌、害怕以人民量的强大,来突出反动派的愚蠢,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地鼓掌)再次肯定了人民量的强大坚信人民力量的强大,反动统治必将灭亡的道理揭露敌人虚弱本质坚信人民强大第四、五段速读第六段至文末,回答问题。

⑥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地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再一次肯定了李先生的价值,同时对争取民主和平斗争充满自信······(1)从第七段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号召?号召青年:继承传统,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2)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斗争精神。文章结构梳理最后一次讲演第一部分(1-3)表达鲜明观点第二部分(4-5)第三部分(6-12)揭示本质规律鼓舞人民斗志痛斥卑劣行径,歌颂献身精神。揭露虚弱本质,指明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继承传统,起来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本文主旨

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了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本质,热情赞颂了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表明了自己愿为革命献身的决心。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bēiliè()最无耻的事情!(2)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wūmiè()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3)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túshā(),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4)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huǐmiè()的!(5)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mánhèng()下去的!(6)历史fùyǔ()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7)反动派tiǎobōlíjiàn(),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卑劣

诬蔑

屠杀

毁灭

蛮横

赋予

挑拨离间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说一个生病将要死去的老人对你蛮横不讲理,你就应该逆来顺受,毕竟他即将离开人世。B.然后我慢慢地走着,享受和品味此情此景所赋予我的欢乐。C.他乘机利用孩子的无知和单纯,这种做法是不光明正大的。D.他这个人性子很耿直,看到不满意的地方就爱挑拨离间,同事们都挺包容他的。“挑拨离间”是个贬义词,比喻从中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甚至引起争端之意,使别人之间产生间隔、不团结,与句子前面的“耿直”不符。D四篇演讲词第13课:《最后一次演讲》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第13课:《最后一次演讲》

它是闻一多先生在爱国民主战士李公仆先生的追悼会上即兴发挥的一篇演讲稿。演讲稿辞情真意切,慷慨激昂,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热爱国家、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往往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词

盲目(máng)缅怀(miǎn)袖手旁观(xiù)

毅力(yì)

遵照(zūn)

不知所措(cuò)

瞭望(liào)

荣誉(yù)

授予(shòu)

彷徨(pánghuáng)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的观点,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正心(端正心思)、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国、平天下。但《大学》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几个学习目标

2.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第1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意思?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2段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快速阅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大力传扬?为什么?2.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3.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1.“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重视和大力传扬?为什么?(第3段)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2.阅读6、7、8、9段,回答: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方法: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②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更要有适当的目标。

3.阅读第11、12段,在“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①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②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4.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第13段)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13段)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6.判断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第13段)关键: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第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的写作思路第2—12段:分析问题第13段:解决问题第1段:提出问题全文的结构第2—12段:分析问题第13段:解决问题1.阳明先生的例子,分析出不能把“探查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2.以探究竹子的性质为示例,分析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3.分析了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偏向理论而轻视实践”。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的写作思路论证: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3.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者对所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据:作者用以支持论点的事实或道理,可分事实论据及道理论据两种。论证:作者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亦称讲道理,就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作者所作的理论分析或阐述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解释其基本意思举例论证:(1)反面事例:

例举事例:王阳明“格”竹失败。

阐述道理:探察外界不是探讨自己

(2)正面事例:

列举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的性质

阐述道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中国传统的教育埋没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与科学发展的历史提倡格物致知

对接中考1.第4段举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研究竹子的事例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四篇演讲词第13课:《最后一次演讲》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它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再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15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王选了解作者:

王选(1937—2006),江苏无锡人。2002年或国家最高科技奖,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这里节选的主要是第六个抉择的部分。有改动。生字词抉择(juézé)

开辟(pì)

领域(yù)阻碍(zǔài)

崭新(zhǎn)堕落(duò)膏药(ɡāo)

署名(shǔ)逸事(yì)狡辩(jiǎo)词语释义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论资排辈:按资历、辈分决定级别、待遇的高低。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不修边幅: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教学目标:

1.识记重要词语,体会这篇演讲稿幽默的语言风格。

2.作者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学习王选先生高尚的品质。

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7):第三部分(8):

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用各种实例和形象的比喻引出演讲的话题。第二部分(2—7):分析论述第六个重要抉择——花大力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自己的作用,早出成果。第三部分(8):总结全文,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公式送给青年学生,希望青年学生把自己溶在大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选段阅读:

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讲述《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电视节目。

由李素丽对自己的形容引出作者对自己的形容:“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表现了作者的谦虚和幽默。选段阅读:

阅读第二、三段,概述文中提到的作者作出的第六个抉择是什么,及其原因(或条件)第六个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原因或条件:处在犯错的危险年龄上;已无创造力;是一种历史规律。选段阅读:

本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一个公式把实现自我价值与融入集体紧密结合起来,告诫年轻人既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又必须学会“溶在集体里面”,学会团结,只有在集体的力量下才会有更大的成就。结尾处升华了演讲主旨。品味赏析

1.第2自然段中,作者列举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多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充分论证了花大力气扶植年轻人是历史规律,强调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意义。品味赏析

2.怎样理解第4自然段中“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一个人搞科研工作的时间本来就很有限,而“老在电视上露面”这一额外的工作还占据了搞科研的精力和时间,那么这个科研工作者也不会有什么建树,所以说他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作者以常上电视和不上电视为例来表现一个科学工作者敬业与否,表述形象,语言幽默。品味赏析

3.这篇演讲口语与科学术语相结合,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请结合下列句子分析重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不可设想”的意思是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这里指发展迅速的新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品味赏析

(2)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

“马马虎虎”的意思是勉强凑合。表现了作者的谦虚、幽默。品味赏析

(3)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风口浪尖”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前沿。运用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品味赏析

(4)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把“名人”和“凡人”进行对比,一一列举二者的差别,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诙谐幽默,体现了作者正直坦荡的胸怀,也机智地抨击了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结构图示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用各种实例和形象的比喻引出演讲的话题彰显人生轨迹:第六个抉择:从1992起开始扶植年轻人以解说公式的形式结束演讲谦虚朴实无私奉献虚怀若谷四篇演讲词第13课:《最后一次演讲》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复兴25周年》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

它是王选1998年10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稿。课文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自信、执着,感受到他甘为人梯,扶植新秀的崇高。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顾拜旦了解作者: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

他是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设计者,运动员誓词的起草者。他赋予奥运火炬崭新的时代意义,他主张奥林匹克运动是“自由超越的领域”,并确立了他终身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1896—1925年任国际奥委会主席。1925年起任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28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代表作有《体育颂》等。

五环会旗从左至右为天蓝、黄、黑、绿、红五种颜色,原来是概括各国国旗的颜色,1979年又解释为:“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更进一步的说明是:黄色代表亚洲,绿色代表欧洲,红色代表美洲,天蓝色代表大洋洲,黑色代表非洲。背景资料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每四年举行一次,若因故不能举行,届数仍按顺序计算。奥林匹克运动会曾因两次世界大战中断过三届(1916年、1940年、1944年)。

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在这之前,由于受到国际政治局势的影响,原定于1916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被迫取消,加之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存在着很多弊端(选手项目冲突、兴奋剂欺骗行为等),这些情况促使他对奥林匹克精神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浩劫(jié)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襁褓(qiǎngbǎo)萦(yíng)绕绚(xuàn)丽枷(jiā)锁拙(zhuō)劣肤浅目睹奠(diàn)定挚爱钟爱分崩离析:形容国家、集团等分裂瓦解暴风骤(zhòu)雨担惊受怕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

相辅相成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言没有破绽。姊(zǐ)妹阐(chǎn)述角(jué)色祈(qí)祷沉甸(diàn)甸含苞待放针锋相对误入歧途一呼百应愧不敢当乌托邦:泛指不能实现的愿望、计划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阅读标题,说说标题的作用?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题目直接点明了本次演讲的背景及目的,简洁明了,便于读者把握。(二)自学指导

再次朗读这篇演讲稿,概括文意,梳理文章的脉络,找出作者为什么要庆祝奥林匹克复兴。1.这篇演讲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2.摘录每段的关键词语,逐步完善思维导图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第7段第8段第9段第10段5年来的发展情况

被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自信和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美的享受对青年的教育必须要面向大众致力于社会底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