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和企管培训资料经营决策条件分析_第1页
决策参考和企管培训资料经营决策条件分析_第2页
决策参考和企管培训资料经营决策条件分析_第3页
决策参考和企管培训资料经营决策条件分析_第4页
决策参考和企管培训资料经营决策条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决策参考】创造条件让农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区农村经济研究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我们知道,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目标和最终归宿,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吴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不竭来源,应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农民收入增长状况的新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吴中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从缓慢增长到较快增长的新跨越,呈现三个特征:1、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2001年撤市设区后,吴中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入又好又快的轨道,呈现蒸蒸日上的美好景象。至2008年末,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23亿元,比2001年增加346.02亿元,增长2.83倍;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37.69亿元,比2001年增加124.83亿元,增长9.7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8亿元,比2001年增加39.4亿元,增长7.3倍。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20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6111元,比2001年增长2.0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50元,比2001年增长1.04倍;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1,比2001年提高0.74个百分点。尽管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农民,使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有所扩大,但是按照苏州市委提出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目标,2009年吴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测可达13060元,可提前一年实现。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起,在连续六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2:1的水平上,低于全国的3:1和全省的2.5:1,并未出现城市化加速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消极后果。2、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日趋均衡。一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从2004年起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各镇(街道)建立劳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各村(社区)建立就业服务站,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指导、培训和信息提供服务平台。2008年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97.62%,来自非农产业就业的工资性收入人均814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8.7%。二是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全区实施“蟹、羊、鸡、茶、苗、菜”农业产业化“六个一”工程,通过整合资源、强化扶持、搭建平台、培育龙头、打响品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旅游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8年全区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来自农业经营纯收入人均12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4%。三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从2004年起,逐步推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扶、劳有所业、失地有补、增收有门”的“六有”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区8万多老年农民“零门槛”享受养老补贴,13.80万失地农民全部进入“城保”体系,其余全部进入“农保”体系;36.27万农民全部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为230元/月。2008年农民从“三大保障”,征地补偿及种粮直补等方面获得政策性收入人均100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四是深化农村股份合作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通过量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获得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投资物业当股东,组建农产品和旅游农业股份合作社等“五大合作”改革,全区至今已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272家,受益农民32.2万人,使80.5%的农民拥有股份成为股民。同时通过发展“房东经济”,获得私房出租收入,促使农民财产性收入突破性增长。2008年来自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股红性收入和投资创业性收入人均147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构建,使农民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日趋均衡。3、农民财产性收入贡献份额不断提升。这几年,吴中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出现了跨越式增长,高于其他各类收入增幅,所占贡献份额也稳定上升。统计资料反映,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11元,其中农民财产性收入3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0元,其中农民财产性收入147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比2001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2001—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结构剖析可以看出,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依然是主要来源,近年来占人均纯收入之比一直保持在70%左右,但由于农民就业受年龄、技能等因素限制,加上工资增长机制不健全,其增长幅度较之总水平偏低于2-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1年的近三成逐年下降为一成左右,年间波动较大;政策性收入属于财政转移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不足10%,尽管近年增长较快,但基数低,地区间、农户间很不平衡;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亮点,涉及面广、潜力大,虽然起步时间不长,由于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优越,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总水平的5-10个百分点,所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5.5%提高到2008年的12.4%,而且增长前景看好,对农民增收必将起到支撑性、长远性作用。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吴中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开辟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多种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营造投资环境,鼓励农民兴办个私企业。2005年10月,吴中区委、区政府下发《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提出了十条鼓励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和投资的政策措施,强调大力发展规模种养、个体工商和规模型企业,并积极引导农民投资向工业小区、种养基地集中,支持农民从单独创业向合伙创业、联合创业转变,引导和组织农民多方位寻求低成本创业之路。同时加大指导服务力度,为农民创业兴办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全区农民投资创业快速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资料反映,吴中区民营企业从2005年的7958家发展到2008年的12357家,增长55.3%;同期注册资本从146.1亿元增加到327.9亿元,增长1.25倍,户均注册资本从183.5万元增加到265.4万元,增长44.6%。苏州东山钣金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和世界一流的钣金加工设备,企业拥有总资产5.5亿元,发展成为生产微波通讯系统和电信、电力、核电设施的精密钣金、精密压铸件产品的专业厂家,在欧美市场精密钣金产品占有率达35%以上。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创业者当上了老板,资产资本越来越雄厚,他们的创业收入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部分。二是提供配套服务,支持农民发展“房东经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批外来企业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涌入,为当地的“房东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尤其是在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临近城区和较大规模的城镇周边农民收入颇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吴中区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员超过50万人。除了镇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造或新建标准厂房和集宿楼发展房屋租赁业(即“大房东经济”)以外,而更多的是发展农民私房租赁业(即“小房东经济”)。在大力发展“房东经济”过程中,镇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改善条件,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吸纳外来企业进驻,保障外来人员居住安心和放心,并使农民获得较为可观的财产性收入。据木渎镇反映,2008年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员23.3万人,其中租赁农民房屋的约18万人,其中有20%的外来人员从事工商业,开小厂和门店经商,其房租比纯居住高出几倍甚至十多倍。按保守估算,外来人员的房租一般在每人每年1000元上下,即全镇农民租房收入可达1.8亿元左右。城南街道2009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14376元,而农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是房租)人均6185元,比上年增长28%,占人均纯收入43%,比上年提高5.78个百分点。该街道新江社区赵福根全家8人,房租收入超过30万元,人均近4万元。三是强化组织引导,大力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从2001年开始积极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相继出台了《关于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发展农民投资性股份合作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措施和具体运作上,加快集体和农民的资源、资产、资本的优化整合,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至2008年末,全区共组建223家,拥有股本金总额26.61亿元,其中农民现金投资入股近6亿元,占股本金总额的22.5%。今年以来,又新增各类股份合作社49家。2008年末,61家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实现总收入2.42亿元,年终收益分配3189万元,入股农民户均分红840元;5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实现总收入3148万元,年终收益分配2486万元,入股农民户均分红1883元;67家物业股份合作社(除部分项目在建)实现总收入4708万元,当年收益实际分配3230万元;61家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实现总收入9183万元,年终收益分配1147万元,入股农民户均分红708元;4家旅游农业股份合作社实现总收入991万元,年终收益分配245万元,入股农民户均分红2038元。木渎镇香溪(原金星村)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自2001年8月组建成立以来,资产总量从当年量化到人时的4296万元,发展到2005年的6060万元,年均收益480万元;2005年9月出资2200万元,吸收本村农民现金投资入股980万元(每股2万元),组建木渎富民置业股份合作社,在镇尧峰工业区置换土地71亩,投资4800万元开发建设工业标准厂房3.88万平方米和三产综合用房1.5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600万元。该社区两个股份合作社资产总量达1.286亿元,年收益达到1080万元,股民红利分配从当年每股826元增加到今年6000元,预计2011年有可能达到1万元。从上述农村“五大合作”组织的运作结果表明,财产性收入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又一重要亮点,也是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民通过银行储蓄、民间融资、股票、国债、基金和房产、收藏等各种途径,使手中的“闲钱”变活,获得财产性收入。由于难以统计分析,很难作出分析判断,但不可否认以上种种取得财产性收入的形式,也不可小觑,应当鼓励引导。三、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吴中区农民增收的轨迹表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当前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所在。本文以区统计局提供的资料为依据,2008年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占比为12.4%,而区委农办的资料反映,财产性收入(含投资收入)达3568元,占比达到30.11%。不论以那个数字为依据,对照苏州市委关于三年内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达到40%以上的要求,都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多做工作:一是,深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改革,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完善农村基本分配制度。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表述。按劳分配是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传统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而形成的新的分配方式。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既充分体现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成果,又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例如:投资入股者取得的按资分红收入,债权人取得的利息、股息分红和债券、股票收入,房产收入以及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税后利润,属于资本要素收入;出租土地、房屋、财物和利用级差地租取得的收入,属于资源、资产要素收入;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高新技术和信息取得的收入,属于技术要素收入等。前两种涉及资源、资产、资本要素收入,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财产性收入。因此,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当水平后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只有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才能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二是,深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改革,使之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基本途径。最近,在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提出,“深化股份合作改革,积极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使股份分红成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基本途径。”明确要求“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市村均收入超450万元,农民财产投资性收入比重达40%以上”。这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战略举措。要继续将做强做大股份合作经济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创新体制和机制,引导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向规模集约化、经营多元化、机制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扶持配套化方向发展,全面加快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转型升级。首先,推进股份合作经济量质并举,重点发展股份合作联(总)社。尚未组建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的村(社区),要积极创造条件,挖掘资源、资本和资金潜在优势,加快组建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收益不高的可先量化资产、建立组织架构,逐步创造条件分红;抓住东太湖综合整治契机,充分利用东太湖独特资源优势和综合整治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户将补偿资金投向股份合作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产服务业、旅游农业等优质项目;要通过有效整合镇村两级优质资源、资产,镇(街道)、村(社区)和农户共同投资,组建由镇级牵头经营管理的镇级股份合作联(总)社,加快培育一批年收益突破亿元的物业股份合作联(总)社。其次,推进股份合作经济抱团发展,重点整合资源做优做强。目前,吴中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但规模小、缺乏动力和实力,后劲不足。要有危机意识,提前谋划,探索新路,推进股份合作社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形成规模;物业股份合作社要统筹生产要素配置和市场优势,联合开发,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旅游农业股份合作社要以镇为单位,以行业为基础,共同打品牌拓市场、搞营销,做强经济实力。再次,推进股份合作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创新机制体制。要积极探索行政与合作社的“政社分离”模式,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公平招聘职业经理人或能人,克服家族式的“富人”管理弊端;要尝试“走出去”发展,实现跨区域经营,有条件的可收购或参股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并创造条件上市。木渎镇组建的镇级惠民置业股份合作总社,打破地域限制,镇村联动发展,统筹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休闲旅游、特色工业三大板块,盘活存量,提升增量,发挥优势,联手有序参与新一轮工业化、城市化及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宅基及住房置换城镇住房进程,促使农民住房动迁补偿和自筹资金入股的做法,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大力推广。三是,深化投资理财结构多元化改革,使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首先,投资产业结构多元化。要遵循“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民或集体投资理财的方向,决不能跟风“一刀切”。沿太湖地区的镇村和农民宜投资种养业或休闲旅游业,城郊镇村和农民宜在工业小区投资工商业。同时,要强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集体林地、林木以均股、均利方式落实到农户,按照“结构调整、产品调优、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果品产业发展规划,力争通过三年调整发展,实现果品产业组织经营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其次,投资业态结构多元化。目前“房东经济”作为一种投资业态,近期风险较小,投资效益较好,不失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最佳选择之一。但从长远而言,由于建设用地越来越紧,“退二进三”的发展空间在不断缩小,加上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影响,外来企业和外来人员不可能无限增加,房屋租赁业大发展的外部环境受到约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预期风险正在不断加大。因此,要从长计议,可以直接投资高科技企业等优质企业,走现代企业之路;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办企业;可以农民私人资本或股份合作资本参股企业经营,以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益。再次,投资理财方式多元化。要尊重农民意愿,“宜私则私,宜合则合。”适宜私人经营的三产服务业、小型加工工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可由私人经营,政府和集体予以指导服务、政策扶持;利用集体土地资源优势兴办的第三产业,适宜于以农民股份合作方式创办,尽量做到股份均等,真正办成共同致富的富民合作社,防止利用集体资源优势办成“富人”合作社;远离城镇的地方,尤其如沿太湖地区农民投资的物业股份合作社,可以到城镇工业小区或商贸中心实施异地开发,以克服由区位资源劣势所造成部分农户无法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难题,促使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均衡。要以不损害农民根本利益为前提,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机制和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住房置换为城镇社会保障及社会保障,促进农民带股、带“保”、带房进城镇,增加财产性收入。此外,强化法治,让广大农民的财产权益得到切实保护。要“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认真贯彻落实《宪法》、《物权法》,保障农民的各项私人财产权,保护其合法权益,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来保证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课题组成员:沈启敏、蔡兴生、沈志英、丁启明执笔:沈启敏、蔡兴生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区财政会计学会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农村老年人为保障对象,以身份、户籍、年龄等为保障条件,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构建发放渠道、形成机制体系等举措,有效解决老年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吴中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因当时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工作,到退休年龄后有领取养老金的要求,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使部分地方有了低标准发放养老金的可能,因此在部分乡镇以镇为统筹单位,镇、村、企业联动,开始低标准发放养老金,形成了最初的农民养老保障的雏形。其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吴中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全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经历了统筹由乡镇到区、实施范围由部分到全区,覆盖对象由乡镇企业职工到全部农民,基金筹集由集体筹措、个人缴费到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的相结合,农民养老保险标准与待遇逐年上调,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也有了逐步提高,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主要做法撤市建区以来,吴中区按照构建一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种制度的思路,根据农民的参保意愿,对农村劳动力实行分类参保,并在两种制度之间预留通道,以期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根据全区农村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较高,企业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为使企业公平竞争,同时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吴中区注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的拓展扩面,鼓励在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和社会灵活就业人员以及个体工商户等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3年,吴中区根据苏州市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改革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改革,全面推开区级统筹、区镇二级财政补贴、个人适当缴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是凡未进入机关事业、城镇企业职业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吴中区农村户籍的各类劳动者,以及本区农村范围内各类企业中目前暂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此外,区内各类农转非户口中距法定退休年龄不满十五年的人员也可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原则上按城镇企业职工上年实际缴费工资的50%确定,2003年为350元/月,2004年为400元/月,2008年达到600元/月;缴费基数的20%由用人单位承担、8%由个人承担。设计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的缴费比例和一半的缴费基数是为了便于将来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为鼓励农村劳动者参保,吴中区对区内户籍的农民,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并注意向失地农民和中老年农民倾斜,政策上表现为老年农民可无门槛进入农保,不缴费按月享受140元的基础养老金,但其应参保子女必须参保。参保农民按不同的年龄段享受不同的政府补贴,具体如下:无工作单位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标准:1、男45-60周岁(不含60周岁)、女40-55周岁(不含55周岁)的无工作单位的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承担8%,在此基础上,区镇两级财政分别补贴10%。符合区委、区政府[2003]63号文件补偿条件的男45-60、女40-55周岁的被征使用土地的农民,个人承担的8%由镇(区)财政代缴。2、男45周岁以下(不含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不含40周岁)的无工作单位的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承担14%,在此基础上,区镇两级财政分别补贴7%。无工作单位未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标准:1、男45-60周岁(不含60周岁)、女40-55周岁(不含55周岁)的无工作单位的未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承担14%,在此基础上,区镇两级财政分别补贴7%;2、男45周岁以下(不含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不含40周岁)的无工作单位的未失地农民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承担18%,在此基础上,区镇两级财政分别补贴5%。民政部门认定的低保对象、无工作单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不缴费,区镇两级财政分别补贴14%。从2008年1月起,区镇两级政府对纯农人员的补贴从14%调整为16%,个人缴费从14%调整为12%。本着“先保障、后参保”的原则,农村老人的农保养老金享受先于农保费征缴。2003年10月,全区8.16万名无门槛进入农村老人全部领取了农保养老金。表12003-2008年农保历年参保人数变动情况表年份参保人数纯农人员失地人员由农保置换城保农保退休人员200310068199027815542004167270136849855902005101110618208460080408200610915562994851808082007868105522645518165620089975751148467982310备注:2004年的农保退休人员中含部分置换城保的退休人员,于2005年调整。老有所养马金康摄自2003年7月至2008年12月,全区实际征收农保费82495万元,基金支出73759万元,其中:养老支出65435万元,占总支出的88.71%,其他支出8324.18万元。从2003年7月到2008年底,区镇两级财政共补贴农保资金31844.22万元。在这种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中,区、镇、村三级补贴资金约占一半左右,本区农民个人缴费的比例不超过50%,较好地体现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激发了农民参保热情,也彻底改变了农村几千年来的养老模式,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转变为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共担,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由家庭承担转变为家庭和全社会共同承担。3、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吴中区委区政府于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先后制定了《关于对被征(使)用土地农民实行补偿的规范办法》、《苏州市吴中区进一步完善已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及《苏州市吴中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对不同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建立了补偿和保障机制,切实做到了即征即保,实行失地补偿和农保的有机结合。2003年吴中区出台相关制度,变对被征(使)用土地农民的一次性补偿为长期性保障,按年龄段将失地农民分为老年人员(男≥60周岁,女≥55周岁)、保养人员(45周岁≤男<60周岁,35周岁≤女<55周岁)、剩余劳动力(16周岁≤男<45周岁,16周岁≤女<35周岁)和被抚养人(男<16周岁,女<16)等四类,每人每月分别给予120元、120元、100元(连续10年)、50元(连续10年)的补贴,并将老年人员和保养人员纳入农保体系,失地补偿金与“农保”并轨,按月发放。区、镇两级分别建立了被征(使)用土地农民补偿专项资金,确保补偿金按时发放到位。4、推行失地农民农保向城保转轨失地农民参加农保后,在到达退休年龄时每月可领取140元(2008年标准)基础养老金,加上部分失地补偿,总体水平每月不低于350元。但这样的保障水平很难保证失地老人的基本生活。为切实有效地保障失地农民的长期利益,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从2004年开始吴中区进行失地农民由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轨的探索,先后制定《苏州市吴中区进一步完善已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试行办法》等规章制度,采用区、镇、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承担比例按参加城保缴费28%的比列计算,保养人员区级承担8%,镇级承担12%,个人承担8%;剩余劳动力区级、镇级各承担7%,个人承担14%。将已被征地农民中的保养人员、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保体系,对保养人员一次性承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费15年,对剩余劳动力一次性承缴城镇养老保险费9年,人均养老待遇经历次增资,至2008年底已达每月620元,全区失地农民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止2008年底,全区符合失地农民农保转城保的共有13.79万人,实际置换12.95万人,占应置换的93.91%,农民保障逐渐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吴中区创建“一个体系、两种制度”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接轨,但保障标准和水平差异还比较大,因为制定政策时更多考虑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刚性特点,并注意兼顾两方面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滞后,资金积累不足,人口基数庞大,保障水平只能满足基本需求,从低水平起步;另一方面,保障水平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立调整机制,分步提高待遇,既遵循社会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基本原理,又能使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吴中区同时也采取了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逐步扩大补贴人群的政策措施,来逐步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保障差距,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2008年底,吴中区城镇职工参保人数达185410人,退休人数达36704人,保险基金支出53449万元,原城镇职工月平均养老金为1352元,置换进入城保的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为620元。表22006-2008年吴中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年份收入(万元)支出(万元)结余(万元)参保单位数缴费人数退休人数20067035030965393854785127731272052007100080406735940755281661313173920081337625344980313631918541036704二、面临问题1、农村社会保障资金严重不足,区镇两级财政压力巨大近年来,虽然国家增加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但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吴中区除财政体制要上缴资金外,社保方面也要相应上缴社会保障调剂金,而中央和省、市财政对区级社会保障却几乎没有资金投入,农村社保资金全部要靠区镇两级自筹。由于事权财权的不统一,虽然经济相对发达,但因为上缴上级财政任务重,自主支配的钱也很少,只能满足日常开支,社保资金基本靠土地拍卖资金,而土地拍卖资金没有持续性,且波动大。这种不稳定的柔性收入与持续性的刚性支出间的矛盾,导致部分乡镇用借贷来应付社保支出,资金缺口压力巨大。2、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自为政,统筹能力相对较差目前,苏州市各市区间各自为政搞农保,出台的政策各不相同,农民社保待遇也不尽相同,出现了不切实际、互相攀比的情况,在农保参保人员不断萎缩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收不抵支的状况。吴中区作为苏州市的组成部分,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保参保人员增长有限,而支出的压力与日俱增。到2008年底,我区农保已收不抵支,而且由于在农保与城保之间各地均在摸索阶段,上级也没有指导性的工作意见、针对性的方法措施和切实有效的衔接对策,导致整个农村社会保障的统筹与发展能力相对较差、难以为继。3、农村社保模式单一薄弱,保障水平低层次徘徊目前,我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保障形式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五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低水平的农村养老保险,作为现代保障制度的失业、生育、工伤等保险制度基本处于空缺状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失地农民中的剩余劳动力置换九年后,因无力续保(至2009年6月,置换的剩余劳动力有67921人,其中能续保的只有16035人),按现行政策,这部分人到龄后无法享受城保退休待遇,只能领取一定金额的补偿金,其退休待遇处于社保真空地带。且相对于城保而言,农保的水平过低并持续在较低层次徘徊,目前农民按农保退休只能享受每月不到200元退休金,不及失地农民转城保退休金的三分之一,不到城镇职工最低退休工资的五分之一。4、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缺乏应有的法律支撑由于各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也没有全面系统的立法,导致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农村社会保障运行模式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很差。以老年农民保障为例,其建立、运行以及保险金的发放等都无法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的一些规章制度来执行的,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支撑,也就无法形成政府与农民间的一种长期的有保障的契约关系。三、对策建议1、国家应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从国外社会养老保障情况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施,其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除参保人依法缴费外,中央财政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必须提供强有力支持;只有中央财政支持了,地方政府才会更积极地推进农保的进程;而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也就会更加踊跃地参加农村社保,形成一个多层参与的良性循环体系。因此,国家在推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时,应按照以工哺农、反哺于民的战略思维出发,加大对农村社保的投入,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并切实建立起一整套保障农民晚年生活的社会保障机制体系,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2、地方政府要多方筹资,确保各项社保政策持续稳定现在社保支出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按政策要求每年安排的各项社保支出;二是出险后的财政兜底数。由于社保支出具有刚性化,所以应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压缩其他项目支出,而将社保支出列入预算,即用预算内收入安排社保支出。另外,考虑到土地资金波动大的特点,最好能在土地资金相对充裕的年份里,适当提取一定比例的土地收益作为社保风险备用金,在相关基金出险时予以弥补。3、切合财政保障能力,合理界定农保待遇与水平一般而言,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与人口、物价指数、人均收入水平等指标相关联,农保合理的待遇水平不仅需要考虑到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且需要考虑到未来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尽管苏州经济相对发达,但各县(市、区)间发展的差距也还相对存在,建议结合苏州实际通过精算技术来合理界定农保待遇与水平,并确定一个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待遇区间,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适度增减农村养老待遇,以杜绝相互间的盲目攀比,做到保障需要与保障可能的有机结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实现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相适应和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4、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一般来说,制度的执行必须有法律的先行指导。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并有效运行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立法先行,每一项制度、乃至每一次调整和改革都先制订法律,再组织实施,通过有效的法律监督、制约机制和详尽具体的法律条文,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性、规范性、统一性。如德国1957年就颁布了《农民老年救济法》,将农民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大体系之中。考虑到我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过程中不少问题尚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在目前立法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可先行制订政府行政法规,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顺利推开,待各项政策基本成熟之后再逐步建立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为农村社保提供必要的政策和法律保障。5、完善各项配套措施,下大力促进并增加农民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通过就业才能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在市场化就业的前提下,要将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劳动力在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社保补贴等多种就业服务上享有同等待遇,并注意多方协调、多管齐下,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畅通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并增加农民就业:一是相关部门要针对农民特点,加大技能培训,提供择业信息,帮助农民就业。二是政府在招商引资、签订项目合同时,尽量考虑农民就业,增加相应条款,要求企业聘用一定数量的本地农民。三是配合村集体“留地保障”,开发适合中老年农民的就业岗位,优先保证其再就业。四是开发社区工作岗位,用足用好政策,帮助农民在社区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五是鼓励农民从事个体、民营经济,组织举办创业培训班,通过系统培训,增加其市场经营常识,并帮助他们论证和最大可能的选准经营项目。通过农民的多渠道就业顺利实现农保向城保的转轨。6、协调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关系,实现全社会的互济共推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协调好涉及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的各种各样关系,适应城乡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一体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原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模式,消除城乡居民在地位、身份、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和不平等性,打破互不沟通、阻碍市场化及城镇化进程的二元社会养老保障,逐步建立起城乡互相融合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整合全社会力量,互济共推农村社保,这既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其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工作探讨】立足实际服务发展扎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区税务学会2009年,区税务学会坚持围绕税收中心工作,根植于税收征管一线,广泛深入地组织税收调研和群众性税收学术交流活动,承担并完成了市、区两级社科联立项课题《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由于领导重视、调研深入、工作扎实,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一、组织领导得力是做好调研课题的保证开展课题调研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多方合力,才能保证最终取得成功。主动接受区社科联对课题调研的业务指导。区社科联对此项课题研究给予了全程指导,从年初向税务学会下达课题任务,到多次跟踪了解进展情况,到帮助修改完成定稿,最后通过《吴中社科动态》平台刊发,使研究成果进入了区领导的决策视野,引起了上级社科理论部门的关注,起到了放大调研成果影响的效果。充分发挥税务学会组织领导作用。在社科联课题任务下达之后,我们迅速组建了以区税务学会徐福友会长为顾问,以业务科室负责人和青年干部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团队,同时明确责任分工、调研计划和研究进度,并相继组织开展实地调研、税企座谈、数据采集等活动。积极加强与系统外研究力量的协作交流。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与层次,区税务学会积极调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多次邀请苏州市社科联理事、苏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等专家学者召开课题座谈会,对课题研究思路及框架安排进行指导讲评。通过借助“高级外脑”,课题组成员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大大增强了课题攻关的能力。二、选题定位准确是做好调研课题的关键图为区税务学会围绕年度立项课题开展调研区税务学会提供选题定位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龙头和方向。一个好的选题立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之所以确定《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这个课题,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税收调研课题选题,既要围绕税收工作这一中心,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中的税收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又要着眼于服务全区科学发展这一大局,准确捕捉领导眼中的“关注点”,努力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本课题的选题立意背景就是基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的情况之下,透过税收的视角分析全区经济运行的状况及问题,同时从税务部门职能出发,做好组织税收收入、落实优惠政策、优化纳税服务等方面工作,努力为实现“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立足实际、服务实践。作为基层税务部门,身处税收征管执法一线,主要任务是执行税收政策和做好纳税服务,并不具备税收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权限。因此,税收调研课题选择不能切口过大,而应该立足微观层面,在自身实际能力范围之内进行研究,确保得出的理论成果能够用于指导实践,提出的政策建议要切实可行,防止课题研究和实际工作“两张皮”。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好调研课题的基础进行调研课题研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文章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作为基础,也要有鲜活的事实数据作为内核。在具体实践中,我们注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正确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作为基层税务部门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较难拥有充分的信息资源用于理论研究,与学术理论界相比,我们在税收科研上的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因此,基层税务课题研究应归属于应用类税收科研,应该坚持直接服务于税收实践的原则,而不宜形成理论阐述型的文章。二是扎扎实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课题开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形成课题成果的关键所在。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与课题有关的实际情况,掌握真实的资料,获得准确的数据。因此,我们调研课题小组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之上,先后3次在基层分局召开由20余户内、外资重点税源企业参加的税企座谈会,调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对税务部门的服务需求,并多次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了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充分搜集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并进行梳理归类,确保最终得出的观点和结论,站得住脚,有说服力,具有实际的意义。孙子智慧大众共享——孙子文化“五进”活动情况区孙子兵法研究会一、孙子文化“五进”活动的提出所谓孙子文化,是指关于孙武其人其事及《孙子兵法》所引起的一系列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世界许多国家特别重视研究它,并不断掀起“孙子文化热”。我们吴中区孙子兵法研究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研究会成立以来,根据区领导指示,主要从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从事孙子文化历史资源的挖掘,寻访孙武当年的遗址遗迹;二是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协助有关单位建设孙子文化载体,比如穹窿山孙武苑;三是孙子文化普及,弘扬孙子文化,用《孙子兵法》的先进思想教育人,使人们更有智慧,更有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搞好孙子文化的大众普及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前些年,我们的着力点是出版有关孙子文化的普及读物,到藏书、胥口等部分乡镇宣讲,等等。2007年,区社科联与我们联系,提出《孙子兵法》进社区问题,并带领我们到苏苑街道举行“兵法智慧与和谐社区建设”专题讲座,对我们启发很大。我们认识到,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应该是孙子文化普及的重要阵地。同时也认识到,将孙子文化纳入社科知识普及内容,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好办法,也很有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开展孙子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的“五进”活动。其意图是让在吴中诞生与最早实践的孙子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让神秘的《孙子兵法》走进寻常百姓家。孙子智慧,大众共享;以孙子的创新精神与智慧激活当代人的思维,提升人的素养,助推我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二、孙子文化“五进”活动开展情况在我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苏州孙武子研究会的指导下,我区孙子文化“五进”活动进展顺利,形势喜人。以保增长、促发展为着力点,推进企业学用孙子文化。2009年,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与区工商联合作,深入部分民营企业调研,编写出版了《企业家学用孙子兵法》一书,区委金海龙书记作序,出版后深受企业家及各界好评,最近被苏州图书馆收藏。以龙西街道为试点,推进孙子文化进社区。经请示区领导同意,确定在龙西街道进行试点。龙西街道党工委十分重视,专门制定了一套方案,动员大会时,区领导参加讲话,苏州孙武子研究会管正副会长亲自讲授第一课,接着,分六个大家关注的专题,请专家学者逐一与大家交流。目前已进行到第四个专题,社区反映良好。以物价局为试点,推进孙子文化进机关。我们以物价局为试点单位,时机放在物价局召开全体干部动员会时,进行孙子文化宣讲。审计局闻讯,组织了该局20名同志前来旁听;妇联闻讯,也组织部分同志列席;苏州市物价局闻讯,局长、党委书记曹霞富亲自带了局领导参加了我区物价局的动员大会,并作了热情的讲话。孙子文化进物价局,会场气氛之好,机关同志对《孙子兵法》的热情如此之高,大大出乎我们所料。“‘孙子兵法’评弹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区孙子兵法研究会提供在教育局支持下,推进孙子文化进校园。区教育局对孙子文化进学校问题早就非常关注,香山中学的孙子兵法兴趣小组活动已经开展了4年,受到苏州市教育局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教育局还组织东山实验小学编印了《孙子兵法读本》地方教材,这一行动被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认为“全国首创”。2009年2月,教育局通知我们学会,吴中实验小学、东山实验小学、藏书实验小学、叶圣陶实验小学、胥口中心小学、度假区中心小学和六所中学进行孙子文化进校园试点。据了解,各学校的师生对此活动兴趣都比较高。例如吴中实验小学,他们制定了实施方案后,3月13日,组织老师和五年级学生到穹窿山召开动员大会,让大家走进孙武,感受孙子文化。3月20日,请管正副会长具体介绍孙武其人其事和《孙子兵法》在中外的影响。同时,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孙子文化校园活动。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首席专家吴如嵩将军闻讯到学校视察并题词,他的题词是:“孙子兵法进校园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令人感佩,值得提倡”。苏州孙武子研究会黄俊度会长听说后深受感动,第二天对金海龙书记说:吴中实验小学校值得一看。最近,吴中实小又组织全体老师听取“学孙子兵法,做智慧老师”专题讲座,还编印了图文并茂的《孙子兵法进校园》专辑。《长三角教育》记者采访后写的文章题目是“从兵学圣典到教育宝典”三、孙子文化“五进”活动的启示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很深奥的兵书,如果采用超越兵法读兵法的办法,把它当作一座人类智慧的书来读,注意吸取它的智慧,领悟它的思维方法,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感到受益无穷。同时还体会到,开展孙子文化普及活动,仅靠研究会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一旦把它纳入社会科学大普及内容之一,其影响力和效果就大不一样。【基层动态】《吴中石雕技艺》日前正式出版由区吴地历史文化研究会编辑的《吴中石雕技艺》一书,日前由古吴轩出版社公开出版。区委书记金海龙为该书作序,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俞杏楠题词,区吴地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叶陶君担任主编。该书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吴中石雕作品照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全书从所征集到的近3000幅石雕照片中精选550余幅,分为砚壶石雕、石狮雕刻、建筑石雕、碑刻摩崖、人物造像、动物造像、宗教石雕七个大类,再分成若干小类,同时配以介绍文字。作品的选择,侧重于能显示精湛的石雕技艺;各类作品排列以年代先后为序,以展示吴中石雕技艺的发展过程。该书的编辑出版填补了吴中的三个历史空白:一是首次系统总结了吴中石雕技艺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生动反映了吴中石雕艺人善于学习、不断创新的艺术个性;二是首次集中收集、刊登了我区具有两千年左右历史,与洮、端、歙等名砚齐名的“山蒦村石砚”(灵岩石砚)资料,为对先前误定为“澄泥石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名、更名提供了详尽而可靠的历史依据;三是首次详细记述了“苏式石狮”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过程,得到了业内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和喜爱。(区吴地历史文化研究会)区税务学会召开一届八次常务理事会会议日前,区税务学会召开一届八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区税务学会全体常务理事出席。会议由陈健副会长主持,王志龙副秘书长代表学会一届理事会简要汇报了2009年度学会工作情况及2010年度学会工作打算。区税务学会徐福友会长、陈俊良副会长分别对2010年度区税务学会工作提出要求,希望税务学会在新的一年里,结合国、地税实际,调动广大会员进行税收调研的积极性,积极开展群众性税收学术交流,把税务学会打造成税收学术交流的平台。会上,按照学会章程有关规定,一致同意增补陈俊良为区税务学会一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议还讨论了2010年度学会经费事项、区税务学会换届选举及召开二届理事会的相关事宜。(区税务学会)

PAGEPAGE2企管培训资料经营决策条件分析一.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之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企业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两部分。(一)宏观环境分析企业的宏观环境,是指企业所面对的其所在产业外的宏观环境,是企业的间接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国际环境等。1.经济环境。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势。2.政治、法律环境。它主要指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因素的总称。3.社会人文环境。它主要指企业所在社会中成员的民族特征、人口统计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因素。社会人文环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偏好,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购买决策和企业的经营行为。4.科学技术环境。它不仅包括那些引起时代革命性变化的发明,而且还包括与企业生产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出现和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前景。5.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进程,使得世界各国经济愈益相互开放和融合。从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和广度看,经济全球化囊括了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任何一个国家都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管理者应十分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机会和威胁的战略分析。一方面,企业应正确确定自己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前提,制定企业的全球战略;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国际跨国集团在世界内建立市场的形势,努力做到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克服自己的劣势,在与跨国集团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提升竞争力,维持自己的生存和争取更好的发展。(二)微观环境分析企业微观环境是从个别企业视角来观察、分析其竞争对手竞争实力的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分析有三种诊断因素:未来目标、现行战略、假设。1.未来目标.分析与了解竞争对手的竞争目标,有利于预测竞争对手对其自身定位及检测财务成果的满意度,有助于推断竞争对手改变竞争战略的可能性及对其他企业战略行为的反应程度。竞争对手未来目标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了:竞争对手追求的市场地位总体目标;竞争对手各管理部门对未来目标是否取得一致性意见;竞争对手的当前财务目标及未来财务目标;竞争对手的核心领导的个人行为对整个企业未来目标的影响。2.现行战略.对竞争对手现行战略的分析,目的是观察竞争对手正在做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对竞争对手作分析,主要包括了三个关键性的问题:竞争对手的研发能力如何和投资能力如何;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如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销售方式和促销策略;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如何制定以及在产品设计、要素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中哪些对产品成本影响较大等等。3.假设.它包括竞争对手自身企业的假设和所处行业及其他公司的假设。自我假设是企业各种行为取向的最根本的原因。但是,对竞争对手作出分析也是重要的,竞争对手的自我假设包含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竞争对手如何估计同产业中的其他企业的潜在竞争能力;竞争对手如何看待自己在战略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竞争对手如何预测产品的未来需求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其预测依据是否可靠;是否有影响竞争对手对其他企业的战略行为看法的严密的组织准则或法规或某种强烈的信条。二.企业内部条件分析企业在制定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而且还要知己,即对企业自身的内部条件和能力加以正确的估计。所谓企业的内部条件是指企业能够加以控制的内部因素。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是企业经营的基础,是企业制定经营目标和经营决策的出发点、依据和条件,是竞争取胜的根本,对企业的内部条件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掌握企业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长处和弱点,以便使确定的目标能够实现,并使选定的经营活动能发挥企业的优势,有效的利用企业的资源;同时对企业的弱点,能够加以避免或采取积极改进的态度。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基本情况分析。包括企业领导状况、企业经营目标与经营方针、长远计划、企业改造、经营组织等等。第二,生产分析。包括生产概况、生产计划、工序管理、作业管理、质量管理、搬运管理、设备、动力管理等等。第三,销售分析。包括市场调查及情报工作、销售计划、产销衔接、销售渠道、销售策略等等。第四,科技分析。包括有科技人员结构及分布使用情况、科技手段、科技开发、科技工作组织等等。第五,财务分析。包括对企业的收支、决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