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名校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名校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名校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名校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名校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名校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

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

登上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更重

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舞"活了,它用5G、AR技术

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

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大众展示

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________如此突然接二连三地破圈

而出,令人振奋和欣慰。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

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凝练节

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力

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喜闻乐见式微否极泰来简明扼要

B.耳目一新衰败否极泰来简明扼要

C.耳目一新式微峰回路转言简意赅

D.喜闻乐见衰败峰回路转言简意赅

2.在选文括号内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

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B.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

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C.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

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D.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

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

纵横识其源”这幅对联写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

B.《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中国社会

的种种变化。它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C.《老人与海》和《哈姆莱特》的作者分别是海明威和莎士比亚。

D.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编写体制,按时间顺序记述史实。例如《春

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

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

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

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

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一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

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

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

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

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

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

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

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

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

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

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

"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

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

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

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

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

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

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

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

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

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

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

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

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

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

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

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

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

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

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

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

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

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

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

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

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

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

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

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

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

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

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

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

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

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

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

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

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4.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

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

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

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一

一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

就了他的伟大。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

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

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

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

首美丽的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土居皆褊狭,

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

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

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

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

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

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

锚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

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

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

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

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

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

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

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

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

哉?虽然,钱镂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

乘时奢借,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撕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

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②钱镂:吴越国的建立者,在

位有二十五年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僦:租赁

B.隔此真趣,不亦鄙哉鄙:卑鄙

C.亟求余作《沧浪亭记》亟:屡次

D.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迨:等到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失其所与,不知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

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B.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

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C.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

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D.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

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10.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

①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②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③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④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⑤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⑥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

办法。

B.归有光将吴越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

地位。

C.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归文主要采用记叙

手法。

D.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撕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13.请比较两篇"记”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高适

峭壁连岭胴,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

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山路独行,一路美景和鸟声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

错,虚实相生。

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

诗人困顿不已。

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

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赶路时内

心的曲折变化。

15.”峭壁连岭响,攒峰叠翠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17.默写

(1)《大学》中的""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

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

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

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

句是',O

(3)《过秦论》一文中",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

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王羲之用精练的语言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

句子是:/O

(5)《蜀相》作者用",

",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6)飞湍瀑流争喧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

张亚宁

蒲公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位俊女子。它的全部属于黄土高原。

这位能歌善舞的俊女子,头顶毛茸茸的花环,总能把黄土高原点亮,她

苗条的身材晶莹剔透,与千姿百态的花草依偎,细长繁多的根系紧紧与

大地拥抱,相处融洽。走近它们,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到热情、友好。

蒲公英三季迎着烈日怒放,点缀数种草木,染绿黄土高原。数片青绿色

的叶子覆盖在大地,几根红褐色的枝干伸向天空,毛茸茸的头饰像棉花

球,这时的蒲公英最漂亮。一场或大或小的风,轻而易举地唤醒黄土高

原,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别看它的腰肢细长,中间空虚,

它坚强地挺立在黄土高原,活泼可爱一个春天,婀娜多姿一个夏天,直

到瑟瑟秋风刮起,它雪白的线球在蔚蓝的天空飘得自然而亲切,漫向远

方……

一场春雨,一场暖风。春日的土壤无私地放开囚禁的笼子,蒲公英兴高

采烈地走出土壤,在广阔的田地成长。用不了多长时间,满地的蒲公英

幸福了酥软的土地,捧红了身边的其它草木。在某一个早晨或者黄昏,

昂然矗立在你的面前,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芽儿喜笑颜开地奔跳,

在高原上硕大的篱笆园里嬉笑,可爱至极。多形状的叶子慢慢铺开,与

大地相依,没几日,一根喜气盈盈的枝干慢慢张开,渐渐向上伸直,遥

望悠悠白云,聆听风儿歌唱。

凉风丝丝的清晨,微风将晶莹剔透的露珠吹落,草木精气神十足。蒲公

英像一个活泼的孩子,将整个高原当作最美的乐园,一个劲儿地欢跳。

瞧,一株株优雅而干净的蒲公英在高原上任性,把最美的舞姿献给黄土

高原。虚空的枝干由青绿变成灰褐色渐渐地打起花蕾慢慢放开,由含蓄

到试探,由碎小到欣欣向荣。这时很多人忽略了蒲公英枝干和满地的叶

子,专注它头顶的美貌,黄色的花尤为耀眼,自然而然激起无数生长在

同一片土地花草的羡慕它们与蒲公英一起奔跑在山山洼洼,沟沟期

期……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野花中我最崇拜蒲公英。年少的我们行走在草丛中,杂花丛草抹在脚面,

一直在悄悄寻找,只为万草丛中的一株蒲公英。蒲公英真是一个大家族,

草木繁盛的地方少不了它,草木稀疏的地方依然有;在耕熟了的土地上

能生存,在贫瘠的土地上照样活着;在荒凉的山丘默默无闻地成长,小

河边定有它们的身影。淘气的孩子结伴提上竹篮子,拿着小袋子,扛起

小蹶头,或砍,或摘,或拔。然而次年春天,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仍然盛

情地成长,似乎少不了一棵,总是那么自信而自然地生活在人们的身边,

为对它好和坏的人绽放着从未改变的笑脸。

蒲公英是美丽的花儿,实用的野菜,可贵的药材,似乎这是蒲公英来到

美丽的大自然秉承的使命。青春的蒲公英成为人们的美食,生吃和凉拌

都是美味佳肴;深深藏在土壤中的根是非常珍贵的药材,人们会挖出来

带到集市变卖,填补家用。偶尔有人用蒲公英的叶子和枝干及绒球泡茶

喝,小孩子从不敢尝试,吃的最多的就是枝干。成熟的蒲公英被风吹走

外,还有年少的我们,刻意吹乱吹跑毛茸茸的"降落伞",望着飘飞的

蒲公英种子,似乎陶醉在蒲公英的另外一个世界,暗暗地猜想:哦,下

个春天来临,又会长出多少株蒲公英呢想到这里,兴奋地跳了起来。

啊!至美的蒲公英。

蒲公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蒲公

英。每次看到蒲公英,就有了向上的动力。谁都不刻意去给蒲公英浇水、

施肥、拉枝、修剪,它们自始至终悄无声息地发芽成长。在长满蒲公英

的山丘,细心打量脚下的野花野草,似乎寻找不到别的让自己心动的花

儿,总感觉蒲公英是最美的,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

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你瞧,阳光洒满山野,遍地

的蒲公英争奇斗艳地成长,闪耀着炽烈的光芒。

疯狂的风从天边蜂拥而至,在黄土高原上肆意撒野,蒲公英弱小的身躯

被风搅乱,观望者的心也跟着蒲公英在风中摇摆。秋风把蒲公英的花儿

送走,带着它们在黄土高原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谁都会坚信,

蒲公英只是做了一次休整而已,明年春天它还会来到黄土高原,在人们

的身边尽情地开放。也许它根本没有远行,只是幽默地变了一次隐身术,

藏在另一片草丛中,与辽阔的大地一同呼吸。

(选自《散文百家》2019年6期,有删减)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在作者的眼中蒲公英时而是俊俏的女子,能歌善舞、热情友好;时

而又像一个活泼的孩子,任性地欢跳、奔跑。

B.蒲公英一年四季绽放,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它,它可以把

黄土高原点亮,让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C.在描写蒲公英时,作者使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刻画了蒲公英鲜活的形象。

D.蒲公英浑身是宝,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这是作者喜爱、

崇拜它的原因。

E.这篇散文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明快质朴的文风令读者倍感亲

切。

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在作者的笔下蒲公英有哪些性格特点?

21.在文中两次写到蒲公英拥有至高无上的梦想,这个梦想是什么?作

者这样写有何深意?

22.请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意蕴。

六.语言知识运用

23.下面是一则关于“名著推介”的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

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蘑菇圈》(中篇小说)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作者阿来系我国著名

作家,尤以小说创作见长。为提高同学们的鉴赏与写作能力,校广播站

将播出访谈节目《大家作品欣赏》,届时将由吴明老师为大家解读这部

小说,敬请关注!

24.有红学家评论《红楼梦》用笔经济,即借一个事件,刻画多个人物

形象。请结合《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谈谈用笔经济是如何体现的。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过去20多年,中国的芯片处理器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北斗模式。

以龙芯为代表的企业,独立构建技术体系,独立建设产业生态,通过完

全自主来实现产品可控。二是高铁模式。以海思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引

进一消化一吸收一再创新”的模式,研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近年来,

出现了第三种模式一5G模式,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全球生态建设,

通过融入国际生态,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产品。这三种模式都需要重视,

都对当前中国的处理器发展有推动作用。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度天津市第十四名校第一学期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

登上微博综艺榜晚会栏目类第一,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更重

要的是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在台上"舞"活了,它用5G、AR技术

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

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从而为大众展示

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

曾几何时,传统文化传播________如此突然接二连三地破圈

而出,令人振奋和欣慰。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创新亦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以更理想的荧幕呈现实现了"1+1>2"

的综合效应。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凝练节

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力

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喜闻乐见式微否极泰来简明扼要

B.耳目一新衰败否极泰来简明扼要

C.耳目一新式微峰回路转言简意赅

D.喜闻乐见衰败峰回路转言简意赅

2.在选文括号内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

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B.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

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

C.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

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D.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

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答案】1.C2.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喜闻乐见",强调经常听到或者见到。"耳目一新",听到、

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而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应该重在

强调节目的新颖,所以选"耳目一新"。

第二空,"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衰败",强调景象衰落和

破败。语境说的是"传统文化传播",应选"式微"。

第三空,"峰回路转",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否

极泰来”,指坏情况到了尽头,好情况就会到来。语境有"接二连三地

破圈而出",应选"峰回路转"。

第四空,"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一般

形容语言。"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该句主语是"中华美

学",强调其语言简明但意思准确全面,应选"言简意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内的句子应当都是以"舞蹈"为话题,因此"舞蹈"应在关联词"不

仅"前面,排除ACO

”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成分残缺,缺少与"达到"搭配的宾语,

应在最后加"的效果",排除Bo

故选D。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

纵横识其源”这幅对联写的是北宋散文家苏洵、苏轼和苏辙。

B.《茶馆》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表现自清末到民国近50年中国社会

的种种变化。它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戏剧代表作。

C.《老人与海》和《哈姆莱特》的作者分别是海明威和莎士比亚。

D.编年体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编写体制,按时间II质序记述史实。例如《春

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例如《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史书"

说法有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故选D。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

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

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

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

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一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

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

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

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

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

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

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

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

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

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

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

"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

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

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

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

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

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

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

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

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

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

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

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

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

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

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

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

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

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

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

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

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

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

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

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

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

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

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

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

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

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

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

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

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

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

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

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

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4.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

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

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

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一

一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

就了他的伟大。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

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

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

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

一首美丽的诗。

【答案】4.A5.B6.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A."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意思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

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选项表述只涉及屈原在治学

与政治上的才能,与人格无关。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是"屈

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

C."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说法错误。原文第五段只说"《楚

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楚辞"支配"(影响)了唐

文化,不是说"创造”了盛唐文化。

D."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

"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可知,屈原的伟大不在于哲学

的理性,而在于"哲理的感情"。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强加因果。原文第

二段为"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

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对后世影响大小没有与作品作比较。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火奥,土居皆褊狭,

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

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

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

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爰而徘徊,遂以钱

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

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

锚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

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

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

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

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

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

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日: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

承祐,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

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

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

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

哉?虽然,钱镂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

乘时奢借,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渐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

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②钱镂:吴越国的建立者,在

位有二十五年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僦:租赁

B.隔此真趣,不亦鄙哉鄙:卑鄙

C.亟求余作《沧浪亭记》亟:屡次

D.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迨:等到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失其所与,不知

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

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B.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

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C.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

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D.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

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10.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

①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②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③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④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⑤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⑥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

的办法。

B.归有光将吴越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

地位。

C.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归文主要采用记叙

手法。

D.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

之意。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撕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13.请比较两篇"记”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答案】7.B8.C9.D10.B11.C

12.(1)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见所闻都是至纯的,

那么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2)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13.苏文主要写作者在沧浪亭居住获得的人生认识,表现出超越人生的

自得之意;归文主要写重建沧浪亭的过程,通过与吴越等时期的比较,

赞美文瑛和尚积极的处事心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不亦鄙哉"中"鄙"应为"鄙俗、低俗"之意。句意为不也是很低

俗的吗。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与/介词,比;

B.修饰连词,而/连词,因为;

C.都是指用来的意思;

D.介词,和/动词,跟结交、结盟。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姑苏之台"

指姑苏台,是一个地名,偏正短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太伯

ABO

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三句构成并列

句式,分别在它们之间断开,排除

Co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

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

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⑤⑥是建好沧浪亭之后所享受到的快乐生活,排除AC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说法不当。归文采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

的手法。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形骸",形体;"既适",已经安适;"无邪",纯洁。

(2)"撕然",灭尽的样子;"俱尽",一起消失;"有在",有原

因。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苏文遭受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以后所作的,他带着心灵上的创痛,流寓苏

州,不久,在城南营建沧浪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主要写作者在沧浪

亭居住获得的人生认识,作者体会到"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并坦率地

表示,自己被废,并重新寻求到寄寓感情之物有了这两个外界条件,才

使他有可能清醒地认识到内外得失之原,也才能从对仕宦的沉溺中完全

得以解脱,表现出超越人生的自得之意;

归文是归有光应僧人文瑛之请而作。它记述了沧浪亭历代沿革、兴废,

感慨于自太伯、虞仲以来的遗迹荡然无存,钱镂等以权势购筑的宫馆苑

囿也成陈迹,只有苏子美的沧浪亭能长留天地间。从中悟及了读书人垂

名于千载的特有原因。也赞美文瑛和尚积极的处事心态。

参考译文

沧浪亭记

苏舜钦

我因获罪而被贬为庶人,没有可以去的地方,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

房子住。时值盛夏非常炎热,土房子都很狭小,不能呼气,想到高爽空

旷僻静的地方,来舒展心胸,没有能找到。

一天拜访学宫,向东看到草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码头宽阔的水面,与城

里不一样。循着水边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向东走数百步,有一块荒地,

方圆约六十寻,三面临水。小桥的南面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房,四周

林木环绕遮蔽,询问年老的人,说:"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

从高高低低的地势上还约略可以看出当年的遗迹。我喜爱这地方,来回

地走,最后用钱四万购得,在北面构筑亭子,叫“沧浪"。北面是竹南

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阳光、

阴影在门窗之间交错相接,尤其是在有风有月的时候更宜人美丽。我常

常乘着小船,穿着轻便的衣服到亭上游玩,到了亭上就率性玩乐忘记回

去,或把酒赋歌,或仰天长啸,即使是隐士也不来这里,只与鱼、鸟同

乐。形体已然安适,神思中就没有了烦恼;所听所闻都是至纯的,如此

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

得失相计较,同这样的情趣相比较,不是太庸俗了吗!

唉!人本来会受外物影响而感动。情感充塞在内心而性情压抑,一定要

借外物来排遣,停留时间久了就沉溺,认为当然;不超越这而换一种心

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开。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场最容易使人陷入其

中,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忧闷致死,都

是因为没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虽已经被贬却获得这样

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因此又能够使我的内心和

形体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悯万古。尚且没有忘记内心的主宰,自认

为已经超脱了。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

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

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

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

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

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

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

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

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

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

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镂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

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

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

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文瑛好读书,爱做诗,

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赴彭州山行之作

【唐】高适

峭壁连岭端,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夏,时年五十九岁的高适自长安入蜀

出任彭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下本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山路独行,一路美景和鸟声清越,这些美景远近结合,声色交

错,虚实相生。

B.嶙峋的峭壁怪石,撩人衣裳的轻萝,令山行艰难,又因路长年老,

诗人困顿不已。

C.山行迢迢,无限芳菲争相逞妍,诗人放下意绪,尽情饱览秀色,只

可惜没人同游。

D.全诗写景远近结合,声色交错,抒情转折起伏,凸显诗人赶路时内

心的曲折变化。

15."峭壁连岭111同,攒峰叠翠微"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6.诗人流连山水之际,还流露了哪些情感?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4.A15.群峰如聚,层峦叠翠,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雄奇秀

丽的群峰攒翠图。

16.①思乡之愁,诗人年老仕宦、独行赴任,悦目的山色终难完全排解

愁思;②游子的寂寞,山行逶迤,长路漫漫,无人共"玩芳菲",表达

出诗人孤寂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虚实相生"错误,前两联的写景都是实写,诗歌写景远近结合,声

色交错,但没有"虚实相生"。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画面能力。

一般步骤:描述画面,概括画面特点,点出技巧和表达效果。描述画面

要抓住诗句中意象来进行。

诗句"峭壁连岭帽,攒峰叠翠微"意思是悬崖峭壁连接着的是岭端,簇

聚的山峰上堆着翠微。止娥,"峭壁连111空晌""攒峰""叠"描绘出彭

州界山脉连亘起伏、雄奇的特点,“翠微",山气呈青绿色,写出了山

峦的秀丽。据此分析,概括诗歌描述的画面即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诗人流连山水之际,流露了哪些情感。作答

本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

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

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

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前六句"峭壁连岭端,攒峰叠翠微。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怪石时

侵径,轻萝乍拂衣",写诗人看到了雄奇秀丽的山景,一路之上美景美

不胜收,不禁让诗人驻马欣赏,留恋忘返,此时的诗人内心欣喜愉悦;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情感由喜入愁,感伤于道路漫长,年华

已逝却还要漂泊异乡,抒发了思乡之愁。

最后"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情感变得失落,山路好像永远都走不

完,虽有美景,却无人和我一起赏玩美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伤感。

17默写

(1)《大学》中的""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

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

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

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

句是',O

(3)《过秦论》一文中",

",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

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4)王羲之用精练的语言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

句子是:/O

(5)《蜀相》作者用",

",高度概括了蜀相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

(6)飞湍瀑流争喧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致知在格物②.物格而后知至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④.举类迩而见义远⑤.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⑥.信臣精卒陈利兵而

谁何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⑧.齐彭痂为妄作⑨.三顾频烦天下计

⑩.两朝开济老臣心.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至""指""迩""弩""殛""烦""做’

"壑"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

张亚宁

蒲公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位俊女子。它的全部属于黄土高原。

这位能歌善舞的俊女子,头顶毛茸茸的花环,总能把黄土高原点亮,她

苗条的身材晶莹剔透,与千姿百态的花草依偎,细长繁多的根系紧紧与

大地拥抱,相处融洽。走近它们,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到热情、友好。

蒲公英三季迎着烈日怒放,点缀数种草木,染绿黄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