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著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1页
教育论著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2页
教育论著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3页
教育论著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4页
教育论著心得体会(通用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教育论著心得体会〔通用5篇〕教育论著心得体会〔通用5篇〕教育论著心得体会1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一个优秀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位好老师。最近,我在闲暇之际,静下心来读了一些教育大师的著作,感触颇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进展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老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尤其是老师,读书更为必要。君不见“人”字下面是空洞洞的局部,要填满它,惟有读书。作为人,我们无法凭薄弱的身躯与万物抗衡,假如想到“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人生就更一无是处了。好在世界有了一笔财富——书籍,造物主又赐给人类读书的才能,为此,我们可以畅游书海之中,尽情享受生命,体味自然。读书无需附庸风雅,读书本身就是感受快乐的过程,它让人满足,使人心安。当今人皆趋利的时代,与其感慨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与其等着被物欲吞没,随波逐流,倒不如静下心来读点书,使自己开场急躁的心灵受到洗涤,渐渐成熟起来。因为读书,就是与一个个高尚的灵魂在对话。万丈红尘滚滚,我们的心容易被封尘,而读书可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拂拭,得到净化。“书香人生”是快乐人生,也是美丽人生。袖长方能善舞,老师是教人读书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捧起书来。当今社会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使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将来。知识从质的角度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局部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将来效劳,老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老师不得不抛去因“知识渊博”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去学习,去读书。老师一旦不能经常更新知识构造,不能对新的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视为“老古董”,那费事可就大了。只有挤出时间,坚持读书不辍,给自己不断充电,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老师,才能坦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去亲近学生、感召学生。也只有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当代名师郑杰老师说“老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老师对知识的忠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老师读书使教学生涯充实、富足,使自身更有人格魅力,是一份幸福,一种美丽。记得初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还是在读师范的时候。那时,我是带着完成学习任务的心态去读的,对于书中的教育理念,只有理性的认识,没有理论,没有感悟,自然不会“记忆犹新”。如今,我再次读《给老师的建议》,不禁被作者的才思敏捷,文笔的深化隽永所折服。苏霍姆林斯基带着我走进了一座教育思想的宝库,把我领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科研的领域。读他的书,使我感到思想是美丽的,读书更是一种美丽。继苏霍姆林斯基之后,我又接触了另一位大师级人物——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语录,诸如“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早在读书的时候就在心灵扎下根。如今,静下心来认真研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才真正理解先生的教育思想,更感受到了先生那种矢志不渝奉献教育的精神。站在《陶行知教育文集》面前,我发现了自己的渺小,读它使我充实,使我纯洁,也使我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自身的美丽。书像一座山,它吸引我挤入其间,攀越上去。读书,使我感受到彻悟的真,仁爱的善,高尚的美!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教育论著心得体会2大学时在学校那座十二层图书馆里,不经意间在一个角落里瞟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当时并没有在意这本在图书馆里安静的陈列的作品。后来只是从别人口里印证了确实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可因为各种因素后来一直也没有时机拜读。我初涉讲台之时,还是一个对教学懵懂的女孩,对教育有着一知半解,对教育也有着诸多的疑惑。正在为自己的教学理论贫乏而感到苦恼之时,我想到苏霍姆林斯基,并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惊喜地发现,这真是“踏破铁皮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它犹如一茗,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只叫人欲罢不能;他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他像与老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老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茅塞顿开,让我充满信心……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理论大师,给老师提的每一条建议,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p,所提的教育建议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可谓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读了这本书,只觉得思绪万千,收益匪浅。今年有时机参加了县里的青年老师研修班培训,当得知需要阅读一本教育论著时,我不由自主的再次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到最后还可能出现老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普遍性的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小学六年后到了初中,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大而且还在继续拉大。就拿我自己认教语文来讲,优生洋洋洒洒一篇佳文,根底薄弱的学生200字的文章多半字还不认识。好的考90几分,差的只有个位数。如此的差距着实让每个老师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不仅如此学生一旦在学习上失去信心,就如他们自己说的听不懂哪会有兴趣,哪会有老师想的那么强的毅力稳坐课堂45分钟。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又会多一个称谓“问题学生”。我以前的那个班级,在学校中总评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但在班里就是有那么一位典型的问题学生。上课的时候,不是睡觉,就是搞小动作。在我们同学当中,有很多人是讨厌他的,但是对他又没有方法。因为他对哪个同学都敢动武,哪个同学对他说一句,那个同学就没有好下场了。局部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不满意他的表现,对他提出批评,他也敢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把老师气得个半死。更令人气愤的是,和他坐的同学整天都要用手捂住鼻子,因为在他身上,全都是烟气。那么对这些学生如何进展管理,真是一个荆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毁了学生的前程。假如对这局部学生妥协,那将会影响整个班级。这确实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困惑。说起这里面关于成绩的原因,老师大都将原因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等。说到问题学生,可能最直接的就是摇头。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很多老师可能会想到很多,却最容易把自己忘了。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那么,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方案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是在教案设计、课堂提问、作业布置上表达这个理念。于是这个时候我们恍然大悟,原来老师在这个环节上起着最主要的引导作用。我们开场少了怨言,我们学会反思。当然这很多时候的只是局限在理论上,在心灵深处排山倒海一下而已。因为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展细致的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才能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老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拿我班来讲,如今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也较多,每个学生都有每个人的问题,要真正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潜能非常的困难。而自己有几次是如此做的呢?经常是不同类型的学生上这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提着同样的要求,即使做错以后的教育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如此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学习偏向生?这也难怪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问题学生也就水到渠成了,也难怪苦口婆心的教育起不了作用,难怪整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因材施教”说的容易,做的难。以致问题学生的教学成了是老师最头疼的对象。所以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现实确实是这样,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老师是不肯赞同的。是啊,后进生向来是老师头疼的学生,在他们身上花费的工夫不小,却收效不大,有些老师干脆最后放弃。一旦放弃就会出现之前的问题,那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理论中都总结出了很多很好地经历。在这里,苏氏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比拟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要做好这些后进生的“第二套”大纲的工作,意思是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大量地阅读,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使他们在阅读中发现“使他们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对这些阅读的材料,老师要精心挑选,甚至自己可以选编一些,像苏氏,他为了帮助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自己亲自编了一本书《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在这本书中,他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编了很多有趣的、可以引起儿童考虑的习题来训练他。并且他还为他搜集一套专门供他阅读的书籍,大概有一百本书和小册子,后来又为他装备了另一套图书,约有二百本,正是这种大量的阅读,使费佳的成绩逐步赶了上来。虽然我们无法做的像苏氏那般完美,但至少我们可以尽力做的更好。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写了如《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悟”》,《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展智育的重要手段》,《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等文章,使我受益非浅。当然最后我们还是不可防止的会碰到一不分问题学生。我觉得在对待问题学生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低头,两处留情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不管是不是因为成绩引起的,由于未成年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开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班主任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学生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班主任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善待他们。教育的根底在于“爱”,对于问题生要采用同情宽容、感化陶冶、启发诱导等方法。但假设一味强调这种“柔”,学生就会把老师的爱心当作对他们的迁就。老师的话就会令而不行,禁而不止,学生就会没有规矩,自由散漫,班集体将是一盘散沙。因此,“柔”中要有“刚”。在理解宽容问题生的根底上,要严格要求,批评监视。分开了这一点,教育就缺乏力量。二、回头,青山照旧学生的开展各有差异,在一个班上难免会有许多不和谐的地方。假如对这些问题学生提出同一要求或同一奋斗目的,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这就需班主任分别为他们精心设计奋斗目的。例如,有一位同学期中考试各科成绩均差。我就和她一起分析^p了数学学科的试卷,结果发现很容易增加十几分。因此,我就要求她在下次同等难度的试卷中争取非常左右的进步。她信心很足,而且很有把握。看上去要求低了,但最起码可以在短期内防止她自暴自弃。有些学生本身没有很多想法,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知道自己的学习差,一差千万差,这种想法是极其消极的,老师应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通过努力,获得一定的进步。三、抬头,灯火阑珊我们班的学生对学校的一些集体活动,例如体育节、艺术节汇演、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等等都有很强的表现欲,这另我很快乐,这说明他们还有积极性,还有兴趣。这些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个性、闪光点,赢得师生的好评。无形中增强了其自信心。就拿平时的课堂中的课本剧来说,每个学生都恰似一个个导演、编剧、演员,全班都陶醉在自己的表演中,没有开小差的,你会发现原来没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演员。那些平时各门学科的成绩都很差的同学,他们的表演同样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为了使一些问题生的爱好、专长得到发挥并能在老师和同学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他们改良缺乏,努力向上,就得有意识的为他们搭建舞台,一片灯火阑珊是必要的。同时,要让每个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都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这样渐渐的会调动积极性,我经常在班会课上让学生谈谈身边同学的闪光点,在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上,我们好象过分地强调了他们的学习或品行方面的问题,而无视了他们身上表现出闪光点。我们是不是过分地自信于“窥一斑而见全豹”反而变成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呢?我试着换一个角度来重新观察班上的几个淘气的学生,渐渐地我发现他们还真有一些出众的地方,他们中有的组织才能比拟强,有的口才比拟好,还有一个对班集体的事特别热心。让他们和每个同学一样在班级中发挥他们的优点。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我认为,对待好学生也好,对待“问题学生”也好,老师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进步而骄傲,为他们的成长而自豪,对他们的过失,公平地去对待、化解和消除,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逐步纠正。“无限风光在险峰”,也得人们一步一步地去攀登,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严格要求与悉心呵护并不矛盾,纪律要求是必要的,但可以降低一定的标准,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努力就可以到达,这样会逐渐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逐步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是有益的。在详细的教育过程中,老师要象真正的朋友一样去细心地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微如萤火,也要细心地呵护,并能引导他们逐步将之发扬。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理论去读,带着自己的考虑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书中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走出自己的天地。教育论著心得体会3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后感触颇多,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科学,为什么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类老的话题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领悟。教育就是增长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的活动。现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动态的环境下教育主体的一种创新活动。每个学校的教育环境都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作为教育者的老师和受教育者的学生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位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创新性的学习方法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1、"以人为本"这种思想反映到教育领域表现为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老师必须用平等的原那么尊重善待学生,不偏爱某些学生,嫌弃另一些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开展潜力,使每个人的开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无疑是素质教育中整个师生关系系统内最为坚实,最必不可少的根底。2、书中提到的几位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的教育家,虽然在理论根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促进学生主体性开展上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无不是把开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这种强调唤醒与弘扬人的主体意识的趋势反映到素质教育中来,便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在师生平等的根底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理论证明,在互相尊重,和谐民主的教育气氛中,学生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勇于各抒己见,积极表现其个性,展示其才华。3、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情感的刻意教育与培养一直是处于一种被遗忘与冷落的荒芜境地。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安康成长的一代新人。因此,今日素质教育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与推行情感教育。古人云:亲其师那么信其道。对老师天生有一种信赖与依恋心理的学生,会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老师。当他们得到老师真挚的爱与关心,得到理解与重视的时候,心里就会感到欣慰与满足,同时产生乐于学习,愿意听从教导的倾向,就会把对老师的爱移情至老师所教学科目。与此同时,学生安康美妙的情感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强化与升华。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应起主导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须在情字上狠下功夫。我认为,老师应该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保护,理解学生,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其次应信任学生,对其充满"爱的期待";最后应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严中见情,严中见爱。4、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这一点已为国际教育界所公认。在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出拥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正是施行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是因为创造性素质是现代和将来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中具有统御作用和最大时代适应性的一种素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各国现代教学的重头戏,我国的素质教育也不应例外。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条件就是民主。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敢于发挥创造力,当自己的新颖创见被人承受,赞赏时,会感到无比自豪。我们做为老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展扶植和帮助,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前人,超越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综上所述,我认识到: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成功施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工作中应力争尽早建立这种师生关系,为素质教育的顺利施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教育论著心得体会4囫囵吞枣般读了半本了〔想先阅读一遍全书,再作细读〕,觉得看云真不愧为一位有意思的老师。原想从此书中理解同行是如何读教育理论,如何写读书后感的,可看了半本,越看越对封面上那句话感到有意思了——“个性化解读教育经典”!呵呵。“个性化解读”似乎成了2023年读书界的一个有趣现象了。于丹教授读《论语》,个性化地读出了“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心灵之道”、“天地人之道”,几篇演讲稿组合成一本书,卖二十元人民币,还高居博库图书排行榜前几名;如今,看云也来个性化读《民主与教育》、《课程理论——课程的根底、原理与问题》,写得文采飞扬,行云如水。不可否认,看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读完《童年的机密》,就一口气写了二万多字的——《回归之路》,实在让人钦佩!读到一半,也突然笑出声来,脑子里不知怎地浮现出了女人入厨房时的身影。听于丹的演讲、看看云的书,突然觉得这两个女人都是在为我们“煲汤”——用孔子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作主料,然后参加两位女子对人生、对教育的感悟,为我们捧上了一锅“精神美味汤”!于丹教授作为一名学者、一名传媒学教授,她的言语显然比看云更具学术味,表情也更显理性化。而一直闲适地看文学书籍的看云,写起来,也是信手拈来,不求正统,散得开却也收得回。这不,每隔几段都会出现几行用楷体字记录的教育理论原文,然后,便是作者“天马行空”地谈感想,这些感想会说到自己的儿子,当然更多地说到自己的学生、自己的教育教学片段。于是,我的脑子里又浮现出了我那中师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论老师,也是一个女的,也是从小学语文教学讲坛上走出来的,她也会讲理论,但一会儿,她就会引发开去,讲她的儿子,讲她的教学生涯。女性的思维是不是都有这样的特点?呵呵,这不是质疑,而是同为女性对自身性别所产生的思维特点的好奇,很有意思。不过,在一向来以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学术界,突然有几个小女子斗胆出来发表自己对晦涩枯燥的学术论著的见解,实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女性的“煲汤艺术”绝对强于男性:没有文化的村妇无事时会家长里短地跟你聊上一天,看到一个人能从眼前这个人拉扯到他〔她〕的四亲六眷;有点文化的女性知识分子能把男性学者创造的理论研究作为“盐”,再参加“花椒”、“葱”、“姜”、“味精”,给你做出一锅“百味汤”。但谁敢肯定,女性的话语就逊色于男性的理性考虑?这不,《教育漫话》、《给老师的建议》、《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里也有“家长里短式”的语言,作者讲教育问题犹如在和亲朋好友话家常,道理简单明了,意义却非常深化,因其深化浅出,不也给学术界增添了一抹鲜活亮丽的绿色?书读了一半,也突然觉得,女性的思维也不仅仅是感性,女性之美里还蕴含着一种宁静之美。在读着这些学术著作的时候,她们的脑子里除了理性的考虑,往往也会联想到婴儿酣然入睡的宁静,联想到小溪潺潺的宁静,联想到星光点点的宁静。而宁静,正是当前学术界所稀缺的一种精神追求。《薛瑞萍读教育理论》封底最后一句话:“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无以言表。”教育论著心得体会5当张老师一再提醒要在考试之前读一本教育学专著时,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