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补易混易错点05 从朝贡外交向近代条约外交“”的转变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1页
查补易混易错点05 从朝贡外交向近代条约外交“”的转变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2页
查补易混易错点05 从朝贡外交向近代条约外交“”的转变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3页
查补易混易错点05 从朝贡外交向近代条约外交“”的转变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4页
查补易混易错点05 从朝贡外交向近代条约外交“”的转变 高考历史 (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查补易混易错点05从朝贡外交向近代“条约外交“”的转变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由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晴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外交理念;外交传统国内形势;国际环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唯有实力才是国际关系中表达意志的手段。近代外交转型是指由传统的宗藩外交向近代条约体系下的国际外交转变。但是这一转变是被迫的,始终处于西方列强强压之下,是带有半殖民地特征的转变。此考点是高考比较专业的考点,又非常联系时政,掌握好此考点非常关键。高考全国卷基本在第5道题进行考查.地方卷基本是在第6道题进行考查。一.古代中国的朝贡外交(宗藩外交)。1概念:朝贡体系是指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时所形成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制度和秩序,其表现形式有朝贡与回赐等。2发展过程周初:定型两汉:基本形成魏晋:大陆王权中心多极化与朝贡方式多元化盛唐:趋于成熟明清:精细化、规范化鸦战:冲击甲午:体系崩溃3特点: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具有等级色彩;包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崇尚睦邻友好,文武并用,厚往薄来;以中华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体系;持续时间长;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4兴盛原因儒家天下观的价值追求;②彰显政治正统性的需要;③自然经济的发展;④中国的强大对周边国家的吸引。5解体原因: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的衰落;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殖民扩张的冲击。二.近代中国的条约外交。1近代西方外交体制形成: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遵循国际法的准则;确立了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专门的外交领导机构;④外交规范化、法制化。2近代中国的“条约外交”历程.(1)晚清外交晚清外交必备知识晚清外交转型表现:从“宗藩体制”外交到“条约体制”外交。A开始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民权;B外交人员职业化;专门性外交机构及驻外机构的设立;C逐渐由新型知识分子担任外交官;D了解国际法,运用、遵守国际法。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易错防范】对晚清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认知不清A中西交往中的文书格式的变化。放弃“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成为其后清朝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B中西方官方之间平等往来。以条约形式规定中西方官员间平等往来,如设立总理衙门作为外事管理机构。C对外派遣常驻使节。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遣使出洋,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遣使出洋的具体操作模式。④总结提升:这一时期外交转型由宗藩外交向近代条约体系下的国际外交艰难转变。1)艰难转变:A难在转变是被迫的,始终处于西方列强强压之下,是带有半殖民地特征的转变;B难在传统的力量太强,传统与变革的斗争非常激烈;晚清外交转型仅仅是迈进了近代化的门槛,外交转型的表现也只是一些机构、一些观念、一些手段或方式的变化,并不是真正独立国家的外交。传统外交观念依然存在.2)特点: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3)影响:加深民族危机;另一面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①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迫使与世界经济的接轨;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国际惯例;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2)民国初期的外交改革----中华民国: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外交不断近代化。①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创建了较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②在外交人才的选拔上,废除前清时期的保举制,制定了外交官领事官任用暂行章程。③在驻外使领馆方面,收回驻外使团的人事任免权,理顺了驻外使领馆与外交部之间的关系。(3)北洋政府:在列强咄咄逼人的外交攻势下,艰难维护民族利益。北洋政府时期条约外交典型事例1)袁世凯:1915“二十一条”。2)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3)华盛顿会议时签署《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中国恢复对山东的主权。4)1925年五卅惨案后,广东国民政府力主“革命外交”,宣称废除不平等条约。5)1927年2月,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在工人运动的高潮中,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斗争。(4)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发起改订新约运动,部分收回国家主权。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条约外交典型事例1)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2)1943年1月,英美与中国签订条约,此条约中中国基本废除了近代以来列强所获得的“治外法权”等一系列特权;3)1943年11月22~26日,美国、中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盟国会议。《开罗宣言》中规定将东北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4)1945年8月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加强了中苏两国对日协同作战,直至反法西斯战争完全胜利为止,条约保证了远东地区战后的稳定和和平。②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出卖国家主权,换取美国支持内战。主要内容有:(1)美国国民在中国享有居住、旅行、经商,包括从事制造加工、文化教育、宗教和慈善事业的自由;享有租借、占用房屋,租赁土地,选用代理人或员工的自由权利。(2)美国商品在中国交纳进出口关税和内地税,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待遇。(3)包括军舰在内的美国船舶可以在中国开放的任何口岸南京国民政府后期条约外交典型事例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必要时可开入任何不开放的口岸、地方或领水。三、结合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主要变化,简要评价近代中国外交体制。1.打破了“华夷观念”,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进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2.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使中国逐渐融入世界;3.中国有识之士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4.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处境。四、比较朝贡外交与西方条约外交的实质:1.古代中国的朝贡外交:名义上带有政治尊卑等级色彩,但并没有实质上的军事和经济侵害,仅限于心理上的优越感,并没有对体系内的亚洲其他国家带来民族危机。2.近代西方条约外交:名义上签约双方平等、公开协商,但都是以军事侵略为先锋,以经济、政治、文化侵略为内核的,本质是西方的殖民体系,因而给亚非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民族伤害。五外交启示类答题术语:外交的历史命运与国家的历史命运休戚相关;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外交需要认识时代本质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最高原则;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和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实力与地位是外交的基础。六中国近代史外交中的典型概念:1.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在经济上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2.势力范围/租借地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该地区的权力,不许其他国家染指。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土地。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3.领事裁判权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根据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项特权,且将其变为非法特权。如迈克在中国违法犯罪,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的领事等人员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据其本国法律裁判。4.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双方在各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英国为了保证自己片面最惠国待遇,提出了一体均沾。一体均沾即其他国现时或将来所取得和拓展的一切新的最惠国待遇条款,英国都将享有。一体均沾到十九世纪末发展成为美国独立的对华外交政策,即所谓的“机会均等”“门户开放”政策。5门户开放19世纪末,美国争夺在华利益推行的外交政策,是美国为争夺世界提出的。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严重损害了忙于美西战争、未能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美国商业利益,因此美国提出“门户开放”。“门户开放”主要内容: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6.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的对等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这一类型。7“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为:中国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利;中国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连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的期限为99年;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等。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第5号外的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行。8.改订新约运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目的: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结果: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由于列强借故拖延,双方迟迟不能签约。1.(2018年•全国Ⅱ•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3.(2020.7•浙江高考•9)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4.(2017•海南高考•7)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5.(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6.(2014•天津文综•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7.“褆福”就是福安之意,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亦康乎?”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衙门正中的匾额上题有“中外褆福”四字。这真实地反映出A.晚清政权外交观念上逐渐与国际形势接轨B.总理衙门为中国外交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C.晚清政权对外宣示皇恩浩荡威恩远扬心态D.总理衙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对外交往机构8.19世纪90年代,针对英国各地华侨处境悲惨的现状,驻英公使薛福成“援照公法及各国常例,声明中国可派领事官公驻英国属境”;并驳斥了英国政府诬陷中国不守万国公约的谣言,称在近15年内,中国已处处“按照万国公法办事”。后来,英国被迫同意了中国派驻领事的要求。这表明,当时()A.英国在华优势地位的削弱 B.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贯彻C.国际法对各国约束力增强 D.晚清外交近代化转型加速9.晚清《点石斋画报》中刊登的《和议画押》图,报道了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的新闻,图上配文:"从此珠槃玉敦,修好偕来,航海梯山,输忱恐后。宜乎沪上军民闻此佳音,莫不欢欣鼓舞,谓能靖干戈以玉帛也,休哉。"这一情境反映出()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B.清廷外交体制的形成C.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晚清社会的愚昧落后10.《筹办夷务始末》是晚清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汇编,收录道光、咸丰、同治时期有关涉外事务的上谕、廷寄、奏折、照会等。此书中,中国官员所使用的外交词汇可分为四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类别用词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哲学天下、中外一体、抚有万邦……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看法丑类、逆夷、狡诈、叵测、不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外交辞令查办、开导、恩准、施恩、羁縻、驭夷……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情辞恭顺、仰赖天恩、悔过、就抚、晓晓置辩……A.天朝上国思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传统贡赐外交模式被迫放弃C.这类词汇密集使用于1861年之前 D.文化观念冲突是战争的主因11.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外交文书可由专差递送的国际惯例,在通商口岸设立“邮政代办所”开展邮政服务。清政府对此不仅不加干预,后来还允许各国外交文书“由沿海无论何处皆可送交”。由此,各国在中国境内开办的“客邮”日益泛滥开来。上述史事说明晚清政府(

)A.顺应国际外交规则 B.施行以夷制夷策略C.被动推行近代邮政 D.国家主权意识淡薄12.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1842年《南京条约》“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1860年《北京条约》“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1862年《续订招工章程条约》“华工出洋打工年限为五年;华工出国要与雇主订立契约,契约期满回国的船资由雇主支付”1893年清政府规定“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A.近代中国放弃闭关自守政策,主动融入世界B.列强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促成华工出国C.清政府腐败无能,完全不顾华工的基本权益D.晚清时期中国外交呈现出一定的近代化特征13.1793年9月,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出的马戛尔尼使团以为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使团在觐见乾隆皇帝时在礼节上与清廷产生了分歧——英国使节坚持行单膝下跪礼,而清朝认为应该行三跪九拜礼。最终结果是个折中方案,英国人下跪但不磕头,而清朝官员则上奏皇帝说洋人的膝关节和中国人不同,无法磕头!访问也未达成任何实质性的谈判成果。材料说明()A.中英两国外交观念迥异 B.中英两国政体根本不同C.晚清政府天朝心态自居 D.礼节纠缠导致谈判失败

12345678910111213DCDCCCADDCDDA1【答案】D解析:A项,材料只是说明日本阻挡琉球进贡,并未提到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项,仅凭琉球被日本阻挡进贡一例,得不出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的结论。C项,地方督抚只是向朝廷进行建议,并未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项,地方督抚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评价是非,侧面说明当时的官员已经具有一定的近代外交意识,即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故正确。2【答案】C【解析】甲午战争的进程是由中日双方决定的,欧美的舆论宣传最多只能影响但并不能左右战争进程,故A项错误;日本将中国包装成专制独裁的代表并非为了改变中国的君主政体,而是为了在舆论上争取西方的支持,故B项错误;面对日本对西方舆论的争取,清政府却无所作为,反映了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故C项正确;西方媒体的说法反映出日本获得了西方舆论的支持,并非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治外法权条款是权宜之策,既能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又能减轻官员管辖外国人的负担,并未意识到这一条款对中国司法主权的危害,故选D项;治外法权属于司法领域,与朝贡贸易体制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可知,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观念,排除B项;清政府将签署治外法权作为一种对外国人的恩赐看待,充分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称呼的变化,没有涉及不平等条约带来的主权丧失,不能推断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说明清政府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但没有改变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认识,仍然坚持天朝观念,故B项错误;清政府在外交活动中放弃对西方国家歧视性的称呼,符合外交国际惯例,故C项正确;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要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掀起洋务运动,与材料中1848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再到在美国、日本等多处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予以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6【答案】C【解析】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故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B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上逐渐自强,故C项正确;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故D项错误。7.A【详解】1861年成立的总理衙门,不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在衙门正中的匾额上题写“中外褆福”,明确中外一体,祈求中外和好,反映出晚清政权外交观念上逐渐与国际形势接轨,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总理衙门为中国外交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B项错误;晚清政权对外宣示皇恩浩荡威恩远扬心态与“遐迩一体,中外褆福”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总理衙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对外交往机构,D项错误。8.D【详解】根据材料“针对英国各地华侨处境悲惨的现状”“援照公法及各国常例,声明中国可派领事官公驻英国属境”“后来,英国被迫同意了中国派驻领事的要求”可知,中国公使引援国际法维护中国合法权益和中国公民利益,体现了晚清外交的近代转型,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英国在华的优势地位,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在外交中引援国际法维护合法权益,未涉及国家主权,排除B项;C项说法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材料中反映出沪上军民对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战争的停战感到的是欢欣鼓舞,完全没有意识到对于国家主权的损害,所以这反映了晚清社会的愚昧落后,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晚清社会的愚昧落后,没有体现“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排除A项;材料说明了晚晴社会的愚昧的落后,仅根据材料不能说明“清廷外交体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内容恰恰是中华民族意识没有觉醒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10.C【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哲学……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看法……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外交辞令……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可知,表格内容反映出天朝观念依旧,1861年后洋务运动开展,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