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1页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2页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3页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4页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儿科治法及中药用量服法◆小儿内治用药要点

【要准时、正确和慎重】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脏腑柔嫩、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之体,在病理上发热简单,变化快速,寒热虚实转化很快,稍不留意,即可轻病变重,重病转危,因此小儿患病后,必需争取时间,准时治疗,不能拖延。

在用药时要查明病因,辨明疾病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了解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只有把握了辨证施治的规律,才能赐予正确有效的治疗方药,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只要准时、正确用药,往往见效甚速。若用药稍有不当,也极其简单损害脏腑功能,并可促使病情剧变。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特殊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小儿用药,不仅要准时、正确,还应慎重。慎重用药,不仅是为了用药对证,即使对证,在用量和用药时间上,也要非常留意,用量过大同样会导致不良反响,轻则呕吐泛恶,重则可以消失各种药物反响,如生大黄会引起暴泻,乌头会影响心脏功能,山豆根会引起猛烈呕吐等。用药时间长短,要考虑到患儿本身体质状况,尤其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中药,更应辨明体质状况,如素体阴虚,但需服用药性温热的中药治疗某些疾病,则必需掌握热性药物用药时间,并加强对病症观看,或在温热药中参加肯定量养阴药物,防止进一步损伤阴津。

【要中病即止】

这是小儿内治用药另一特点,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中西药物的反响均非常灵敏,应用时必需依据患儿个体特点与疾病轻重,区分对待,不能干篇一律,特殊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须审慎。苦寒的中药会削伐生发之气,假如用时过长可使人之正气受损,脾胃受伤,常可消失头晕乏力,气短自汗,纳食呆滞,甚者呕吐泄泻,时时腹部冷痛等;辛热的中药足以耗损真阴,损伤津血,轻者消失“上火”病症,如咽燥干痛,口渴欲饮,鼻部出血,大便于结,眼鼻发干等,重者可消失头晕失眠,口渴欲饮,入夜盗汗,午后潮热,小便短赤等;攻伐之剂用之不当会引起患儿气阴亏损,或导致呕吐、泄泻不止,消失气虚液脱,造成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因此小儿用药,不仅要准时、正确、慎重,还必需中病即止。如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消失高热不退,汗不出,用辛凉解表、苦寒解毒药治疗。一般用2~3天,高热一退,方中发散与苦寒药品,就应削减,一般再用药l~2天就可停药。再如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常用消食导滞之品,当患儿因食滞内停,用消导药后腹胀消逝,大便通畅,舌腻化净,胃纳即可好转,此为食滞已消的表现,假如错认为这些消食导滞药可用来开胃口,而连续长期服下去,将适得其反,不仅胃纳又会转呆,还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及脾虚气弱的病症。

【要抓住疾病本质对证治疗】

在治疗小儿疾病过程中,要针对主要病因进展用药治疗,要擅长抓住疾病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需擅长用四诊手段,收集辨证资料,全面了解疾病的形成缘由,分析清晰发病的机制,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投以对证的药物。如婴儿腹泻,可由湿热、伤食、脾虚等多种缘由引起,虚实寒热相去甚远,因此必需详加辨证,循因追源。假如是湿热引起的,当用清热利湿的方药,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食引起的,当用消食导滞的方药,如消乳丸、保和丸;而脾虚引起的,当用健脾止泻的方药,如参苓白术散等。这样对疾病的证治就是抓住了主要冲突,中医常强调“治疗必求其本”,这个“本”就是指疾病的主要冲突。固然有时依据冲突转化的详细状况,也要敏捷对待,如疳证小儿,是慢性养分障碍性疾病,需健脾补气为主,但染上感冒,就应先予清热解表,把感冒治好后再去调理,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也有些疾病虽然疗程长,但不能连续治疗,如白血病有皮肤感染,皮肤感染是“标”,白血病是“本”,这时治疗必需“标本兼治”,方能奏效。

【用药需顾及小儿体内真气】

小儿如草木之方萌,气质嫩弱,又生气旺盛。治疗疾病,必需留意扶助小儿体内真气,用药不行妄加攻伐。所谓小儿体内真气,既有阳气,也有阴津,就脏腑而言,还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维护小儿真气,是促使疾病好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一味攻伐,不顾体内真气,那么耗气、伤阴、损阳、散血等不必要的损害均可产生,原发疾病就不易痊愈。因此攻邪务必不能伤正,明显体虚有邪的病儿,如体虚小儿感冒,就应在发散之中辅以扶正,参苏饮就是治疗这类感冒的典型方剂。即使是安康的小儿患了感冒,也不行大剂量运用发散中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气随汗泄,汗多伤阴,稍不留意,即可引起气阴耗伤。另外,对于虚弱之证使用补法时,也要留意补而不滞,小儿脏腑柔嫩,“脾常缺乏”,峻补过度极易导致气机壅滞,脾胃功能受损,消失纳呆、腹胀、呕恶、胸闷等,这样反而损伤了脾胃,影响运化功能,克代了小儿体内真气。由此联系到小儿平素服用补药,用以调补身体,也必需留意勿多服药,勿乱服药。药为补偏救弊之品,皆有偏性,元代医家朱丹溪就说:“虽参、芪之辈,为性亦偏”,故小儿无病不行多服补药,有病不行乱投药物。为到达保健目的,药补不如食补,平常留意饮食调理,同样可以使小儿身体安康。

【重视小儿病后调理】

小儿在患病后,尤其是一些急性感染性病,常会消失一系列虚亏的病症,其中以气虚或气阴两亏最多,也可以表现为气血两虚或气阳缺乏者。以脏腑所属分析,以肺虚、啤虚、肾虚为主。如呼吸道疾病痊愈后,常可消失肺虚,如乏力低热,面白气短,动则多汗等,这时应补肺养阴,服用一段时间参脉饮;消化道疾病痊愈后,常可消失脾虚气弱,如纳果食少,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自汗盗汗等,这时可服用玉屏风散、香砂六子丸健脾补气;泌尿道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后,常可消失肾虚,如腰酸乏力,头晕耳鸣,小便清长,四肢无力,记忆力减退,夜寐不宁等,此时应用六味地黄丸培补肾气。

以上仅举例说明,小儿病后还可消失心虚、肝虚、心脾两虚、肝肾缺乏等,均需详细分析。小儿病后调理,中医特殊重视调理脾胃,由于不仅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化生精微充养,而且疾病的恢复,也有赖于脾胃气盛,运化有力,才能保证正气充足,御邪祛邪。小儿五脏性能表现,即“脾常缺乏”,故在小儿病后调理,应到处顾及脾胃,脾健胃和,体力才能快速得以恢复。调理脾胃,贵在健运,而不在壅补和消导。

【运用中药新剂型】

临床治疗,中药煎剂应用最广,其优点在于能随症加减,充分表达辨证施治的精神,煎剂服后在体内汲取也较快,往往能快速到达病处,但对于重急病儿,煎剂缓不济急,加上小儿服药困难,故治疗时应留意运用儿科中药新剂型。冲剂、糖浆剂、片剂、栓剂,尤其是中药针剂,都不断研制出新的品种,给儿科临床治疗带来了便利,提高了疗效。如治疗呼吸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的双黄连粉针剂,静脉滴注,效果非常明显,再如治疗高热惊厥的清开灵注射剂,治疗呼吸道感染的鱼腥草注射剂,治疗感冒高热的复方柴胡注射剂,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茵栀黄注射剂等,在中医儿科临床上,均应推广使用。

◆中药用量及煎服方法

【中药用量】

小儿中药用量,与成人有别,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能简洁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需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纳合理的用量。由于小儿用药一般均中病即止,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铺张,所以小儿中药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更是如此。但对辛热、苦寒、攻代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需严格按比例用量。为便利临床上计算便利,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展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为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剂学》所制订的标准,但决非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阅历用量,如黄芪、太子参、白术等为9克,麻黄、细辛等为3克等。以黄芪为例,成人用9克,新生儿在处方中用1.5克,婴儿用3~4.5克,幼儿及幼童用6~9克,学龄期儿童用9克。

在详细计算用量时,还须留意几点:

1.疾病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以上比例用量用于门诊和病情不非常危重的病例。若重急病儿,中药用量可随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温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抽搐,对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生石膏、板蓝根、紫草、连翘等,均需用大剂量才能奏效,此时可能超过成人剂量,但对挽救生命会起到重要作用。

2.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肯定变化药味特殊少的处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药,用量可稍为增大。如补虚用的处方,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产的新生儿,机体功能较低,常用单味别直参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药味较多的处方,主药不减,帮助药可适当减小。

3.严格掌握药性猛烈中药用量有两类中药要严格掌握用量。一类是药性偏热、偏寒,或有引起吐泻作用的药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进入处方,原则上按上列比例用量,但要加强观看,中病即止。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的中药,这类药物有特地的治理和使用要求,必需严格执行,小儿应避开使用,特别病例需应用时,也应从最小量开头,视病情变化再考虑适当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即应停顿。

4.草药用量可以偏大草药用量,在1岁以内婴儿应慎重,一般用成人常用量的1/3~工/2,如蒲公英、鸭跖草成人用30克,婴儿用9~15克;1~3岁幼儿,一般用成人的1/2~2/3量;3岁以上儿童,可用成人常用量。

5其他中药剂型可按比例用量丸剂、片剂、散剂,也可按上述比例用量,但要留意药性是否猛烈,还应视详细药物对小儿的作用和影响而定。假如中成药有详细的用法说明,那末可按说明给药。

【煎服方法】

治疗小儿疾病,中药汤剂是主要剂型,只有把握好正确的煎服方法,才能到达治疗目的。否则既铺张药量,又因煎法不合理,会明显影响疗效,甚至延误病情,丢失治疗时机。

1.小儿中药煎法煎煮小儿汤剂。在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的药量方面,与成人煎法有区分。在煎煮前,应将中药用清水清洗一下,洗去泥土与杂质,然后再用清水浸泡半至卫小时,让中药浸透。但在酷热夏季,中药只能浸泡半小时。煎药开头用旺火,煮开后改用小火。假如属治感冒的中药,再煮10~15分钟;而属调补的中药应再煮30~40分钟;而其他性质中药,如健脾、化湿、理气、活血、止咳、祛痰等处方,可把握在20~30分钟间。由于小儿吃的药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汁,不需像成人那样煎头汁、二汁,煎出的药量多少,可依据儿童年龄大小来打算:新生儿吃的汤剂,一日量只需煎到50毫升左右;婴儿为60~100毫升;幼儿及幼童为150~200毫升;而学龄期儿童则应煎到250毫升。以上为常规煎药量,依据病情,也可有一些变化,需敏捷把握,如病毒性感冒商热持续不退,用疏散表邪、清热解毒的中药是很有效的,但服药量不能拘于以上的数量,可以煎得多一些,分3~4次服用。而素体脾胃虚弱的小儿,若患病后需服用中药汤剂,煎的药量可浓缩一些,较上列数量削减1/3左右,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2.小儿中药喂服方法给小儿喂服中药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由于患儿不懂服药的重要性,除年长儿外,多数小儿不会自觉服药,由于中药汤剂苦涩,还会消失拒服或服后呕吐等。因此把握正确的喂药方法是很重要的。小儿服用中药,应依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多煎一些药量,分几次服;而慢性病、调理病一日二次服药。不管急病还是慢性病,小儿一日服中药汤剂的次数不得少于2次。如肺炎等急病,每日中药应服3~4次;而哮喘这类过敏性疾病,则应依据其发作规律服药,若发于夜间者,下午服药1次,临睡前再服1次,若发于早晨者,隔夜把中药煎好,早晨发作前服1次,次日白天再服2次,而昼夜持续发作,一日内服药次数不得少于3次。小儿服中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给婴幼儿喂药,更需急躁,可以先喂几口药,吃少许甜食,渐渐再喂,每次喂药时间可掌握在5~10分钟,不行能像成人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一杯汤药全部吃下。

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其头手,用金属汤匙将药液送入口中,使之自然吞下。汤药中可加适量调味品,如白糖、蜂蜜、冰糖、橘子汁等,假如脾虚的小儿,简单大便淡薄,不能加蜂蜜,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参加后肯定要再煮沸几分钟,以杀灭白糖中的杂菌和螨虫。

假如处方中有较多苦寒中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山桅、陈胆星等,可用适量增加方中甘草用量的方法来减轻苦味,以利服用。中药丸剂、片剂,不能吞服,可研成细末,用温开水调服。中药散剂,如山药粉等,数量较多,可调在米汤、豆浆中加调味品服用。

此外还要留意服药的时间与药温。服药时间一般以饭前或饭后2个小时为宜,不要与吃饭时间过于接近。凡调补用的丸剂和冬天吃的膏滋药,放在早晨空腹及临睡前服用,这些药的药味不苦,或带有甜味,服后不会消失呕恶,空腹服有利药物汲取,有增加补益的作用。驱虫的中药,应空腹服用,有利于驱虫排虫。而消食导滞的中药,宜放在饭后服用,有利于消化开胃。汤药一般应温服或温凉服,发表药为了发挥发汗解表成效,应趁热服下,有时还可在药后吃些热粥,以助发散。壮热邪实或阴虚潮热者,中药可以凉服。如属中药与西药同用,二者必需分开服用,不能在同一时间内服下。

婴幼儿服药最不易合作,常造成拒服,或入口后不愿咽下,或往外吐出,因此喂药时可将患儿抱起,取半卧位,但喂药动作要轻柔,不要强行喂服,防止口腔粘膜或齿龈受损出血。不要捏鼻灌药,以防药液呛人气管或引起窒息。喂药后将患儿抱起名轻拍击其背部,使胃内空气排出。学龄期儿童均能自己服药,但要加强催促,防止他们将药倒掉。对重危病儿,神识昏迷,若用中药应鼻饲给药。丸剂、片剂研碎后放在温开水中易有沉淀而堵塞鼻饲管,可用米汤调匀后注入,注入时宜缓慢,注入后需用温开水冲鼻饲管,防止堵塞。

◆儿科常用内治法

【疏风解表法】

小儿肌肤嫩薄,腠理不密,卫外功能不固,最易感受外邪侵袭而发病,邪毒郁于肌表,与正气相争,可消失高热、恶风或无汗等。运用疏风解表的方法,通过发汗疏邪,使部于肌表的邪毒从汗而解。疏风解表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一般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辛温解表用于风寒表证,常用荆防败毒散、麻黄汤、葱鼓汤等,发汗较强的药物为麻黄配桂枝,羌活、苏叶次之,而荆防较弱;辛凉解表用于风热表证,常用有桑菊饮、银翘散等,桑菊饮主要用于发热轻而咳嗽较重之证,银翘散则主要用于发热重而咳嗽较轻之证。

【止咳平喘法】

小儿五脏性能表现,肺脏柔嫩,而肺主皮毛,最易感邪郁于肺经,邪郁化热,炼津为痰,痰阻肺络,肺失宣肃而咳喘。常见病证有哮喘、肺炎喘嗽等。哮喘有寒热之分,寒痰内伏常为风寒之邪束于肺经所致,可用温肺散寒、止咳平喘方法治疗,小青龙汤、三拗汤为常用方;而热痰内蕴常为风热之邪犯肺,或寒郁化热所致,需清热化痰、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定喘汤为常用方。肺炎喘嗽也有寒热之分,但其病机以肺气闭塞为主,故在运用止咳平喘法时,需顾及开宣肺气。

【清热解毒法】

主要适用干邪热炽盛的实热证。清热可分为甘寒清热、苦寒清热、苦寒泄热、咸寒清热等,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辨证用药。当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解时,可用桅子鼓汤、葛根黄芩黄连汤,清热解毒透邪;证属阳明里热者,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为主;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可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清热解毒化湿;温热之邪入于营血,发为神昏、斑疹,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清热解毒凉血;当肝胆火旺时,则可用龙胆泻肝汤等清热解毒泻火。

【凉血止血法]

主要用于有出血的证候,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紫癜等。血证主要由于血热妄行,血不循经引起,但小儿血证常同时可有气虚、阴虚、脾虚等,致使病情简单多变,故在凉血止血方药中可协作补气、养阴、健脾药物同用。常用凉血止血方剂有犀角地黄汤、玉女煎、清营汤、化斑汤等。单味有效止血中药,如参三七、白及、仙鹤草,以及中成药云南白药等,也可协作在凉血止血方中同用,加强止血效果。

【安蛔驱由法】

小儿时期最易接触不洁之物,往往沾染虫卵,带入口中造成感染。安蛔驱虫法主要适用于蛔虫病,蛔虫病在儿童时期发病率,且有多种并发症可消失。其次蛲虫、综虫等也需准时驱虫治疗。蛔虫常见的并发症为胆道蛔虫症和蛔虫性肠梗阻。发生这些并发症,若用猛烈的驱虫药,反而造成虫体躁扰,加重病情,此时应先安蛔缓痛为主,方用乌梅丸等,待病势缓和后,再予驱蛔。驱除肠道寄生虫病,如驱除蛔虫,常用追虫丸、下虫丸等,单味药使君子、苦栋根皮均为有效的驱蛔药;驱蛲虫常用使君子与大黄,并协作百部煎剂灌肠;驱绦虫常用南瓜子、摈榔。

【消食导滞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调,乳食内滞之证,如婴儿腹泻、积滞、疳证、厌食症等。小儿脾胃薄弱,简单为乳食所伤,若饮食不节,恣食无度,则脾胃运化失职,轻则呕吐泄泻,厌食腹痛,重则为积为疳,影响生长发育。常用消食导滞方剂如保和九、消乳丸、权实导滞丸等,单味药鸡内金、麦芽、山楂、六曲、莱菔子均有消食导滞成效。如麦芽能消乳食积滞,山植能消肉食油腻,六曲善化谷食积滞,莱菔子能消麦面之积,鸡内金则能消各种食积,还有开胃作用。在运用消食导滞法时,又常参加健脾、理气、清热的药物,提高疗效,维护脾胃。

【镇惊开窍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抽搐、惊痛之证,如高热惊厥、癫痛、暑温证、暴受惊慌等。小儿脏腑柔嫩,神气怯弱,感受病邪,每易邪热枭张,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而抽搐;或因痰热壅盛,上蒙清窍而致惊痈。小儿暴受惊慌,神志担心,可用朱砂安神九、磁朱丸等安神镇惊;热极生风及辅证所致抽搐,可用羚角钩藤汤等镇惊息风;热入营血,神昏惊厥,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镇惊开窍、清热解毒;痰浊上蒙,神昏抽搐,可用苏合香丸、小儿回春丹等豁痰开窍。运用镇惊息风药除了石决明、磁石、珍宝母等,虫类药也是常用的,如僵蚕、全蝎、蜈蚣等。

【利水消肿法】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聚,小便缺少而致水肿的患儿。若为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水湿泛于肌肤者,则为“阳水”;若脾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聚为肿,则为“阴水”。常用方剂,若‘“阳水”可用五苓散、五皮饮、越婢加术汤等;而“阴水”可用防己黄芪汤、实脾饮等。在利水消肿时,除了运用茯苓、猪苓、车前子等渗湿利小便药外,还视病情,与通阳化气药(如桂枝)、补气药(如黄芪)、健脾药(如白术)、温阳药(如附子)等同用。此外,草药中也有一些有较好消肿利尿作用,如车前草、苡仁根、荠菜花等。

【健脾益气法】

主要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缺乏的小儿,如婴儿腹泻、疳证及病后体虚等。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功能失调,生化之源缺乏,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气虚与脾虚关系亲密,治气虚多从健脾着手,健脾时多借助补气,故健脾与补气常协作运用。常用方剂,如六味白术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单味淮山药粉调服,有良好的健脾止泻作用。脾虚气弱小川由于运化失职,常消失食欲不振,故常在健脾益气方中佐以砂仁、陈皮、佛手、谷麦芽、鸡内金等理气、消导之品。

【培元补肾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胎禀缺乏,肾气虚弱及肾不纳气之证,如解颅、五迟、五软、遗尿、哮喘等。小儿脏腑柔嫩,形气未充,五脏功能表现为“肾常虚”,肾又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若先天父母精血有亏,或后天护养失宜,病邪缠绵,均可导致肾气亏损,下无虚弱。小儿初生,肾气未盛,故颅囟未合,牙齿未出,筋骨脆弱,肾气随年龄增长而渐渐充盛,此为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常用补肾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匾肾气丸、参蛤散、左归丸、右归丸等。小儿时期常见肝肾同病,脾肾同病或肺肾同病,治疗时当协作养肝、健脾、补肺之品。

【活血化瘀法】

主要适用于各种血瘀之证,如肺炎、紫癜、癫痈、病毒性心肌炎等。常见口唇青紫,肌肤有瘀斑、瘀点,胸部刺痛,舌质色紫,以及腹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等。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桃仁承气汤等。基于“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活血化瘀方中,常辅以行气的药物。

【回阳救逆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元阳衰脱所致危重病证。临床可见面色晄白,神疲肢厥,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此时必需以温补阳气的方药,加以救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在病理上不仅发病简单,而且传变快速,一旦患病,若未能准时治疗,则邪气易实而正气易虚,实证迅即转为虚证,甚至消失阳气衰脱或阴竭阳脱之危候。常用方剂如四逆汤、参附龙牡汤等。

【益气养阴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因体虚或病后造成的气阴亏损。小儿机体柔弱,生长发育快速,若喂养不当,或因进食缺乏等,每易引起气阴亏损,消失形瘦。纳少、盗汗、低热、便干、倦怠等。再则,小儿易感外邪,时行疾病发生率高,热病后每易耗气伤阴。故益气养阴法是儿科一个常用的治疗方法。常用方剂如生脉散、养胃汤、沙参麦冬汤等。如属心之阴缺乏,可用炙甘草汤。

【燥湿理气法】

主要适用于小儿因湿邪阻滞中焦引起的病证。小儿脾胃功能薄弱,湿邪阻滞脾胃,常表现为运化失宜,可见厌食纳呆、胸闷腹胀、大便淡薄、恶心呕吐、四肢倦怠、舌苔厚腻等。常见于泄泻、厌食、积滞、疳证、疰夏等病证。湿为粘腻重浊之邪,中选用芳香、苦温的药物,常用方剂如三仁汤、平胃散、二陈汤、胃苓汤等。

◆儿科常用外治法

【熏洗法】

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到达透疹的目的,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蒸发,使空气潮湿,体表亦能接触药气,有利透疹。患肾病综合征的小儿,浮肿较甚,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有发汗消肿的作用。患荨麻疹时,常用香樟木、葎草、苍耳草等煎汤熏洗,有止痒退疹的成效。

【涂敷法】

这是用新奇的中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参加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选用鲜马齿苋、鲜乌蔹梅、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加速腮肿消退的作用。再如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后,在早晨敷于背部脊柱两侧,用以治疗肺炎恢复期湿啰音汲取不好者。小儿时期盗汗为常见病证,内治效果不显,可用五倍子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临睡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盖住固定,有固摄止汗的效果。

【敷贴法】

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将某些芳香走窜的药物撒于一般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用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粉,撒于一般膏药上坝G于脐部,用以治疗婴儿慢性腹泻,起温中止泻,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再如夏季三伏天哮喘穴位敷贴法,每一伏敷贴1~2次,共3~6次,连用3年,临床疗效显着,有减轻和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常用的处方为《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中所载,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粉用生姜汁调制成6只药饼,饼中放少许麝香(或丁香),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也可用电离于导入法,缩短敷贴时间,加强透入的力度。

【罨包法】

这是用药物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饮食不节,食积于内,或积滞证时,消失腹胀腹满,暧腐酸臭,时有呕恶,舌苔厚腻,可用皮硝包扎于脐部,即可使内积之食滞消去,此法在民间运用已久。再如慢性泄泻,用大蒜适量,捣烂后包扎于脚底心和脐部,有温经止泻的作用。易高热惊厥的婴幼儿,可用山桅末、桃仁泥、面粉、鸡蛋清调匀,罨包于足心,有削减减轻发生的作用。

【热熨法】

这是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治疗寒性腹痛,阵阵发作,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者,可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后熨腹部,可有温中止痛的成效。再如尿闭时,可用生葱、食盐一起炒热,用布包后熨少腹部,有通利小便的成效。也有用生锈铁屑,与川乌、草乌、羌活、独活、桂枝等中药细末拌和,加人适量食醋,干湿适当,装入布袋,发热后熨于患处,治疗风湿痹证。也可用当归研成粗末,炒热后用布包,或布包后蒸热,熨脐腹部,用以治疗腹痛、疝气、肠痉挛等。

【漱回法】

用药液漱口,治疗口腔、咽喉疾病的一种疗法。小儿口腔粘膜柔嫩,易于破损引起口腔炎症,或因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