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模板_第1页
第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模板_第2页
第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模板_第3页
第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模板_第4页
第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第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运行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保障:影响因素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社会分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战略构想一、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1、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1954年6月27日,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在苏联建成。这是由苏联科学院建设的世界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外景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产业化;从小科学到大科学;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科学技术全球化(美国散裂中子源建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2、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A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理论B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指数增长理论C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带头学科更迭理论D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技术流动理论A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国际环境不同,会产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汤浅光朝:科学中心转移的理论:科学成果数占世界总量的1/4以上;科学兴隆期约80年依据《科学技术编年史》得出的曲线科学中心的转移汤浅现象:意大利(1540一1610)英国(1660一1730)法国(1770一1830)德国(1810一1920)美国(1920一)科学中心转移与社会革命下一个科学中心是谁?贝尔纳50年代预言:苏联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科学的中心。可是,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秩序还没有步入稳定发展阶段。日本?中国?B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普赖斯:科学的指数增长律F(t)=Aekt科学的发展”同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恩格斯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巴比伦以来的科学》社会对科技的支持力度《小科学大科学》D.普赖斯

1.美国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提出了”科学知识按指数增长的规律”:科学出版物按指数增长,如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每十年增长一倍,80年代每6-7年增长一倍;科学家人数每50年增长10倍。18——1000人;19——100000人;1950年——1000000人;1970年——300人知识的增长与科学家增长总数的平方根成正比。科学家增长3倍,科学知识成果增长1.73倍。人类社会科技增长的双S曲线规律C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16世纪到18世纪,力学19世纪,一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20世纪上半叶,物理学(原子物理学和亚原子物理学)20世纪中期开始,一组,除物理学外,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宇航学、高分子化学等预言:分子生物学,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16-18世纪18世纪末-19世纪末1895-1945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21世纪初夜预言机械力学化学物理和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科学分子生物学以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第一个带头学科第二个带头学科第三个带头学科四五六下一个带头学科?分子生物学?信息科学?纳米?克隆?沃森、克里克与双螺旋模型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寻找新的科学生长点d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区域、国家、国际范围的不平衡性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自然地理、资源状况、生产方式、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影响,导致技术在国家、地区之间的流动。”社会选择”◆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技术贸易◆境外技术开发◆技术联盟合作开发技术流动技术发展的梯度理论二、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社会保障社会环境系统;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科学奖励制度;技术专利制度;科技中介服务体系1、社会环境系统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远眺陆家嘴)2、国家战略和科技政策战略方针制定政策法规引导3、科学奖励制度科学贡献的同行和社会承认及相应的奖励。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创造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历年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王选,1937—,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著名物理学家: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刘东生,1917—,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空缺):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李振声,1931—,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奠基人:闵恩泽,1924—,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yi),1919—,著名植物学家:王忠诚,1925—,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1920—,著名物理化学家:谷超豪(1926—,著名数学家孙家栋,1929—,航天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当前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奖金额当前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奖励给获奖者个人,450万元作为获奖者的科研经费,由其自主选题。材料学家师昌绪、血液学家王振义获国家最高科技奖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河北徐水人。1945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48获美国密苏里矿冶学院硕士学位,1952获欧特丹大学博士学位。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可用作耐热、低温材料和无磁铁锰铝系奥氏体钢等,具有开创性。多次参加或主持制订中国有关冶金材料、材料科学、新材料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立项和评估工作。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江苏兴化人。1948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起,从事研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起开始研究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能够经过诱导分化疗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专著5本。1994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4、技术专利制度保护创造者的自主知识产权,制约后期搭便车式的获利者,并保障创造者前期投人的回收。5、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从事直接的科学技术的生产活动,它的目的是:在科学技术生产者之间、科学技术生产者和采用者之间、科学技术生产者与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沟通,形成相互依存和促进的非线性共生作用机制,以促进技术、资本、服务的协同进步。”中国科技中介机构大多产生于80年代,从功能上大致上可划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三、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科学技术的体制化;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贝尔实验室一角)1、科学技术的体制化科学技术活动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化、系统化、规范化、形式化,是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主要内涵和标志。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经过50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50多年来取得了诸如”两弹一星”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累计招收研究生45000余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A现代科学体制大学的科研体制(分科的系、研究生院制度)企业中工业实验室、国立科研机构B现代技术体制现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职业岗位中的技术专家;企业中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2、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构成(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不是根据科学工作者所掌握的权力和财产来界定,而是根据社会承认度的不同形成自身的等级体系。”权威结构””马太效应”A权威结构:权威金字塔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1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2400名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2600名小有成就的科学家4300名国家科学基金会认定的科学家6800名人口普查时自称的科学家由社会承认的不同而形成了无形的等级体系。主要是经过职位的承认和名望的承认表现出来的,后者更为重要、更为基本,以成果的引证数和荣誉称号为标记。这是一种特殊的权威机构,特点是建立在自愿接受的基础上,成为科学共同体维系、规范和精神气质得以保持和发扬的重要保证。科学技术界的金字塔结构(美国:朱克曼)权威的行使和对权威的信仰、服从、完全是建立在受动者自愿的基础之上的。伽罗华;泊松;柯西”大人物”有可能压制”小人物”普朗克现象

一项重要的科学创造创造,很少是逐渐地争取和转变她的对手而获得成功的,扫罗变成保罗的事是罕见的。而一般的情况是,对手们逐渐死去,成长中的一代从一开始就熟悉这种观念。B马太效应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优势后,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进一步去获得成果和承认,获得评价她人成果的权力以及压制”小人物”的机会。科学上的优势积累”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她,叫她多余。没有的,连她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表现:累计优势效应;光环效应;回溯效应;波敦克效应;普朗克效应;棘轮效应累计优势效应把过去的成绩累积起来形成竞争优势,并影响以后评奖。”那些在过去作过优秀成果的人仿佛在将来更容易因工作良好而得到报偿(即使别人已先于她完成该项工作);而那些不出名的,大约依然不会出名。”哈格斯.特罗梅《科学共同体》光环效应容易被别人引证的科学工作更容易被别人引证,而不容易被别人引证的科学工作更不容易被别人引证。”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非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这些科学家作出了最初的重要贡献,以后她们的工作还会被频频引证。当然,被引证的程度可部分的表明一些科学家的可见性。”科尔兄弟回溯效应当一位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对一位科学家早期工作引证数量的增加,是由于她现在在科学界分层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较高,而不是由于其早期工作的质量有所改进。”科尔兄弟波敦克效应因工作环境不同而导致奖励分配不公的一种表现。反例:努道普效应:低声望机构中工作,成果不应承认而被承认。韦泰梅效应:声望高的机构里工作的科学家也得不到承认。普朗克效应在科学权威阻碍新的科学成果得到普遍承认及在科学权威形成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一项重要的科学创造创造,很少是逐渐地争取和转变她的对手而获得成功的,扫罗变成保罗的事是罕见的。而一般的情况是,对手们逐渐死去,成长中的一代从一开始就熟悉这种观念。普朗克棘轮效应科学家一旦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获得某种承认与地位,就再也不会退回到原来的地位,就象有棘爪防止倒转的棘轮一样。”一旦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奖者,不论是好是歹,都将稳固的居于科学界的精英行列。”(2)科学技术社会组织的构成科学技术的社团组织科技交流的物质载体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科学技术研究组织机构3、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技术的社会规范(爱因斯坦与玻尔)A-科学的社会规范默顿,1942,《科学的规范结构》-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独创性公有主义(communism)科学家无权独占自己的科学发现,所有的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科学向一切有能力的人开放;科学知识向一切人开放;科学的标准处处一样。”科学的真理性不依赖于个别人的社会或个人属性。”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首先是”增进知识、造福人类”,其次才是”谋生手段”这个职位一旦能够带来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这个职位上来的将不是天文学家了。(布拉德莱格林威治天文台)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skepticism)”科学家的任务并不是在于去证明什么,而是在于总是企图去怀疑什么、否定什么。”古希腊柏拉图学院的门上刻着这样的文字:”不懂数学者不得入内。”独创性(originality)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要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去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看法。诘难:科学运行的现实与默顿规范相背离●学术界历来就存在为个人名誉、地位、特权利益或逃避现实而苦心经营的人,在竞争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弄虚作假现象。●科学发现和成果的社会承认往往与发现者的声望、地位及其它个人和社会因素相关。●保密行为愈来愈严重。●怀疑地检验她人的工作时常得不到有效贯彻。●病态科学的大量存在。诘难:●默顿规范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适合于现代大科学●默顿规范只是一种”理想类型”或根本不存在的概念抽象物,它是不符合实际的或毫无意义的●对默顿获致规范的功能主义方法和默顿学派倡导的引证分析、内容分析、集体传记等经验研究方法的批判B技术的社会规范●独占主义或垄断主义,具体的制度安排是保密和专利制度●不具有科学那样的普遍主义。找不到处处一致的评价标准●无私利性的规范对技术更不适用●技术不是不要求独创性,但相对科学对独创性的要求要低一些●技术的继承性要比科学强烈得多四、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时期的战略抉择1、现代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20世纪的科学革命20世纪的新技术革命(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A20世纪的科学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微观领域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理论上的两大突破相对论、量子力学宏观低速——微观高速传统学科的革命性进展崭新学科纷纷兴起宇宙大爆炸模型;夸克模型;DNA双螺旋模型;板块构造模型B20世纪的新技术革命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的创造,使一场新技术革命的序幕悄悄拉开。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在微观领域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开拓,在宏观领域向环境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扩展的一大批相互关联、成群集队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群落。费米所领导建造的人类第一座原子反应堆1942,第一座原子反应堆1946,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号)第一颗原子弹1948,第一只晶体管1954,第一座核电站1959,集成电路1957,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0,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9,阿波罗登月大规模集成电路1970’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2、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马克卢普1962”知识产业”▲丹尼尔.贝尔1973”后工业社会论”▲阿尔温.托夫勒1980”第三次浪潮论”▲奈斯比特1982”大趋势论”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革命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钱学森西方主要社会思潮简表西方主要社会思潮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共同点知识产业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科鲁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知识产业是一类或者为自己所用而生产知识从事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结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是个人和家庭都是从科学技术革命(实质上即生产力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角度对社会经济形态而提出的思想学说后工业社会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各种职业中将占主要部分;将出现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新工业;大学、研究机构、保健等”服务业”也将大大增加第三次浪潮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阿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大约公元前80开始的工业革命,形成了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18世纪中期以后的工业革命,形成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发展到信息社会,进入现代文明⊙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研究西方”新的产业革命”与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这个所谓”新的产业革命”不论叫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好,叫第三次浪潮也好,她们都认为西方国家现在要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她们说,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及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西方鼓吹这些观点,有其政治上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些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相违背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却可从中得到一种信息: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西方现在已经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技术,将给社会生产力带来新的飞跃。这个新的动向,需要认真研究。⊙迎接知识经济的新挑战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的研究机构提出:1996,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作为蕴含在人(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可是,只是到了最近几年,知识的重要性在增长,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深化。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高度重视和发展科学技术,竞相发展高科技产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谋求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普遍做法。…无不是为了抢占科技的制高点和世界高科技产品市场,以维持其实力地位。这些耗资巨大的战略计划,已经演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和平的战争”。3、新时期的战略抉择三个层次的构想;”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A”三个层次”的科技发展战略▲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为实现工业总产值翻两番服务的科学技术工作。”主战场”▲为提高中国经济竞争能力奠定基础,以求长远发展的新技术与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高技术”▲为经济建设和高技术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和应用研究”主战场重点科技攻关计划(1982)星火计划(1985)丰收计划(1987)燎原计划(1988)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1990)…技术创新工程(1995)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高技术八六三计划(杨嘉墀;陈芳允;王淦昌)▲1986年3月《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1986年10月《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火炬计划1988年8月政府批准,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宗旨:引导和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与863计划衔接,承上启下。(代表中国高新科技发展的中关村的DNA标志)基础和应用研究攀登计划:《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国家从1992年起设立。探索科学规律,为国家长远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后劲。九七三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计划,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在1997年6月按照‘大集中﹑小自由’的原则,组织实施。B”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11工程”自1990年开始酝酿。1990年6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时,即研究了在”八五”期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校的问题。当时提出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内,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3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后考虑到要形成一批行业带头学校,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到前后,将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确定为100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21世纪”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开始简称为”211计划”,后来确定为”211工程”。”985工程”是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