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合格考)参考答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合格考)参考答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合格考)参考答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合格考)参考答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合格考)参考答案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灭亡后,进入三国鼎立时期,A项不符合题意;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B项符合题意;北魏是南北朝的北朝第一个政权,C项不符合题意;前秦在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D项不符合题意。2.【答案】B【解析】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其结果是西晋灭亡,东晋开始,B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两项错误;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古代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项错误。3.【答案】A【解析】魏晋时期,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是士族,政治上拥有特权,经济上实力雄厚,生活习俗上,无不傅粉施朱,故A项符合题意。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皇族指与皇帝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故B、C、D三项不符题意。4.【答案】C【解析】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是因为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江南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经济发展,B项错误;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D项错误。5.【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因此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C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D项错误。6.【答案】A【解析】“变胡语、胡姓与胡名为汉语、汉姓与汉名”有利于鲜卑族的汉化,利于促进鲜卑贵族的文化进步,故选A项;鲜卑族的汉化政策与打破鲜卑族的等级制度无关,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民族交融增强,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故选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没有建立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即便有过短暂的统一,也没有实现巩固与发展,排除A、D两项;繁荣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不符,排除C项。8.【答案】A【解析】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②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故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A项。9.【答案】D【解析】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可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做,使得百姓难以承受,起来反抗,导致隋朝的灭亡,故材料评论的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中“隋朝灭亡影响深远”不符合题意;隋朝灭亡的根源不是制度问题,是暴政所致,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时期江南水田,D项符合题意。11.【答案】B【解析】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生产,注意选拔贤才,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这是后世对她的统治进行肯定的原因,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2.【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题干中的诗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的盛世景象,故B项正确;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与题干无关,排除A、C、D三项。13.【答案】A【解析】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再一次进入大割据时代。在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较强大的王朝,即五代。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政局不稳定,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察举制由东汉时期的“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发展到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品评”,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这表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的演变,没有涉及佛教的影响,A项错误;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没有反映世家大族的衰落,B项错误;科举制产生于隋朝,而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C项错误。15.【答案】B【解析】科举制的弊端在隋唐时期没有解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科举制不停地进行规范,科举制不断完善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项;科举制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D项与表格信息无关。1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科举考试成功的人出身分别是士族、平民和其他,这说明官吏来源并非单纯是世家大族,这就扩大了政府官员来源,D项符合题意;近30%的人出身并非士族,说明科举选官并非仅为士族设立,A项错误;平民出身的占15.9%,说明平民可以为官,B项错误;科举考试成功的人中,非士族出身的仅有29%,可知由于教育等资源劣势,平民等考试成功的机率较小,科举考试难度较大,C项错误。17.【答案】D【解析】材料“投牒自进”“不必非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说明科举制不受达官贵人的引荐,可以自由报考,故排除A项,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录取标准和录取程序问题,B、C两项不符合题意。18.【答案】B【解析】材料所示的中央机制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故选B项;A、C、D三个时期的中央机制均不是三省六部制,排除。19.【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由此可知,材料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是门下(省),故C项正确。20.【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书和门下二省成为专门的决策机构,说明决策越来越专业化,决策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分离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故选C项;尚书省掌握的行政权没有扩大,A项错误;三省的权限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B项错误;尚书省对中书、门下的决策没有制约作用,因而不利于皇权的加强,D项错误。21.【答案】C【解析】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项;租庸调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排除B项;“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A项;新的经济因素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22.【答案】D【解析】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人丁为主,包括地租、兵役、徭役等,还包括以户为单位征收的调,如布帛等,这些都具有加强人身依附关系的作用。唐太宗时实行以庸(纳绢)代役,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按土地财产征税,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D项。2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是唐代两税法的特征,这一转变发生在唐朝中期,故选D项。24.【答案】C【解析】由“南朝道士”“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可以看出,当时儒、释、道三教呈现出融合趋势,故C项正确;A项没有反映材料的真实含义,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是突出表现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冲击,B项错误;D项于材料没有反映。25.【答案】B【解析】从纵情山水看出文人士大夫“越名教而任自然”,养竹咏竹更体现“竹”之气节,体现其人格精神上的追求,故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与魏晋时期的政治特征不符,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26.【答案】C【解析】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反映的都是佛教文化,这些石窟分布在山西、河南、甘肃等地,体现了佛教影响范围的扩大,故选C项;石窟开凿并不能证明儒学正统地位削弱和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排除A、D两项;石窟属于佛教文化,排除B项。27.【答案】C【解析】“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但同时“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属于诗人,但同时“也有书法作品传世”,以上信息说明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选C项。28.【答案】A【解析】吴道子宗教作品中“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而在佛教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故选A项。2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故选A项。30.【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曾经来过唐朝,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31.【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4分)(2)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分)(3)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新鲜血液”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32.【答案】(1)材料一:开元盛世,材料二:安史之乱。(4分)(2)杜甫的诗是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研究这些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但一定程度上透露出这些事件的表现、影响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认识。(4分)(3)寻找反映这些事件的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相互印证。(2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和材料二“烽火连三月”等信息回答。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属于文学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因此作为研究历史的价值要慎重使用。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二手史料要和一手史料相互印证使用。33.【答案】(1)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看重家世),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分)(2)变化:由以门第(家世)为主要标准到以考试成绩(才能)为标准选官。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这一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内容作答即可。34.【答案】(1)从“胡风盛行”、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任举出一个即可。(4分)说明部分(要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据)(2)文化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