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资料统计_第1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统计_第2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统计_第3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统计_第4页
社会心理学资料统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心理学领域一、 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W.Allport)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科学。二、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1、心理学取向强调个体变量重要性2、社会学取向强调社会或群体变量的重要性3、文化人类学取向强调文化变量重要性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文化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传统的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现场研究法。三、 (简答)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1、个体社会心理与行为(2-6章)2、人际互动中的社会心理(7-9)3、群体社会心理(10-12)4、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心理(13-14)四、 社会心理学独立标志:1908年的两本专著: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五、 社会心理学历史根源:20世纪早期,心理学先驱创立了三个主要理论观点,每一个观点都给当代社会心理学留下了鲜明的标志: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认知学派)、符号相互作用学派(社会学特色)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及理论强化导向(人们现在的行为由过去经验所决定)社会学习理论(单选)、社会交换理论(单选)、刺激一一反应理论、认知学派的观点及理论认知导向(强调人们的行为依赖于其如何感知社会环境)观点:人的行为取决于人对社会情境的知觉和加工过程.。认知相符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应用)减少和消除改变行为,是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改变态度,是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关系社会认同理论(单选)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及理论精神分析(动机理论:需要能够影响行为、认知和态度)自我调节着人格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行为的驱动力来自对本能需要的满足符号相互作用学派的观点及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行为是在早期通过语言符号的掌握并为社会关系及跟别人交往所决定的)六、 实验社会心理学兴起的意义自我与社会化一、 自我知觉的二元性W.James(1891)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是由对自己的看法与信念所组成的,是自我的内容(known),包括物质我,社会我,心理我主体我是活跃的信息处理器,是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行为(knower)自我的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种连贯的认同感.二、 自我认识的方式(自我概念的形成)简答自我观察(内省)内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把观察的对象指向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自我知觉理论(D.J.Bem,1967)认为:个体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推断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个体的纵向比较现实的我-过去的我-理想的内化(反射性评价、镜像自我)重要他人的评价向往群体对自己的约束社会对各种身份角色的评价文化的影响社会比较(人际交往):费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为了准确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从而获得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三、 社会化概念?四、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了解)社会角色引导(社会化的个体需要)社会比较(提供参照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与调整)社会学习机制(社会化的方式之二)亚社会认同(小社会与大社会)五、 影响因素文化家庭学校同辈媒体六、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七、 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反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并表现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反向社会化是在急剧的文化变迁时期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也称为“文化反哺”八、 自我与社会化的关系自我的形成的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自我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个体社会化九、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影响个人自我效能的因素成功的经验-班杜拉(1982)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并认为个人主要从成功经验中获得关于自己能力的概念个人控制感-控制点理论(J.Rotter,1971,1973)十、社会化与个性化关系1、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概念是相对的社会化强调个体对社会的适应个性化要求社会适应个体需求并为促进个体发展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2、个性化和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每个个体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经验社会化过程也是能动性的和有选择性的3、个性化和社会化是相互影响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对个体来说,社会化使个体能够适应环境,获得发展的基点个性化使个体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推动现实变革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对社会而言,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延续和文化传承个性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机制。过度社会化效应一一扼杀个性,使社会缺乏变革和进步的力量;社会化不足一一过于强调个性化,使社会失去应有的连续脉络。十一、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又叫个性消失,亦可叫去压抑化、去抑止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个性化一、 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当需要推动人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时,需要成为人的动机成就动机?二、 (单选)价值观定义;具有导向功能及规范、禁止的作用信仰在没有充分理由保证一个命题为真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执着精神,献身精神指引功能、激励功能、有利于心理健康社会认知一、 名词解释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影响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包括个体知觉;角色知觉;人际关系知觉;社会因果关系知觉;群体知觉印象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刻板印象二、 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认知资源有限,偏爱策略性捷径来简化、结构化认知过程范畴化(类化)图式-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三、 印象形成人们第一次遇见陌生人或在与之交往的初始阶段,根据很有限的信息资料所产生的是否喜欢他的感觉和对其人格的认知。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心理特征人际关系特征、智力特征四、 印象形成过程(选)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模式 中心品质理论五、 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举例并识别)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证实偏差自我中心偏差六、 印象形成的原则评价的中心性核心特性的作用七、 归因(过程),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八、 归因理论(选择、简答)-归因理论:是指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任何运用信息对事件做出原因分析,它研究人们收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结合起来,做出归因海德(F.Heider)凯利(H.Kelley)维纳(B.Weiner)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海德认为为了适应、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控制环境,预见他人行为,每个社会成员都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解释,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人们在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和排除原则归因的结果最简单的可分为内因和外因许多情况下,行为原因兼具两方面因素,便称为综合归因凯利的共变归因理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涉及三方面因素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的关系或情境人们根据三方面行为信息与其协变进行归因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认为成败归因包括二个维度内外因和稳定性我们对于成败的解释会对以后行为产生影响九、归因偏差的原因认知资源限制“认知启发”相关理论D.卡内曼和A.特威斯基(1973)特别指出了这一点。他们不把人看成是“朴素心理学家”,而看成是认知经济学家,在归因上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卡内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三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三是调整性启发出于自我价值保护的动机社会态度一、 态度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内在的和相对稳定的评价性心理结构,它以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为基础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一定程度的喜好(积极/肯定)或厌恶(消极/否定)的情感,并对主体的行为有导向作用。二、 态度的组成要素为: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三个因素之间密切联系,通常情况下协调一致,当不一致时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三、 态度的四大功能认知功能态度能帮助人们组织和吸收外界复杂信息,从而为个体行为反应提供具体信息。某一特定态度一旦形成,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时,就会影响对后继刺激的接受,对于后继刺激所具有的价值能够发挥判断作用和理解作用。态度能使个体有选择的接受有利于自己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因此而产生偏见。动机功能 态度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事物;态度的行为意向成分与需要的关系很密切。价值表现功能态度能表达人们深层的价值观,它即来自价值观又能表达价值观,这是态度性质中最主要的;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人们可以通过态度的表达间接表达自己的某种价值观。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在受到贬抑时保护他们自己、四、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行为是态度与其他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Ajzen,1990)行为是态度与其他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Ajzen,1990)。计划行为理论?五、 态度改变的理论研究(会应用)态度改变的分阶段理论态度变化是分三个阶段实现的:服从、认同和内化(H.C.Kelman,1958)紧张减缓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心理感应抗拒理论内隐态度改变理论六、 态度改变的方法(应用):说服宣传法;角色扮演法;团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登门槛效应与留面子效应社会性偏向一、 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概念、三者关系:有观点认为偏见是一种态度(《社会心理学》ElliotAronso),偏见这种态度的是三个成分是偏见(prejudice):情感成分偏见指的是概括性的态度结构以及它的情感(情绪)成分刻板印象(stereotype):认知成分将某群人概括化,即将同样的特征分派到该群体所有成员,而不管成员之间实际上的差异歧视(discrimination):行为成分仅因为他(她)是那个团体的成员,就对其做出不公正、负面有害的行为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认知偏差;偏见是一种否定的态度,是以刻板印象为基础的情感反应偏向;歧视是一种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行为二、 偏见的起因与维持(论述)1、动机因素:偏见可能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和潜在的需要:替罪羊理论认为,日常生活的挫折导致人们对弱势外围群体成员的替代性攻击,以发泄被压抑的情绪;社会同一性理论指出,人们渴望积极的社会同一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通常对内部群体成员给予偏向对待;现实冲突理论主张,资源(稀有资源、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的有限导致团体之间发生冲突,并造成偏见和歧视。2、社会因素:社会上的许多力量都会创造和维持偏见;社会化是个体成长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会吸收并内化作为文化传统一部分的偏见,如“男尊女卑”;社会学习理论P169(该理论认为偏见是人们习得的经验)。规范性从众:与团体合作以满足他们的期望并得到他们的接纳的倾向。那些遵从社会规范的人往往也是最具偏见的人。(P170)其他的观点:偏见基于人格-独裁主义人格源于严厉的养育方式以及追求完美和顺从的需要,高独裁主义者容易成为高种族歧视者。3、认知因素:、自证预言(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我们对待外团体成员的方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表现出刻板印象式的行为,然后我们从中肯定并证实自己的刻板印象无误;类别化与刻板印象:类别化是人类社会认知中对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过程,类别化的结果形成刻板印象(类别化导致的),而刻板印象继而成为类别化的内容。三、 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维持(简答)形成: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定的标准将人进行归类;类别化是一个基本的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对我们应对复杂世界非常具有适应作用.。刻板印象形成的两条途径:直接接触一将某类人特点概括化和固定化;间接资料一他人介绍、大众传媒(多数情况)刻板印象的维持:通常在无意识下发生1、保守性图式一般性与人们以为的特例2、僵化性接触机会少便不容易改变3、对抗相反信息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四、 自我检控(选择)P176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二、 人际关系的构成: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认知是情感的基础,不仅能唤起情感的发生,也能控制和改变情感的发展,同时情感又进一步对认知产生影响,而相应行为则是认知和情感的表现形式。三、 人际关系的原则: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四、 人际关系破裂:分歧-共同情感的消失;收敛-沟通减少,情感融合降低;冷漠双方放弃增进沟通的努力;逃避-相互回避、容易误解、过敏反应;终止五、 建设性争吵:争吵是关系存在的一部分,也是相互了解的一种方式;冲突本身是双方了解彼此更深的机会。要在争吵开始时为和解准备机会,并会在争吵后产生真正的、更深的融洽。关于建设性争吵的建议:要单独的争吵,远离孩子;准确定义问题,以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对方的论点;让你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暴露出来;愉快地接受关于你行为的反馈;澄清什么是你所赞同和反对的,什么是对双方来说最关键的;提问,以帮助对方找到词语来表达她的观点;冲动的情感爆发时,等待它平息,而不是以牙还牙;就双方的共同改进提出积极的建议。不要草率地道歉;逃避争论,使用冷处理,或者退出争吵;使用你了解的对方隐私不择手段地伤害和侮辱对方;引入无关话题;假装达成一致,实则心存愤恨;将自己的感觉告诉对方;通过批评对方所重视的事物来间接地攻击对方;通过增强对方的不安全感或以灾难性的后果为威胁伤害对方。六、 人际关系破裂的预防任何时候都要对可能出现的冲突做好准备。预计冲突是正确了解冲突,并建设性处理冲突,避免在冲突中付出不必要的更大代价是最有效途径;学会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有那样的言行。人际交往一、 人际交往理论(选择,不考大题)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包容的需要;支配的需要;情感需要;社会交换理论交往中得到对方的奖励会引起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增强彼此之间的喜欢程度6个基本命题追求最少的代价和最高的报酬行为发生可能性=价值X成功概率二、 人际吸引的因素(选择、简答):1、相似性:态度相似,倾向于相互喜欢;约会的情侣吸引力高度相似;相似引起喜欢,喜欢也引起相似;2、熟悉性:曝光效应、阈下广告,多次接触能够提高再认,这是对开始喜欢上某人的前提;当人们变得熟悉彼此时,他们同时也更能预测对方的行为.彼此的交往会越来越舒适;我们会假设被单纯接触的人与我们很相似.moreland实验中的学生认为那些经常上课的人与他们在人格背景和对未来的计划上都更相似。3、互补性: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双方会产生强烈吸引力;互补因素在感情较深的朋友或夫妻间发生作用。互补性更多作用在性格、气质、个性方面,4、临近性:解释一:居住距离近的个体更容易接触.;按照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解,距离影响了交往利益和成本的平衡,相隔远的人际关系需要时间,计划和金钱来维持;解释二:我们喜欢与我们有联系,希望接近我们的人。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我们在和必须与其交往的人相处时就会有喜欢他的认知压力.。入学后发现你不喜欢某个室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