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_第1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_第2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_第3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_第4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与难点: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要经历那么长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但是,当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补充】计划经济特点:票证经济:1955年,各种粮食票证铺天盖地地进入千家万户,拉开了中国“票证经济”的帷幕,票证是从1953年开始发展起来的,先起自粮食、食油,至1962年,为保证人民生活的需要,稳定社会,已有百余种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凭票证限量供应。票证时代,政府定量发放粮、棉、布、油、家具、自行车直至香烟、肥皂、火柴、针头线脑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物资票证,五花八门。无论买什么,都要带着票拿着本。老太太不识字,买块豆腐得带上所有的票,一不小心,碰落一地票证。计划票证是我国经济形势的晴雨表。经济下滑,物资短缺,票证就增多;经济上扬,票证就减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市场供应紧张,所以1970年以后许多商品又恢复了凭票证供应,这一时期却是票证的黄金时期,一般把此时发行的票成为“文革票证,,,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在票证最显眼处印有红色毛泽东语录。十年动乱后,国民经济开始全面恢复,商品日益丰富,国家逐步放宽凭证限量供应商品范围。1983年遵照国务院177号,布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标志着票证时代步入末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物资大为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4月1日,粮票光荣退休,成为收藏品市场中的新宠。走过了38年的踉跄小路,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主观条件:第一,我国国情: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外部处于敌人的包围和封锁,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制止战乱,奠定工业化基础,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相对单纯的情况下,也即中央计划部门对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全部信息;全社会利益一体化,不存在相互独立和利益主体。第二,苏联影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来安排。而且这种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模式使苏联在短短10年来走完了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用100年走完的工业道路,工业产量迅速跃居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大危机时,全世界只有苏联一枝独秀。也正因为这样,战后几乎所有新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加以效仿。因此,计划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客观条件: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片面认识。【1】长期以来,东西方的传统观念都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当作区别姓“社”与姓“资”的一个标志。【2】马恩设想的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马克思说:“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恩格斯则认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3】列宁更为明确地指出:“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在这里,列宁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提了出来。基于以上认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曾一度实行军事共产主义,取消了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造成了严重后果。1921年,基于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实施的经验教训,列宁果断地停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行新经济政策。后来,斯大林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过,在他看来,商品关系只是局部范围(消费品)的,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总的说来,苏联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不少资产阶级学者也持类似观点,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专利品,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独特模式。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1920年就写过文章,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归结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中央计划”;英国的《经济学辞典》也说:“自由市场经济这一概念在使用时往往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由此可见,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对立起来并作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的传统观念,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突破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明确提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市场还是计划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等新的重要观点。这的确是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这种经济体制在20世纪50年代确实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了我国经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高速发展;公平分配,使全体人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迅速地摆脱极端贫困的状态;同时,对迅速克服通货膨胀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也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只有在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才能比较顺利地运行和发挥作用。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后,建设规模的扩大,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它的弊端就逐步显现出来。其主要表现是:第一,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极大地削弱了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严重束缚着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使企业丧失了生机和活力。企业在负责生产的同时,还负责生活,形成企业办社会,但企业有没有自主权来改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因为生活物资及设施又存在着高度计划控制。因此,企业员工生活远远落后于企业生产的幅度,企业产品被国家集中收集集中存放、统一调拨。同时,通过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对企业进行管理,必然造成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地区封锁,割断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联系,违背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南北物流不通)第二,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的高度计划性,企业只管生产产品,对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能够卖出去等基本不关心,所以企业效率千篇一律、产品高度一致和几十年一贯制,产品的通知性决定了企业效率基本相似。这样,企业之间、产品之间就失去竞争力,企业和产品完全没有活力,企业和产品脱离了市场孤立地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计划管理同价值规律成为互不相容的对立物。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实行实物指标的管理,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调节作用。经济决策集中于国家行政机构,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变化很快的经济实际,容易产生瞎指挥,造成浪费,而决策者又不承担经济责任。第三,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财政上的统收统支、物资上的统购包销、劳动制度上的统包统配、工资制度上的统一控制,造成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实践证明,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严重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在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上的单一化。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所有制形式和结构上,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所谓的“一大二公”:在全社会范围内力求实现单一的公有制,消灭个体经济和私有经济,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实际状况,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五,对外经济关系上基本上是闭关自守,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社会主义要不要搞市场经济,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死存亡。搞市场经济,是振兴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二)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从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核心就是寻求解决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的方法。1、 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他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提出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陈云在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2】后来,毛泽东又提出要搞“新经济政策”,他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时,针对有人提出要消灭商业、货币的错误观点,指出:我国是一个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他认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针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他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领导人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由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当时提出的改革措施至多只是加强一些市场调节的力度和作用,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框架。此后由于“左”的思想的发展,这种探索没有也不可能继续得到前进和发展。2、 20世纪80年代后,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认识和反思。[1H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坚持计划经济总体框架不变,但允许市场调节存在和发挥作用。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2】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虽然它同时还强调,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这种突破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3】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补充)意义深远的五元股: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了以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为团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在接受客人赠送给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后,他回赠了一份小礼物给客人。从当天的电视新闻中,人们只看到邓小平赠送给范尔霖一份小礼物。此礼物是什么,国内媒体没有报道。国际新闻媒介却异常重视,称邓小平此举是中国将推行股份制的一个信号。邓小平送出的是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精明的“证券大王”拿到的是一张面值只有5元人民币的股票,但他却立即改变行程,专程又去了趟上海,到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出现的证券交易所办理了正式转让手续。股票,有人说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象征,这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独有的东西。邓小平选择中国自己发行的股票送给范尔霖,其意义非同小可。一个月后,邓小平在一次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对金融改革问题发表了意见。他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他又专门谈了证券、股票这些能不能搞的问题。他认为,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又对证券、股票社会主义能不能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认为应该坚决地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世纪80年代,中国许多东西都缺,但最缺的只有一个字“钱”。农业缺生产资金,企业缺流动资金,基础设施缺建设资金,引进缺配套资金。总之,方方面缺资金。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资金缺乏问题,一个最佳融资渠道就是股票,然而,股票是中国人眼里资本主义的东西,邓小平这一举动,恰恰说明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的重大突破。至此,长达十几年的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基本上宣告结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终于得以确立。【提问】为什么要那么长时间?现在看来,我想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人们把计划经济就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已深入人心,并且为全世界各派经济学家所接受,一下子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怕人们接受不了;二是当时国内国际复杂的政治形势,社会主义正处于低谷,一些人竭力利用关于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把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歪曲为走向资本之一,企图改变我国的改革方向;三是在还没有科学地解决为什么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无关,没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畴作出科学的界定并取得共识之前,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而影响市场取向改革的推进,在公开的文件中长期只使用“市场调节”而没有使用市场经济这个提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立者,这一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1】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要求:如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由于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提问】:(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两者的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充分发挥市场的“看不见手”的作用。【2】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3】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4】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各个企业是利益独立、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由于现实中的市场经济总是和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具体国情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遵循一般规律时还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