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上饶市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上饶市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页/共12页下学期阶段测试四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B.受封建道德的约束C.浸润了儒家人本的思想 D.重在处理医患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及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说明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项正确;古代中国医术并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封建道德对古代中国医术的约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处理医患关系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当时条件下,疫病多少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相对疫病频率低;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C项正确;西汉时期南方开发晚,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且北方疫病次数高于南方,所以北方应更重视疫病的防治,排除A项;西汉时期北方并未出现战乱频繁的情况,排除B项;西汉时期整体社会相对稳定,北方政治秩序也相对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3.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医学纲要。这表明()A.中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B.中医的功能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C.中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药学理论D.中医治疗效果和水平远远超过了西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1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表明该组织对中医功能的认同和肯定,B项正确;“中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药学理论”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医与西医的治疗效果,无法得出中医治疗效果和水平远远超过了西医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4.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5.如表为晚清介绍世界地理科学知识及各国历史的著作情况统计(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编撰者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陈逢衡书名《四洲志》《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瀛寰志略》《英吉利纪略》A.朝廷迫切需要了解夷情以应对变局 B.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传统王朝意识C.官绅士人以传播世界地理知识为己任 D.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夷夏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晚清出现了《四洲志》《海国图志》《康輶纪行》等介绍世界地理科学知识或各国历史的著作,体现了先进国人对西方知识的学习,说明这一时期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夷夏观念,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林则徐、魏源等开明知识分子对外界的探索,并不能表明清廷的意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近代开明知识分子了解世界的信息,并不是强调近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王朝意识的冲击,排除B项;此时官绅士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己任,排除C项。故选D项。6.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律》被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统治者借鉴而制定成法律,《唐律》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世界各国”说法错误,应该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反映《唐律》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而没有提到《唐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排除B项;“完全”说法绝对,而是借鉴,排除D项。故选C项。7.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可知,这是智者学派的主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派主张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一切制度、法律、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其约束力都是相对的,要以人为尺度这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希望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没有否定神的存在,故D项错误。8.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8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 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C.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 D.日本内部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初(中国、日本)。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说明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不是比较唐律与日本法律的差别,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了法律,说明中日文化有交流,但不能说明频繁,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没有日本内部矛盾尖锐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9.1868年,中美签订《蒲安臣条约》规定,中国人可以自由地出入美国,在美国享有最优惠待遇。随后大批华人赴美务工,但华工的勒劳节俭遭到欧洲移民的敌视。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人入境,并对华人的留学、旅行做出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中美关系的转变反映了()A.两国核心利益不同 B.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C.中国主权遭受侵犯 D.洋务运动的成效有限【答案】B【解析】【详解】欧洲移民认为华工可以忍受低工资和高强度的工作,这种勤劳作风使得工人在和资本家斗争中处于被动,因而敌视华工。华工勤劳工作和本土工人争取劳工利益间出现了冲突,B项正确;劳工问题不是当时清政府的核心利益,也不是美国政府的核心利益,排除A项;美国对华出台限制性法律,属于外交争端,尚未到达侵犯主权的程度,排除C项;不能以个别案例就否定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10.在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对于其他的华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C.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D.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详解】新加坡在教育上兼顾多种语言,同时又把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这既尊重了语言的多样性,又有利于交流的顺畅一致,说明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D项正确;把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是因为英语在国际上运用的广泛性,而非推崇英国文化,排除A项;兼顾各种语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排除B项;C项与材料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11.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民族独立与复兴的愿望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多样性 D.体现本土与西方文化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现代埃及。根据材料“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可知,埃及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体,体现了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之间的结合,D项正确;现代埃及文化受到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影响,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埃及文化的特点,并不是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2.“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得出,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日耳曼的特征,故C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项。13.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移民法,规定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A.有利于二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消除了移民政策中的种族歧视观念C.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美国的移民法主要是从科学和艺术方面,还着眼于保护国内人们的职业稳定,体现出美国该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D项正确;美国没有受到二战巨大创伤,不存在恢复和重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种族歧视的取消,排除B项;美国“滞胀”问题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14.如图是日本奈良东大寺所藏的唐代“醉胡王”面具(头戴唐式帽),为日本遣唐使从中国带回。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逐渐演化成为此类面具,唐代百戏饰演者往往戴此类面具。这表明当时()A.日本积极吸收古希腊文化 B.中外戏剧文化互相借鉴C.丝绸之路中心东移至日本 D.艺术已有中西合璧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日本、希腊)。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希腊戏剧中的“酒神”面具经丝绸之路东传后,到唐代逐渐演化成为“醉胡王”这类面具,并且为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可以得出唐代的艺术已有中西合璧的色彩,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指出日本吸收古希腊文化,且这类面具是由日本遣唐使从唐朝带回的,所以应是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排除A项;材料只有希腊文化进入中国,没有中国文化进入希腊,不能体现“互相借鉴”,排除B项;仅由日本收藏唐代面具并不能得出丝绸之路的中心东移至日本,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5.下图为1948—1970年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示意图。世界贸易呈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B.世界贸易组织的大力推动C.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D.新兴独立国家的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故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16.清朝时,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全长5150公里,故又称“万里茶道”。这说明清朝时期()A.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改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晋商开通了从福建武夷山到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以及直抵欧洲的“万里茶道”,说明明清朝时期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万里茶道”并非只是中俄之间的贸易往来,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西海路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材料二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2)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答案】(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与人民健康状况相联系。意义: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疾病,促进人类文明发展。(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指导;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解析】【详解】(1)相似之处:根据材料“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得出国家立法保障发展;根据材料“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中国)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得出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根据材料“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得出卫生事业涉及面广;根据材料“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得出设立卫生保健机构;根据材料“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得出将公共卫生发展与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意义:根据材料“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得出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提高);根据材料“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根据材料“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得出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疾病,促进人类文明发展。(2)特点:根据材料“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得出预防为主;根据材料“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得出城乡协调发展;根据材料“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得出健全卫生防疫网络;根据材料“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得出中西医结合;根据材料“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得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优势:从党和政府、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情等角度来分析作答,具体而言包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指导;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于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摘编自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答案】(1)背景: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中国: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人口压力。(2)不同之处:欧洲: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迫于生存的压力。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解析】【详解】(1)背景:欧洲的背景依据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依据材料一“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的信息可知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所学从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和交通工具革新等角度回答。中国的背景依据材料二“19世纪中期,列强设立通商口岸后”的信息可知是列强侵略以及自然经济的解体;依据材料二“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是工商业的发展;依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的信息可知东南沿海人口压力。(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的信息可知欧洲是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依据材料二“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可知中国的是迫于生存的压力;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生产方式、人口结构、文化交融以及各地联系等回答。【点睛】本题属于纵向比较型非选择题(1)在解读史料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2)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19.有学者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看作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摘编自【美】托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