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呼吸医生角谈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_第1页
从呼吸医生角谈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_第2页
从呼吸医生角谈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_第3页
从呼吸医生角谈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_第4页
从呼吸医生角谈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面对的疾病感染性疾病:肺炎,肺结核,肺脓肿,支扩阻塞性疾病:COPD,哮喘间质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栓塞性疾病合并感染!重症肺炎,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当前第1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面对的细菌当前第2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当前第3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目前临床抗生素使用情况普遍、大量、长时间、不规范地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药物资源浪费巨大不重视、不了解抗生素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随意制订给药剂量、途径、分配方案和疗程,使很多抗菌药物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抗菌药物滥用,不但是造成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同时还可引发大量耐药菌产生,对社会造成危害当前第4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概念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

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抗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均较高的抗生素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症

当前第5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我们已经陷入了

耐药菌的烽火战国时代!当前第6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BadBugs:ESKAPEEnterococcusfaecium;Staphylococcusaureus;Klebsiella;Acinetobacter;Pseudomonas;Enterobacter当前第7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我们已经陷入了

耐药菌肆虐的时代!当前第8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当前第9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MDR,XDRandPDR多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ce(MDR)wasdefinedascharacterizedbyresistanceto>3classesofantimicrobialdrugs泛耐药菌:ExtremeDrugResistance(XDR)wasdefinedasresistancetoallantimicro广泛耐药菌:Pandrugresistance(PDR)wasdefinedascharacterizedbyresistancetoallantimicrobialdrugs,regardlessofcolistinandpolymyxinBsusceptibilitybialdrugs

当前第10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新出现或“卷土重来”的感染MRSA、MRS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多重耐药结核菌、肺炎链球菌…多重耐药的G-杆菌:表达ESBL菌、多重耐药鲍蔓不动杆菌、铜绿假单孢菌…鼠疫、霍乱、黄热病、登革热…细菌耐药:一个全球性难题!当前第11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KPC:新的极度危险的超级耐药菌1996年(2001年证实),在NorthCarolina一例医院获得性感染中首次分离出KPC(KlebsiellapneumoniaeCarbapenemase)2003KPC开始在NewYorkCity周围广泛传播自此,KPC进一步快速穿越USA并传播至其它若干国家。2006年一株携带KPC-3的XDR肺炎克雷伯菌致使此种高传播性KPC克隆在以色列全国爆发(AntimicrobAgentsChemo.2009.53:818-20)更为严重的是,KPC通过质粒已经传播至肺炎克雷伯菌以外,甚至肠杆菌科以外的细菌,如恶臭假单胞菌KPC已经迅速地发展为多个变种(KPC1-6),实验室检测困难KPC在以色列爆发的经验告诉我们,携带KPC的菌株可能很快就流行起来,并引发广泛而严重的爆发循环KPC显然代表了当今全球最高级别的威胁当前第12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革兰阴性杆菌GNB依然是乱世魔王耐药菌感染检出的病菌中所占比例最高致病性较强,常成为直接致死原因耐药形式多样,变化频繁XDR/PDR,让一些感染真的无药可救当前第13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肠杆菌科非发酵菌群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分为两大群当前第14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2007~2010年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

敏感率趋势分析

对FQ、一、二代头孢及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极高(>60%)对碳青霉烯类、两种酶抑制剂复方的耐药率低当前第15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2007~2010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的

敏感率趋势

当前第16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2007-2010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

敏感率趋势

当前第17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2007~2010年鲍曼不动杆菌的对常用抗生素

敏感率趋势

当前第18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根据PK/PD原理制定给药方案,可以达到更有效的清除病原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细菌产生耐药性大量研究显示:当前第19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结合药物PK/PD是关键当前第20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细菌人体RESISTANCEPHARMACODYNAMICSINFECTIONIMMUNITYADRPHARMACOKINETICS抗生素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近年来国外关于PK/PD研究工作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抗菌药物PK/PD理论成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当前第21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22药代动力学(PK)Cmax(血药峰浓度)Cmin(血药谷浓度)AUC24h(药时曲线下面积)T1/2(半衰期)V(分布容积)CL(清除率)药效学(PD)MIC(最低抑菌浓度)MBC(最低杀菌浓度)PAE(抗生素后效应)MPC(防耐药突变浓度)PK/PDCmax/MIC90AUC24h/MIC90%T>MIC90抗菌药物的选择传统上以体外药效学数据MIC、MBC、PAE等为指导然而上述参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度中测得的,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因此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合二为一当前第22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杀菌曲线

是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曲线。以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计数为纵坐标描记的时效曲线。曲线一般分三个时相:延迟期、杀菌期和恢复再生长期。可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杀菌速度和持续时间。当前第23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抗生素杀菌曲线当前第24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抗菌药物杀菌模式和PK/PD参数AUC:药时曲线下面积;Cmax

:峰值血药浓度0AUC:MICT>MICCmax:MIC药物浓度时间(h)MIC时间依赖性T>MIC给药间隔浓度依赖性×100%=%T>MIC当前第25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性模式图当前第26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不同类型抗生素杀菌曲线图1.加替沙星杀菌曲线

图2.阿米卡星杀菌曲线

图3.哌拉西林杀菌曲线

一、PK-PD相关性体外杀菌曲线研究注:从三种药物不同浓度对E.coliATCC25922的杀菌曲线结果可见,加替沙星和阿米卡星的杀菌曲线显示了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而哌拉西林则显示了非浓度依赖性,其杀菌活性的饱和状态产生于4MIC处.当前第27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28抗生素疗效的PK/PD参数时间依赖性

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浓度依赖性峰值浓度(Cmax)/MICAUC/MIC(AUIC)当前第28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T>MIC时间是评估亚胺培南PK/PD的重要参数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73-75当前第29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当药物浓度达到较高水平后,再增加浓度,并不能增加其杀菌作用

。不同浓度的头孢曲松对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杀菌曲线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当前第30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并不密切。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MIC时,其杀菌效果便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也不再增加。对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疗效。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当前第31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天然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及林可霉素类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time>MIC即: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h)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率(%ofdoseinterval)用time>MIC%表示,当前第32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时间依赖性抗生素PK/PD指标‘hourμg/mL)MICTimeaboveMIC%T>MIC:TimeaboveMIC/给药间隔时间

(B/A)BCBA当前第33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内酰胺类:优化药物暴露时间不同的-内酰胺类其最优化的药物暴露时间不同疗效最大化所需要的%T>MIC:~60%–70%for头孢菌素类~50%for青霉素类~40%for碳青霉烯类DrusanoGL.ClinInfectDis.2003;36(suppl1):S42-S50.当前第34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用药后时间血清或组织药物浓度MSWMPCMICMSW是介于MIC与MPC之间的范围MSW——Mutationselectionwindow,耐药选择窗

药物浓度在该范围内时抗生素敏感菌株被抑制不能抑制发生第一步突变的菌株耐药菌株亚群选择性增殖当前第35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药物浓度在MSW之上越长,越有利于清除致病菌易感菌株和出现第一步突变的菌株均不被抑制,没有耐药菌株的选择增殖抗生素浓度<MIC易感菌株和出现第一步突变的菌株均被抑制,没有耐药菌株的选择增殖抗生素浓度>MPC耐药菌群选择扩增抗生素浓度在MSW内当前第36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结果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111-114抗菌药物联合在体外或动物实验中可以获得四种作用无关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后总的作用不超过联合中作用较强者,即两药联合后未取得效果累加作用或相加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的结果,相当于两者作用相加的总和协同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时所得到的效果比两药作用相加更好拮抗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时其作用互有抵消当前第37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不同抗菌药物联合方案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111-114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环丝氨酸繁殖期杀菌剂静止期杀菌剂快效抑菌剂慢效抑菌剂常可获得协同作用可能导致第一类药物活性减弱1234可获得累加或协同作用常可获得累加作用可产生累加作用当前第38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联合用药时抗菌药物应具备的条件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111-1144抗菌谱应尽可能广,这对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尤为重要123联合应用的两者中至少一种对病原微生物具较好的抗菌活性,另一种药物也不宜为病原菌对其高度耐药者病原菌对两者无交叉耐药性,体外试验呈协同或累加作用两者具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以利于两者在体内发挥协同作用为使抗菌药物联合时在体内达到满意的协同作用,用于治疗的药物最好具备下列条件:当前第39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当前第40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当前第41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PK/PD是制定抗菌治疗方案的重要参数治疗细菌性感染时,除根据患者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病原菌种类选用抗菌药物外,还应参考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制定给药方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需基于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缺一不可只有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PK/PD)两者结合,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的临床和细菌学疗效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当前第42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PK/PD也是优化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组成成分IDSA和SHEA指南:基于患者特点、导致感染的病原体、感染部位及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的抗菌药物给药剂量优化是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AⅡ)DellitTHetal.ClinicalInfectiousDiseases2007;44:159–77IDSA: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SHEA:美国健康护理流行病学会抗菌药物管理包括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治疗持续时间抗菌药物管理的目的:主要目的:优化临床结果,使抗菌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毒性、二重感染和病原体耐药性)降至最低次要目的:减少治疗费用当前第43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PK/PD对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当前第44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碳青霉烯类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抗菌谱,碳青霉烯类药物可分为以下三类:3.MohammedI.El-Gamaletal.CurrentTopicsinMedicinalChemistry.2010;10:1882-1897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当前第45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根据PK/PD特点优化亚胺培南给药方案亚胺培南治疗HAP及VAP给药方案亚胺培南治疗血流感染给药方案亚胺培南治疗粒缺伴发热给药方案亚胺培南治疗腹膜炎给药方案HAP:医院获得性肺炎;VAP:导管相关性肺炎当前第46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

半衰期~4h4µg/ml

半衰期4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T>MIC约75%厄他培南人体药代动力学

1g单次剂量

怡万之®

(厄他培南)当前第47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024680.11101001000金葡菌0.13脆弱拟杆菌克雷伯菌属1

0.5-1不动杆菌属.4-16粪肠球菌2-4肠杆菌属1-2铜绿假单胞菌8-16MIC90

亚胺培南PK-PD(1)血清浓度(mg/l)DiekemaDJetal.fortheSentryAntimicrobialSurveillanceProgram,CID,1999FluitAdCetal.fortheSentryAntimicrobialSurveillanceProgram,CID,2000PfallerMAandJonesRN,DiagnMicrobiolInfectDis,1997当前第48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疗效最大化所需要的%T>MIC1.DrusanoGL.ClinInfectDis.2003;36(suppl1):S422.汪复等.实用抗感染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LamothF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9;53(2):785–787亚胺培南优化给药方案:增加给药次数或延长静脉滴注时间延长β-内酰胺类药物T>MIC时间可获得更好的疗效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重症感染(粒缺伴发热)时,应维持T>MIC时间达66%-100%对于耐药菌感染,当β内酰胺类药物T>MIC时间达90%-100%时可获得更好杀菌效应当前第49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治疗重症院内肺炎的PK/PD评估SakkaSG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7;51(9):3304–3310当前第50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研究简介研究目的:通过MonteCarlo模拟法评估亚胺培南间断给药与持续给药在重症肺炎患者体内的PK/PD特点研究方法:患者给药方案:20例患者随机接受亚胺培南间断给药(1gq8h,给药40min)或连续给药(首剂1g,给药40min,4h后2g/24h连续给药),均给药3天血液标本采集:给药前及给药后4、10、16、22、46、70h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药效学分析:采用MonteCarlo模拟法评估特定MIC值的目标达成率SakkaSG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7;51(9):3304–3310当前第51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连续给药可获得更高的平均血药浓度亚胺培南浓度(mg/L)给药后时间(h)连续给药组(n=10)间断给药组(n=10)给药后10-70h,连续给药组的平均血药浓度达8.65±3.54mg/L,所有患者的平均血药浓度均>2mg/LSakkaSG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7;51(9):3304–3310导致感染的病原体:连续给药组:鲁菲不动杆菌(n=1)、肠杆菌科细菌(n=6)、铜绿假单胞菌(n=3);间断给药组:肠杆菌科细菌(n=8)、铜绿假单胞菌(n=1)、鲍曼不动杆菌(n=1)当前第52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连续给药可获得

更高的40%T>MIC目标达成率目标达成率MIC(mg/L)MIC(mg/L)SakkaSG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7;51(9):3304–3310间断给药组在MIC<2mg/L时,可获得40%T>MIC目标达成率达90%(当MIC=2mg/L时,40%T>MIC目标达成率约88%)连续给药组在MIC<4mg/L时,可获得40%T>MIC目标达成率达90%(当MIC=4mg/L时,40%T>MIC目标达成率约86%)<2mg/L<4mg/L当前第53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间断给药(1gq8h)或连续给药(首剂1g,之后2g/24h)对导致院内感染的大多数病原体均可获得较好的抗菌活性当病原体的MIC值较高时,亚胺培南连续给药可能获得更好的抗菌活性SakkaSG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7;51(9):3304–3310当前第54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治疗VAP的PK/PD评估JaruratanasirikulSetal.Journalof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2009;63:560–563.当前第55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对比亚胺培南2h或0.5h输注在VAP患者体内的T>MIC时间研究方法:入选年龄>18岁的VAP患者,患者均接受三种不同亚胺培南给药方案:0.5g0.5h输注q6h给药24h;0.5g2h输注q6h给药24h;1g2h输注q6h给药24h评估参数:评估参数包括:最大血浆浓度(Cmax)、最小血浆浓度(Cmax)、清除半衰期(T1/2)、清除速率常数(kel)、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总清除率(CLToT)、分布容积(V)、血药浓度>4倍MIC的时间(T>4ⅹMIC)JaruratanasirikulSetal.Journalof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2009;63:560–563.当前第56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延长亚胺培南输注时间可获得较高的平均血药浓度给药1h后,亚胺培南1g2h输注具有较高的平均血药浓度平均血浆浓度(mg/L)时间(h)亚胺培南0.5g0.5h输注亚胺培南1g2h输注亚胺培南0.5g2h输注JaruratanasirikulSetal.Journalof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2009;63:560–563.当前第57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延长亚胺培南输注时间显著延长%T>MIC时间随着MIC的增加,%T>4ⅹMIC呈下降趋势,当MIC=4mg/L时,亚胺培南1g2h输注T>4ⅹMIC的时间仍高于给药间期的40%%T>4ⅹMIC

*#

*#

*#

*

*P<0.05vs0.5g0.5h输注

#P<0.05vs0.5g2h输注JaruratanasirikulSetal.Journalof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2009;63:560–563.当前第58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JaruratanasirikulSetal.JournalofAnTimicrobialChemoTherapy2009;63:560–563.与0.5h输注相比,亚胺培南2h输注T>MIC的时间更长当MIC=4mg/L时,亚胺培南1g2h输注T>4ⅹMIC的时间仍高于给药间期的60%研究表明,对于MIC=4mg/L的病原体感染,可采用亚胺培南1gq6h给药2h的给药方案当前第59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治疗血流感染的PK/PD评估MaglioDetal.ClinTher.2005;27:1032-1042当前第60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研究简介研究目的:通过MonteCarlo模拟法评估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方案治疗院内血流感染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数据:药代动力学数据来自已发表的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进行的研究药物对病原体的初始MIC值来自2003年的MYSTIC监测项目,随后根据2002年SENTRY监测项目报告的院内血流感染致病菌的流行病学数据计算加权MIC值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β组或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及粘质沙雷菌药效学评估:评估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头孢他啶1g或2gq8h,头孢吡肟1g或2gq12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gq6h或4.5gq8h,美罗培南1gq8h及亚胺培南500mgq6h或1gq8h不同%T>MIC值的目标达成率;及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环丙沙星400mgq8h或q12h不同AUC/MIC值的目标达成率设定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MIC时间达50%,美罗培南、亚胺培南T>MIC时间达40%

,环丙沙星AUC/MIC比值达125时具有杀菌效应MaglioDetal.ClinTher.2005;27:1032-1042当前第61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不同给药方案

获得40%T>MIC目标达成率均>90%MaglioDetal.ClinTher.2005;27:1032-1042结果分析时,不包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当前第62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不同给药方案

获得90%T>MIC目标达成率均>90%亚胺培南500mgq6h或1gq8h获得90%T>MIC值的目标达成率均>90%;且亚胺培南500mgq6h获得100%T>MIC值的目标达成率仍>90%MaglioDetal.ClinTher.2005;27:1032-1042结果分析时,不包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目标达成率当前第63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500mgq6h或1gq8h治疗院内血流感染均可获得较好的抗菌活性,可作为血流感染的起始经验性治疗方案MaglioDetal.ClinTher.2005;27:1032-1042当前第64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治疗粒缺伴发热的PK/PD评估LamothF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9;53(2):785–787当前第65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研究简介研究设计对连续入选的57例采用亚胺培南治疗的粒缺伴发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给药剂量:亚胺培南推荐剂量为500mgq6h给药30min,可根据患者肾小球率过滤(GFR)进行调整血液标本采集:分别于给药前10min和给药后2h采集血液标本,测定亚胺培南在血液中的峰值浓度和谷浓度统计:采用NONMEM程序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LamothF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9;53(2):785–787当前第66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亚胺培南常规给药方案

获得%100T>MIC的患者百分比<90%患者百分比(%)GFR(mL/min)1000mgq6h750mgq6h500mgq6h250mgq6h53%当GFR=100mL/min时,亚胺培南常用给药方案(500mgq6h给药30min)获得100%T>MIC的患者仅53%LamothFetal.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2009;53(2):785–787当前第67页\共有75页\编于星期二\23点延长亚胺培南输注时间或多次给药

获得%100T>MIC的患者百分比>90%患者百分比与其他方案相比,亚胺培南(500mgq4h给药30min及750mgq6h给药120min)获得100%T>MIC(MIC=1mg/L)的患者可达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