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概述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锦绣天府乡村振兴基础配套设施项目一期第三批次(大梁村)1.2项目位置项目位置:锦绣天府位于龙泉驿区,成安渝高速、绕城高速、东西轴线(厦蓉高速)、五环路之间,占地32平方公里。是成都主城区内除环城生态带以外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同时同时是环城生态带及龙泉山森林公园的重要生态过渡带。锦绣天府乡村振兴基础配套设施项目一期第三批次(大梁村)位于大运快速通道(新双龙路)以西。1.3工程概况1.3.1工程范围及规模项目位于龙泉驿区十陵大梁村,大运快速通道(新双龙路)以西。本项目范围内设计道路共包括:1号路、2号路。1号路路线全长0.495km,起点接现状村道,终点接新双龙路。2号路路线全长0.405km,起点接拟建村道,终点接新双龙路。路均位于大梁村。本次设计道路不设置人行道。1.3.2主要工程内容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照明、电力、通信和桥梁。1.3.3文件组成及编制办法本次施工图设计按《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进行编制。本项目文件共一册,分篇章出图。第一篇总体第二篇路线第三篇路基路面第四篇涵洞第六篇路线交叉第九篇其他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电力通信、交通工程)2、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2.1设计依据业主提供的本项目地形图2021.11;业主提供的地质勘察详细报告2021.11;业主提供的建筑平面总图及需求2021.11。2.2设计采用的规范及规程《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201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D81-2017)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1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注:本项目勘察设计主要采用城市道路相关规范、规程,未尽事宜参照公路规范、规程执行。2.3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及工程验收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36-201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7);《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4初步设计评审意见及批复执行情况暂无。道路自然地理概况及沿线工程地质条件3.1场地位置及交通本工程场地位于位于龙泉驿区,成安渝高速、绕城高速、东西轴线(厦蓉高速)、五环路之间。项目位于大运快速通道(新双龙路)以西,交通十分便利。3.2地质情况3.2.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大梁村,交通十分方便。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Ⅲ级阶地。拟建场地原为民居及农田、荒地,且零散分布有鱼塘、树林、未拆除建筑等。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勘探点孔口地面标高493.71~505.46m,高差11.75m,局部地形起伏较大,整体呈东高西低。3.2.2气象水文条件该场地属大陆季风型气候,降水主要源于太平洋东南季风,次为印度洋西南季风。(1)气温:年平均气温16.2℃,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5.9℃,昼夜温差最大12℃左右;(2)降水:多年平均为947.0mm,1995~1994年平均降水最925.60mm,12、1、2月旱季降水量占3%左右,7、8、9月雨季降水量占60~70%,日最大时降水量207.5mm(1981-07-12),最大时降水量28.10mm(1981-07-13,12-13时),最大积雪厚度40mm;(3)蒸发量:970.4~1139.3mm,多年平均1020.5mm;(4)相对湿度:多年平均值82%;(5)风向、风速: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NE向);瞬时最大风速27.4m/s(1961-6-2),主导风向NNE向,出现频率11%,风压0.25KN/m2(30年一遇),常年平均风压140kpa,雪压0.1KN/m2;(6)日照:年日照数1200~1300小时,日照最小年份960小时。3.2.3地层岩性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场地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Q1+2fgl)粉质黏土,下伏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岩。地层分别描述如下: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场地上覆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全新统湖积淤泥质土(Q4l)、中下更新统冰水堆积(Q1+2fgl)粉质粘土,下伏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岩。地层分别描述如下:(1)杂填土:色杂,以深灰色、砖红色为主;稍密-密实;稍湿。主要成分为建筑垃圾及少量卵石土,为修建新双龙路桥梁时堆填。(2)素填土:褐灰、灰黄色;稍密;稍湿;以可塑黏性土和细砂为主,含少量植物根茎。堆积时间5~7年。该层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30m~3.50m。(3)粉质粘土:以灰褐色为主,黄褐色,可塑状。含钙质结核及铁锰质结核具有弱膨胀性,直径10~20mm为主,含量约1%;铁锰质结核呈黑色,圆形,直径1~4mm为主,含量约1~2%。该层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分布,层厚0.70m~8.20m。(4)砂岩:砖红色,细~中粒结构,泥质胶结,厚~巨厚层状构造,矿物以长石、石英为主,岩层倾角近水平。岩体风化裂隙发育一般,质较软~软,锤击声清脆,岩体较完整。局部地段夹有泥质砂岩或与砂质泥岩呈互层状产出。钻探深度范围内,按其风化程度划分为全风化砂岩、强风化砂岩和中等风化砂岩。①全风化砂岩:风化成细砂状,含黏粒;局部夹碎岩块,手可捏碎,钻进容易;全风化砂岩厚度0.8m~4.5m,变化较大。②强风化砂岩:岩石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节理和风化裂隙很发育,易钻进,岩芯以碎块状为主。岩体较破碎,呈散体状、碎裂状及短柱状结构;强风化砂岩厚度2.0m~5.5m,变化较大。③中等风化砂岩:岩石组织结构部分破坏,节理和风化裂隙稍发育,岩芯以短柱状~长柱状为主,岩体结构较完整。本次钻探深度未揭穿(详见地勘报告)。3.2.4路基干湿类型时代成因土名WLWPW稠度(Wc)土基干湿类型Q4ml素填土38.820.826.70.67过湿Q1+2fgl粉质黏土34.519.124.30.66过湿3.2.5膨胀土工程特性评价根据土工试验成果,场地分布的黏性土自由膨胀率33%~57%,平均值为43%大于40.0%,总体呈弱膨胀潜势,属于膨胀土地基。3.2.6地表水和地下水场地地表水主要为西江河支流,整体自南向北流,河宽10-25m,常年流水,勘察期间水深0.5-1.8m.根据调查该河流雨季涨水量较高,可淹没自然河堤。根据钻探揭露及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本次勘察正值丰水期,勘察期间测得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分列状态如下:上层滞水:水量丰富,主要赋存于素填土、粉质黏土中,受大气降水、地表积水等渗透补给。如遇雨季,水量及水位受地表水及大气降水影响较为明显。临近水塘段钻孔有水渗入,地下水无统一的地下水位。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带的裂隙中,受邻区地下水侧向补给,各地段富水性不一,无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和水量主要受裂隙发育与连通程度及隙面充填特征等因素控制。根据临近成都地区工程经验,场地填土综合渗透系数建议值为3.0m/d,粉质黏土综合渗透系数建议值为0.2m/d,岩层综合渗透系数建议值为2*10-4m/d。3.2.7场地地震效应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II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3.2.8地基土工程特征评价(1)素填土:分布不连续,结构松散~稍密,均匀性一般,主要由粉质黏土组成,含少量植物根茎,力学性质较差,承载力较低,不宜直接作为路基及管道基础持力层及下卧层。(2)粉质黏土(可塑):分布较连续,层位稳定性较好,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但本场地粉质黏土属膨胀土,具弱膨胀潜势,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可考虑作为管道持力层及路基下卧层。(3)粉质黏土(硬塑):分布较连续,层位稳定性较好,力学性质一般,承载力一般,但本场地粉质黏土属膨胀土,具弱膨胀潜势,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可考虑作为路基下卧层。(4)粉质黏土(软塑):局部分布,层位稳定性较差,力学性质较差,承载力较低,属软弱土,不可直接作为路基及管道持力层,属软弱下卧层。(5)全风化砂岩:局部分布,层位稳定性一般,力学性质较一般,承载力一般,可作为路基基础持力层及下卧层。(6)强风化砂岩:分布较连续,层位稳定性较好,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可作为路基道基础持力层及下卧层。(7)中等风化砂岩:分布连续,层位稳定性较好,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可作为路基基础持力层及下卧层。3.2.9道路路基评价分析根据线路设计标高与现状中线标高对比,拟建线路路基分为挖方路基和填方路基及半挖半填路基。根据道路设计标高,挖方段线路路基标高以下主要地层为素填土、粉质黏土(可塑-硬塑0,建议对素填土进行夯实或换填处理,膨胀土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局部换填处理,全风化砂岩为良好的路基持力层。根据道路设计标高,填方段主要集中在部分通往居民住宅区的村到,填方高度1.0~2.5m,道路设计标高以下路基土主要为素填土、粉质黏土(可塑-局部)局部含软塑。建议将现有填土和软塑黏土进行夯实或局部换填后采用非膨胀性素土进行碾压、夯实后作为道路路基持力层,路基填料的最小强度及压实度应满足相应等级道路的设计要求,同时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相关要求。3.2.10结论与建议(1)场地地貌较中等复杂,地形稍有起伏,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无埋藏的河道、沟滨、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判定场地及地基属相对稳定。(2)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若施工时遇地表水或地下水,可采取明排措降水措施。(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本工程地下无钢结构,故可不考虑地下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影响。(4)边坡工程评价如下:建议填方区路堤建议可采用1:1.50坡率,可采取条石或混凝土格构进行护坡。回填前应清除表层种植土、松散素填土,当地面横坡大于1:5时,路堤基底应进行放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0m,对局部地面横坡大于1:2.5的陡坡路堤,应在进行稳定性验算的基础上采用:清除表土、夯实基底,使路堤置于坚实的硬层上。根据道路设计标高及中线纵剖面图,开挖将形成高1.0~2.5m永久性边坡,边坡主要由素填土、粉质黏土组成,道路设计可采用放坡或者挡墙进行护坡。(5)报告通过施工图审查后作为施工图设计之依据,地基基础施工中出现异常,可通过施工验槽酌情处理。(6)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见下表。道路工程设计4.1设计标准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中相关规定,6.5m宽道路采用四级公路(I类)双车道标准,5.6m和4.5m宽道路采用四级公路(II类)单车道标准,设计行车速度15公里/小时。主要技术指标表项目单位1号路2号路公路等级四级四级设计速度Km/h1515路基宽度m6.56.5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荷载公路Ⅱ级公路Ⅱ级设计洪水频率小桥涵及路基1/251/254.2平纵线形设计4.2.1平面设计本项目范围内设计道路共包括:大梁1号路、大梁2号路。1号路路线全长0.495km,共设平曲线交点2个,最小圆曲线半径R=45m,圆曲线半径R<250m处内侧加宽。2号路路线全长0.405km,共设平曲线交点2个,最小圆曲线半径R=150,圆曲线半径R<250m处内侧加宽。平安3号路路线全长0.118km,共设平曲线交点2个,最小圆曲线半径R=20,圆曲线半径R<250m处内侧加宽。4.2.2纵断面设计(1)结合地形条件,合理设计纵坡,以节约工程造价。(2)本项目为农村公路,纵断面设计时应着重考虑尽量减少弃方,保护生态环境。(3)由于本项目穿越、紧邻安置住宅,应以建筑室内高程作为控制高程,保证路低于房,防止雨水倒灌,同时要考虑与现状道路的接驳,以及小区内部道路的接驳,满足后期使用功能。(4)本项目周边主要为农田,考虑后期田间通道进行顺接,在满足控制点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填挖方。纵断设计参数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1号路2号路1路线等级级四级公路四级公路2设计速度Km/h15153路线长度Km0.4950.4054最大坡长米208.8985.4355最大纵坡%/6.8495.496最小坡长米30(接主要道路横坡)15(接主要道路横坡)7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米/个900/1400/18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米/个750/1450/14.3横断面设计本项目共分为一种路基宽度,为6.5m。路基宽度6.5米,路基横断面组成为0.25米(混凝土硬路肩)+6.0米(车行道)+0.25米(混凝土硬路肩);行车道采用1.5%的横坡,硬路肩采用2.0%的横坡。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路基中心标高。本次设计路基加宽情况情况按《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T51224-2017)中表5.2.7进行取值。由于本项目道路穿过较多居民聚居点,为节省投资,道路大部分利用原有路基,因此存在较多小半径反向曲线,为保证道路行驶舒适性及道路排水顺畅,本次道路设计速度按照《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取为15km/h,不设置超高段,并在小半径曲线地方采用局部限速的方式保证行驶安全。4.4路线交叉本次设计2条道路共计3处平面交叉,均为沥青混凝土加铺转角式,结构形式参照新建沥青路面结构,不同的沥青路面结构进行交叉时,应按路面结构搭接设计图进行搭接。交叉口位置及交叉情况详见S6-02平面交叉布置表。平面交叉应优先保证主要公路一方的通畅,以左转弯、右转弯和直行等不同方向的设计小时交通量为基本依据,并结合地形、用地条件和投资等因素确定,合理选择平面交叉形式。本次设计范围内道路均与四级公路相交,交叉形式均采用平面交叉。本次道路设计速度均为15km/h,根据《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相关规定,停车视距取15m,安全交叉停车视距为25m。当不能满足通视三角区要求时,应采取限速并设置必要的安全警告标志等措施,保证行车安全。4.5路基工程设计4.5.1路基填料及压实标准路基须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一般路基填料必须符合《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中的相关规定。凡具有规定强度且能被压实到规定密实度和能形成稳定填方的材料均为适用填料。路基填料应优先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严禁使用沼泽土、淤泥、泥炭、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含有树根、草皮和易腐朽物质的土、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土、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作填料。对于盐渍土、膨胀土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必须采取技术措施处理,经检验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路提填料中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00mm。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机动车道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40Mpa。路基压实度要求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关于压实度的要求执行。路基的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面底面以下路基不同深度的压实度可按表4-1执行:表4-1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表填挖类别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压实度(%)填方路基上路床0~305≥94下路床30~803≥94上路堤80~1503≥93下路堤150以下2≥90零填及路堑路床上路床0~305≥94下路床30~803≥944.5.2一般路基设计1)路基边坡设计(1)路堤边坡本次设计的填土高度均不超过6.0m,填土边坡坡率采用1:1.5。在水田、塘及长期积水地段路堤,填筑前均需放(抽)水晒干,清除淤泥并回填透水性材料。在地表水不易疏干、地表排水不畅或地下水丰富地段,还需设置排水盲沟;在地下水出露集中且水量较大时,需设置渗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影响范围。(2)路堑边坡根据沿线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对片区、沿线已建道路挖方边坡及其稳定状况的调查,结合本路段挖方边坡高度,本次设计挖方路段边坡一般情况下采用1:1.5。由于本次挖方高度均不超过6m,且周边地势较为平缓,故本次设计不考虑设置截水沟。2)路基基底处理路基基底为耕地、草地时,必须先清除地表种植土后方可填筑。在积水洼地上填筑路堤时,应排除明水、清淤后方可填筑。路堤基底为松土时,如松土厚度不大于0.3m,可直接将原地面夯实后填筑;否则应将松土翻挖,再分层回填夯实。基底压实度不得小于94%。当地面自然横坡介于1:5~1:2.5之间时,应清除表土并挖反向台阶,土质路段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0m,岩质路段台阶宽度不得小于1.5m,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反向台阶设4%的倒坡。3)路床加强层与低填浅挖本次设计路基平均清表厚度为0.3米;清表后对原状素填土、杂填土采用换填合格土方式;低填浅挖路段在路床顶面以下换填0.8m(0.4m合格土+0.4m砂砾石),其余路段路床顶面以下换填0.4m砂砾石。4.5.3特殊路基处理对道路范围内存在素填土、膨胀土、淤泥等不良土层,不宜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应采用换填合格土处理,处理范围详见第三篇《特殊路基设计工程数量表》。4.5.4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1)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由于本项目位于农田耕作区,再加上项目周边房屋征拆、新建,存在大规模的土方开挖和恢复,本次取、弃土考虑在整个片区范围内进行平衡,取弃土位置根据片区建设需求进行调配,运距暂按5km进行考虑。2)环保及节约用地的措施①本段路线在平面布线时统筹考虑了建设项目的合理用地、尽量利用原有路基,以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减少道路软弱土路基换填处理;②本项目尽量减少对敏感区域的影响;③在环境和技术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降低路堤高度;对筑路材料的开采、运输路径、料场位置及取弃土位置作了合理的选择;=4\*GB3④在放坡条件有限制的路段,坡脚用护脚收坡,以节约用地;⑤在弃土场选址上尽量少占良田、池塘等农用设施,尽量避免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维持生态平衡。弃土场形成后,在顶面复耕或植经济林,在坡面喷播植草,以保留耕地与林地,增加绿化面积,并增进弃土场的稳定性。⑥尽量减少永久占地,对取弃土场均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开发或复耕后交还给当地政府和居民。4.6路面设计4.6.1设计依据及原则依据有关《规范》,并结合沿线水文、地质、气候以及筑路材料的情况,以安全、适用舒适、环保经济、和谐美观为原则,考虑到工程项目的急迫性以及后期养护的方便性,进行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及路面结构厚度计算。4.6.2主要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四级(2)设计车速:15Km/h(3)面层类型:沥青混凝土面层(4)设计年限:8年(沥青砼路面)(5)标准轴载:BZZ-100(6)设计弯沉值:不大于30(0.01)mm;4.6.3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选择过程中,根据龙泉驿区锦绣天府片区双龙路等主要公路的建设情况,并借鉴国内性价比较高、性能优良的路面结构型式,从路面结构性质及工程造价角度对路面厚度、柔性基层(ATB及ATPB)、开级配磨耗层(OGFC)等进行综合比较。本次设计道路路面结构分为两种形式:具体结构层形式如下:6.5m道路路面结构:面层: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上面层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2)基层:15cm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3)垫层:20cm级配碎石垫层5)路基加强层(砂砾石)沥青层间之间应设置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基层顶部设置沥青透层。道路两侧硬路肩用C30现浇混凝土硬化。竣工验收弯沉值见下表:路面竣工验收弯沉值结构层次厚度(cm)层顶竣工验收弯沉(0.01mm)备注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4.028.5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6.032.1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037.9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073.5级配碎石垫层20.0182.6路基232.94.7材料技术要求4.7.1沥青混凝土本设计车行道路面采用两层路面结构,其中上面层为4cm细粒式5%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下面层为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材料要求沥青应采用符合现行“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标准”要求的沥青,其基质沥青标号采用A—70,SBS改性沥青采用I-D型沥青。粗集料:采用符合“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要求”的集料。上面层粗集料应采用峨眉山地区产玄武岩石料,其质量技术标准应满足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8章节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细集料:采用符合“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的集料。含泥量必须小于3%。矿粉:采用符合“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的矿粉。天然砂及石屑:采用符合“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或石屑规格”的材料。各面层级配及技术要求如下:=1\*GB3①AC-13C层: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结构层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16.0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3C10090~10060~8030~5320~4015~3010~237~185~124~84.5~6.5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AC-13C)试验项目改性AC-13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9流值(mm)2~4空隙率VV(%)90mm以下3~6沥青饱和度(%)65~75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1~16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极限破坏应变(μэ)不小于2500=2\*GB3②AC-20C层:矿料级配组成结构层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沥青用量(%)26.51916.0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20C10090~10074~9062~8250~6532~4022~3616~2810~226~164~123~74.5~6.5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AC-20C)试验项目改性AC-20C(括号内数值)、普通AC-20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8(9)流值(mm)2~4空隙率VV(%)90mm以内空隙率VV(%)90mm以下4~63~6沥青饱和度(%)65~75矿料间隙率VMA(%)不小于11~16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0(8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75(80)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1200(3000)极限破坏应变(μэ)不小于2000(2500)2)沥青粘层粘层油采用快裂的洒布型阳离子乳化沥青(PC-3),在正式铺筑沥青上、下面层前,应彻底清除表面的污染物及松散颗粒,并洒布粘层油,洒布量0.4kg/m2(沥青用量)。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透层油及粘层油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粘层油(PC-3)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8~20恩格拉粘度E251~6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50筛上剩余物含量不大于(%)0.1储存稳定度5d不大于(%)5与石料的粘附性,裹复面积不小于2/3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100g5s)(0.1mm)45~150残留延度比(15℃)不小于(%)4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3)下基层4%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4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碎石应干净,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2%,粒料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要求有较好的级配。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要求不低于97%,回弹模量≥1251.392mPa,劈裂强度>0.3MPa,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0MPa。混合料中碎石级配应符合下表要求:层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7.531.519.09.54.752.360.60.075下基层10093~10075~9050~7029~5015~306~200~54)上基层5%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应选用初凝时间大于4h、终凝时间不小于6h的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碎石应干净,有机质含量不得超过2%,碎石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1.5mm,要求有较好的级配。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施工中应控制好含水量,必须集中拌和均匀、碾压密实,并根据施工时的天气情况做好保湿养生工作,养生7天后方可施工面层。要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不低于98%,回弹模量≥1500MPa,劈裂强度>0.5MPa,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5MPa。混和料中碎石级配应符合下表要求:层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19.09.54.752.360.60.075上基层10068~8638~5822~3216~288~150~34)级配碎石垫层碎石的最大粒径不应超过37.5mm,液限小于28%。塑性指数小于9,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级配应符合规范要求。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要求不低于96%,CBR不应小于80%,回弹模量≥250Mpa。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组成粒径(mm)通过下列筛孔(mm)质量百分比(%)0.0750.61.184.759.51626.531.537.5累计0~105~188~2010~2720~4042~6765~8585~100100施工技术要求5.1沥青路面施工(1)施工前,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一起核准控制点的坐标、标高以及道路纵断面、横断面等数据,确保施工质量及放线准确。(2)施工前,应调查和核准施工区域内现有地下、地上管线的位置、埋深、使用情况等,严禁盲目开挖,以免损坏地下管线。(3)沥青混凝土压实度要求为:不低于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3%~5%(马歇尔试验空隙率)。(4)沥青面层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能泥工施工与设备维护一体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重型工业门窗安装施工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铝合金模板工程安装与节能减排合同4篇
- 承包菜市场水沟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便利店线上线下融合项目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度农用机械租赁市场分析与预测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改造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大米产业链信息化建设合同2篇
- 2025年度饭店租赁合同装修设计与维护责任界定2篇
-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二模试题 生物 含答案
- 《电影之创战纪》课件
- 社区医疗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案
- 开题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研究
- 《医院标识牌规划设计方案》
- 公司2025年会暨员工团队颁奖盛典携手同行共创未来模板
- 夜市运营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电接点 水位计工作原理及故障处理
- 国家职业大典
- 2024版房产代持协议书样本
- 公众号运营实战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