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_第1页
有关《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_第2页
有关《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_第3页
有关《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_第4页
有关《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1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解释:

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

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孙子仲:卫国大夫。

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有忡:忡忡。

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于以:于何。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活:借为“佸〞,相见。

洵:远。

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1: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查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宣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译文2: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到哪里〔才能〕将它寻找?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无论生死〔都在)一道,(当年〕与你〔早就〕约好。我情愿牵着你的手,宣誓与你一起变老。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日各一方,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如今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动,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好像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详情,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当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原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把语句改为如今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当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当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当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相互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郭晋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如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了它的出处,也清晰它的“本义〞及“常用义〞。所谓的本义,直到今日仍存在很大的争议,但说起它的常用义,人们的观点出奇地一致:它是一则歌颂情人不离不弃、相伴到老的秀丽誓言。

《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及赏析2

诗经·邶风·击鼓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解释

1.镗[tng]:同“嘡〞,象声词,形容打钟、敲锣的声音。

2.踊跃:比方做某事主动。这里有煽动……作某事的意思。

3.土国城漕:用土修城之意。土:名词动用。国:城池。城漕[cáo]:修建都城。

4.陈与宋:诸侯国名。

5.忡[chng]:忧虑担心的样子。

6.爰[yuán]:哪里。丧:丢失。

7.于:在哪里。

8.契阔:离合,聚散。

9.偕:一起,一同。

10.于:通“吁〞,感叹词。于嗟:表示悲叹。阔:距离远。

11.活:通“佸〞[huó],相见。

12.洵:遥远,疏远。

邶〔bèi〕风,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均为邶地民歌,《击鼓》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首。一般来说,这是一首战争诗,歌颂战友间同生共死的深厚友情。

关于诗的背景有几种说法,其中以姚际恒“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较为可信。也就是说,主人公是一位久戍不归的卫国征夫,他痛恨战争,渴望回来家乡,可残酷的现实生生撕碎了他的念想——他不得不随公孙文仲〔即诗中的孙子仲〕去营救被宋国围攻的陈国。当时,卫国刚经受了战争,国势衰微,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在这种情形下,还要出兵救陈国,卫国的兵士确定不愿意,因此,诗中的怨战心情十分剧烈。

诗一开始就覆盖在紧急的战争气氛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有的人在为战争而操练,有的在挖土修城,唯独“我〞离开国家,“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假如此行很快就能返家,或许诗人不会这么“忧心〞,“不我以归〞〔即不让我回家〕才是愤懑的缘由所在。

到了第三节,状况变得更加糟糕。“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诗人征途中找不到住的地方,而他所骑的马又跑丢了,到哪里能找到它呢?它都已经消失在森林中了。绝望之下,诗人想到了当时与战友的盟约——“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一起立下誓言,无论生死离合,我们都要手牵着手,共赴战场。这几句战友之间共勉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凝聚力,也表达了作为个体的人所应当具备的团结互助意识。

最终一节,心情又降到最低,诗人认识到了凄惨的现实——“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我们相距太遥远了,很难有机会重逢;我们分别了太久,当时的誓言很难坚守下去了。“阔〞是空间上的阻隔,“洵〞是时间上的阻隔,双重的阻隔再一次将逼到绝境,同时也有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