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进度表
2011年8月17日
实际完
周次日期计划进度备注
成进度
—■8月22日一8月26日1~3课
二8月29日―9月2日4~回顾拓展一
三9月5日一9月9日5~7课中秋节公休3天
四9月12日一9月168~回顾拓展二
H
五9月19日一9月23日9~11课
六9月26日一9月30日12!回顾拓展三
七10月3日—10月7日13-15课10月1日至7日放假
调休,10月8日、9
日上班
八10月10日—10月1416~回顾拓展四
日
九10月17日一10月21机动周
H
十10月24日—10月2817~19课
日
十一10月31日—11月420~回顾拓展五
B
十二11月7日一11月11综合性学习
日
十三11月14B—18日21~23课
十四11月21日一25日24~回顾拓展七六、一放假一天
十五11月28日一12月225-27课
日
十六12月5日—12月9日28~回顾拓展八
十七12月12H—16日总复习
十八12月19日一23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段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
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
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
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
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
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
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
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
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
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
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
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
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管、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
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
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
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
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
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
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
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
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2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
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
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
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
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
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
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
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戈L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
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
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
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
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
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5、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6、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
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
准确的落实。
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
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
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
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
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
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
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一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
应用,后面要用到的,要适时做好铺垫。
2、识字、写字教学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
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
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
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
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
或离题万里地发挥。
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
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
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
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
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
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指导朗读、默读;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
表达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4、口语交际教学
5、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对习作做了两条线的安排,一是“口语交际・
习作”中安排了7次习作,其中有一次与口语交际安排在了
一起。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3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
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
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
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
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
第一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三个角度,
有的先写后说,有的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
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
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
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还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内容,教材中提示先写后说的,可
以改为先说后写等。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
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
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
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
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小练笔是提
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安排了3次小练笔,
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
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
教师不宜拔高要求。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
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是积累素材的好办法。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有两种
呈现方式。随课文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在第二组,可与国庆节
期间的庆祝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请注
意以下几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
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能把这首五言律
诗背下来”,点明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并提出背诵要求;“通
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这首诗描绘的情景”,提示注意运用
想象了解诗歌内容。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
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附了注释、赏析,教
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
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阅读材料辅助活动的开展。第一个板块“诗海拾贝”主
要安排了“搜集诗歌”“整理资料”“欣赏诗歌”三个方面的
活动,其中,安排后两个活动其用意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读一
读自己搜集到的诗歌,大致了解诗歌内容。提供的阅读材料,
安排了不同的诗歌种类,有从《诗经》中节选来的,有五言
律诗、词、散曲,还有中国的和外国的两首现代诗,它们大
多写的是自然景物。从这样一些角度安排阅读材料,目的是
对学生整理资料、给诗歌分类给予一些启发。第二个板块”与
诗同行”,安排了朗诵诗、同龄人写的诗、诗话以及与读诗
的体会相关的文章,也是为动手写诗、开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
本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写一个简单的活动总结。活动之初
最好加强计划性,把活动计划的落实与写活动总结结合起
来,把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计划的落实纳入活动
总结中,更为科学、合理。当然,活动总结也可以写其他的
内容。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开掘教材资源。除导语、
课例、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外,教材中安排的资料袋、
阅读链接、日积月累、课外书屋、展台台甚至插图,都是教
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
系,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
第一组单元分析
编排本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
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
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
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三方面的内
容供选择:想象自己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说和写自己想象
到的内容;听音响,说和写自己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交流暑
期生活感受。“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趣味语文”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对课文表达特点
的认识,积累诗句,阅读与语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等内容。
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
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
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第一周
第一课时
开班讲话
第二课时
1山中访友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
喜欢的部分。
2、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
句。
方法与过程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
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
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
吗?
2、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质疑
3、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
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
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
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边读边画。
3、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
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
挚……)
(三)、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
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画一画从哪
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
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第三课时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进行
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
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
殊的朋友!
(二)、交流探究,品评赏读
作者在文章中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找一找、画一画、想
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
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三)、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2*山雨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
的秀美。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
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
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
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
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
后)
(三)I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1、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
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一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
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
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2、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
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
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4、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
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
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
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
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
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
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
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教
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
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
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
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
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五)、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
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六)、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教学反思:
第五、六课时
阅读课
一、推荐书目:中国文学名著
二、自主阅读书籍,认真阅读
三、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四、班级汇报读书心得
五、认真书写完成读书笔记
第七课时
4*索溪峪的“野”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
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二)、简介索溪峪
(三)、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
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
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
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
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
“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
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
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
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
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
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
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
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
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
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
“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
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
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
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
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
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
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
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
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
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
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
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一一“野”:这里的山
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
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
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
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
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
又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反思:
第二周
第一课时
限时作文
题目:自拟
要求:
1、假设你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
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写
清楚。
2、字迹工整,语句流畅。适当合理的运用比喻想象
等修辞。
3、5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3草虫的村落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方法与过程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
表达独特的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
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
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
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找出来,大家
共同想办法解决。)
2、寻觅作者的踪迹。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
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静读课文,感受情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
2、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
是哪些?
(四)、回归整体,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1、接读课文,简单评价。
2、引导学生就课文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能马上解决的
相机解决,与后面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师作好记录,作为调整
下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预设]: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还看到了什么?
作者怎么知道小虫在做什么,想什么呢?
作者是怎么写得如此生动,有情有意的?
第三课时
重点、难点:
那学生认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来
表达自己的感受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
上的疑问。
(二)、品读课文,体会表达
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预设内容]:
(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喧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
把这种心思读出来。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
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
出来的?听录音——虫鸣,读句子。
(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
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
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
(4)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小虫驻足痴望、
“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
交流、攀谈的投机……)
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
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
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出示课文开头: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
也忘了自己。”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
(三)、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
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
3、背诵摘抄的内容。
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朗读全文(接读),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
带来的情趣。
2、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
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
己的感受。(随堂落实“小练笔”)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
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
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
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
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
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
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
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
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儿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
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
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
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
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
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
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
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
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
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
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
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
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
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
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
妙处。
口语交际•习作一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
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
自己的作文。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
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三、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
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
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
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
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
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
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
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
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
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
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
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
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五课时
习作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
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
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
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
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
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
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XX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
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XXX.......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
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
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
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
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五)、再次修改,誉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第六、七课时
阅读课
六、推荐书目:中国文学名著
七、自主阅读书籍,认真阅读
八、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九、班级汇报读书心得
十、认真书写完成读书笔记
第二组单元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按照近代到
现代的顺序,选编了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几篇具有浓厚爱国主
义情感的课文。《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
华少年》这四篇课文都围绕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爱国
情感,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
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
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本组教材还围绕专题安排了一次
“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从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
出编者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
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
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周
第一课时
限时作文
第二课时
5、詹天佑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
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方法与过程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人”字形的线路图。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
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
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
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詹天佑
1、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归纳出了詹天佑是个什么样
的人,让我们一起来找到它。
2、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合作学习,了解人物
1、生默读课文思考:杰出、爱国在文中哪些文段中表
现出来的?自己读到这些文段后的体会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互相交换意见,以小组为
单位得出小组的观点,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
考虑: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
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
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
笑,而詹天佑并没吓倒,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
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
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
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
抓重点。
3、在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4、师抓住学生找到的重点文段,一边让学生谈体会,
一边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文,读出爱国情感,在个人
读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带着那样的感情读文。
教学预设: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时,(遇
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
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
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学生能谈到詹天佑那种浓浓的对
国家的情感时,就让学生大声读,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读,反
复诵读中,让学生带着那样的情感背诵出来。
四、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带着激情在反复读,然
后背诵。
第三课时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1、师:上节课,我们认真初读了课文,了解到了詹天
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同学们还什么不太明白的地
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2、生提问题,讨论解决。
教学预设一:此环节要注意解决课后二题,如若学生没
有提出这几个问题,则由老师带领大家找出此问题。反复读
文章那一段的描写,在读的基础上,画出示意图,再读检查
自己的示意图是否正确。
教学预设二: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
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
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请同学们读
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
壁这儿个重点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
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
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
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这
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
举,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
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预设三:学生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
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教师可请学
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意识到由于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从而痛恨清
政府、对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
3、学生谈感受,师生总结。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
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二、总结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生齐读课文。
2、归纳主要内容。要求力争完整、简洁地说出文章围
绕着詹天佑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
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导学生尽量说
准确、说完整,多请学生表达,训练学生的口读表达能力。
3、师带领同学总结全文。
师:正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
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的有利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
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
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100年了,但詹天佑
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
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读课题:詹
天佑)
三、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1、师生齐读综合性学习要求,思考:在这次综合性学
习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生自由谈自己最希望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与班上同学结队,并进行分
工。
4、师提出建议。
A表格式
B自己设计图形,将内容放入图形中,如画一棵大树,
将树的枝丫上放上收集到的资料,并注明收集资料的方式。
C小图册形。
D研究报告式。
E习作展示式。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将其以其它形式展示出来。
板书:
詹天佑
杰出爱国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7*彩色的翅膀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
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
虫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
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
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
岛、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
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
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
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
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
后的体会)
2、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本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分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同学的读音,将课文读
正确读通顺。
2、再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如: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
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
3、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
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
果传授花粉的事。)
(四)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
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越变
越美丽,岛上的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所以,把昆虫带往宝
石岛。)
2、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
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
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
行间里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3、这些感受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找出让你感动的
地方,多读几次,并在旁边做上批注,写上自己一些感受。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
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
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
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高的嘴
唇又紧闭了,脸色比先前还难看。”
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
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
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
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
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
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
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
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
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
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
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
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
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
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
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五)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
1、交流自己的感受。
2、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
读所勾画的句子。(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
3、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段。
板书:
7*彩色的翅膀
边防战士爱海岛、爱祖国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8*中华少年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
体会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
美好的未来,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
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
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
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
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
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
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
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
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
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
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
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
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8*中华少年
自豪骄傲
教学反思:
第六、七课时:阅读课
十一、推荐书目:中国文学名著
十二、自主阅读书籍,认真阅读
十三、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十四、班级汇报读书心得
十五、认真书写完成读书笔记
第三组单元分析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
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
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
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
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
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
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
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
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
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
间真情。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
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
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
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
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
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
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
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
第一课时
一、二单元检测
第二课时
12*用心灵去倾听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政府合同范本(2篇)
- 2025公司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研优卷)
- 2025年公司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A卷)
- 2025年企业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预热题)
- 专题 J-15【简语法-单选题专练】状语从句 2025年中考英语讲解+练习题汇编(全国)
- 2025企业合作合同版
- 2025年美元借款的合同
- 2025年智能铸造生产线合作协议书
- 2025电脑租赁合同深圳范本
- 2025年度公园内广告牌制作合同
- 2024吉林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电磁现象及其应用-理解电磁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车辆行驶安全培训模板
- 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活动方案(样式)
- 油漆涂料行业市场分析
- 呼吸道合胞病毒知识科普
- 跨境数据流动与治理
- 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 幼儿园副园长聘任园长合同(36篇)
- 30道中国石油天然气地球物理勘探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常问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高级焊工实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