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_第1页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_第2页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_第3页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_第4页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

第七章运动

一、动与静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例分析、对比、交流与讨论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关键取决于参照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机械运

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观察画面(或者动画)。画面

动世界。并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们还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

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

置都发生了变化。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

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

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

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学生明白运动的定义与基本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特点。

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学生观察

用历史词句设疑,提出问题:到底是谁在运动?

画面1:一艘船在江中行驶,

用多媒体展示词《浪淘沙》的画面:满眼风波多看到两岸的山都向自己走来,仔细

闪烁,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看却是自己乘坐的船在行驶。

行。

二、参照物画面2:看到夜空中的云在向

展示东晋医学家葛洪的句子:见游云西行,而谓西方运动,可是有人说是月亮在向

月之东驰。东走。

(设计船在两岸有山的江中行驶的动画以及月亮在学生讨论,有的说山在运动,

云中移动的动画)有的说船运动;有的说月亮走,有

的说云在走。产生疑问。

学生看到画面:几个同学送小

明乘车回家。列车徐徐地开动了,

再展示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几个同学送一个同

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同学

学坐火车回家。

们渐渐向后退去,同学们也与慢慢

远去的小明挥手告别.

学生讨论:

甲:我觉得同学们说得对,小

明随车走了!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小明却看到

乙:那么为什么小明觉得同学

同学们向后退去,究竟是谁在运动呢?

们向后退了呢?肯定也有道

理……

学生继续讨论,会得出各种各

样的道理和原因。

大家讨论说出各自的标准,同

老师提示:大家说得都很对,但是我们每个人说谁

时也明白了其他同学的说法也是

在动都是有一个标准吧!你们是以谁为标准得出小明或

正确的,只是与自己选取的标准不

者同学们在运动的呢?

一样而已。

通过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画面以及学生的讨论,使学同学们明白参照物的定义以

生明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及怎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标准物叫做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

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

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

动的。

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是

以___________为参照物;望着

同学们向后退去是以

以刚才小明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再让学___________为参照物;而同学们

生们判断刚才两句诗词中描述运动时各是以什么为参照看到小明远远离去是以

物的,加深对参照物和运动的理解。___________为参照物。

学生们发言描述各自选的是

什么为参照物。

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

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

物。这个事实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小明和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明和同学们选取的参照物会同学们选参照物不同,而同学们选

有所不同呢?为什么送他的几个同学选取的参照物都是参照物相同,是因为他们那样选取

一样的呢?参照物后,自己对于运动的描述方

便(或者得出类似的结果)。

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取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定。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学生知道该怎么选取参照物。

物体作为参照物。

观察:“中星20号”同步卫

星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空,又随地球

一起在太空中遨游。

展示动画:“中星20号”同步通信卫星在太空中遨

游,让同学们判断运动情况。同时进行情感教育.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是以

__________为参照物,又随地球

一起在太空中遨游是以

___________为参照物。

观察画面:

(1)儿童乘坐的小船沿直线下

滑;

(2)观览车缓慢地做圆周运动;

三、运动的展示一系列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路

分类线。

(3)过山车在弯曲的轨道上飞

驰;

(4)空中飞艇边颠簸边转圈。

学生描述运动的路线情况。

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

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曲线运

动。

学生举出各种自己熟悉的直

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明白很多实际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实例.

中的运动都包含着直线运动和曲

线运动。

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

1.物质世界都是在运动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

四、课堂小

结2.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的。

3.知道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分。

五、课堂练

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

(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方面的题材激发大家的兴

趣和想像力,说明相对运动这个简单的物理知识在现实中也是有很大用处的.摄像师要以什么为参照物才

能拍摄出我们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

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机

械运动录像片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学习。使学生的课堂反应

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快与慢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快与慢演示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如何比

较物体运动

展示3组6幅画面,这是自然界和社会中学生观察画面

的快慢

一此站林注书弘拱洸理刎话才在"1女.相轲

有的运动快,有的运动慢。提出问题:在这些第一组:喷气式飞机每小时飞行950Km,

画面中,你是怎么比较鹰和箭鱼,蜗牛和树獭磁悬浮列车最快每小时行驶430Km;

运动快慢的。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飞驰哪个运

动得更快?第二组:蜗牛lh只爬出5m,树獭爬5m

竟要用25s;

第三组:鹰捕鱼时0.1秒就能飞出5m,

箭鱼能在0.1秒内游出2.8m。

学生讨论,一些可能说用路程来度量,

一些可能说用时间来度量。

回答:比较鹰和箭鱼时我们是看它们在

0.1s里运动的距离,鹰在0.1s内飞出了5m,

比箭鱼的2.8m快;

比较蜗牛和树獭是看它们爬出5m用了

多少时间,蜗牛用了lh,而树獭用了25s,

所以树獭快;

学生在比较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时遇到

了困难。

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了在相同的时间

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就运动得

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

间越短,它就运动得越快。

可是当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

也不同时,我们怎么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我们看一下这个画面:小明与小聪的家

可能有的说小明走得快,因为他走了

到学校的成巨离分另为2500m和1500m,他们分

二、速度2500m,有的说小聪走得快,因为他只用了

别用30min和20min的时间从家步行到学校。

20min?

他们谁走得快呢?

学生计算得出:小明一分钟走83.3m,

老师提示:那么他们在一分钟内谁走得

小聪一分钟走75m,83.3大于75,所以,小

远呢?

明走得快!

老师得出结论和总结:对于不同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不相同的运动,我们是不是都可以学生明白了可以这样来描述物体运动快

用每一分钟或者每一秒钟,甚至每一小时他们慢。可是到底该怎么叙述还是有困难。

通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的快慢呢?

物理学中就引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

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速度就是通过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

从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中大家得出应该怎么来所用的时间。

描述速度呢!

用物理语言应该这样来描述速度:用S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

表示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程77袤示物体过的基程。国际单位中,路程的单位是米

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表示物体(m),时间的单位是秒(s),所以,

运动的速度,就有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v=s/t

引导学生说出其物理意义、数值和单位.

大家在日程生活中还见到了哪些速度的

有千米每小时或者公里每小时。

单位呢?比如汽车的速度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计算出来:

得出飞机是950km/h,列车是430km/h;

要求学生计算出刚才给出的6幅画面中

蜗牛是5m/h,树獭是5m是;

的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

鹰捕鱼和磁悬浮列车谁快?即谁的速度大?

鹰捕鱼是50m/s,箭鱼是28m/s。

在比较不同单位的速度大小时遇到了困

难.

提示单位不同时,没有办法比较大小,是于是学生经过统一单位后,得出列车是

否可以化成一个单位呢,比如国际单位。119.4m/s,大于鹰捕鱼的50m/s.

再展示一系列物体运动的速度,不要求

学生都记住,让学生在脑海里有一个各种物体

运动速度的数量级的印象。但是几种重要物理

量的速度(真空中光速、空气中声速)要求记

住。同时结合运动员的速度通过刘翔在雅典奥

运会上夺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举一个例子,加深大家对速度的理解.

一辆汽车在下列运动中,是变快、变慢还

是不变?

(1)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长

学生分析问题,说明得出结论的理由.

(2)用越来越长的时间走过等长的路程

(3)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

(4)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走过等长的路程

(5)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越来越短

四、课堂小通过各种速度大小的比较、计算,使学生掌握:比较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会用

结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五、课堂练

“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收集各种代表物体的运动速度的资料,如陆地上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海中最快和最慢

的物体的速度,天空中最快和最慢的物体的速度;以及国内各班列车、飞机的速度等。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老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

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得出速度的概念、公式,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通过各种自然界中速度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

习、思考。

三、直线运动

目标:认识直线运动的两种类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一词,什么是运动?运动分不哪几类?我们今天

就一起来研究直线运动。

二、教学“直线运动”

1.直线运动分类: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沿直线运动的各段路中,它的速度保持不变,在物理学中这种速度不变的直

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沿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经常发生变化,即在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

程并不相等,这种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可用平均速度表示:

V=s+t

练习:小明在百米赛跑中,前50m经历的时间是6.3s,跑完100m经历的时间是12.9s。

他在100m内的平均速度是,前50m内的平均速度是。

从上题你发现了什么?(由此可见,平均速度是对某一段或某一段时间间隔而说的,

对不同的路程或不同的量间间隔,平均速度一般来说是不同的。

4.实验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见教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发展空间。2.完成《课后练习与评价》

第八章力

一、什么是力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

棒、纸屑、小车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

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

以利于学生观察。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

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变。

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

例子?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

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

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

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

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

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

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

二、力的作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

用效果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

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

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

生了形变.

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肉眼观察不到。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⑴磁铁吸引铁钉;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三、演示、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

思考

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

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

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

用。

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

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木板

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后有磁铁)。

四、施力物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

体与受力物

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用一

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

体?谁是施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老师做实验:

(1)弹簧拉钩码。

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

多媒体放映: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

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

(2)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

五、力的作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

用是相互的(3)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是这样.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

体?谁是受力物体?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

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

的。

六、课堂小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结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七、课堂作

“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

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

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

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

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力的三要

素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学生观看录像,踢足球用力大

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

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

关?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

时……

老师演示实脸: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学生可在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

课后尝试。

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

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19页图8-2-1的实验。总结:

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险,对以上

力的作用点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明白力的

三要素的定义。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知道力的单位,同时对牛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顿有一定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二、力的单位学生举起两个鸡蛋、一袋方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

面……对一牛的大小有一个了解,

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对力的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

学生观看录像,思考。

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

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

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

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

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作图,掌握

法、意义等。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

三、力的图示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

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学生通过比较对力的三要素,

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以及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有了进

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一步理解。

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练习:教材22页图8-2-4作

对学生做进一步指导,纠正.

图。

知道力的示意图画法,并了解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区别,联

系.

四、力的示意举例作图:

图学生作图,对力的图示、力的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示意图进一步了解,掌握力的图示、

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画法。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

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通过观看录像,思考,讨论,讲解,使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

五、课堂小结

意图。知道力的单位。

六、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运动员在

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

发学生兴趣。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

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

三、弹力力的描述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1~2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步认识。

一、弹力

箭……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估攵实验,对弹力

(1)钢尺压弯反弹;

进一步了解。

(2)拉伸或压缩弹簧。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

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

力,即弹力.

学生实脸:拉伸弹簧,拉力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

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二、测力计及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其使用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

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学生实脸: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脸,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

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

进行比较。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三、实验探究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学生分析讨论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