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模块2专题7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_第1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模块2专题7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_第2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模块2专题7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_第3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模块2专题7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_第4页
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模块2专题7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两条主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角度: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四大重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近现代交通、通信及大众传媒的发展。第14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列强利用获得的特权,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等。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2)农业:中国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3)手工业: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4)商业和金融业: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3.影响(1)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等。(2)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买办出现。列强经济侵略与自然经济解体的关系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1.兴起(1)概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的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2)途径①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②部分官僚、中小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如陈启源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3)表现:新设50余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初步发展(1)时间:中日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条件eq\b\lc\{(\a\vs4\al\co1(①帝国主义扩大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扩大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②清政府准许民间设厂,为缓解统治危机。,③人们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3)代表企业: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伴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此时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中国近代工业化艰难起步。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社会。半殖民主要是指在经济上受控于列强。西方国家对被侵略国家进行经济掠夺、资源霸占,将资本主义经济渗透到被侵略国家的经济结构中,使得那里的旧有经济遭到瓦解。半殖民化使得社会经济领域中出现了较资本主义萌芽更多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对于中国来说,殖民主义……带来了资本主义文明,迫使中国走出“中世纪”,迈向了现代。——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史料一中国农村棉纺织机布取代土布的过程项目单位1840年1860年1894年1913年1920年1936年全国棉布应有产量千匹600059.04624594.57686245.67778594.91842946.50910421.54进口机制布千匹2731.6519884.2191696.90253612.72203993.55107771.13国内机制布千匹5390.9817560.8336635.92409670.34改良土布估计产量千匹10000.0050000.0040000.00全国农村土布应有产量千匹597327.39604710.36589157.79497421.36552317.03352980.07进口机制布所占比重%0.463.1813.3632.5724.2011.84国内机制布所占比例%0.792.264.3545.00改良土布所占比重%1.285.934.39农村土布所占比重%99.5496.8285.8563.8965.5238.77——资料来源《江南土布史》附录表史料二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解读](1)史料一展示了近代中国农村棉纺织业中机布取代土布的过程。表格信息繁杂,但主题非常集中,即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导致传统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注意最后一栏“农村土布所占比重”的变化。(2)史料二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并日趋商品化。史料信息“洋布大行”“松、太布市,消减大半”等,说明西方商品输出破坏了中国传统纺织业,中国开始成为外国的商品市场。根据丝、茶出口数量的增加可知,中国成为外国的原料产地。[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及原因。试答:(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丝、茶出口数量猛增的实质。试答:(3)综合上述史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试答:【提示】(1)新局面: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经济意识不断增强。(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3)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生产模式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经济结构近代工业逐渐兴起,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对外交流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国家政策从“抑商”向“扶商”转变实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评价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探究二洋务运动史料一(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二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的这列列车。——《历史教学》2005年第二期史料三“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从19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到此的确已经完成。——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解读](1)史料“旧轨”指封建制度,“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对封建制度的冲击。这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背离。(2)史料关键信息“开动了现代化的这列列车”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作用。(3)史料“‘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说明企业所有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说明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在客观上又带来了哪些影响?试答:(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官督商办模式失败的原因。试答:【提示】(1)主观动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2)企业所有权不明,官商矛盾尖锐;企业管理不善,多有腐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抵制。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洋务运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人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做法常常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正确。说明:洋务运动是在清王朝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洋务运动中无论是军事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统治能力;民用企业中虽有些涉及了国计民生,但也是服务于军事企业,或出于与洋人争利的政治目的;因而尽管洋务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但并没有使中国完成近代化转型;由于其政治目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观点二: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不正确。说明: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但其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在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现代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遵循;同时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如果没有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也不会取得相应成效。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制于复杂国情和世界局势,不宜简单地肯定或否定。1.值得肯定之处:不轻易言战,较为务实;在洋务运动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些内容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从长远看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和走向近代化。2.需要抨击之处:没有通过长期的外交努力来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缺乏通过外交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注重权谋,不利于收回主权和融入世界。3.原因: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官僚地主阶级缺乏全球视野和近代化眼光;洋务派迫于内外交困环境,带有维护清朝统治的短视和功利;近代中国的全面落后和西方列强侵华程度的加深,制约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了,一些向来专门从事养蚕植桑的人也都兼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A.外国纺织品竞争力非常强B.手工棉纺业获得飞速发展C.小农经济受到进一步冲击D.粮食的商品化有很大提升C[题干中主要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国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体现外国纺织品竞争力的强弱,故排除A项;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并不能说明手工棉纺业获得飞速发展,故排除B项;根据“‘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了,一些向来专门从事养蚕植桑的人也都兼种棉花”可知,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缩减,所以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而不是粮食的商品化程度提升,故排除D项。]2.(2019·菏泽高三模拟)下表为1850—1914年我国部分国民经济数据。据此可知()类别年份农业(亿元)工矿交通业(亿元)服务业(亿元)国民收入总计(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人口(亿)人均国民收入(元)年平均增长率(%)1850181.644.1543.80188799.8714.4929.07143.43-0.644.0035.90-0.541914128.0124.8034.72187.641.004.5541.220.51(注:1850年全部国民收入均视为农业生产部门生产,没有按产业部门划分。)A.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工厂制度B.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C.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变D.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出现严重分化C[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850年中国几乎还没有近代生产方式,全部国民收入均视为农业部门生产,没有按产业部门划分;而到1887年前后,近代中国的国民收入中已经有产业划分了,说明近代中国经济已经产生,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化的转变,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引进了近代工厂制度的信息,故排除A项;材料数据没有体现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故排除B项;D项中“严重”一词表述太过牵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应该是逐渐分化中,故排除D项。]3.(2019·潍坊模拟)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天津、广东多地拟筹股经营航运,久经禀求未能获准,只得转而经营小火轮,开发一些短途航线。即便如此,轮船招商局也横加干扰。无奈之下,多数小火轮公司只得采取“诡寄经营”的形式。材料说明()A.洋务运动旨在与洋商争利B.外国资本扶植民营企业C.轮船招商局享有优惠待遇D.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D[洋务运动旨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小火轮公司“诡寄经营”是出于无奈,并非外国资本的扶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轮船招商局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阻碍,并未突出轮船招商局获得的优惠待遇,故C项错误;先是请求经营航运未获批准,然后小火轮公司还遭到轮船招商局的干扰,被迫“诡寄经营”,说明民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故D项正确。]4.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年,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B[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业中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与材料中使用大机器生产不符,故A项错误;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企业的代表,材料反映出在十年左右的时间,江浦司使用大机器生产的缫丝厂就发展为十家,这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增加,但数量并不多,因此不能反映出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且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企业属于民族企业,故D项错误。]内外交困下的生存竞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春天(1)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作用。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表现①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②发展最快的工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③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3)特征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③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4)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3)“官僚资本”是指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原因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3)结果: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限制了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在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这十年,中国工业继续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工业结构缓慢优化,工业的集中度有了一定发展,工场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厂的转化大量出现,资本的有机构成逐渐提高。……但农村购买力不足,缺乏农村市场的支持是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脆弱的根本原因。——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3.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1)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2)原因①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②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破坏。③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⑤官僚资本的压迫和繁重的捐税负担。民族工业的“春”“夏”“秋”“冬”信息提取:①春天: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的发展。②夏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③秋天: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④冬天: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1.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与剥削。2.在斗争中求发展(1)斗争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2)妥协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中外反动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这注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一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一实业救国论者大都十分重视对西方经济理论的介绍、探讨和运用,并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选择取舍。民国初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包括工商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政治改良与实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也是实业救国思潮获得发展的具体反映。振兴实业逐渐成为全社会各阶级各派别的人们共同的愿望,上自政府,下至庶民,都对发展实业十分关注,实业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广泛开展各项实业活动。——摘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史料二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史料三著名的实业家宋棐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百年巨商》[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想的出现及特点。(2)史料二说明了一战期间实业投资热的表现及特点。(3)史料三反映了民族工业“东亚毛呢纺织”曲折发展的历程,它的发展状况也反映了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解读史料时注意随着时间的变迁,“东亚”企业的境况也随之变化。[思考](1)根据史料一,归纳民国初期实业救国思潮的特点。试答:(2)根据史料二,指出“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试答:(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答:【提示】(1)将振兴实业和政治改革相结合;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运用西方理论;具有更广泛的民众基础。(2)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以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快。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3)发展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衰败原因:长期的战乱与政局的动荡。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促进因素(1)列强侵略:使中国封建经济逐步瓦解,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中华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5)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经营策略的不断改善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阻碍因素(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3)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探究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及作用史料一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行业纺织业缫丝业面粉业火柴业水电业机器业矿冶业数量(家)82705328602073资本额(万元)1332.1556.9786.81303813.8352.12272.9——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史料二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抵制日货运动,上海华商纱厂盈利迅速提高,并出现了建立新厂、增加设备的热潮,形成了中国棉织业发展史上的所谓“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华商烟厂、火柴厂等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据统计,1919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到104家,超过历年最好水平,1920年更达到142家。其中注册的工业公司在1919年为65家,资金44728300元,也是亘古未有。——摘编自李宗超《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理性与非理性》[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1901年到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解读时注意“而”“其中”等词语的使用。解读表格材料的基本方法是比较,通过前后上下全方位的比较,可以找出有效的信息。(2)史料二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思考](1)根据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试答:(2)根据史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试答:【提示】(1)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2)发展迅速;私营为主;轻工业为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及作用1.特点(1)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2)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3)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4)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5)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6)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4)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2019·黄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家茅盾创作的小说《子夜》于1932年完稿,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吴荪甫,出身“书香世家”,曾留学欧美,颇为精明强干、雄心勃勃,学成归国后“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为实现抱负,他辗转来到上海,经多年打拼,终于建立了“裕华丝厂”等企业。1930年,吴荪甫的父亲——吴老太爷因躲避农民抗租运动前往上海避难,结果,其无法承受上海的灯红酒绿,惊惧而死。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上,具有美国背景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说服吴荪甫共同进行股票投机,并试图通过金融影响当时国民党军阀间的战局。吴荪甫一方面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盼望国民党反蒋派和地方军阀的联盟“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可另一方面当北方的军事进展不利于他的公债活动时,他又“唯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在股票投机获利后,吴荪甫还与人组建银行,不断兼并一些工矿企业,并通过收买工人运动中的“叛徒”、勾结军警实施镇压等手段,使工人运动一度平息。可是,随着洋货大量倾销,吴荪甫的企业在经营上遇到困难。买办赵伯韬却趁吴荪甫资金吃紧之际试图吞并其企业。为克服危机,吴荪甫试图克扣工人工资,结果新一轮工人运动兴起,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绝境。经过几番思考,吴荪甫最后决定逃离上海,告知家人要“去庐山”。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你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地点、人物等多方面入手。首先提取小说情节、分析历史现象,比如小说情节:吴荪甫为实现抱负辗转来到上海,但最终又要逃离上海,这反映了以上海为代表的通商口岸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双重作用等重大历史现象。又比如:吴荪甫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具有两面性。由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对吴荪甫事业的影响可以分析出买办资本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由吴荪甫最后决定去“庐山”可分析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希望在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情节:吴荪甫一方面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己任,希望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另一方面又“唯恐北方的军事势力发展得太快了”,他还收买工人运动中的“叛徒”、勾结军警镇压工人运动。历史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特点。概述和评价: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进步力量,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所以,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独立民主富强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因此,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示例二情节:吴荪甫为了实现“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几经辗转来到上海,最后又在上海各种力量的打击下“逃离”上海。历史现象:反映了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概述和评价:一方面,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大量国外先进技术流入国内,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西学的传播,逐步瓦解了小农经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通商口岸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和基地,大量洋货经通商口岸涌入国内,冲击了中国原有的小农经济,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农民与家庭手工业者破产,人民生活贫困,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也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启示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前提,民族经济的发展是维护国家独立的物质基础。2.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机遇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3.优化投资环境,避免垄断经营。4.保证资金充足,以科技为先导等。[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据记载,1916年上海一家并不显赫的运输洋行,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之内,就收到了铁路、面粉厂、纺织厂等工业行业的订单20多张。此现象说明()A.中国工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B.重工业已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C.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D.“实业救国”已经开始变为现实C[根据时间1916年,“订单20多张”可知此时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近代民族工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2.下表是1894—1920年中国产业资本的基本情况。由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年份资本额(万元)比重(%)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合计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合计1894722.52796.63519.120.5379.46100191315498.814887.530386.351.0148.99100192042987.427097.870085.261.3438.66100A.国家大力扶植私人产业资本B.国有企业已经走向全面衰落C.民国政府鼓励发展产业经济D.近代工业化的力量不断增强D[从表中的数据可知,私人资本、国家资本的资本额都呈增长的趋势,表明近代工业化的力量不断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大力扶植私人产业资本,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民国政府是1912年成立的,无法反映1894年的情况,故C项错误。]3.读下图,对下图所示历史现象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A.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国内外市场的扩大B.创造了民国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最高纪录C.面粉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新式工业D.改变了当时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的现状A[本题考查民国前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1912年”到“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提升,主要得益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故选A项;材料未呈现民国经济发展数据,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面粉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面粉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变化”,并非近代产业的资本占比变化,故排除D项。]4.(2019·榆林一模)下表为1936—1941年大后方新增工厂及资本统计。(资本单位:万元)据此可知()年份厂数资本数每厂平均资本1936年以前30011795.039.321937632238.835.54193820911775.056.34193941928566.968.18194057137897.366.37194186670997.981.98A.国民政府借战争之机,侵夺民族企业B.私营企业利用战争之机,大发国难财C.大后方工业发展,为抗战提供经济支撑D.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C[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大后方工厂数量及每厂平均资本都有所增加,说明大后方工业有了发展,这为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撑,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官僚资本的信息,故A项错误;企业的性质并无定论,同时也并未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企业属于国统区还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故D项错误。]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全国卷Ⅰ2019·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化2017·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6·洋务运动2015·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侵略—全国卷Ⅱ2019·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2017·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2017·洋务运动(福州船政局)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6·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2015·洋务运动2016·抗战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2015·日本的殖民掠夺全国卷Ⅲ2019·民族工业兴起2017·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016·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2017·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016·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eq\a\vs4\al([命题规律])1.从考查趋向看,本讲内容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高频考查区,题型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多以表格式和图片式新情境材料的创设考查主干知识,坚持能力立意的考查目标,同时呼应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重点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成因。2.从社会热点看,注意运用近代化、文明史观分析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和民族工业的地位。3.从预测角度看,要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多史观分析历史事件,联系工业革命分析西方列强侵略带给中国的影响,注意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还原历史情景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2019·全国卷Ⅰ)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上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明立意:从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的角度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抓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围绕“士人从事实业”这一有效信息,联系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进行分析。理思路:本题以士人从事实业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通过列举部分名人的出身和从业信息,考查学生完整准确理解材料、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材料表明,士人参与或创办实业,突破了传统“士农工商”的观念,说明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人从业的变化,不是科举取士选拔方向的变化,故A项错误;有士人投身实业并不能说明儒家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国内新式工业的发展,但在经济中居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然经济,故D项错误。练点: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9·全国卷Ⅲ)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B[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享有一定特权,而清政府对国人及企业实行高压政策,因此一些中国人及企业常常使用外国人名字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即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故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间设厂没有出现高潮局面,故A项错误;中国人及企业使用外国人名字是为维护自身利益,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虽然可以减少进口,但不足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故D项错误。]练点: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2.(2017·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A[根据材料可知,原来的土煤“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就减轻了税收对开平煤矿的压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题干仅仅说明政府降低税率,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故排除B项;此举对抵制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有一定作用,但不可能摆脱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故排除C项;降低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但洋务企业本身存在着很多弊端,不可能实现煤矿业稳健发展,故排除D项。]练点: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3.(2017·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B[洋务运动兴办的军用工业开始时经费由政府拨付,后经费困难,才出现材料中的“协造”方式,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中的军用工业并没有转为商办,故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大量投放市场,故C项错误;近代轮船制造业生产消耗高而效率低,受到西方列强的制约,没有走出困境,故排除D项。]练点: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经济的控制4.(2016·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D[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在抗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故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故排除。]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2017·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明立意:从清政府政策的调整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抓关键:“1897年”和“至今两年来,忽大有变动”。理思路: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兴办实业的限制,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是在189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在19世纪70年代,19世纪90年代趋向衰落,故排除B项;19世纪末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应该是增多而不是减少,故排除C项。练点:近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5.(2016·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C[题干反映了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