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的必要性_第1页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的必要性_第2页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的必要性_第3页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的必要性_第4页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的必要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异化翻译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化概念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分析,探讨了文化与异化的关系并从异化翻译对译入语文化的丰富和异化翻译对源语文化的传播两方面阐述了异化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传播异化翻译源语文化译入语文化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文化交流的发展,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各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工作者处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流问题进行探讨,对翻译的异化给予了重新审视和广泛关注。

1.文化

文化的定义

中国对于文化的定义,可以追溯回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有这样几句话:圣人之治天一,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教化。[1]"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文化学家对文化的定义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文化"一词的界定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梁漱溟先生1920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梁漱溟认为,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梁漱溟把人类生活的样法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内容,文化的涵义是很广泛的。1920年蔡元培在湖南演讲《何谓文化?》,提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并列举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等事。

然而,最早把"文化"最为术语进行定义的是英国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此后,许多西方学者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如艾迪生·维斯理认为:"文化是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某一特殊时期所形成的风俗、信仰和创造的艺术、音乐及其他所有的人类思维产品。"有这些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但就文化定义的产生就受其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产生,而又体现在其语言之中,更何况文化的本身。因此,文化的多样性的存在就不难理解了。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伦理、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的多样性。

21世纪,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随着各国人民之间的不断沟通。向作者接近的异化翻译法将越来越广泛的被采用,21世纪的翻译将以异化翻译法为主调。而且,不同的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文化的微妙。

2004年的国际翻译工作者协会将当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选定为:"翻译,多语并存和文化多元性的基石"。这一主题旨在强调对外开放和民族间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了翻译在其中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提出要"保护独立的个体,多种多样的文化和各种土生土长的语言",因为"人类的文化多元性犹如自然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必要。"的确如此,我们要允许多样性的存在。语言、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少了它们,世界就没有那么缤纷多彩。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需要沟通,翻译是桥梁,是"媒婆",也是"多语并存与文化多元性的基石"。

2.归化和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起初的"归化"和"异化"方法主要应用在翻译中的语言处理问题上,从语言层面讲是应该接近源语语言还是接近于译入语语言是最初的"归化"和"异化"之争的焦点。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同时,"归化"和"异化"之争也转向了文化层面的讨论,也就是译文或译作是应该向源语所赖以生存的文化靠拢还是应该向译入语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靠拢成为"归化"和"异化"争论的焦点。

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1813年,德国古代年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应到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应到作者去接近读者。"施莱尔马赫只提出了两种方法,这是对归化和异化最初的提法,但并未明确两种方法的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o韦努蒂在其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之为"异化法",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归化法"。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翻着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已的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刘艳丽,杨自俭(2002)对于归化和异化的界定更加明确了归化和异化研究范畴:"归化和异化是译者针对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差异,面对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译入语读者等方面的不同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指导具体翻译方法和技巧的选择与运用。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异化追求保留原文语言及文化的特色,以丰富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对译文"陌生感"的需求。"

文化与异化

翻译基本上是一种语言转化活动,但又不是臆想纯粹的语言转化活动,它还牵扯到各种非语言因素,特别是牵扯到种种文化因素。因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往往带有文化的色彩。所以我们翻译外国作品时,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意文化的差异,力求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在翻译中,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而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易归化,而要尽可能真实的传达出来。所以说,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正是因为世界上语言不同,文化迥异,而操着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间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使翻译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离不开翻译。翻译为不同的语言文化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彼此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变沟堑为坦途"。

真实地传递文化特色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我们的译者要警惕的是,不要使用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字眼作为传递手段,以免以"中国味"代替"洋味",造成文化的失真。在傅东华所翻译的名着"乱世佳人"出现了一些地道的中国词语如:郝思嘉、东义、白瑞德、大地主、干儿子、一箭双雕、顺手牵羊等。这样的词语选择给读者的印象是在读一部典型的中国故事而非美国内战中的爱情故事。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

3.异化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异化翻译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通过忠实的再现源语,使得源语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另一方面,异化翻译也有利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的繁荣。

异化翻译是丰富译入语文化的需要

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当今,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时期,是向外国学习的时期,异化翻译更加适应这一需求。异化翻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化向强势文化学习。同时,在汉英翻译中,西译汉化以加强了汉语语言文化的输出和传播,成为改变汉语文化的弱势地位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国内懂外语的人群不断扩大,有了一定外语基础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人们就不会只满足于译文的顺畅,而是需要更多了解异域风情。

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的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原文的语法结构往往包含一定的意义,或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轨迹,或者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感情。要尊重原文的形象语言和句法结构,对于原文中有感染力的形象描写或修辞手法,以致就要采取异化异法,将之移植到译文中。这样不仅能为译文增添文采,又能为译入语带来新的表现法。

鲁迅先生曾经所过:"翻译应该保留原文的情感与魅力"。列宁也曾经说:"如果我们把’TheFarmerandSnake’译成’东郭先生和狼’而不是译成带有文化色彩的’农夫与蛇’,那这样的译文就是荒谬的"。事实的确如此,许多带有浓重文化色彩的词语通过异化翻译传到了国外,进而成为译入语中的一部分。比如在中国的字典中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样的词。如:逻辑、白兰地、色拉、基因、布丁、幽默、巧克力、芭蕾、拷贝等。如果没有异化翻译,中国就不会吸收到这些词语,中国的文化也不会像现在这样丰富。

异化翻译是传播源语文化的需要

事实上,翻译对译入语文化丰富的同时,也传播了源语文化。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翻译的同时已经以文化的形式被传播进译入语文化当中,而异化翻译所带来的原滋原味的语言更将其负载的源语文化传入译入语文化。

龙是中国的图腾,在中国的文化中有许多的深层含义。在许多的神话故事中龙被描述成是一种强大的动物,是许多动物如蛇和鱼的合体,能为人类带来雨水。龙能为中国古代的帝王统治者带来好运,而那些帝王统治者也把自己看作是龙的化身。因此,中国的许多成语也跟龙有关,如:卧虎藏龙,龙凤呈祥,画龙点睛。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帝王、统治者与贵族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怪兽,象征着邪恶和魔鬼。因此,当西方人听到龙凤呈祥和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时,感到疑惑不解。但随着异化翻译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外国人也越来越了解龙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层涵义。他们也开始渐渐懂得了端午节划龙舟带来的快乐与好运。若是没有异化翻译中国的龙文化也不会传播到国外,那西方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接受中国的龙文化,更不用说是欣赏中国的龙文化了。与此同时,许多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也被西方人接受,如:Kowtow(from"叩头")、Taiji(from"太极")、Kang(from"炕")、Jiaozi(from"饺子")、Qigong(from"气功")、Tofu(from"豆腐")、Lychee(from"荔枝")、Yin(from"阴")。

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也提供给我们了很好的例子:

例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曹;165)

Atoadhankeringforatasteofswan(杨译;164)

Acaseof"thetoadonthegroundwantingtoeatthegooseinthesky."(Hawkes;242)

杨译用异化手段来向读者传达出原文所特有的异域情调,Hawkes则有意撇开"天鹅"一词,用goose取而代之以挂靠英语中的awile-goosechase。显然,杨宪益的译文向西方读者很好的壮大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文化交流使得各语言持有者间的了解更加深刻,读者有了一定外语基础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他们就不会只满足于译文的顺畅,而是需要更多了解异域风情,异化翻译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成为了译者研究的主流。在互译过程中,文化吸收与文化传播在促进文化交流、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吸收与传播不仅丰富了两种文化也丰富了两种语言。而异化翻译正是实现文化吸收与文化传播的有力手段。然而,这并不是说,翻译只采取异化策略,实践中具体采取哪种策略还要看作者的意图,读者的接受程度,以及翻译的文体和目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