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系统设计教案教学系统设计教案247/248PAGE247教学系统设计教案教学系统设计教案《教学系统设计》教案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在教育技术学的五个研究范畴中,教学系统设计被认为是“教育技术对整个教育科学领域具有最大理论贡献的”一个范畴,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着重创设学与教的系统,以达到优化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二、课程的目的要求:本课程是针对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具有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课件设计的能力、软件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要,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三、使用的教材及参考书使用教材: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参考书:1、2、陈晓慧主编的《教学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11月3、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56、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1997(3)(4)8、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电化教育研究,2000(1)12、黎加厚.积件的组成、特点及开发.计算机世界,1997.1013、何克抗.建构主义——一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4)15、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电化教育研究,2001(4)四、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或学科教学法五、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总课程时数为57学时。六、课程考核本课程考核分闭卷考试和实践操作两种情况。闭卷考试统一命题,考试范围为教学大纲的十章内容。实践操作应遵循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组织实施。并在实践中考核。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总考核分数的70%,实验内容和平时作业占30%。项目内容满分1、课堂与出勤率课堂随即点名以及课堂纪律102、作业作业按时交103、实践一次小组讲课104、卷面考试期末卷面考试70七、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述学习目标:1、识记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分析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学科性质,2、识别各种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3、为理解教学系统设计学科内容和结构打下基础。重点、难点: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和过程模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时安排:建议6学时。第一节教学系统设计课程需求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同学们的学习需求和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习指导、个人发展工作。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试卷,自己独立回答问题,保证真实性和准确性。第二节什么是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一)教学系统: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要有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层次间和层次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要具有确定的功能,这种功能决定了系统所产生的效果;三是要有一套系统规则,对内协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行为,对外建立系统与它的应用环境之间的协议,达到一定的目的。功能规则功能规则目的效果媒体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系统作为教育系统的子范畴,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而由各组成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具有一定教学功能的整体。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媒体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核心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上图。上图是教学系统的一般结构模式,根据教师和学习者之间教学内容的表达和传递方式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存在以下五种典型的教学系统结构模式。第一种是具有闭环结构特征的教学系统结构模式,存在双向的师生交流,教学内容预先存放在教学媒体中,教师通过控制教学媒体向学生呈示教学内容,并从学习者获得反馈信息。典型的教学情境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课堂教学。第二种是具有开环结构特征的教学系统结构模式,师生之间不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者可以为众体,教师通过教学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送给学习者,不直接获取反馈信息。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学媒体进行学习,广播电视教学系统具有这种结构特征。第三种是学习者通过操纵媒体获得信息,通过观察、假设、尝试、验证、调整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发现学习,存在很强的自我反馈。例如学习者模拟教学软件进行学习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模式允许学习者通过某种渠道与教师沟通,请求咨询和获得指导。第四种是学习者利用媒体化工具来建构自己的信息作品,并能从对自己的信息化作品的自我评价中得到较弱的反馈,例如学习者使用电子表格、数据库等工具软件进行学习皆属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操纵媒体观察学习者的过程和成品,然后给他以评价性信息作为反馈,如此可以弥补反馈方式的不足。第五种是教师与学生均通过媒体进行信息交流,例如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个别化教学就属于这种情况。从上面五种典型的教学系统结构模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系统有稳定的结构,存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教与学的矛盾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矛盾的形成和发展就会体现出其特有的教学功能并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丰富的内容、复杂的对象、不同的形式、多样的方法、灵活的传媒、固定的时间、繁重的任务以及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多变的因素。教学活动要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取得令人满意的绩效,优质高速地达到顶定目标和完成预期任务,更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安排和精心巧妙地设计。(二)教学系统设计:“设计”一词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然而对“设计”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所谓设计,就是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预想今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观念性地操作构成要素,明确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行为。”也有学者认为,“设计是指在创造某种只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或者解决新问题之前所进行的探究式的系统计划过程:”《现代汉涵问典》的解释是: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事情之前,根据—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国外学者认为,“设计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进行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为了达到顶期日标和获得确想效果,必须在活动前对其进行设计。因此所谓设计,从广义上讲,是指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与综合,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活动过程。下列特点:第一,设计的超前性和预测性。设计是在进行活动之前,事先村活动所做出的—种安排或策划。也就是说,设计在前,活动在后。设计必须在活动之前完成,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例如,搞一个工程项目,必须在施工之前完成一个工程设计方案;设计,事实上足对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构想,它虽然考虑了影响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因素,但设计还没省实施,无法落实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只是设想或预测相义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二,设计的差距性和不确定性。设计是在某种理念和需要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实施方案,与实践活动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实施设计的过程,实质卜就是个断调整和缩小实施方案与现实活动之间差距的过程。由于设计者对问题的理解、条件的分析、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具有较大的动态性,设计的结果则是在这种动态变化中产生出来的。因此,设计的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第三,设计的创造性。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富有创意的设计令人领首赞叹.而一般的设计却使人难以留下印象。虽然设计的各种条件可能大致相同,但却可以产生不同创意的作品.设计包含着设计者的创造性;设计也具有丰富的想像性;设计方案带有设计者的主观想像成分,设计者提出不但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案,而且带有充分想像性的设计方案,才是设计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学系统设计:1、国外:史密斯和雷根的定义教学系统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化成对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组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送系统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瑞达瑞奇提出了他的观点,认为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景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这几个定义,描述了教学设计的根本特性。但教学设计的其他特性也不应被忽视,那就是教学设计是设计的一种类型,它是把教与学的原理用于策划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系统过程,是教学理论、学习理论、设计思想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2.国内的定义:国内有的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也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乌美娜教授的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化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结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何克抗的定义: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我们可以定义: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理论基础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思想系统科学方法论。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目的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内涵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所谓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方祛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1)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系统重新应具有的功能;
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3)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4)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
5)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
时纠正。直到实现或接近理想设计为止;
6)应用和推广。这是一种以训练有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法。由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运用系统方法解决远不如向工程和其它领域那么成熟,但很多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都采用了系统方法。当要解决的问题被确定之后,几乎所有的系统方法都包含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评价四个基本步骤,用比拟的方法可以将这四个步骤排列成为一个“瀑布”模式。目前大多数实用的教学系统过程模式都是从此一般模式中演变而来的,这将在后面一节当中有所讨论。系统方法把教学系统看做为一个能够制造教学产品的“机器”,暂时可以不考虑它内部的结构,从宏观上这个机器被看成一个黑盒子,它把教学条件作为输入,这些输入在内部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然后提供教学结果作为输出。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因此需要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出分析、判断和操作。这里的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从“教什么”人手,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于,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具体宜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作出评价,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第二、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这与传统教学的、以学习者平均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三、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教学设计依赖系统方法,可以保证过程设计的完整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但设计对象的科学性是系统方法无法解决的。保证设计对象的科学性,必须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在理沦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传媒体系,从而保证教学设计能获取优化的教学效果。第四、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是以问题设方法。这就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丁教学的效率,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形成优化运行的机制。第五、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二、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中介或桥梁。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因此在系统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八人类对教与学德研究成果和理论以及传播学德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把教与学德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地连接起来,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2、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学科三、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教学中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如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幻灯片和计算机课件等。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课堂教学,例如一个教学单元、一次教学活动、一节课。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基础课程改革。四、教学系统设计的由来与发展构想→理论形成→学科建立→学科发展(一)萌芽时期(20世纪初-60年代):杜威(JohnDewey),1900年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杜威(1859——1952)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在教育理论方面,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杜威看到中国当时的情景深有感触,他在给自己儿女的一封信中说:“这是一个奇怪的国家。所谓共和政体,是一个笑话……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却比我们有更多的民主。撇开妇女不说,他们有完全的社会平等。而且,一方面立法机关完全莫名其妙,但是,另一方面当舆论像目前这样真正表现出来的时候,它却有显著的影响。”教学设计概念的产生:二战……P47桑代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桑代克在1912年就已经设想过相当于现代的程序学习的控制学习过程的方法。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率/重复率/效果率。猫笼实验(二)理论形成(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总趋势1)二战后,现代媒体和各种学术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幻灯机、电影、卫星接受天线、录像等。2)理论应用于设计的实践尝试3)在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发展中派生。理论形成的具体方面1)加涅等人将教学设计与认知理论相结合2)梅里尔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显示理论3)Silver(西尔弗)20世纪60年代军事中,应用一般系统理论于设计过程4)1975年,美军事培训项目提出“分析、设计、创作、实践、控制”的设计流程。例如:在1940年,加涅首先提出“任务分析法”,强调任务分析对教学的作用。加涅和米勒(R.B.Miller)认为:在教学计划中首先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分析学习任务的类型和学习的内外条件。多数研究者都同意任务分析实际上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所进行的分析,包括将目标技能分解成一系列子技能,确定子技能的性质及之间的层次关系等过程。目的是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运动,解释解释提问回答确认(刺激)(反应)(强化)正答错答上一步下一步马杰的ABCD目标分类法,布卢姆的认知教学目标分类,加涅的“九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三)学科建立(80年代至今)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理论起较大作用;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四)学科发展1)1980年,Anderws和Goodson有一百多个教学设计模式2)80年代后期,建构主义、交互媒体、远程教学的影响3)模式、专著、论文、教学设计专家及人员队伍的发展4)教学设计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专业主干课程5)成为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推动教育改革(公共课、中小学教改、“多媒体组合教学”、“课堂系统化教学”6)强调人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针对单个知识点或学科等的设计。第三节如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的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有ID1和ID2的划分,但是划分标准不一,国外是以1990年梅瑞尔等人所提出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为标志。但是国内学者认为梅对ID1的批评没有击中要害,他们认为对ID1和ID2的划分应该是以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理论为标志,也就是以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应用为基础。鉴于说法不一,咱们就把几个比较典型的过程模式来了解一下,不做ID1和ID2的划分。目前大多数实用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都是从系统方法的“瀑布”模式演变而来的,下面介绍较有代表性的几种。(一)狄克-柯瑞模式狄克-柯瑞模式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模式。该模式从教学目标开始,到总结性评价结束,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开发过程。在该模式中,教学系统设计活动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以及学习者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的。教学目标一般以可操作的行为目标形式加以描述。2、选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选用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材料得以实现。3、开展教学评价:这里的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后面的章节咱们会详细讨论)两个方面。(二)肯普模式:肯普认为一个教学系统应包括4个基本要素,即学生、方法、目标和评价。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系统设计时要考虑:这个教材或教案是为什么样的人而设计的?希望这些人能学到什么?最好用什么方法来教授有关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标准来衡量他们是否确实学会了?肯普认为这四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组成教学系统开发的出发点和大致框架,并由此引申开去,提出了一个教学系统设计的椭圆形结构模型。肯普列出了10个教学系统设计的“因素”或者称“步骤”,而不称之为步骤,来表示它的整体性以及设计过程之弹性。十个因素根据逻辑顺序顺时针排列,一般在设计一个新的教学方案是可以按照这些顺序进行,但肯普模式没有用线条和箭头将各个因素连接起来,说明在某些情况和条件下,可能根本不必考虑或设计全部的因素,也可以由任何一个因素作为设计的起点,再依照实际情况继续下去。肯普以椭圆形将10项因素圈在整个系统中,并以外围的“评价”和“修改”表示这是两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工作,这更显示出系统方法的分析、设计评价、反馈、修正的工作策略实际上是在模式的每一因素中均执行的基本精神。因此,这个模式实际上比其他许多流程型的模式更能反映系统论的观念。肯普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将“学习需要”、“教学目标”、“优先顺序”、和“约束条件”置于中心地位,以强调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随时用这几个因素作为参考的依据。教学系统是有一组有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因素所组成的,其作用范围是人为设定的,因此,肯普将学习需要和教学目的置于中心是突出了系统方法的以系统目标为导向的本质。同时,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先考虑什么,后考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等,都必须以环境的需要和可能为转换。肯普模式允许设计者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选择某个因素为起始点,并将其余因素按照任意逻辑顺序进行排列。而不像其它许多模式,设计者只能按照线性结构按部就班进行设计。肯普模式说明了因素之间具有相当独立性,如某些情况下不需要某一个因素可不予考虑,避免了形式化,同时肯普模式也说明了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一个因素所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其它因素,一个因素决策内容变动,其相联系的因素必须做一定的修改。(三)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也很有影响,他们设计的教学设计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序列。因为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据此,加涅和布里格斯应用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列出了九大教学事件,这九大教学事件分别是:(1)引起注意;(2)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3)回顾所需的先决技能:(4)呈现刺激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学习行为;(7)提供行为正确与督的反馈;(8)评估学习行为;(9)增强保持与迁移。此模式建构在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基础上,并按其基本思想,为学习者提供了百效学习的基本程序。这些教学事件可用在各种类型的学习过程小,并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加涅指出,具体的教学设计主要集中在(4)、(5)、(6)三步上。教学设计者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技巧,巧妙地安排教学活动,以优化每一教学事件,保证教学的整体效果。(四)史密斯——雷根模式(P4346)该模式是史密斯和雷根在1993年提出的。他们在早期较有影响的“狄克-柯瑞模型”的基础之上又吸收了认知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下面介绍一下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把“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任务分析”合并为教学分析模块,并对这一模块补充了“学习环境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除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外,还强调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认知策略和认知能力,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组织策略”部分做较为深入的解剖达到的。此外,还取消了以前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常见的、较为具体的、琐碎的“行为目标”表述边框。显然,这一改进不仅使该模式的“教学分析”模块内容更充实,而且在结构上也显得更为简洁、合理。二、该模式中明确指出应设计三类教学策略,即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组织策略是指关于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即如何做出教学处方)的策略。教学信息以什么样的媒体形式、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传递给学习者以及教学过程如何开展有效的交互活动,是传递策略应该考虑的内容。这里的传递只是表示一种信息流向,不等于讲授和灌输。管理策略考虑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组织策略和传递策略,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在上述策略中,由于“教学组织策略”涉及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为了使学生能最快的理解和接受各种复杂的新知识、新概念,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有关策略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所以对这以模块的扩充就不仅仅是对以前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在内容上的补充,而是将使该模型在性质上发生改变——由纯粹的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发展成为“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三、以前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并未把教学的“修改”放在评价模块中,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修改必须以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为依据;该模型对此做了调整——不仅把“修改教学”框置于教学评价模块中而且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这一改进就使该模型显得更为科学。除了以上三点差别之外,该模型同以前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大体相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教授等人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于1988年提出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型,其理论基础和思路也与史密斯——雷根模式相似。一般说来,组成教学设计模式的因素有以下八个方面将在第四、第五、第六章中展开论述,这里先作一简介。1.学习需要的分析教学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都有一定的目标,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之一就是对教学系统环境的分析。这是系统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学系统的目标应根据更大的教育系统的环境要求来确定,这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例如,在普通教育中.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要求来确定,而且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来制定。在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中,教学目标则应通过受训者所准备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由此可以看出,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分析教学系统的环境.分析教学系统环境的过程,就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我们只有在客观地分析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并确定教学设计课题的目标。同时,还有许多其他问题需要考虑。例如,开展教学设计具备哪些条件,有哪些不利因素?哪些因素必须考虑进去,哪些因素可以从次考虑?等等。总之,在学习需要的分析中,必须解决教师“为何教”,学习者“为何学”的问题。2.学习内容的分析在教育目标指引下,各级各类学校都确定了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的导引下,须确定课程目标,并具体设置课程。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大纲、选编教材。在此基础上,确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就要着重分析学习者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达到什么程度和水平。培养何种能力和态度,使其身心获得怎样的发展。学习内容的分析与学习者的分析密切相关。我们不仅考虑教师如何教这些内容,更要考虑学习者怎样学习这些内容。总之,在学习内容的分析中,必须解决教师“教什么”,学习者“学什么”的问题。3.学习者的分析奥苏伯尔相加涅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相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这就告诉我们,摘好教学设计的蓝图,必须分析学习者在进入学习过程前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必须确定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必须注意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特点,必须了解学习者的准备状况。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从事某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状态,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而不考虑学习者的水平和能力,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总之,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时刻考虑“谁学”的问题。4.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就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编写。教学系统方法和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目标应该预先确定;教学目标应该说明学习结果,并以具体的、明确的术语加以表述;在教学活动前,必须把教学目标明确地告知学习者,使师生双方都明确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使教学、学习活动有的故矢。也有的专家提出,应以学习者通过学习后,所期望达到的行为改变的具体指标来确定教学目标,泰勒也有类似的思想。不管从什么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媒体的选择,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5.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目标确定后.就要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教学策略主要研究下列问题:课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的顺序与节奏、救与学的活动、教与学的方法、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对空安排、教学活动失效对策等方面问题。简言之,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习者“如何学”的问题。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设计工作,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巧妙地设计各个环节,合理地安排各种因素,使之形成一个优化的结构,以发挥整体功能,求得最大的效益,我们应遵循的原则是“低耗高能”。6.教学媒体的设计过去可供选择的教学媒体仅仅是黑板、粉笔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学媒体。所以,现在可供选择的教学媒体多种多样,选择的余地也很大。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纳需要、学习者的特征、教学目你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等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有许多种类,各种教学媒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没有一种能对所有教学情境都适用的教学媒体,我们应遵循“经济有效”的原则来选择教学媒体。不仅要选择教学媒体.还要具体设计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的设计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体要求,将教学内容与方法转换为印刷的或视听的等具体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以把学习内容充分展尔给学习者.使学习考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少的精力、用最简洁的方式,获取最大的学习效果。7.教学过程的设计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和三个设计阶段,应着手设计教学过程了c即用流程图的形式,简明扼要表达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表示教学过程,给教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方案。8.教学设计的评价经过以上各个环节,就得到了教学设计的初步产品.即教学方案。设计的教学方案能否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学刁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是否准确?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具体明确教学策略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是否有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教学设计的成果进行评价。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也就是在设计成果推广使用之前,先在一定范围内试用,以期了解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有效性、实用性等效果。其中,教学日标的达成度是评价的主要方面。如果没有达到顶期目标,则要修改设计方案,然后再试用,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也可采用总结性评价。上述八个方面所构成的教学设计过程,可用一个流程图表示,如图第四节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林宪生在《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中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作了如下概括:1、“单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并强调“主要是指加涅(Robert·M·Gagne)的认识学习理论”。2、“双基础”论。主张“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3、“三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4、“四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系统认、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并强调“学习理论应当是四种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5、“五基础论。提出教学设计要以学习心理理论、现代教学理论、设计科学理论、系统理论和教育传播学为理论基础”。6、“六基础”论。主张“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视听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认识论和教育哲学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对哪些理论和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有争议的。从单基础到六基础不仅数量上相差悬殊,而且选项上也存在很大差别。但应该肯定地说人们把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的认识是相对集中的,尤其是对学习理论人们普遍看好,一致认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标明教学设计的取向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这是符合时代需求和特点的,人们对学习理论的推崇是在情理之中的。 一、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之——心理科学如何进行成功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的认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梅瑞尔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1]。在梅瑞尔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基础上,我们认为: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手段是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怎样依据这些理论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进行设计,以人类学习的心理机制为依据探索教学机制,建立教学理论与程序,以便能合理规划和安排教学全过程。所以教学设计以有关人的心理机制的科学和教学科学为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获得成功的教学设计,我们需要系统科学作为行为指导,系统科学是进行成功的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条件。
心理(科)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和动物心理和行为的科学。了解和探索人类自身心理和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是心理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意识、认知、情绪以及智力、能力、人格和社会行为等心理现象。19世纪末,心理(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00多年来,心理(科)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许多从不同角度研究心理与行为的分支学科。基础学科包括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物(生理、生化、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应用学科更为广泛,包括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工智能、管理心理学等。
心理(科)学中的学习心理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比较大,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理论基础的主流。除此之外,心理科学广阔的研究领域对教学设计有借鉴和支持作用,比如情绪、焦虑水平等都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把心理科学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是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学习心理学。(一)学习心理学与教学设计学习心理学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而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坏境,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人类潜力的基础上促进人类潜力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其他行为。当代学习心理学存在着三大学派,分别是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学派。它们对学习的实质、过程、规律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观点?下面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加以讨论。1、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美国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在巴甫络夫反应性制约的研究基础上,否定传统的把心理学界定为“意识现象的科学”的观点,主张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而创建了行为主义学派,并奠定了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通过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著名的“刺激一反应”公式,为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的复杂行为提供了简便易行又客观可靠的方法,从而使其理论具有对行为加以预测和控制的功能。华生认为,行为主义作为一门研究行为的科学,必须研究那些能够用刺激和反应的术语加以客观描述的动作、习惯的形成、习惯的集合等。所有的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都能用这些术语而不是心灵主义的术语来描述。[2]但是,行为主义对于行为的概念界定含糊不清;直线式“S—R”公式,也不能准确说明学习的整个过程,既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不能适应实际需要而急需改进,这就迫使行为主义队伍内部一些人另寻出路,以完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发展和完善了行为主义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通过大量的观察、实验研究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概念,发展了华生的“刺激一反应”公式,提出了“刺激—强化—反应”的公式。基于上面的公式,斯金纳认为学习包括两类方式:一类是完全由刺激引起的学习,具有明显的s—r形式,称为应答性学习,但是这种学习依据于人的生理结构,所以不能解释人类的全部学习;另一类是操作性学习,这种学习强调了有机体主动作用于环境,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他认为,环境是主动的,人是被动的,环境主动地作用于人而产生人的全部行为。所以,只要了解环境便能预测行为,只要控制环境,便能控制行为。在对环境的理解上,斯金纳认为,不仅包括现存环境,还包括历史环境和遗传环境。斯金纳对环境论述的扩展,表明他承认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包含意识的成分,但与华生一样,斯金纳认为,人的意识、心理活动就是一些行为,是预测和控制的对象。2、认知学习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起,心理学中认知学派逐渐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就目前来说,认知心理学可以包括几个分支学派,一派以皮亚杰、布鲁纳、奥苏泊尔、维特罗克更为代表,他们强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作用,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被称为建构主义者。另一派侧重于信息从外部到大脑,到学习者产生外显的反应,其间所经过的加工阶段以及各加工阶段的规律,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派。还有一个学派结合了信息加工学习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形成的联结——认知学派。(1)信息加工学习心理学当代认知心理学奠基人奈瑟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的所有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一般用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设备处理信息的过程和人学习的过程进行类比,说明人类学习和人脑加工信息的过程。目前被认为属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范围的主要有三类:信息论与信息分析;计算机模拟;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研究者基本都承认这样一个假设: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他们认为,信息加工理论的实质是要探讨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因此信息加工论者常常把人类认知系统表述为代表信息加工和存储的一系列方框,使他们来回传递信息,信息在他们之间进行流动。随着人们对心理研究的深入,每个方框所表示的详细程度就越精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不能进入有机体的内部信息加工流程,我们只能建立种种推测的信息流程,那么这些小方框的存在以及组织方式还是不能得到有效的证明。信息加工理论的很多研究成果是有益的。1956年,米勒发表的文章《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量的限制》,发现了人类处理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这种能量有限观,对注意与记忆领域的研究影响最大。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划分主要依据于能量的差异,研究表明长时记忆储存的能量是无限的,而短时记忆一次只能记住7±2个项目。信息加工理论关于记忆的研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的研究原理“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记忆取决于提取线索”都是主要的原理。(2)建构主义学习心理学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识结构说”,他认为认识是主体转变为客体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的、社会的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他将行为主义的S—R公式改造为S—AT—R(其中A代表同化,T代表主体的认知结构),以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皮亚杰理论体系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两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和顺应。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人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1)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做出相同的重复反应;(2)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做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比形式发展;(3)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邵瑞珍,1990年)。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示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组,以适应坏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60年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发展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观点。提出“认知发现说”,他认为人的认知活功是按照一定阶段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结构来进行的,这种心理结构就是认知结构。关于学习过程他指出知识的获得不管它的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人们是通过自己把新来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构成自己的知识。他赞同行为主义关于强化作用的观点,但他认为启发学生自我强化更为重要。布鲁纳提出的“知识结构论”和“学科结构论”是他在发展理论同时付诸实践的主要功绩。他认为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并指出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学生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学生教某门学科,其任务就是接照这个年龄的学生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述那门学科的结构,任何观念都能够用一定年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确和有效地阐述出来。他还指出不应奴性地跟随学生认知发展的自然过程而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促使学生的发展步步向前。(3)联结—认知学派联结——认知学派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折中的结果。作为一种“主义”,必然会强调一方而忽视一方,联结——认知学派试图调节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之间的矛盾。然而这种折中在理论体系上往往不是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实践上受到人们的极端推崇。加涅主张既要揭示外部刺激(条件)的作用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揭示内部过程的内在条件的作用。并且在提出了一些对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这种改变能够保持而不能把它单纯地归之于生长的过程。人类学习经常具有能够观察的人类行为改变的意思,因此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比较一个人被置于某种学习情境之前和之后的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也可以是那种称为“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点”的一种改变了的倾向,即指在某些情境下以某种方式去行动的趋势。所以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3、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的是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从属的方面(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绪障碍)割裂开来加以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从行为者的角度来解释和理解行为。他们所关注的是个人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这些是使一个人不同于另一个人的内部行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因此,他们感兴趣的是自我概念的发展、人际关系的训练,以及其他情感方面的内容。像奥苏贝尔一样,罗杰斯认为,可以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不是指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也就是说,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学习心理学揭示了人类学习的本质和心理机制,揭示了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学习的主要机制。但是,仅仅是学习心理学的应用是不能对教学产生很好的效果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曾经试图直接以理论为基础论述、改善教学,最终遇到了失败。教学设计在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及其应用中产生,就目前来说,所形成的教学设计模式依然带有大量的行为主义色彩,即使最新的研究成果,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也是教学设计理论的重点;认知学习心理学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过程(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结构发展过程等),强调了学习者内部认知的作用,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参考因素;人本主义强调了情感的作用,强调了环境的作用,为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挑战;联结——认知学派的理论虽然不是很受理论界的欢迎,但是教学设计领域给了他们巨大的发展空间。(二)其它心理科学与教学设计其他心理科学的概念是指除去学习心理学之外的心理学理论,不能否定学习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理论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领域,但是认为学习心理学就能代替整个心理科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是不符合教学设计实际的。心理科学中,对教学设计有重要影响的还包括对人的归因、焦虑水平、社会交往等理论,详细参阅学习者分析。心理科学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间接的。我们认为,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应直接来源于教学理论。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依据的是心理科学,所以,心理科学的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是间接的,只有心理科学的原理成功接受教学科学的检验,我们才能完全把心理科学的理论搬到教学设计领域;另一方面,我们不否认心理科学的有些原理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学设计,但是在没有教学科学验证的条件下,我们只把它看成可参考因素。二、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教学理论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教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为了解决好教学问题就必须遵循和应用教学客观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理论。(一)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古今中外教学理论思想源远流长。在我国,以古代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学思想中对教的方法、学的方法以及教与学的关系的论述影响至今。如孔子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法,“多闻”、“多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举一反三”的学习法;孟子的“自得”、“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宋朝朱熹的立志、自学以及学、问、思、辨、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学记”中提出的“教学相长”的教与学的关系,“及时施教”、“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和“问答法”、“练习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近现代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梁启超、蔡元培、徐特立、陈鹤琴等,开始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儿童独立学习能力的主张,对今天我们强调从学生出发和进行学习者分析有不少启迪。在国外,古代的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西塞罗和昆体良就已提出并使用了问答法、对话式、练习法等的教学方法,从而出现了教学理论的萌芽。夸美纽斯在总结和发展前人的教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然适应性原则”,认为教学要按照教学的法则来进行,他把教学原理划分为直观原理、活动原理、兴趣与自发原理,强调教学要建立在这些原理之上。赫尔巴特把教学建立在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后者说明了教育的途径、手段与方法。赫尔巴特的理论经过他的学生的整理最终形成了早期的五段教学论,影响了世界的教学进程。在赫尔巴特之后教学理论开始以两种取向发展,一种是以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一种是以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科学理论。以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一般被称为“教学论”。他关注教学的目的或内容上的问题,坚持哲学思辨和教学理论的理论化建设。主要流行于以德语为主和与德国有文化关系的国家。该理论经过苏联的改造后传入我国,它的伦理学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它的认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的辩证认识论。这种教学理论在我国影响很大,其基本主张是: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语言呈现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科学理论,关注教学的途径、手段和方法。教学设计就是在这种教学科学理论的运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科学理论以学习心理学为基础,探讨教学的途径、手段等,学习心理学的每一次发展都带动了这种教学理论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的发展。
⒈以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基于华生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人们探讨了教学的过程和手段,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等教学模式和方法,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斯金纳在操作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认为: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种预期。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为开始,以教学目标的完成而结束。教学目标越具体越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学目标越精细越好。布卢姆等人的教学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假设保持了一致,这种目标分类学具有两个特征:第一,以学生的外显行为来陈述目标;第二,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斯金纳在实践中建立起一种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包括这样的五个阶段:说明具体的行为表现;评估行为;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方案。从以上的过程看出,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心理学的原理设计的程序,直接涉及到了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求可观察、可测量。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程序教学的设计需要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程序,使每一个问题都能体现教材的逻辑价值。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步一个教学目标,整个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每个教学目标完成后进入下个教学目标的教学。程序教学的方法有这样几个因素: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映;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程序教学的最初阶段主要是讨论程序学习的方式,后来逐渐开始重视研究作业分析、学生行为目标的分析以及教材逻辑顺序,为了使程序设计更加符合逻辑性,又开始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中更为复杂的因素,设计最优的教学策略,并在实施后作出评价。当系统科学引入教育领域之后,借助程序教学,人们更全面、更确切地探讨起教学全过程,更重视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及其他各环节之间关系的分析等。教学设计的最初尝试已开始于程序教学的设计之中,为后来发展的教学设计思想提供了基础。在程序教学运动中出现了“教学设计者”(尽管当时还没有给予这样的称呼),这种专门人员的出现使得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探索有了专业队伍,他们对目标理论、任务分析、个别化教学、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等—系列设计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他们从事设计的范围也从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拓展到多媒体学习包括乃至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上来,这一切都促使教学设计理论得以发展。[1]基于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设计的产生,主要依据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发射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内部的思维和人的情感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仅对外部的刺激与反应进行研究,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对教育目标上,强调以外部的学生反应进行描述和检测;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习内容和已形成的反射结构来展开教学,并以小步子进行,强调及时强化,强调有效性。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在许多技能性训练和操练中具有很好的效果;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学习效果的客观行为,以及重视反馈强化的观点,至今依然在教学设计领域广泛应用。这种教学设计的缺点也是明显的:缺乏系统性;工作量较大;设计一个好的程序课本的时间较长;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迁移性较差;难以解决复杂的思维训练问题等等。⒉以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基于对学习的理解,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的联结,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众多,我们仅介绍布鲁纳和加涅的教学理论。
⑴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关于教学目的,布鲁纳认为必须强调教育的质量和理智的目标,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要培养优秀的学生,而且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理智发展,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演技能”。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考虑三件事:学生的个性;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本质。学生的心智发展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遵循他特有的认知程序。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学生的心智形式。相应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发现法。
布鲁纳还提出了“知识结构说”和“学科结构说”,并且认为应该教给学生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认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有四个好处:一是学生掌握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理解这门学科;二是学生了解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有助于把学习内容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三是教材组织成一定的结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具体细节的知识;四是学习学生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⑵加涅的教学理论加涅在他的学习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教学理论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他认为:学习发生的条件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认知信息加工模式表明了学习发生的内部过程和所对应的外部教学事件(活动),教学就是安排外部条件,促进学习内部过程: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内外学习条件。加涅在《教学设计的原理》一书中介绍了学习层次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本书其它章节有介绍,故此不再多言。基于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的特点:基于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发展,使教学设计变得更加有效。因为认知主义心理学加强了内部的思维研究,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对教育目标上,强调以内在的学生认知发展为依据;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的认知结构来展开教学,并强调发现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基于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好的效果: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起点;重视学习内容分析,充分考虑学科内容的知识机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协调性,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学设计还关注了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选择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⒊以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心理学揭示以往的学习心理学忽视了人的情感因素,主张要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解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罗杰斯探讨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促进了教学理论的发展。罗杰斯从培养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开始了教学理论的建设。罗杰斯在《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中提出,学校要培养的人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任的人;能理智的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作的贡献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而工作的人。”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概念以及教学的过程。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一个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确定帮助情境;第二,探索问题;第三,形成见识;第四,计划和选择;第五,整合。这种非指导性教学是建立在他的意义学习的基础上的教学。罗杰斯还提出把教师改称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促进者的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弄清他们所学东西的意义;维持促进学习的气氛。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的特点: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教学以及学习成功的重要影响,扩展了教学设计的研究领域。在教学目的上,强调培养完整的人;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强调非指导性教学,强调学生的发展。基于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到很多研究领域。强调情感因素,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但是过度的强调情感,那么会减弱教师对教学的控制能力,最终将导致教学失败。以上介绍了以哲学为取向的教学理论和以心理学为取向的科学教学理论,这两种理论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各有侧重点,他们共同统合于教学理论,只有统合的教学理论才是完整的教学理论,才能为教学设计的发展指明方向(哲学层面的教学理论),促使教学设计更有效(科学层面的教学理论)。(二)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人们通过对古今中外大量材料的研究以及实践的检验,已经发观和揭示了许多教学过程中富有稳定性、普遍性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客观规律。但是历来教学理论的研究多是只涉及教学过程及其理论原理的个别方面,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教学过程,即使是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依然如此,因此在实践中推广和应用这些理论观点很容易陷入片面的应用,忽视教学过程整体结构的平衡。为了克服这种教学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中的不良倾向,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60年代初,巴班斯基把一般系统论引入教学领域,开始了新的研究。教学设计正是这个时候产生的,它把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即教师、学生、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理等要素都置于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研究和应用。如果没有教学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设计就是无水之鱼。教学设计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下,把教学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即教学系统的元素。教学理论揭示了各个子系统的相关原理,使教学设计者能够对这些子系统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教学设计把教学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整合起来也是依据教学理论揭示的教学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二者讨论的是同一个对象,即二者的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上的混同与歧义”,实际上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教学设计和教学理论的本质不同。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同时它通过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是一种描述性理论体系。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它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心理科学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与计划,是一种规定性理论。理论是由一系列有关的命题所组成的,主要用以解释和说明事件为什么以它们所采取的方式产生和发展,命题则由与事件有关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简言之,理论就是能够用来解释、预测、控制行为的一系列有组织的陈述。理论按性质可分为规定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两大类。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一种规定性理论。规定性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描述性的心理科学、教学科学理论不同,描述性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在条件a(a1,a2,a3,……an)下,如果实施教学策略A(A1,A2,……AM),对出现的结果r(r1,r2,……rn)进行描述;规定性理论一般是以描述性理论揭示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关注达到理想所采用的最优策略与方法,即在条件a(a1,a2……an)下,为获得理想结果r(r1,r2,……rn),需要执行的策略A(A1,A2,……AM)是什么。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这样一种规定性理论。教学设计理论是在教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教学理论关于“教学是什么?”,在教学的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合理的整合在一起,使教学有效进行的理论体系。如果没有教学理论揭示的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设计就不能有效进行。如何把描述性理论转换成规定性理论,这需要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不同的实践领域会产生不同的规定性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就是心理科学和教学理论这样的描述理论在实践时与系统科学相结合形成的规定性理论。三、系统科学与教学设计系统科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兴起的。它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对象,研究系统的类型、一般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基础理论,系统工程等应用学科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组织理论。它具有横断科学的性质,与以往的结构科学(以研究“事物”为中心)、演化科学(以研究“过程”为中心)不同。它涉及许多学科研究对象中某些共同的方面。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就是把不同对象的共同方面,如系统、组织、信息、控制、调节、反馈等性质和机理抽取出来,用统一的、精确的科学概念和方法来描述,并力求用现代的数学工具来处理。所以,系统科学是现代科学向系统的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富有成效的、现代化的“新工具”。
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在人类思想史上,早已有关于系统的观念。古希腊思想家已提出“秩序”、“组织”、“整体”、“部分”等概念来认识世界。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把事物看成相生相克的整体。但作为研究各种系统一般原则的系统论则是于本世纪20~3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贝塔朗菲和一些科学家在20年代中期提出了机体论,创立了机体系统论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把协调、秩序和目的性等概念和数学模型应用于有机体的研究,主张把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用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现象的本质,从而解释以往机械论所无法解释的生命现象。贝塔朗菲机体论的基本思想是:(1)整体观点;(2)动态结构与能动观点;(3)组织等级性观点。这些基本思想已包含了贝塔朗菲后来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内容。他先后发表了《理论生物学》、《现代发展理论》、《关于一般系统论》等著作,对系统概念、整体性、集中性、终极性以及封闭系统、开放系统等都作了深刻论述,从而奠定了现代系统论的基础。信息论是本世纪40年代在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储存、传递、计量、处理和利用等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上世纪3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所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方面,表现在信息的传递、存储、加工处理等技术和通信、控制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实质是人的思维器官的伸展,使人的脑力劳动的解放。1924年美国奈奎斯特和德国居普夫、缪勒等人发现电信号的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度成比例关系,从而最早提出了信息问题。1928年,哈特莱发表《信息传输》,首先提出信息是包含在消息中的信息量,而代码、符号这类消息是信息的具体方式。他还提出了信息定量问题,认为可以用消息出现概率的对数来度量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另一方面,作为信息论数学基础的概率论也得到飞速发展。在这种条件下,许多科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论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1948年香农发表《通讯的数学理论》,把物理学中的数学统计方法用于通讯领域,提出了作为负熵的信息公式和信息量概念,给出了信息的定义,为现代信息理论奠定了基础。从此,信息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出现。随着信息论渗透到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信息论的含义越来越广泛。50多年来,信息论与系统论、控制论交织在一起获得迅速发展,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信息科学。控制论也是上世纪40年代末在通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美国数学家维纳被认为是现代控制论和信息科学的创立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纳将数学工具应用于火炮控制系统,处理飞行轨迹的时间序列,提出了一套预测飞机将要飞到的位置,使火炮准确击中的最优办法。而火炮控制系统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将控制装置的误差反馈回来作为修正下一步控制的依据。维纳从生理学家罗森勃吕特那里了解到人的神经系统与火炮控制系统有相似之处,都有反馈不足和过度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信息的一种处理。于是开始找到了人、动物与机器在控制、通讯方面的共同点。维纳与罗森勃吕特合作发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一文,论证了目的性就是负反馈活动。1948年,维纳所著的《控制论》一书出版,它标志着控制论的正式建立。1950年,维纳发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对控制论作了更广泛通俗的阐述。与信息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控制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被应用于各个具体科学领域,研究对象从人和机器扩展到环境、生态、社会、军事、经济等许多部门,使控制论向应用科学方面迅速发展。二、系统科学的新进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股研究现代系统理论的热潮,陆续出现了各种新的系统理论,如: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费根鲍姆等的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理论生物学家普利高津首次提出来的。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无法解释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引起了普利高津的兴趣。1969年,他终于发现:一个开放系统在从平衡态到近平衡态再到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系统内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形成一种动态稳定的有序结构。这种新的有序状态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一定的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语故事-此地无银三百两-课件
- 相交弦定理课件
- 清兵卫与葫芦-课件2
- 《酸碱中和滴定》课件
- 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品读选集十篇
- 2024年市场推广方案
- 【课件】配置远程访问服务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合集员工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大全人事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收录大全人事管理篇十篇
- 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
- 皮下注射抗凝剂相关知识试题
- 沛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二期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稿
- DB44∕T 2149-2018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 肝移植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 商业定价表(含各商铺价格测算销售回款)
- 【化学】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合检测试题
- 单位工程质量控制程序流程图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学期课程纲要
- 化学工业有毒有害作业工种范围表
- 洼田饮水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