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牛的生物学特性_第1页
专题二牛的生物学特性_第2页
专题二牛的生物学特性_第3页
专题二牛的生物学特性_第4页
专题二牛的生物学特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牛的生物学特性第一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一、牛的生理学特性

2(一)消化生理方面(二)泌乳生理方面第二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一)消化生理方面牛是常见的反刍动物之一,具有复胃,包括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四部分。前三个胃没有腺体,称为前胃;只有皱胃能分泌胃液,又称真胃。

3第三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1,采食和饮水

喜食酸甜口味的饲料;

采食迅速,休息时反刍;

放牧时喜食高草;

多为午前或半晚饮水;4第四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2,唾液分泌每天每头牛的唾液分泌量约为100-200L,且富含碳酸盐、磷酸盐、尿素等。

作用:有利于消化饲料和形成食团,促进反刍;维持瘤胃内环境和内源性氮的重新利用。5第五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3,微生物消化

发生部位:瘤胃和网胃;

作用对象:饲料中70%-85%的可消化干物质和

约50%的粗纤维;

消化产物:挥发性脂肪酸、CO2、NH3以及合成蛋

白质和某些纤维素;

6第六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微生物种类:

厌氧性纤毛虫

真菌

细菌

7第七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微生物生存条件:

充分的营养供应;

瘤胃的节律运动;

适宜的渗透压,接近血浆水平;

温度高达39-41℃;

适宜的PH,5.5-7.5;

高度缺氧环境;8第八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微生物的作用

分解和利用碳水化合物;分解和合成蛋白质;

合成维生素;

9第九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分解和利用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微生物的纤维素分解酶作用下,纤维素分解成乙酸、丙酸、丁酸等。其中,乙酸和丁酸是乳脂肪合成的主要原料。

淀粉、葡萄糖和其他可溶性糖类,可由微生物酶分解利用,生成低级脂肪酸、CH4等。同时能利用分解产生的单糖和二糖合成糖原,供动物消化吸收。

10第十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分解和合成蛋白质:

饲料蛋白→氨基酸→氨、二氧化碳、有机酸→蛋白质。

11第十一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尿素循环(ureacycle):又称鸟氨酸循环,是肝脏中2分子氨(1分子氨是游离的,1分子氨来自天冬氨酸)和1分子CO2生成1分子尿素的环式代谢途径。

尿素再循环:它是在鸟氨酸循环的基础上转变为尿素,经血液、唾液进入瘤胃重新进行微生物消化的过程。12第十二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合成维生素:

瘤胃微生物可利用饲料中的某些物质合成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K及生物素等B族维生素。

缺乏症:幼龄牛犊易患B族维生素缺乏症;成年牛若无法合成足量的维生素B2,则会出现食欲降低,犊牛生长发育不良。13第十三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4,反刍

它是指反刍动物在采食饲料(尤其是粗饲料)时,大部分未经充分咀嚼就吞咽进入瘤胃,在瘤胃浸泡和软化一段时间后,食物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经过再咀嚼,再次混入唾液并吞咽进入瘤胃的过程。因此,瘤胃又有“天然发酵罐”之称。

14第十四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5,食管沟反射食管沟是食道的延续,始于贲门,延伸至网瓣口,收缩时呈一个中空的闭合管,使食管直接和瓣胃相通。犊牛哺乳时,引起的食管沟闭和现象,称为食管沟反射。

作用:可防止乳汁进人瘤网胃中、由细菌发酵而引起腹泻。15第十五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6,瓣胃的消化

滤器作用:接受来自网胃的流体食糜,当通过瓣胃

之间的叶片时,移去大部分的水分。

研磨作用:截留于叶片之间的较大食糜颗粒,被叶

片的粗糙表面揉搓、研磨,使其变得更为细碎。16第十六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7,排泄正常牛每天平均排尿9次,排粪12-18次。

影响因素:饲料性质、采食量、环境温度、湿度、和个体状况而异,例如吃青草时比吃干草排粪次数多,产奶牛比干奶牛排粪次数多。17第十七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8,牛采食粗饲料的意义

有效地刺激反刍和促进唾液分泌,维持正常的瘤胃内环境;

促进胃蠕动和胃内容物的混合与后送;避免粗纤维含量低引起的乳脂含量下降;

18第十八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二)泌乳生理方面1,乳房的内部结构2,乳腺的发育3,乳的合成4,排乳5,乳腺的防卫机能19第十九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1,乳房的内部结构乳区的结构:由乳房的中悬韧带和结缔组织将其分为四个区,每个乳区都有各自独立的乳汁分泌系统,各有一个乳头。

20第二十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乳腺的结构:一是由乳腺泡和乳腺导管系统构成的实质;二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的间质;此外,还分布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组织。21第二十一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2,乳腺的发育犊牛期: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增加;

初情期:乳腺导管系统开始生长,体积开始膨大;妊娠早期:乳腺导管数量继续增加,末端形成没有分泌

腔的腺泡;妊娠中期:腺泡中出现分泌腔,腺泡和导管容积不断增

大,逐渐替代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妊娠后期:腺泡的分泌上皮开始具有分泌机能;临产前:分泌初乳;分娩后:正常泌乳;

一段时期后,进入40-60d的干乳期。

22第二十二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3,乳的合成乳腺的合成过程包括乳脂肪、乳蛋白质、乳糖的合成,均需在ATP和酶的作用下完成。23第二十三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乳脂肪合成原料:油酸—C4-C18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存在形式:甘油三酯;24第二十四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乳蛋白质

合成部位:乳腺分泌上皮;

合成原料:血液中的游离氨基酸;25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乳糖

合成原料:血液中的葡萄糖

合成过程:部分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乳糖;26第二十六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4,排乳在乳腺泡的分泌上皮细胞内形成乳

分泌进入腺泡腔、细小乳导管肌上皮、平滑肌反射性收缩,将乳转入乳池

排乳27第二十七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补充:排乳反射,P68.28第二十八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5,乳腺的防卫机能

乳头括约肌:第一道屏障;

乳头管:条纹状管壁,角蛋白-抗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并改变内环

境;

乳过氧化物酶:腺上皮产生,阻碍菌体代谢和

增值;

免疫球蛋白Ig:凝集和细菌便于被吞噬;

干乳期在乳头管、PMN、巨噬细胞、乳干褐质和过氧化物酶系统的协同作用下抗感染力更强。

29第二十九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30牛的生理学特性消化生理方面泌乳生理方面1,乳房的内部结构2,乳腺的发育3,乳的分泌4,排乳5,乳腺的防卫机能1,采食和饮水2,唾液分泌3,微生物消化4,反刍5,食管沟反射6,瓣胃的消化7,排泄8,牛采食粗饲料的意义第三十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一)群居行为(二)放牧行为(三)母性行为(四)牛鼻唇腺分泌的意义(五)性行为31

二、牛的行为学特性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一)群居行为

放牧时常以3-5头结群活动;舍饲时仅有2%单独散窝,40%以上3-5头结群卧地。

根据此特性,在牛群转移时,常以小群驱赶为宜。

32第三十二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危害:

牛群过大则会影响牛的辨识能力、增加争斗次数、影响采食。

因此,牛群规模应控制在70头以下,每头牛的适宜运动面积约15-30㎡。33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二)放牧行为

即放牧吃草行为,具有一定的节律性,每天大体上都在同一时间吃草、休息或反刍;

吃草活动最活跃的两个时间是黎明和黄昏;用于吃草的累计时间为8-9h,连续吃草的时间为0.5-2.0h。34第三十四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三)母性行为

包括哺育、保护和带领犊牛。

母牛在产犊后2h左右后即与犊牛建立牢固的相互关系,主要方式包括外貌、气味、叫声。人工哺乳的犊牛也可由此认出犊牛饲养员,便于日后的乳房按摩和人工榨乳工作。35第三十五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四)牛鼻唇腺的分泌成年牛的分泌率为0.8mg/(㎡.min),当给予适口性好的饲料时,其分泌量可加倍。这种分泌物可蒸发冷却鼻镜。

36第三十六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发病症状:鼻唇线分泌停止,鼻镜干燥结痂、发热。37第三十七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五)性行为

公牛的求偶行为表现为驱使母牛向前移动,并对所追逐的母牛表现出以头贴近母牛尾站立的守护行为,如见到其他公牛靠近,便表现出用前蹄刨地、低头弯颈、扩张鼻孔、喘粗气等威吓性行为;

母牛的发情全过程可分为互嗅阶段、尾随阶段、爬跨阶段,以后退回到尾随、互嗅阶段,发情终止;

适宜于配种的发情母牛:站立发情;

38第三十八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

母牛发情的主要行为表现表现有哪些39?第三十九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三、牛的生态适应性

(一)不同牛种的地域适应性(二)环境温度适应性(三)环境湿度适应性(四)抗病力和死亡率40第四十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一)不同牛种的地域适应性1,高原、高寒适应性

典型代表:牦牛,多生活在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带。

41第四十一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42全球大约90%的牦牛都分布在我国的西藏、青海高原和四川、新疆、内蒙古的部分高寒地区。俗称“万能种”,具有乳、肉、役、皮、毛(绒)等多种用途。主要特点如下:

对高山缺氧有较好的适应性

耐寒、怕热

耐粗放牦牛简介:第四十二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2,热带适应性

典型代表:水牛,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90%有分布于亚洲。

中国水牛为南方水田作业的主要役牛,汗腺不发达、被毛稀疏、抗寒力差。

43第四十三页,共四十八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四3,广泛适应性

典型代表:黄牛,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特点:北方黄牛个体较大,耐寒不耐热;南方黄牛个体小,皮薄毛稀,耐热耐潮湿而抗寒能力差;44第四十四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