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通则解读(X年会计继续教育-刘小虎)_第1页
财务通则解读(X年会计继续教育-刘小虎)_第2页
财务通则解读(X年会计继续教育-刘小虎)_第3页
财务通则解读(X年会计继续教育-刘小虎)_第4页
财务通则解读(X年会计继续教育-刘小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财务通则》

导读

高级会计师2008年8月14日于北海1内容提示:改革背景;制度框架;政策要点;2第一部分:改革背景

一、修订《企业财务通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原《企业财务通则》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颁发,自1993年7月1日起施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原《通则》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3一、修订《企业财务通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是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需要。其次,是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其三,是促进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其四,是维护企业各方利益的需要。其五,是财政职能转变的需要。此外,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因素决定的。4二、企业财务制度的演变(一)计划经济时期:两个《条例》,政资合一;(二)经济转轨时期:“两则、两制”;(三)市场经济时期:由政资分离,财资统管,出台《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到政资分离,财资分管,2006年2月颁布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12月修订《企业财务通则》。5三、新的《企业财务通则》集中体现了依法理财和制度创新(一)遵循原则第一,立足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相关主体的行为。第二,立足于贯彻国家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第三,立足于协调企业财务关系。第四,立足于监督企业经济运行。6三、新的《企业财务通则》集中体现了依法理财和制度创新(二)集中体现了制度创新一是功能创新二是观念创新三是体制创新四是体系创新五是机制创新六是内容创新7影响行业的八个变动1、适用范围不同。2、新《通则》还原了财务管理的本质。新《通则》不再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作出规定,也不再对企业纳税扣除项目、标准作出规定,而是围绕企业财务的实质,对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关系作出规范,引导企业实行科学管理。8影响行业的八个变动

3、新《通则》改革了企业职工福利费的财务制度。

(1)《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2)《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烟草行业执行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意见》(中烟办[2007]76号);(3)《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行业福利费开支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烟办[2007]265号)规定:(4)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公司)关于执行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后企业为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桂烟财〔2007〕48号);(5)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暂行规定》的通知(桂发[1998]39号)

9影响行业的八个变动

4、企业取得的各类财政资金,并非均可作为企业本期利润核算,而是需要区分各种情况进行处理。5、新《通则》规定了国有企业应向投资者分配红利。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投资收取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7〕309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烟草总公司投资收益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财建〔2007〕214号)《中国烟草总公司投资收益收取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中烟办〔2007〕252号)6、新《通则》要求企业建立合同财务审核制度,明确业务流程和审批权限,实行财务监控。7、新《通则》强调并鼓励企业注重社会责任,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8、新《通则》增加了信息管理的内容10第二部分《企业财务通则》的框架结构

第三章资金筹集

第四章资产营运第五章成本控制第六章收益分配第七章重组清算第八章信息管理第九章财务监督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11第二部分《企业财务通则》的主要内容新《通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界定了财务管理职责(二)规定了企业资金筹集管理的基本内容(三)规范了资产构建与处置的行为(四)明确了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五)建立了企业收益分配管理制度(六)规范了企业重组清算管理的财务内容(七)构建了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制度(八)构建了企业的财务监督体系12第三部分《企业财务通则》的政策要点

第一章总则《企业财务通则》第一章总则共7条,主要明确制定《通则》的宗旨及依据、适用范围,规定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基本要求、财政职责以及相关主体等。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及财务目标企业财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及其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财务活动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工作。13第一章总则二、修订《通则》的法律依据:《立法法》;《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实施条例》、《乡镇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三、《通则》的适用范围。《通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他企业参照执行,金融企业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14第一章总则四、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与基本内容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包括:一是确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三是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制定财务战略,发挥财务职能;二是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三是控制成本耗费,增加企业收益;四是规范收益分配,增强企业活力;五是规范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妥善处理各方权益;六是加强财务监督,实施财务控制;七是加强财务信息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15第一章总则五、财政部门财务管理职责(一)企业财务关系和主管财政机关的确定。(二)主管财政机关的主要职责。各级主管财政机关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履行政府出资人财务管理职能,同时兼顾履行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六、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一)投资者。投资者是企业权益资本的持有者,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处于决定性地位,其财务管理围绕资本投入、运营、收益来进行,核心要求是资本安全与投资回报。16第一章总则(二)经营者。经营者通过向企业提供人力资本与企业建立正式的劳动合同关系或者人事管理关系,他们对企业享有一定的控制权以及从经营成果中获得报酬的权利。七、《通则》与原有企业财务制度的衔接八、新旧《通则》的对比分析17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共6条,明确了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立了企业财务运行的重要制度,界定了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中的定位和职责。

一、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概述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和框架。

二、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一)资本权属清晰。(二)财务关系明确。(三)符合法人治理结构要求。

18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三、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企业集团的内部财务管理体制,指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

《公司法》取消了累计对外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50%的限定《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6]97号),国有大型企业“原则上将管理层次控制在三级以内”四、企业财务决策制度(一)财务决策制度的内容。(二)职工大会在财务决策中的作用。(三)财务决策回避制度。19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五、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六、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财务预算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它同时具有资源统筹配置、规划、沟通和协调、营运控制和绩效评估等功能,是保证企业财务目标得以实施的有效管理手段。

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财企[2002]102号)

20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七、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一)投资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1、基本管理事项决策权2、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3、财务监督权4、财务考核权5、委派或者推荐财务总监(二)履行职责方式。(三)投资者的管理授权。21第二章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八、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经营者凭借企业法人财产的经营权行使财务管理职责1、遵守国家统一规定,拟订制度、规划2、执行投资者的重大决策3、实施财务控制4、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5、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九、新旧《通则》的对比分析与旧《通则》相比,新《通则》第二章是全新的内容,着力从财务管理体制、财务运行机制、财务管理制度上解决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22第三章资金筹集《企业财务通则》第三章资金筹集共8条,主要对企业筹集资本的管理及其决策,企业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管理制度,企业增资管理,取得财政资金的财务处理以及企业筹措债务资金的管理作出了规定。一、资金筹集概述资金筹集是指企业通过不同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按照一定程序,筹措企业设立、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财务活动。23第三章资金筹集

二、权益资金筹集管理(一)权益资金的来源。一是投资者以货币或者非货币资产出资或者增资;二是企业从净利润中提取公积金;三是暂不或暂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二)对出资形式的要求。投资者非货币出资的评估作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2001年财政部令第14号);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6]67号)《公司法》对无形资产出资方式的限制。(三)以特定债权出资的情形。特定债权,指企业依法发行的可转换债券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转作股权的债权。在实践中,企业可以将特定债权转为股权的情形主要有:24第三章资金筹集1、上市公司依法发行的可转换债券。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债权。3、企业实行公司制改建、资产重组时,将其债权转为股权。4、根据《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等四部门令第42号),国有企业境内债权人将持有的债权转给外国投资者,企业通过债转股改组为外商投资企业。5、按照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2]313号)国有企业改制时的处理。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25第三章资金筹集

三、权益资金筹资决策(一)筹资方案的拟订。(二)筹资决策审批程序。(三)验资。26第三章资金筹集四、企业资本管理企业资本管理,应当遵循资本保全的基本原则。具体要求又可分为资本确定和资本维持两大部分的内容。(一)资本确定。设立企业必须明确规定企业的资本总额以及各投资者认缴的数额。(二)资本维持。《通则》规定,除了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企业章程规定的转让或者减少出资外,投资者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不得抽逃或者变相抽回出资。财政部印发的《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审批办法》(2005年财政部令第28号)。(三)股份回购。财政部在《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6]67号)。27第三章资金筹集

五、资本公积管理资本公积是投资者实际投入超出注册资本的部分,以及其他非正常经营收益形成的积累,是资本的一种储备形式。其来源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资本(或股本)溢价;二是财政拨款;三是其他来源。资本公积的用途有:一是转增资本。二是核销资本性损失。《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28第三章资金筹集

六、盈余公积管理盈余公积是企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资本积累,包括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一是全面取消公益金制度。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企业不再提取公益金。二是规定了原来由公益金安排的购建职工住房及其他福利设施支出的衔接办法,具体如下:

1、企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后,不得再为职工购建住房,盈余公积金不得列支相关支出。《财政部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0]295号)及其补充通知(财企[2000]878号)。

29第三章资金筹集2、尚未实行分离办社会职能或者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企业,原属于公益金使用范围的内设职工食堂、医务室、托儿所等集体福利机构所需固定资产购建支出,应当严格履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审批,并按照企业生产经营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执行。盈余公积应当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一是用于弥补亏损。二是用于转增资本。企业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后的留存部分,以法定公积金不少于转增前注册资本的25%为限。30第三章资金筹集

七、企业取得财政资金的财务管理

1、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资本注入的财政资金,增加国家资本,对于超过注册资本的投资则增加国有资本公积。

2、属于投资补助的财政资金,增加资本公积或者实收资本。

3、属于贷款贴息、专项经费补助的财政资金,作为收益处理。

4、属于政府转贷、偿还性资助的财政资金,作为负债管理。

5、属于弥补亏损、救助损失或者其他用途的财政资金,作为本期收益或者递延收益处理。31第三章资金筹集

八、债务资金筹集管理(一)债务筹资风险的控制。债务筹资风险指由于筹集债务资金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筹资风险的控制要考虑:1、注重资产与负债的适配性,合理确定长短期负债结构;2、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率,严格控制负债规模;3、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4、合理预期利率,适时选用借款的种类;5、实施债务重组。

32第三章资金筹集(二)资本结构。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长期资金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一般指长期债务与权益资本的比例。自有资金比例:《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国发[1996]35号)《国务院关于调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国发[2004]13号)33第三章资金筹集

九、新旧《通则》的对比分析(一)筹资管理理念发生重大变化。(二)投资者出资方式发生变化。(三)结合新《公司法》,增加了对投资者出资或增资行为的程序性规定。(四)增加对企业回购股份的财务管理规定。(五)公积金管理发生变化。(六)增加了规范财政资金财务管理的统一规定。34第四章资产营运《企业财务通则》第四章资产营运共14条,主要围绕资产结构管理,对资金调度控制、销售合同的财务审核及应收款项管理、存货采购、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对外担保与捐赠、高风险业务、代理业务、资产损失或减值准备、资产损失、资产处置、关联交易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作出了规定。35第四章资产营运

一、资产营运概述资产营运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进行的资产配置和经营运作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与收益是对资产营运的两个根本要求。企业在进行资产营运决策时,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对资产营运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包括现金流量管理、资产利用、资源优化配置、资产规范处置与资产安全控制等。资产营运应遵循风险收益均衡,资产合理配置,成本效益最优,以及资产周转最快的原则。36第四章资产营运

二、资产结构管理资产结构是企业不同类型资产之间的比例,或者不同类型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结构。合理的资产结构是相对的,一定时期优化的资产结构是暂时的,资产结构的变动是永恒的。37第四章资产营运三、资金调度控制管理资金调度控制,是指企业按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涉及资金的筹集及流入、调集、使用及支付的各项财务活动实施管理。《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外汇管理条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银发[2005]16号)、《支付结算办法》(银行[1997]393号)

《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国办发[2000]64号)《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1]325号)《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2004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5号)。操作方式结算中心,财务中心,模拟银行,财务公司38第四章资产营运

四、销售合同的财务审核以及应收款项管理销售合同是企业据以确认收入、发出货物、催收账款等的重要文件,除了由法律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核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财务审核制度。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应收款项,其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的实现,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企业应收款项管理制度的通知》(财企[2002]513号)信用是企业之间由于延期付款或者预收货款形成的借贷行为。信用风险是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39第四章资产营运

五、存货管理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适合业务特点的存货管理制度,包括存货采购及验收入库制度、存货领用制度、库存存货的保管制度、存货的发出制度、存货盘存制度等。其中,存货的采购及付款环节是规范的重点。在存货采购中采取招标方式,有利于企业以较低的价格、较优的质量购进存货。但是,招标的成本及其法律风险与普通方式相比更高。因此,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其成本效益问题,一般在进行选择长期合作供货商或者大宗采购等重大采购决策时,采取招标方式才更为划算。40第四章资产营运

六、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很有必要。固定资产折旧在成本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企业利润水平和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重要的财务决策,折旧办法必须由投资者审议批准。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放管理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审批项目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3]113号)。根据《通则》,企业在建工程项目交付使用后,应当在一个年度内办理竣工决算。因此,对于已达到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按照估计的资产价值入账并计提折旧;竣工决算办理完毕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资产价值,但已提折旧不需再调整。41第四章资产营运

七、对外投资管理对外投资是企业实现经营规模扩张和资产增值的行为,是企业常用的一种资产营运手段。与此同时,对外投资也容易沦为转移资产、逃废债务的手段,造成企业财务风险增大以及投资者利益受损。企业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制度与授权审批制度,是规范对外投资财务管理行为,防范资产损失的有效手段。企业应当做好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将财务管理的环节前移至对外投资业务发生之前。研究论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政策条件;产业、行业背景,包括企业及产品生命周期、进入壁垒、市场容量、整体发展速度等;目标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竞争力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评估;投资所需资金的筹集方式及资金成本评估。42第四章资产营运

八、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包括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特许权、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具有特殊经济价值,而且由于会计核算等原因,其真实价值往往不能在账面上体现,相对于有形资产更容易流失。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落实经营和管理的财务责任。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财企[2006]383号)由于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而且价值较难确定,经营管理难度更大,因此,在经营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以避免法律和经济的纠纷。43第四章资产营运

九、对外担保和对外捐赠管理对外担保指企业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在借贷、买卖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债务清偿、合同履约等义务,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行为。《担保法》、《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第3号)、《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实施细则》([97]汇政发字第10号)、《财政部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质押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1]651号)、《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3]56号)对外担保不得超过净资产50%。对外捐赠指企业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送给合法的受赠人,用于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的行为。《公益事业捐赠法》、《通则》、《财政部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3]95号)等规定。44第四章资产营运

十、高风险业务管理企业的高风险业务主要有外汇交易、证券交易、金融衍生工具和委托理财。虽然企业从事高风险业务可以减少损失或者获得较高的收益,但管理失控也容易引发较大的、甚至是致命的风险和损失。企业必须加强相关业务的财务管理,建立资金管理、合同管理、文件管理和交易报告制度,定期对账,从根源上降低风险损失。财政部印发的《商品期货交易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财商字[1997]44号。45第四章资产营运

十一、代理业务的管理代理业务指企业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委托,在一定的范围和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企业或个人的名义代替其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代理业务的法律后果,最终由被代理企业或个人承担。代理业务涉及到被代理人、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法律经济关系。为了保证各方的利益,企业从事代理业务,应当与委托方签订合同,并按以下要求进行管理:账户分开;分清代理业务的类型,确定合理的代理价格;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从事代理活动;保证代理资产的安全,及时与被代理人结算款项。46第四章资产营运

十二、资产损失或减值准备的管理资产的损失或减值,指企业发生的资产市场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资产的盈利能力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体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为此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应当计提损失或减值准备,对资产的这类价值变化进行反映和管理,增强以后资产处理过程中发生事实损失的应对能力。47第四章资产营运

十三、资产损失的管理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资产的灭失。企业应按照《通则》、《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等规定,加强资产损失管理。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资产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清算期间的资产损失,计入清算费用。企业重组损失,履行内部审批程序后,报经投资者批准,可依次冲减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48第四章资产营运

十四、资产处理的管理资产处理是企业对有权处置的固定资产以出售、租赁、抵押、置换和报废等方式进行处置的行为。企业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及《通则》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资产处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资产处理的审批权限;制定资产处理的操作细则;实行资产处理的财务审核制度;建立资产处理的责任追究制度。

49第四章资产营运

十五、关联交易管理关联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行为。具体说,是企业的控股股东、董事、经营者、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关联方,利用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促使企业与关联方本身或者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进行的交易。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国家控股的企业之间,不仅仅因为同受国家控制而具有关联关系。

50第四章资产营运

十六、新旧《通则》的对比分析(一)新《通则》提出资产营运管理的概念。(二)新《通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内部资金调度控制制度。(三)新《通则》从财务管理角度,加强合同管理。(四)新《通则》侧重于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存货管理制度。(五)新《通则》从财务管理角度,强调加强外投资管理。(六)新《通则》对无形资产取得和变更权属时的财务责任提出了强制性和指导性的要求。(七)新《通则》对所有资产损失的管理,强调了损失责任的区分。(八)新《通则》侧重规定企业处理资产的权限及程序。(九)新《通则》对企业关联交易、对外担保、对外捐赠等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或限制。

51第五章成本控制《企业财务通则》第五章成本控制共11条,主要围绕成本控制、费用管理、研发费用管理、社会责任的承担、业务费用的支付、薪酬办法、职工劳动报酬、职工福利、缴纳政府非税收入的义务与权利、企业与个人的支出界限等方面作出规定。52第五章成本控制

一、成本控制和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要求以及自身的财务目标,运用各种成本管理方法,将各项成本掌握在一定范围内的财务活动。企业应当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办法,实行成本定额管理、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企业应当建立必要的费用开支范围、标准和报销审批制度,对费用实行分级归口管理、预算控制和开支审批制度。53第五章成本控制

二、研发费用管理(一)研发费用(即原“技术开发费”),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财政部关于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二)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发[2005]44号)。(三)企业集团集中使用研发费用。54第五章成本控制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一)安全生产责任。实施安全生产,是企业依法必须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高危行业企业应当根据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和《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6〕369号)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和风险抵押金制度。

55第五章成本控制(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煤炭等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依法承担生态环境恢复补偿责任。安全生产责任(三)企业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承担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责任,按规定缴纳相关费用。生态环境恢复责任:《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006]215号)56第五章成本控制

四、业务费用的管理企业开展业务发生的销售折扣、折让以及支付必要的佣金、回扣、手续费、劳务费、提成、返利、进场费业务奖励等支出,必须以合同为依据,必须是合法的。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企业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57第五章成本控制

五、薪酬办法(一)薪酬。薪酬属于职工的劳动报酬,具体分配办法包括工资制度、年薪制、股权激励、技术奖励或分成等。(二)工资制度。我国企业的工资制度,主要体现为工资总额管理。《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58第五章成本控制下列各项不列入工资总额的范围:1、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发明创造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教练员的奖金;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各项费用;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4、劳动保护的各项支出;5、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59第五章成本控制6、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7、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8、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9、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10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费等;60第五章成本控制11、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12、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办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13、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14、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61第五章成本控制(三)年薪制。年薪制是以企业的一个生产周期为单位,确定经营者的基本报酬,并视其生产经营成果,经过考核后发给业绩报酬、风险收入的工资制度。(四)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的中长期激励,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资发分配[2006]175号)(五)技术奖励或分成。《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财企〔2006〕383号62第五章成本控制

六、职工劳动报酬与劳动保护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企业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依法承担保障职工人身安全的相应责任。企业职工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野外、矿井等现场高危作业的,企业应当为从事这些高危作业的职工缴纳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并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63第五章成本控制七、职工社会保险(一)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企业必须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等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各项社会保险,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费。由企业承担的部分,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由职工个人缴纳的部分,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的应发工资中代为扣缴。

64第五章成本控制(二)基本养老保险《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桂政发[2006]54号).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的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65第五章成本控制(三)补充养老保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五条关于"国家鼓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的规定,为建立我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也对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做出明确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公司)关于执行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后企业为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桂烟财〔2007〕48号)66第五章成本控制补充养老保险。又称企业年金,是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由企业及其职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愿建立、共同缴费、基金完全积累的补充养老保险。《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补充养老4%《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0号)企业为职工个人缴纳的年金费用列入成本(费用),且不得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超过标准的部分应当由职工个人承担。以职工年应发工资总额作为企业缴费的基数,超过当地人均工资水平三倍以上的,按照当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三倍计算.67第五章成本控制(四)基本医疗保险。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的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划入个人帐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68第五章成本控制(五)补充医疗保险《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2]18号):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企业可直接从成本中列支,不再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企业承担的补充医疗保险费规定在工资总额的4%以内。我们认为,企业在依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的,即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1、由于所处行业、所在地区的特点,职工医药费负担较重;2、近三年没有拖欠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税利和贷款利息;3、近三年年度净利润连续大于企业预计需要的补充医疗保险费用金额。69第五章成本控制(六)职工福利费制度改革政策。新《通则》将原来应当由职工福利费开支的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等内容,都规定为直接列入成本(费用),企业因此不再按照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终结了延续几十年的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70第五章成本控制

八、职工住房及其他福利(一)住房公积金制度。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设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的规定,它由职工和企业分别按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12%缴存;《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通知》(桂房改字[2005]39号):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调至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15%,可以建立补充住房公积金制度。补充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不得超过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71第五章成本控制《对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实施意见》(桂房改字[2005]64号):当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超出职工工作所在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倍时,只能以职工工作所在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倍作为缴存住房公积金工资基数。72第五章成本控制(二)住房货币化分配财务制度。我国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为此,财政部先后下发了《关于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0]295号)及其补充通知(财企[2000]878号),关于印发《企业住房制度改革中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规定》的通知(财会[2001]5号)。对企业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有关财务问题作了系统规定。73第五章成本控制(三)职工教育经费。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第六点第19条:各类企业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根据财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财建[2006]317号),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必须专款专用,面向全体职工开展教育培训。74第五章成本控制(四)工会经费。企业应当根据《工会法》的规定,建立工会组织。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拨缴经费,并在成本(费用)中列支。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75第五章成本控制

九、缴纳政府非税收入政府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按国家规定缴纳政府非税收入,是企业的义务,缴纳时列入成本(费用);抵制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者超过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和标准的各种摊派、收费、集资,是企业的权利。拥有国有资本的企业按规定向国家上缴的税后利润、股利,或者国有产权转让收益等,也属于政府非税收入,但不属于企业的成本(费用),企业应当通过利润分配处理。76第五章成本控制

十、企业财务开支的责任界限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界定,划清了企业与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个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财务收支责任界限。对属于个人的各类支出,有损于企业法人财产权,不得由企业承担:1、娱乐、健身、旅游、招待、购物、馈赠等支出;2、购买商业保险、证券、股权、收藏品等支出;3、个人行为导致的罚款、赔偿等支出;4、购买住房、支付物业管理费等支出。5、应由个人承担的其他支出。77第五章成本控制

十一、新旧《通则》的对比分析(一)新《通则》主要是要求企业应进行成本控制,没有统一标准。(二)新《通则》规定企业技术研发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资产,纳入相关资产进行管理。(三)新《通则》首次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四)新《通则》重点对业务费用管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签订合同,按照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执行。(五)新《通则》则规定企业为从事高危作业的职工缴纳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六)新《通则》统一规定,企业为职工支付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所需费用直接作为成本(费用)列支。

78第五章成本控制(七)新《通则》规定,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使用。(八)新《通则》没有直接规定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比例,但明确规定职工教育经费专项用于企业职工的后续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九)新《通则》对企业缴纳住房公积金以及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涉及的财务处理,明确要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十)新《通则》明确规定了企业的财务收支责任界限,规定了不得由企业承担的个人支出内容。79第六章收益分配《企业财务通则》第六章收益分配共有6条,主要对企业收入范围、股权投资收益的处理、年度亏损的弥补、年度净利润的分配以及其他要素参与分配等内容作出了规定。

一、收益分配概述收益分配是指分配主体对分配对象(即企业净利润)在各个分配参与者之间进行的分割和平衡。80第六章收益分配

二、企业收入的管理投资者、经营者及其他职工履行本企业职务或者以企业名义开展业务所得的收入,都应当纳入企业账内核算,个人不得隐瞒、截留。企业应当建立销售价格管理制度,明确产品或者劳务的定价和销售价格调整的权限、程序与方法,根据预期收益、资金周转、市场竞争、法律法规约束等要求,采取相应的价格策略,防范销售风险。81第六章收益分配

三、出售股权投资及其收益的管理(一)出售股权投资的程序。企业出售股权投资,应当符合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企业重组的要求,同时做好可行性研究,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公司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2003年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二)主管财政部门的审核。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6]306号。

82第六章收益分配(三)股权投资转让价格的确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2001年财政部令第14号。(四)股权投资转让价款的处理。对于股权转让损益,企业转让的,列作本期损益;政府及其部门转让的,按规定上缴财政。股权转让涉及的职工安置等费用,应当从转让价款中优先支付。(五)国有股减持的特殊规定。目前,根据国务院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境外的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所得收入用于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83第六章收益分配

四、年度经营亏损的弥补(一)企业亏损弥补的程序如下:

1、税前利润弥补。

2、税后利润弥补。

3、盈余公积弥补。

4、资本公积弥补。(二)企业在以前年度亏损未弥补完之前,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企业用资本公积或盈余公积弥补亏损时,应该征得全体投资者同意。84第六章收益分配

五、年度利润的分配(一)年度利润分配的顺序。按照《通则》第五十条的规定,企业的净利润应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

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2、提取10%法定公积金。

3、提取任意公积金。

4、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二)法律、行政法规关于利润分配的例外规定。(三)国有资本收益分配的特殊规定。85第六章收益分配

六、职工要素分配的管理(一)职工要素分配概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国家应当“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在《通则》中,职工要素分配指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以管理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职工要素分配应当遵循分配与贡献挂钩、效率优先、以激励为主要目的、合法合理的原则。(二)实行职工要素分配的条件和要求。具体分配方案应当经过投资者审议批准后方能实施。《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国资发产权[2005]78号)86第六章收益分配

(三)职工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

1、股权激励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资发分配[2006]175号。激励对象:内部董事、高管、核心技术和管理骨干;激励方式: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不超股本10%,首次激励和个人累计不超1%,个人激励收益薪酬总水平30%,行权期、有效期长于2年、3年,至少20%任期考核后行权

2、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财企[2006]383号。

3、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国资发产权[2005]78号。

87第六章收益分配(四)职工要素分配的财务处理。职工取得企业股权的,应当根据企业章程或者有关合同的规定,与其他投资者一同参与净利润的分配;职工没有取得企业股权的,企业应当依照有关合同约定的分配标准给予分成,并从当期费用中列支。七、新旧《通则》的对比分析(一)明确了企业收入的管理原则。(二)调整了利润分配的内涵。(三)取消公益金制度。(四)明确了职工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财务处理。88第七章重组清算

《企业财务通则》第七章重组清算共8条,主要规定了企业重组的一般程序和财务政策,并对合并、分立、托管经营等重组中涉及的财务行为以及国有资源、职工安置费用的处理政策作出了规定,明确了企业因关闭、破产、终止经营或解散而进行清算的财务处理。89第七章重组清算

一、企业重组及其重大财务事项企业重组,是通过企业改制、产权转让、合并、分立、托管等方式进行企业组织的再造,包括企业资产结构、债务结构和资本结构的调整优化。它是对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原有的各类资源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实施的重新组合。企业重组中的重大财务事项包括:1、清查财产,核实债务,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2、制订和审议职工安置方案。3、与债权人协商,制订债务处置或承继方案。4、进行资产评估。5、拟订股权设置方案和资本重组实施方案。90第七章重组清算

二、分立重组的财务管理根据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2]313号),企业实行分立式改建的,应当按照转入公司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经过评估后的净资产,折合为国有股份。企业分立重组,其资产和经营业务应当根据资产相关性和业务相关性的原则进行分割,并就资产分割情况签署协议。91第七章重组清算

三、合并重组的财务管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合并,应当由合并各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合并时,合并各方的债权、债务,应当由合并后存续的公司或者新设的公司承继。企业在完成合并后,应当使企业的净资产与注册资本相符。如果企业合并后净资产超出注册资本,超出部分作为资本公积;如果净资产少于注册资本,应当变更注册资本或者由投资者补足。企业合并后,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向企业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应当按规定先行办理国有产权变更登记。92第七章重组清算

四、托管经营的财务管理在完全具备托管经营的条件下,托管双方必须签订书面协议或者以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设立托管关系。托管协议必须载明以下主要事项:托管当事人、受益人的名称;托管企业的资产、负债、经营业务的状况,或者托管资产的种类和范围以及与托管资产相对应的负债状况;托管企业的资产处置权限;托管企业筹资权限和偿债责任;托管经营目标以及收益分配办法。实行托管经营,托管企业的投资者作为委托方,应当制定并落实对受托企业的财务监管措施。要依据合同约定跟踪检查委托经营情况,考核委托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托管企业的改组、改制、产权转让、对外投资与担保、重要资产的处置等重大事项行使审批权,对托管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审计。93第七章重组清算

五、企业重组中国有资源的财务处理(一)企业重组中土地资产的处理。根据《土地管理法》、《国有企业改革中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令第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1999]433号)等规定,结合企业重组的实际情况,在企业重组中,土地资产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划拨。

2、作价入股。

3、出让。

4、租赁。(二)其他国有资源的处理。探矿权、采矿权、海域使用权以及诸如高速公路边上的广告经营权、药品经营权等特许经营权,属于国有资源范畴,国家实行有偿使用。对于这些可以依法转让的其他国有资源,企业进行重组时,比照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方式进行处理。94第七章重组清算

六、企业重组中劳动债权的清偿根据《公司法》、《劳动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规定,企业应当向职工支付工资、医疗补助、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或者为职工缴纳或代为扣缴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费以及住房公积金。如果企业未及时或足额履行相应义务,即形成职工对企业享有的劳动债权。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这些劳动债权属于企业现有负债,在企业重组时,应当以现有资产优先清偿,以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95第七章重组清算

七、企业清算(一)企业清算及其原因。企业清算是指企业因各种原因终止经营时,为了结债权、债务和其他各种经济关系。企业清算的原因主要有解散、合并与兼并、破产、被停业或撤销等。(二)依法破产清算。《企业破产法》。(三)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国有企业实施关闭破产,作出了一些特别的政策规定。《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00]11号)执行。(四)企业清算结束,应当编制清算报告。96第七章重组清算

八、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财务处理(一)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劳动法》、《劳动部关于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执行。(二)职工安置费的计算标准。《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规定,对破产企业自谋职业的职工,政府可以发放一次性安置费,不再保留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一次性安置费原则上按照破产企业所在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发放,具体发放标准由各有关市人民政府规定。(三)职工经济补偿金或安置费的财务处理。97第七章重组清算

九、新旧《通则》的对比分析(一)增加了企业重组的内容。新《通则》第五十三条至第五十八条对企业重组中的财务工作和相关政策,分别做出了专门规定;第六十条对企业解除职工劳动关系的财务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二)高度概括了企业清算的规定。新《通则》只有第五十九条专门规定企业清算的内容。由于新《公司法》已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企业破产法》也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它们对企业清算做出了新的规定。因此,新《通则》从增强前瞻性考虑,只明确“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规定实施清算”,而没有对企业清算做出详细的规定。但为了进一步加强清算管理,增加了关于清算报告管理的规定。98第八章信息管理《企业财务通则》第八章信息管理本章共八8条,主要围绕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财务预警机制、财务会计报告编报制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管理、财务信息内部公开制度、财务评价体系和财务信息使用制度等八个方面作出规定。99第八章信息管理一、财务信息管理概述财务信息管理,是国家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经营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和监督的活动。《通则》在重申我国现有的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有关规定的同时,吸收和引进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企业信息化财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财务预警、财务评价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有效性评估等财务信息管理方法和手段。100第八章信息管理

二、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系统,也称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或者管理型财务软件,是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它系统集成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存货管理等财务管理功能,并包含了对成本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内容。101第八章信息管理

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简称ERP)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是一种可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质上是高度集成和标准化的企业管理系统。ERP系统主要有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三大功能,在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整合企业内部主要的乃至所有的经营活动,以达到效率化经营的目标。102第八章信息管理

四、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预警就是利用财务指标度量企业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财务警戒信号的过程。财务预警机制是企业选择重点监测财务指标,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监测和发现财务危机,及时警示有关负责人员,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企业财务运行潜在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兼有企业财务监测、诊断和治疗功能。财务预警机制的构建,一般由经营者主导。103第八章信息管理

五、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制度实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制度,要把握以下三点:1、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主体是企业。2、财务会计报告与会计报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财务会计报告除会计报表外,还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会计报表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相关附表。3、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的依据是国家法律、法规等规定。104第八章信息管理

六、财务会计报告的管理(一)财务会计报告报送制度。企业应当依照企业章程规定向投资者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应当及时向主管财政机关报送月份、季度、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要求企业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有关数据。(二)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制度。企业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管理的若干规定》(财企[2004]5号),对此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需要指出的是,选择和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虽然属于企业投资者的权利,但是依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的规定,相关决定应当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等类似机构作出。(三)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抽查制度。财政部门对企业提供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就其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重点抽查,以加强财务会计报告管理,严肃查处编造、篡改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105第八章信息管理七、财务信息内部公开制度内部公开的财务信息,主要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包括涉及职工劳动报酬、福利待遇的政策信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所需的财务信息。企业应当根据《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向本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公布有关信息。106第八章信息管理八、财务评价体系财务评价是主管财政机关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和成果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估和判定的一种管理活动。企业财务评价主要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等方面。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是指主管财政机关运用一定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考核和分析,并对其健全性、有效性作出评判。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主要是推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履行主管财政机关的企业管理职能,并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违法违纪行为。企业财务评价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结果,在不泄漏企业商业秘密的条件下,可以采取摘要、排行榜、分析报告、通报等形式,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发布。107第八章信息管理

九、财务信息使用制度主管财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企业财务信息应当“恰当使用”,其内涵包括:1、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领域和方法,必须在法律、法规、规章限定的范围之内。2、对获得的企业财务信息负有保密义务,除了依法向特定对象提供相关信息以外,禁止以任何形式、向任何与职责工作无关的人员泄露。3、不得谋取私利,例如向企业的竞争对手等特定对象有偿提供企业财务信息,利用所掌握的商业秘密从证券市场获利。4、使用企业财务信息时,不得损害企业正当利益。108第八章信息管理

十、新旧《通则》的对比分析(一)新《通则》结构更加合理。(二)新《通则》内容更加全面。(三)新《通则》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四)新《通则》首次提出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五)新《通则》依法重新界定了“财务会计报告”,与《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相互衔接。(六)新《通则》依法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七)新《通则》依法提出了财务信息内部公开的范围、对象和内容,体现了科学、民主理财思想。(八)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