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四川单招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1页
2017四川单招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2页
2017四川单招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3页
2017四川单招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4页
2017四川单招语文模拟考试试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四川单招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

“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

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鹑

《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

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

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

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

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t在太充王王

123456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甲骨文)

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

古文字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士王王

789

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金文)

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

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

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

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

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

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

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

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

“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

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

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

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

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

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

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

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

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

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

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解析]D项中“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的说法与第3段的表

述有异,属无中生有。

I答案I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

“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

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

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

表了天、地、人三者。

[解析]斧钺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鹦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

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

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

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

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解析]D项中“不然的话,……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这句话在原文中没

有依据。

I答案ID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

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

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

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

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

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

如《左传》《公羊传》《毅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

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

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

《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

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

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

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

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

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

《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

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

《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

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

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

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

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

流传小史》)

4.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

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

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

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

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解析]A、B、D都能从文本第一段中找到依据,而C中的“而跟'经纬'之

'经'没有关系”错误,原文有"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这样的陈述,清

代今文经学家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的书才是“经”,也是承认“经”是非常重要的,

显然也考虑到了“经纬”的关系。

[答案]C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

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毂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

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

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

味较浓。

[解析JA,C、D分别分布于二、三、四段,B中“尽管很重要”属无中生有。

[答案]B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

的文献都叫作“经”。

B.《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

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

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J导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

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解析]C项中“《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表述有误,从第四段可知,

《论语》的内容“多为常理常情”。第三段中的“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中的“庄重”

指阅读《论语》时的方式,并非其内容。A、B、D都从文本中可得证据。

[答案]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

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

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

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

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

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

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

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

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可能文本些,难

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

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

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

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

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

《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

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

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

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

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

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的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

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

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

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

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7.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

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

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

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

于此可见一斑。

[解析]原文是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是一种推测,因此,

D项中“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过于肯定,是错误的。

I答案ID

8.下列关于现在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

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

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

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

显得更为出色。

[解析]A.文中“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之所以“令人惊喜”是从

“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并不是与唐诗被宋词元曲所替代

作比较;B.原文是说人活在世上,因内心受到感动,而用心去唱,歌唱的内容是人的

现实和梦想;D.原文是说''《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相比,

也是不见逊色的”,并非“更为出色”。

I答案IC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之涣,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

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

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

被人们推崇的。

I解析I杜甫的诗之所以难以流行,可能和其表现得文本一些有关,但杜甫的诗表

现得文本一些,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无关。

[答案]B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辟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

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祐坊而改称宝祐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

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

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

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诊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到“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

赵秉文《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

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

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

独有。

然而桥既未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筑桥”,

而“筑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籥”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

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涧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

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箭”插在江河之中,挡

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箭''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

“箭”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

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搬,处处起鱼梁"(“搬”亦可作“筋”)之语。

清潘衍桐《两浙车酋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

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筑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箭轿”就是

指与放置鱼箭、蟹籥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籥或蟹鲸

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

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

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

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筑来捕鱼

蟹,而且依籥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筑桥”,也在

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断桥”,因为那时“籥”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

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镂筑埠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

涧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箭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

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箭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

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

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I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10.下列选项中关于“鲸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鲸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蟹的“箭”相伴的一种桥。

B.“鲸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鲸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鲸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鲸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鲸”字可能还没有产生,

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解析]原文中说''而且依籥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主要功能

应该有两种。

[答案]C

11,下列不属于用“鲸”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籥或蟹籥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涧游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箭或蟹箭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

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镂筑埠海塘以来,钱塘江的

鱼蟹经西湖而涧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箭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

[答案]D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

“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秉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

“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筋或蟹或捕鱼蟹的

方法很常见。

[解析]原文只是说有这种说法,没谈这种方法很常见。

[答案]D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

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

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儿童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中

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种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

此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过用抗生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力地

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

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

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

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

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

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

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

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

利奈哇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

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

土壤到危重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

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

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

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

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肥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

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

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3.对上文画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I解析I”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即现代医学的负面效应,D项与此

无关。

[答案]D

14.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解析]B项中“每一个菌种对杭生素都有耐药性”,与原文中第四段第一句表述

不符;C项无中生有;D项中“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杭生素”

与第五段最后一句表述不符。

[答案]A

1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同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断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解析]B项表述与原文中第四段中最后一句的表述不符;C项“在饲料中添加抗

生素会使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但“牲畜排泄物中的耐药基因”并不一定全

部来自抗生素,与原文表述不符;D项与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表述不符。

[答案]A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18题。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

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

一些业余的唱曲家,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

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

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地上铺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

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

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

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法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

拂袖按髯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

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稀奇的,

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

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

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是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

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

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

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

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

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

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汉调来得高明。前

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

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

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

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那就跟木偶戏差不

多。

(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解析]A项中“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忠教孝”与原文中“昆曲那些戏本子虽

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

微薄”内容不符。C项中”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错,因为昆曲讲究歌舞并重。D

项强加因果。

I答案IB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昆曲的爰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解析]原文中作者认为如果演员体会不好,“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

表演”,才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答案]D

18.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

[解析]文章对昆曲的优点或不足都有论述,要提炼出这些信息比较容易。

[答案]长处: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

局限: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

综合训练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在消失的橡树林

美国一项独特的研究分析表明:当今的橡树正在逐渐减少,而且由于橡树的消失,

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也消失了,这一切均归咎于当

地为禁止火灾所做的努力。“几千年来,这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这种

生态系统的标志性植物正在消失”。该研究的发起人之一、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说。

尽管其他研究已经认识到东部和中西部的橡树正在减少,但是这项新研究首次注

意到像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在森林树木旁边或下面生长的植物)的影响。进行这样的研

究难度很大,因为科学家不具备必要的资料,无法将目前的林下植物跟以往的进行对

比。

然而在1949年和1950年,生态学家约翰・柯蒂斯及同事详细考察了威斯康星州南

部的橡树林。“柯蒂斯的著作是一本带有图解的记录。”该研究的发起人、威斯康星

大学的大卫・罗杰斯说。罗杰斯及同事怀疑,在越来越零碎的橡树林地里消失的不仅仅

是树木。于是他们再次考察了柯蒂斯考察过的150个林场。结果显示:在这50多年的

时间里,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白橡树减少了不下31%。更惊人的是林下

植物品种的变化。该研究小组在最近一期《生态学》杂志上报道说:在柯蒂斯所记录

的200种本土植物中,目前有15%已经消失,同时非本土植物品种正在迁入。1950年,

外来植物只存在于13个橡树林场;而今,76个林场出现了外来植物。研究小组称:在

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被可能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那些地方

的像树也在减少。罗杰斯说,本土植物为野火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所以它

们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

具有抗火能力的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被日光

照射投射下来的阴影促使枫树的幼苗生长,却遮档了小橡树需要的阳光。火灾可以除

掉枫树幼苗,开辟出空地,便于橡子发芽,有助于橡树的生长。科学家认为,火灾还

可以杀死橡树的病原体。

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这种行为能够提

供橡子——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放火行为,错误地认为

放火烧林有损于橡树。鲁尼说:“橡树林受到干扰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放火是

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之一。”

此外,鹿不断吃掉幼芽和橡子,橡树也深受其害。许多狼和其他肉食动物却被猎

捕殆尽——没有它们的存在,这些地区的鹿群数量急剧增加。

“形势是严酷的,”美国农业部森林事务办的生态学家格雷戈里・诺瓦基指出,

“要想缓和这种严酷形势,需要积极的管理,例如按照规定放火烧林和减少白尾鹿的

数量。”

(摘自2008年1()月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橡树减少的原因的分析,不正说的一项是

()

A.森林中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可是现在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

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消失了。

B.橡树需要阳光才能发芽和茁壮成长,然而较为古老的橡树被日光照射投射下来

的阴影间接导致了小橡树缺乏生长所需的阳光。

C.火灾对橡树生长有利,而欧洲和美洲移民制止了曾经居住在美国东部和中西部

橡树林中的土著人经常放火保树的行为。

D.许多狼和其他肉食动物被猎捕殆尽,白尾鹿的数量急剧增加,鹿不断吃掉橡树

幼芽和橡子,使橡树深受其害。

[解析]A项是橡树消失后导致的结果。

[答案]A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态学家托马斯・鲁尼和大卫・罗杰斯对正在消失的橡树林进行了研究,他们首

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的影响。

B.因为没有资料,科学家无法将目前的橡树林的林下植物和以往的进行对比,所

以对林下植物的研究难度很大。

C.研究小组认为,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的橡树林同威斯康星州南部一样,

其林下植被数量在减少,非本土植物正在迁人。

D.罗杰斯认为,本土植物对森林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为野火

鸡、昆虫等许多物种提供食物。

[解析]A.托马斯・鲁尼首次注意到橡树的消失对林下植物的影响。B.应是没有

“必要的”资料。C.美国东部和中西部其他诸州橡树林的林下植被可能也发生了同样

的变化。

[答案]D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由于缺乏放火烧林措施,非本土植物大量迁入,本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这必

将对生态系统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B.经过5()多年的时间,红橡树的两个品种减少了近50%,按照这样的速度,再

过50多年,红橡树将完全消失。

C.如果要保持橡树林健康发展的态势,可以利用橡树本身的特点,对橡树林采取

经常放火、定期砍伐等措施。

D.白尾鹿的增多严重威胁了橡树林的生长。目前,要想尽快减少白尾鹿的数量,

必须采用禁猎狼和其他肉食动物的方法。

[解析]B.此推断没有依据;C.定期砍伐橡树的推断错误;D.原文为“肉食动物

却被猎捕殆尽”,目前禁猎不能尽快解决问题,禁猎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长久之计。

[答案]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当一座城市被地震或者战争彻底摧毁,在规划重建时,它又必须从整体上重新审

视全局。此时,借鉴一些大自然的天然形态,是有益的。

蛋壳虽薄但承重耐压能力极强。据说一个壮汉手握鸡蛋,用足力气也难以将其攥

碎。一只静卧的母鸡没花什么心思就成就了一种最符合结构力学的壳体形式,真乃天

工造化。

师法蛋壳力学特征的“穹顶结构”历来受到西方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许多欧洲

古典建筑都采用这种穹顶式样。古罗马帝国总是喜欢用宏伟的巨型建筑来显示帝国的

雄盛荣耀。古罗马哈德良皇帝在公元118—138年修建的万神殿就是巨型“圆拱穹隆”

结构的最早典范。它是用含有火山灰的混凝土浇筑的。圆形穹顶直径为142英尺,直

到20世纪,它仍以世上最大的穹顶而闻名于世。此后又有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

堂,以及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它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穹顶式建筑。穹顶

建筑施工难度虽高,但完工后整座圆顶重量都均匀分布在支撑墙柱上,具有极强的结

构稳定性。这些经典建筑大多经受住了历史上无数次的自然与人为灾害,有的至今已

屹立一千九百年而完好无损。

建造一座巍峨的穹顶建筑确实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它需要预先在支撑的鼓座

上用木料搭建一个巨大的半圆球形穹顶木模,然后再在上面浇注混凝土。不仅工程十

分浩大,工艺也极其复杂。因此建造这些宏伟的穹顶式建筑往往需要历时十几年、几

十年方能竣工。然而,近年来有人研究出一种颇具革命性的穹顶新工艺,据说只需几

天时间就可以建起一座跨度可观的穹顶结构。电视科教节目也对这一先进施工过程做

过专题介绍。它的方法真的很简单:先用压缩空气吹鼓一个巨大的半球形气囊,再在

它的圆顶上均匀地喷铺水泥,待水泥凝固,放掉囊中气体,一个圆形穹顶就被浇注成

功。多么简单快速,且整体结构因一次成型而非常牢固。构思之独特,工艺之奇妙,

令人击节称赏。

气囊浇注工艺的成功令人联想起:这种蛋壳穹顶结构倒很合适用于地震多发地带

的居民建筑。小型薄壳穹顶,一体化浇注成型,自然重量轻,承重力强,结实耐用,

理应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建筑业不妨研究点适用于小型穹顶民居建筑的气囊喷涂工艺,并借助各种结构力

学试验来实地考察这种穹顶民居是否真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建造这类小跨度穹顶

该不是什么难事,若是工艺日臻成熟,使用高标快凝水泥,也许一天就可“吹”起一

间乃至几间水泥穹顶住房。这种房屋不仅省时省料,抗震力强,而且穹顶表面面积小,

夏日吸热少,冬季易保暖。喷涂水泥时若在其间再埋入一层不锈钢丝网,不仅能增加

它的强度,而且强烈地震时即使被震碎,它也会勾连在一起不致立即垮塌,便于人们

争得逃生时间。

[注]本文选自詹克明的《师法自然赋流形》一文,根据设题需要,做了必要删改。

4.关于“许多欧洲古典建筑都采用这种穹顶式样”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

一项是

)

A.因为这种“穹顶结构”建筑宏伟巨大,能显示帝国的雄盛荣耀。

B.因为这种“穹顶结构”建筑施工难度高,能充分展示当时的工艺水平。

C.因为这种“穹顶结构”建筑符合结构力学,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D.因为这种“穹顶结构”建筑全都经受了无数次的自然与人为灾害而至今完好无

损。

[解析]此项内容是文章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最后两句话。解答这道题要注意题干中

“主要原因”这个关键词,主要原因应该在穹顶式样这种古代建筑的内部找,C是这

种建筑的本质特征,属欧洲古代建筑都采用这种样式的主要原因,而ABD都是外部原

因。

I答案IC

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穹顶结构”之所以历来受到西方建筑学界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它为一种最符

合结构力学的建筑形式。

B.用含有火山灰的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万神殿、圣索菲亚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它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穹顶式建筑。

C.和传统的穹顶建筑相比,采用穹顶新工艺来建造穹顶式建筑,不仅方法简便快

捷,而且整体结构将会更加牢固。

D.工艺日臻成熟的小跨度穹顶式建筑,省时省料,抗震力强,发生地震时,根本

不会倒塌。

I解析IB项,文中并没有说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圣彼得大教堂使用含有火山灰的混

凝土浇筑而成。C“整体结构将会更加牢固”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属无中生有。

D“发生地震时,根本不会倒塌”错误,与原文最后一句话矛盾。

I答案IA

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穹顶新工艺发明之前,人们建造穹顶式建筑都需要预先搭建巨大的半圆球形

穹顶木模,然后在其上面浇注混凝土。

B.地震多发地带的民居建筑若采用小型薄壳穹顶,即使地震而倒塌,也应该会比

平直的水泥板建筑带给人们更大的生存空间。

C.由于蛋壳穹顶结构式民用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因此已在地震多发地区

产为建造。

D.在地震多发地带,修建的民用建筑若采用蛋壳穹顶结构,从理论上讲,应具有

良好的抗震能力。

[解析]“已在地震多发地区广为建造”错误,文章只是倡导建筑业在这方面进行

研究,并没有大规模运用到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中去,把将然说成已然。其余三项推

断正确。

[答案]C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云计算是什么?云计算代表了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以低成本为目标的动态可扩

展网络应用基础设施,是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网络计算技术。对于互联网来说,云计

算就好像公路这样的基础建设。最朴素的云计算概念是最初的主机托管,一家公司将

电力、带宽以及一台主机都托付给互联网数据中心。现在一个应用程序不可能靠一台

主机来完成,而是要靠大量的计算机共同计算。云计算这个名词之所以使用了“云”

字,是因为最早技术人员在做互联网时,都是用一个云的图标来代表互联网,所以

“云”就是互联网。虽然云计算常常让人感到云里雾里,像云彩一样莫测,但现在的

互联网界似乎已经确定地看到它将带给我们的未来。

实际上,云计算对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一个颠覆性的结果:个人计算机的终结。

在计算机刚诞生时,用户的脑海中并没有“软件”这个概念,因为计算机与软件是融

为一体的。后来计算机能够干越来越多的事情,软件也开始分化出来并成为一种产品。

人们不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相应软件,而是只要能连上互联网,就能方便地使用

这些软件。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业内人士认为,今

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软件为互联网上的客户服务,用户需要在个人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

则越来越少。

业界预测,今后操作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弱,而浏览器会变得越来越强。浏览器将

成为很多程序的启动入口,相当于下一代的“开始菜单”。云计算所带来的近期影响

可能是,操作系统与浏览器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15年后启动电脑时,不必像现在这

样等待一分钟时间,让它管理内存和启动一大批程序。相反,它的界面会立即显示出

来,并且这个界面就是一个浏览器。当然也有可能是操作系统,但这将是一个非常简

单的操作系统,负责解析你的浏览器,帮你解决一些硬件问题,比如连上网络、接上

硬盘、打开无线功能、点亮键盘灯等,其他的事就交给浏览器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假

想,但实际情况很可能超过这个假想。

对于云的未来,业界的看法大致是一致的,尽管各家公司也有不同的表达和解读。

比如与Google的颠覆性说法不同,微软提出预测:有些计算资源应该放在云上,有些

计算资源应该放在用户终端,有些计算资源应该放在合作伙伴那里。业界一致认为,

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

等麻烦。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

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南方周末))2009年1月8日,有删节)

7.下列关于“云计算”这一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计算是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网络计算技术,代表了以虚拟化技术为核心、以

低成本为目标的动态可扩展网络应用基础设施。

B.“云计算”中“云”字的由来,是因为云计算常常让人感到云里雾里、变幻莫

测。

C.一家公司将电力、带宽以及一台主机都托付给互联网数据中心就叫做主机托管,

被看做是最朴素的云计算概念。

D.云计算可以让人们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

[解析]对应区间在第一段,说“云计算常常让人感到云里雾里、变幻莫测”是一

种形象的说法,并不是“云”字的由来;A.见原文第一段第二句;C.见原文第一段第

四句;D.见原文第四段倒数第二句。

[答案]B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最早技术人员用一个云的图标来表示互联网,所以“云”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

B.个人计算机的终结,是云计算带来的一个颠覆性结果。

C.操作系统变得越来越弱,浏览器变得越来越强,这是云计算可能产生的近期影

响。

D.云计算的前景,虽然各家公司表述不一,但都认为云计算为存储、应用和管理

数据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

[解析]见原文第一段,云计算这个名词之所以使用了‘‘云''字,“是因为最早技

术人员在做互联网时,都是用一个云的图标来代表互联网,所以'云,就是互联网”。

B.见原文第二段,“云计算对个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一个颠覆性的结果:个人计算机

的终结”,注意“对个人来说”“可能”。C.见原文开头三句,"操作系统会变得越

来越弱,而浏览器会变得越来越强……云计算所带来的近期影响可能是,操作系统与

浏览器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D.见原文第四段,“应用和管理”于原文无据。

[答案]A

9.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云计算对于互联网来说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它将使人们在使用互联网时操作更

为简单便利。

B.当初计算机和软件不可分割,但据专家预测,个人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将越来

越少。

C.随着技术进步,浏览器将会帮助人们解决更多的硬件和软件问题。

D.业界预测:15年后人们启动电脑时,界面就会立即显示出来。这个界面可以

是一个浏览器,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

[解析]见原文第三段,文中并没有说浏览器将会帮助人们解决更多的硬件和软件

问题,而只是说操作系统可以帮助解决一些硬件问题,比如连上网络、接上硬盘、打

开无线功能、点亮键盘灯等,其他的事就交给浏览器去办。A.由原文第一段第三句及

第三段”它的界面会立即显示出来,并且这个界面就是一个浏览器。当然也有可能是

操作系统,但这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系统”推断得出。B.由原文第二段第二句和

最后一句推断得出。D.由第三段第四、第五、第六句推断得出。

[答案]C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2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科学家

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受过音乐

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有“失歌症”,

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音乐没有

认知的逸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

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说,即使

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

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

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

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

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

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

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

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者听来,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

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

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

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

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知,

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

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还与语

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人通过改变

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难以领会对

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另

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

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

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

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

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

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10.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音乐

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有找

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不足,

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与人

的脑部发育有关。

I解析I有的音盲不是失歌症患者。

[答案]A

11.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

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

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

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D.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乐感

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解析]C项:不是珀利兹研究小组的发现。

[答案]c

12.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是由人脑中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造成的,由

此可以推知失歌症对人的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

B.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揭开,

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C.2002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做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为那

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片,那

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解析IA项关于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与大脑某个部分发育不全的关系是珀利兹的

推测,也就无法推出失歌症对听力、智力有无影响;C项前后无因果关系;D项推断

过于绝对。

[答案]B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

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

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

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

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

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己有实

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

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子都会爬树,豪

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