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菁选_第1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菁选_第2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菁选_第3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菁选_第4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菁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菁选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同学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肯定的熟悉,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同学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同学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同学初步了解天*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洁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胜利的地方:首先将同学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阅历变成数学资源,让同学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同学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同学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熟悉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同学详细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同学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同学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熟悉对于同学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同学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2

开学的第一天,从同学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念,对新的学问的奇怪   和期盼!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关系的期盼和开头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习了《熟悉克和千克》的学习。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班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简单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同学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学问与同学生活机紧密联系,同学已经具备了肯定的生活阅历。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预备任务:每人预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同学在观看了信息窗,倾听了同学仔细读的四条信息后,思索很乐观,提出了很多的问题: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同学们的发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力量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受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同学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熟悉天*的构造,演示天*称硬币的过程,同学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同学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同学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同学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同学:假如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同学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同学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同学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习资源很有用,我首先确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同学用天*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大家很快思索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习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番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习环节中,我主要**了同学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习。其次个**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竟然多还没有反应,应当立即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关心?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同学思索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斤。同学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同学的思索与沟通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同学更乐观主动的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再次沟通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习从而获得并内化学问。感觉尚不抱负之处是有的环节如**体重,给同学时间用天*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习时间紧急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兴奋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习及指动嬉戏的使用让同学们得上课心情得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盼更显剧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同学进行了较准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激发了同学们思维的乐观性和沟通更大胆而热闹了,体现在同学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相互**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许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觉赵传瑞同学在发觉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觉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同学发觉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伴侣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伴侣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常很害羞得他也特殊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紧急与感动,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觉了词语,我说ⅩⅩⅩ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订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准确,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用心励志语的使用很少,我想假如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加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才智提升环节仓促,习题设计及使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连续探究的。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3

低班级学校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只靠观看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同学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沟通。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同学对质量单位的熟悉,又培育了学校生社会实践力量。瑞士一个出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熟悉的基础,才智从动开头”,同学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同学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转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同学供应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参加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同学享受到了学习的`欢乐,领悟到了学问的情趣。同学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兴奋地熟悉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同学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每个同学都能较为深刻地熟悉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识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同学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同学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觉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熟悉,既把传授学问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观点。“掂质量”让同学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同学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同学体验胜利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观察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白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校数学教学,更要注意动手操作。同学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受探究学问的过程,对学问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坚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4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学问

课前,让同学深化社会生活到超市**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同学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学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熟悉的基础,才智从动手开头。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同学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同学亲自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学问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同学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同学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同学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同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5

1、为了让同学能比较好地把握“克和千克”这部分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同学深化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同学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头,我就从了解同学的学问基础动身“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让同学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学问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同学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同学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详细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同学在动手体验中,精确     建立概念。

3、指导同学回顾学习历程,发觉一些规律或讨论成果,同时,课外延长,回家**讨论“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同学**组合,在校内、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量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讨论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沟通,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熟悉,还有助于同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同学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同学参加讨论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同学探究和实践供应阅历。

教学阅历告知我:孩子接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需经受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6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给同学布置了回家预备一千克物品的作业,其次天大多数同学带来了1千克的物品,有带1千克大米的,1千克的洗衣粉的,1千克的糖果的等等,课的一开头,我就让同学掂一掂手中的1千克物品有多重,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同学发言特别踊跃,由于这是他们切身体验过的。

我还带来了家里的`电子秤,让孩子们排着队上来,每个人都有机会称一样物品,要求不能和别人的重复,称完后大声告知大家这个物品的重量。同学特别快乐,乐于参加,在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物体的重量。

不足之处:这样的教学,只是让同学在填写质量单位时有个参照,会与掂过物品的实际重量来作比较,然后选择用克或是千克作单位,从而关心同学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填空,假如要让同学直接估量出这种物品有多重,对于部分同学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想仅靠课堂上学得一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同学在*时生活中能多观看,估一估,掂一掂,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孩子接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需经受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7

克和千克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同学日常生活中常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熟悉,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都是以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为基础,供应同学熟识的生活常识,关心同学理解数学学问。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留意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同学的参加意识,引导同学参加学习过程,使同学在主动探究求知的过程中,获得学问,培育创新意识,熬炼动手操作,应用学问的力量。

1、教学时力求遵循学问进展规律和同学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同学乐观参加了学问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进展,体验到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对学问的奇怪   心,引发他们剧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进展。

2、为同学供应“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老师讲的。

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乐观、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尽可能地给同学供应多的感性材料,让同学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毕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在老师指导下,让同学学会使用观看、比较的方法,发觉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同学获得新知,从而具备肯定的'探究力量;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加制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意每个同学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力量得到更好的培育。

3、指导同学回顾学习历程,发觉一些规律或讨论成果。

同时,课外延长,回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同学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量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讨论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沟通,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熟悉,还有助于同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8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洁,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阅历告知我,孩子接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需的经受,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意让同学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状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详细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同学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依据阅历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学问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同学的想法,同学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同学提出的问题时消失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消失了不精确     。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9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和已有的学问阅历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消失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学问,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老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学问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沟通*时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同学学会了熟悉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学问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念。

二、为同学供应“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老师讲的。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足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乐观、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充足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老师教的,而是小伴侣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乐观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老师要发挥同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乐观参加,拓宽同学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同学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越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局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沟通学问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同学体验的空间。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10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学问

为了让同学能比较好地把握“克和千克”这部分学问,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同学深化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同学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头,我就从了解同学的学问基础动身“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学问”,让同学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学问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学问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熟悉的基础,才智从动手开头。”同学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同学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看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同学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受学问的'发生,进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同学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同学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详细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同学在动手体验中,精确     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学问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同学将自己熟识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同学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并慢慢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乐观的情感体验。最终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同学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同学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同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11

《熟悉千克和克》这一单元学问点简洁,大多建立在同学的生活阅历和动手操作中。二班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受,自然是非常快乐的。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

一、整合课时,让同学因动而学

为了让同学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同学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终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支配同学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同学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察同学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日的数学课真好玩啊!”“1千克究竟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同学学得轻松开心。

下课了,由于孩子们的精彩表现,我嘉奖他们共同共享带来的水果。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每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

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同学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同学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受感受过的学问,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由于种种缘由,没有实现。预备利用中午时间支配同学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同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支配了让同学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为了让同学和千克、克有更亲热的接触,我**同学去菜场、超市进行**,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既是同学愿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供应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进展了同学的思维、语言力量,提升了同学的数学素养。

当然,批改“**作业”老师很累的,同学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班级组的老师沟通,但我们乐此不彼。由于,我和孩子们一样也经受了学习的过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500克等不同包装,也知道105颗桂圆重1千克……此时,我如同走进了超市,正在享受购物的欢乐一般。

三、回归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从有了先进的多**教学装备,我们的教学**也随之丰富起来。精致的PPT,深情并茂的动画,给课堂增加了许多的乐趣。可看着孩子们鼻梁上静静架起的眼镜,我总有些心疼他们。

《练习四》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练习课教学模式——做一题讲一题,用原始的教学**进行教学。于是,孩子们把窗帘打开,教室里立刻亮堂堂的。我先让孩子们沟通学习单: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3、1千克=()克。

然后我让同学**完成练习题1—6和思索题,做得快的小伴侣自学“你知道吗”。在同学练习的过程中我巡察同学,最终依据孩子的完成状况有的放失的对习题进行讲解,高效率的完成了书本练习的教学。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12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阅历只是就教材讲学问,所以同学时常会消失: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常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同学的生活实际动身,课前支配**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留意观看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熟悉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沟通汇报中去经受、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13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亲密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同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同学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同学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熟悉。同时培育和提高同学的动手力量和学习力量。克和千克对于二班级同学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依据学校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阅历,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同学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加,使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克和千克的熟悉》教学反思14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同学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预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同学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同学亲身经受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同学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同学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发觉、熟悉、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育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由于有了体验,学问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学问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进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熟悉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