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计数培训课件(最终)_第1页
血细胞计数培训课件(最终)_第2页
血细胞计数培训课件(最终)_第3页
血细胞计数培训课件(最终)_第4页
血细胞计数培训课件(最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细胞计数培训课件(最终)第一页,共79页。血细胞的生成及分化第二页,共79页。第三页,共79页。血液涂片的制备1、每份样本制作3张血涂片。要求所用玻片清洁、干燥、无尘,大小为25mm×75mm,厚度为0.8~1.2mm。并有明确标记。如果样本中白细胞数量少时,需要制备更多血涂片(如6张)。2、使用EDTA-K2抗凝血液样本时,应在采集后4小时内制备血涂片。在制片前,样本应充分混匀。注意,样本不能冷藏。3、用楔形技术制备血涂片。在玻片近一端1/3处,加一滴(约0.05ml)充分混匀的血液,握住另一张较狭窄的、边缘光滑的推片,以30º~45º角使血滴沿推片迅速散开,快速、平稳地推动推片至玻片的另一端。4、在1小时内,用Romanowsky类型染液染色;或在1小时内,用无水甲醇(含水量﹤3%)固定后染色。第四页,共79页。推片技巧

推片倾斜45°±1,推成血膜长度25~35mm,宽度18~20mm,血膜四周留有空隙区,血膜终尾离玻片终端至少10mm,血膜均匀,薄如蝉翼,尾端形如弧状,迅速扇(摇)干,血膜具有头、体、尾不同厚薄区域。此外,涂片时,还要考虑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血液粘稠度、WBC或有核细胞多少等因素,调整推片技巧。第五页,共79页。血膜至玻片边缘约5mm血膜至玻片一端约为总长1/3血涂片头部,涂片厚血涂片体部的检查区域血涂片尾部,涂片太薄第六页,共79页。良好血涂片的要求血膜至少长25mm,至玻片两侧边缘的距离至少为5mm。血膜边缘要比玻片边缘窄,且边缘光滑,适用于油镜检查。血细胞从厚区到薄区逐步均匀分布,末端呈方形或羽毛状。血膜末端无粒状、划线或裂隙。所有这些情况会使白细胞集中在这些区域内。在镜检区域内,白细胞形态应无人为异常改变。通常,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抗凝血会造成白细胞形态的改变,如胞浆内形成空泡,核分解破裂等。应将抗凝血液保存时间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除部分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外,镜检区域内破损白细胞量应<2%。无人为污染。第七页,共79页。瑞氏染色-姬姆萨(Wright’s-Giemsa’s)

混合染色瑞氏染色的染料配方浓度对细胞核着色程度适中,细胞核结构和色泽清晰艳丽,对核结构的识别较佳,但对胞浆着色偏酸,色泽偏红,对细胞浆内颗粒特别是嗜天青颗粒及嗜中性颗粒着色较差。姬姆萨染色对胞浆着色能较好的显示胞浆的嗜碱性程度,特别对嗜天青、嗜酸性、嗜碱性颗粒着色较清晰,色泽纯正,而对胞核着色偏深,核结构显示较差。故采用以瑞氏染液为主,姬姆萨染液为辅的混合染色。第八页,共79页。染色步骤先用瑞氏染液将涂膜面充分覆盖;稍等片刻再加姬姆萨染液2-3滴加减(根据涂片上细胞多少及增升程度酌情而定);稍等1-2分钟后,再加磷酸盐缓冲液,加时应缓慢地一滴一滴加在涂片膜上,直至膜面上染色液形成表面张力而终止染色液加入;染色30-40分钟;分色:用自来水缓缓冲洗至少3分钟以上,待干,勿用滤纸吸干,以免滤纸纤维污染涂片。第九页,共79页。血涂片检查的方法和程序

将血液充分混匀,尽早推成血片并染色。先用低倍或高倍镜观察。了解血片染色和细胞分布情况、有无血小板或红细胞聚集(成串、成堆),尾部有无大型、成堆异常细胞等;继续用油镜在涂片厚薄适中处浏览血片,仔细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并估计其数量。如果观察结果与仪器报告相符,不需进行任何补充试验,即可按仪器测定的结果发出报告。如为贫血或其他血液病患者,其红细胞数量及相关的指标(如MCV、MCH、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直方图或散点图出现异常,则着重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内涵物、着色性、大小一致性以及有无有核红细胞等。如有异常,应加以描述并报告。正常情况下,在血片厚薄适中区域(每个红细胞彼此相互接触但双不重叠),每个油镜视野,约有血小板8~15个;或每10~30个红细胞见到一个血小板。第十页,共79页。血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不同血细胞及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定形态结构特点。观察血细胞形态、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造血系统疾病,引起血细胞形态学的量和质的改变。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包括外周血和骨髓两部分。外周血细胞改变往往反映骨髓病变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诊断。第十一页,共79页。外周血细胞的主要成分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第十二页,共79页。白细胞计数WBC计数的正常范围:4.0~10.0×109/L;WBC正常限度以下:

轻度减少(<4.0~3.0×109/L),

中度减少(<3.0~2.0×109/L),

极度减少(<2.0×109/L);WBC正常高限度以上:

轻度增多(>10.0~20.0×109/L),

中度增多(>20.0~40.0×109/L),

明显增多(>40.0~80.0×109/L)

极度增多(>80.0×109/L)。第十三页,共79页。白细胞分类正常成人白细胞分类范围:

缩写百分比绝对值/109L中性粒细胞NETU50~70%2.0~7.0×109

淋巴细胞LYM20~40%0.8~4.0×109

单核细胞MON3~8%0.12~0.8×109

嗜酸性粒细胞EO0.5~5%0.02~0.5×109嗜碱性粒细胞EASO0~1%0~1×109第十四页,共79页。外周血中常见的五种白细胞分叶核细胞大小为10~15µm。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1:3。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分叶,叶间有丝状连接,分为2~5叶。核染色质聚集。无核仁。细胞浆染成淡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杆状核细胞大小为10~18µm。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1:1.5~1:2。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呈S形,C形,U形或分叶形,可见峡状染色质。核染色质粗颗粒状聚集。无核仁。细胞浆丰富,染成粉红色;含大量特异性颗粒,罕见嗜天青颗粒。中性粒细胞第十五页,共79页。“成熟的粒系白细胞,具有弯曲、带状的核形,核叶间没有线样丝(threadlikefilament)形成,称为杆状核;如果连接核叶之间的桥(bridge)内有染色质,这种桥就不算细丝,也是杆状核”;“如果细胞核扭曲(twist)、缠绕,造成一部分核压在另一部分核之上,以至整个核的外形看不清楚,应判为分叶核”分叶核与杆状核细胞的区分第十六页,共79页。第十七页,共79页。第十八页,共79页。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所谓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它是指白细胞在细菌、病毒等抗原,在毒素的刺激下,造成的一种形态学变化。如胞浆内出现“毒性颗粒”、杜尔(Dohle)小体、空泡、脱颗粒以及胞质肿胀等现象;胞核出现固缩(pyknotic)肿胀等。检查这种变化,首先要制备厚薄适中,染色良好的血片。因为血片太厚,细胞缩小,胞质的内容物不易看清;染色太深,会将正常中性粒细胞浆内的颗粒也染得很深而粗,会误认为毒性颗粒;胞质内的空泡和杜尔小体等也被掩盖而不易看清。杜尔小体是一种常在胞浆边缘部出现的淡蓝色小体,实际上是一小块含RNA的胞质,故亦称RNA包涵体。此类小体在重度细菌感染的血片中甚多见,但往往被检验者忽略。在EDTA抗凝血片中杜尔小体往往染呈灰色而不是淡蓝色;如血液储存过久,杜尔小体甚至会消失。

注意,血液在体外如储存过久,粒细胞等胞质内也会出现空泡,核也会扭曲、固缩,会误认为毒性变化。第十九页,共79页。第二十页,共79页。第二十一页,共79页。第二十二页,共79页。第二十三页,共79页。第二十四页,共79页。第二十五页,共79页。细胞大小为6~15µm。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5:1~2:1。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偶见核凹陷或轻度切迹。核染色质散在致密或粗颗粒状聚集;副染色质无或少量。无核仁;有时,可见小的、淡的核小体。细胞浆少至中等量;淡蓝色至中度嗜碱性;可见核周淡染区;有时有副核窝;小淋巴细胞无颗粒;大淋巴细胞的细胞浆较多,含少数粗大嗜天青颗粒。异型淋巴细胞细胞大小为10~25µm。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3:1~1:2。细胞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核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凹陷形,折叠形,裂隙形或分叶形。核染色质可以细致、中度致密或粗颗粒;副染色质无或少量。核仁无或多个;大小和染色性各异。细胞浆中等至大量;染灰色、淡蓝色或深蓝色;可见细胞边缘染色深,核周淡染;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常有核周淡染区或核窝;有时可见细小嗜天青颗粒;偶见空泡。

淋巴细胞第二十六页,共79页。第二十七页,共79页。第二十八页,共79页。异型淋巴细胞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细胞。在病毒、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其中有一部分会发生增殖并向浆细胞或幼稚细胞(母细胞)转化,从而导致多种多样的形态变化。如细胞体积增大;胞质量变多,蓝染加深,有的含有空胞;核呈不规则的形状,染色质变得疏松,偶尔隐约可见核仁或丝状分裂。凡此种种,经常被一些缺乏经验的检验者误认为是白血病的幼稚细胞。过去由于对这类淋巴细胞的本质了解不够,曾有很多命名。我国统称其为异常淋巴细胞,显然欠妥。因为这类细胞都是正常淋巴细胞对抗原物质的反应,与白血病等出现的恶性(异常)淋巴细胞有根本性区别。目前国外一般称之为不典型淋巴细胞(atypicallymphocytes),NCCLS则建议称其为变形淋巴细胞(variantlymphocytes)。第二十九页,共79页。第三十页,共79页。第三十一页,共79页。第三十二页,共79页。细胞大小为12~20µm。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4:1~2:1。细胞呈圆形,可有伪足。细胞核形态各异,呈圆形、卵圆形、马蹄形、切迹形或分叶形。核染色质轻度聚集。无核仁。细胞浆含蓝灰色颗粒,少量空泡。单核细胞第三十三页,共79页。第三十四页,共79页。成熟型细胞大小为13~15µm,幼稚型细胞大小为10~18µm。成熟型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1:3,幼稚型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1:2~2:1。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分叶状,通常2-3叶,由细丝状染色质连接。分叶核和杆状核的核染色质致密、块状;幼稚型的核染色质疏松、细致。无核仁。嗜酸性粒细胞第三十五页,共79页。第三十六页,共79页。嗜碱性粒细胞★细胞大小为10~15µm。★细胞核与细胞浆比率为1:2~1:3。★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分叶状,常被颗粒覆盖。★核染色质聚集。★无核仁。★细胞浆含粗大、致密、深紫色或黑色颗粒。第三十七页,共79页。第三十八页,共79页。临床意义临床表现白细胞特点白细胞绝对值(×109/L)细胞百分率(%)急性炎症粒细胞增多≥9.0>80细菌感染左移*(杆状核)≥0.9>6慢性炎症单核细胞增多≥0.8>10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0.5>7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多≥3.5>5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肝炎

异型淋巴细胞≥0.7再障,化疗粒细胞减少≤1.5<10HIV感染淋巴细胞减少≤1.0<7急性白血病幼稚细胞≥0.1>2严重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有核红细胞≥0.02>2第三十九页,共79页。外周血中的红细胞正常红细胞直径7.2~7.6mm,厚度2mm圆盘状,两面凹陷,中央较薄,着色较浅,在涂片中形态基本一致。正常RBC在体内能经受通过微血管的严重变形而不受损害。在高度粘稠血液中的RBC变成椭圆形,红细胞膜围绕着所含Hb旋转,像坦克的踏板(Tread)。脾脏可筛选缺乏弹性的红细胞、红细胞异常变形或丧失弹性的红细胞,并加强对这些红细胞的清除。参考值:成年男性(4~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第四十页,共79页。第四十一页,共79页。红细胞形态学诊断RBC/Hb、网织RBC、MCV、MCH、MCHC及RBC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判定贫血类型重要依据:

(1)Hb/RBC比值:正常人:Hb/RBC比值为3gHb/L=100万RBC/μL即3:1。AA、溶血性贫血及继发性贫血等属此类。>3:1者即为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3:1者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网织RBC是新生的RBC,可反映造血机能的好坏:正常情况下为0.5~1.0%,代偿性反应者多>5%。其网织RBC内嗜碱性网织增多,代偿性功能减低者,低于正常水平。多见于AA,但有不典型AA(1/4)患者可有网织RBC增高。网织RBC计数1000个RBC中有多少网织RBC,以其%数表示,是一个比值数,不是绝对值。精确应计算绝对值或用流式细胞仪计数更为确切。(3)MCV、MCH、MCHC反映RBC病理变化: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即小细胞性正常色素性贫血),其诊断标准及其病因。第四十二页,共79页。影响RBC形态学人为因素

(1)观察RBC形态一般以外周血涂片较为可靠。(2)RBC形态与排列(如重叠、缗钱状)与涂片技术、涂片部位及厚薄有很大关系。这点在镜检时应予注意。(3)即是合格涂片,RBC形态依然与涂片部位及厚薄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取涂片中心区域,RBC中心淡染,多>1/3细胞面积大小;

★取自涂片薄处或尾部,RBC形态误给人以“球形”,失去双凹盘形,中心淡染消失,所谓类球形改变;

★取厚片或制片干燥过慢,RBC未摊开,收缩变形,甚至出现人工中心染色过淡等;

★取厚片RBC则重叠堆积,呈假“缗钱状”,不便查清形态;

★玻片不清洁,油脂过多或骨髓脂肪过多,制片干燥不快,RBC则会形成人工的中心淡染区或空白区。第四十三页,共79页。异常红细胞第四十四页,共79页。第四十五页,共79页。第四十六页,共79页。第四十七页,共79页。第四十八页,共79页。第四十九页,共79页。第五十页,共79页。第五十一页,共79页。第五十二页,共79页。第五十三页,共79页。第五十四页,共79页。第五十五页,共79页。第五十六页,共79页。第五十七页,共79页。第五十八页,共79页。第五十九页,共79页。第六十页,共79页。第六十一页,共79页。第六十二页,共79页。第六十三页,共79页。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血小板是无核细胞,形如圆盘状,直径只有2~4μm,在血中存活10天左右。镜下可见血小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亦有少数梭形及不整形者,可有翻转及布朗运动,一般有1~3个突起,血小板可分为透明区与颗粒区,二者没有明显分界,颗粒呈深蓝色或蓝绿色折光,散布于颗粒区内,可不断运动,透明区为浅绿色折光。小型血小板占33%~47%;中型血小板占44.3%~49%;大型血小板占8%~16%;巨型血小板占0.7%~2%。第六十四页,共79页。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的微粒,或在无风情形观察空气中的烟粒、尘埃时都会看到这种运动。这种运动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越激烈。

它是1827年植物学家R-布朗首先发现的。作布朗运动的粒子非常微小,直径约10-7~10-5米,在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的碰撞下,产生一种涨落不定的净作用力,导致微粒的布朗运动。什么是布朗运动?第六十五页,共79页。第六十六页,共79页。第六十七页,共79页。血小板分布情况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在外周血涂片上常可聚集成团或成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集团可以大至占满整个油镜视野。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小板集团明显减少。在血小板无力症,则不出现聚集成堆的现象。第六十八页,共79页。细胞的手工计数第六十九页,共79页。血细胞计数板第七十页,共79页。第七十一页,共79页。

计数池的规格

计数池共有9个大方格;每个大方格内分为16中方格,每一中方格又分为25小方格。第七十二页,共79页。细胞计数板使用方法★实验原理:当待测细胞悬液中细胞均匀分布时,通过测定一定体积悬液中的细胞的数目,即可换算出每毫升细胞悬液中细胞的细胞数目。★具体操作: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