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必修五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必修五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必修五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必修五第三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宏观分析:(一)从课程标准角度看本单元:本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五个模块中唯一一个文艺评论、随笔单元,具有融会贯通的功能,担负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任。本单元的教学功能是“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目标有明确阐释。文学鉴赏的目的和态度:“学习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文学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咬文嚼字》总的思想就是:文学鉴赏和创作要有正确的态度,“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这是具体落实课标的目的态度要求。《说“木叶”》感受意象,品味语言,是落实鉴赏能力要求的示范。《谈中国诗》从比较文学的视野谈中国诗歌的特征,探究中西审美异同,旨在体现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本单元是打通必修和选修学习的综合性单元,可以勾前联后,从炼字、意象、诗歌表达技巧及风格等方面指导必修和选修的诗歌鉴赏。对诗歌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的鉴赏有着全面的、综合性的引领。2.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是对必修教材的总结和提升各课后面的“研讨与练习”的设计,都紧扣单元教学重点,也是对学生学法的有效引导,要用它来带动学生学习,要注重启发性,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研讨与练习”中安排相应的写作练习,落实读与写结合,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鉴赏片段。学以致用,学生才有兴趣。比如,学《咬文嚼字》从自己作文中找“套板效应”的例子(如结尾表决心,中间举例子);学《说“木叶”》自选意象写赏析;学《谈中国诗》让学生比较赏析普希金的《致大海》和曹操的《观沧海》等。二、本单元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摸索总结文艺评论、随笔的阅读方法与策略。2.分析梳理选文,打通篇与篇的内在联系,尽力发现其在内容上、语文知识点上贯通的关键点。在贯通的关键点上进行教学突破。(1)在内容上,三篇选文都谈论如何鉴赏诗歌,是指导学生鉴赏实践的典范。《咬文嚼字》举例一半是诗歌鉴赏的例子,《说“木叶”》《谈中国诗》全文是诗歌鉴赏,串联起来,三篇文章分别从炼字、意象、诗歌风格三个角度谈论如何鉴赏诗歌,说理深入浅出。(2)在知识点上,三篇文章的焦点——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咬文嚼字》6、7两段谈到文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说“木叶”》全文比较列举与“木叶”相关的几个意象,深入浅出地阐释诗歌本质特征之一——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谈中国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更高地概括了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的诗歌鉴赏理论高度有所提升。三、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学情分析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而且都是名家所作。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个单元,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谈中国诗》一文课文容量很大,旁征博引,涉及范围很广;不少内容深邃,牵涉一些理论问题,这将给学生阅读带来不少困难。2.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单元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艺随笔,进行审美探究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由课程和教材分析得出:本单元教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文艺随笔的阅读方法,这也是难点。四、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写法特点,积累知识,学习写文艺评论和随笔。2、学习论证类文章形象性的写法。3、培养咬文嚼字的读书、写文的习惯。4、体验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种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体会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体验文艺作品体现的深刻意义。5、尝试品味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对感情抒发的作用。五、课时安排建议(6课时):《咬文嚼字》2课时《说“木叶”》2课时《谈中国诗》2课时六、教学方法与策略:1.把握脉络,步骤阅读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这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的提炼,只要把握住这些基本的信息。学生就能明确“木”在艺术形象领域与“树”的截然不同的意味。进而能够明白意象的把握对诗歌的分析与鉴赏有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而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既然“木叶”就是“落叶”,那诗人为什么不用“落叶”呢?关键之处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树”的区别。2、齐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第二个问题。文中说,木,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试分析“高树”与“高木”的不同。讨论明确:我们要从这两句诗的诗眼,即“悲”和“扫”来分析。在“高树多悲风”句中,树有饱满浓密的叶子,风吹动这些树叶发出的沙沙的声音,在诗人曹植听来,仿佛人的呜咽,如泣如诉,而这满树涌动的叶子,满海涌动的波涛就像诗人胸中涌动的情感。如果没有了树叶的涌动,没有了波涛的翻滚,怎能体现诗人满怀的哀伤?怎能体现这个“悲”字?“木”,我们知道是落光了叶子的树,光秃秃的树干。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洒下一层秋霜,瑟瑟的寒风刮过高冈,枯黄的树叶早已被秋风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倔强地挺立着。在深秋时节,目睹如此深秋之景,空旷和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此时的树,必须是干枯的没有叶子的树干,不如此不足以体现“扫”字。正如作者所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树”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则比“树”显得单纯,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以秋风叶落之景表空旷凄凉之情,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一个艺术特征。“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这就说明了“木”和“树”在艺术形象领域是不同的。古代诗人们如此钟情于“木”,是因其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方面有独特的魅力。3、齐读第六、七两段,思考第三个问题。思考:前面分析到“木叶”就是“落叶”,可又发现诗歌中有用“落叶”的,也有用“木叶”的,“木叶”与“落叶”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木叶”、“落叶”、“黄叶”、“落木”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在课文中找出关键句子。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则代表着疏朗和空阔的意境。从这些不同形象的叶子中,我们体会到:“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与“落木”相比,还带着些许缠绵。所以,现在我们就能解开刚上课时提到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疑惑了。那么我们现在来小结一下“木”的艺术形象。明确:“木”是含有落叶的因素,在颜色上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是干燥的,感觉很干爽的,意境空阔。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三、延伸扩展教师小结: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诉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句式”、“繁简”和“字眼”等方面要抱着严谨的态度。树,是我们常见的客观事物,它有自己的形状,有颜色等属性,但当诗人把它写进作品就需要融入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志趣,那么树就不再是物象,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绪,经过情感提炼和艺术创造,于是选择“木”。那么今天林庚先生就告诉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意对意象的细细体会。我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后,回头来看,又会疑惑:为什么这些概念上区别不大的词语,在意境上的差别会这么大呢?这是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概念下面暗含着丰富的形象和内涵,也就是诗歌语言的微妙意味往往寄于言外,这类语言就是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木叶”、“落木”都表示一种客观事物,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物象),当诗人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就成为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讨论,结论:望月怀远,思念亲人,暗含有月圆人不圆的愁绪。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四、课外延伸,训练能力五、小结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思考1中提到的意象。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境界就迥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明确:王安石《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咏梅》)明确: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咏梅》)明确: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下面诗中“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唐彦谦《垂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诗人——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布置作业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1.根据下文的材料,写一篇500字的赏析文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春晚绿野秀。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天叫做青春,少年称为青年。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的世界是绿色的,诗人为什么把绿的说成青的呢?2.课后请同学们通过查阅书籍和上网再找一些有关“梅”的诗歌,结合补充材料上的诗歌,写一篇对“梅”意象的分析和鉴赏的随笔。(这个单元学习文化随笔,可以让学生尝试)布置作业略谈中国诗教学目标:理清文章线索。理解中国诗的特征。学习作者在文中运用比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文章的谋篇布局来体会作者构思的技巧,体会文章含义深刻的语言。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文中运用比喻的句子,学习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研讨与练习学习重点分析出处课文你读过不少中国诗,也读过一些外国诗,你认为中国诗有哪些特征?作者对中国诗的特征是怎样阐述的?你怎样评价作者的观点?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掌握本课的内容重点、写作手法;活学活用课本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课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教参引导学生在诵读课文时注意下边四个方面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歌的特点?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注意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其他资料谈中国诗【教学目标】理清文章线索。理解中国诗的特征。学习作者在文中运用比喻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我们已经学了不少的诗歌,同学们能背几首吗?(一起背),那么这些诗歌都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发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来看看钱钟书先生眼中,中国诗又有怎样的特点?背景展示钱钟书(1910-1998)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曾立下志愿:横扫清华图书馆——建立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观念;留学英国,通晓多国语言。作品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知人论世加深印象深入推进这篇课文是可以分为四段:第一部分(第l段)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比较文学的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3——7段)第3段:中国诗篇幅短小;第4、5段: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6段:笔力清淡,词力安和;第7段: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总结:前面,我们给课文分了段,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了全文线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学习这篇课文,来了解中国诗和外国史有哪些特点,了解它们的异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板书设计:【集体备课重点探讨问题】【组内意见和自我反思】【备课资源】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深入学习课文这是一篇演讲,面对一群不懂中国诗的外国人,作者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谈中国诗的?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作者做这次演讲,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外国人,这些人对中国诗虽有接触,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如果直接对他们大谈中国诗,他们肯定是听不懂的,所以,作者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中西诗歌进行对比,让听众在对比中来了解中国诗,这样,他们才能比较轻松地地了解中国诗。找出中国诗的特点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责”?从上下文来看,这是针对只读中国诗的人来说的,只读中国诗的人,就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将中国诗和外国诗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也就是中国诗的特点,他只会单就中国诗进行分析,不能“超脱物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来看待中国诗,这就是“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责”就要通过比较,找出中国诗和外国诗在特点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请同学们看书第二段,分别找出有关描写中国诗和外国诗特点的关键句子这一段讲的是诗的历史、规律:外国:史诗——戏剧诗——抒情诗诗史(规律)异中国:抒情诗——戏剧诗,无史诗从同学们找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是不相同的。面是第三段,这一段讲的是篇幅方面的特点,请找一下文中有关中国诗和外国诗特点的关键句子。外国:使得篇幅愈短愈妙篇幅同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音韵里的轻鸢剪掠这一段外国诗和中国诗都强调短,外国诗是在短诗中强调短,而中国的长诗比起外国诗也是很短的,这是二者的相似之处。下面我们来看四、五两段,这两段讲的是诗的韵味,看书找一下有关中国诗和外国诗韵味的关键句子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韵味同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诗和外国诗都具有暗示性,外国诗提倡“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都是说通过暗示可以使诗的韵味无穷,这是二者在特点上的相同之处。解决了中国诗和外国诗在韵味方面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二者在风格方面的特点,看第六段,找出有关中国诗和外国诗风格的关键句子。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风格异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同学们找出了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诗和外国诗在风格上是迥异的。下面来看看二者内容上的特点,请同学们看第七段,找出句子。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上也往往暗合内容同中国诗和西洋诗内容上无甚差异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诗和外国诗在内容方面无甚差异,作风上也往往暗合,这也是二者的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看第八段,找出结论。结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总结:上面我们跟着钱钟书先生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从诗的发展规律、篇幅、意蕴、风格、内容这几个方面学习了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下面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第二课时总结过渡:上节课我们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学习了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首先,作者点明立场: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就从诗的发展规律、篇幅、韵味、风格和内容五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其中,在发展规律方面:外国诗是先有史诗,后有戏剧诗,最后才是抒情诗,而中国诗就不同了,中国诗是先有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诗,没有史诗:在发展规律方面,中国诗和外国诗是不同的。在篇幅方面,外国的短诗也提倡篇幅愈短愈妙,而中国诗也是很短的,只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就算长诗,也只是音韵里的轻鸢剪掠,在篇幅方面,中国诗和外国诗都有提倡篇幅的短小。在韵味方面,外国诗提倡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提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二者特点上的相同之处。在风格上,作者说外国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而中国诗却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二者在风格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在内容上,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而且作风上也往往暗合,中国诗和西洋诗内容上无甚差异,这是二者特点上的相似之处。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明确了中国诗和外国诗的特点,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妙处。(四)品味文中的比喻句例1(第二段):“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百喻经》里面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句子中用的这些比喻有什么好处?作者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批评中国诗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欠缺,作者把中国艺术的思想体构比喻成“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是为了说明中国诗脱离实际,正是这种脱离实际基础的思想体构,才使得中国诗的发展不符合诗的基本规律;第二方面,这也是中国诗不能健康发展的原因。“聪明”两个字用了反语,讽刺这种脱离客观实际的创作态度,“流毒无穷的聪明”指出这种创作态度的危害。例子2(第三段):“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起西洋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轻鸢剪掠”原指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比喻简短轻灵,这里用来“轻鸢剪掠”和“闪电战”比喻中国诗,是为了形象地说明中国诗的简短。例子3(第三段):“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起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影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用鞋子比喻诗体,也就是诗的形式,用脚比喻诗心,即诗的情感和哲理,说明诗的形式要由是的情感和哲理决定,要符合表达情感和哲理的需要。这里,作者把中国诗人比喻成“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也就是用“樱桃核雕刻”和“二寸象牙方块雕刻”比喻中国诗,说明了中国诗篇幅短小。“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看得远”指意味悠远,“眉眼颦蹙”指的是使诗的篇幅变得短小,在这里的比喻用的很形象,使人感到幽默有趣。例子4(第四段):(修辞手法,作用)“这是一般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这里“一种怀孕的静默”运用了比喻,把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征比喻成怀孕的静默,怀孕的形象是不需要说出来,别人看得见的,如同说出来的话,而肚子中的婴儿是别人看不见的,却可以从怀孕的形象暗示出来,这就是不说出来的话,这是诗人要表达的价值所在,说明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例子5(第六段):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都听得见。体会这个句子用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前面,作者把说外国诗人的狂放“有拔木转石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从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诙谐,把中国诗人的狂放比喻成“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这里的比喻准确地写出了中国诗人作诗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写出中国诗无声胜有声的特点。例子6(第八段):(用的修辞手法,作用)有种卷毛凹鼻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中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要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在这里用狗作比喻,,通过对狗的不同叫法,说明不管是中国诗还是外国诗,首先它们是诗,比喻生动形象,写出对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例子7(第八段):读外国诗每有中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作者在这里把外国诗比喻成故知,说明各国诗里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读外国诗能对本国诗有更深的体会,更好的理解本国诗的特点。(五)全文总结钱钟书的这篇文章,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融汇多种知识,条理清晰,通过比较,阐释了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特点,并在文章中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从这些比喻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睿智,作者巧用比喻方法也是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应该学习的。布置作业【集体备课重点探讨问题】【组内意见和自我反思】【备课资源】

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199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诨的俗气。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傅德岷《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风景》(当代文坛199704)说,学者散文有着丰厚的学识、卓越的识见、高超的文字功底。这类散文熔历史、哲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但又不是“掉书袋”,而是把典故资料融于行文之中,文采斐然,深沉凝重,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并且学者散文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即用现代眼光、现代观念、现代意识去追溯历史文化的足迹,思考当今,从而提出醒世警人的见解来。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可以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没有对中国诗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挥出,“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象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

(2)通中外。

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对于中西文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从此文中,我们也可一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

1)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

2)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他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拉丁一次)

3)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法一次)

4)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印一次)

5)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美一次)

6)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英一次)

7)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英一次)

8)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法一次)

9)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绕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

10)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英一次)

11)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英一次)

12)西洋诗的音调像乐团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吹着芦管。(英一次)

13)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英、德、法、美各一次)

14)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拉丁一次)

15)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意一次)

16)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两节。(英一次)

17)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一次)

18)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英一次)

19)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美一次)

20)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希一次)

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

(3)通学理。

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学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达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4.2

2.钱氏文法的妙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一问题,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全文就这么几个字,但已经把作者的根本观点和原则交待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与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而又与之相异。

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又从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看出了他们的一致之处。

而其结尾更是深蕴无穷。如上文已经将中国诗的有关问题作了交待。结尾应该作出结论了,作者却暗示说,中国诗不过就是中国诗罢了。好是自然的好,但这是要根据不同的人而言的,如果你对它了解得越深,那么它的优点就越突出。反之,如果你并不打算了解它,那么,它也就公说公有理了。就好像人们对待巴儿狗一样。巧的是,作者这里还隐含着对那些持论不周,而又不学无术的人。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诗的本身。如果你不信这一套,就让哈巴狗来咬你。让“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只有把中国诗放在一个对比的天平上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这样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

有人指出,钱钟书的“引文虽多,却并不因此使人感到有里斯多德所称优美散文当备的‘首、腹、尾’一气相连的有机整体之生命感。此中的真谛,据我想来,不外有二。一为钱钟书继承了中国传统学者作文的‘家法’,二为钱钟书有极高的语言敏感,故所引诗文一般均系并不为人熟知而富有独特之美的佳句,再参之以作者本人议论的奇警,引文遂与议论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矣。”(胡河清《钱钟书文章之美发微》《中文自修》91/02)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4.3

3.钱氏语言之妙钱钟书语言之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文也不例外。本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但经过作者一番巧妙安排,却不乏多姿多彩。而这一特点的构成乃是由钱氏的比喻得来的。

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的认为的重要性展现出来了。

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可谓一语道破天机。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

其他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只吹着芦管”。把中国诗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都极具魅力。

此外如“让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不可轻信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等等,无不惊警动人。阅读中要细细品味。

此文开篇取其大意,卒章显其精神,中间横加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