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课件地震灾害_第1页
安全课件地震灾害_第2页
安全课件地震灾害_第3页
安全课件地震灾害_第4页
安全课件地震灾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灾害学

主讲人

:范涛1第3篇地震灾灾害第8章地震概述第9章抗震概念设计的总体原则2第8章地震概述什么是地震?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2006.332004年全球地震活动情况全球2004年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2004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1次地震情况2006.34第8章地震概述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6度以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对于地震灾害要以预防为主,但是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地震的准确预报仍然十分困难。因此根本性的措施就是采取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防止严重破坏,避免倒塌。2006.35第8章地震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集中,经济的发展,尽管是在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有所减少,但是产生的经济损失却越来越严重。一次大地震可能在数十秒时间内将一座城市夷为平地,交通、通信、供电、供水、供暖等生命线工程中断,并往往导致严重的次生灾害,例如火灾、水灾、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疾病等。如何防止、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是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技术人员肩负的重要使命。2006.36第8章地震概述8.1地震类型、成因和地震波8.2地震震级和烈度8.3基本烈度和地震区划图8.4地震活动概况及其分布8.5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8.6地震的破坏作用8.7地震灾害实例8.8减轻地震灾害的基本对策8.9地震应急活动2006.378.1地震类型、成因和地震波8.1.1地震类型地震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称为震中。地球上某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附近地区称为震中区,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2006.388.1.1地震类型地震按其成因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两类。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水库储水、深井注水等原因所引发的地震,这种地震强度一般比较小,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少。如果矿山开采后留下采空区,而这些矿坑的顶板岩层比较破碎,强度较低,矿柱和顶板承受不了巨大的地压,就会产生塌落,引起地震。

在国外曾经发现过矿山塌陷地震震级最大可达5级,在我国已发生过近4级的矿山塌落地震。如1972年在山西大同煤矿发生的采空区大面积顶板塌落,引起最大震级为3.4级的地震。2006.398.1.1地震类型诱发地震水库地震是因水库蓄水而诱发的地震。有些地方,历史上没有或很少发生过地震,但在兴建大型水库后,地震频频发生,甚至发生强烈的破坏性地震。我国已有21例水库发生诱发地震,如广东新丰江水库地区,历史上很少发生地震,但自1959年截流蓄水后不久,便频繁出现小震活动,并于1962年3月19日发生了6.1级的强烈地震,其后余震活动持续不断。2006.3108.1.1地震类型诱发地震一次核爆炸本身就产生一次地震,爆炸中心相当于一个6级左右的地震源。同时,爆炸可诱发构造地震,表现为核爆炸后接连发生地震,就如大震后的余震。如1968年美国完成地下核试验就引起了地球1万次余震;1976年美国进行核试验几分钟后发生了危地马拉地震,使几万人丧生;1985年法国在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核试验后,发生了墨西哥地震及邻近国家的多次地震。2006.3118.1.1地震类型诱发地震在油田开采中,广泛采用人工注水驱动工艺,从而产生油田注水诱发地震。例如,1970年3月8日加拿大斯内普油田注水导致5.1级地震。油田注水地震一般震源浅,震级也不高。2006.3128.1.1地震类型天然地震又可以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击地面引起的地震。例如,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喷发产生的地震相当于6.7级。火山地震的影响范围较小,不会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和人畜伤亡。这类地震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度尼西亚、南美等太平洋沿岸国家,在我国很少见。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2006.3138.1.1地震类型天然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得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一般简称为地震,目前我们常说的地震就是指的这种地震,它也是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的主要研究对象。构造地震发生的次数多,影响范围广,占地震发生总数的90%以上。绝大多数构造地震属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将一座用了近百年时间才建设起来的工业城市几乎夷为平地。2006.3148.1.1地震类型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60km以内,约占地震总数的70%左右。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60~90km之间,约占地震总数的25%左右。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上,约占地震总数的5%左右。世界上大多数的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5~20km之间。目前记录到的最深震源为720km。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当震源较浅时,波及的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当震源深度较大时,波及范围较大,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这是由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通过长距离的传播时,其中的大部分能量将被岩层所吸收。2006.3158.1.1地震类型根据震中距的大小,地震又可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震中距在100km以内的地震叫地方震;震中距在100km~1000km之间的地震称近震;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称远震。据震级大小,地震可分为七类,见表10-1。2006.3168.1.2地震成因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2006.3178.1.2地震成因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一般厚33公里(大陆)或7公里(海洋)。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部地壳只有大陆有,海洋基本缺失。上部地壳主要为花岗岩层,下部地壳主要为玄武岩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870公里左右。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统称为岩石圈。

地球的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为3473公里左右。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则是固体物质。地核的物质成分同铁陨石相似,所有有时又叫“铁镍核心”。2006.3188.1.2地震成因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2006.3198.1.2地震成因关于地震的成因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早期的地震成因倾向于断层学说,近期的观点倾向于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为后来的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左右,美国地质学家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构造带——海岭、岛弧、平移大断层等所割裂的若干板块。板块的概念系指全球岩石圈板块,厚约50—150km,其下为一塑性软流圈(层),属上地幔上部,厚约100—200km。2006.3208.1.2地震成因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又包括大片海洋。六大板块又可分成若干小板块。如美洲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小板块,亚欧板块可分出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小板块等。板块以一定的边界(海岭、岛弧一海沟系、转换断层)来划分,其多以洋底张裂带、转换断层、消亡带、地缝合线为分界线。有的板块内部强度较大,比较稳定,主要活动与变形发生在板块边缘,即板块交界处。2006.3218.1.2地震成因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岛弧与海岸山脉;板块碰撞,形成山脉;板块分裂,形成裂谷、洋中脊和海洋;板块错动,形成转换断层。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较为合理地解释世界地震分布现象。据历史资料统计,全世界8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缘,其余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我国的台湾岛和日本都位于大板块的交界处,所以是地震的多发区。2006.3228.1.3地震波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中传播的位置的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1.体波体波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体波根据其介质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2006.3238.1.3地震波纵波的介质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相同,是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压缩波。纵波一般周期较短,波速较快,振幅较小,在地面上引起上下颠簸运动。纵波由于波速较快,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最先达到,因此纵波也称为初波、户波、压缩波或拉压波。纵波波速一般用υp来表示,在地壳内纵波的传播速度一般为200~1400m/s,根据弹性动力学可以得到:2006.3248.1.3地震波横波的介质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垂直,是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剪切波。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波速较慢,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横波由于波速较慢,在地震发生时达到的时间将比纵波慢,因此横波也称为次波、S波、剪切波、畸变波和等体积波。横波波速一般用υs来表示,在地壳内横波的传播速度一般为100~800m/s,根据弹性动力学可以得到横波波速:2006.3258.1.3地震波横波的波速总是小于纵波的波速,所以当地震发生时,地震中心区域的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地基土中纵波和横波的波速参考值见下表。2006.3268.1.3地震波2.面波面波为在地表面传播的波。面波主要有瑞雷波和乐夫波。面波质点振动方式a)瑞雷波质点振动b)乐夫波质点振动

2006.3278.1.3地震波(1)瑞雷波传播时,介质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椭圆运动。椭圆上任意一点在横轴上的投影为介质质点的水平位移,在纵轴上的投影为介质质点的竖向位移,由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合成后的矢量为介质质点的总位移。当经过一个周期的振动,质点位移矢量就描绘了一个椭圆。总之,表面介质质点运动对于波的传播方向而言,其轨迹就是一个逆转的椭圆。椭圆的长轴与地表面垂直,而短轴则与地表面平行,长短轴之比就是竖向位移分量和水平位移分量的幅值之比。瑞雷波是形成地面晃动的主要原因。瑞雷波的波速与横波波速的近似关系:2006.3288.1.3地震波(2)乐夫波传播时,质点在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表现为蛇形运动。面波是经过地层界面的多次反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面波周期长,振幅大。由于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故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面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最大。利用纵波、横波和面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大致确定震源的距离。2006.3298.1.3地震波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人们一般通过记录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来了解地震动的特征。对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可以得到地面运动的速度与位移。从前面对于地震波的介绍可知,地面上任一点的振动过程实际上包括各种类型地震波的综合作用。因此,地震动记录的最明显表征是其不规则性。但是,详细分析后可知,可以采用有限的几个要素来反映不规则的地震波。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2006.3308.2地震震级和烈度8.2.1地震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

里氏震级M——1935年由里克特给出公式:M=lgA

A是标准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地动位移。标准地震仪:周期0.8s,阻尼系数为0.8,放大倍数2800的地震仪。2006.3318.2.1地震震级震级与震源释放能量的大小关:lgE=1.5M+11.8

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2×106J。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1.5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2006.3328.2.2地震烈度1.地震烈度和烈度表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地震烈度——地震时在一定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2006.3338.2.2地震烈度地震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大致关系2006.3348.2.2地震烈度烈度表——评定烈度的标准在没有仪器观测的年代,只能由地震产生的宏观现象,包括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和地表的破坏程度等总结出的宏观烈度表来评定地震烈度,我国第一个地震烈度表“新中国地震烈度表(1957年)”就是这种地震烈度表。1980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中国地震烈度表》在1957年烈度表的基础上列入了平均震害指数、地面运动加速度和速度等定量指标,因而这个烈度表的特点是既有定性的宏观指标,也有定量的物理指标。2006.3358.2.2地震烈度1999年4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实施《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1999),该标准是在1980年地震烈度表的基础上制订的。在制订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十多年来地震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的分析结果,运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的经验,以及强震观测资料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并参考了《欧洲地震烈度表》(1982)。震害指数是从各类房屋的震害调查和统计中得出的,反映破坏程度的数字指标:0表示无震害,1表示倒平。2006.3368.2.2地震烈度应用新的地震烈度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评定烈度时,Ⅰ-V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Ⅵ-X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Ⅻ度以地表现象为主;②在高楼上人的感觉要比地面上人的感觉明显,应适当降低评定值;③表中房屋为单层或数层、未经抗震设计或未加固的砖混和砖木房屋。对于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表中各烈度相应的震害程度和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④平均震害指数可以在调查区域内用普查或随机抽查的方法确定;⑤在农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在城镇可以分区进行烈度的评定,面积以1km2为宜;⑥凡有地面强震记录资料的地方,表列物理参量可作为综合评定烈度和制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依据。2006.3378.2.2地震烈度2.平均震害指数——解决评定建筑物破坏情况量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将建筑物破坏程度由完好到全部倒塌之间分成若干等级,每级用震害指数表示。建筑物破坏程度类别与破坏程度震害等级见下表:2006.3388.2.2地震烈度2.平均震害指数某类(如第j类)房屋震害程度,用震害指数表示为:上式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该类房屋的平均震害程度。通过各类房屋不同震害指数计算,可以对比各类房屋之间抗震性能的优劣。为了确定某地区房屋的平均震害情况,可求出该地区各类房屋(有代表性的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即:2006.3398.2.2地震烈度3.烈度衰减规律和等震线地震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加而减小。烈度相同的区域的外包线称为等震线,它和地理学中的等高线类似。理想的等震线是以震中为圆心的同心圆。通常采用的地震烈度衰减公式为:式中I0——震中烈度;Ii——等震线烈度;

h——震源深度;r——等震线半径;

S——烈度衰减系数。2006.3408.2.2地震烈度烈度衰减系数S的大小表征地震烈度衰减的快慢,是研究烈度分布和衰减规律的重要参数。S的大小与场地条件、地震震级等因素有关。实际上,由于建筑物的差异,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的影响,等震线一般是一些不规则的封闭曲线。各条等震线之间的烈度一般按相差1度来描绘。一般而言,等震线的烈度随着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但是由于局部地形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烈度异常的情况例如在等震烈度区内出现明显高于或低于该地区烈度的区域,称为烈度异常区。我国通过大量的统计资料得到烈度Ii、震级M和震中距r之间的关系,即:2006.3418.3基本烈度和地震区划图

8.3.1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一定时间内(一般是指5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近20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了如下抗震设计理念:在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寿命期限内,对于不同频度和强度的地震,要求建筑物具有不同的抗震能力。如果要求建筑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破坏,这在工程实践上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理的。这就涉及到如何定义小震和大震,以及在各基本烈度区小震和大震的烈度如何取值的问题。2006.3428.3.1基本烈度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一般认为我国地震烈度的概率密度函数符合极值Ⅲ型分布,如下图所示:从概率意义上讲,小震是发生概率最大的地震,也就是烈度概率密度函数分布曲线上的峰值对应的多遇烈度。因此采用多遇烈度作为小震烈度是适宜的(小震烈度又称为多遇烈度或众值烈度)。2006.3438.3.1基本烈度小震烈度和大震烈度与基本烈度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对我国华北、西南和西北45个城镇的地震烈度概率分析,基本烈度大约为结构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并分别计算出这45个城镇在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与多遇烈度的平均差值为1.55度。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基本烈度和多遇烈度之差为1.55度。例如,对于基本烈度为8度的地区,其多遇烈度,即小震烈度为6.45度。2006.3448.3.1基本烈度规范规定取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作为大震烈度(或称为罕遇烈度)。大震烈度比基本烈度高出l度左右。三个水准烈度的关系2006.3458.3.2地震区划图

地震区划是依据地质构造资料、历史地震规律、强震观测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给定某一地区(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如50年或100年)关于某一烈度(或地震动加速度值)的超越概率(如10%),从而可以将该地区划分为不同烈度所覆盖的区域,这种工作称为地震区划。为了使用以设计基准期内一定超越概率为基础的抗震设计,国家地震局应用综合概率方法编制了重现期为475年(即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区划图,这就是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于1992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该区划图给出了全国各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分布,可供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以及制定防灾减灾对策使用。2006.3468.3.2地震区划图

地震区划作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主要依据,应该明确地给出抗震设计所需要的参数,目前在抗震设计中应用的主要参数包括地面运动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进一步还需要可以用来确定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的地震动强度、频谱特性和持续时间等强震地面运动的三要素。此外,从不同工程的设计基准期来说,还要求给出未来20年、50年、100年、200年内地震动三要素的不同概率估计。应用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地震区划对于满足上述要求在原则上是完全可行的。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基础资料的不足。2006.3478.4地震活动概况及其分布8.4.1世界地震活动根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平均发生500万次左右的地震,其中,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约1000次左右。震级在7级以上,震中烈度在9度以上的大地震每年发生10余次,对于震级在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1次左右。

20世纪以来死亡人数超过10000人的地震共计30余次。破坏性地震并不是均匀地分布于地球的各个部位。根据地震的历史资料,将地震发生的地点和强度在地图上标志出来,也就是绘制震中分布图。2006.3488.4.1世界地震活动通常可以划分出四条全球规模的地震活动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世界上两条主要的地震活动带。2006.3498.4.1世界地震活动1.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全长达到35000多公里,地震活动极为强烈,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该地震带释放的能量占全部地震能量的75%以上,全世界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于此。它北起太平洋北部的阿留申群岛,分东西两支沿太平洋东西两岸向南延伸。2006.3508.4.1世界地震活动1.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的东支经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国西海岸、墨西哥、中美洲后直下南美洲。其中南美洲的智利大地震反复发生,康塞普西翁城三个世纪三次被地震摧毁又三次重建。美国的加利福尼亚至墨西哥,近100年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26次,俗称“地震之乡”。环太平洋地震活动带的西支经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群岛向南,经过澳大利亚到新西兰与南太平洋衔接。该地震带平均宽度200公里左右,震源最深达到700公里。2006.3518.4.1世界地震活动2.地中海一喜玛拉雅地震活动带地中海一喜玛拉雅地震活动带西起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抵达帕米尔,沿喜玛拉雅山东行,穿过中南半岛西缘,直到印度尼西亚的班达海与太平洋地震带西支相接,总长20000多公里,因其穿过欧亚两大洲,因此也称为欧亚地震带。除太平洋地震带外几乎所有的中源地震和大的浅源地震都发生在此带内。释放能量占全部地震能量的15%左右。2006.3528.4.2中国地震活动1.中国大陆地震条带分布特点中国大陆受到太平洋板块向西,印澳板块向北,欧洲板块向东的挤压和推动。当这种挤压和推动产生的应力在大陆岩石圈中持续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超过岩石圈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则在大陆地壳上就会破裂而产生地震。我国是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的地震分布具有条带分布的特点,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2006.3538.4.2中国地震活动5个地区: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一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玛拉雅一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2006.3548.4.2中国地震活动2006.355趋势分析印度板块菲律宾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2002.3.3

M7.12003.9.22

M7.22003.9.27

M

7.92002.3.31

M7.52002.6.29

M7.2北美板块2003.9.26

M8.0?2004.9.5

M7.4、7.22004.10.23

M7.02002200320042004.11.29

M7.12002~2004年中国及邻区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2006.3568.4.2中国地震活动2.我国的地震记录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地震历史资料丰富,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地震灾害记录可以追溯到4500年以前。关于地震的直接纪录,一般认为始于公元前1831年的泰山地震。1955年,我国曾经对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地震历史资料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统计结果表明,截至1955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地震有8000多次,造成灾害的地震记录有1000余次。2006.3578.4.2中国地震活动3.我国地震活动特点我国境内发生的地震,大多数属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东部较浅,西部较深。这种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与我国的西高东低的地势相关。从我国地震历史资料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定地区内的地震活动,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疏密交替的现象。相对沉静的平静期和相对频繁的活跃期交替出现。地震活动的这种规律性是与地震带内的能量积累和释放过程密切相关。在地震工程学中,从一个平静期的开始到下一个活跃期的结束称为一个地震活动期。2006.3588.4.2中国地震活动中国地震活动的主要特点:

1)中国地震活动分布范围广据历史记载,中国的绝大多数省份都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地震基本烈度6及其以上地区的面积占全部国土面积的79%。由于地震活动范围广,震中分散,再加之科学技术上的原因,以致不易捕捉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难以集中采取防御措施。2006.3598.4.2中国地震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