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篇【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通过动手操作,进步学生的作图才能,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2、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展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了画纸、三角板、量角器、铅笔等学惯用品。老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图片。教学设计:一、兴趣引入。老师:〔出示由各种角构成的图片〕,学生欣赏,说观察的感受。生活中的这些美丽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用各种角。〕这些角又是怎样画出来的?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画角?引出课题:画角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师:接下来老师准备了几项活动,希望同学们在理论活动中掌握画角的技能。活动1:画出60°的角。1、请学生猜一猜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2、引导学生用三角板拼角,用这些角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说说所拼的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量角验证,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个活动中师只是提出画角的要求,但是学生用什么方法没有限制。〕3、你用什么方法画出了60°的角?学生根据自己的做法答复和演示。活动2:画出85°的角。1、师:假如要画的不是上面这些特殊角,比方画一个85°的角应该怎么办?〔这个活动师仍然不提出详细的描画方法要求。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用三角板不容易画出这个角,应该使用量角器才能准确的画出这个角。这时引导同学提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的角都能用三角板准确地画出来。〕2、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可以讨论后再完成。活动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两个角组合可以画出15°、30°、45°、60°、75°、105°、90°、135°、150°、120°等角。〕活动4:画70°,115°的角。1、说说你想用什么工具帮助你画出这些角?〔用量角器画这两个角。〕2、学生动手画角。3、活动后师及时问,怎样使用量角器画角?活动5:归纳总结1、先让学生说说画角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进展小结。〔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2、让学生同桌讨论:画角时,当量角器有两圈刻度时,是看里圈还是看外圈?小结:领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内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内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假如先画的那条射线是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那么找点时就应该在外圈找所要画的角刻度线。3、用量角器画55度和140度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4、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学生举例。例如要画一个120度的角,结果画了一个锐角出来,利用角分类来判断就知道是画错了。三、稳固练习。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和45度的角。2、用量角器画出15、80和165度的角。〔1〕合作交流;〔2〕集体校对。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45、135的角,让学生演示其折角的过程。板书:画角〔1〕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点。〔3〕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1、进一步稳固平闰年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能计算经过时间。教学重点: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方法。教学对策:尽量联络同学的生活实际,积累同学的生活经历,便于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学准备:补充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稳固1、对年月日的知识你理解了多少?2、根本练习:〔1〕平年一年有〔〕天,闰年有〔〕天,相差的天数出如今〔〕月。〔2〕今年是20〔〕年,是〔〕年,我国将在〔〕年召开奥运会,这一年是〔〕年。二、计算经过时间1、成功小学从7月1日开场放暑假,到9月1日正式开学,成功小学放暑假一共放了〔〕天。同学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明确:7月1日也是算在放暑假之中的,7月份一共放了31天,8月份也是31天,9月1日已开学,不能算在放暑假中,所以暑假一共放了31+31=62天。假设从7月5日开场放暑假,到8月29日开学,一共放了〔〕天。2、妈妈所在的班组从3月22日到4月10日,一共加工了200套服装,这个组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套服装?重点理解:3月22日到4月10日在计算时两头都要算,共20天。3、出示:第21页考虑题引导同学理解:计算农作物的生长期,计算的方法各地不同,可以两头的天数都算在内,也可只算一头的。假设两头的天数都算在内,那么这三样农作物的生长期分别是几天呢?先独立算。交流计算方法。4、今年几岁了?〔9岁还是10岁〕引导同学理解:周岁与虚岁不同算法,周岁只算一头时间,虚岁两头时间都算,所以虚岁比周岁要大1岁。5、小结:我们在计算经过时间时,要结合详细情况来看经过的时间是算一头还是算两头。6、练习:〔1〕从今年的10月1日到明年的2月1日,经过了〔4〕个月。〔2〕从今年的10月到明年的2月,经过了〔4或5〕个月。板书设计:补充练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1〕两头都算〔2〕一头算一头不算〔3〕两头都不算补充练习:计算经过的时间〔年、月、日〕〔1〕两头都算〔2〕一头算一头不算〔3〕两头都不算小学数学教案篇3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开展统计观念。2。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自己的同学,理解自己的班级,培养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体会合作的意义,感受集体的力量。活动准备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成长记录工程包括:学号、出生年月、身高、体重、个人爱好、个人愿望等根本情况。活动过程一、理解谁产生统计需要出示本班学生变动情况统计表:上学期末本学期转入本学期转出人数4251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新学期我们班转进来5位新同学,转走了1位同学,46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你们是否理解自己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一些个人情况呢?〔板书:理解谁〕[评析:从班级学生人数的变动谈起,创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境,引导学消费生理解同学、理解班级的心理需求,为确定统计对象打下深沉的感情根底。]二、理解什么明确统计内容提问:你们想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呢?〔板书:理解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想到:想理解同学的身高、体重;想理解同学的出生年月;想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想理解同学的家庭成员;想理解同学的家务劳动等情况。〔板书: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引导:同学们想理解的内容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先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兴趣小组等情况,好吗?〔我们加横线,下面板书:班级〕[评析:确定统计对象后,需要细化统计内容。老师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释放学生基于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后与学生协商,缩小研究范围,过渡到本节课的活动内容理解我们自己,使学生经历统计内容的产生过程。]三、怎样理解确定统计方法1。讨论搜集数据的方法。小组讨论:要统计这些内容,应该怎样理解,怎样搜集这几方面的数据呢?〔板书:怎样理解:搜集数据〕全班交流,老师相机介绍一些搜集数据的方法。〔板书:个人理解、小组搜集、查阅档案、问卷调查〕2。分工合作搜集数据。要求:为了便于同学们进展统计,我们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把身高、体重归为第一类统计内容,把生日、年龄、兴趣小组归为第二类统计内容。〔板书:第一类,第二类〕每个小组在两大类中各选一个统计内容开展统计活动。〔老师协调各小组选择的内容〕小组分工:4人负责搜集数据,1人负责汇总,1人负责校对监视。〔板书:分工合作〕学生分小组搜集、整理数据,老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进展组际合作,组织一样研究内容的小组开展交流活动。汇报:你们小组搜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数据?请把你们搜集的数据展示给大家。提问:搜集好数据,接下来该做什么?〔板书:怎样呈现:统计表,统计图〕[评析:搜集数据对于保证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搜集数据方法的处理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人力资〔例如小组合作与交流〕和环境资〔例如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从而表达方法的多样化。在统计内容的分配上,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防止同一类型〔统计表或统计图〕的统计内容学生屡次重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时机稳固分段整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四、理解后怎样呈现制作统计图表1。讨论统计图表的分段方法。找出范围:从刚刚小组的汇总中,你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范围了吗?分段整理:根据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你认为身高怎样分段比拟合理?其余统计工程呢?2。各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3。小组汇报与互相评价。4。小结:通过刚刚的统计活动,大家已经理解了我们自己,说说你理解了些什么?理解了我们自己这么多的情况,有什么用呢?〔板书:有什么用处〕〔学生自由答复〕[评析:根据数据特点将数据进展合理分段是分段整理数据的难点。老师充分利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统计数据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灵敏运用已有的统计知识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五、理解后有什么用处知道统计用处谈话:统计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理解我们,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订做校服。提问: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应该给服装厂推荐哪一张统计表呢?追问:是否可以直接推荐这一张身高情况统计表呢?引导学生联络前面学过的知识,明确应该按照服装行业的统一规定将学生的身高情况按大号〔140~149cm〕、中号〔130~139cm〕、小号〔120~129cm〕重新分段统计。学生按要求重新分段统计。2。最受欢送的节目。提问:学校举行艺术节,最受我们班同学欢送的会是哪一个节目呢?应提供哪张统计表?学生交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评析: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通过统计活动获得需要的相关数据和适宜的呈现方式后,老师创设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选择统计图表或改造统计图表,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六、回忆反思,拓展延伸总结: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延伸:假如把我们学校的同学都看作一家人,你想理解什么呢?〔板书:学校〕课后,我们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再次合作,搜集学校同学的有关数据开展统计活动。[评析:全课以理解我们自己为线索贯穿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实际应用。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深化,学生从统计班级的课内活动到统计学校的课外活动,理解我们自己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可谓知识与情感双丰收。]总评理解我们自己是安排在统计单元知识后的一次理论与综合应用活动,教学活动能围绕着理论与综合的课型特点展开。第一,注重理论性。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详细情景的感召下,自觉引起应用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心理需求,进而在确定统计对象、分解统计内容、讨论统计方法、制作统计图表、感受统计应用等系列理论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交流,全面而深化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第二,注重综合性。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让学生在制作中比拟,在应用中选择,进一步体会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特征。二是教学线索的综合。采用情感线索与知识线索齐头并进的形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推动中应用知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满足情感的需要。三是教学效果的综合。在统计的理论与综合应用中,全面进步学生的综合才能,如搜集信息的才能、分析^p判断的才能、合作交往的才能、知识应用的才能,同时还浸透了班集体建立、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想教育。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的』:一、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二、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教具准备』:积木玩具、水果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并猜测〔1〕组织学生背诵1~7的乘法口诀。〔2〕引导学生猜测8的乘法口诀。〔3〕揭题板书课题:8的乘法口诀。二、新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1〕提供积木玩具,引导学生观察。1、提问:这个正方体是由几个小积木组成的?那就是1个几?你能列出算式吗?那乘法口诀该怎么编呢?你会吗?根据学生的答复,老师板书:1个8是81×8=8一八得八追问:“一八得八”表示什么意思?2、假如老师要做2个、3个……8个这样的正方体又各要多少个小积木呢?这几句口诀你会编吗?3、分组交流根据学生的答复,老师板书:2个8是162×8=16二八十六3个8是243×8=24三八二十四4个8是324×8=32四八三十二……学生齐读算式和口诀提问:“三八二十四”表示什么意思?“八八____”又表示什么意思?追问:这些口诀只能写这么一个乘法算式吗?为什么“八八____”只能写一个乘法算式?〔2〕记忆口诀1、谁有好的方法快速记住口诀呢?有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呢?看看口诀上下两句的积相差多少?2、齐读口诀→分组读→分男、女生读3、师生对口令→男、女生对口令三、稳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口诀运用出示:四八三十二提问:那些算式可以用到这句口诀?生答,师板书。追问:3×8+85×8-8能不能用到这句口诀呢?为什么?〔2〕解答第71页第1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3〕解答第71~72页第2、4题〔4〕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创设情境:到8元水果超市里买水果你想买哪几样水果?说说你需要多少钱?四、全课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齐背诵8的乘法口诀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例3、例4、想想算算,练习二第1~4题。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和初步学会整百、整千数加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展口算;逐步养成探究、考虑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答。600里有几个百?300里有几个百?6000里有几个百?3000里有几个百?15个使是多少?14个百是多少?2、口算。60+3040+20xx+3050+870+560+4口口答时选择不同类型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3、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可以这样想:几个十加几个十是几个十,就是几十。按照这样的考虑方法,也可以口算整百、整千数。〔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3〔1〕出示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的。提问:按照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想,600加300就是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就是几百?600+300等于多少?师配合板书。谁来说一说,口算600+30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2〕出示第〔2〕题。提问:按刚刚口算600加300的方法,6000+3000要怎样想?得数多少?〔板书得数〕哪位小朋友再说一说,6000+3000是怎样口算的?请大家在第7页这道题里填上得数。〔3〕指出:口算几百加几百,或者几钱加几千,可以想几个百加几个百得几个百,是几个百;或者几个千加几个千,是几千。2、教学例4。〔1〕出示第〔1〕题。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算80+70要怎样想,得数是多少?让学生交流,引导得出不同的算法。结合学生汇报板书。〔2〕出示第〔2〕题。提问:900+500要怎样想?谁来说说900+500是怎样口算出得数的?学生填上得数。3、教学试一试。指出:几千加几百就是几千几百。三、稳固练习1、做想想算算第1题。2、做想想算算第2题。〔1〕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题,其余做在课本上。〔2〕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怎样想的,为什么上下两道题的数不一样?3、做想想算算第3题。4、完成练习二第1题。5、出示练习二第2题。6、指名学生口算练习二第3题。四、课堂作业练习二第4题〔一道学生看懂表格内容〕。小学数学教案篇6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会利用小数点的位置来进展名数改写。2、过程与方法:理解知识间联络,进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利用小数点位置挪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和名数改写的根本方法。引导学生进展知识迁移,从而掌握利用小数点的位置挪动进展名数改写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络,初步掌握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会利用小数点位置挪动进展名数改写。教学难点:单名数改写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的方法。打破方法:首先作好旧知的铺垫,复习名数改写的根本方法、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点位置挪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掌握出现小数的名数改写。教学过程:1、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1〕先让学生熟记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小数点位置挪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出何时乘进率,何时除以进率。〔3〕为学生编口诀:大变小乘正好,小聚大用除法。2、如何让学生可以又快又好地掌握单名数和复名数之间改写方法〔1〕首先牢记单位间的进率,并可以灵敏运用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2〕审题要仔细,看清楚是向哪级单位转化。活动总结:组内老师各抒己见,找出打破重难点的方法,尤其是老老师对此处学生经常出错的问题有哪些,如何来解决的建议和思路都给我们年轻老师有很大帮助。小学数学教案篇7教学目的1、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内容分析^p教学重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投影仪、不同长度的铅笔假设干、刻度尺。教学流程个性化设计一、导入新课。老师言语导入。师:通过同学们,我们每天在这间教室里学习,讲台是老师的好伙伴,课桌是同学们的好伙伴,今天,这两位伙伴有话要对大家说呢?大家听吗?录音:大家好!我是讲台,今天我想知道自己有多长,小朋友们能告诉我吗?还有我呢,我是课桌,我也想知道自己有多长,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能告诉我吗?二、新授1、桌子有多长。(1)估计活动。师:小朋友们,请大家先用手比划一下讲台有多长,课桌有多长。学生用手比一比,说一说。(2)实际测量。老师询问:同学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吗?学生答复可以用东西量。(3)讨论交流。让学生来说一说刚刚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桌子有多长。学生们说他用不同的工具量的。师总结:原来大家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标准也不一样,这样说起来真是费事。那有没有方法使测量的结果都一致呢?生说:可以用尺子来量。(4)认识刻度尺,用尺子量。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拿出刻度尺,认一认。师讲解:让学生知道刻度尺上每10个小格组成一大格,就表示1cm,即1厘米。让学生指一指从哪到哪是1厘米。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指甲盖、鼻孔等)2、量一量:铅笔有多长?(1)引导示范。师:首先我们应找到0刻度,把笔的一端对准它,看另一端对准哪个数值,再把它读出来。让学生想想,有时候一枝铅笔不会刚好是政厘米数,该怎么办?应该读出较为接近的整厘米数即可。(2)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展示测量的过程。二、完成练一练。1、第一题:先估计有多长,再量一量。2、第二题:蚂蚁搬豆。3、第三题:由学生独立完成。三、全课总结。今天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设计: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老师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比的方法。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测量的工具,老师及时补充。指导学生任意测量,再全班交流。小学数学教案篇8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1、在详细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用语言准确表达;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展观察的习惯,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开展为主”的思想,我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考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始终在我设计的详细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验上下空间位置关系。引入课题通过摸一摸自己身体的上下器官,让学生充分体会自身的上下,以便提醒课题。新授课我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很快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动物们为大树爷爷过生日,让学生说出:从上到下的顺序。以培养学生的按顺序观察的习惯。当学生说到谁在上面,谁在下面时,我给与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严密性,紧接着通过抓住孩子的个性,也在掌握上下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帮小动物找家这一活动,特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孩子学习劲正浓时,让孩子愿意且乐于动手摆的环节,“我说你摆”这一环节。能勾起孩子的思维,也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动手动脑,以便进步孩子动手动脑的才能,随之以游戏的形式来更好的活泼课堂气氛,我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我说“下”,学生在上面拍。这一环扣一环的情节,让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在详细情境中获得感性信息,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由于以上环节扣得比拟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为了不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更好的对上下有所掌握,让学生欣赏南京长江大桥,先让小组之间互相说说大桥上下物体的位置关系,以便学生更好地对上下的掌握。以上几个环节我认为条理比拟明晰,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在有声有色的教学中,抓住学生平时爱画画的特点,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拿出笔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的环节。这幅画且能表示上下位置关系,然后拿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并说说自己的构思。整节课接近尾声时,给孩子布置作业:下课后观察我们的教室,看看教室里哪些东西也可以用上下位置关系表示。这一环节更好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我认为还比拟成功,但是还存在着缺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以创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不断进步自身的业务才能。小学数学教案篇9教学目的: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在探究运算律的过程中,开展学生的分析^p比拟、归纳概括的才能,浸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拟强?谁踢毽子比拟强?学生自由发言。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3.导入新课。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展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根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加法交换律。〔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2〕列式解答。指名学生答复,老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老师板书:17+28=45〔人〕〔3〕观察发现。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一样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一样,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师板书:28+17=17+28〔4〕照样子写一写。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明确:假如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b+a老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老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3〕组织汇报交流。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45+23=68〔人〕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8+〔17+23〕=28+40=68〔人〕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观察、比拟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一样,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根据学生的答复,师板书:〔28+17〕+23=28+〔17+23〕〔4〕加深认识、探究规律。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45+25〕+16○45+〔25+16〕〔39+18〕+22○39+〔18+22〕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一样,加数的位置也一样;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追问:假如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师板书:〔a+b〕+c=a+〔b+c〕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三、反应完善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根据。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展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拟,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络。比拟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小学数学教案篇10【学习目的】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才能及估测的意识。3.在合作、讨论中去开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早有一个不详细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才能。)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答复,老师及时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减肥药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行李牌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节水水龙头项目营销计划书
- 动态心电监测仪产品供应链分析
- 2024年安庆宿松县中医院招聘劳务派遣工作人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初中历史】东汉的兴衰课件+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 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保障措施计划
- 生物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计划
- 积极心理学课程安排计划
- 内部控制审核方案计划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第一、二章 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甘肃卷)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考点+典型考题【每课】
- 2024义务教育艺术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免烧砖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筹备期间劳动合同的制定与实施
- 战舰波将金号拉片笔记
- DL∕T 1614-2016 电力应急指挥通信车技术规范
- 物联网产业贷款合同
- 2024年云南大理州州级机关统一公开遴选公务员16名(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