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5_第1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5_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5_第3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5_第4页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汇编五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材分析^p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⑴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⑵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别人合作;⑷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⑸具有回忆与分析^p解决问题的意识。概括归纳就是⑴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⑵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⑶培养学生与别人合作的意识;⑷培养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本节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络:学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根本性质和解方程的知识后,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本节内容的作用:⑴进一步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考虑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开展学生利用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⑶培养学生根据详细情况,灵敏选择算法的才能。学情分析^p1、老师主观分析^p:本班共有18名同学,学习根底较好,能独立考虑,具有一定的分析^p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的同学占到全班的33℅,学习根底薄弱,数学根底知识、根本技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缺乏分析^p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的同学占到39℅,其他同学学习程度中等偏下。2、学生认知开展程度分析^p:大多数同学对学过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根本掌握,对于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解答。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分析^p并找出等量关系,学会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老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先扶着学生走,再让学生试着走,最后让学生独立走”的教学策略。3、学生认知的障碍点:①如何去分析^p、找出数量间存在的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②如何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可以结合详细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②会把方程中含有小括号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求解的思路和方法。③使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才能。2、数学考虑:学生可以正确地审题、分析^p题意,考虑、分析^p找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②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3、情感与态度:在观察、考虑、探究、交流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究新知,通过观察、分析^p、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比拟、猜测、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究新知的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究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2)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展简便计算。教学难点:(1)引讨论发现规律的过程;(2)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学生情况:兴趣是的老师。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开展程度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之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有了这些认识根底,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究,发现并总结规律。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表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p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到达训练思维、培养才能的目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用故事导入新课,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中来。(1)找两名学生学生,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扮演猪八戒:14块饼平均分,2天分完;140块饼平均分,20天分完。(2)老师提问:真的像猪八戒想的那样,每天我可以多吃些了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啦。板书课题:商不变的规律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1)提出问题:大屏幕出示如下的算式。要同学们先计算出商,再从上到下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展比拟,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时间,小组交流讨论。讨论出结果后,用行动告诉老师。(2)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剧烈讨论,老师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发现规律。(3)汇报交流。等班里大局部同学都安静坐好后,老师先找两位同学说出他们分别计算出的上面式子的商,然后找位于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表述他们组发现的规律。把几个算式放在一起进展比照。经过比照,学生们会很容易地发现规律。先找班里左边的小组表述规律,他们会说“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也乘一个数,商不变”。这时,老师要老师适时加以评论表扬,说“你们组发现了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不变。有了这么棒的发现,真不错。”再找其他组进展补充,老师适时加以引导。全班有21个讨论小组,老师找10个组不断地进展加工补充。10个组占了全班将近50%的学生,经过这么多同学的补充和老师的引导,同学们最终会完好地说出这样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样的数,商不变。(4)老师质疑:还有其他问题吗?引出条件:0除外。为什么是0除外呢?生: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老师引导学生:你们觉得在这个规律中,哪几个词比拟关键?学生会发现:同时、一样、0除外。为什么说是“同时”、“一样”?可以举例子来证明,从而得出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样的数(0除外),商不变。引导学生用数学式子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老师板书(5)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发现并总结规律和过程,再从下到上观察这些式子,注意分别用第2、3、4、5式与第1个算式进展比拟,你发现了什么?有了刚刚总结规律的方法,相信同学们能很快发现并说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样的数(0除外),商不变。老师在刚刚板书的位置下面一行板书(6)老师总结:这就是商不变的规律。全班学生齐读并背诵这两条规律。(7)学生们发现了这两条规律,再回看课堂导入过程中分饼的故事,让学生们明白在刚刚的故事中,孙悟空正是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教育了贪心的猪八戒。三、稳固练习,扩展应用题目的设计都是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敏运用,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并学以致用。1.我来问,我来答(1)被除数乘2,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2)除数除以10,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2.判断对错。(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5,商就应乘25。()(2)两数相除的商是6,假如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商还是6。()(3)14÷2=7,那么(14×5)÷(2×3)=7。()3.从上到下,根据第一行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4.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直接由第1个式子到第4个式子,学生承受起来会比拟困难,所以用第2个式子和第3个式子作为过渡,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并得知第4个式子该如何填写了。4.自主评价,促进反思和大家分享一下,本节课你的收获吧!只要学生说出和本节课有关的学习内容,老师都适时加以表扬鼓励。让同学们自己反思学到的知识,既注重了学法、情感等方面的总结,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五、说练习的内容课堂作业:课本P955板书设计:商不变的规律小学数学教案篇3设计说明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本节课在此根底上学习小数点的挪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挪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究中获取新知。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挪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根底上讨论小数点向左挪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2.根据学生的认知构造,打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比拟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向右挪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在此根底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挪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数字卡片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详细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一)探究小数点向右挪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1.出示课件,提出疑问。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数点怎样搬的家?小数点的不断搬家使蚂蚁快餐厅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师生共同明确:小数点第一次向右挪动了一位,第二次又向右挪动了一位,快餐的价格在逐渐增加。3.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明确:快餐的价格由0.01元到0.10元,再到1.00元。4.请同学们认真观察,0.01、0.10、1.00的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5.学生汇报,交流结果。(1)小数点向右挪动一位。方法一:0.01元=1分,0.1元=1角=10分,10分是1分的10倍,0.1元是0.01元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挪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方法二:0.01是,0.1是,0.01是100份中的1份,0.1是10份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挪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方法三:0.1米看成1分米,0.01米看成1厘米,1分米是1厘米的10倍,0.1是0.01的10倍。所以小数点向右挪动一位,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2)小数点向右挪动两位。0.01元=1分1.00元=1元0.01的小数点向右挪动两位就是1,1元是1分的100倍,所以0.01的小数点向右挪动两位,小数就相当于乘100,得到的数是它的100倍。6.提问:假如小数点向右挪动三位、四位,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同桌之间说一说。7.小结:小数点太神奇了,它只要向右一跳就扩大,向右跳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向右跳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3.引导学生探究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4.经历与别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材分析^p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教学时,老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详细情境中探究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展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p辽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拟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拟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今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擅长提问、敢于创新的场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历,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课堂实录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展真实的购置。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理论经历。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置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详细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理论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才能。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一)为水果贴价格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生:香蕉、苹果、金橘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如今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苹果2元香蕉3元金橘4元橙子5元香瓜7元草莓8元(二)买水果1.教学乘加混合题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生很快乐。)师:如今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师:假如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生动笔计算。)师:如今我们进展小组交流,说说你刚刚是怎么算出来的。(小组交流。)师:如今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展汇报。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刚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生观察考虑。)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设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你能说明原因吗?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刚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4.提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三)猜一猜师:如今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观察25-27。)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如今我宣布我实际购置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一局部学生因猜中而欢呼。)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五)总结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六)布置作业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预计花费剩余(或补上)元元元教学反思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理论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那么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理论的时机。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考虑,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入。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老师提问、学生答复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可以答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泼的思维及表现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活力敏的反响、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理论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理论经历。因为,这其中包括购置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案例点评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历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亲密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络。老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开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最后,老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小学数学教案篇5教学目的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4.经历搜集、整理、分析^p数据的活动过程,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课前准备提早14~20天让学生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前14天的数据记录。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事先板书好课题:栽蒜苗。师: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