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市区域与空间战略研究PAGE28PAGE1目录TOC\o"1-2"\h\u32313第一章XX发展现状分析 2112221.1稳步发展的XX 2134931.2面临挑战的XX 3236511.3小结:忘掉辉煌,重新定位 530761第二章风暴前沿的XX——解读XX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 580242.1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 6249542.2中国宏观经济格局的变动 6159872.3西部大开发与东西交流强化 777042.4日趋白热化的区域竞争 7147002.5小结:正视变革,迎接竞争 77893第三章中心与边缘——XX的区域空间格局对比分析 7219813.1走在长江经济带的边缘 847823.2“巨人”身旁的XX:XX与长江三角洲 10121423.3XX与南京:竞争中的新定位 11135083.4一强多极:XX与省内城市 14211063.5小结:找准位置,主动出击 1928424第四章XX区域发展空间战略 20318294.1XX城市形成之历史分析 2080484.2继往开来-XX城市动力前瞻 21144744.3空间发展战略 23316614.4小结:内引外联,整体扩张 271499五、结论: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28XX城市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引言XX位于XX中部,江淮之间,地处东经116°41´~117°53´,北纬31°30´~32°38´,东连XX滁州、南与巢湖地区相望、西交六安地区、北接淮南市。由于XX接东引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经过多年的发展,XX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XX省乃至华东地区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从我国当前的宏观区位来看,XX正处在东部沿海向中部、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过渡地带,作为我国经济中心战略转移的支点,扮演着承东启西的重要角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XX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自身发展和区域交流中不断壮大,谱写新的辉煌。第一章XX发展现状分析1.1稳步发展的XX1949年建国初期,XX是一个仅有6.06万人口的小城市,工业总产值只有163万元,规模甚至不及省内的蚌埠、芜湖等城市。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2000年底XX的市区总人口达到134.7万,城市人口规模增长了20多倍,同年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35.2亿元,已经成为XX省内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同时也是我国四大科研教育基地之一。建国以来城市发展阶段分析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XX的城市发展可以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1.1.1第一阶段:“急速增长”1949年——1960年:XX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建国之初,XX境内除蚌埠、芜湖外,安庆、XX等其它各市人口均在10万人以下。城市生产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使得XX的城市经济进入了飞速增长的快车道,城市人口总体规模由1949年的6.06万增加到1957年的21.6万,平均增长率达到17.06%,工业生产总值由163万元增长到15929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7%。1.1.2第二阶段“停滞与调整”1961年——1977年:自然灾害是XX城市发展放缓的开始,六七十年代,受到国际大气候变化和国内政局的影响,全国的城市化进程都陷入了低谷,XX也不能例外,在经济方面,虽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工业投资率,但是经济效益却十分低下。1962-1977年XX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率降到了10%以下,城市人口规模在六十年代前半段甚至出现了下滑,成为了建国以来XX城市发展最为缓慢的一个时期。1.1.3第三阶段“稳步发展”1979年——2001年:XX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改革开放以来,XX的各项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实力也迅速增强,1992年进入了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名列26位。九十年代XX市区的平均GDP增长率达到了22.1%1根据当年价格计算,采用环比增长率,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率达到了3.1%,从图上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进入九十年代1根据当年价格计算,采用环比增长率1.2面临挑战的XX1.2.1尴尬的XX『区域位置』XX引以自豪的“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目前似乎并没有让XX从中找到更多值得骄傲的理由。作为东西交流的中间结点,一方面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与产业扩散,另一方面可以聚集西部地区的各种资源,一直以来只不过是XX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东部地区一直处在强烈的极化集聚阶段,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国家的宏观政策优势,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的聚集。这种情形之下,XX甚至全省与东部沿海地区在空间上的接近反而使得各种资源都不断的被东部沿海吸引而流失,更谈不上接受东部经济辐射带动和产业扩散。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强,对外经济联系相对较少,加之我国东西向的交通干道建设相对滞后,因此东西向的经济联系一直不成气候。不仅如此,XX并不是我国目前东西交通的主要交通枢纽,小规模的东西向过境交通无法为XX城市发展提供动力。既不能承东又无法启西,XX的“过渡区位优势”陷入了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1.2.2失落的XX『省会对比』1.2.2.1增长速度略输一筹进入九十年代以后,XX已经走上了稳步增长的快车道,城市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可是与东部乃至中部邻近省份的省会城市相比,XX同这些城市的相对位置不是上升了而是下降了。从1991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XX市增长了6.05倍,南京为5.22倍,武汉7.86倍,杭州6.89倍,济南6.34倍,南昌7.56倍,长沙7.13倍,郑州6.66倍。其他几座东部和中部省会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XX,即便南京的增长速度低于XX,但是由于较大的经济基数,同XX之间的绝对差距还是在不断的扩大。从人均GDP来看,XX已经被南昌超越,在这几座省会城市中名列倒数第二,不仅如此。XX同发达城市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1991年XX人均GDP为杭州的52%,而2000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了46.2%。XX与其他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城市市区人口(万人)市区GDP(亿元)人均GDP(元)市区GDP三产比例19912000199120001991200019912000XX102.4134.738.9235.23799174614.0:62.4:33.61.9:56.5:41.6杭州135.0179.298.4677.97289378292.6:55.4:41.92.1:46.3:51.6南京252.2289.5148.5775.65888267912.2:61.5:36.30.9:48.1:50.9济南234.6264.5104.24661.44443250065.7:56.4:37.92.8:44:53.2郑州173.2219.051.6343.52979156852.8:56.7:40.52:34.6:63.5武汉379.3749.2153.51207.04047161114.4:57.6:38.06.7:44.2:49.2南昌137.1170.240.9309.42983181792.7:53.7:43.61.5:52.9:45.6长沙132.7175.458.24415.34389236773.0:54.7:42.32.1:38.6:59.31.2.2.2结构调整稍逊风骚纵观九十年代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各个大中城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XX明显被其他城市甩在了身后。1991年各城市的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其中XX和南京都在60%以上,然而2000年大多数城市的三产比例都已经超过了二产比例,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只有XX第二产业仍高于第三产业15个百分点,尚未实现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的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XX城市发展速度,制约了XX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不利于XX作为中心城市综合职能的完善与提高,同XX科教基地的城市地位也是不相符合的。不仅如此,与邻近的长三角城市相比,XX的差距也十分明显,面对兄弟城市的快速发展,XX似乎变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在同周边省会城市的较量中处在下风。只有比其他城市更快的发展,更好的调整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1.2.3无奈的XX『省内』作为XX省唯一的大城市同时也是省会,XX因此也被视作XX经济理所当然的增长极,在省内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城市经济的增长速度上也是独占鳌头。2000年全市GDP增长了10.5%2以全省地级市市域GDP增长率为基准,高出第二位的铜陵1.4个百分点。然而XX在全省经济中地位提升却显得举步维艰,1991年到2000年XX市GDP占全省的比例由6.36%上升到10.72%,上升了4.36个百分点,同处中部省份的郑州市由1991年的6.32%上升到2000年的14.74%,上升幅度远远超过2以全省地级市市域GDP增长率为基准不仅如此,XX在产业结构方面的滞后也制约了XX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目前许多XX的省际城市早已出现了区外联系增长远远大过区内联系的现象,比如马鞍山在社会消费等方面已经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强度远远超过了同XX的联系。省域周边其他大城市虎视眈眈,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XX作为XX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受到自身条件和经济力量的限制,只能无奈的接受自身带动辐射乏力,城市腹地不断缩小的现实。1.3小结:忘掉辉煌,重新定位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增长,XX走过了一条辉煌的发展道路,已经由一个衰落的小城镇脱胎换骨成为XX省的中心城市,城市的首位度不断上升,在省级区域格局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达到了XX发展历史中的最高峰。但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XX在省际乃至区际中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发展空间也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偏安一隅,意恐难为。面对这种情况,XX市必须采取积极的发展策略,主动参加到城市竞争中去,摒弃局限于XX省的地域观念,突破固步自封的想法,从更大的范围考虑XX市的定位和发展,提升XX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第二章风暴前沿的XX——解读XX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2.1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WTO随着国际间交流的快速增长,国家之间的经济壁垒大大降低,金融资本、生产技术以及知识信息的全球化流动急剧加强,区域经济的外向性被空前的提升。区域甚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全球化导向十分明显,一些地区通过成功的利用全球化保持了自身的发展活力,比如,新加坡、冰岛等;也有一部分发达地区由于全球化变成了“问题区域”,为本地产业的空心化和举高不下的失业率而头痛不已,比如英格兰的北部地区;更多的不发达地区被孤立于全球化的过程以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地区被称为“边缘地区”,比如非洲的许多国家。我国于去年正式加入了WTO,随着经济壁垒的逐渐降低,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将会大大加快,我国城市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步伐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的城市将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应对更多的未知挑战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区或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资源可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失去作用,在新的条件下一些潜在资源可能粉墨登场,如果能够加以充分的利用,就能够成为城市迅速崛起的动力。对XX来说,扬长避短,顺应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将会有助于在纷纭复杂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地域分工中找到城市发展的契机。2.2中国宏观经济格局的变动从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整体格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重心有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趋势,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同我国另一个增长极——珠江三角洲已经形成了遥相呼应、相互竞争之势。不仅如此,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区位条件,广阔的腹地依托,良好的工业协作和文化环境基础使得长三角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很多学者都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长江三角洲的整体实力将会超越珠江三角洲,成为带动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不仅如此,在我国的“T”型开发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长江经济带也极有可能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发达经济走廊,我国早在1996年的发展计划中就已经把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作为即将形成的中国七大经济区之首,提出要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型经济带。”可以预见,随着长江三角洲的崛起以及长江黄金水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再加上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完全有可能成为又一个高密度城市经济走廊,发挥辐射带动全中国的作用。XX的位置正好处在这两个未来中国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充分利用这种临近的地缘关系可以为XX市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机遇。2.3西部大开发与东西交流强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会成为另一个中国经济区域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驱动因素。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国家战略,虽然学术界对于它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同看法,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西部地区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的逐渐上升必然伴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外包括东西部经济联系和交流的增强。我国传统的南北交流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格局将会发生转变,中部地区将会成为南北交流和东西交流的汇集之地,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势必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这个意义来看,西部大开发不仅会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更会为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难得的机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中部地区都可以借用东风,这种促进作用在南北和东西交通的枢纽地区应当会表现的更加明显。2.4日趋白热化的区域竞争随着全球化和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削弱,区域越来越成为拥有独立利益和自主权的单个主体,不仅如此,随着区际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传统的区域经济界限也存在着突破重组的可能,区域间的协作与竞争将会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也意味着,由于资源和空间的有限性,为了在经济体系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谁先把握住机会,占据领先位置,谁就能获得较大的发展,谁在竞争中处于下风,就有可能成为其他区域经济上的附庸,失去主动权,可以说,这将是一场决定城市未来命运的竞赛,每座城市都必须全力以赴。2.5小结:正视变革,迎接竞争可以预见,我国现在的区域经济格局在新的开放条件下还蕴含着剧烈变化的诱因,一场新的区域、城市竞争的风暴正在形成。XX正处在经济格局变动最激烈的长江三角洲边缘,XX在这一地区区域格局中的地位也面临着难以预料的变数,只有通过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市功能的完善,才能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趋利避害,在保持城市经济独立性的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第三章中心与边缘——XX的区域空间格局对比分析不可否认,XX是XX省域的中心城市,然而从全国经济的格局来看,XX却又处在我国几个经济核心地带的边缘。首先,从经济区来看,XX是上海的二级经济影响区,同时也受到武汉经济区的影响,却又没有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立起足够密切的经济联系;其次,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XX又不属于沿江产业轴带,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在了沿江城市经济产业的联系之外;最后,随着XX周边大城市的发展,与XX之间腹地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这种趋势延续下去,最终XX也许就会成为几大城市经济圈边缘的次级区域中心城市。”大边缘,小中心”可以说是XX目前在经济格局中地位的真实写照。因此,对于XX来说,如何利用核心和边缘的这种矛盾关系,将边缘区位转化为边缘门户优势,反而有利于XX中心城市地位的保持与提高,因为边缘地区也是城市生长阻力最小的地方。3.1走在长江经济带的边缘3.1.1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高的经济地带,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东起东方明珠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涉及七省二市,横跨东、中、西三个经济地带,沟通海陆,辐射全国。目前,全区土地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999年末总人口数为2.0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5%,全区GDP总值为22485.53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27.5%,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5倍3本处部分内容引自《中国长江经济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3本处部分内容引自《中国长江经济带》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作为我国两个重要的战略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的整体经济优势并没有沿海经济带那么明显,长江经济带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这也正说明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方面有着更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有关的测算,到2020年沿江七省二市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过沿海地区(不含沪苏浙)当年的水平。不仅如此,考虑到长江经济带沿岸城市良好的工业基础,以及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如果可以通过经济和产业的横向联系将这些城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长江经济带将会发挥沿海地区无法比拟的整体优势。注:杭州采用2000年行政区划调整前数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3.1.2长江经济带的“边缘次级中心城市”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上海作为龙头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南京、武汉、重庆可以作为长江流域的不同地域的一级中心城市,苏州、无锡、XX、南昌等等则构成了次级的中心城市。整个经济带可以大致分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三个部分。单从经济角度来看,以XX和芜湖为中心的皖中皖江经济区处在南京和武汉两座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低谷区,虽然经济的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经济产出水平。XX的人均GDP和经济密度指标已经接近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地区,在皖中地区与沿江的芜湖、铜陵、马鞍山等城市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城镇相对密集区,发挥着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但XX并不是一座沿江城市,它距长江还有100多公里的距离,1992年对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沿江地区经济规划的范围包含XX省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池州,并不包括XX。到1995年底,这一概念扩展成为“长江经济带”,地域范围也随之扩大,包括了沿江省份的省会城市。这种地域范围的扩大更多是从经济布局和带动辐射的“点轴带动模式”角度出发,对于经济联系强度的考虑并不十分充分。长江经济带不同地段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以大型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中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一些,比如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武汉经济圈、重庆成都经济圈等等;XX恰恰处在经济联系相对薄弱的地区,同本省沿江城市产业带之间的经济分工协作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城市群的整体性不强,再考虑到距离衰减效应,可以认为XX属于长江经济带的边缘地带。通过充分利用自己的边缘区位,一方面参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作,另一方面发挥极化作用,扩大自己在外围地区的腹地范围,将这种边缘区位转变成为“门户优势”,巩固提高XX次级中心城市的地位,XX具备了成为南京和武汉之间另一个中心城市的可能。3.2“巨人”身旁的XX:XX与长江三角洲如果说XX是上海的二级腹地的话,那么长三角地区就是上海无可争议的直接势力范围,许多长三角城市也正是依靠同上海之间的分工协作,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而迅速成长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已经成长为经济上的“巨人”,将XX远远地抛在了身后,面对这样的落差,XX应当何去何从?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对比中寻找到的差距也正是鞭策XX继续前进的动力。3.2.1长江三角洲概述长江三角洲地区4一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和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54一般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和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5按当年价格计算可以说,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最大的经济核心区,这不仅符合现实的发展状况,而且和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也十分吻合,要充分发挥上海辐射长江,服务全国的龙头作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和影响范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3.2.2机遇与挑战并存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在腹地的拓展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珠三角地区破碎的丘陵山地地形限制了其经济腹地的开拓,而长江三角洲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便捷的陆上交通体系,大大减小了经济联系衰减的摩擦系数,为腹地的扩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长江三角洲向浙南方向的延伸同样也面临着地形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而且与苏北地区相比,长三角西部地区无疑拥有更好的交通和经济基础条件,再加上国家开发长江经济带宏观战略政策的要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西扩势在必行,而XX正是首当其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皖中地区乃至长江三角洲北翼西段尤其是前者的城市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西扩将为这一地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必然改变这个远未发展成熟的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XX在区域经济格局中面临着重新定位的挑战。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XX在建立同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方面要应对比省内沿江城市比如芜湖、马鞍山、铜陵等有着更多的困难,如果无法正确应对,XX在华东地区甚至XX省的经济地位可能会被其他城市取代或者超越。但是,如果XX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将这种挑战变成机遇,放下省会城市的架子,主动接受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同其他甚至规模等级逊于自己的城市展开竞争,XX或许能够依靠西部和北部广大腹地的支持成为长江三角洲西部边缘的另一个中心城市。3.3XX与南京:竞争中的新定位XX与南京在历史上从来都不是对手,也许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联系,南京这座城市在历史上的辉煌是XX所无法比拟的,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甚至于到解放前,XX都只是七朝古都南京背影中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1952年XX成为XX省会,开始了自己成为XX省中心城市的历程,虽然从一开始紧邻XX的南京在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上都远远超过XX,而且XX一直被认为是南京经济区的二级中心,但是由于行政区经济的限制,南京与XX这两座直线距离仅仅150公里的城市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直接的经济隶属关系,保持了经济上相对的独立性。正是在这段时期里,XX的经济实力和城市规模都大大加强,虽然还不能同南京分庭抗礼,但是已经成长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XX分南京,前者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后者是拥有丰富历史底蕴的七朝古都,长江三角洲的副增长极之一,这正是合宁关系的新起点。3.3.1面临竞争的合宁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行政区经济的边界被逐渐打破,同时长江三角洲趋于白热化的竞争迫使南京将目光转向外围地区,历史上就与南京有各种密切联系的皖东城市相对密集区自然成为首选。虽然南京在长江三角洲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对缺乏绝对中心城市的皖中城市来说,南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与南京仅一界之隔的马鞍山同南京在经济上早已出现了高度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向南京靠拢。2001年“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提出更加加速了这种趋势,马鞍山、芜湖、滁州等都被划入了都市圈范围内。对于南京来说都市圈的成功实施意味着经济腹地的扩大和城市实力的增强,但是对于XX来说这却无异于釜底抽薪,不仅圈内城市的经济联系将逐渐转向南京,随着南京都市圈辐射力的增强,更多的都市圈周边城市比如巢湖、铜陵也有可能投入南京的怀抱,和南京形成直接的地域分工。在这种情况下,XX面临着和南京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一样的尴尬:只是XX面临的危险更大,甚至有可能从XX省的中心城市沦落成为南京都市圈的边缘城市,在XX省的地位也存在被南京都市圈所取代的可能。虽然在南京的战略构想中XX从来都不是一个威胁,只是南京经济协作区中的一个次级中心,但XX已经不是那个逆来顺受的小城镇了,这样的战略设计无疑会影响XX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XX的选择只有一个:竞争。3.3.2正视差距:XX与南京的较量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XX同南京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XX同南京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在总体规模上,还是在人均水平上,XX都找不到可以与南京相抗衡的优势所在。2000年合宁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市区人口(万人)市区GDP(亿元)人均GDP(元)货运总量(万吨)客运总量(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外商实际投资额(万美元)南京289.5775.626791943611165309966158313956402XX134.7235.2174615051760112923219045826310然而合宁之间的差距并不仅仅体现在市区经济规模和水平上,南京的县域经济水平也要远远高于XX,2000年南京下辖几县的GDP总量为245.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4%,而XX三县仅为89.5亿,占全市总量的27.5%。在交通区位条件上,南京依托黄金水道,加上发达的铁路、公路交通,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多种交通枢纽之一,反观XX的交通枢纽地位并不突出,甚至不如省内其他一些城市。就连XX一直引以为傲的科技和智力资源优势与南京相比也荡然无存,同样作为中国的四大高等教育和科研基地,虽然在人均科技人员的数量上南京要少于XX,但是南京的科教总体规模达到了38万,而XX科技人员还不到20万。不仅如此,南京在人才吸引上的优势和科研成果转化上的水平也是XX所难以企及的。从九十年代的GDP平均增长速度来看,XX市要略高于南京市,但是XX这种优势并不明显,举例来说,1999年XX市区和市域的增长率分别是15.3%和11.3%,南京的数字分别是11.1%和8.45%,2000年XX分别增长了12.4%和10.5%,而南京分别增长了13.7%和12.3%,在增长速度上双方可谓是各有千秋。根据行业分组人口反映的市区产业结构可以看出,XX与南京在产业内部结构上具有相当的相似度,这与两座城市在地域分工中所担任的角色有很大关系,同样是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全国的科教基地,和等级不同的工业城市。但是,随着南京和XX城市实力的发展和影响范围的扩大,两座城市之间的替代性相互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虽然南京吸引的外资规模要超过XX,但是从实际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XX的要大大高过南京,也就是说外来投资对于XX经济发展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南京,这也可能成为XX与南京竞争最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XX提供了一种思路。1999年合宁市区行业人口结构南京市区XX市区从业人数(万人)比例从业人数(万人)比例农林牧渔0.730.8%0.190.5%采掘业0.730.8%00.0%制造业38.2939.6%13.3136.0%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业1.71.8%0.792.1%建筑业7.257.5%2.617.1%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0.720.7%0.732.0%交通仓储邮电9.279.6%2.757.4%批发零售贸易业8.68.9%3.288.9%金融保险业1.912.0%0.942.5%房地产业1.451.5%0.290.8%社会服务业6.526.7%2.416.5%卫生服务福利业2.822.9%1.474.0%教育文化广播影视业9.089.4%410.8%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3.613.7%1.744.7%机关团体4.074.2%2.466.7%96.75100%36.97100%注:本表使用《2000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通过对比可以发现,XX在区域和资源禀赋条件以及经济基础上同南京有着不可逾越的差距,XX与南京在城市功能等各方面完全不处在同一个层次,如果不是面临着腹地丧失以及被边缘化的可能,主动接受南京的辐射,相互分工协作,扮演南京经济圈中次级中心的角色也许应该是XX的首选。3.3.3竞争与分化:合宁新型关系的起点尽管存在着巨大的实力差距,然而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XX别无选择,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找到并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这种竞争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空间上,要与南京展开城市经济腹地的竞争,利用自己在传统的经济、行政关系上的优势,加强辐射联系,尽量避免皖中、皖东地区被南京尽收囊中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城市产业上,竞争是也必须是有选择性的,XX必须确定自己在与南京竞争中的重点,全面竞争只能导致全面的失败。要利用自己的现有条件,集中力量,培育自己的相对优势产业,从而形成与南京竞争的突破口和支撑点。然而竞争只是合宁关系的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竞争不能掩盖XX与南京在其他方面的分工合作。南京在自己的优势产业上所形成的规模效益以及先发优势是XX难以比拟的,因此,在某些方面XX必须学会放弃,主动与南京接轨,避免盲目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这就需要XX不能仅仅从XX省域的范围来考虑同南京的关系,必须放宽视野,从自己同长江三角洲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等等关系的角度以及同长江中游城市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位,寻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避免与南京的正面冲突,在同南京城市职能的分化中寻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对于XX来说,与南京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竞争与分化只是这个矛盾的两个不同侧面,在相互的竞争中寻找分化,在分化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将是XX处理未来同南京关系的最佳选择。3.4一强多极:XX与省内城市3.4.1省内经济区划由于XX城市规模普遍未发育,中心城市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不强,属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可以覆盖全省的绝对中心。全省的经济区划十分破碎,覆盖面积都不大,根据XX有关部门的研究,全省总共可以划分为九个综合经济区:淮北市、宿州市为中心的淮宿经济区,阜阳市为中心的阜阳经济区,蚌埠市、淮南市为中心的淮埠经济区,滁州市为中心的滁州经济区,XX市为中心的XX经济区,芜湖市、马鞍山市为中心的芜马经济区,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经济区,铜陵市、贵池市为中心的铜池经济区,黄山市为中心的黄山经济区66引自XX经济区域布局研究
(由"十五"规划课题组提供),2000年XX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经济区的划分基本与此相同。3.4.2XX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对比:一强与多极2000年XX省主要中心城市市区主要经济指标市区GDP(万元)市区人口(万人)人均GDP(元)三产结构地方财政收入(万元)XX2352229134.67174671.9:56.5:41.6197004芜湖110421464.56171041.7:58.3:4072661蚌埠74661476.4297703.3:51.9:44.855372淮南984692137.9371399:50.7:40.357375马鞍山99315051.98191061.4:65.2:33.482751淮北68578779.5086263.6:61.6:34.748550铜陵57350834.82164711.6:59:39.543447安庆71307357.79123392.1:52.1:45.855940黄山35925840.84879717.6:28.9:53.525246滁州47248548.98964614.7:45.7:39.726404阜阳656974176.55372127.1:35.6:37.233325宿州569352167.14340636.7:28.4:34.930295XX省主要城市经济贡献率列表XX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滁州阜阳2000贡献率7.7%3.6%2.5%3.2%3.3%2.3%1.9%2.3%1.2%1.6%2.2%1990贡献率5.4%2.7%3.2%3.4%3.1%2.4%1.6%2%1%1.65%1%
九十年代,XX在省域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都有显著提高,增长速度也要明显高于全省其他城市,人均GDP水平的位次也不断提高,目前仅次于马鞍山处于第二位。从发展趋势来看,XX在XX经济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具体到产业结构,XX省内城市普遍处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三产比例除了黄山这个旅游城市以外大都相对偏低。XX也没有超出这个阶段,只是相对而言比其他城市略为领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产业上,XX并不具备垂直辐射其他城市的绝对能力。在未来一段时期内,XX的主要任务是在继续巩固发展工业的基础上,加大信息服务业的比重,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尽量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拉大与其他城市之间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差距,这是XX真正成为XX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XX作为XX的首位城市和唯一的大城市,虽然不具备绝对的领导能力,但是与其他省内城市相比,在城市整体实力和功能上明显高出一个档次,而且首位度一直不断上升,在省域经济中的地位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所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XX和省内其他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共同构成了XX经济增长的核心的这种局面可以概括为:一强多极。一方面,XX是省内最强大的城市,另一方面,XX带动全省发展的任务只有通过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实现。在XX省城镇等级结构中,XX、芜湖共同构成了具有全省意义第一等级,两个城市在全省经济中的贡献率占到了11.3%:这两座城市所在的皖中和沿江地区也是XX城市密度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就发展条件和趋势而言,这个地区最有可能发育成为XX的经济核心地带。但是即便是这两座城市所构成的核心区也不能覆盖整个省域,因而形成了了XX省破碎的格局状况。XX省内的经济格局是由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决定的,XX省的城市尚未到达“诸侯勃兴”的阶段,大家普遍处在早期的向心集聚阶段,对于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不明显,腹地范围普遍偏小,而且城市之间的从属关系也不十分明确,中心城市之间的互动相对微弱,从XX全省的角度来看,各经济区之间不仅缺乏足够的合作关系,就连竞争关系也并不明显。相对独立,各自为政也许正说明了XX省内中心城市的现状,既不互相吸引,也没有相互的竞争和合作。3.4.3XX城市经济区XX经济区是XX的直接吸引范围,包括同XX存在着比较密切经济联系,具有较高一体化倾向的地区,包括XX市和六安、巢湖地区所辖的4区2市7县,即四个市区肥东县、肥西县和六安市、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及巢湖市、庐江县等。总面积2.5万km2,占全省18.2%,为面积最大的一个区;总人口1043.2万人,占全省17.2%;非农人口占全省非农人口的19.9%。六安、巢湖两市距XX市最近,在其辐射圈内,六安地区五县市按隶属值划入XX区;巢湖地区分别受XX和芜湖、马鞍山两个核心区的吸引辐射,引力断裂点在巢湖市,故巢湖的东部三县被划入芜马经济区,而西部二县(市)则划入XX经济区6。
直接吸引范围的大小和强弱不仅反映了城市的实力,同时也是城市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基础,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说XX经济区中的各县市,除了XX市区,在XX都属于相对落后地区,包括下辖的肥东、肥西、长丰、六安地区的各个县市、巢湖的西部两县区。XX的直接经济腹地不仅面积偏小,经济实力也较弱,绝大多数县市的发展水平在XX省处于中下游位置,XX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动用表现的较为微弱,经济区内部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XX经济区内各县市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GDP(元)财政收入(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元)总人口(万人)XX市区235.217466.611970041462.865134.67长丰县19.90205712975134.1097.9肥东县30.57279218383167.93110.1肥西县20.40213815435161.6995.7六安市区36.6209434510197.43174.8寿县29.11231721342169.87127霍邱县29.95204921821135.30161.9舒城县24.64251318010183.7198.3金寨县16.01251910816170.8763.5霍山县16.345079801268.9636.5巢湖市区54.3642521236251.2584.52庐江县27.36224318668158.15118.5全省3038.248672630004520经济腹地的地域范围和经济水平是决定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XX在加强自身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大省内城市对于它的内聚性,不断扩大城市腹地的范围的同时,还要从更大的视角发展XX,加强同经济腹地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经济联系,促进腹地经济水平的提高,真正发挥腹地的经济作用,也惟其如此才可能使XX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进一步做大,做强。3.4.4初见端倪的双核心格局:XX与芜湖虽然XX是XX省内最大的城市,无论是在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总量上XX都要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但是XX城市的整体优势并不十分突出,而且XX的人均量和增长速度虽然在省内名列前茅,但是还落后于马鞍山、与铜陵、芜湖相当。而且从发展条件来看,XX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等各种条件都并非最优,XX要想成为XX省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还需假以时日。还有一点必须承认的是,XX作为省会城市的行政优势使它聚集了全省的大量经济资源,这虽然促进了XX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其他的城市发展,芜湖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各种经济要素流动的自由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芜湖的竞争优势也逐渐凸现出来,从对数折线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进入九十年代芜湖在省内城市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经从中游位置上升到了仅次于XX的第二位城市。虽然XX在总值上领先,但是从产业的三次结构和发展水平来看,XX与省内的芜湖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也就是说两者基本处在相同的城市阶段,而且从区位上,发展条件和前景上来看,芜湖更有潜力。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假以时日,芜湖借助自身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全有可能超过XX而成为XX省的首位城市。从全省的范围来看,虽然目前其他一些城市也具备了与芜湖相当的经济实力,比如马鞍山、淮南,但是由于这些城市以工矿型为主,城市功能上的先天缺陷再加上港口条件、交通条件上的约束使得他们很难成为大范围的中心城市。在我国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作用,这种共存在经济格局的布局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许多省份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省会城市和门户城市的双中心格局(或称双星城市),比如山东省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省的沈阳与大连等等。现在,XX与芜湖也初步形成了类似的格局,只是两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都比较弱,同时又承受着省外城市的巨大压力,并没有成为覆盖全省的中心。但是,这种双核心格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3.4.5双星闪耀,辐射全省然而不同于其他双星城市的矛盾竞争态势,XX与芜湖两座城市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共存: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腹地的趋同,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由于芜湖是XX融入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路,而且两个城市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只有通过分工合作相互借重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合作大于竞争。不仅如此,这两座城市都是具有全省意义的中心城市,正如XX发展的左膀右臂,可以说是缺一不可,这不仅符合两座城市的自身利益,也符合XX的全盘利益。在考虑自身发展时不能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要考虑到XX省的整体利益,加强互相之间合作,合理竞争,充分利用省内经济资源,避免不良竞争造成的内部消耗,充分发挥双核心的带动作用,避免XX被省域周边中心城市瓜分的局面,促进XX向心集聚格局的出现,实现辐射带动全省的目标。因此,当前XX必须通过同包括芜湖在内的其他增长极城市的分工协作,共同发挥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作用。而XX和芜湖所在的皖中、皖东地区是XX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这也将是XX城市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腹地之一,因此加强同以芜湖为龙头的沿江城市群的协调合作,形成在经济活动中的密切联系,发挥双核心的组合优势,取长补短,增大辐射,带动全省。3.5小结:找准位置,主动出击总的来说,XX在区域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要大于机遇:与长江经济带的空间障碍,长江三角洲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尤其是南京的巨大压力,省内地位的不稳定,自身经济腹地的落后等等。因此,我们认为XX未来的命运可能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XX未来城市地位的提升还来源于对于未来所处区域复杂关系的清醒认识。正确地认识XX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关系,XX与省内其他城市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由于XX所处的“大边缘,小中心”的特殊区位,XX只有一方面建立与大中心城市的直接分工联系,另一方面做大自己“小中心”的辐射范围,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且利用这种特殊区位形成边缘性的中心城市。在方式的选择上,未来XX应当是竞争与合作并举,而且选择合作多过竞争,因为在与周围城市的比较中XX自身的绝对优势并不突出,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XX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逐步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每一个城市的发展都是不断争取避免被边缘化,进而发展成为中心城市的过程。如何避免在剧烈变动的新区域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只是XX迈出的第一步,怎样寻找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把城市竞争的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另外一个关键所在,不能被动的接受其他城市的“摆布”,必须主动出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四章XX区域发展空间战略4.1XX城市形成之历史分析在短短的几十年中,XX由一个小城市成为人口过百万的中心城市,对XX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有利于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寻找出促进XX快速发展的主导因素,从而为XX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4.1.1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XX的形成始于秦初,行政隶属九江郡;由于XX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航运终点,XX曾是江淮之间各种货物的转运集散之地,因此商业逐渐发展兴盛,《史记·货殖列传》称“XX受南北潮皮革鲍(鱼)木输会也”,《汉书·地理志》将XX与寿春并举,并称作商业都会,自西汉至东汉,经久不衰。自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XX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城市也没有大的发展,从隋至清一直属于庐州府,明清为庐州府治,下辖舒城、无为、六安、巢县、XX五县,但是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更没有成为地区性的中心城市,一直处在寿春、芜湖、安庆等本地重镇的阴影之下。在更多时候,XX只是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镇。1949年,设为XX市,为皖北行署驻地;1952年皖南、皖北合并之后,为XX省会。此时,XX的城市规模,经济实力仍然在本省的芜湖、蚌埠等地区之下,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XX城市经济上的成就已经大大的超越了这些城市。4.1.2XX发展动力分析回顾XX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可以发现,水运交通是XX初步形成并兴起的主导因素,后来也正是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XX在水运交通体系中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XX的地位不断下降。XX第二次的兴起是在成为XX省会之后,虽然位于XX省的几何中心,但是XX本身的条件并不优越,既不是交通枢纽,也没有矿产资源,可以说,XX城市的兴盛正是得益于政治地位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XX在资源利用、产业布局等各方面享有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优势,国家和XX省在XX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从而促进了XX的快速发展。这种行政因素的作用甚至超越了资源条件的限制,XX钢铁厂的建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有时候,XX的发展是以抑止省内其他条件更为优越的城市的发展为代价的。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这种行政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同时多年建设形成的经济基础也保证了XX的快速发展。4.2继往开来-XX城市动力前瞻4.2.1历史发展动力的逐渐削弱然而计划经济体制毕竟一去不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行政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也逐步减弱,最终真正决定城市发展的还是城市自身的禀赋条件,XX的城市发展要求它去寻找挖掘新的动力。4.2.2新动力的形成虽然行政主导经济的时代成为了历史,但是行政因素已经而且依然在为XX城市的发展创造财富:XX省以XX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交通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大量的原有大型国有工厂通过重组改造,在XX工业经济中继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省会城市的战略地位依然受到国家重视,在享受优惠政策方面依然具有令其他城市艳羡的优势。4.2.2.1全省交通中心的形成XX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多种运输手段的区域性交通枢纽。首先XX全省公路交通的中心,目前XX对外放射状的交通干线主要有九个方向:合宁(南京)、合芜(芜湖)、合铜(铜陵)、合安(安庆至汕头)、合六(六安至伊宁)、合淮(淮南至烟台)、合蚌(蚌埠)、合徐(徐州至北京)、合界(界子墩通往福州、成都)。铁路方面,淮南铁路纵贯市区,北联京沪线,南接皖赣、宁芜及宣杭线;华东第二铁路通道XX-商丘段已经开通;合九铁路业已开通与京九相连;“十五”期间宁西铁路XX——西安段即将建成通车。同时XX的水运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机场运营能力也在逐步得到利用。4.2.2.2突出的科技研发能力由于国家和XX省的投资建设,XX已经成为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现有高等院校13所,各类研究机构200多个,科技人员近20万人,虽然总体规模并不十分突出,但是人均科技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大量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聚集为XX提供了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在新的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将为XX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XX与我国主要城市科技密度比较根据《中国城市年鉴2000》数据,采用市区人口。除此以外,已经形成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制造业,省内城市在经济联系上与XX所形成的路径依赖都是XX不断发展的有利条件。而且,考虑到我国和XX城市化的背景,XX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已经具备了滚动发展的自我驱动和自组织能力。4.2.3新契机的出现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世界和国内经济环境都已经而且还将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些变化为XX市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2.3.1长江三角洲的高度发展长江三角洲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与转型,再加上本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将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XX改变自己的尴尬境地,发挥“承东”的过渡区位优势,接受发达地区产业扩散的机遇终于到来了。4.2.3.2东西交流的增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西部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东西向交流的强化,而XX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东西国家交通干线XX段的修建,使得XX在东西交流中的地位也将得到较大的提高,这样XX过渡区位的另一个优势“启西”也找到了发挥的时机。不仅如此,由于外国投资壁垒的逐步消失和WTO国民待遇的实施,我国对外来投资的地域性政策限制会在过渡期内消除,各地经济开放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XX地处中部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加上便宜的劳力土地资源,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有可能为XX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4.2.4自我挖掘:新的发动机除了新的驱动因素之外,XX城市原有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XX的经济却无法从中受惠。原因就在于XX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人才利用机制,大量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都被东部地区所吸引而去。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实现突破,无疑将会为XX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XX未来城市地位的保持和提高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外来投资的强度,然而XX的投资环境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通过改善投资法规的友好程度和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投资者的生活环境等种种手段,才能最终达到提高投资环境吸引力,增强吸引外来投资的竞争力的目标。通过XX挖掘自身潜力,改善城市自身的体制要素,制度环境这种无形要素也可以成为XX继续前进新的发动机。4.3空间发展战略从宏观层次来看,面向东部发达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融合是XX的必然选择;在省内层次来看,一方面XX的中心带动作用只有通过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和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才能够得以实现,两一方面与皖江城市群的分工协作是具有全省意义的必然选择,也是XX融入长三角的必经之路。这两个层次相辅相成,前者是XX区域定位的宏观战略目标,而后者则是XX实现这一目标的支撑点。4.3.1融入长江三角洲:态度决定一切正如前面所谈到的,长江三角洲的西扩势在必行,对XX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该不该接受,而是如何接受,是被动接受还是充分准备之后的主动融入,甚至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加快融合的步伐,一言以蔽之:态度决定一切,是挑战还是机遇,要看XX如何应对。然而面对长江三角洲城市错综复杂的区域关系,对XX来说,要着重考虑的只是两个城市:上海和南京。4.3.1.1接轨上海,制衡南京长江三角洲中距离XX最近,对XX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当属南京,两个城市腹地的重叠,职能的相似,注定了XX与南京不可能相安无事,但是由于城市自身条件上的巨大差异,在南京的战略构想中XX从来都不是一个威胁,南京的战略重点是同长江三角洲中其他城市竞争。但是长江三角洲的命脉掌握在上海的手中,长江三角洲的辐射范围越大,上海经济的触角就延伸得越远。所不同的就在于:是受到上海的直接辐射,形成同上海之间直接的分工协作,还是受到次级中心城市的辐射,间接的同上海形成经济协作关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的快速成长正是受惠于这种直接的分工协作关系,XX也可以利用这种经验,绕过南京,直接接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同时加大吸引国外包括国内其他地区投资的力度,利用外部力量来实现同南京的制衡。虽然从空间距离上来看,实现这个目标具有相当的难度,可是随着芜湖公路铁路两用长江大桥的开通,绕过南京的“华东第二通道”将会成为连接上海同XX以及其他华中城市的另一条主要通道,空间距离会比看起来要近得多。而且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发展,这些城市与上海的关系也从垂直的分工协作,向水平分工甚至相互竞争发展,而且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向外拓展腹地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上海十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将辐射面延伸到芜湖。XX应当主动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接受辐射,大力促进合沪合作,争取成为上海的直接腹地,直接参与三角区内分工,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的体系之中,努力争取后来居上,占取有利的发展位置。4.3.1.2与南京的错位竞争与分工互补但是仅仅把希望放在通过与上海的直接分工,提高XX在合宁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够的。XX与南京之间的巨大的差距注定了这将是一场一边倒的竞争,在这种状况下,XX只有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不能在城市功能上与南京一争高下,而应该走相对专业化的道路,在完善自身中心职能的同时突出自身在一个或者几个产业比如家电制造业上的优势,通过与南京在城市角色上的错位,以专业化产业的高度化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同时,要紧紧抓住沿江城市带和皖中城市不放,利用长期以来这些城市对XX形成的路径依赖,这是XX在同南京腹地竞争中十分有利的先发优势。但是,仅有先发优势是不够的,在产业和经济上,XX应当提高同腹地的一体化程度,促进形成一个具有较高整体性和内聚性的经济共同体。但是在合宁关系中不应当只有竞争,更多的还是分化与合作。XX一方面,承认距离,扬长避短,与南京在某些层面和产业上分工协作;另一方面,寻求相对的自我独立、自我满足,强化已有优势,增强自身的应变能力,提高相对于南京的独立性。我们认为,XX与南京分化发展的主导原则应当是互补,而不是依附,要主动促进本地产业与南京之间的横向联系,同时适当接受垂直分工,但后者决不应该成为主流。除了沪宁两座城市以外,考虑到空间距离和自身经济实力的限制,加上南京的阻隔,恐怕难以对XX的城市地位施加实质性的影响。只有长三角的另一个副增长极——杭州,可能会对皖南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影响是将十分有限的,对XX来说不是主要矛盾。4.3.2溢出与集聚:倒“T”型城市发展轴带将目光从省外转向省内,正确处理同省内城市之间的关系是XX实现自己在更大区域中战略目标的基础。另外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XX如果要真正的参与长江三角洲分工协作体系,就必须通过沿江产业城市,因此促进XX于沿江城市之间产业轴带的形成对于XX城市的空间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可以说,促进省内城市核心轴带的形成一方面是XX以及沿江城市乃至全省发展的立足点,另一方面也是XX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客观要求。4.3.2.1两个重要的省内经济核心区这两个经济核心区实际上是对合芜双核心驱动模式的一种拓展,以芜湖为核心的沿江城市带7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贵池、池州。滁州以及巢湖的一部分。对XX来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条轴线不仅代表了XX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XX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区位条件以及传统的与华东地区的密切联系,所有这些都说明沿江城市带将成为XX未来经济的核心地带。以XX为核心的XX经济区对XX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由于自身已经形成的优势使得XX仍然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保持首位城市的地位,皖江城市群不仅是XX城市经济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是XX与华东上海地区以及华南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沿江城市的融合,为XX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以双核心XX与芜湖为龙头的两个经济区互相促进,互补有无,最终形成优势联动,辐射全省的有利局面。因此,无论是考虑到目前的联系强度还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两个XX7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贵池、池州。滁州以及巢湖的一部分。4.3.2.2各施所长,联合发展分别以XX和芜湖为核心的两个经济轴带在产业结构、城市功能以及交通条件上都有着相当的互补性,沿江产业带是XX重要的工业地带,依托资源优势和优越的长江港口条件发展了以重型工业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电器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城市专业化的水平较高。而XX则是以机电、轻纺等轻工业作为工业主体,而且在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交通上,沿江城市的港口则弥补了XX在水路运输上的先天不足,XX也可以为沿江城市群的陆上交通中转提供便利。作为经济中心,XX要较为自觉地侧重于城市产业层次规模和结构在全省的领先性,并努力成为沿江城市港口的疏运中心,皖西、皖北地区物流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主动承担沿江港口城市的后方任务,与以芜湖为核心的沿江产业带合作,共同发挥组合效应。4.3.2.3加强联系促进轴带形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核心城市之间的横向联合,这种密切的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流动必然会形成经济效益的溢出,联系通道上的其他城市会因此而受益,并且所形成的核心经济走廊也将吸引外部资源的进一步集聚,从而促进整个联系轴带上的城市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以芜湖为结点的倒“T”型城市发展轴带,一条是XX-巢湖-芜湖,另一条是马鞍山-芜湖-铜陵,从而将这两个重要的经济核心区连接在一起,随着城市轴带外溢集聚效应的增强的提高,这个轴带还会继续向北蚌埠、淮南方向,向西安庆方向延伸,最终形成一条覆盖XX全省的带状经济主轴线。4.3.3腹地的辐射与吸引:拓展+竞争+提升一座发达的中心城市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联网平台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 2024版茶叶经销合同
- 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 家园共育学前儿童情绪管理的重要环节
-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对财务绩效影响的研究》
- 2022-2027年中国X射线诊断车行业发展监测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收费公路PPP项目提前终止补偿模型研究》
- 《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系统的基础研究》
- 调酒师年终总结
- 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投资价值观与价值投资
- 《柴油加氢培训包》课件-9 柴油加氢设备-加氢反应器常见的损伤
- 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老年人肥胖症的特点与保健方法
- (高清版)DZT 0284-2015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 驾驶员劳务派遣车辆管理方案
-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2022-2023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CSCO胃癌诊疗指南转移性胃癌更新解读
- 充电桩建设项目预算报告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
- 宜昌市夷陵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评估卷(含答案)
- 企划品宣部人员架构及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