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_第1页
城市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_第2页
城市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_第3页
城市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_第4页
城市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HEREGULATORYPLANNINGOFCENTRALDISTRICTINPINGHUTHEREGULATORYPLANNINGOFCENTRALDISTRICTINPINGHU -PAGE29-目录TOC\o"1-3"\h\z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规划 3第三章旧城改造重点 4第一节核心区旧城改造 4第二节旧城区内外的土地置换 4第三节旧城环境改善 4第四节风貌特色的塑造 5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 6第一节规划结构 6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7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9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 10第五节景观规划 11第六节道路与交通规划 11第七节河道水系规划 15第八节历史文化风貌要素保护规划 16第五章市政设施规划 18第一节平面定位 18第二节竖向规划 18第三节给水排水 18第四节电力电信 19第五节燃气供热 20第六节环境卫生规划 21第七节消防规划 22第八节人防规划 22第六章建设导控通则 23第一节用地分类 23第二节用地适建范围 23第三节控制分区 24第四节建筑容量控制通则 24第五节建筑间距控制通则 26第六节建筑高度控制通则 29第七节建筑后退控制通则 30第八节停车设施控制通则 31第九节绿地绿线控制通则 32第十节建筑形体与色彩控制通则 32第十一节其它相关规定 33第七章奖励与处罚 34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XX市中心区的功能地位进一步加强,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全面整治中心区及其附近地域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创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特制定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第1.0.2条规划范围位于XX市现状的中心区域,西至XX大道,东至东湖风景区,南以当湖路为界,北至XX市东区的城市环路。总面积657.5万平方米。第1.0.3条规划依据为: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6.8)3、《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6、《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7、《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9、《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10、《XX市南河头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2002.2)11、《XX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12、XX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3、有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规定。14、规划范围内已定的相关规划15.XX市建设局规划委托书第1.0.4条规划原则为:1.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深化、细化城市总体规划。2.与现状用地条件相结合。3.与城市周边区域相协调。4.注重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第1.0.5条规划目标继承城市历史,塑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第1.0.6条规划成果由文本、图则和说明三部分组成,其中文本和图则是规划的实质性内容,说明则是对文本的阐释和补充。第1.0.7条本规划是范围内各项用地开发的法规性文件,规划范围内的各项工程设计和建设,必须遵守本规划,同时应结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第二章发展规划第2.0.1条发展策略规划旨在疏解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功能,调整中心城区的用地功能结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城市中心区的文化品位、环境品位。第2.0.2条功能定位根据中心区的区位特点和功能特征,规划中心区为XX市商贸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中心。中心区所担负的城市功能具体为:1.城市商贸文化中心。2.城市历史风貌展示功能。3.城市旅游休闲中心。4.居住功能第2.0.3条人口容量作为XX市的未来城市中心,其服务范围为整个XX市,服务人口容量大于20万人。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规模为8.4万人。

第三章旧城改造重点第一节核心区旧城改造第3.1.1条老城核心区明确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特色的重点展示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房地产开发应服从于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核心区的旧城改造,采用适当的规模,合适的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逐片改造使每一处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第二节旧城区内外的土地置换第3.2.1条工业用地置换规划范围内的所有工业用地逐步全部置换出去,置换后的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为主。第3.2.2条城中村改造对于城市中的村庄用地,规划就地改造为城市居住用地,或异地安置,用地性质变为居住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第3.2.3条行政办公及教育用地调整对于老城核心区内的行政办公及教育用地,大部分置换为公共设施用地或居住用地。第三节旧城环境改善第3.3.1条老城核心区空间疏解加强开放空间的拓展,结合商业服务及休闲旅游城市功能,开辟多处尺度宜人的城市小广场。第3.3.2条居住环境的改善严格控制新的居住区开发强度,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住区规划设计。第3.3.3条增加城市绿化,加强滨湖及沿河绿化带建设,结合较宽水域,开辟城市公园。第3.3.4条河流水系环境整治(1)完善水网格局沟通东湖,使各段河流相互贯通恢复老城历史水网格局,结合“九溪汇东湖”的城市形态特征,构成新的开放式的大水网格局。(2)改善水质结合工业用地调整,加强排污系统建设,截污清流,改善水质。(3)提高沿河环境品质拆除充塞沿河地带的建筑,为透绿见河创造良好的视线环境。第四节风貌特色的塑造第3.4.1条城市历史风貌街区,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保护和利用南河头历史保护街区,以目前南河头保存的水乡街区为基础,对现有的古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保持其历史风貌。对于妨碍景观的新旧建筑一律拆除。第3.4.2条充分保护并发挥老城现存历史要素的作用,诸如城隍庙、陆氏宅邸、范家大院、徐家大院、古宅、沿解放路的桥梁、古井以及位于建国路北端的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树银杏等。旧城更新改造中应通过城市设计手法,把这些富含文化信息的历史要素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能充分展示XX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群。第3.4.3条通过对中心区河道水系的疏理及滨河绿带控制等方法强化“九龙抢珠”、“九溪汇东湖”的独特的水乡城市空间格局。第3.4.4条沿东湖强调空间的开敞与通透,突出旧城核心区与东湖景区城景相融、交相辉映的景观特色。第3.4.5条老城核心区的道路与两侧建筑形成空间尺度亲切的街道空间,水网、路网、巷弄组成的城市传统肌理,在本次规划中部分得到恢复与保护。

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规划结构第4.1.1条布局结构的调整通过对中心区用地功能性质的置换,以达到对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一核、三带、四轴、五片”的总体结构。“一核”——老城核心区,强化商贸服务、旅游文化休闲活动中心职能。“三带”——解放路与人民路之间的城市中心区综合商贸金融服务带、滨湖的文化休闲及商务办公带、当湖路城市公建服务带。“四轴”——一横一纵(解放路与建国路)两条绿化景观轴,新华路城市发展轴、城南路生活服务轴。“五片”——五片居住片区规划用地构成表表4-1序号用地代号用地分类面积(万平方米)百分比(%)1R居住用地222.6434.0其中R21二类住宅用地190.09R2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7.70其中幼儿园小学中学用地22.41R24小区级绿地3.24R31三类住宅用地2.502C/R商住混合用地34.005.23C公共设施用地84.712.8其中C11市属办公用地6.90C21商业用地18.00C22金融保险业用地9.40C23贸易咨询用地4.70C24服务业用地8.0C25旅馆业用地11.2C26市场用地3.50C32文化艺术团体用地1.80C34图书展览用地2.40C35影剧院用地2.60C36游乐用地6.50C51医院用地6.20C7文物古迹用地0.40C9其它公共设施用地3.14G绿地106.116.4其中G11公园绿地8.4G12街头·滨河绿地97.75S道路广场用地111.317.0其中S1道路用地101.0S2广场用地5.0S3停车场用地5.36U市政设施用地7.91.2其中U12供电用地3.000U3邮电设施用地2.900U42粪便垃圾处理用地1.000U9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0007E水域及其他80.8612.3其中E1河流80.86规划用地面积657.5100.0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第4.2.1条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布局结构规划范围将主要承担城市商业、文化、休闲、旅游、娱乐、服务及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居住服务等城市功能。具体用地布局结合城市原有现状基础,形成二纵三横布局形式。其中二纵为沿新华路南北城市发展轴,主要布置商业、旅馆、服务等公共设施,沿环城东路滨湖带布置商务、展览、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服务设施;三横为沿解放路、人民路之间的商业、休闲、服务带,沿城南路的商业金融设施带和沿当湖路城市管理、服务公建带。除了商业、服务业、文化、展览、休闲等设施沿带状布局以产生规模效益外,其他公共设施如医疗等设施则相对分散均衡在规划范围布局,以方便居民就医等生活需求,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面积84.7万平方米。第4.2.2条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老城核心区内行政办公机关全部外迁用地置换为商业服务、文化娱乐或居住用地,规划范围内行政办公用地皆为现状保留用地,主要分布在外围区,规划不再新增该类性质用地。用地规模为6.90万平方米。第4.2.3条商业金融用地1.商业、服务业用地在老城核心区的解放路与人民路之间,规划一条商业服务带,结合观光旅游延续老城肌理与风貌,组织步行系统,形成服务全市并富有传统风貌特色商业服务中心。结合城南路改造,沿城南路两侧规划商业服务带,以现代购物功能为主,并从形式与功能上与老城核心区商业服务带成为互补,共同构成XX市的商业服务中心区。居住区及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根据中心城区特点,结合市级商服设施,多以商住形式沿街沿路分布。商业服务业总用地规模26万平方米。2.金融保险业、贸易咨询业、旅馆业用地该类用地通常可称为商务办公和休闲度假用地。规划主要集中有三片:一是环城北路以北沿城东路的湖滨地带,形成整个湖滨特色景观带中的商务休闲段。该商务休闲带与城北工业区及市中心、城东新区均联系便利。二是位于新华路以东的解放西路与人民西路之间地带,是核心区公建带的延续和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沿当湖路两侧分布的商务酒店用地。金融保险业用地规模为9.40万平方米,贸易咨询用地4.7万平方米,旅馆业用地为11.2万平方米。3.市场用地该类用地主要包括大、中型农贸市场及专业市场用地,规划农贸市场服务半径500~800m。规划保留现状的环城北路农贸市场、城南路农贸市场及新华南路农贸市场,扩建人民西路农贸市场,新增一城西路农贸市场。另保留现状的花鸟市场。该类用地规模为3.50万平方米。第4.2.4条文化娱乐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包括文化艺术团体用地、图书展览用地、影剧院用地和游乐用地。该类用地公益性较为突出,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的湖滨地带布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东湖景区,发挥与提升土地的景观与社会经济效益。1.文化艺术团体用地:保留现状陈维钊书画院。2.图书展览用地:规划主要有三块:结合南河头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设计,南河头地区规划为地方传统文化风俗展示区,用地性质以图书展览为主(其中包括莫氏庄园)。城南路以南湖滨地带,规划有两块图书展览用地。可组织中、小型的科技馆多功能会议展览馆等。该类用地规模为2.40万平方米。3.影剧院用地:结合现状改造并扩建原XX电影院与文化馆,在老城核心区中心形成一处文化休闲结点,滨东湖广场集中规划一处影剧院用地,可布置音乐厅、演艺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形成中心城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同时形成滨湖景观带的标志性景观节点。该类用地规模2.60万平方米。4.游乐用地:主要指游乐场、俱乐部、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年活动中心等用地,强调景观与社会效益,结合商贸、旅游、文化等其它公共设施,规划该类用地沿湖滨地带分布。用地规模6.50万平方米。第4.2.5条教育科研用地根据总体规划,规划范围内的教育科研机构原则搬迁到城南教育园区。第4.2.6条医疗卫生用地结合现状和全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一致,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居民就医。规划范围内规划的医疗卫生设施主要有中心医院、中医院及两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分别位于老城区、当湖路、XX塘以北社区和城西路与育才路交叉处。医疗卫生用地规模为6.20万平方米。第4.2.7条文物古迹用地该类用地主要指城隍庙用地,用地规模0.4万平方米。第4.2.8条宗教活动用地结合现有宗教活动场地和居民宗教活动需求和发展旅游业需要,规划保留并拓展的宗教活动用地。主要指解放中路的观音堂与宝塔路的报本寺。用地规模为3.1万平方米。第4.2.9条其他配套设施包括社区医疗、社区服务、管理、小商品店、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站、餐饮等在居住小区入口或适当位置配置,由于居住用地多邻近中心区市级商业、文化设施,可充分利用市级设施、部分替代,故本次规划不再大量集中配置区级或小区级服务设施。第三节居住用地规划布局第4.3.1条居住用地布局居住用地以城市干路或主要河道为自然分隔,分为五个居住片区,大多为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的布局形式,老城核心区内居住多为商住混合形式。第4.3.2条人口规模规划范围内居住用地总用地255.4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用地191.39万平方米,商住混合用地34万平方米。居住人口总量为84063人。见下表4-2。居住用地与人口分布表表4-2序号用地范围住宅用地面积(万m2)居住人口(人)商住混合用地(万m2)居住人口(人)总居住人口(人)1解放西路以北、城西路以西19.9679841.2536083442新华路以西、城西路以东、解放路以北28.91115645.441567131313新华路以东、环城北路以北39.99147963.10893156894老城核心区9.5628248.42242552495解放西路以南、新华路以西64.05248208.312393272136新华路以东、城南路以南30.09122807.492157144377合计192.597426834979584063注:人均住宅用地按20~25m2/人计,相当于居住用地30~35m2/人。第4.3.3条中小学及幼儿园规划第4.3.3.1条规划原则均衡分布,小学服务半径不大于500m,幼儿园服务半径不大于400m。第4.3.3.2条规划见下表

中小学幼儿园一览表表4-3名称位置用地规模(万平方米)服务区域备注百花小学朝阳路2.59城西生活居住区由原当湖中学(改)30班新华爱心高级中学新华中路4.29城北生活居住区(高中)42班城关中学新华北路4.78全市初中,42班实验小学梅园路3.33新华南路以西规模1500人,保留XX师范附小环北二路2.07环北二路以北规模1050人,扩建艺术小学解放中路0.84全市规模400人,保留实验幼儿园梅园路0.89新华路以西规模590人,保留百花艺术幼儿园城南路与新华路交叉处0.34城南路以南,新华南路以西规模220人,保留师范幼儿园师范附小北0.63环北二路以北规模420人,新建第二幼儿园解放中路0.61新华中路以西规模400人,扩建松枫幼儿园松枫港路0.45新华北路以东规模300人,新建第一幼儿园解放东路0.25老城规模160人,扩建城北幼儿园大桥路北0.40城北二路以北新建合计22.41第4.3.4条其他居住配套设施居住小区或组团应考虑配置物业管理、停车场库、体育活动设施、公厕、垃圾收集点等配套设施(参见《重要公共设施规划图》)。其中停车场库一般按1~1.5辆/户数配置停车位个数;体育活动设施结合沿河绿地或小区绿地布置,其他配置设施如公厕、垃圾收集点等按分图图则要求配置。第4.3.5条居住小区或组团绿地配置居住小区或组团绿地多结合滨河绿带规划,大于5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内部必须布置1500~2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第四节绿地系统规划第4.4.1条规划结合水网体系,形成一环(老城环城河)、五条放射状滨河绿带,汇入城市绿心的绿地结构形态,并通过局部节点绿地空间的放大,构成点线面结合,以滨河绿地为主的特色构筑绿色生态网络系统。第4.4.2条规划绿地分为公园绿地、滨河绿带、街头游园广场绿地和小区级绿地。其中以体现XX特色的滨河绿带为主,其可兼有居住区级或小区级绿地的功能。第4.4.3条规划公园绿地有三处,一是东湖风景区,位于环城东路以东滨临东湖的绿地,规划范围内东湖风景区面积为65.12万平方米(包括东湖水域);二是松枫港公园位于环北二路以北的松枫港水域及两侧绿地,面积10.18万平方米(包括水域);三是XX塘公园,位于解放西路以南的城西路与西二路之间的XX塘及其两侧绿地,面积8.88万平方米(包括水域)。公园绿地率应大于70%。第4.4.4条滨河绿带原则上单侧控制宽度为15米,根据现状用地情况可具体掌握,规划滨河绿带面积41万平方米。滨河绿带绿地率应大于70%。第4.4.5条结合老城城特点,规划街头游园14处,面积5.54万平方米,街头游园绿地率应大于65%,详见绿地系统规划图。广场绿地纳入道路广场用地统计,其绿地率应大于50%。第4.4.6条绿线控制以分图图则为准。规划公园及街头游园一览表表4-4名称位置规模(万平方米)备注东湖公园城东路东侧24.04带状滨河公园XX塘公园XX塘2.16滨河绿地松枫公园松枫港6.63滨河公园城南路游园城南路与南市路交叉处1.4街头游园水洞埭街头绿地水洞埭0.2街头游园建国路街头绿地建国路0.08城西路街头绿地城西路与城南路交叉口0.37城南路街头绿地新华路与城南路交叉口0.06城东路街头绿地城东路与勤俭路交叉处0.35小区游园若干小区中心3.24第五节景观规划第4.5.1条充分利用东湖风景区的景观资源,强调绿心向中心城区的生态渗透。第4.5.2条中心城区沿东湖风景区形成滨湖特色景观带,并成为XX市的标志性景观。第4.5.3条以南河头、城隍庙地带为核心,形成老城区的传统风貌展示区。第4.5.4条以松枫港公园及滨河绿地为导入接连建国路形成中心城区纵向景观轴,以XX塘公园及滨河绿地为导入接连解放路形成中心城区横向景观轴。第4.5.5条河网绿带构成中心城区的绿色生态景观网络。第六节道路与交通规划第4.6.1条路网结构城市主要道路网中的“二纵二横”和“内环线”从规划的中心区附近通过,其中“二纵二横”包括新华北路、建国路(北端为城北路)、环城北路、城南路是中心区的主骨架,是中心区与周边功能分区联系的主要道路,兼有生活性和商业性功能;“内环线”即为东湖大道、当湖路、西二路组成的城市主干道系统,是中心区周边各功能区联系的交通干道,是本中心区的“过境交通道路”。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系统在规划区范围主要承担分流主要道路的交通作用,在区内兼生活、商业性功能,其中商业性功能的道路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内,生活性功能道路则分布于中心区周边的居住区内部。中心区内的次干道、支路系统相互衔接成一体系。第4.6.2条路网密度道路网密度为6.56km/km2,其中40米主干路网密度为1.51km/km2,24~30米次干路网密度为2.0km/km2,12~20米支路网密度为2.7km/km2,10米以下小巷为0.35km/km2。第4.6.3条道路断面已实施的中心区道路,其断面形式按照现状不变,如新华路、西二路和解放路等,其它未实施的道路,按照拓宽后的宽度设计,具体见道路规划一览表和道路交通规划图。第4.6.4条道路交叉口、展宽及港湾式公交停靠站预留地规划道路交叉口均采用平面十字型交叉口,局部沿河岸的主次(支)道路相交时,可采用分离式立交。城市主要干路之间的交叉口,预留入口段展宽留地,入口段展宽3~6米,长100米。在人流集中的支路和次要道路上,每隔600米,预留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停靠站长20~25米,宽3~4米。第4.6.5条机动车公共停车场规划范围内设各类停车场所共17处,每处停车场为2000~3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地面、地下和停车楼等几种类型,其位置大多利用现状工业仓储用地功能置换后的用地改造。规划停车场一览表表4-5序号名称位置规模(平方米)当量小汽车停车泊位1平一路停车场平一路南端1500602环城北路停车场(地下)城冯中学北1500603新华北路停车场新华北路与松枫路交叉口1910664大桥路停车场大桥路端2565925北门停车场北门农贸市场西35001266水洞埭停车场水洞埭北侧2610937关帝庙停车场关帝庙商城后65002208人民东路停车场二人民东路东端1090309南河头停车场南河头东南23009010城南路停车场城南路农贸市场北523518711朝阳路停车场朝阳路与城南路交叉处18206512城西路停车场城西路与永丰路交叉处695024813南市停车场南市农贸市场南500020014当湖路停车场消防中队西305011015新华南路停车场新华南路农贸市场南18006016城西路停车场城西路与XX塘交叉处370012017南河头停车场南河头南端14005018合计=SUM(ABOVE)52430=SUM(ABOVE)1877第4.6.6条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中心区公共设施自行车停车位按建筑性质要求配置,具体位置可在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后的留地内。公共汽车停靠站尤其是港湾式停靠站附近,集中建设自行车停车场地,每处用地按100~500平方米计。第4.6.7条广场沿东湖与绿地结合,规划若干游憩广场,在各居住区、小区中心规划生活性广场。在大型公共设施和人流集中地段,布置交通集散广场,详见规划图及附表。规划广场一览表表4-6序号名称位置面积(平方米)功能1水洞埭广场水洞埭900休闲、购物、交往2枫港广场松枫公园南1045休闲、交往、景观3城北路广场城北路南端2281交往、休憩4北门广场城北农贸市场东1736交通、集散、交往5民俗广场民俗博物馆北1418文化、休闲、景观6关帝庙广场关帝庙商城南981展览、交往、休闲7文化广场影剧院南2487文化、集散、交往8城隍庙广场城隍庙南1166文化、休闲、景观9解放东路广场解放东路东端2956景观、交往、休闲10东湖广场东湖公园北3040景观、交往、休闲11滨湖广场人民路东端3696景观、交往、休闲12南河头广场南河头西侧300文化、交往、景观13如意广场城南路与城西路交叉口1136景观、休闲14东方广场城南路与城西路交叉口4249交往、景观、休闲15新华广场新华路与城南路交叉口1480集散、休闲、文化16城南广场城南路与南市路交叉口13982集散、交往、休憩、展览17城东路休闲广场一城东路与城南路交叉口1779休闲、景观、交往18城东路休闲广场二城东路与城南路交叉口3030休闲、景观、交往19艺术广场书画院南625艺术、休闲、文化、交往合计50369第4.6.8条巷弄延承老城肌理,在老城核心区,结合商业服务带和文化休闲带,规划步行巷弄,兼有商业步行街的功能,其宽度在3~8米之间,两侧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下。巷弄是老城核心区的一种特殊的交通组织空间,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

道路规划一览表表4-7名称编号宽度(m)长度(m)断面形式功能环北西路A1-A52413884.5-15-4.5生活性次干道环北二路C1-C64017835.0-6.5-1.5-14-1.5-6.5-5.0主干道新华中路A7-K44010505.0-6.5-1.5-14-1.5-6.5-5.0主干道解放东路F8-F10403474.0-12-3-7-3-4-7商业性次干道建国北路A10-F8303906-18-6次干道庆丰路20解放西路F1-F84023025.0-5.5-2-15-2-5.5-5.0生活性支干道城西路C1-K22414182.5-2-15-2-2.5次干道(两侧建筑后退各3米)环城北路A5-A123015636-18-6主干道人民西路H1-H52011814.0-12-4.0商业性次干道梅园路K2-N22411022.5-2—15—2-2.5次干道(两侧建筑后退各3米)朝阳路K6-N7208294.0-12-4.0生活性支路育才路L1-L92020854.0-12-4.0生活性支路东湖大路D1-D340686主干道大桥路B1-B3201160松枫港路E1-A91612103.5-9-3.5环城西路A1-A52413885-2-10-2-5次干道人民东路H5-H7203284.0-12-4.0商业性次干道勤俭路J1-J51210391.5-9-1.5生活性支路城南西路K1-K43010005-20-5主干道城南东路K4-K7307105-20-5主干道城南路K7-K9304135-20-5主干道永丰路M1-M92020714.0-12-4.0生活性次干道当湖路N1-N11402472按现状主干道平一路A2-F1242725-2-10-2-5北站路A3-F212283支路环西二路A4-F3402455.0-6.5-1.5-14-1.5-6.5-5.0主干道新华北路C3-A7406385.0-6.5-1.5-14-1.5-6.5-5.0主干道城北路D2-A103010745-20-5主干道环城东路D3-K93018986-18-6生活性次干道建国南路F8-N92014104.0-12-4.0主干道A6-F5124232.5-7-2.5支路E3-E4161073.5-9-3.5支路C4-E5164933.5-9-3.5支路A8-O2122102.5-7-2.5支路A9-O49189支路A11-K81210592.5-7-2.5商步行支路P1-P29255支路O1-O7169343.5-9-3.5生活性支路(O5-O7为步行商业街)D3-H4163303.5-9-3.5步行街J2-K6122532.5-7-2.5支路K3-M310526支路K5-L57173支路M3-N3184373.5-11-3.5支路L7-M78280支路M5-N5123722.5-7-2.5支路K9-N10167923.5-9-3.5生活性支路G1-F67550支路G2-H2121312.5-7-2.5支路第七节河道水系规划第4.7.1条规划原则上不填埋河道,保持原有水网格局。第4.7.2条在老城核心区,沿建国路局部开挖河道,基本恢复老城区富有特色的一纵一横一环的“田字型”水网格局,改善南河头水质。第4.7.3条疏通、整治外围区方格加放射式的水网体系,并与东侧的东湖联通成一体,形成防洪、排涝、雨水排放、游览相结合的传统水网格局。第4.7.4条结合河流宽度,沿河景观资源价值,规划三级水上游览线路和7个中型以上的游览码头。第4.7.5条沿河规划联通的滨河绿带,严禁一切建筑行为阻断滨河绿带的畅通。在滨河交汇处规划局部放大绿色开敞空间。第4.7.6条加强河堤、驳坎的修缮和美化,结合滨河绿带组织步行休闲道。第4.7.7条根据《XX市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和《XX市区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本次规划对规划范围内河道的主要工程要素、水质控制目标、功能划分等制定如下要求。河道规划一览表表4-8河道名称河道面宽(米)河底高程(米)水质目标主导功能备注解放路河10-0.34III景观已整治南城河≥18-1.44III景观北城河≥12-1.84~-0.84III景观西城河≥35-2.04III景观XX塘≥30-2.24III景观、防洪、航运秋分桥港≥16-1.34III防洪、景观嘉善塘≥35-2.04III景观、防洪北章桥港≥20-1.34III防洪、景观松枫港≥25-1.84III防洪、景观新桥港≥30-2.24III防洪、景观甪棉锦港≥20-1.34III景观、防洪西门桥港≥30-2.24III防洪、景观香弄浜10-0.34III景观、防洪南河头≥10-0.34III景观永凝河≥10-0.34III景观百花港≥15-1.34III景观梅园港≥15-1.34III景观、防洪第4.7.8条蓝线控制以分图图则为准。

第八节历史文化风貌要素保护规划第4.7.1条指导思想1.尊重历史,延续城市发展脉络,发掘和弘扬XX历史文化。2.结合发展旅游、商务,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文化内涵,综合解决历史保护区和文物保护问题。第4.7.2条保护原则1.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全面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及其相关地段的空间环境,重点保护现存文物古迹和老城空间环境。2.分层次和分级保护的原则。3.保护、整治、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并进行必要的完善和更新,使城市得到持续有机发展、充满活力。第4.7.3条保护规划第4.7.3.1条水网格局的传承与发展局部调整道路和用地,开辟老城一条纵向河道,对环城北河适当改造,传承老城“田字型”历史水网格局,河道两侧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在节点形成开放式公园,突显老城水网格局。在恢复历史水网格局基础上,打通环城北河、南河与东湖的连接,建设以老城小水域和东湖大水域景观相融相合的开放式水网格局,结合城市建成区的拓展,显现环东湖九条河流汇入东湖与湖中岛形成“九龙抢珠”独特水网格局。第4.7.3.2条传统巷弄的传承与发展疏理新华路以东老城部分传统巷弄,整治和调整功能地块,结合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保护区的改造、整治,传承原有传统巷弄的空间意象与格局,规划多处亲切宜人的小尺度广场,形成步行空间网络。第4.7.3.3条南河头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严格保护莫氏庄园,并整理周边环境。保护南河头的传统街巷格局和南河夹河两岸的水乡空间格局。本着“历史真实性”、“风貌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的原则,对传统民居进行适度的修缮和保护,原则上不允许拆除老房子(50年以上)。保持街区整体风貌、整治河道、石埠岸,修缮石桥、整治建筑沿街立面,拆除对南河头整体风貌有破坏影响的建筑:对夹河两侧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建筑高度应不超过9m,建筑样式仅限于与传统建筑风格的形式,色彩以白色墙面、青灰色屋面和线角为主,适当增加街头绿地、庭院绿地和以爬藤植物为主的垂直绿化。第4.7.3.4条抢救性保护城隍庙拆除并清理现有城隍庙本体建筑周边的高大建筑,并在其南侧开辟一小广场,与北侧保存完好的古宅及水洞埭商业街一起形成商业、文化气息浓郁的人文活动区。修复建筑本体,展示佛教文化。第4.7.3.5条抢救并保护范家、徐家大院局部适当北移原规划的环城北路,保留范家徐家大院。建议其作为XX“工业展览馆”与现已作XX市民俗博物馆的历史保护建筑——陆氏宅邸,形成视觉、空间与意义上的联系。第4.7.3.6条千年古银杏的保护与展示结合建国路改道,老城纵向河道的开辟形成以千年古银杏树为视觉焦点的街头绿地。第4.7.3.7条报本寺塔的保护与利用整治报本寺塔周边环境,结合其东南侧开阔的水域,大片绿地形成文化、娱乐、宗教展示活动区。第4.7.3.8条视线走廊的开辟1.开辟以报本寺塔为视觉焦点的视线走廊·自南河头历史保护区仰望报本寺塔的视线走廊范围内的建筑高度控制在12米以下。·自城隍庙至报本塔的视线走廊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在12m以下。·自千年古银杏至报本寺塔的视线走廊范围的建筑高度控制在12m以下。2.开辟以千年古银杏为视觉焦点的视线走廊。·自范家、徐家大院、城隍庙及其北侧古宅仰望千年古银杏的视线走廊范围内建筑高度控制在12m以下。第4.7.3.9条其它一些综合保护规划措施(1)在现环城路外围几条主要进入老城区的干道入口处规划停车场,减少过境交通对老城区的穿越。(2)适当增加商务旅游服务设施,使老城逐步转变为以旅游观光、休闲、购物、生活居住为主的综合社区。(3)降低老城区人口密度。(4)改善老城区的环境质量。(5)控制老城区的建筑高度和体量:自新华路向东至东湖建筑高度呈扇面下降趋势。(6)控制老城区的环境风貌。沿街建筑立面形式应与周围保护建筑协调统一。第4.7.4条保护、控制范围与要求第4.7.4.1条分级保护范围规划划定三级保护范围,即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第4.7.4.2条分级保护要求1.重点保护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应原物保留;保存两岸夹一河的传统水乡格局,允许对传统民居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更新,拆除无保留价值的破败危房。改造应维持现状富有韵律的街道界面形态和街区整体风貌;拆除对传统民居保护区环境、景观有不利影响的建构筑物。2.建设控制区建筑高度不超过16米,建筑样式宜采取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形式,色彩以白色墙面,青灰色屋面和线角为主;适当增加街头绿地、庭院绿地和以爬藤植物为主的垂直绿化。3.环境协调区严格按本规划确定的视线保护走廊控制天际轮廓线。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建筑样式宜采取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形式,色彩以白色墙面、青灰色屋面和线角为主。适当增加街头绿地、庭院绿地和以爬藤植物为主的垂直绿化。

第五章市政设施规划第一节平面定位第5.1.1.条平面定位采用北京坐标系,见平面定位图。第二节竖向规划第5.2.1条采用黄海高程体系,见竖向规划图。第三节给水排水第5.3.1条用水量预测根据规划用地构成表,结合XX市现状供水用水情况,取相应的用水量标准测算中心城区用水量为3.4万m3/日。第5.3.2条供水系统到2005年底除地面水供水管网未及区域允许采用地下水作为直接饮用水源外,一律停止开采地下水。同时,扩建地面水厂至10万m3/日,增加生物预处理和后续两级臭氧深度处理,出厂水质确保达到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心城区由XX市地面水厂统一供水。近期地下水停止开采前仍采用分质供水系统。将来两套管网实施并网,部分敷设年代较早,漏失严重的地下水管道废弃,随中心城区内道路的新建和改扩建新增供水管道,完善供水系统。城区内消防供水与生活用水同系统,采用低压制,每隔120米左右给水管道上设一个室外消火栓。第5.3.3条给水管材给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管,管道最小覆土0.70米。第5.3.4条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原有雨污合流管改为雨水管,污水管另行敷设。第5.3.5条污水量按用水量(不含道路、绿地浇洒用水)的85%估算,则最高日污水量为2.5万m3/日,平均日污水量为1.9万m3/日左右。第5.3.6条污水出路根据《XX市市区污水管网工程设计》,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已设计并正在实施中,污水纳入市区污水管网经XX泵站提升送XX市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和排放。第5.3.7条雨水排放城区雨水遵循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原有的合流制排水管能保留的用作雨水管予以保留,随着城区内道路的新建和改扩建,新建雨水管。暴雨强度公式采用XX市公式:i=毫米/分钟重现期T=1年,地面集水时间t1=15分钟。第四节电力电信第5.4.1条供电工程规划1.用电负荷规划拟定规划用地范围内合计电力负荷12.50万kW,平均负荷密度1.90万kW/km2,年用电量5.60亿kW·h。2.电源规划拟定本规划区由XX市电网解决供配电。规划近期电源为于本规划区南部的110kVXX变和位于本区西北外侧的110kV园区变以及西侧的110kV六店变待用电负荷增加后在本中心城区东北侧落点建110kV当湖变以后,再增加该变为主供电源。3.配电压按以上框算用电负荷和XX市电网发展规划,规划拟定XX市中心城区电网采用10kV中压配电和380V低压配电二级电压建设。4.配电网中压配电网建设规划采用110kV变电所和10kV环网开闭所组织网络,规划在中心城区布置10kV中压联网用主要开闭所18处,规划可根据实际供电负荷和运行要求安排由110kV变电所到各开闭所的多路直通10kV电缆线路。规划10kV中压配电网在中心城市的公建设施区域采用电缆放射网或树枝网方式布置,在居住区一般采架空线路沿主干道路布置,并通过电缆引入方式地埋到住宅市内的10kV变配电所方式建设。各主干配电线路一般应通过联网开闭所实现环网双向供电,开路运行。5.配电所和低压配电线10kV变配电所在居住和公共设施区域可采用室内附设变或室外箱式变方式建设,在其他区域建设方式不限。380V低压配电线在公共设施和居住区一般应采用电缆方式敷线,其他区域允许采用架空绝缘线敷线。第5.4.2条电信工程规划1.电信发展容量规划拟定在本规划区内合计电话装机3.875万部,另发展固定电话网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35万户,约需配置为本市电信服务的话务交换机容量5.50万门。2.电信用户网规划中心城市区块固定电话网采用光纤接入网方式建电信用户网,在光纤到小区和光纤到楼(单元)以及Cat5类双绞线到户方式建设本市电信用户网。现阶段如实施有困难可仍沿用XX市目前采用的电信模块交换方式组织电信用户网络。3.电信互联信息服务网规划在中心城市区块以FTTX+LAN为主,XDSL为辅建设市内电信互联信息服务网,为用户提供普通语言电话服务和其他电信增值业务,以及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业务。4.综合通信管线规划在本市中心城区考虑中国网通、浙江通信、联通等运营商进入开展通信业务。在各干线道路安排中国电信管线同时也应另外布置其他通信系统同路分孔的综合通信管路。第五节燃气供热第5.5.1条燃气规划1.气源规划XX中心城区燃气气源为西气东输天然气。近期气源仍采用液化石油气,同时应积极发展区域性管道液化石油气供气系统,为几年后顺利过渡到以天然气为主气源作准备。2.各类用户耗热定额及用气量的确定XX中心城区居民8.4万人,居民燃气总气化率以100%计。居民生活人均年耗热定额取2931MJ/人·a。居民用气量、公共建筑用气量比取1:0.2;管道漏损及不可预见用气量占总用气量的比例取5%;月高峰系数取1.2,日高峰系数取1.15,小时高峰系数取3.2。经测算:本区年用气量为1097×104Nm3。3.输配系统燃气输配系统原则上采用中低压两级系统,每2000~3000户居民设一座中低压区域调压站,为保证用气的安全可靠性,区内低压干管成环状,庭院低压管道支状敷设。一些改造和新建小区可采用中压一级系统。中心城区区块管道计算流量为5530Nm3/h。室外燃气管道推荐采用SDR11系列聚乙烯塑料管,局部采用钢管的须进行防腐,防腐等级采用特加强级。燃气管道均埋地敷设。第5.5.2条供热规划1.热源规划中心城区区块集中供热热源来自位于XX经济开发区的XX热电厂,供热热媒为过热蒸汽,蒸汽压力参数为0.98MPa、温度参数为295℃左右。2.热负荷规划公共建筑按建筑面积15W/m2进行估算。居民生活用热按建筑面积5W/m2进行估算。本区块总热负荷为51t/h。3.热网系统规划规划建议热力管网采用以枝状布局为主。热力管道材料采用钢管,蒸汽热力管道建议采用地下敷设。在用户前设置用户蒸汽引入口装置和集中热力站。第六节环境卫生规划第5.6.1条垃圾收集(一)垃圾分类收集方式应与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二)规划范围内规划有6座中小型封闭式垃圾中转站。每处用地不小于100平方米,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小于5米。居住用地内的小型垃圾收集、转运站按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占地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布置。(三)危险废弃物及其它国家明文规定的特种固体废弃物必须单独设置密闭垃圾容器存放并分别单独运输。(四)设置小型垃圾收集点,位置要固定,既要方便居民使用,不影响城市景观环境,又要便于分类投放和利于垃圾的分类收集、机械化清运。服务半径一般不应超过80m,收集点可放置活动垃圾容器或建造垃圾容器间。第5.6.2条公共厕所(一)核心区内沿解放路、人民路、建国路与城隍路主要繁华街道间隔300米~500米布置一处。其它区域沿城市主干道每隔800米布置一处。(二)独立式公共厕所外墙与相邻建筑距离应大于5.0米,周围应设置不少于3.0m的绿化隔离带。附建式的公共厕所宜设在建筑物底层,应有单独出入口及管理室。附建式的公共厕所应结合主体建筑一并设计和建造。(三)各类规划用地公共厕所的设置控制标准见下表。表5-1规划用地名称单座公共厕所建筑面积(m2)独立式公共厕所用地面积(m2)备注居住用地30~7060~120公共设施用地50~12080~170公共绿地60~120第5.6.3条废物箱(一)废物箱的设置应满足废物的分类收集要求,废物箱的种类与垃圾分类种类基本对应。(二)废物箱一般设置在道路两侧,间距按道路功能及人流密集程序设置:1.人流密集的公共建筑区域的街道25~50m;2.主、次干道、快速路的辅道50~80m;3.支路80~100m。(三)人流量较大的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建筑、广场、社会停车场的出入口应设置废物箱。第七节消防规划第5.7.1条保留规划范围内原有一消防中队。规划新增一处三级消防站,规模为2~3辆消防车,占地600平方米。第5.7.2条消防给水管道、消火栓一般沿道路设置。消火栓间距不应超过120米。第5.7.3条消防通道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米,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第5.7.4条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门洞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米。第5.7.5条高层建筑要按规范要求设置环形车道和消防登高面。第八节人防规划第5.8.1条规划区范围内结合新建民用建筑一次规划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的工程项目。坚持以建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依法同步修建防空地下室。第5.8.2条修建防空地下室的防护等级必须六级以上,每个防护单元不少于800平方米。防空地下室平时作为汽车库,战时用于人员隐蔽。第5.8.3条附建式防空地下室设计必须符合2003年版《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94的要求,单建式人防工程设计必须符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要求。

第六章建设导控通则第一节用地分类第6.1.1条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分类按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第6.1.2条针对城市中心区旧城改造的要求,特增设一类商住混合用地,即指住宅与商业、文娱、餐饮、办公等混合的建筑用地,代码为C/R。第二节用地适建范围第6.2.1条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按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第6.2.2条未列入适建范围表的建设项目,由XX市建设局根据规划的整体要求具体情况具体核定。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应先提出调整规划,上报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表6-1建设类别序号用地类别建设项目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C/RR2商服办公C1、C2文娱C3体育C4医疗C5US1S2S3G1居住1低层居住建筑×○×××××××××2多层居住建筑√√×××××××××3高层居住建筑○○×××××××××公建5居住小区教育设施(中小学、托幼)√√○○×××××××6居住小区商业服务设施√√√√○○×××○×7居住小区文化设施(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文化馆等)√√√√○○××××○8居住小区体育设施√√×√√×××××○9居住小区医疗卫生设施(卫生站、街道医院、养老院等)√√×√○○×××××10居住小区市政公用设施(含出租汽车站)√√√√○○√○○○○11居住小区日用品修理、加工场√√○√××○××××12小型农贸市场√○√○×××××××13小商品市场√○√××××××××14居住区级以上(含居住区级)体育设施×××○√××××××15居住区级以上(含居住区级)行政办公建筑○×√××××××××16居住区级以上商业服务设施○×√√×××××××17居住区级以上文化设施(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纪念性建筑等)○×√√○××××××18居住区级以上娱乐设施(影剧、游乐场、俱乐部、舞厅、夜总会)○×○√○××××××19居住区级以上医疗卫生设施○×√○×√×××××20办公建筑、商办综合楼○×√√○○×××××21一般旅馆√○√○×××××××22旅游宾馆√○√○×××××××23商住综合楼√√√○×××××××24社会停车场、库○○√○√○√○○√○道路市政25加油站××○○○×√××○×26施工维修设施及废品场××××××○××××27其他市政公用设施○○○○○○√○○○○注:√允许设置,○有条件允许设置,×不允许设置。第三节控制分区第6.3.1条规划将规划范围分为历史街区、老城核心区、外围区与东湖风景区四个区域进行控制。(详见控制分区图)第四节建筑容量控制通则第6.4.1条建筑容量控制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三项指标来控制。其中建筑密度、容积率为上限、绿地率为下限。第6.4.2条保护区内原则上不增加建筑容量。具体以分图图则为准。第6.4.3条老城核心区内公共设施用地原则上容积率控制在2.0以内,建筑密度50%以下,绿地率不小于15%。居住用地容积率1.6以内,建筑密度35%以下,绿地率不小于20%,新开发的地块绿地率不小于30%,具体地块控制指标分图图则为准。第6.4.4条外围区内公共设施用地原则上容积率控制在3以内,建筑密度40%以下,绿地率不小于30%,居住地块容积率1.5以内,原则上控制为多层1.3以内,高层1.8以内。建筑密度多层30%以下,高层20%以下。绿地率不小于30%。具体地块控制指标以分图图则为准。老城核心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6-2用地面积(m2)控制指标建筑类型S<50005000≤S<1500015000≤S≤30000S>30000FARD%GAR%FARD%GAR%FARD%GAR%FARD%GAR%居住建筑低层1.235201.235201.135201.03325多层1.630221.530251.432301.33030一般办公建筑低层1.240201.240201.240201.13525多层1.840201.638251.535251.33030商业建筑低层1.550151.445201.445201.24020多层2.045201.842201.842201.64020注:FAR—容积率D%—建筑密度GAR%—绿地率外围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6-3用地面积(m2)控制指标建筑类型5000≤S<1500015000≤S≤30000S>30000FARD%GAR%FARD%GAR%FARD%GAR%居住建筑多层1.530301.330301.32832中、高层2.222322.020351.82040一般办公建筑多层2.235302.032301.83030中、高层3.030403.030402.62832商业建筑多层2.238302.238252.03525中、高层3.232303.232303.03030注:FAR—容积率D%—建筑密度GAR%—绿地率第6.4.5条对于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性质分类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的建筑基地和综合基地,应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和不同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指标。第6.4.6条对未列入《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控制指标表》的中小学、医院、幼托、市政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有关专业技术标准、规范规定执行。第6.4.7条在满足自身的规划要求下,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等公共使用空间,又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空域等有关规定的,可在控制指标的基础上酌情增加建筑面积,每提供1平方米的底层有效空间面积,允许增加1.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每减少1平方米的基底面积,允许增加2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原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十。第五节建筑间距控制通则第6.5.1条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消防、卫生、环保、防灾、工程管线和建筑保护等要求外,还必须符合本章节规定。第6.5.2条根据日照、通风的要求和用地的实际情况,规划范围内居住建筑的间距规定如下:(一)平行布置的条式居住建筑,朝向为正南北向,正向间距与其南侧建筑高度之比,外围区不小于1.1,核心区不小于0.9。当建筑方位不朝正南方向时,其间距按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折减系数按表6-4确定。表6-4方位0°~15°15°~30°30°~45°45°~60°>60折减系数1.0L0.9L0.8L0.90.95注:L为正向建筑间距。(二)相互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间距,建筑山墙宽度小于14米的,不小于南侧(东侧)建筑高度0.7倍;建筑山墙宽度若大于14米,按平行布置间距要求控制。(三)L型或U型建筑按边翼最外边计算,如该部分采用阶梯形式时(一般情况,最多二个阶梯),与北侧或东(西)侧建筑的间距不宜小于12米。(四)多层居住建筑有底层商店的(或其它非居住类用房),其建筑间距原则上不得缩小。当底层设置高度小于2.2米自行车库等附属设施用房时,其间距可扣除附属设施部分的高度。第6.5.3条高层建筑(含高层建筑群)与居住建筑的间距,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包括高层、多层、低层)的居室大寒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二小时,并应按下列规定确定:(一)东西向面宽大于32米的点式高层建筑的日照间距,按平行布置多层居住建筑间距控制。(二)点式高层建筑的朝向为南北向的(东西向面宽小于32米),与其北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6倍,且最小值为24米。(三)点式高层建筑的朝向为东西向的(南北向面宽小于32米),与其东(西)侧居住建筑的间距不得小于高层建筑高度的0.35倍,且最小值为18米。(四)两幢或两幢以上并列点式高层建筑(包括品字形布置的建筑),其排列间距不得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25倍,且最小值为20米。第6.5.4条在符合以上各项间距规定的前提的同时,低层建筑与北侧多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8米;多层、低层建筑与北侧高层居住建筑的最小间距不小于13米。第6.5.5条多层居住建筑山墙端距不小于(东侧或西侧)建筑物高度的0.4~0.5倍,且最小值不小于6米。低层住宅山墙端距应大于4.0米。高层与多层居住建筑山墙端距应按消防间距规定控制,不小于9米;但山墙有居室窗户的,其间距应不小于13米。第6.5.6条已建居住建筑原则上不应加层或拼接,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确需加层或拼接,其拼加部位日照间距须按1:1.0计算。建筑间距控制图示(1)表6-5高层建筑Lx:南北向建筑间距Ly:东西向建筑间距多层建筑Lz:建筑端距Hs:南侧建筑高度低层建筑H:相邻建筑中较高建筑高度低层或多层建筑B:建筑山墙宽度低层或多层或高层建筑

建筑间距控制图示(2)表6-6建筑关系示意图间距控制备注多、低层居住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包括A≤30°)LX≥1.1HS多、低层居住建筑东西向平行布置(包括A≤30°)LY≥0.9H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包括60°≤A≤90°LX≥0.7HSLY≥0.7HSB≤12米多、低层居住建筑非垂直也非平行,包括30°<A<60°LX(LY)≥0.8HLX(LY)≥6米多层与多层居住建筑山墙端距LZ≥6米多层与低层居住建筑山墙端距LZ≥4米南侧的高层建筑LX≥0.5HSLX≥24米超60米,高度每增加5米,间距增加1米。东西侧为高层建筑LY≥0.35HLX≥18米超60米,高度每增加5米,间距增加0.8米。垂直布置的高层建筑LX·LY≥0.2HLX·LY≥13米超60米,高度每增加5米,间距增加0.5米。高层建筑与多、低层建筑的山墙间距LZ≥13米高层建筑在多低层建筑北侧LX≥1.0HS第6.5.7条医院病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中、小学教学楼、敬老院与相邻的建筑间距的确定,除应根据城市设计、景观分析并须符合消防、卫生防疫等规范外,可按下表规定执行:表6-7建筑性质建筑间距备注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南向遮挡建筑高度的1.3倍教学楼南向遮挡建筑高度的1.0倍长向相对间距不小于25m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南向遮挡建筑高度的1.3倍第6.5.8条其它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应根据城市设计、景观分析、消防、卫生防疫、环境保护、工程管线、人防建筑保护和施工操作安全等要求和有关规定确定。并可按以下二条规定控制(除医院、休疗养院、敬老院、中、小学、幼托等):(一)多层建筑的北侧为非居住性质建筑时,其与北侧建筑的间距,不小于高度的0.75倍,且不得小于10米。(二)高层建筑的北侧为非居住建筑时,其与北侧建筑的间距不小于18米。第六节建筑高度控制通则第6.6.1条规划范围内环城东路以东即东湖风景区所有地块及规划区块内重要河道两侧绿地,规划建筑限高6m。第6.6.2条南河头历史保护街区控制高度9米,层数不超过三层。第5.6.3条新华路以东,城南路以北,环城北路以南,环城东路以西的老城核心区及环城东路以西相邻地块,规划建筑控制高度16米。第6.6.4条老城核心区以外地块及城西路以西地块,控制高度36米,以多层建筑为宜。第5.6.5条城市外围以新建住宅区为主的地块,控制高度60米,以不超过36米为宜。第6.6.6条规划建议在城市外围区局部设置城市制高点,高度不超过60米(具体位置参见规划高度控制图)。第6.6.7条沿主要道路(道路宽度大于或等于20米的城市道路)的建筑物高度,除必须符合消防、日照间距、建筑保护等要求以及上述诸条外,还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沿路(街)建筑物长度小于32米的塔式建筑或山墙沿街的板式的建筑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含路边绿带)加建筑后退距离(S)的1.2部,即H≤1.2(W+S)。2.沿街(路)建筑物长度大于32米的板式建筑高度(H)按下列公式计算:H≤A(W+S)式中W为规划道路宽度(含路边绿带),S为后退距离,A为折算参数。表6-8沿街建筑长度32~50米50~80米≥80米A10.90.83.沿路(街)建筑长度大于100米的板式建筑的建筑高度,应根据街景要求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4.道路交叉口的建筑高度一般按宽路计算,但沿窄路部分的建筑长度超过30米时,则按窄路确定。第6.6.8条除以上规定外,建筑高度控制以《XX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为准。注:具体地块的高度控制见“高度控制规划图”第七节建筑后退控制通则第6.7.1条临环城东路地块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应不小于10m。第6.7.2条滨河新规划的建筑后退蓝线距离应不小于15m,局部商业休闲类建筑可视具体情况另行审批。第6.7.3条老城核心区内临规划巷弄的建筑在满足消防、卫生、日照间距、安全等前提条件下,可不退巷弄边线。第6.7.4条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计算,以建筑物底层最突出的外墙边线包括阳台、雨蓬、踏步等突出部分为准,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留出的空地主要供绿化及敷设工程管线之用。不得建造临时建筑物、构筑物。第6.7.5条沿道路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物,后退规划道路红线的距离,应按道路的性质、道路宽度、视距三角形的要求,以及建筑物的性质确定。一般建筑物按下表控制执行。后退道路红线控制表表6-9道路红线宽度(米)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最小距离(米)注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或裙层交叉口高层多层或裙房≤185385>18≤3085108>30≤401281612>4016102016第6.7.6条新建人流量大、车流集中的大型商场、影剧院、游乐场、宾馆、展览馆、办公楼等公共建筑,其后退红线距离,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筑性质、功能、主要出入口以及特殊要求,具体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为准。但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除符合以上规定以外,最小不得小于15米,并应妥善安排好出入口位置和停车场地,不得影响城市交通。第6.7.7条沿地块边界布置的建筑,应与边界外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板式(长度大于32米)高层、多层、低层建筑应后退基地南北边界不小于建筑物高度的0.5倍,后退基地东西边界不小于0.25倍。(二)塔式高层建筑(边长小于32米)后退基地南北边界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25倍,且最小距离不小于12米;后退基地东西边界,不小于建筑高度的0.125倍,且其最小距离不小于7米。(三)界外是河流、道路、永久性绿地、高压线走廊的,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核定其距离。第6.7.8条建筑物的地下构筑物不得逾越建筑后退道路控制线。第八节停车设施控制通则第6.8.1条停车设施形式(一)位于居住区、居住小区内的停车库原则上要独立设置。若无条件采用独立式,可采用地下室、半地下室或底层架空形式,在不增建筑密度、容积率不突破的前提下可用几幢住宅底层连体架空形式。(二)不允许在日照间距内以底层扩大形式设置停车库。第6.8.2条停车泊位标准:在公安部、建设部(88)公(交、管)字90号《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和停车场规划设计(试行)》基础上,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