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微生物笔记_第1页
厦大微生物笔记_第2页
厦大微生物笔记_第3页
厦大微生物笔记_第4页
厦大微生物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2、微生物的共性3、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四、微生物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什么是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1、)●个体微小(<0.1mm),借助显微镜观察形体;●结构简单:简单多细胞,单细胞或非胞●低等:进化地位低。二、微生物的共性1、体积小,表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一定体积的物体,分割成越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的总表面积越大,表面积/体积比值越大.●优点:提供巨大的吸收面,排泄面和交换面.●体积小、表面积大是微生物其它四个共性的基础2、吸收多、转化快●原因:表面积/体积比值大●例举:乳糖发酵细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3、生长旺、繁殖快●原因:吸收多、转化快●例举:大肠杆菌●利弊:有益—-工业发酵、理论研究材料培养;有害—-病原微生物、霉腐微生物4、适应性强、易变异●适应强原因:体积小、表面积大;灵活的代谢调控机制(诱导酶)●极端微生物(extrememicroorganism)●易变异原因:结构简单、单倍体、巨大交换面●利弊:有益---育种(青霉素),有害耐药性5、分布广、种类多●分布广:土壤、空气、海洋、人体肠道●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2)代谢产物种类繁多(3)微生物的种数多●种类多:(1)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微生物特有:分解天然气、石油、纤维素、木质素能力;多种产能方式:细菌光合作用、嗜盐菌紫膜光合作用、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各种厌氧菌的产能途径生物固氮作用;合成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等)能力;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甾体化合物等);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独特的繁殖方式(病毒、类病毒、肮病毒的复制、增殖)2)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含氮代谢产物:氨基酸、核苷酸类糖类厌气性代谢产物:酒精、乳酸、甘油、丙酮丁醇;糖类好气性代谢产物:柠檬酸、苹果酸、葡萄糖酸;微生物多糖:黄原胶、右旋糖苷;微生物酶类:蛋白酶、淀粉酶、酯肪酶、工具酶;--次级代谢产物: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生物碱3)微生物的种类多●目前比较肯定的微生物种数大约10万种,随着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种、新属、新科、新纲陆续被发现。4)遗传基因多样性●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基因组种类多样性.●基因库资源丰富。5)生态类型的多样性三、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微生物学发展经历五个时期1、史前期(8000年前-—1676年)2、初创期(1676-1861年)3、奠基期(1861—1897年)4、发展期(1897-1953年5、成熟期(1953-迄今)●学习微物学发展历史的目的:--学习前人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明确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突破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科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连的。四、微生物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进步●近代科学中,微生物学是对人类福利贡献最大的一门科学。1、医疗保健2、食品和医药行业3、微生物学促进农业发展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5、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贡献1、医疗保健-—外科消毒技术的建立-—寻找人畜病原菌--免疫防治法的应用——化学治疗剂的发明--抗生素治疗的兴起--用工程菌生产各种生化药物2、食品和医药行业-—食品微生物发酵-—罐头灭菌和长期保存方法——厌氧纯种发酵技术--深层液体通气发酵技术--代谢调控理论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生物工程的兴起3、微生物学促进农业发展—-微生物农药—-菌肥--植物生长激素--高等真菌--饲料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食物链中主要环节,物质循环,污水处理5、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贡献--以微生物作材料,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分子生物学是在生化、遗传学、微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动、植物细胞应用研究中采用微生物培养/发酵方法。--微生物学独特实验操作技术。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研究主要内容:从不同水平(层次)研究生命活动五大基本规律。●根本任务:发掘、利用、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改造有害微生物。●分科:按研究微生物的基本生活动规律分;按微生物应用领域分等不同分种方式。Chap1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细菌(bacteria)§放线菌(actinomycetes)§3其它原核微生物§1细菌(bacteria)一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功能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1)形态和染色●自然界中杆状细菌最常见、球菌次之,螺旋状最少;量度细菌大小的单位是μm(微米,10-6m)作单位。亚细胞构造的量度用nm(纳米,10-9m)作单位。2、染色●细菌的形态和主要构造的观察:一般都要将菌体细胞染色。原因:菌体微小。含水分多,对光线吸收、反射与水溶液差别不大,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染色方法:--死菌:正染色负染色:荚膜染色法等——活菌:用美蓝或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二)细菌细胞构造与功能1、细胞壁(cellwall)(1)组成与结构●G+菌和G—菌细胞壁构造比较A、肽聚糖(Peptidoglycan)●组成和结构特点●水解肽聚糖的酶类:溶菌酶(lysozyme)、自溶酶(autolyticenzyme)B、磷壁酸(Teichoicacid)●存在:●成分与结构实型:磷酸多元醇聚合体,主要有甘油磷酸型和核糖醇磷坒酸两种类型。●结构特点(甘油型为例):●磷壁酸的功能C、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存在:G-菌细胞壁特存成分,组成细胞外壁外壁层的重要成分。●分子结构类脂A、核心多糖区,0—特异侧链●LPS的主要功能D、外壁层中的蛋白质:基质蛋白、外壁蛋白、脂蛋白。(2)细菌的某些特性与细胞坒组成,结构的关系●草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溶菌酶敏感性、青毒素敏感性3)周质空间(periplasmicspace)●即壁膜空间,内含多种蛋白质(酶、结合蛋白、受体蛋白)。(4)细胞坒的功能A、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强度,使其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B、为细胞的生长、分布和鞭毛运动所必需;C、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某些抗生素和水解酶)进入细胞;D、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缺乏细胞壁的微生物支原体、粘菌、原生动物、某些嗜盐菌、产甲烷细菌(疵壁菌mendosicutes)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2、细胞膜与间体●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的运送、交换;——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作用;-—合成细胞壁各种组分和荚膜等大分子的场所;--进行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的产能基地;--许多酶和电子传递组分的所在部位;--鞭毛的着生点和提供其运动所需的能量等。3、细胞质(cytoplasn)●聚-β-羟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atePHB●羧化体(carboxysome)4、核质体(rcuclearbooly)●核区、拟核、核基因组、遗传信息.(1)鞭毛(flagella)●组成成分:鞭毛蛋白(鞭毛素flagellin)●构造:G+细菌与G-细菌鞭毛构造差别●鞭毛着生方式:一端单毛、一端丛毛、两端(单毛、成束)、周生、侧生2)菌毛(pilas)●存在G—菌(特别是肠道菌,假单胞菌)表面的一种蛋白质附属物,它由菌毛素(piling)形成中空的丝状体。●种类:一般菌毛和特化菌毛(性菌毛sexpilus,F-Pilus)(3)糖被(glycocalyx):●荚膜(capsule)、微荚膜(microcapsule)、粘液层(slimelayer)、菌胶团(zoogloea)。●糖被生理功能保护作用、贮藏养料、堆积代谢废物菌体附着、信息识别作用、屏障和交换系统(4)芽孢(endosporespore)●定义:●产生芽孢的细菌种类●芽孢耐热机制(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研究细菌芽孢的意义:(5)伴孢晶体(parasporalcrystal)(三)、细菌的繁殖1、裂殖(fission)2、芽殖(budding)一、细菌群体培养特征1、固体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菌落(colony)及特征描述、菌苔(lawn)2、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特征:混浊、菌膜、或絮状沉淀。3、半固体培养基培养特征§2放线菌(actinomycetes)一、概述●定义:●分布:●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放线菌重要类群: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二、放线菌的形态构造(以链霉菌为例)●一般形态与构造2、放线菌的繁殖3、●横割分裂,4、两种途径:细胞内陷、壁膜同5、时内陷。三、放线菌的培养特征●固体培养基平板培养●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3其它原核微生物一、蓝细菌(cyanobacteria)蓝藻或蓝绿藻●定义:●形态:●细胞结构特点:●繁殖:●蓝细菌转基因研究进展: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1、支原体(Mycoplasma)1)特征:●个体微小●缺乏细胞壁●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二等分裂繁殖●对抗生素(四环素)敏感性2)种类:胸膜肺炎支原体,类支原体2、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1)定义:(2)种类:立克次氏体,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organisms,RLO)。(2)特征●结构●繁殖●对热、四环素等抗生素敏感●培养(3)与人类关系:3、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有独特生活周期(原体、始体)、小型G-原核微生物。●营专性能量寄生:●独特生活周期:小型G-原核微生物●培养●传播感染范围●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三者主要区别Chap3真核微生物形态构造ﻫ§1.真核微生物概述

●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

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P40.表2-1

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ﻫ●菌物界(Mycetalia)●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真菌(Fungi)的特点ﻫ三、真核微生物的细胞构造

(一)、细胞壁

1、真菌的细胞壁

●构造:微纤维(单糖的聚合物)、基质(甘露聚糖、葡萄糖、蛋白质、脂类)。ﻫ●不同分类地位真菌的细胞壁多糖

2、藻类的细胞壁ﻫ●结构骨架(纤维素)、间质多糖(杂多糖).ﻫ二)鞭毛与纤毛ﻫ●真核微生物的“9+2”型鞭毛

●存在:鞭毛(鞭毛钢的原生动物、藻类、低等水生真菌的游动孢子或配子),纤毛(纤毛纲的原生动物:草履虫属)。

三)细胞质膜ﻫ(四)细胞核ﻫ●构造:核被膜、核仁、核基质。●不同真菌的核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

(五)细胞质和细胞器ﻫ1、细胞基质、细胞骨架、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线粒体、叶绿体液泡。ﻫ2、膜边体(Iomasome)、几丁质酶体(Chitosome)、氢化酶体(Hydrogenosome).ﻫ§1酵母菌(yeast)

●定义ﻫ一、分布以及与人类关系

1、分布2、与人类关系

●单细胞蛋白(Single-cellprotein,SCP)

二、酵母菌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大而结构分化;细胞单个分散或呈假菌丝;细胞多形态。

三、酵母菌细胞构造

1、细胞壁(cellwall

●组成与结构ﻫ甘露聚糖(mannan)(外层);蛋白质(protein)(中层);葡聚糖(glucan)(内层类脂,几丁质ﻫ●酵母原生质体的制备:ﻫEDTA-α-巯基乙醇蜗牛消化酶ﻫ酵母菌细胞—-—-————-—--——→原生质体ﻫ(预处理)

2、细胞膜(cellmembrane)ﻫ酵母细胞膜的成分和构造●膜构造与功能、控制胞内外物质交换的主要屏障。

3、细胞核(cellnuclei)

●形态结构:定形(真核)、核膜(双层单位膜)、核孔、染色体ﻫ●细胞核的观察:核(相差显微镜)、核膜(电镜)、染色体(姬姆萨染色/碱性品红染色)

4、酵母菌其他细胞构造

●线粒体、液泡、2μm质粒ﻫ四、酵母菌繁殖和生活史ﻫ1、繁殖方法

●无性繁殖

芽殖(budding):名属常见方式、芽痕(budscar)、蒂痕(brithscar).

繁殖(fission):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

产无性孢子:节孢子:地霉属(Geotrichum)掷孢子:掷孢酵母属(sporobolomyces)厚垣孢子:白段丝酵母属(Candidaalbicans)

●有性繁殖:子囊(ascus)、孢子(ascospore)

2、生活史(Lifecycle)

●定义●酵母菌三种类型生活史ﻫa。营养体以单倍体或二倍体形式存在ﻫb.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ﻫc.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ﻫ五、酵母菌的培养特征

●固体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特征ﻫ●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特征ﻫ§3、丝状真菌

●定义:真菌(fungi)、霉菌(mould)

●分布、种类、与人类关系ﻫ一、1、营养体的基本单位-—菌丝(hyphoe)ﻫ●菌丝直径大小,隔膜ﻫ2、真菌细胞壁成分及物理形态ﻫ●菌丝分化及其细胞壁的成分●物理形态及成分壁的网状骨架成分:微纤维(microfibril)纤维素、几丁质

无定形基质成分:葡聚糖、蛋白质、脱乙酰几丁质、甘露聚糖、少量脂类无机盐等.ﻫ3、菌丝体(mycelium)ﻫ●定义、类型(营养菌丝体、气生菌丝体)ﻫ4、营养菌丝体的特化形态

●假根(rhizoid)、吸器(haustorium)、附着胞、附着枝、菌核(selerotium)、菌索、匍匐菌丝(stolon)、菌环(ring),菌网(net).ﻫ5、气生菌丝体的特化形态ﻫ(1)结构简单的子实体:分生孢子头;孢子嚢(根霉、毛霉)均产无性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担子(担子菌),产有性孢子(担孢子)。

2)结构复杂的子实体:产无性孢子

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

子囊果(ascocarp)三种类型,产有性孢子: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ﻫ曲霉营养菌丝横;隔示木霉细胞壁及横隔;曲霉顶囊及其分生孢子;横轴腐霉(一种水生真菌)横轴腐霉ﻫ(示孢子头与菌丝原生质的自发荧光)ﻫ二、真菌的孢子

●类型和特点●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的比较ﻫ●真菌可通过菌丝碎片繁殖,但主要靠形成有性或无性孢子繁殖

●孢子类型、形态特征是真菌分类、鉴定重要形态学依据ﻫ三、霉菌的培养特征ﻫ●固体琼脂培养基上菌落特征

●液体培养特征

chap3非细胞型生物ﻫ§1病毒(Virus)

§.2亚病毒ﻫchap4非细胞型生物

●非细胞型生物种类:病类、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ﻫ●非细胞型生物与细胞型生物的主要区别。

§1病毒(Virus)

●定义:●分布及种类ﻫ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

●形态:杆状、蝌蚪状、球状、砖块状、丝状等。ﻫ●大小:极其微小、一般都可通细菌滤器、电镜观察ﻫ二、病毒粒子(virion)ﻫ●定义:成熟、结构完整、单个病毒.ﻫ●病毒粒子结构与组成ﻫ病毒粒子核衣壳(基本构造)核心:由DNA或RNA构成ﻫ衣壳:由许多衣壳粒蛋白构成

包膜(非基本构造):由类脂或脂蛋白构成

●病毒粒子对称体制:螺旋对称(TMV)、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复合对称(T偶数噬菌体)。ﻫ●病毒核酸ﻫ类型:dsDNA/SSDNA,dsRNA/SSRNA;

链状/环状,闭环/缺口环ﻫ基因组:单组分/双组分/三组分/多组分(RNA病毒特有)ﻫ三、病毒的群体形态ﻫ1、包涵体(inclusionbody)●定义与实践应用

2、噬菌斑(plaque)●定义与实践应用ﻫ3、空斑和病斑:定义4、枯斑:定义ﻫ四、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ﻫ1、噬菌体的模式结构2、噬菌体的繁殖ﻫ●吸附(感染复数,m.o.i)侵入,增殖,装配(成熟)、释放(裂解)、增殖、装配

增殖、装配:

3、噬菌体侵染的结局ﻫ●烈性噬菌体(Virulentphage):一步生长曲线(One-stepgrowthcurve)

●温和噬菌体(temperatephage):定义、特点、存在形成(游离点、整合态和营养态)ﻫ●溶源菌(hysogen):定义、特性、检查方法.ﻫ五、真核生物的病毒ﻫ1、植物病毒

●种类、形态、核酸(SSRNA)。

●增殖过程与T偶数噬菌体不同点: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衣壳(侵入后)。

2、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

●种类、引起疾病ﻫ●增殖过程与T偶数噬菌体不同点:吸附(被动)、扩散(胞饮或包膜融入细胞膜或特异性受体转移)、脱衣壳(侵入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

3、昆虫病毒ﻫ●病毒多角体(polyhedron)●昆虫病毒种类ﻫ§。2亚病毒

●亚病毒是一类与传统的病毒有显著区别的分子生物,仅含有侵染性RNA/侵染性蛋白质一种成分。

1、类病毒:是至今所知道的最小的、只含有侵染性RNA一种成分,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分子生物.

2、拟病毒:类病毒、植物病毒粒子中的病毒、侵染性RNA分子,复制需要辅助病毒。ﻫ3、朊病毒:侵染动物细胞、胞内复制、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Pro.●病例:羊搔痒病、疯牛病、Kuru病,中心法则的挑战。ﻫ§3病毒与实践ﻫ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危害与预防措施,噬菌体污染出现的现象与杂菌不同。ﻫ二、人类和脊椎动物病毒的防治●预防(侵染预防、感受预防),治疗(被动免疫、干扰素、抗生素等)

三、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指导思想(防重于治、综合防治),主要措施.ﻫ四、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主要优点和缺点,病毒多角体的实际意义。

五、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克隆载体(charon)、科斯质粒;

●SV40(SimianVirus40,即猴病毒40)。Chap4微生物的营养与物质运输ﻫ§1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ﻫ§2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概述

●营养(nutrition):生理功能、能量和物质、生长和繁殖。ﻫ●营养物(nutrient):营养功能,提供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生理环境。

§1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与营养类型ﻫ●六种营养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ﻫ1、碳源(Carbonsource)ﻫ●定义:碳元素(碳架)、营养源。ﻫ●碳源谱:碳源范围-—有机碳源、无机碳源。

●依据利用碳源情况,微生物营养类型有:

—-自养型(autotroph):CO2(唯一碳源)。不依赖有机营养物.ﻫ—-异养型(heterotroph):至少需要一种大量有机物、正常营养.ﻫ--混合型(mixotroph):碳同化混合类型。ﻫ●异养微生物的适宜碳源:糖类、醇类、有机酸类、脂类.ﻫ2、能源(energysource)ﻫ●定义: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就是其碳源。ﻫ●以能源分类,微生物的营养型有:ﻫ-—光能营养型(phototrohp)直接利用太阳光辐射能。ﻫ——化能营养型(chemotroph):从脂合物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又分无机营养型有机营养型。ﻫ●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3、氮源(nifrogensource)

●定义:氮元素、营养源●氮源谱:●氨基酸自养型与氨基酸异养型ﻫ●微生物利用各种氮源的特点:N2(固N)蛋白质及水解物。

4、生长因子(growthfactor)ﻫ●定义:正常代谢必需,不能自身合成,有机化合物,需要量少。

●微生物与生长因子的关系:ﻫ5、无机盐

●定义:C、N以外的各种重要元素,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配制细菌培养基时对无机盐的选择。

●无机元素的来源和功能

6、水:营养要素之一,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的重要作用。

二、微生物的培养基ﻫ●培养基(medium):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混合养料,具备六大营养要素,比例合适,配制后立即灭菌。ﻫ(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

1、目的明确:菌种与目的产物类型、实验室研究或工业生产、种子培养或发酵,C/N比(种子培养基比发酵培养茎低)。ﻫ2、营养协调ﻫ●确定各种营养要素的数量和比例的依据:细胞成分或元素含量(P92,表4—7)、异养微生物碳源兼作能源、需要量大。ﻫ●培养基中各营养要素的含量顺序:水〉碳源〉氮源>P.S>K.Mg〉生长因子。ﻫ3、培养基PH应适宜:4、经济节约:

(二)培养基配方设计方法

1、生态模拟:天然基质、“初级”培养基(肉汤、水果汁、麸皮米糠、米饭面包、肥土、玉米芯。

2、查阅文献:直接或间接相关信息.ﻫ3、精心设计:C源、N源的影响、无机盐的影响,

正交试验设计、培养条件(PH、温度、通气量)试验、综合试验、扩大规模试验.ﻫ(三)培养基的种类ﻫ1、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程度划分:天然培养基、组合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ﻫ2、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琼脂1。8-2。0%),半固体培养基(琼脂0.5%)、液体培养基。ﻫ3、接培养基的功能划分:ﻫ●选择性培养基(selectedmedium):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一理化因素、抗性、提高筛选效率功能。加富培养基(enrichedmedium)ﻫ●鉴别性培养基(differentialmedium):指示剂

(与无色代谢物发生显色反应)、菌落易区别,ﻫ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EosinMethyleneBlue,EMB)鉴别各种肠道杆菌。

§2。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ﻫ●概述:

物质运送(materialtransport)

一、研究营养物质运送的意义ﻫ●与微生物营养、代谢密切相关;

●促进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细胞膜是物质运输的主要屏障;

●微生物发酵生产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ﻫ二、物质运送的方式及分子机制ﻫ1、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被动运送(passivetransport).

●特点: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物理扩散,无特异性,扩散能量来自分子热运动.ﻫ●存在:H2O、气体(O2、CO2、N2等)、乙醇和某些氨基酸。ﻫ2、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ﻫ●机理:底物特异性载体蛋白(carrierprotein)膜内外侧结合底物亲和力不同(结合底物在膜上位移中载体蛋白构型变化引起)。ﻫ●·特点: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扩散能量来自分子热运动,有特异性,运送速度快载体蛋白)。ﻫ●存在:真核细胞(糖类)、原核(厌气微生物)细胞(等)ﻫ3、主动运送(activetransport)

●特点:特异性载体,提供能量(ATP、质子势)、载体构型变化,逆浓度梯度运送、底物分子结构无变化.

●存在:各种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机制,无ﻫ机离子(、、)有机离子(氨基ﻫ酸)和一些糖类(乳糖、蜜二糖、葡萄糖)。ﻫ4、基团移位(grouptranslocation)ﻫ●机制:依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一已糖磷酸转移酶系统.

●过程:热稳定载体蛋白(HPr,heatstablecarrierprotein)的激治(PEP+HP丙酮酸+P-HPr).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P—HPr+糖糖—P+HPr)

●特点:需PEP—已糖磷酸转移酶系统●酶对底物有特异性选择●消耗高能磷酸化合物PEP●底物分子结物变化●逆浓度梯度运送.

●存在:兼性和严格厌氧菌●需氧菌(巨大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糖类(葡、果、甘)以及脂肪酸、核苷、碱基。ﻫ三、四种运送方式的比较Chap5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新陈代谢(metabolism)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

§1微生物的产能代谢§2微生物的合成代谢§3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Chap6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新陈代谢(metabolism)ﻫ●概念:新陈代谢简称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ﻫ分解代谢(catabolism)/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产能代谢(energy-yieldingmetabolism);ﻫ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assimilation)/耗能代谢(energy-expendedmetabolism)。ﻫ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联系:十分不同、紧密联系、伴同发生的两个过程。ﻫ●调节:最基本方式为调节代谢流(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

此外,营养物质运送、酶的定位等调节。ﻫ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ﻫ●淀粉:α—淀粉酶(芽孢杆菌属、曲霉属),β-淀粉酶(多粘芽孢杆菌,根霉),淀粉葡萄糖酶(黑曲霉、米曲霉),异淀粉酶(黑曲霉、米曲霉)。ﻫ●纤维素:纤维素酶(木霉、纤维单孢菌、纤维素放线菌)。天然纤维素(c1酶)-水合非结晶纤维素(CX1、CX2酶)-纤维二糖+葡萄糖(纤维二糖酶)——葡萄糖ﻫ●果胶质:细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真菌(青霉、曲霉、根霉)。

天然果胶质(原果胶酶)-水可溶性果胶(果胶甲酯水解酶)-果胶酸(果胶酸酶)-半乳糖醛——糖代谢途径

●几丁质:细菌(梭菌病、芽孢杆菌病)、放线菌。

甲壳素(甲壳素酶)甲壳=糖(甲壳=糖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ﻫ●脂肪(脂酶):微生物种类较少,真菌以及霉菌

脂肪——甘油(糖酵解、TCA循环)各种中间产物、能量

-—脂肪酸(β-氧化)乙酰COA——TCA循环/乙醛酸循环

●蛋白质:霉菌、细菌。

蛋白质(蛋白质)——肽(肽酶)-—氨基酸

●内源代谢:贮存物质耗尽之后,利用细胞蛋白质和RNA作为能源。ﻫ§1。微生物的产能代谢ﻫI、能量来自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氧化有机物(化能异养菌)、氧化还原态的无机物(化能自养菌)、来自日光辐射能(光能营养菌).ﻫ●生物氧化:定义、形式(氧结合、脱氢、失电子)、阶段.

●通用能源:ATP,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H)/质子动势。

一、单糖的分解代谢(以葡萄糖为例)ﻫ●葡萄糖分解代谢(氧化脱氢)途径。

1、EMP途径(Embdem-Meyerhof—ParnasPathway)

●EMP途径的简图

●EMP途径的主要产物

●ATP和NADH的生成:位置、数量,底物水平磷酸化。

●总反应式:葡萄糖+2ADP+2NADT+2PI-—2丙酮酸+2ATP+2NADH+2H+

●EMP途径的生理功能

2、HMP途径(hexosemonophosphatepathway)ﻫ(1)特点:

●HMP途径又称已糖单磷酸途径,是在单磷酸已糖基础上开始降解。

●三种戊糖相互转化。

●C4、C7(芳香族氨基酸前体)和C5(核酸前体)的生成。ﻫ●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剂。

(2)总反应式:6葡—6-磷酸+12NADP+6H2O→5葡糖-6磷酸+12NADPH+12H+12CO2+pi

(3)HMP途径的生理功能

3、ED途径(Enter—Doudoroffpathway)ﻫ●反应细节

●关键酶及关键反应ﻫ●主要产物(ATP、NADH、NADPH的生成数量)ﻫ4、三种途径比较(见下图)

●存在:

EMP、HMP是微生物降解葡萄糖的主要途径,二者在同一种微生物中往往同时存在,但在代谢的作用中的比例不同,ED途径存在嗜糖假单胞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等细菌。ﻫ●关键酶

产能效率:EMP(2ATP/葡糖)、ED(1ATP/葡糖)

●还原力的产生:EMPﻫ(2NADH2),ED(1NADH2+1NADPH2)、HMP(12NADPH2)ﻫ二、丙酮酸代谢

1、概述

●单糖经不同途径降解,产生丙酮酸和同化力[NAD(P)H2、ATP],产物的去向取决不同微生物及不同培养条件.

●大多数好气和兼性好气性微生物,在有氧情况下:TCA循环,电子传递磷酸化、呼吸作用(respiration)。ﻫ●一些厌气菌和兼性好气菌,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

●大多数厌气和兼性厌气有机化能营养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用(fermentation)

2、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

●反应部位:真核微生物(线粒体基质)、原核微生物(细胞质)ﻫ●反应历程:能量的产生(15个ATP/丙酮酸)。ﻫ●TCA循环的意义:枢纽地位,有机酸、谷氨酸发酵。

三、生物氧化中递氢和受氢ﻫ●依据受氢体性质不同,生物氧化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类型。ﻫ1、有氧呼吸(respiration)ﻫ●定义:呼吸链、最终受氢体(O2)。ﻫ●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RC)/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chain,ETC)

●氧化磷酸化机理与效率: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hypothesis)、P/O比(molTAP/mol氧原子)。

2、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

●定义:最终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个别是延胡索酸)

●类型:硝酸盐呼吸(nitraterespiration)/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ﻫ硫酸盐呼吸(sulfaterespiration)、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respiration)

碳酸盐呼吸(carbanaterespiration)、硫呼吸(sulphurrespiration)

3、发酵(fermentation)ﻫ●定义:发酵工业、微生物生理(代谢)

●主要类型:由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6种类型)

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肠膜状明患珠菌)

通过ED途径的发酵(细菌酒精发酵)ﻫ氨基酸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ﻫ●发酵中的产能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

合物,乙酰磷酸产能是厌氧微生物产能的主要方式。

II、能量来自无机物—-化能自养菌的生物氧化与产物ﻫ1、概述ﻫ●两类自养菌还原CO2所需能量和还原力的来源不同。ﻫ●化能自养菌还原CO2时ATP和[H]的来源。

●微生物生理特性及种类:多数好氧性、少数兼性厌ﻫ氧、种类有硝化细菌、硫细菌、氢细菌、铁细菌等。

2、化能自养菌氧化产能的特点:ﻫ●还原性无机物氧化直接与

呼吸链相联。其过程比异养菌(经EMP/TCA等)简单。ﻫ●呼吸链的组分多样化。

●主要通过电子传递磷酸化产能、少数硫杆菌(氧

化亚铁硫杆菌)也能部分地进行底物水平磷酸ﻫ化产能。产能效率(P/O)比异养菌低。ﻫ3、列举:硝化细菌的能量代谢。ﻫIII、能量来自光能--光能自养菌的产能代谢

1、循环式光合磷酸化(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ﻫ特点过程:

●存在:光合细菌[着色菌属(chromatium)、

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绿菌属(Chlorobium)等18属]

2、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non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ﻫ●过程:●特点:

●存在:绿色植物、藻类、蓝细菌。

3、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ﻫ●过程:●机理(细菌视紫红质、质子泵、△P、化学渗透学说)

●存在:盐生盐杆菌(Halobacteriumhalobium),红皮盐杆菌(H.cutirubrum)

§2、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assimilaton)耗能代谢(energy-expendedmetabelism)ﻫ一、微生和的合成代谢的特点

●微生物合成能力很强、但有种属差异。

●合成途径多样化比分解途径少、主要物质的合成途径比较一致.

●合成代谢条件:能量、还原力、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ﻫ二、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1、Calvin循环(Calvincycle)

●反应历程:

特征酶及其所催化的反应

●存在: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中蓝细菌和绝大部分光合细菌、藻类、绝色植物。ﻫ2、厌氧乙酰—辅酶A途径

●反应历程:ﻫ●存在:一些能利用氢的严格厌氧菌(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ﻫ3、还原性TCA循环途径

●关键酶及催化反应:a-酮戊二酸合成酶,催化琥珀酰—CoA+CO2→a—酮戊二酸ﻫ●存在:少数光合细菌(例,嗜硫代硫酸盐绿菌Chlorobiumthiosulfatophilum)。ﻫ4、三条途径比较:厌氧CO2、固定CO2比好氧更为有效。

三、生物固氮(fixationofmolecularnitrogen)ﻫ1、定义及其作用:N2还原成NH3的过程,生态平衡、土壤肥力、节约能源避免污染。

2、固氮微生物种类

●自生固氮菌: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生理营养类型)

●共生固氮菌:与它种生物共生才能固氮。ﻫ●联合固氮菌:必须生活在水稻、甘蔗、玉米等植物的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固氮。ﻫ3、固氮的生化机制ﻫ●总反应式:N2+be+6H++12ATP—-2NH3+12ADP+12Pi

●条件:固氮酶、能量/产能体系、还原力及其载体、还原底物N2、Mg、严格厌氧微环境.ﻫ●固氮酶测定方法:微量克氏定氮法、同位素法、乙炔还原法。ﻫ●固氮酶组成及其功能●固氮的生化途径●氨的去路

4、好氧性固氮菌固氮酶的抗氧机制ﻫ●自生固氮菌:呼吸保护、构象保护ﻫ●蓝细菌:异型胞,非异胞蓝细菌(时间分隔、束状群体、过氧化物酶活力)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类菌体周膜、豆血经蛋白),非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植物血红蛋白、泡囊)。

四、肽聚糖的合成

●肽聚糖合成的三个阶段和合成部位。ﻫ1、在细胞质中的合成。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

2、在细胞膜中的合成:细菌萜醇(bactoprend)/类脂载体、肽聚糖单体(二糖五肽亚单位)。

3、膜外组装:引物(至少含6-8个肽聚糖单体)、转糖基作用(trans-glycosylation)、转肽酶(transpeptidase)转肽作用.ﻫ4、某些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抑制作用: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青霉素。

§3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ﻫ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ﻫ●酶的合成调节:诱导、阻遏.●酶的活力调节:激活、抑制(反馈抑制).ﻫ二、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赖氨酸发酵、肌苷酸(IMP)的生产。ﻫ●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生理学手段,细胞膜缺损突变。Chap5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新陈代谢(metabolism)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ﻫ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ﻫ§1微生物的产能代谢§2微生物的合成代谢§3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ﻫChap6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ﻫ1、新陈代谢(metabolism)ﻫ●概念:新陈代谢简称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catabolism)/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产能代谢(energy—yieldingmetabolism);

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assimilation)/耗能代谢(energy—expendedmetabolism)。ﻫ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联系:十分不同、紧密联系、伴同发生的两个过程。

●调节:最基本方式为调节代谢流(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ﻫ此外,营养物质运送、酶的定位等调节。

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

●淀粉:α-淀粉酶(芽孢杆菌属、曲霉属),β—淀粉酶(多粘芽孢杆菌,根霉),淀粉葡萄糖酶(黑曲霉、米曲霉),异淀粉酶(黑曲霉、米曲霉)。

●纤维素:纤维素酶(木霉、纤维单孢菌、纤维素放线菌)。天然纤维素(c1酶)—水合非结晶纤维素(CX1、CX2酶)—纤维二糖+葡萄糖(纤维二糖酶)—-葡萄糖ﻫ●果胶质:细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真菌(青霉、曲霉、根霉)。

天然果胶质(原果胶酶)-水可溶性果胶(果胶甲酯水解酶)-果胶酸(果胶酸酶)-半乳糖醛—-糖代谢途径

●几丁质:细菌(梭菌病、芽孢杆菌病)、放线菌。

甲壳素(甲壳素酶)甲壳=糖(甲壳=糖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ﻫ●脂肪(脂酶):微生物种类较少,真菌以及霉菌ﻫ脂肪-—甘油(糖酵解、TCA循环)各种中间产物、能量

-—脂肪酸(β-氧化)乙酰COA——TCA循环/乙醛酸循环ﻫ●蛋白质:霉菌、细菌.ﻫ蛋白质(蛋白质)—-肽(肽酶)——氨基酸ﻫ●内源代谢:贮存物质耗尽之后,利用细胞蛋白质和RNA作为能源。ﻫ§1.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I、能量来自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ﻫ●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氧化有机物(化能异养菌)、氧化还原态的无机物(化能自养菌)、来自日光辐射能(光能营养菌)。ﻫ●生物氧化:定义、形式(氧结合、脱氢、失电子)、阶段.

●通用能源:ATP,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H)/质子动势。

一、单糖的分解代谢(以葡萄糖为例)

●葡萄糖分解代谢(氧化脱氢)途径.ﻫ1、EMP途径(Embdem-Meyerhof-ParnasPathway)ﻫ●EMP途径的简图ﻫ●EMP途径的主要产物ﻫ●ATP和NADH的生成:位置、数量,底物水平磷酸化。ﻫ●总反应式:葡萄糖+2ADP+2NADT+2PI-—2丙酮酸+2ATP+2NADH+2H+

●EMP途径的生理功能

2、HMP途径(hexosemonophosphatepathway)ﻫ(1)特点:

●HMP途径又称已糖单磷酸途径,是在单磷酸已糖基础上开始降解。ﻫ●三种戊糖相互转化。ﻫ●C4、C7(芳香族氨基酸前体)和C5(核酸前体)的生成。

●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剂。

(2)总反应式:6葡-6-磷酸+12NADP+6H2O→5葡糖-6磷酸+12NADPH+12H+12CO2+piﻫ(3)HMP途径的生理功能ﻫ3、ED途径(Enter-Doudoroffpathway)ﻫ●反应细节ﻫ●关键酶及关键反应

●主要产物(ATP、NADH、NADPH的生成数量)ﻫ4、三种途径比较(见下图)ﻫ●存在:ﻫEMP、HMP是微生物降解葡萄糖的主要途径,二者在同一种微生物中往往同时存在,但在代谢的作用中的比例不同,ED途径存在嗜糖假单胞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等细菌.

●关键酶

产能效率:EMP(2ATP/葡糖)、ED(1ATP/葡糖)ﻫ●还原力的产生:EMP

(2NADH2),ED(1NADH2+1NADPH2)、HMP(12NADPH2)ﻫ二、丙酮酸代谢

1、概述

●单糖经不同途径降解,产生丙酮酸和同化力[NAD(P)H2、ATP],产物的去向取决不同微生物及不同培养条件。

●大多数好气和兼性好气性微生物,在有氧情况下:TCA循环,电子传递磷酸化、呼吸作用(respiration)。ﻫ●一些厌气菌和兼性好气菌,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ﻫ●大多数厌气和兼性厌气有机化能营养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用(fermentation)

2、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

●反应部位:真核微生物(线粒体基质)、原核微生物(细胞质)

●反应历程:能量的产生(15个ATP/丙酮酸).ﻫ●TCA循环的意义:枢纽地位,有机酸、谷氨酸发酵.ﻫ三、生物氧化中递氢和受氢

●依据受氢体性质不同,生物氧化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类型。

1、有氧呼吸(respiration)ﻫ●定义:呼吸链、最终受氢体(O2).

●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RC)/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chain,ETC)ﻫ●氧化磷酸化机理与效率: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hypothesis)、P/O比(molTAP/mol氧原子)。ﻫ2、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ﻫ●定义:最终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个别是延胡索酸)

●类型:硝酸盐呼吸(nitraterespiration)/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硫酸盐呼吸(sulfaterespiration)、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respiration)

碳酸盐呼吸(carbanaterespiration)、硫呼吸(sulphurrespiration)ﻫ3、发酵(fermentation)ﻫ●定义:发酵工业、微生物生理(代谢)ﻫ●主要类型:由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6种类型)ﻫ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肠膜状明患珠菌)

通过ED途径的发酵(细菌酒精发酵)

氨基酸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ﻫ●发酵中的产能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

合物,乙酰磷酸产能是厌氧微生物产能的主要方式。

II、能量来自无机物—-化能自养菌的生物氧化与产物ﻫ1、概述ﻫ●两类自养菌还原CO2所需能量和还原力的来源不同。

●化能自养菌还原CO2时ATP和[H]的来源。

●微生物生理特性及种类:多数好氧性、少数兼性厌

氧、种类有硝化细菌、硫细菌、氢细菌、铁细菌等。

2、化能自养菌氧化产能的特点:ﻫ●还原性无机物氧化直接与ﻫ呼吸链相联。其过程比异养菌(经EMP/TCA等)简单。ﻫ●呼吸链的组分多样化.

●主要通过电子传递磷酸化产能、少数硫杆菌(氧

化亚铁硫杆菌)也能部分地进行底物水平磷酸

化产能。产能效率(P/O)比异养菌低。ﻫ3、列举:硝化细菌的能量代谢.

III、能量来自光能--光能自养菌的产能代谢ﻫ1、循环式光合磷酸化(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ﻫ特点过程:ﻫ●存在:光合细菌[着色菌属(chromatium)、

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绿菌属(Chlorobium)等18属]

2、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non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

●过程:●特点:ﻫ●存在:绿色植物、藻类、蓝细菌。

3、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过程:●机理(细菌视紫红质、质子泵、△P、化学渗透学说)

●存在:盐生盐杆菌(Halobacteriumhalobium),红皮盐杆菌(H。cutirubrum)ﻫ§2、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assimilaton)耗能代谢(energy-expendedmetabelism)

一、微生和的合成代谢的特点ﻫ●微生物合成能力很强、但有种属差异。

●合成途径多样化比分解途径少、主要物质的合成途径比较一致。ﻫ●合成代谢条件:能量、还原力、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ﻫ二、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

1、Calvin循环(Calvincycle)

●反应历程:

特征酶及其所催化的反应ﻫ●存在: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中蓝细菌和绝大部分光合细菌、藻类、绝色植物。

2、厌氧乙酰-辅酶A途径ﻫ●反应历程:ﻫ●存在:一些能利用氢的严格厌氧菌(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ﻫ3、还原性TCA循环途径ﻫ●关键酶及催化反应:a-酮戊二酸合成酶,催化琥珀酰-CoA+CO2→a-酮戊二酸

●存在:少数光合细菌(例,嗜硫代硫酸盐绿菌Chlorobiumthiosulfatophilum)。ﻫ4、三条途径比较:厌氧CO2、固定CO2比好氧更为有效。

三、生物固氮(fixationofmolecularnitrogen)ﻫ1、定义及其作用:N2还原成NH3的过程,生态平衡、土壤肥力、节约能源避免污染。ﻫ2、固氮微生物种类

●自生固氮菌: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生理营养类型)

●共生固氮菌:与它种生物共生才能固氮。

●联合固氮菌:必须生活在水稻、甘蔗、玉米等植物的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固氮.

3、固氮的生化机制ﻫ●总反应式:N2+be+6H++12ATP——2NH3+12ADP+12Piﻫ●条件:固氮酶、能量/产能体系、还原力及其载体、还原底物N2、Mg、严格厌氧微环境。ﻫ●固氮酶测定方法:微量克氏定氮法、同位素法、乙炔还原法。

●固氮酶组成及其功能●固氮的生化途径●氨的去路ﻫ4、好氧性固氮菌固氮酶的抗氧机制ﻫ●自生固氮菌:呼吸保护、构象保护ﻫ●蓝细菌:异型胞,非异胞蓝细菌(时间分隔、束状群体、过氧化物酶活力)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类菌体周膜、豆血经蛋白),非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植物血红蛋白、泡囊)。

四、肽聚糖的合成ﻫ●肽聚糖合成的三个阶段和合成部位.ﻫ1、在细胞质中的合成。ﻫ●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

2、在细胞膜中的合成:细菌萜醇(bactoprend)/类脂载体、肽聚糖单体(二糖五肽亚单位)。ﻫ3、膜外组装:引物(至少含6-8个肽聚糖单体)、转糖基作用(trans-glycosylation)、转肽酶(transpeptidase)转肽作用.

4、某些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抑制作用: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青霉素。

§3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

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酶的合成调节:诱导、阻遏。●酶的活力调节:激活、抑制(反馈抑制)。ﻫ二、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ﻫ●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赖氨酸发酵、肌苷酸(IMP)的生产。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生理学手段,细胞膜缺损突变。Chap5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新陈代谢(metabolism)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ﻫ§1微生物的产能代谢§2微生物的合成代谢§3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ﻫChap6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

1、新陈代谢(metabolism)ﻫ●概念:新陈代谢简称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catabolism)/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产能代谢(energy-yieldingmetabolism);

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assimilation)/耗能代谢(energy-expendedmetabolism)。

2、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联系:十分不同、紧密联系、伴同发生的两个过程.ﻫ●调节:最基本方式为调节代谢流(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

此外,营养物质运送、酶的定位等调节.ﻫ3、大分子营养物质的降解

●淀粉:α—淀粉酶(芽孢杆菌属、曲霉属),β—淀粉酶(多粘芽孢杆菌,根霉),淀粉葡萄糖酶(黑曲霉、米曲霉),异淀粉酶(黑曲霉、米曲霉)。ﻫ●纤维素:纤维素酶(木霉、纤维单孢菌、纤维素放线菌).天然纤维素(c1酶)—水合非结晶纤维素(CX1、CX2酶)—纤维二糖+葡萄糖(纤维二糖酶)——葡萄糖ﻫ●果胶质:细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真菌(青霉、曲霉、根霉)。ﻫ天然果胶质(原果胶酶)-水可溶性果胶(果胶甲酯水解酶)-果胶酸(果胶酸酶)-半乳糖醛——糖代谢途径

●几丁质:细菌(梭菌病、芽孢杆菌病)、放线菌。ﻫ甲壳素(甲壳素酶)甲壳=糖(甲壳=糖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ﻫ●脂肪(脂酶):微生物种类较少,真菌以及霉菌ﻫ脂肪-—甘油(糖酵解、TCA循环)各种中间产物、能量

——脂肪酸(β—氧化)乙酰COA——TCA循环/乙醛酸循环

●蛋白质:霉菌、细菌。

蛋白质(蛋白质)--肽(肽酶)-—氨基酸

●内源代谢:贮存物质耗尽之后,利用细胞蛋白质和RNA作为能源。

§1。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I、能量来自有机物--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与产能

●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氧化有机物(化能异养菌)、氧化还原态的无机物(化能自养菌)、来自日光辐射能(光能营养菌)。ﻫ●生物氧化:定义、形式(氧结合、脱氢、失电子)、阶段.ﻫ●通用能源:ATP,跨膜质子电化学梯度

(△H)/质子动势。ﻫ一、单糖的分解代谢(以葡萄糖为例)ﻫ●葡萄糖分解代谢(氧化脱氢)途径。

1、EMP途径(Embdem-Meyerhof-ParnasPathway)

●EMP途径的简图ﻫ●EMP途径的主要产物ﻫ●ATP和NADH的生成:位置、数量,底物水平磷酸化。ﻫ●总反应式:葡萄糖+2ADP+2NADT+2PI--2丙酮酸+2ATP+2NADH+2H+

●EMP途径的生理功能ﻫ2、HMP途径(hexosemonophosphatepathway)

(1)特点:

●HMP途径又称已糖单磷酸途径,是在单磷酸已糖基础上开始降解。

●三种戊糖相互转化.

●C4、C7(芳香族氨基酸前体)和C5(核酸前体)的生成。

●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剂.

(2)总反应式:6葡-6-磷酸+12NADP+6H2O→5葡糖-6磷酸+12NADPH+12H+12CO2+pi

(3)HMP途径的生理功能

3、ED途径(Enter-Doudoroffpathway)ﻫ●反应细节

●关键酶及关键反应

●主要产物(ATP、NADH、NADPH的生成数量)

4、三种途径比较(见下图)ﻫ●存在:ﻫEMP、HMP是微生物降解葡萄糖的主要途径,二者在同一种微生物中往往同时存在,但在代谢的作用中的比例不同,ED途径存在嗜糖假单胞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等细菌。

●关键酶ﻫ产能效率:EMP(2ATP/葡糖)、ED(1ATP/葡糖)ﻫ●还原力的产生:EMPﻫ(2NADH2),ED(1NADH2+1NADPH2)、HMP(12NADPH2)

二、丙酮酸代谢ﻫ1、概述

●单糖经不同途径降解,产生丙酮酸和同化力[NAD(P)H2、ATP],产物的去向取决不同微生物及不同培养条件。ﻫ●大多数好气和兼性好气性微生物,在有氧情况下:TCA循环,电子传递磷酸化、呼吸作用(respiration)。

●一些厌气菌和兼性好气菌,在无氧条件下,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

●大多数厌气和兼性厌气有机化能营养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用(fermentation)

2、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ﻫ●反应部位:真核微生物(线粒体基质)、原核微生物(细胞质)

●反应历程:能量的产生(15个ATP/丙酮酸).

●TCA循环的意义:枢纽地位,有机酸、谷氨酸发酵。ﻫ三、生物氧化中递氢和受氢ﻫ●依据受氢体性质不同,生物氧化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三种类型.ﻫ1、有氧呼吸(respiration)

●定义:呼吸链、最终受氢体(O2)。ﻫ●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RC)/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chain,ETC)ﻫ●氧化磷酸化机理与效率: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hypothesis)、P/O比(molTAP/mol氧原子)。

2、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ﻫ●定义:最终受氢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个别是延胡索酸)ﻫ●类型:硝酸盐呼吸(nitraterespiration)/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ﻫ硫酸盐呼吸(sulfaterespiration)、延胡索酸呼吸(fumaraterespiration)

碳酸盐呼吸(carbanaterespiration)、硫呼吸(sulphurrespiration)ﻫ3、发酵(fermentation)

●定义:发酵工业、微生物生理(代谢)

●主要类型:由EMP途径中丙酮酸出发的发酵(6种类型)

通过HMP途径的发酵(异型乳酸发酵,肠膜状明患珠菌)

通过ED途径的发酵(细菌酒精发酵)ﻫ氨基酸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发酵中的产能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高能磷酸化

合物,乙酰磷酸产能是厌氧微生物产能的主要方式。ﻫII、能量来自无机物-—化能自养菌的生物氧化与产物

1、概述ﻫ●两类自养菌还原CO2所需能量和还原力的来源不同。ﻫ●化能自养菌还原CO2时ATP和[H]的来源.ﻫ●微生物生理特性及种类:多数好氧性、少数兼性厌ﻫ氧、种类有硝化细菌、硫细菌、氢细菌、铁细菌等。

2、化能自养菌氧化产能的特点:ﻫ●还原性无机物氧化直接与

呼吸链相联。其过程比异养菌(经EMP/TCA等)简单.

●呼吸链的组分多样化。ﻫ●主要通过电子传递磷酸化产能、少数硫杆菌(氧

化亚铁硫杆菌)也能部分地进行底物水平磷酸

化产能.产能效率(P/O)比异养菌低。

3、列举:硝化细菌的能量代谢。

III、能量来自光能—-光能自养菌的产能代谢ﻫ1、循环式光合磷酸化(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ﻫ特点过程:ﻫ●存在:光合细菌[着色菌属(chromatium)、

红螺菌属(Rhodospirillum)、绿菌属(Chlorobium)等18属]

2、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non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ﻫ●过程:●特点:ﻫ●存在:绿色植物、藻类、蓝细菌。

3、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ﻫ●过程:●机理(细菌视紫红质、质子泵、△P、化学渗透学说)

●存在:盐生盐杆菌(Halobacteriumhalobium),红皮盐杆菌(H。cutirubrum)ﻫ§2、微生物的合成代谢ﻫ●合成代谢(anabolism)/同化作用(assimilaton)耗能代谢(energy—expendedmetabelism)ﻫ一、微生和的合成代谢的特点ﻫ●微生物合成能力很强、但有种属差异。

●合成途径多样化比分解途径少、主要物质的合成途径比较一致。ﻫ●合成代谢条件:能量、还原力、无机物或简单有机物

二、自养微生物的CO2固定ﻫ1、Calvin循环(Calvincycle)

●反应历程:

特征酶及其所催化的反应

●存在:化能自养菌、光能自养菌中蓝细菌和绝大部分光合细菌、藻类、绝色植物.

2、厌氧乙酰-辅酶A途径

●反应历程:ﻫ●存在:一些能利用氢的严格厌氧菌(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

3、还原性TCA循环途径

●关键酶及催化反应:a-酮戊二酸合成酶,催化琥珀酰-CoA+CO2→a—酮戊二酸ﻫ●存在:少数光合细菌(例,嗜硫代硫酸盐绿菌Chlorobiumthiosulfatophilum)。ﻫ4、三条途径比较:厌氧CO2、固定CO2比好氧更为有效。ﻫ三、生物固氮(fixationofmolecularnitrogen)ﻫ1、定义及其作用:N2还原成NH3的过程,生态平衡、土壤肥力、节约能源避免污染.ﻫ2、固氮微生物种类

●自生固氮菌:独立进行固氮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生理营养类型)

●共生固氮菌:与它种生物共生才能固氮。

●联合固氮菌:必须生活在水稻、甘蔗、玉米等植物的根际、叶面或动物肠道等处才能固氮。

3、固氮的生化机制ﻫ●总反应式:N2+be+6H++12ATP—-2NH3+12ADP+12Piﻫ●条件:固氮酶、能量/产能体系、还原力及其载体、还原底物N2、Mg、严格厌氧微环境。

●固氮酶测定方法:微量克氏定氮法、同位素法、乙炔还原法。ﻫ●固氮酶组成及其功能●固氮的生化途径●氨的去路

4、好氧性固氮菌固氮酶的抗氧机制

●自生固氮菌:呼吸保护、构象保护ﻫ●蓝细菌:异型胞,非异胞蓝细菌(时间分隔、束状群体、过氧化物酶活力)

●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类菌体周膜、豆血经蛋白),非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植物血红蛋白、泡囊)。ﻫ四、肽聚糖的合成ﻫ●肽聚糖合成的三个阶段和合成部位。ﻫ1、在细胞质中的合成.ﻫ●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由N-乙酰胞壁酸合成“park”核苷酸。

2、在细胞膜中的合成:细菌萜醇(bactoprend)/类脂载体、肽聚糖单体(二糖五肽亚单位)。ﻫ3、膜外组装:引物(至少含6-8个肽聚糖单体)、转糖基作用(trans-glycosylation)、转肽酶(transpeptidase)转肽作用。ﻫ4、某些抗生素对肽聚糖合成的抑制作用: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青霉素。

§3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与发酵生产ﻫ一、微生物的代谢调节

●酶的合成调节:诱导、阻遏。●酶的活力调节:激活、抑制(反馈抑制)。

二、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ﻫ●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赖氨酸发酵、肌苷酸(IMP)的生产。

●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ﻫ●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生理学手段,细胞膜缺损突变.Chap.7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ﻫ概念:ﻫ●个体生长:细胞原生质总量的增加。

●繁殖:微生物生长而产生新的子代。

●生长(群体生长):微生物群体数量和重量的增加。ﻫ§。1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研究M生长繁殖的意义:

1、生长繁殖是M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生长繁殖情况可作为M生理、生化和遗传研究的重要指标。ﻫ2、生产实践:M的应用(菌体~酵母/产物合成)、致病菌/霉腐

二、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ﻫ测定方法主要有两类--测生长量和计繁殖数

(一)测生长量:适用一切Mﻫ1。测体积2.称干重3。间接法:比浊法、生理指标法(测含N,/C,/P/DNA等)

二)计繁殖数:(适用:单细胞M/丝状M的孢子)

1、直接法:血球计数板法2、间接法:(活菌计数法)ﻫ●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cfu)●最大可能数量法(MPN法)

§2、微生物的生长规律ﻫ一、细菌的同步生长与同步培养

1、同步生长:群体中所有的个体细胞处于同样的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的状态.

2、同步培养:细胞群体中每个个体都处于同步生长状态的培养方法.4、同步培养方法ﻫ①诱导法:变换温度、光脉冲、营养供应

②选择法:Helmstetter—cummings的膜洗脱技术

③同步培养方法的选择视M种类和研究目的:

a.生理学研究中,选择法优于诱导法。ﻫb.诱导法,常用来研究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机制等.ﻫ二、典型生长曲线(growthcurve)

定义:描述单细胞M群体规律性生长的曲线。

1.延滞期(Lagphase)ﻫ特点:生长速率为0,细胞数目不增加,但个体产生变化。

缩短缩短延滞期的措施:

①取对数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ﻫ②加大接种量,缩短延滞期(10%接种量)

③接种到营养丰富的天然培养基(种子/发酵培养基成分尽量相近)。

2.指数期/对数期

特点:●对数期M的应用:

①作为代谢、生理研究的良好材料。②增殖噬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