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1页
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2页
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3页
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4页
用人的认识从何而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意识的两个作用?2、意识活动的特点?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方法论?4、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方法论?5、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背诵默写第一页,共三十九页。蘑菇头李琦,来自江苏徐州,今年23岁,学员简介:李琦浙江卫视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第二个出场,演唱曲目:趁早。10月7日晚,李琦在《中国好声音》总决赛中战胜张恒远,赢得观众支持率和媒体投票的“双高”,获得年度总冠军。第二页,共三十九页。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兴宁一中孔秀红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三页,共三十九页。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2、实践有哪些特点?3、实践的三要素?4、实践的形式有哪三种?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为哪四个方面?

自学提纲(P42-46)第四页,共三十九页。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践的特点是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C知识运用第五页,共三十九页。下列选项中观点错误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D知识运用第六页,共三十九页。难点解析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是直接现实性活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第七页,共三十九页。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思考问题、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老师讲课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2、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教育实践第八页,共三十九页。难点2:实践的特点愚公移山蚂蚁搬家1、愚公移山是实践吗?用实践的三要素分析为啥?2、愚公移山与蚂蚁搬家有何不同?为啥?3、愚公移山为啥用铁锨不用挖土机?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第九页,共三十九页。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是()

A、蜘蛛结网

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

C、医生治病

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课堂演练第十页,共三十九页。2、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第十一页,共三十九页。3、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A、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B、实践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C、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D、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C第十二页,共三十九页。认识从哪里来?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砒霜有没有毒?----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间接经验直接经验难点解析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论(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十三页,共三十九页。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十四页,共三十九页。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④⑤D.①③④D

课堂演练第十五页,共三十九页。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C第十六页,共三十九页。

3、“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

第十七页,共三十九页。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第十八页,共三十九页。

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7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第一个2004年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第二个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个2006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个2007年发展现代农业第五个2008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第六个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第七个2010年加大统筹城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知识运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七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十九页,共三十九页。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归宿动力检验标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知识梳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第二十页,共三十九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基础(决定)反作用(双重作用)

依赖于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理: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九页。认识从哪里来?获得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

砒霜有没有毒?----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间接经验直接经验难点解析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论(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九页。(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名言评析: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九页。难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九页。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12岁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发声。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了蜜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这则事例给了我们认识论的什么哲学启示?难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结论(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九页。(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为什么?A、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答B、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C、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名言评析:事实胜于雄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真金不怕火练。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九页。

思考:人们获得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的目的何在?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难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科研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论(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活动。名言:精通的目的全在与应用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九页。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归宿动力检验标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知识梳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九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基础(决定)反作用(双重作用)

依赖于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原理: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九页。

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④⑤D.①③④D

课堂演练第三十页,共三十九页。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包含的哲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③实践出真知

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C第三十一页,共三十九页。

3、“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九页。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第三十三页,共三十九页。

对亿万农民而言,“一号文件”是一份亲切的文件,有着特殊的意义。某班组织学生对新世纪以来中央的7个“一号文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进行了理性总结。第一个2004年集中强调了农民增收问题第二个2005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个2006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个2007年发展现代农业第五个2008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第六个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第七个2010年加大统筹城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研究结论:历次“一号文件”都适应了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总结了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反映了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前进步伐。“一号文件”的发出,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请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综合探究: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七个“一号文件”的发出,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三十四页,共三十九页。

1、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嫦娥二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③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⑤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⑥“十二五”规划

⑦学生教室里听课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⑩小行星撞击地球第三十五页,共三十九页。意识的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反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3.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第三十六页,共三十九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