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改编题)学者刘迎秋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战略思路》中写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国年度国民经济活动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其次大经济体。”这主要得益于 ()。A.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B.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从今走上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创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故选A项。B项是外部条件,不起主要作用;C项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体现,皆解除。答案A2.(2013·哈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币,两幅图表明()。A.从中国详细国情动身,优先发展农业B.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成就巨大C.主动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实事求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解析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其次幅图片反映的有上海的发展还有拓荒牛,这都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答案B3.(2013·福建安溪、德化联考)英国《卫报》登载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的文章指出:“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起先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建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1978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B.1978年,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1978年,中国作出的决策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D.1978年,中国变更了社会性质解析1978年,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A、B、D三项的表述错误。答案C4.(2013·长沙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快速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的学问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份是1985年,此时农村改革全面绽开,城市改革刚起步,选择C项。答案C5.漫画《狙击中国鞋》形象地反映了欧盟各国联合对来自中国的鞋产品进行狙击抵制,这在客观上体现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和市场化经营。与中国“走向世界”和“市场化经营”相对应的时间分别是 ()。A.1978、1992 B.1978、1984C.1984、1997 D.1984、2001解析“中国走向世界”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市场化经营”指的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答案选A。答案A6.(2013·福建八县联考)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A.股票是公有制的产物B.社会主义全部制的单一性C.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D.建国后我国一贯实行股份制解析三种票证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的变更。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答案C7.(2013·福建四地六校月考)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记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解并描述他当时的感受:“假如说此前中国始终在隧道中探究,1992年应当说人们最终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C.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解析结合基础学问回答,1992年十四大上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8.(2013·漯河模拟)中国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单位:百万1990国际元)年份182018701913195019731998中国2286001897402413442399037400483873352占世界份额(%)32.917.28.94.54.611.5上表表明 ()。A.近代现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B.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导致GDP出现负增长C.改革开放前,受“文革”等因素影响GDP几无增长D.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解析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GDP得到很大的发展,到1998年上升到占世界份额的11.5%。答案D9.(2013·厦门六中月考)由下图可知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C.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基地D.浦东是中国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记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浦东新区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二、三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故A项错;C、D两项无法从图中干脆得出结论。答案B10.(2013·绍兴模拟)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散、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依据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务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奥多·舒尔茨是对“小农的经济行为”进行的评价,A、B、C三项都是在农村中实行集体化或合作经营,与材料不符,解除。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相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主动性,故D符合材料。答案D11.(2013·宣城模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如图,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更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②生产资料全部制发生质的变更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解析本试题考查的学问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②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变;④错在实现了民富国强,中国现在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答案D12.(2013·福建六校联考)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安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安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更反映出 ()。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须要安排D.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解析由“安排”到“发展安排”再到“发展和改革”,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2013·金华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假如“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除出洋”。材料二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头,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材料三(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4分)(2)广州、上海被开拓为通商口岸依据的是什么不同等条约?概括材料二反映的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6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4分)(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6分)解析第(1)问,从中、英双方对待海外贸易的看法中分析。第(2)、(3)问,依据所学学问和材料回答即可。第(4)问,留意分清中国近代、现代经济的主体是什么,由此引出答案。答案(1)英国工业革命已起先,须要开拓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2)《南京条约》。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3)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4)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14.(原创题)人的姓名不仅携带着每一个家庭的盛衰信息,而且携带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信息。姓名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材料二上世纪50年头,中国不少人用“斯、基、娜、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儿;“李解放”、“王建国”、“张抗美”、“孟跃进”等名字也是那一时代的代表。上世纪60年头的“陈坚毅”、“齐移山”、“杨文革”、“周卫红”,70年头的“文爱武”、“徐拥军”、“房永红”、“高改革”等等,都是一些经典姓名。——《历代姓名趣谈》材料三当第一批中国白领把取英文名“能弱化论资排辈”的理念付诸实践时,为这些外企、私企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被叫做了“Mary”。在毕业生到外企去求职时,他们总忘不了在简介里取上一个“受欢迎的英文名”,比如“Amanda”、“Sarah”、“Nicole”等。……武汉有一对小夫妻为追求特性,给刚诞生的孩子取名为“赵.com”,意思是“赵康”。——罗满元《姓名自由宣言》(1)材料一中反映人起名的缘由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2)材料二上世纪50年头能够反映出我国怎样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学问及材料中的姓名概述我国当时的经济建设状况如何?(6分)(3)材料二上世纪六七十年头姓名反映出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变更?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又有怎样的新发展?(6分)(4)材料三中姓名变更的缘由有哪些?(4分)解析第(1)问,留意题干材料的研读,人口稀有,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仅仅是识别形体和声音就够了。但假如在夜晚相遇,双方看不清晰,就须要“以口自名”,说出一个符号作为个人标记,由此而产生了人名。第(2)问,结合20世纪50年头我国参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回答中国的外交方针,结合“一五安排”等学问回答经济建设。第(3)问,分别结合“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回答我国的经济建设状况;“新发展”干脆回答市场经济体制即可。第(4)问,要联系经济全球化和当代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