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福建省福清市高中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复兴中学文学社一年一度的文化节即将开幕,主题为“春风十里,文学旖旎”。筹备组邀请你作为问参加以下筹备工作。1.主持人的主持文稿中将涉及以下词语,他发现有些字音把握不准,请帮忙选出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一项()A.饥馑(jǐn)铿(kēng)锵汗涔涔(cén)莫(mò)春B.发怵(chù)啖(tán)肉庠(xiáng)序哂(shěn)笑C.伺(sì)候庖(páo)厨青蒿(hāo)褶(zhě)皱D.栅(zhà)栏夜缒(zhuì)大郤(xì)杜撰(zhuàn)【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莫春”的“莫”通“暮”,应读mù。B.“啖肉”的“啖”应读dàn。C.“伺候”的“伺”应读cì。故选D。2.“成语趣味竞答”活动中,主持人将会宣读比赛规则,初稿如下:①选手按抽签顺序轮流答题,不可抢答,务等主持人读题完毕之后方可作答。②选手答题时,其他人请保持安静,不得说话。③答对每一题得三分,所有试题回答完毕之后,总分最高者获胜。④若出现最高分并列,则加赛一道抢答题,争夺冠亚军。为确保比赛规则表述准确、语意通顺,请审阅初稿,指出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①句中“务”改为“必须”。B.②句没有语病,无需修改。C.③句中,“答对每一题得三分”应改为“每答对一题得三分”。D.④句中“若出现最高分并列”改为“若出现最高分并列的选手”,其他无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B.有语病,“保持安静”与“不得说话”语意重复,可以删掉“不得说话”。故选B。3.以下是“成语趣味竞答”活动的试题之一,要求选手选出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你给出的答案是()A.李华下棋总是输多赢少,因为他目无全牛,没有做到“走一步看三招”。B.他在戏剧舞台上,既有一介书生的儒雅书卷气,又有“王侯将相”的英雄霸气,风度让观众侧目而视。C.去年天气特别反常,有些地方三四月份酷热无比,但入夏后竟六月飞霜。D.平日不用功而想写得一手好诗,就像缘木求鱼,那是不可能的。【答案】D【解析】【详解】本体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语境指观察不全面,成语用在此处望文生义。B.侧目而视:意为斜着眼睛看人。形容畏惧或又怕又愤恨。语境指风度翩翩,引人注目,成语用在此处望文生义。C.六月飞霜:旧时比喻有冤狱。这里用其字面意,属于望文生义。D.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结合句子分析发现:想要取得好成绩,就一定要努力用功,如果不用功,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成语用在此处使用正确。故选D。4.“读《红楼》,趣辨人”活动小组设计了一道试题如下,请给出横线处补写最恰当的一项()豪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唯有敏感如林黛玉,③。A.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B.①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C.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D.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③也有掩埋落花的幽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解答时,请注意联系史湘云、薛宝钗、林黛玉的性格和故事。“醉卧芍药”体现湘云的“娇憨”,对应前面的“豪迈”;“花间扑蝶”体现宝钗的“稚气”,对应前面的“稳重”;而黛玉葬花则是大家熟知的故事情节,借花喻人,对应“幽情”。故选D。5.“学国学,诵名篇”活动中,主持人想用名篇名句串联成主持词,请根据语境描述,把相关句子补充完整。(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在大自然里沐浴、吹风,一路酣歌而还的美丽动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2)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浩瀚无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王安石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到洞庭湖水宽广清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浴乎沂②.风乎舞雩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千里澄江似练⑥.翠峰如簇⑦.玉鉴琼田三万顷⑧.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雩”“坼”“澄”“簇”“鉴”“扁”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二、古诗文阅读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B.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吾何爱一牛(爱:吝惜)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类)秦时与臣游(游:游玩)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道:道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族,众,指一般的。句意: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游,交往。句意: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故选C。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③为国以礼,其言不让。④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助词,的。句意:农民都想在大王的田里耕种。②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我本来知道大王您不忍心。③代词,他的。句意: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④语气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句意:用混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可见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故选C。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沛公居山东时C.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B.“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C.“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明。D.“勠力”,古今意思一致,尽力,合力。故选D。9.下列句子与“不然,籍何以至此”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冠者五六人C夫晋,何厌之有D.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然,籍以何至此?句意:不这样,我为什么到这地步?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B.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五六人冠者。句意:五六个成年人。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D.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故选C。10.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两篇文章都重视安养民众,也有论说重点的差异,如孔子重视“礼”,孟子强调发政施仁。B.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大量使用口语,并灵活运用诗词文句和历史故事,这样既丰富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也使其兼具活泼之美与庄重之致。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D.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巧妙利用这种微妙的关系,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错误,原文“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说晋惠公答应给秦国焦、瑕二座城池,但过了河却修筑防御工事,应该是没有给。故选D。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答案】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样子,那么刀刃的运转必定有余地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间”,间隙;“厚”,形容词作名词,厚度;“恢恢乎”,宽宽绰绰的样子;“游刃”,刀刃的运转。(二)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小题。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逆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彭城,汉败而还。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原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不如因其解击之”的“因”指趁着,与《鸿门宴》中的“不如因善遇之”的“因”的意思相同。B.“子房”是张良的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一般是父母在子女出生后加取的。C.谥号是朝廷根据古代帝王、诸侯等生平事迹追加的称号,以褒贬善恶。如“文成侯”即褒谥。D.“间行归汉王”的“间”指秘密地,与《鸿门宴》中的“道芷阳间行”的“间”的意思相同。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B.张良为人有勇气。他与刺客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捉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因为张良的缘故。C.张良为人精明。他建议刘邦让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送给秦军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D.张良懂得急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常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16.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张良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选文具体事件简要概括。【答案】12.A13.B14.C15.张良多次向沛公讲《太公兵法》,沛公认为很好,常采纳他的计策。16.①出奇计击败秦军,攻取咸阳,子婴投降沛公;②劝说沛公烧毁栈道麻痹项羽;③劝说沛公把土地分封给黥布、彭越和韩信,从而最终战胜了项羽。【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起下邳”是“起(于)下邳”的省略句,应在地点“下邳”后断开,排除D;“留”是地名,做“会”的地点,应在“留”后断开;且“此”是下句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C;“臣计”是偏正结构,做“用”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趁机”。句意: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不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B.“字……一般是父母在子女出生后加取的”错,古人的名一般是出生三个月后父母所取,而“字”应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C.正确。D.正确,都是“秘密地”“从小路”。句意: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取道芷阳从小路走。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没费一兵一卒”错,原文说“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说明有士兵参与作战。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数”,多次;“善”,认为好;“用”,采纳。【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可得出:出奇计击败秦军,攻取咸阳,子婴投降沛公;由“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可得出:劝说沛公烧毁栈道麻痹项羽;由“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可得出:劝说沛公把土地分封给黥布、彭越和韩信,从而最终战胜了项羽。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仆僮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以厚礼)安葬,而是把全部家财来寻求刺杀秦王的刺客,为韩国报仇,因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相国。张良曾学礼于淮阳。在东面见到仓海君。发现一个大力士,做了重一百二十斤的铁锤。秦始皇帝东游,张良和刺客一起在博浪沙埋伏刺杀秦皇帝,错误地击中副车。秦始皇帝非常生气,在天下大规模进行搜索,急于找到刺客,正是因为张良的原因。张良于是改换名姓,逃跑躲避在下邳。十年后,陈涉等起义,张良也聚集一百多年轻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张良想去跟随他,走在路上碰到沛公。沛公正带领几千人攻占下邳,张良便跟随了沛公。沛公让张良做了厩将。张良多次向沛公讲《太公兵法》,沛公认为很好,常采纳他的计策。张良对别人说,别人都不理解。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之才。”就跟随他,不再去见景驹。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成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成阳,秦王子婴投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至彭城,汉王兵败而还。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三)诗歌鉴赏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摸鱼儿(并序)辛弃疾淳熙己亥①,自湖北漕②移湖南,同官王正之③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勒,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④,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⑤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①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将从鄂州至潭州主持漕运。小山亭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②湖北漕:荆湖北路掌管钱粮的转运副使。③同官王正之: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④长门事:长门,汉宫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以后的居所。陈皇后幽居长门,以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为她写《长门赋》,以悟主上。⑤玉环飞燕:杨玉环,唐玄宗的爱妃,后被赐死;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后自杀。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能消几番风雨”以反问语气暗示春光将逝,表现出诗人浓郁的伤春之情。B.“算只有殷勤”三小句,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虽微不足道,挽留春光;辛弃疾位低权小,仍然希望为南宋王朝出力。“殷勤”二字突出了诗人能为国效力的得意之情。C.“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作者在结尾处着意运用之笔,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D.词尾是对全词的自然挽结,典型的以景结情,抒发词人复杂难耐的况味,含蓄隽永。18.“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与“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想法和情感?【答案】17.B18.(1)这几句都化用典故,借古讽今。
(2)以陈皇后的失宠比况自己的现实处境,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用杨玉环、赵飞燕的典故,告诉奸佞不要得意猖狂,暗示他们结局像杨赵的结局一样悲惨。【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能力。B.“‘殷勤’二字突出了诗人能为国效力的得意之情”说法错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辛弃疾想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耿耿忠心,但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得意之情”分析不恰当,无论是上片的以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还是下片抒发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都无法与“得意”之情相契合。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都化用了典故,用以借古讽今。“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引用了《文选·长门赋序》的典故,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先得宠幸,后来失宠被废,贬居长门宫。陈氏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得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引用了杨玉环、赵飞燕的典故,她们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一个是唐玄宗的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安史乱中被缢死马嵬坡下;一个是汉成帝宠极一时的皇后,结局是被废为庶人后自杀。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其他女子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词人似为陈皇后而伤感,其实是为自己伤感。南宋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恐成空,他痛恨朝廷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所以,他以长门陈皇后自比,哀叹自己遭受小人妒忌,无法大展宏图的悲惨命运,表达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词人对妒恨陈皇后的女子说,你们不要高兴得跳起舞来,须知玉环、飞燕也难免归于尘土,一切成空。实际上,他是在申饬、诅咒那些打击陷害忠良的权贵奸小:你们休要得意忘形,你们难道不知道,玉环、飞燕那样的命运,最终也会降临到你们头上吗?用杨玉环、赵飞燕的典故,告诉奸佞不要得意猖狂,暗示他们结局像杨赵的结局一样悲惨。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历史剧《新亭泪》①郑怀兴②第二场(节选)重要人物:晋元帝司马睿;吏部尚书周顗(字伯仁);镇北大将军刘隗。[太监上。太监陛下,周顗尚书叩宫上疏。元帝伯仁刚直无邪,德望素隆,诛灭王氏大事,自当问他。宣周尚书!太监宣周尚书入宫见驾。(下)[周顗上。周顗正哀国难已深重,又叹君居更深重。元帝(惊疑地)周贤卿……刘隗哎呀,周大人,圣君在上,何不下拜?周顗(醉态可掬)内忧外患,天下惶惶;居内宫不问朝政,有其君亦如无君,拜有何用?刘隗哎呀,你又酒后失仪!周顗吾当醉则醉,当醒则醒。元帝周贤卿,寡人有疾,故不临朝!周顗何曾有疾,恐是龙心不安!元帝既知寡人心疾,敢问有何良方?[周顗见刘隗,欲言又止。刘隗周大人一向仗义执言,今日为何欲言又止?周顗去陛下心腹之患,唯有斩王导之头。元帝(惊疑)王导可杀?周顗可杀!(刘隗喜形于色)元帝何以言之?周顗想当年五马渡江,陛下出身皇族,受命于天,背显五爪金龙,头放万丈毫光,江东士族,一望知是个真命天子。可恨王导,东奔西走,笼络人心,出谋献策,置陛下于宝座,使我王神威逊色。此乃可杀之一也。元帝(疑惑不解)这呀……刘隗(气介)哎呀,伯仁,你……周顗刘大人何必性急,容老夫把话说尽。王导乃江东士族首领,挟不赏之功,有震主之威;此人党羽遍布朝野,只是一时难察,何不杀了王导老匹夫,借此激起士族之变,其时羽翼一目了然,正一网打尽,消除隐患,一劳永逸。此乃可杀之二也。刘隗(旁白)对呀,此言正中下怀。元帝此言差矣。士族一变,胡羯势必乘虚而入,岂不天下大乱?周顗哈哈,疾风知劲草,乱世显英雄。彼时陛下自可奋神威,展宏图;一手补天,万世扬名!刘大将军也可应时而起,立功立事,建盖世之勋,岂不妙哉?此乃可杀之三也。元帝周贤卿你今日一反常态,真是胡言乱语。周顗臣之所言,正是陛下隐衷,何谓胡言乱语?刘隗哎呀伯仁,闻道你家与王导联姻,今日果然为王导做说客来了,并且戏弄君王,难免欺君之罪。周顗吾之所言,系你素志;说我欺君,岂非自欺欺人!刘隗哎呀,陛下,王导党羽,竟是如此无所不在。如不杀之,则晋室危矣。元帝刘贤卿,寡人命你为前锋大都督,征讨王敦。传令天下,杀王敦者,封为五千户侯。刘隗臣遵旨。陛下,王导一家……元帝依卿之见?刘隗尽诛王氏!元帝尽诛王氏?(举笔介)周顗倘若尽诛王氏,则王敦势必破釜沉舟,逼宫废帝。石勒亦将挥师南下,蹂躏江南,那时诸侯拥兵自立,晋室将荡然无存……刘隗周大人休得危言耸听,兵家虚虚实实,石勒何敢贸然而来?[太监上。太监陛下,边关报急!石勒正在河南大举进攻。襄城、城父、太山相继失陷。邵续将军被擒,琅琊守降敌,兖州刺史退守合肥,豫州……元帝(震惊)啊!周顗陛下,臣愿以一家性命,担保王导!元帝哦!(御笔落介)[幕落。注:①《新亭泪》剧情简介:东晋时期,历经八王之乱,五马渡江,本不是最受重视的皇室成员司马睿在王导为首的江东士族扶持下,登上帝位。为了挟制王氏一族,司马睿扶持镇北大将军刘隗,逼反征南大将军王敦,问罪丞相王导全家。情急之时,王导求向来正直、并即将联姻的吏部尚书周顗(字伯仁)帮自己仗执言,却不料周顗醉酒未予理睬。周顗素与王导莫逆,其时明里疏远王导,暗中却以身家性命相保。后王敦兵迫建康,司马睿放走刘隗。王敦遣将入宫搜索刘隗不得,欲废睿。周顗为顾大局,替元帝担罪。王敦执周顗,欲杀之,遣将征询王导。王导挟前嫌,默许之,旋得知周顗曾以身家性命保救自己。大受感动,急赴新亭解救,却为时已晚。王导大悔,恸哭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②郑怀兴,国家一级编剧,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现为福建省文联顾问。19.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伯仁酒醉入朝,见君不拜,坦言无忌。元帝素知他秉性,当作醉人醉语,只好忍受,不予计较。B.周伯仁进言王导可杀的三个理由,晋元帝疑惑不解,并说周伯仁是胡言乱语,可见周伯仁醉酒未醒。C.丞相王导一家性命是否该杀,引发一场朝堂激辩,打响了一场攻心战。D.刘隗包藏祸心、旁敲侧击,力主尽诛王氏。周伯仁则以一家性命,担保王导。20.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堂上晋元帝、周伯仁、刘隗三人立场迥异,各自盘算,矛盾冲突紧张尖锐。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人物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C.作者擅长细节的点染,舞台说明“醉态可掬”,刻画了周伯仁的嗜酒以及性情狷介、率真、任性的品格,人物活灵活现。D.文中有两处台词都出现了“深重”一词,虽在不同位置但含义相同。21.朝堂之上,周伯仁“酒后失仪”,讽谏君王,“居内宫不问朝政,有其君亦如无君”。他提出王导“可杀”的三条理由,意在提醒晋元帝。请结合文本,分别说明三条理由的言外之意。【答案】19.B20.D21.针对刘隗的诡计多端,周伯仁假以王导“可杀”之三条理由,条条提醒晋元帝国家危亡的真实处境。①当年五马渡江,是王导为首的江东士族的扶持,才让陛下您脱颖而出,登上帝位。②倘若杀了江东士族首领王导,必将激起士族之变,则王敦势必破釜沉舟,逼宫废帝,皇权岌岌可危。③这一切正中刘隗下怀,他将阴谋得逞,夺得大权。到那时内忧外患、雪上加霜,朝廷坠入生灵涂炭的至暗时刻,而陛下您可是将孤军奋战,孤立无援啊。【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可见周伯仁醉酒未醒”错误,结合注释内容可知,周伯仁并不是因为醉酒未醒而胡言乱语,而是外醉内醒,正话反说。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含义相同”错误,两个“深重”的含义不同。第一处“国难已深重”是指国难程度深。第二处“君居更深重”是指晋元帝深居宫中,重重宫门阻隔了君臣之间沟通的途径,使得下情不能正常上达。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戏剧语言之潜台词的能力。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金銮殿上,三人对峙,剑拔弩张,杀机四伏,周伯仁要当着奸佞刘隗的面劝谏晋元帝,实属不易,只能机智地与二人进行周旋,正话反说,以此点醒晋元帝。结合“五马渡江,本不是最受重视的皇室成员司马睿在王导为首的江东士族扶持下,登上帝位”可知,“可恨王导,东奔西走,笼络人心,出谋献策,置陛下于宝座,使我王神威逊色”,意即当年五马渡江,是王导为首的江东士族的扶持,才让陛下您脱颖而出,登上帝位。结合“倘若尽诛王氏,则王敦势必破釜沉舟,逼宫废帝。石勒亦将挥师南下,蹂躏江南,那时诸侯拥自立,晋室将荡然无存”可知,“王导乃江东士族首领,挟不赏之功,有震主之威;此人党羽遍布朝野,只是一时难察,何不杀了王导老匹夫,借此激起士族之变”,意即倘若杀了江东士族首领王导,必将激起士族之变,则王敦势必破釜沉舟,逼宫废帝,皇权岌岌可危。结合注释“为了挟制王氏一族,司马睿扶持镇北大将军刘隗,逼反征南大将军王敦”分析,“刘大将军也可应时而起,立功立事,建盖世之勋,岂不妙哉”,意即这一切正中刘隗下怀,他将阴谋得逞,夺得大权。到那时内忧外患、雪上加霜,朝廷坠入生灵涂炭的至暗时刻,而陛下您可是将孤军奋战,孤立无援啊。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①“曼德拉效应”通常用来描述大众的集体记忆与现实不符的现象。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她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早在1980年就死于狱中,但现实情况是曼德拉死于2013年。在解释这一现象时,她认为这种大规模的集体失忆可能涉及“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相对科幻的概念。但目前尚无完整的科学依据为这一解释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曼德拉效应”所代表的大众集体失忆现象广泛存在于以新媒体传播为主的当代社会。②从传播学语境去分析信息传播时可以得知,人是信息传播最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首先,信息接收者的自身情况会影响到信源所传播的信息。如接收一则新闻时,高级知识分子可能在完全理解新闻本身所要报道内容的同时,分析出新闻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受众则可能理解新闻本身要报道的内容;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新闻本身的含义。这种因人与人自身对信息接受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信源所要表述信息的错误传播是最多的。另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建记忆”概念指出,记忆的重建过程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感知、社会影响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重建过程中的错误。如著名的《爱我中华》歌词事件,正确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而95.6%的大众记忆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从作为传播活动中个体的人入手,记忆错误从一开始也许是大家潜意识认为的我国有56个民族,所以顺理成章的就将歌词记成“五十六个民族”。这种潜意识行为影响了正确信息的接收,从而导致了信息的误记,最终造成错误传播。另一个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的因素是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两首歌的相似导致了个体受众产生了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从而得到了两条相似但不相关信息的结合体。因此,对于记忆大概率会出错的信息来说,记错的人会更多,从而造成了最后的大众集体失忆。③媒体中发生“曼德拉效应”的原因除人的作用外,还有媒体本身。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中,怎样吸引用户点击,成为了媒体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这造成了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失实报道,于是产生了“标题党”。如今阅读标题成为很多人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这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很多媒体常常为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提前备好稿件,如报道世界杯足球比赛时,它们会为两只球队分别备好胜利或失败的新闻稿,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从而吸引用户点击。但这种一味求快的行为有可能导致新闻内容的错误,如果一些大型媒体发生了错误,转载其新闻的其他媒体以讹传讹,错误传播也就随即展开,就会出现“曼德拉效应”所描述的事件。④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其实正是一种信息的错位现象,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的集体失忆。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时代使这种现象得以被发现,但同时,新媒介技术的负面作用也正在创造着这种现象,“曼德拉效应”概念所表述的事件,会一直处在一个被发现与被创造的反复过程中。(摘编自尚国强《新媒体传播中群体失忆所造成的“曼德拉效应”现象分析》)材料二:①最近电影《满江红》火了,同时将岳飞以及《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送上了热搜头条。有很多网友称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岳飞的《满江红》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并用秋瑾的《满江红》代替。对此,不管是拥有多年经验的教育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表示这首词从未长时间出现在课本中。有网友指出,这种记忆偏差可能就是“曼德拉效应”。②明明印在脑子里的知识,怎么就从课本中消失了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不管是在影视、歌曲、综艺节目中,还是在历史教材、思想品德教材、文学作品中,或者在个别地方教材以及拓展阅读里大家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所以即便不会背诵,也会觉得特别熟悉。另一方面,语文学习讲究日常积累,光学书本上的知识显然并不够用。语文老师常常会在课上给我们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岳飞作为具有民族情怀的大英雄,自然是在学习范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课本里有过这篇”的印象。我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将这首词深深印在了脑子里,自然就会觉得它被编进教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③此外,按照集体记忆理论的说法,所有的记忆都是集体的,也就是说私人的记忆是很难存在的。往往被记住的,是那些我们在传播的集体的记忆。也许你记得的就是“没学过”,但是记忆可能只有你知道,别人不知道,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记忆慢慢地就会比较模糊。当网友们纷纷表示学过这首词时,这种传播其实会重构你原来的记忆。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常常是当下建构的,并不是客观的。所以真要问你,当年到底学没学过《满江红》,说实话,已经埋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了。但是这个时候突然有一堆网上的信息都在说“学过”,那你脑子里,“学过”的记忆就是最浮在面上、最新鲜的。所以,记忆有的时候其实是非常不可靠的。④岳飞的《满江红》究竟有没有进入过语文课本,这既是一场记忆纠偏,也是一次对真相实事求是的探讨过程。这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证明我的存在”等哲学问题一样,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个过程并非毫无意义。为了找出证据,大家纷纷调用身边资源,询问专家学者,上网查阅资料,其至翻出自己儿时的语文教材。答案为何已不重要,研究问题,看原始文献非常重要——这是做学术研究的常识,体现出一种对待学术问题的严谨态度。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求真精神极为可贵。相反,若是大家对争议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而是存在“什么都行”的“差不多”心理,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摘编自网络)2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学者菲安娜·布梅最早提出“曼德拉效应”,并从“平行宇宙”“多维空间”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对科幻的解释。B.《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词的相似会使受众产生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这就导致了记忆错误。C.以流量为导向的媒体经济催生出新闻报道中的“标题党”,人们以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的方式,潜在造成了虚假新闻的二次传播。D.网友质疑教材删除岳飞的《满江红》,是记忆重构过程中受到其他认知干预因素的影响,传播的是当下重构的记忆。23.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首先指出“曼德拉效应”广泛存在于新媒体时代,接着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做出总结,行文思路清晰。B.材料一从接收者角度分析信息传播错误产生的原因时,使用举例论证,并可得出结论:信息错误传播率与受众接受教育程度成反比。C.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指出,关于岳飞的《满江红》是否入编课本的讨论,就像探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哲学问题一样,可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这个过程没有意义。D.两则材料论证语言各有不同特点,材料一科学准确,材料二通俗易懂,但二者都对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24.什么是“曼德拉效应”?请你从传播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定义。25.《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新媒体时代,如何辨识信息的真伪,从而避免“曼德拉效应”?【答案】22.B23.C24.“曼德拉效应”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无数个人的错误被媒介技术所连接变成大众的集体错误,并随之演变为大众集体失忆的一种信息错位现象。25.①个人角度:提高受教育程度,提高接受、传播信息能力,减少人际传播错误。②媒体角度:重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益,注重信息的真实度,杜绝虚假报道。③公众角度:警惕“差不多”心理,多些较真精神、求真态度。【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使受众产生对错误信息的重合”曲解文意,原文“对错误信息的重合,不同的信息得到了嫁接”;“这就导致了记忆错误”错误,原文为“可能导致歌词记忆错误”。故选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这个过程没有意义”错误,原文为“哪怕最终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答案,但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私人做合同范例
- 保安临时出勤合同模板
- 体育装备购买合同范例
- 2024年度智能设备维护与更新合同
- 2024年度租赁期满后购买选择权合同标的及购买价格说明
- 2024年度服装行业数据共享与保护合同
- 2024年度电力设备回收与再利用合同
- 2024年度教育培训与人才引进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生鲜电商冷链物流合同
- 2024年度工程监理合同质量控制要点3篇
-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客观题3大陷阱-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原卷版及解析版(原卷版+解析版)
- MOOC 心理学与生活-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SYT 6769.1-2010 非金属管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1部分:高压玻璃纤维管线管
- 安全教育年度计划养老院
- 中国文化概论(中英文字幕)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华侨大学
- 2024年职业病宣传周知识竞赛考试题库350题(含答案)
- 房地产经纪指南:业务流程介绍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解读学习
- 中秋国庆慰问品采购慰问品供货实施方案
- 2024年海南乐东县乐供“菜篮子”发展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2年4月自考00808商法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