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常规-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疗_第1页
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常规-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疗_第2页
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常规-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斜疝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新生儿期即可发病,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2~3倍,双侧者少见,占5%~10%,为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一、病因1.腹膜鞘状突(Nuck管)未能闭锁退化胚胎第5周时睾丸始基起源于中肾,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第8周时睾丸形成,第12周中肾退化,此后睾丸随胚胎的发育逐渐下降,第28周时睾丸引带形成后,连接睾丸下极和阴囊之间,随引带的牵拉及腹腔内压力的传递,睾丸亦随之下降,穿过腹股沟管的内环口、外环口到阴囊,在内环口处随睾丸的下降腹膜向外突出形成一憩室样管状突起,称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远端包绕睾丸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随睾丸出外环口后,鞘状突亦被牵拉至阴囊内。当睾丸下降完全后,鞘状突均闭锁退化。如果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则可形成斜疝或鞘膜积液。女孩腹股沟管中含有圆韧带,自子宫至大阴唇,在相当于男性胎儿睾丸下降时,亦有一腹膜鞘状突,称Nuck管;沿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降入大阴唇,闭合情况同男孩。因年龄不同,鞘状突的厚薄亦有差异,新生儿时期极薄。2.腹腔内压力增加及腹壁肌肉薄诱发因素如腹腔内压力增加、腹水、早产婴儿腹壁肌肉薄弱等,促使腹股沟疝的出现。有时在腹膜透析或侧脑室腹腔引流后,可使以前无症状的患儿产生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二、诊断要点1.病史首发症状为嵌顿疝,有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病史。2.体格检查局部可见椭圆形包块,包块有蒂柄通向腹腔,且容易还纳入腹腔,压迫内环处包块不能再膨出,外环增大松弛,手指伸入外环在咳嗽或哭闹时可觉察冲动感等。对小儿有腹股沟区包块突出史、腹股沟区暂时查不到包块者,婴幼儿可刺激其哭闹或对腹部加压,年长儿可令其咳嗽、屏气、鼓腹、跑跳后再检查,多能查到包块并明确诊断。3.疝造影术诊断确有困难者应行疝造影术。三、鉴别要点1.鞘膜积液小儿鞘膜积液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发病机制有相同之处,均是腹膜鞘状突发育延缓或停顿、出生时仍未闭塞或仅部分闭塞、与腹腔相通所致,其区别是鞘膜积液未闭的腹膜鞘状突比较狭细。2.隐睾睾丸位于腹股沟管内或阴囊上部,为实质性肿块,但较小,挤压胀痛。患侧阴囊发育较小,空虚、瘪缩,阴囊内触不到睾丸。轻挤时有下腹部胀痛。因常合并有鞘状突闭锁不全,故兼有隐睾、斜疝或鞘膜积液体征。四、规范化治疗1.疝带疗法是应用疝带压迫内环和腹股沟部,进而阻止疝内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状突在出生后继续闭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机会。此法多用于小婴儿,但对较大的疝或年龄在3、4个月以上的小儿,治愈疝的可能性极小。2.手术治疗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好方法。五、转院标准1.腹股沟斜疝患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疝块逐渐增大,可随时发生嵌顿、绞窄,影响睾丸发育,甚至危及生命。故在小儿1岁以后应尽早转院手术(1岁前特别是6个月以前有自愈的可能)。2.患儿发生嵌顿、绞窄急诊时,应紧急转院行手术治疗。此时,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腹股沟包块不能自行还纳入腹腔,患儿可有哭闹或呕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