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及习题选_第1页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及习题选_第2页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及习题选_第3页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及习题选_第4页
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及习题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个版本的古代汉语笔记

第一个版本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

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

直(】卜撇(,)四种或点、横、直、撇、折(1)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

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

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

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

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

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

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

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

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

代徐铉采用孙恤《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蹴《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

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篡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

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

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

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I”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

的关系。

F、读为、读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

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袭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

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

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

《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

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卜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槌《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卷》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

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

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

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铲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

e、以地代人。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旬的叫做排

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

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至IJ“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

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

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

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

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

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

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

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

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

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

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

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貌。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

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

礼橙、气氟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彳爰、适遹、

征征、余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

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

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

吻”、“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

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

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

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

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

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

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

或没有,如娱蚣、岫婢,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

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

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

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

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

以为池‘,冰'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

家云:顽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

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

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

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

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

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

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

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

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

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

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儿度闻”。取“寻常”本为

“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

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

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

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

尾。

第二个版本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

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

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

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

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

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

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

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

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

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

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

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

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

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

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

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

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

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

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训如日、

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

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

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

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

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

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

关系。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

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

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懒。

9)形符利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

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

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

颖、颍、佞、疆。(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

辩、辨、哀。(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

声作用。如:釜,从金省,父声。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

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2)今文字:汉隶、章草、

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4","心’'变为",卜(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

"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支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

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

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

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三、古书中的用字

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

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

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

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

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

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

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

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

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

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

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

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

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

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悟”,

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

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

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

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

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T今字。如“其T箕”“取T娶”“昏T婚”。(2)古字改

变形符一今字。如“说一悦,,,,振一赈”,,没一殁”,,张一胀二(3)古字略加变形一今字。如“大一

太,,,,闲一间,,“陈T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一>无”“伯

->•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一征”“队

T坠”“或T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一债”“益一溢”“景

一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一懈”“家一嫁”“支一肢”“道

T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一避”“厌一庵”“与T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

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2)广义

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如“泪一”“野一”“看一“。(2)同是会

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如“明-”“弃”。(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烟”“歌-”“村

一,,“岭一,,“鞍一”。(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如“春一,“,享一”。(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

俗字。如“册”“别-“。(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如“礼一”“无一”。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

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

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

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

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

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术-”“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接”“药

一,,“仆一”“几,,“谷一”。(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

是“锢’和“”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复-

时也。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

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

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

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

有区别。

2造成旧词消亡的原因: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喽腊”的"喽”,

是古代楚地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祭祀这种形式消亡了,“喽”这个词也就不用了。2)随

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裱”。3)被别的词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映的事物、

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演员''来代

替,旧词“倡优”也就死亡了。

3古今词义的差别: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个词有本义,有引申义,一个词的古今意

义的多少,往往会产生变化,有的旧义消亡了,有的新义产生了。如“池”在古代意义是a护

城河b池塘。现代意义是a池塘b旁边高中间洼下的地方。古今相比,“池”的意义-增一减。

另外还有:国、防、家、列、怜、仇、除、仅、书、信、将等。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如“售”,

古义侧重行为的结果,指把商品卖掉,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卖•“再”,古义是侧重行为

的数量,是两次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复,是“又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

同。一些词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如“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

仇恨、忿恨。“怨”的古义重,是恨的意思,今义轻,是埋怨和不满。还有一些词在发展中褒

贬意义发生了变化。如“谣言”古义是中性的,今义是贬义。另外“下流”古中今贬,“吹嘘”古

褒今贬,“谤议”古中今贬,"爪牙'’古褒今贬,“锻炼”古贬今褒。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

同。如“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榻,臂部压在脚后根匕今

指臀着席位上。

4词义变化的类型:从古今词义的范围着眼,可以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词义

的扩大、词义的转移三类。

5、词义的缩小: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括在古义之中。如“坟”古

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堆。“臭”古义是气味,今义是难闻的气味。另

外还有“亲戚”"宫"“禽丈夫”“丈人”等。

6、词义的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焚”古义是放火烧山进行围猎,今义泛指」

切焚烧。另外有:“响”“色”“河”“江”“裁”等。

7、词义的转移:词义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事物之间又有

一定的联系。如"封'’古义指积土成堆,今义指封闭。另外还有“走、脚、狱、诛、货''等。

8、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

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分三

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醒”从酉,本义是酒

醒。2)从语境上分析。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3)从成对

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4)从今语中保存的

古词古义上去考察。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指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呼天抢地”

中的“抢”古义是触、碰。“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

本义。我们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

义。

2、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二者间的关系有远有近。1)近引申义同本义之间一般是一词

多义的关系。2)远引申义同本义之间可以是一词多义,也可以是两个同源词。

3、依据什么来探求词的本义: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如“诛”从言,本义是谴责。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如“狱”在先

秦文献中都是“诉讼”、案件义,到汉代文献才有当“监狱”讲的,因而本义是“诉讼”。

4、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儿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5、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a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b功能作用相似。如“关”由门

闩引申为关卡。c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扬起。2)相关。a甲事物对

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

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山领唱引申为一般的唱,再引申为以演唱为职业的人。C借形状

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刚''由坚硬引申为金属钢。D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如“陵”由大

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

实现引申。如“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为不稳定。

6、词义引申的趋势:1)从个别到一般。如“江”从专称长江引申为泛指河流。2)从具

体到抽象。如“道”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7、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山直接引中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

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如“防”的本义;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防水。间接引申义:禁

阻、防备、防止一约束-规范、标准。

8、引申的方式:1)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叫

连锁式引申。如“防2)以本义为中心向不同的方向派生出数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

络,叫辐射式引申。如“问”、"时

9、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1)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2)有的后来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如“解"ji

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后来写作“懈”。(3)有的只改变读音,未另造

新字。如“说”(shu)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4)有的读音未变,但

却另造了新字。如“反”由翻转引申为返回,后来写作“返

10、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1)举纲张目,以简驭繁。2)穷原竟委,加深理解。3)学

握规律,举一反三。

六、同义词的辨析

1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2同义词间的差别:1)范围广狭不同。如“人'’和"民”,“民”的外延比“人”的小。它的范

国是“人”当中被认为愚昧无知的部分。“问、询、访”三个词中“访”的适用范围比较小,通常

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征求意见。2)性状情态不同。如“坐、跪、踞。”3)程度深浅轻重

不同。如"饥''是••般的饿,想吃东西。“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长时间未进食,受到死亡的

威胁。另外,一般的病叫“疾”,病重叫“病”。一般了解叫“知”,深刻了解叫“识”。4)侧重的

方面不同。如“恭、敬”“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5)感情色彩不同。如“诛、杀、弑”“杀”

是中性,“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弑”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

予贬责的意味。6)语法功能不同。如"耻、辱''中"耻''作动词时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之为

耻”。“辱”作动词时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之蒙受耻辱”。

3、辨析同义词的根据和方法:1)考察词在文献语言中的用例。2)借助训诂书中的词

义训释。3)探索词义的引申派生关系。4)察看各自的反义词。

4、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

个词的词义系统包括该词的全部义项。不可能全部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窃”。2)词义

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如“履”和“屐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

候,应该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

区别。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

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

词“也”帮助判断。

3、关于“是"字:1)我们讲古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

“是''的,先秦文献极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加。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

义是“对的”、“正确的”,意思是"认为…对”、”认为…正确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

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是”字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常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

字正是从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主+者+谓+也”,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主+谓”,如:兵,凶器。5)

“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铁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

“主+为+宾”,如:“余为伯倏。”

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

句法上构成判断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1)表示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表示等同关系。如:梁父即楚将项燕。另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

关系,而是:1)表比喻。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

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

第一个版本应该是王力老师的,第二个则应该是郭锡良老师的。

古代汉语试题(上)

名词解释:(10分)

引申义笺读为脱文传

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本裁从象徒泪刃堵鼠莫

单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入括

号内。)

1.许慎的“六书”解释中“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是对()所作的解说。

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

2.下列句子中,“及”用作本义的是()«

A.楚人为食,吴人及之。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敌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D.及前王之踵武。

3.下列句子中宾语前置用“之”复指的是()。

我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B.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语曰:“唇亡而齿寒”,其斯之谓与?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

4.《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的主要依据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

5.先秦汉语中宾语前置规则最严格的是()。

A.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B.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C.宾语前置用“之”、“是”复指D.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为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C.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7.下列句子中为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是()。

A.不如吾闻而药之也。B.童子隅坐而执烛。

C.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8.近体诗一般在()使用对仗。

首联、颈联B.颈联、颔联

C.颔联、尾联D.首联、尾联

9.《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赵

岐所使用的术语是()。

A.日B.为C.谓D.谓之

10.下列句子中“间”用作本义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C.愿足下假臣奇兵三千,从间路绝其辎重。

D.至日:“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於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

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数以王命,取赂而还。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饮于河渭。

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振长策而御宇内。

惟草木之零落兮。

君子引而不发。

臣伏读圣旨。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Wj活用现象(包括名前]作状言吾),或脱明是帽於哪一槿活用。(10分)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嫂蛇行匍伏。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5、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加点的是入声字

10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翻群下面句子。(10分)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率车

二百乘以伐京。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

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襟黠或翻^下面一段文章。(20分)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日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

谓不祥也晏子日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详

也所谓不详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蛇之穴而见之曷为

不详也《说苑•君道》

古代汉语试题(下)

解释秫是吾(20分)

古辗舌上音三十六字母叶音^四廛全^^目

分析下列句中的前I类a舌用现象或翻句co分)

1.(稣天爵)端已悉心,以范挚者。(《元史•赫天爵傅》)

2.古之治天下,朝有迤善之旌,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竦者。(《史15•孝文本乐己》)

3.娶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除。(《淮南子•原道胡I》)

4.欲影正者端其表。•疾贫》)

5.垩人甚祸罪故之利。(《史言己•超世家》)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言吾、^明它ffl前置的脩件,加翻^全句(10)。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耶?人之不我信也。"(《史IB•孔子世家》)

2.旁辗介貂,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兄也。(袁枚《徐索胎先生傅》)

3.每自比於管仲、架毅、畤人莫之言午也。(《三阈志•蜀善•葛亮傅》)

4.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I®之符阖L也?以其不嗜^也。(王符《潜

夫^》)

5.之,孰令醵之。(《辍任安善》)

四、把下列各句^成现代iMSM,加声兑明其主^和耦(IO分)

1.非不^子之道,力不足也。(€^•雍也》)

2.夫韩、魏,威亡,而安陵以五十凄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戟阈策•魏策四》)

3.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率善人也。(《史ae•孝文本纪》)

4.角抵者,相撰之昊。又言胃之事交。(《辘梁金彖》卷二十《角抵》)

5.夏喝者,虞、虢之塞邑也。(《梁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