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期末)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司马迁《》)(2),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3)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使用侧面描写刻画出客之箫声动人心魄的效果。2.(3分)下面是某校舞蹈大赛组委会草拟的评委邀请函。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邀请函于大师:【甲】您好!我校“青绿杯”舞蹈大赛是区域性校园民族舞选手展现风采的重要平台。大赛组委会决定将于2022年6月11日在逸夫礼堂举行“第四届青绿杯舞蹈大赛”。您担任过多类舞蹈大赛评委,为选拔舞蹈人才倾尽全力,在舞蹈界声名鹊起!【乙】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担任评委会主席。本届评委会由五名评委组成,比赛评分规则由评委会商议决定!【丙】期盼您能拨冗参加!【丁】××中学第四届“青绿杯”舞蹈大赛组委会2022年4月11日A.甲 B.乙 C.丙 D.丁3.(3分)将下列5句话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②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建设安全数据要素市场的需求更为迫切④目前,中国在数据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数据要素市场仍面临巨大挑战⑤据测算,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的总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38.6%A.①⑤④②③ B.①③⑤②④ C.②⑤①③④ D.②③①④⑤二、阅读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真实性是非虚构的核心问题,非虚构文学所追求的真实性与其它文类有着鲜明的差异。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在对现实生活具体、客观、准确观察与描绘的基础上,忠实地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然而现实主义文学中所谓的真实只是社会现实的影子,而不是真实本身。《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具体事件大多不是现实中的客观事实,而是作者塑造与加工的结果。正如巴尔扎克所言:“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因此无论是《红与黑》中的于连还是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都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他们只是作者根据现实环境或人物原型而塑造出来的人物典型,只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工具而已。②非虚构创作的立足点是“写真实”,真实性是作品的生命,离开了真实,非虚构创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随着时代变迁,“复杂多变的现实使人们贫乏的想象感到沮丧与难堪”,“真实生活的生动性有时超过了虚构故事的魅力”,因而创作者将目光投向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与其它文体所谓的写实不同,非虚构所书写的事实是现实中“已然”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作品中发生的事实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事实,也不是没有得到核实道听途说的故事,更不是作者为了所谓的理想而认为现实中应当存在的典型性真人真事,而是的的确确、经过核实的“已然”发生的不容置疑的事实。(节选自王光利《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材料二①由于要直面“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非虚构文学写作者的“主体性”遭到严重质疑。其立场价值、家庭背景、知识视野、职业生活等等,都变成必须考察的对象,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你对“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的观察。这是非虚构文学中的“非”,也是非虚构文学中的“虚”。因为这一个“非”字,“非虚构文学”被认为是表达了现实的客观世界,而同时,因为写作者主体的主观性,它又很难取得完全的信任。这几乎成了非虚构写作的原罪。②但是,这一“原罪”也恰恰构成了非虚构文学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非虚构文学之所以不同于报告文学、新闻报告和纪实文学等文体的地方。作者不敢擅用自己的权力,他必须盘察并警醒自身的一切,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换句话说,你在观看和判断“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反过来,它们也在观看和判断你,不是因为你是写作主体就掌握了主动权,你的写作对象,甚至,你的读者,整个世界都拥有话语权和判断力。“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不是你写作的依据和确定自己的支撑,而是需要不断克服的对象。写作主体并不全然是主动的一方,它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作对象——世界三个维度的互相依赖,互相生成。(节选自梁鸿《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材料三①如果说虚构写作要尽量占有现实生活,非虚构写作所要警惕的则是不要被现实素材所淹没。作家这时候要发扬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只是做现实素材的搬运工,而须有一个艺术的转化。事实上,非虚构在艺术创作上所要经历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因为面对非虚构的事实,更需要轻盈的飞扬的艺术处理。非虚构写作所需要的艺术匠心,一点也不比虚构的作品少。②非虚构写作要求作家对现实世界有最细致的体察之心,要求作家有穿透生活表象的洞见,要求作家有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非虚构写作更需要想象力。撬动板结的现实表面,质疑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推翻之前的定论和成见,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真相,需要的正是作家的想象力。③虚构和非虚构写作哪一种更能呈现真实?应该说,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能抵达真实。它们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抵达真实。毕加索说:你能想象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非虚构和纪实是一种真实,虚构和想象也是一种真实。不仅实体是真实,那些光影也是真实;不仅历史事实是真实,那些被人遗忘的光荣与梦想也是真实。历史书可以敲定史实,但《红楼梦》却比史书更能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温度。不仅实话构筑真实,谎言也可以反推真实。也许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不同声部不同音调的声音,正是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或真或假,或真实或想象,带着各种色彩的声音,用不同的方式逐渐勾勒出真实的轮廓,逐渐触摸到一个时代的心灵。(节选自李墨波《虚构与非虚构的双重必要性》)(1)材料二中加点词语“原罪”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2)对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理解有误的一项的是。A.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世界中的人与事。B.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可以是听说的,但要经核实。C.非虚构写作的内容不能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D.非虚构写作的内容的真实性与新闻报告有区别。(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作家的虚构能力不及前人。B.非虚构写作需要作家运用艺术匠心处理已然的生活事实。C.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个人经验与知识体系是写作的障碍。D.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想象力就是对现实素材的艺术构思。(4)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完成下列表格。材料二材料三同议论角度①异针对问题非虚构写作者的主体性遭质疑②解决方法③④(5)请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为材料三的画线句写一段例证。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真珠如土金如铁。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一户人的村庄(节选)熊莺①这是一座只有一户人家的空村。②华蓥山脉中段、四川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十组,四十四岁的村民傅华强家的一天,很寻常地,开始了。③天地一隅,这空谷,当地人称野鸭子沟。④忙完家禽牲口们的那点活儿,上午九点,差不多是农家人早餐的时间。⑤“吃饭了……吃饭了……”泥墙老屋前的坝子上,华强娘陈加碧的一双手在围裙上摩挲。⑥沟里再无别家,唤人回家,无须再道个姓甚名谁。⑦老太太陈加碧家住沟头,沟腹里,每一处曾经的老屋都锁着门,闭着户。所不同的是,有的家出走时,一双绣花的鞋垫忘在了门外的窗棂上,有的人家,一面塑料的水蓝小镜落在了一扇老木门的门环上。有的衣柜的门还半开着,如人,半张着嘴。⑧再有走得急的老人家,老料(做棺材的木材)不舍得弃,儿女拗不过他们,他们将老料,一张张用木楔子隔着,竖在避雨的檐下。儿女非要带他们去渠县,去大竹、去成都、去广州、福州、北京、上海,多年前就已经打好的上好的棺材,只能放弃,弃在墙边。听天由命。祖祖辈辈留下的这山峦里山岗上,快落幕时分,却又要血脉分离。⑨这个曾经有着二十户、共一百一十多口人、上百亩丰腴土地的小山村,空了。⑩而加碧这样的人,当年却是冲着这一沟田,才嫁上山来的。⑪那年,媒人上门说亲,临巴街上长大的她死活不肯。1963年,才从“三年自然灾害”走过来的她的娘流泪了:“三四月间,他家还有半柜子苕片,饿不到你的!”⑫十八岁的女子,一身朴素衣衫就上山了。这一来,少女已白发。⑬山里没有时间概念,起床,吃饭,睡觉,身体便是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午九点、下午两点,晚上七点,一日三餐,雷打不动。⑭早饭后,华强每天这时要做的事,是放牛。⑮两头大牛,两头小牛犊,他拉着四头牛的绳子在前面走,往这村庄上山必经的那段林阴道上走。那里有一片柏树林,树下草叶葱茏。牛铃声空空响起的这小路,从前是能走摩托车的乡间大路,也是村庄里的人们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⑯十八岁的华强当年,也是从这里下山的。⑰那年,腼腆的华强站在母亲面前,母亲塞给他一百元钱,“走正道。”她跟他说。⑱队里的长辈承包下湖北一处度假村的活儿,挖钓鱼的鱼塘。乡里乡亲的,老老少少一行六人出发了。一行人中,数华强年少。⑲他们之前,老龙村另一个组的村民王旭,已下山去了渠县。王旭家有着整个老龙村少见的茅屋,传说,王旭下山之后一只随身的簸箕于县城繁华的街角一支,便开始买卖。簸箕里摊开时装,是去重庆解放碑进的货。这个传奇人物,至此无归。⑳湖北那年奇冷。㉑大年刚过,这一夜,少年睁着眼。㉒彩条布搭起的塑料工棚下,六个人挤了一地。身下一层稻草。人字形狭窄的工棚里少年看见,白天那鼓着风的塑料布一动不动,使手一碰,他听见了棚外有冰层碎裂垮下来的簌簌声。㉓太冷,少年不敢合眼。㉔多少钱一天的工,没人告诉少年,这是少年第一次出门,“包工头”也是第一次开张。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冬水田里的水抽干,淤泥担上坎,筑成堤。他们在缔造,一座城里人周末娱乐垂钓的休闲世界。㉕度假村方不管吃住,工程结束后,论“质量”结账。㉖华强是第十天后开始哭的。㉗抽水机的水泵坏了,他与工友穿着雨鞋在冰封的秧田挖泥。十八岁的少年第一次知道,冷可以让一个人失去尊严和意志,锐痛,他大哭。㉘那样的泥水里,后来的狂风暴雨里,他一站数月。㉙作别工地回家时,少年家里的稻谷已黄了,玉米挂了一房梁,坡下地里种下的萝卜冒着片片新色。那日他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一共二百多元一分不少地递给母亲,母亲加碧不看那钱,儿子瘦得皮包骨,她一双手,不住地在儿子长满虱子的头上疾风似乱拨。㉚中午的菜可口,土豆炒肉丝,胡萝卜炒肉片。菜是地里的,肉,是逢场时华强去山下买回冻冰箱里的。㉛村庄像一沟天然牧场,山里人华强家顺应天时地利,一年多前已不再养猪。他家开始喂羊。每天午饭后牧羊是华强的事,午后山上的露水才干,羊不宜吃带露水的草。㉜那日,不知怎么一群驴友出现在了他家门前。驴友自重庆来。站在华强家的院坝,来人大呼小叫,华强家斑驳土墙露出的发黄蔑条,每一间昏暗小屋撑起的老式蚊帐,门前一张破烂的矮凳,一节引水的竹枝,一应田地里的农具,鸡舍羊圈,就连他家采来备用的常见药材,都让那些城里人惊喜交集。㉝他们去问华强,鸡能卖吗?地里的菜可售吗?大米拜托能不能邮寄?最好的空气、最好的食物、最好的水,没有考勤,没有上下班,没有竞争,没有领导管你,你们一天怎么过的?㉞那个午后,华强站在一处的山弯里往远处眺,咩——咩——咩,他唤着他的羊。㉟野鸭子沟山下的不远处新建的“风景区”内,坚硬的崖壁,有一山大大小小的洞穴,景区因这一山洞穴而斥资打造。那是上千年前,《尚书》里曾经记载过的一彪人。㊱这一彪人,他们手持竹枝,吟竹枝词,踏木牙,跳自己部族的舞蹈。当年助武王伐纣时,他们“歌舞以凌”。那时,千人唱,万人和,整个山林为之震动。㊲何年何月,这一彪人,神秘消失,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也无从知晓。他们当年一路迁徙至此,会不会,也因了这一片丰饶而富足的土地?㊳景区,因追溯他们而建。㊴那些人,史书上称“賨人”。(1)第⑦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对此加以赏析。(2)删去第⑨段画线句中的逗号,表达效果是否更好?请对此加以分析。(3)请分析第⑯﹣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如果你是一位驴友,在作者的公众号里读到这篇文章,文章引发了你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思考。请选择两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留言。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中吕】普天乐•远村归帆(元)徐再思远村西,夕阳外。倒悬一片,瀑布飞来。万里程,三州界。走羽流星迎风快,把湖光山色分开。飞鲸涌绿,樯乌点墨,江鸟逾白。【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元)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注:①酒旆:酒旗。(1)下列书籍中可以同时收录上述两首作品的一项是。A.《宋元长短句》B.《元代小令选》C.《元四家散曲集萃》D.《元杂剧套曲全鉴》(2)对两首作品的写作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普天乐》以动景反衬静景B.《普天乐》以实景催生虚景C.《寿阳曲》拟人与对比并存D.《寿阳曲》嗅觉与视觉连用(3)两首作品的内容都写“归帆”,但作品意境有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分析。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辛公义传(唐)魏征①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开皇元年,除主客侍郎,摄内史舍人事。七年,使勾检诸马牧,所获十余万匹。高祖喜曰:“唯我公义,奉国罄心。”②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②,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③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③。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④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暕衔之。及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为黄门侍郎,因言公义之短,竟去官。吏人守阙诉冤,相继不绝。后数岁,帝悟,除内史侍郎。从征至柳城郡卒,时年六十二。选自《隋书•循吏传》注:①露门学:北周学校名。②差:通“瘥”,病愈。③閣:内舍。(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唯我公义,奉国罄心。②何忍勤劳使君(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摄内史舍人事A.提起B.统领C.兼任D.辅佐②预令属公义A.属下B.委托C.归属D.嘱咐(3)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4)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5)辛公义说话很关注说话对象,请以第②段画直线句为例,加以分析。(6)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指明循吏应该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魏征撰写的《辛公义传》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请对此加以分析。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象祠记(明)王守仁①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②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③之后乎?不然,古之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③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④,不格⑤奸。”瞽瞍⑥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⑦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④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注:①王守仁,明代杰出的思想家。②有鼻:古地名,舜把有鼻封给象,象不孝不悌。③干羽:盾和雉尾,两种舞具。格:归附。④烝熙:淳厚貌。乂:安定。《尚书》曾记载舜用孝顺使家庭和睦。⑤格:至。⑥瞽瞍:瞎子,这里指舜的父亲,曾想害舜。⑦管、蔡: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武王死后,管叔和蔡叔反叛,被周公率军队平定。(1)对第①段中两个“胡然乎”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个“胡然乎”以反问句对当地官员重修象祠的做法表示不满。B.第二个“胡然乎”在呈现唐代毁祠与明代修祠的对比后加重疑问。C.连用两个“胡然乎”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疑问,也引发读者的兴趣。D.连用两个“胡然乎”将重修象祠的原因由苗裔习俗引出下文议论。(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A.若夫B.所以C.至于D.然则(3)第③段作者认为不仁德的象最终被舜感化,论证是否充分?请对此加以分析。(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9.(70分)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作文。有人说,人的一生充满选择的机会,这使人获得自由。你对这种说法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22年上海市杨浦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期末)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应用(10分)1.(5分)按要求填空。(1)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司马迁《屈原列传》)(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3)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用侧面描写刻画出客之箫声动人心魄的效果。【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蝉蜕于浊秽屈原列传(重点字:秽)(2)或取诸怀抱(重点字:诸)(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嫠)【点评】《赤壁赋》名句积累: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3分)下面是某校舞蹈大赛组委会草拟的评委邀请函。以下4处画线句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邀请函于大师:【甲】您好!我校“青绿杯”舞蹈大赛是区域性校园民族舞选手展现风采的重要平台。大赛组委会决定将于2022年6月11日在逸夫礼堂举行“第四届青绿杯舞蹈大赛”。您担任过多类舞蹈大赛评委,为选拔舞蹈人才倾尽全力,在舞蹈界声名鹊起!【乙】组委会诚挚地邀请您担任评委会主席。本届评委会由五名评委组成,比赛评分规则由评委会商议决定!【丙】期盼您能拨冗参加!【丁】××中学第四届“青绿杯”舞蹈大赛组委会2022年4月11日A.甲 B.乙 C.丙 D.丁【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就是根据环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使语言同语境协调一致。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包括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和文章中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外部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情景条件,包括场合、对象、目的等。【解答】A.“于大师”不得体,改为“敬爱的于老师”。B.“声名鹊起”,形容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不合语境,改为“大名鼎鼎”,形容名气很大;或改为“名声大噪”名声广泛地传播开去。C.“由评委会商议决定”错,“商议”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直接删掉“商议”,或改为“由评委会委员商议决定”故选:D。【点评】语言表达应注意:①文明得体。应根据特定的情景采用文明得体的用语。②有内容。要摒除不合实际的空话、套话或含糊不清的语言,力求清楚、明白。③说话有合理的顺序。要注意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因果关系,力求意明句畅。④语言简明。要满足试题的要求,简明作答,字数适中,标点恰当。3.(3分)将下列5句话依次排列,语意连贯的一项是()。①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②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建设安全数据要素市场的需求更为迫切④目前,中国在数据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但数据要素市场仍面临巨大挑战⑤据测算,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的总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38.6%A.①⑤④②③ B.①③⑤②④ C.②⑤①③④ D.②③①④⑤【分析】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解答】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数字经济的认识。通读题中所给的句子可知,②为总领性的观点句,应该放在开头。⑤是对②的例证,故排在②的后面。①是对⑤的总结,属于因果关系,由数据得出结论,突出数字经济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所以⑤①排在一起。③是进一步明确数字经济的作用,对于市场不可或缺,④是总结句,应该放在结尾。故选:C。【点评】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二、阅读4.(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真实性是非虚构的核心问题,非虚构文学所追求的真实性与其它文类有着鲜明的差异。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在对现实生活具体、客观、准确观察与描绘的基础上,忠实地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然而现实主义文学中所谓的真实只是社会现实的影子,而不是真实本身。《人间喜剧》中的人物、具体事件大多不是现实中的客观事实,而是作者塑造与加工的结果。正如巴尔扎克所言:“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因此无论是《红与黑》中的于连还是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都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他们只是作者根据现实环境或人物原型而塑造出来的人物典型,只是作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工具而已。②非虚构创作的立足点是“写真实”,真实性是作品的生命,离开了真实,非虚构创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随着时代变迁,“复杂多变的现实使人们贫乏的想象感到沮丧与难堪”,“真实生活的生动性有时超过了虚构故事的魅力”,因而创作者将目光投向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与其它文体所谓的写实不同,非虚构所书写的事实是现实中“已然”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作品中发生的事实不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事实,也不是没有得到核实道听途说的故事,更不是作者为了所谓的理想而认为现实中应当存在的典型性真人真事,而是的的确确、经过核实的“已然”发生的不容置疑的事实。(节选自王光利《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材料二①由于要直面“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非虚构文学写作者的“主体性”遭到严重质疑。其立场价值、家庭背景、知识视野、职业生活等等,都变成必须考察的对象,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你对“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的观察。这是非虚构文学中的“非”,也是非虚构文学中的“虚”。因为这一个“非”字,“非虚构文学”被认为是表达了现实的客观世界,而同时,因为写作者主体的主观性,它又很难取得完全的信任。这几乎成了非虚构写作的原罪。②但是,这一“原罪”也恰恰构成了非虚构文学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非虚构文学之所以不同于报告文学、新闻报告和纪实文学等文体的地方。作者不敢擅用自己的权力,他必须盘察并警醒自身的一切,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换句话说,你在观看和判断“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反过来,它们也在观看和判断你,不是因为你是写作主体就掌握了主动权,你的写作对象,甚至,你的读者,整个世界都拥有话语权和判断力。“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不是你写作的依据和确定自己的支撑,而是需要不断克服的对象。写作主体并不全然是主动的一方,它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作对象——世界三个维度的互相依赖,互相生成。(节选自梁鸿《非虚构写作及其审美特征研究》)材料三①如果说虚构写作要尽量占有现实生活,非虚构写作所要警惕的则是不要被现实素材所淹没。作家这时候要发扬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只是做现实素材的搬运工,而须有一个艺术的转化。事实上,非虚构在艺术创作上所要经历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因为面对非虚构的事实,更需要轻盈的飞扬的艺术处理。非虚构写作所需要的艺术匠心,一点也不比虚构的作品少。②非虚构写作要求作家对现实世界有最细致的体察之心,要求作家有穿透生活表象的洞见,要求作家有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是的,从某种程度上说,非虚构写作更需要想象力。撬动板结的现实表面,质疑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推翻之前的定论和成见,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真相,需要的正是作家的想象力。③虚构和非虚构写作哪一种更能呈现真实?应该说,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都能抵达真实。它们通过各自不同的路径抵达真实。毕加索说:你能想象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非虚构和纪实是一种真实,虚构和想象也是一种真实。不仅实体是真实,那些光影也是真实;不仅历史事实是真实,那些被人遗忘的光荣与梦想也是真实。历史书可以敲定史实,但《红楼梦》却比史书更能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温度。不仅实话构筑真实,谎言也可以反推真实。也许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不同声部不同音调的声音,正是这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或真或假,或真实或想象,带着各种色彩的声音,用不同的方式逐渐勾勒出真实的轮廓,逐渐触摸到一个时代的心灵。(节选自李墨波《虚构与非虚构的双重必要性》)(1)材料二中加点词语“原罪”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作者的主观性使非虚构写作很难表现真正的客观真实,这是非虚构写作的困境/矛盾。。(用自己的话概括)(2)对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理解有误的一项的是C。A.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世界中的人与事。B.非虚构写作的内容可以是听说的,但要经核实。C.非虚构写作的内容不能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D.非虚构写作的内容的真实性与新闻报告有区别。(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B。A.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作家的虚构能力不及前人。B.非虚构写作需要作家运用艺术匠心处理已然的生活事实。C.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个人经验与知识体系是写作的障碍。D.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想象力就是对现实素材的艺术构思。(4)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完成下列表格。材料二材料三同议论角度①写作者与写作对象(现实材料)的关系/非虚构写作者的主体性。异针对问题非虚构写作者的主体性遭质疑②写作者可能被现实材料完全淹没。解决方法③形成写作者、现实材料、读者的互生关系/作者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作者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④在思想与艺术上对现实材料实现转化/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用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抵达真实。(5)请用《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为材料三的画线句写一段例证。护官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真珠如土金如铁。【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首先审读课文,把握有关词语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首先审读文段,找出文段中对概念的解释,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首先审读选项,分析选项,再同原文进行比对,得出答案。(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运用信息给出论据的能力。审读题干,找出文段中的内容,再结合题干,进行解答。【解答】(1)“非虚构文学被认为是表达了现实的客观世界,而同时,因为写作者主体的主观性,它又很难取得完全的信任”,可见由于“写作者主体的主观性”“非虚构文学”想要表现的“现实的客观世界”不被信任,也就是非虚构写作很难表现真正的客观真实;“这几乎成了非虚构写作的原罪”,意思是这是非虚构写作的困境/矛盾。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作者的主观性使非虚构写作很难表现真正的客观真实,这是非虚构写作的困境/矛盾。(2)结合材料一“非虚构所书写的事实是现实中已然发生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不是作者为了所谓的理想而认为现实中应当存在的典型性真人真事,而是的的确确、经过核实的已然发生的不容置疑的事实”可知,只要是现实中发生的真人真事,是经过核实的发生了的不容置疑的事实,都属于“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而C项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完全符合“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不能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说法错误。故选:C。(3)A.“非虚构写作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作家的虚构能力不及前人”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涉及“非虚构写作出现的原因”;C.“作家的个人经验与知识体系是写作的障碍”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一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不是你写作的依据和确定自己的支撑”,不是“支撑”与“是写作障碍”含义不同.D.“非虚构写作中作家的想象力就是对现实素材的艺术构思”错,原文在材料三第二段,“撬动板结的现实表面,质疑我们习焉不察的生活,推翻之前的定论和成见,捕捉到转瞬即断的真相,需要的正是作家的想象力”,可见非虚构文学中作家的相象力的含义不是“对现实素材的艺术构思”。故选:B。(4)第一空,材料二的议论角度,结合“由于要直面‘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非虚构文学写作者的主体性遭到严重质疑”“非虚构文学被认为是表达了现实的客观世界,而同时,因为写作者主体的主观性,它又很难取得完全的信任”“写作主体并不全然是主动的一方,它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作对象——世界三个维度的互相依赖,互相生成”,可见材料二的议论角度是写作者与写作对象(现实材料)的关系。而材料三,结合“作家这时候要发扬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只是做现实素材的搬运工,而须有一个艺术的转化非虚构写作要求作家对现实世界有最细致的体察之心,要求作家有穿透生活表象的洞见,要求作家有跳出生活的想象力”,可见材料三的议论角度是非虚构写作者的主体性。第二空,材料三的针对问题,结合“如果说虚构写作要尽量占有现实生活,非虚构写作所要警惕的则是不要被现实素材所淹没”,可概括出写作者可能被现实材料完全淹没。第三空,材料二的解决方法,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作对象——世界三个维度的互相依赖,互相生成”,概括出形成写作者、现实材料、读者的互生关系;结合“作者不敢擅用自己的权力,他必须盘察并警醒自身的一切,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可概括出作者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结合“写作主体并不全然是主动的一方,它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可概括出作者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第四空,材料三的解决方法,结合“作家这时候要发扬自己的主体性,不能只是做现实素材的搬运工,而须有一个艺术的转化事实上,非虚构在艺术创作上所要经历的工序,一道也不能少。因为面对非虚构的事实,更需要轻盈的飞扬的艺术处理”,可概括出在思想与艺术上对现实材料实现转化;结合“要求作家有穿透生活表象的洞见,要求作家有跳出生活的想象力”“非虚构写作更需要想象力……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真相需要的正是作家的想象力”,概括出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用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抵达真实。(5)材料三画线句是“但《红楼梦》却比史书更能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温度”。题目给出的是“护官符”。护官符中写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珍珠如土金如铁”,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四大家族无人企及的财富;何为护官符?四大家族(贾史王薛)是指以贾府为首的一个金陵省的封建官僚集团。他们势力庞大,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朝廷官员要想保住官位,不能得罪了这四大家族,是官员暗中保官位、运亨通的救命符,是为“护官符”。再理解“却比史书更能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温度”。相比于史书的直录,《红楼梦》是虚构的小说,“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虚构的;但是四大家族泼天的财富富贵,以及他们之间以姻亲为连接点串联起的庞大势力,以及他们对官员升降的影响却是基于现实的浓缩,能够真实反映大清社会及官官相护的官场的真实现状。相比于史书,小说可以用典型情节、人物,以及细节描写等更为形象地来表现社会真实性、复杂性,因而更感性更具体更鲜活有生命力。比如,通过贾雨村“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小说形象地展示了四大家族的关系以及对于官员断案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比史书更能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温度。答案:(1)作者的主观性使非虚构写作很难表现真正的客观真实,这是非虚构写作的困境/矛盾。(2)C(3)B(4)①写作者与写作对象(现实材料)的关系/非虚构写作者的主体性。②写作者可能被现实材料完全淹没。③形成写作者、现实材料、读者的互生关系/作者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智和感情和自我博弈,最终和“活生生的生活和个人”形成对话/作者和写作对象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互生意义。④在思想与艺术上对现实材料实现转化/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用跳出生活的想象力抵达真实。(5)《护官符》写的是《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拥有无人企及的财富,同时也是官员暗中保官位、运亨通的救命符;虽然四大家族是虚构的,但四大家族呈现的家族豪富以及对官员升降的影响让我们看清大清社会的官官相护的官场真实现状。史书虽然尽量做到实录,但虚构的文学作品却可以通过虚构的细节描写(叙述情节、文学创造等)更为形象地来表现社会真实性、复杂性,因而更感性更具体更鲜活有生命力。【点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5.(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一户人的村庄(节选)熊莺①这是一座只有一户人家的空村。②华蓥山脉中段、四川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十组,四十四岁的村民傅华强家的一天,很寻常地,开始了。③天地一隅,这空谷,当地人称野鸭子沟。④忙完家禽牲口们的那点活儿,上午九点,差不多是农家人早餐的时间。⑤“吃饭了……吃饭了……”泥墙老屋前的坝子上,华强娘陈加碧的一双手在围裙上摩挲。⑥沟里再无别家,唤人回家,无须再道个姓甚名谁。⑦老太太陈加碧家住沟头,沟腹里,每一处曾经的老屋都锁着门,闭着户。所不同的是,有的家出走时,一双绣花的鞋垫忘在了门外的窗棂上,有的人家,一面塑料的水蓝小镜落在了一扇老木门的门环上。有的衣柜的门还半开着,如人,半张着嘴。⑧再有走得急的老人家,老料(做棺材的木材)不舍得弃,儿女拗不过他们,他们将老料,一张张用木楔子隔着,竖在避雨的檐下。儿女非要带他们去渠县,去大竹、去成都、去广州、福州、北京、上海,多年前就已经打好的上好的棺材,只能放弃,弃在墙边。听天由命。祖祖辈辈留下的这山峦里山岗上,快落幕时分,却又要血脉分离。⑨这个曾经有着二十户、共一百一十多口人、上百亩丰腴土地的小山村,空了。⑩而加碧这样的人,当年却是冲着这一沟田,才嫁上山来的。⑪那年,媒人上门说亲,临巴街上长大的她死活不肯。1963年,才从“三年自然灾害”走过来的她的娘流泪了:“三四月间,他家还有半柜子苕片,饿不到你的!”⑫十八岁的女子,一身朴素衣衫就上山了。这一来,少女已白发。⑬山里没有时间概念,起床,吃饭,睡觉,身体便是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午九点、下午两点,晚上七点,一日三餐,雷打不动。⑭早饭后,华强每天这时要做的事,是放牛。⑮两头大牛,两头小牛犊,他拉着四头牛的绳子在前面走,往这村庄上山必经的那段林阴道上走。那里有一片柏树林,树下草叶葱茏。牛铃声空空响起的这小路,从前是能走摩托车的乡间大路,也是村庄里的人们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⑯十八岁的华强当年,也是从这里下山的。⑰那年,腼腆的华强站在母亲面前,母亲塞给他一百元钱,“走正道。”她跟他说。⑱队里的长辈承包下湖北一处度假村的活儿,挖钓鱼的鱼塘。乡里乡亲的,老老少少一行六人出发了。一行人中,数华强年少。⑲他们之前,老龙村另一个组的村民王旭,已下山去了渠县。王旭家有着整个老龙村少见的茅屋,传说,王旭下山之后一只随身的簸箕于县城繁华的街角一支,便开始买卖。簸箕里摊开时装,是去重庆解放碑进的货。这个传奇人物,至此无归。⑳湖北那年奇冷。㉑大年刚过,这一夜,少年睁着眼。㉒彩条布搭起的塑料工棚下,六个人挤了一地。身下一层稻草。人字形狭窄的工棚里少年看见,白天那鼓着风的塑料布一动不动,使手一碰,他听见了棚外有冰层碎裂垮下来的簌簌声。㉓太冷,少年不敢合眼。㉔多少钱一天的工,没人告诉少年,这是少年第一次出门,“包工头”也是第一次开张。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冬水田里的水抽干,淤泥担上坎,筑成堤。他们在缔造,一座城里人周末娱乐垂钓的休闲世界。㉕度假村方不管吃住,工程结束后,论“质量”结账。㉖华强是第十天后开始哭的。㉗抽水机的水泵坏了,他与工友穿着雨鞋在冰封的秧田挖泥。十八岁的少年第一次知道,冷可以让一个人失去尊严和意志,锐痛,他大哭。㉘那样的泥水里,后来的狂风暴雨里,他一站数月。㉙作别工地回家时,少年家里的稻谷已黄了,玉米挂了一房梁,坡下地里种下的萝卜冒着片片新色。那日他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一共二百多元一分不少地递给母亲,母亲加碧不看那钱,儿子瘦得皮包骨,她一双手,不住地在儿子长满虱子的头上疾风似乱拨。㉚中午的菜可口,土豆炒肉丝,胡萝卜炒肉片。菜是地里的,肉,是逢场时华强去山下买回冻冰箱里的。㉛村庄像一沟天然牧场,山里人华强家顺应天时地利,一年多前已不再养猪。他家开始喂羊。每天午饭后牧羊是华强的事,午后山上的露水才干,羊不宜吃带露水的草。㉜那日,不知怎么一群驴友出现在了他家门前。驴友自重庆来。站在华强家的院坝,来人大呼小叫,华强家斑驳土墙露出的发黄蔑条,每一间昏暗小屋撑起的老式蚊帐,门前一张破烂的矮凳,一节引水的竹枝,一应田地里的农具,鸡舍羊圈,就连他家采来备用的常见药材,都让那些城里人惊喜交集。㉝他们去问华强,鸡能卖吗?地里的菜可售吗?大米拜托能不能邮寄?最好的空气、最好的食物、最好的水,没有考勤,没有上下班,没有竞争,没有领导管你,你们一天怎么过的?㉞那个午后,华强站在一处的山弯里往远处眺,咩——咩——咩,他唤着他的羊。㉟野鸭子沟山下的不远处新建的“风景区”内,坚硬的崖壁,有一山大大小小的洞穴,景区因这一山洞穴而斥资打造。那是上千年前,《尚书》里曾经记载过的一彪人。㊱这一彪人,他们手持竹枝,吟竹枝词,踏木牙,跳自己部族的舞蹈。当年助武王伐纣时,他们“歌舞以凌”。那时,千人唱,万人和,整个山林为之震动。㊲何年何月,这一彪人,神秘消失,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也无从知晓。他们当年一路迁徙至此,会不会,也因了这一片丰饶而富足的土地?㊳景区,因追溯他们而建。㊴那些人,史书上称“賨人”。(1)第⑦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对此加以赏析。(2)删去第⑨段画线句中的逗号,表达效果是否更好?请对此加以分析。(3)请分析第⑯﹣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如果你是一位驴友,在作者的公众号里读到这篇文章,文章引发了你对乡村文化价值的思考。请选择两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留言。【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语句内容,再结合语境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句的内容,从表达效果上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段内容,结合全文具体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延伸。解答本题,需要理解题干语境,进而具体作答。【解答】(1)“锁着门,闭着户。所不同的是,有的家出走时,一双绣花的鞋垫忘在了门外的窗棂上,有的人家,一面塑料的水蓝小镜落在了一扇老木门的门环上。有的衣柜的门还半开着,如人,半张着嘴”使用了细节描写,选取最普通、寻常的物件,绣花鞋垫、水蓝镜子、半开的门,引发读者联想想象,离开这里的村民曾经生活的样貌,富有生活气息,画面感强,亲切生动,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忘”“落”“半开”等词语让我们想见主人离开时的着急和匆忙,以及离开后村庄的破败萧条和荒凉,给人凄凉萧瑟感,从而怀念曾经的生活感慨人去楼空。“如人,半张着嘴”使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具体可感。(2)学生可以联想到鲁迅《祝福》里“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句,逗号的作用是让定语后置,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这个曾经有着二十户、共一百一十多口人、上百亩丰腴土地的小山村,空了”,这里的逗号将句子分成两个分句,让“空了”成为独词句,前一分句写清户数(二十)、人数(共一百一十多口)、亩数(上百亩),一连串的数据(二十、一百一十、上百)充分体现小山村曾经的热闹与富足,后一分句“空了”,只用两字作结,也属于定语后置,简洁有力,今昔状况形成对比,鲜明地突出乡村前后变化巨大,出人意料。因此,保留表达更好。(3)“十八岁的华强当年,也是从这里下山的”“那年,腼腆的华强站在母亲面前,母亲塞给他一百元钱,‘走正道。’她跟他说”,属于插叙,交待十八岁华强下山打工前母亲叮嘱的内容;“彩条布搭起的塑料工棚下……他听见了棚外有冰层碎裂垮下来的簌簌声”“太冷,少年不敢合眼”“包工头”也是第一次开张。他们的任务就是把冬水田里的水抽干,淤泥担上坎,筑成堤。他们在缔造,一座城里人周末娱乐垂钓的休闲世界”“度假村方不管吃住,工程结束后,论‘质量’结账”“华强是第十天后开始哭的”,作为插叙,极力展示打工生活的艰难环境和生活得不易,与下文山村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作别工地回家时,少年家里的稻谷已黄了,玉米挂了一房梁,坡下地里种下的萝卜冒着片片新色”“中午的菜可口,土豆炒肉丝……午后山上的露水才干,羊不宜吃带露水的草”,突出山村生活的宁静安详,交代了华强一家留在乡村的原因,自然引出华强回到家乡后的生活情景。插叙部分也写出了山里人为了生存进入农民工队伍所忍受的极差的生活条件和失去尊严的痛苦,更为丰富地表现出华强的内心世界,“抽水机的水泵坏了,他与工友穿着雨鞋在冰封的秧田挖泥。十八岁的少年第一次知道,冷可以让一个人失去尊严和意志,锐痛,他大哭”“那样的泥水里,后来的狂风暴雨里,他一站数月”“那日他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一共二百多元一分不少地递给母亲,母亲加碧不看那钱,儿子瘦得皮包骨,她一双手,不住地在儿子长满虱子的头上疾风似乱拨”。(4)由“山里没有时间概念,起床,吃饭,睡觉,身体便是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午九点、下午两点,晚上七点,一日三餐,雷打不动”“早饭后,华强每天这时要做的事,是放牛”“两头大牛,两头小牛犊,他拉着四头牛的绳子在前面走,往这村庄上山必经的那段林阴道上走。那里有一片柏树林,树下草叶葱茏。牛铃声空空响起的这小路,从前是能走摩托车的乡间大路,也是村庄里的人们走出大山的必经之路”可见华强一家的质朴,生活的宁静祥和、景区呈现的古老文明都让我看到了乡村与城市的繁忙焦虑工业化互补的文化价值。“再有走得急的老人家,老料(做棺材的木材)不舍得弃,儿女拗不过他们,他们将老料,一张张用木楔子隔着,竖在避雨的檐下。儿女非要带他们去渠县,去大竹、去成都、去广州、福州、北京、上海,多年前就已经打好的上好的棺材,只能放弃,弃在墙边。听天由命。祖祖辈辈留下的这山峦里山岗上,快落幕时分,却又要血脉分离”“湖北那年奇冷”“大年刚过,这一夜,少年睁着眼”可见也看到乡村人的离乡失根的无奈。“那日,不知怎么一群驴友出现在了他家门前……就连他家采来备用的常见药材,都让那些城里人惊喜交集”,“野鸭子沟山下的不远处新建的‘风景区’内,坚硬的崖壁,有一山大大小小的洞穴,景区因这一山洞穴而斥资打造。那是上千年前,《尚书》里曾经记载过的一彪人”“何年何月,这一彪人,神秘消失,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也无从知晓。他们当年一路迁徙至此,会不会,也因了这一片丰饶而富足的土地?”“景区,因追溯他们而建”,乡村的文化价值在未来社会不应消失,也不能仅以变为景区的形式保留,而是应该以真实、生动的生活样貌出现。答案:(1)细节描写,选取最普通、寻常的物件,绣花鞋垫、水蓝镜子、半开的门,让读者联想到当年村民的生活气息,离开时的匆忙,以及离开后村庄的荒凉。使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人去楼空的凄凉具体可感。(2)保留逗号表达效果更好。逗号将句子分成两个分句,前一分句写清户数、人数、亩数,一连串的数据充分体现小山村曾经的热闹与富足,后一分句只用空了两字作结,简洁有力,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乡村前后变化巨大,出人意料。(3)插叙,十八岁华强下山打工作为插叙,将乡村生活与打工生活形成对比,突出山村生活的宁静安详,交代了华强一家留在乡村的原因,自然引出华强回到家乡后的生活情景。插叙部分也写出了山里人为了生存进入农民工队伍所忍受的极差的生活条件和失去尊严的痛苦,更为丰富地表现出华强的内心世界。(4)示例:华强一家的质朴,生活的宁静祥和、景区呈现的古老文明都让我看到了乡村与城市的繁忙焦虑工业化互补的文化价值。也看到乡村人的离乡失根的无奈,乡村的文化价值在未来社会不应消失,也不能仅以变为景区的形式保留,而是应该以真实、生动的生活样貌出现。【点评】小说的命题形式和内容:主要针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作用以及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另外,还有揭示小说标题意义、探究主题多重性等命题形式。考查内容主要有: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塑造方式、理解分析作品中句子的含意及作用,分析表达技巧中对比、衬托、铺垫、以小见大等的具体作用,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6.(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中吕】普天乐•远村归帆(元)徐再思远村西,夕阳外。倒悬一片,瀑布飞来。万里程,三州界。走羽流星迎风快,把湖光山色分开。飞鲸涌绿,樯乌点墨,江鸟逾白。【双调】寿阳曲•远浦帆归(元)马致远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注:①酒旆:酒旗。(1)下列书籍中可以同时收录上述两首作品的一项是B。A.《宋元长短句》B.《元代小令选》C.《元四家散曲集萃》D.《元杂剧套曲全鉴》(2)对两首作品的写作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普天乐》以动景反衬静景B.《普天乐》以实景催生虚景C.《寿阳曲》拟人与对比并存D.《寿阳曲》嗅觉与视觉连用(3)两首作品的内容都写“归帆”,但作品意境有明显差异,请对此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平时多积累。(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先找到相关意向,然后通过想象,描绘意境。【解答】(1)第一首“【中吕】”是宫调名,“普天乐”是曲牌名;第二首“【双调】”是宫调名,“寿阳曲”是曲牌名。两首作品都出自元代作家,都是单支的曲子,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属于元曲中的小令。故选B。(2)A.“以动景反衬静景”错,《普天乐》以动景描写为主,不是以动衬静。B.“以实景催生虚景”错,这首小令主要是描写眼前实景,没有虚景。C.“对比”错,《寿阳曲》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一幅水村黄昏的风景画,表现闲适生活的主题。“闲”把酒旆人格化,是拟人,没有运用对比。故选D。(3)《普天乐》中,“倒悬一片,瀑布飞来”描写船队壮观如瀑布,“走羽流星迎风快”运用比喻和夸张写船行之快,“飞鲸涌绿,樯乌点墨,江鸟逾白”抓住颜色描写船、乌鸦和水鸟,色彩对比鲜明。整首小令描写渔船归来的场面,动感强烈,节奏明快,表现出渔民们打渔满仓归来的欢快之情,意境宏阔、明快。《寿阳曲》中,前三句用凝练的语言,铺排了“天空的夕阳,江面上归航的渔舟,岸上酒家的酒旗”这些景物,把水村镇上的风光缀成组组画面,极富静态美。“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是对渔船靠岸后的情景描写,写帆归。此曲略去了渔船靠岸后,渔民们忙乎的劳动场面,直接写桥头渔市结束和渔人各自回家休憩的生活场面。灯光映照在水里,花、水、茅舍足说明环境的优美,衬出渔人生活的悠闲自适。答案:(1)B(2)D(3)《普天乐》中远景着眼,写壮观如瀑布的船队,快如飞羽流星的船速,船在水中跃动,立于樯杆的乌鸦和翱翔于湖面的白鸟(动态、快速、热闹);表现出渔民们打渔满仓归来的欢快之情(喜悦、满足……);传达出宏阔明快的意境。而《寿阳曲》则选取归帆之后情景,天色已晚,落花纷纷,水面飘香,连围着打渔者买鱼的人群都已经散去了,作者用静景表现岸上生活;表达出了闲适之情(安宁、满足……);传达出淳朴宁谧的意境。【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能否合理地推断表述是否准确。7.(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辛公义传(唐)魏征①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开皇元年,除主客侍郎,摄内史舍人事。七年,使勾检诸马牧,所获十余万匹。高祖喜曰:“唯我公义,奉国罄心。”②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②,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③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③。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④仁寿元年,追充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恐其部内官僚犯法,未入州境,预令属公义。公义答曰:“奉诏不敢有私”。及至扬州,皆无所纵舍,暕衔之。及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入为黄门侍郎,因言公义之短,竟去官。吏人守阙诉冤,相继不绝。后数岁,帝悟,除内史侍郎。从征至柳城郡卒,时年六十二。选自《隋书•循吏传》注:①露门学:北周学校名。②差:通“瘥”,病愈。③閣:内舍。(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唯我公义,奉国罄心。用尽、用完、倾尽、全部付出②何忍勤劳使君使……劳累、使……劳苦、使……辛劳(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摄内史舍人事CA.提起B.统领C.兼任D.辅佐②预令属公义DA.属下B.委托C.归属D.嘱咐(3)第②段画曲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4)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5)辛公义说话很关注说话对象,请以第②段画直线句为例,加以分析。(6)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指明循吏应该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魏征撰写的《辛公义传》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请对此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时,注意分析题干,明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6)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切忌脱离文本,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解答】(1)①句意:只有我的公义,倾心为国家效劳。罄:用尽、用完、倾尽、全部付出。②句意: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大人辛苦劳累。勤劳:使……劳累、使……劳苦、使……辛劳。(2)①句意:兼任内史舍人事。摄:兼任。故选:C。②句意:预先叫人向公义打招呼。属:嘱咐。故选:D。(3)“有遇病者”是“人”的后置定语,“后人有遇病者”是定语后置句,其后断开;“争就使君”是主谓句,主语是“病人”,承前省略,“其家无亲属”主谓宾齐全,两句各自独立,中间和前后均断开;“因”是副词,于是、就,用在句首,其前断开。最后的断句是: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句意:后来有人患病,病人就争相到他那里去,病人家里没有亲人,于是就留在家里供养他。(4)可以:可以用来;导人:引导百姓;系于囹圄:被动句,被关押在牢狱;岂:难道;而:却。句子翻译为:我作为刺史,没有德行可以用来引导百姓,还让他们被关押在牢狱中,难道有把老百姓关押在监牢里却内心安定的刺史吗?(5)前文语境是“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当地风俗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病,就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忠孝仁义之道都失去了,因此患病的人大多数死亡。划线句辛公义针对当地土著对疾病和生命的错误认识,想改变风俗,而对他们说的话进行教育的话。“死生由命,不关相着”首先指出生死是有天命决定,并没有连带关系,一人死并不导致家人一起死;“前汝弃之,所以死耳”然后告知,病人的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家人的抛弃;“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最后用事实说话,自己身处病患中,也没有染病。(6)结合“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可知,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自身对待病者的言行移风易俗,教化百姓,不在强制执行。说明他为官注重教化疏导。结合“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可知,处理诉讼案夜宿厅事,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尽快让百姓脱离牢狱之苦。说明他为官心系百姓疾苦。结合“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吏人守阙诉冤,相继不绝”可知,百姓因感其为官之心而诉讼双方自发调解,罢官后,属下为他诉冤。说明他为官深受吏民爱戴。答案:(1)①用尽、用完、倾尽、全部付出;②使……劳累、使……劳苦、使……辛劳。(2)①C②D(3)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4)我作为刺史,没有德行可以用来引导百姓,还让他们被关押在牢狱中,难道有把老百姓关押在监牢里却内心安定的刺史吗?(5)对象是当地土著,对于疾病、生命的认识很愚昧,面对这样的对象,辛公义先告知生死是有天命决定,并没有连带关系,一人死并不导致家人一起死;然后告知,病人的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家人的抛弃;最后用事实说话,自己身处病患中,也没有染病。(6)①为官重在教化疏导。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用自身对待病者的言行移风易俗,教化百姓,不在强制执行。②为官心系百姓疾苦。处理诉讼案夜宿厅事,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尽快让百姓脱离牢狱之苦。③为官深受吏民爱戴。百姓因感其为官之心而诉讼双方自发调解,罢官后,属下为他诉冤。参考译文: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人。武帝时,召他到露门学,让他接受道义。武帝每月召他到身边让他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多次得到赞叹,当时同举人都仰慕他。隋开皇元年,授官主客侍郎,兼任内史舍人事。开皇七年,出差检查各地养马情况并征调马匹,得到十余万匹。高祖高兴地说:“只有我的公义,倾心为国家效劳。”辛公义跟随军队攻打陈,凭功劳被授予岷州刺史官职。当地风俗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病,就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忠孝仁义之道都失去了,因此患病的人大多数死亡。辛公义对这种情况感到担忧,想改变当地这个习俗。于是分别派遣官员巡行观察管辖地,凡是患病的人,都用床运来,把他们安置在处理政处的大厅里。夏天流行瘟病时,病人有时候到几百人,厅堂内外都放满了病人。辛公义亲自摆放一榻,独自坐在里面,从白天到黑夜,面对病人处理政务。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买药,用来请医为他们治病,亲自劝他们进食,于是他们全部病愈。辛公义方叫他们的亲人来,并告诉他们说:“死是由天决定的,不会相互传染。过去你们抛弃他。这是死的原因。现在我将患病的人聚集起来,并在他们中间办事睡觉,假如说能传染,我哪能够不死的,病人又恢复健康了!你们不要再相信传染这件事。”那些病人家里的儿子、孙子们都十分惭愧地拜谢离开。后来有人患病,病人就争相到他那里去,病人家里没有亲人,于是就留在家里供养他。大家开始相互关怀体贴,这种风俗于是就灭掉了。全境之内都称为慈母。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十多天内,把案件全部判断完,才回到大厅。受领的新案子,都不用文字记下来,派一个掌管办事的辅助官员,坐在一旁审问。若案子没审完,当事人必须要监禁起来的时候,辛公义就回到厅里住宿,案子不结案,他不回到内室睡觉。有的人劝他说:“案子这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你何必折磨自己呢!”辛公义回答说:“我作刺史没有德行可以教导百姓,还让百姓拘禁在狱中,哪里有被监禁的人在狱中而自己心里踏实的呢?”罪人听到这后,都诚心服罪。后来有想打官司的,那人乡里的父老就开导地说:“这是小事,怎么能忍心让刺史大人辛苦劳累。”打官司的人大多双方相让而不再打官司。仁寿元年,附加一个差使,当扬州道黜陟大使。豫章王暕担心他下级内官僚犯法,公义还未进入州境,预先叫人向公义打招呼。公义答复说:“遵从诏命不敢存私心。”等到了扬州,对违法乱纪者都没有放松,暕记恨在心。到炀帝即位,扬州长史王弘进宫当了黄门侍郎,借机说公义的坏话,公义终于丢了官。官吏守候宫门为公义诉冤的,接连不断。以后几年,炀帝省悟公义受了屈,任命他为内史侍郎。跟随出征到柳城郡时去世,当时六十二岁。【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8.(11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象祠记(明)王守仁①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②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③之后乎?不然,古之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③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④,不格⑤奸。”瞽瞍⑥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⑦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④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注:①王守仁,明代杰出的思想家。②有鼻:古地名,舜把有鼻封给象,象不孝不悌。③干羽:盾和雉尾,两种舞具。格:归附。④烝熙:淳厚貌。乂:安定。《尚书》曾记载舜用孝顺使家庭和睦。⑤格:至。⑥瞽瞍:瞎子,这里指舜的父亲,曾想害舜。⑦管、蔡:周公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武王死后,管叔和蔡叔反叛,被周公率军队平定。(1)对第①段中两个“胡然乎”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第一个“胡然乎”以反问句对当地官员重修象祠的做法表示不满。B.第二个“胡然乎”在呈现唐代毁祠与明代修祠的对比后加重疑问。C.连用两个“胡然乎”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疑问,也引发读者的兴趣。D.连用两个“胡然乎”将重修象祠的原因由苗裔习俗引出下文议论。(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词语是D。A.若夫B.所以C.至于D.然则(3)第③段作者认为不仁德的象最终被舜感化,论证是否充分?请对此加以分析。(4)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分析句子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种探究题,可以认为论证充分,也可以认为不充分,但要结合文本从论证的角度具体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分析写作意图,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写作背景。【解答】(1)A.“以反问句对当地官员重修象祠的做法表示不满”错,“胡然乎”意思是,为什么这样呢?这里是一般疑问句,不是反问句,突出对当地官员重修象祠做法的疑问。(2)“□□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此处句首所填词语为连词,与上句形成顺承关系,而“若夫”“至于”表示另提一事,“所以”表示因果,“然则”是既然这样,那么,表示顺承关系,排除ABC。故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广州移动外呼外包项目框架合同
- 个人信用贷款抵押合同
- 小产权二手房购房合同样本
- 户外广告牌制作施工合同
- 29基于AI智能的目标导向评改【基于智能测评的中小学学科作文教学】PDF版论文集
-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电厂热经济指标》课件
- 牛皮癣患者的护理
- 年产xx玻璃纤维套管项目建议书
- GB/T 16659-2024煤中汞的测定方法
- 代持股份免责协议书
- 救援无人机应用
- (正式版)HGT 4148-2024 工业用三正丙胺
- 2024年中化集团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腐乳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五章测试题
- (高清版)DZT 0073-2016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
- 《大自然的色彩》课件
- 环卫保洁日常巡检方案
- 2024届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第二次学业质量评价 英语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