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名著检测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1.(5分)《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镇名)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他们平凡宁静人生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忧伤”。小说中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人名)走车路,托人提亲;(人名)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一个美丽的夜晚,翠翠在优美迷人的歌声中梦见象征爱情的(植物)。2.(1分)翠翠发现在雨夜里塌掉了,去叫爷爷,才发现他去世了。二、课内基础。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3.(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中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包扎(zhā)袅娜(nuó)混(hùn)沌曲(qū)曲折折 B.敛裾(jù)虔(qián)诚夹(jiā)被百舸(gě)争流 C.执拗(niù)木讷(nè)熨(yùn)帖一椽(chuán)破屋 D.踱(duó)步着装(zháo)忸怩(ní)磕(kē)磕绊绊4.(2分)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箫索歧路落漠蓊蓊郁郁 B.细腻疏落凋蔽挥斥方遒 C.告诫凛洌慰藉不知所措 D.荒僻弥望发髻参差斑驳5.(2分)下列《论语》中的读音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不可以久处(chǔ)约民鲜(xiǎn)久矣 B.事父母几(jī)谏邦有道,则知(zhì) C.觚(hū)不觚耻躬之不逮(dǎi)也 D.或乞醯(xī)焉非不说(yuè)子之道6.(2分)下列《论语》中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朋友数(shuò),斯疏也山节藻棁(zhuō) B.虽在缧(lěi)绁之中盍(hé)各言尔志 C.雍也仁而不佞(nìng)乘肥马,衣(yì)轻裘 D.一箪(dān)食,一瓢饮中人以上,可以语(yù)上也7.(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举酒属(shǔ)客倚歌而和(hè) B.孤舟之嫠(1í)妇酾(chī)酒临江 C.绕树三匝(zā)羽扇纶(guān)巾 D.何时可掇(luō)卒莫消长(cháng)8.(2分)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圣益圣,愚益愚 B.明烛天南/上食埃土 C.侣鱼虾而友麋鹿/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西望夏口/小学而大遗9.(2分)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扣舷而歌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知不可乎骤得 C.纵一苇之所如/倚歌而和之 D.挟飞仙以遨游/举匏樽以相属10.(2分)下列特殊句式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A.而又何羡乎/輮以为轮 B.凌万顷之茫然/蚓无爪牙之利 C.渺渺兮予怀/贤哉回也 D.相与枕藉乎舟中/月出于东山之上11.(2分)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未解决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上升起,我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12.(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短歌行》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惠州时期。 C.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后期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D.沈从文,小说家、散文家,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8题。共25分。13.(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古称三不朽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士非此三者,无以托于世而列于士君子之林矣。兼之者,其命世之豪杰乎!道德不足,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若夫希世取容,求为富贵利达而已,又何足比其数也。我朝英贤辈出,其以道德、功业、文章名世者,代不乏人。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诚意伯刘公基,少通《春秋》,长务理学,尤精兵法。会太祖定栝苍,是时吴、汉为敌,众以苏湖地饶,宜先取吴。公密谋曰:“汉灭,吴直囊中物耳!宜先伐汉。”上纳其言,灭汉取吴,因收中原。志在澄清天下,言于上曰:“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公刚毅,慷慨有大节,遇急难,勇气奋发。与金华宋濂友善,并以功名显于世。文章二公尤著,基曰《郁离子》,濂曰《龙门子》。宋濂始见上于金陵,问:“世乱奈何?”对曰:“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上悦之。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侍上多所陈说,直谅不务文饰。上喜曰:“卿可参大政。”对曰:“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顿首力辞。上尝廷誉公曰:“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若濂,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公尝自言曰:“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后居青萝山,闭门著述,人罕睹其面。方孝孺,恒以明王道为己任。太祖尝召见,喜其举动端整。建文即位,召为文学博士,凡将相谋议,辄资孝孺。及靖难兵起,诏檄皆出其手。兵既渡江,坚守誓死。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文皇命孝孺草即位诏,悲恸彻殿,大哭且骂曰:“死即死,诏不可草!”文皇大怒:“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竟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戮,之死靡悔。其所著述甚多,文大类苏氏,而正论过之。此数英贤,岂非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者耶!迨今承平日久,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故始为诸生,欣羡一举,不啻起渊谷、腾霄汉也;既推上矣,羡登甲第,汲汲不减诸生时;既成名矣,骎骎希冀显荣;位列公卿,犹思恩逮上世,赏延后裔。所谓诵法圣贤者,取陈言应制科尔,甫服冠裳,辄尽弃去。悲夫!以是立功名且不可,何论道德!余告门下举试不第者曰:“君子修身善行,睹穷达显晦,不入于心,充然喜乐在我。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年也!别矣,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所患志不立,汩外慕而损真心。汝其以贤为师哉!”(取材于明•张瀚《松窗梦语•士人纪》)(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表见:显扬B.若夫希世取容取容:讨好取悦C.直谅不务文饰直谅:宽恕D.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驰骛:奔走趋赴(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命世之豪杰乎其皆出于此乎B.众以苏湖地饶作《师说》以贻之C.宋濂始见上于金陵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何足比其数也又哪值得和他们相提并论呢B.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我曾私下仰慕德行高尚的前辈先哲C.汩外慕而损真心沉迷外物因而迷失了本心D.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凭你拥有的卓越才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4)下列评价与文中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忠愤激发,百折不回②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③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A.①刘基②方孝孺③宋濂B.①方孝孺②刘基③宋濂C.①方孝孺②宋濂③刘基D.①宋濂②方孝孺③刘基(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②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6)文中三位英贤与“今之士人”相比,在立言、立功、立德三个方面的表现有哪些不同?请以其中一位英贤为例,简要说明。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共16分。14.(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江尽到桐庐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般带给人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了。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窸窣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表露出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范仲淹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还重建了破败坍圮的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类,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不经意间会不会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占据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几家快递巨头,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就要离开桐庐,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想到: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润熨帖的感受熨帖:舒服痛快B.氤氲而出氤氲:烟雾云气浓郁C.徜徉行止徜徉:徘徊,心神不宁D.多个领域中的翘楚翘楚:杰出者(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将现实世界里的桐庐山水与艺术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展现出秀丽的风光形胜和丰盈的诗画情韵。B.东汉的严子陵、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方式。C.今天的桐庐所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依托明清时代的古村,融合了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慢生活”的理念。D.文章两次写到桐君山,作者在此处与美丽的富春江相遇又告别,桐君传说深厚的文化内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3)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4)文章最后一段说:“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五、默写。共23分。15.(23分)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4),山也。,须臾成五采。(5),悠悠我心。,沉吟至今。(6),海不厌深。,天下归心。(7)遥想公瑾当年,,。(8)故国神游,,早生华发。人生如梦,。(9)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泣孤舟之嫠妇。(10)《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1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六、写作。共60分。16.(10分)微写作。班里要举行好书推荐活动。你的任务是向大家推荐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请将你的推荐语写下来。要求:结合原著,自圆其说。180字左右。17.(50分)大作文。在过去的岁月里,不管是世界、国家,还是家庭、个人……都经历了各自路途中的阴晴雨雪。那些逝去的日子里,一定有值得你细细回味的。请以“值得回味的日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2021-2022学年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名著检测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分。1.(5分)《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茶峒(镇名)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他们平凡宁静人生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忧伤”。小说中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人名)走车路,托人提亲;傩送(人名)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一个美丽的夜晚,翠翠在优美迷人的歌声中梦见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植物)。【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教材有关故事情节内容和人物的言行等分析作答。【解答】相关情节: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答案:茶峒天保傩送唱山歌虎耳草【点评】名著阅读的不同题型及应对策略: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③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2.(1分)翠翠发现白塔在雨夜里塌掉了,去叫爷爷,才发现他去世了。【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教材有关故事情节内容和人物的言行等分析作答。【解答】相关情节为:翠翠发现白塔在一个雨夜塌掉后,很害怕也很吃惊,就去叫爷爷,但是爷爷已经死去了。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来安慰翠翠。答案:白塔【点评】名著阅读的不同题型及应对策略: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复习备考时要熟悉了解每一部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注意辨别,防止人物姓名错乱和情节记忆紊乱。②理解概括类题型。要求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就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题目,就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切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形容词来贴标签。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名著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复习备考中,应该在直接读原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强概括归纳的训练,尤其是对表现人物个性形象的重点章节和场面,能做到用书面语言来概括复述。③赏析评点类题型。这类题一般有人物评述、内容评析、人物思想评析等类型。考查用简要的文字对作品的意义作赏析。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注意审清题目的要求,是评价人物还是主要内容、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注意答题的切入点,是内容角度、人物角度还是艺术手法角度等。二、课内基础。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3.(2分)下列加点字读音中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A.包扎(zhā)袅娜(nuó)混(hùn)沌曲(qū)曲折折 B.敛裾(jù)虔(qián)诚夹(jiā)被百舸(gě)争流 C.执拗(niù)木讷(nè)熨(yùn)帖一椽(chuán)破屋 D.踱(duó)步着装(zháo)忸怩(ní)磕(kē)磕绊绊【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解答】A.“包扎”中的“扎”应读作“zā”。B.“敛裾”中的“裾”应读作“jū”,“夹被”中的“夹”应读作“jiá”。C.“熨帖”中的“熨”应读作“yù”。D.“着装”中的“着”应读作“zhuó”。故选:B。【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4.(2分)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箫索歧路落漠蓊蓊郁郁 B.细腻疏落凋蔽挥斥方遒 C.告诫凛洌慰藉不知所措 D.荒僻弥望发髻参差斑驳【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字形题主要考查双音节词语和成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解答】A.“箫索”中的“箫”应改为“萧”,“落漠”中的“漠”应改为“寞”。B.“凋蔽”中的“蔽”应改为“敝”。C.“凛洌”中的“洌”应改为“冽”。D.正确。故选:D。【点评】同音字的类型: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5.(2分)下列《论语》中的读音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不可以久处(chǔ)约民鲜(xiǎn)久矣 B.事父母几(jī)谏邦有道,则知(zhì) C.觚(hū)不觚耻躬之不逮(dǎi)也 D.或乞醯(xī)焉非不说(yuè)子之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解答】A.正确。B.正确。C.“觚不觚”中的“觚”应读作“gū”,“耻躬之不逮也”中的“逮”应读作“dài”。D.正确。故选:C。【点评】字音易读错的情况:(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6.(2分)下列《论语》中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朋友数(shuò),斯疏也山节藻棁(zhuō) B.虽在缧(lěi)绁之中盍(hé)各言尔志 C.雍也仁而不佞(nìng)乘肥马,衣(yì)轻裘 D.一箪(dān)食,一瓢饮中人以上,可以语(yù)上也【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根据词语在句子的意思分子作答。【解答】A.正确。B.错误。“缧绁”的“缧”应读作léi。C.正确。D.正确。故选:B。【点评】字音积累:粗糙cāo嘈杂cáo参差cēncī差错chā偏差chā差距chā搽粉chá猹chá刹那chà侘傺chàchì姹紫嫣红chà差遣chāi谄媚chǎn忏悔chàn羼水chàn场院cháng一场雨cháng一场大战cháng一场球赛chǎng赔偿cháng徜徉cháng绰起chāo风驰电掣chè称心chèn瞠目结舌chēng乘机chéng惩前毖后chéng惩创chéngchuàng驰骋chěng鞭笞chī踟蹰(踟躇)chíchú踯躅zhízhú奢侈chǐ豆豉chǐ整饬chì炽热chì不啻chì叱咤风云chìzhà忧心忡忡chōng踌躇chóuchú铁杵chǔ处分chǔ处所chù相形见绌chù黜免chù揣摩chuǎi挣揣chuài椽子chuán创伤chuāng创建chuàng凄怆chuàng啜泣chuò辍学chuò宽绰chuò瑕疵cī伺候cì烟囱cōng淙淙流水cóng一蹴而就cù7.(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错误的一项是()A.举酒属(shǔ)客倚歌而和(hè) B.孤舟之嫠(1í)妇酾(chī)酒临江 C.绕树三匝(zā)羽扇纶(guān)巾 D.何时可掇(luō)卒莫消长(cháng)【分析】本题考查字音,根据词语的意思分析作答。【解答】A.错误。“举酒属客”的“属”应读作zhǔ。B.错误。“酾酒临江”的“酾”应读作shī。C.正确。D.错误。“何时可掇”的“掇”应读作duō;“卒莫消长”的“长”应读作zhǎng。故选:C。【点评】字音积累:纵横捭阖bǎihé稗官野史bài扳平bān同胞bāo炮羊肉bāo剥皮bāo薄纸báo并行不悖bèi蓓蕾bèilěi奔丧bēn投奔bèn迸发bèng包庇bì麻痹bì奴颜婢膝bìxī刚愎自用bì复辟bì筚路蓝缕bì濒临bīn针砭biān屏营bīng屏气bǐng屏弃bǐng摒弃bìng剥削bōxuē停泊bó淡薄bó哺育bǔ8.(2分)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圣益圣,愚益愚 B.明烛天南/上食埃土 C.侣鱼虾而友麋鹿/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D.西望夏口/小学而大遗【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之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解答】A.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B.烛:名词用作动词,照耀。上:名词作状语,向上。C.侣:意动用法,以……为侣。耻:意动用法,以……为耻。D.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故选:C。【点评】解答词类活用的题,可根据词的基本词性,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9.(2分)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扣舷而歌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知不可乎骤得 C.纵一苇之所如/倚歌而和之 D.挟飞仙以遨游/举匏樽以相属【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很据每个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来思考解答。【解答】A.前一个“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前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后一个“乎”,助词,调节音节,无实意。C.前一个“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代词,代指歌声的曲调。D.两个“以”都是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故选:D。【点评】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10.(2分)下列特殊句式不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A.而又何羡乎/輮以为轮 B.凌万顷之茫然/蚓无爪牙之利 C.渺渺兮予怀/贤哉回也 D.相与枕藉乎舟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状语后置。【解答】A.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而又羡何乎,译文:又羡慕什么呢?省略句,正常语序为:輮以(之)为轮,译文:用輮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B.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万顷,蚓无利爪牙;译文:越过茫茫的江面,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C.主谓倒装,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回也贤哉;译文:我的心怀悠远,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D.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乎舟中相与枕藉,月于东山之上出,译文:在小船上相互枕着靠着,月亮从东山上出来。故选:A。【点评】状语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11.(2分)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未解决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上升起,我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文言翻译要的原则是“信、达、雅”,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我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翻译错误,“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明月)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故选:D。【点评】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12.(2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短歌行》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赤壁赋》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惠州时期。 C.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后期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D.沈从文,小说家、散文家,湖南凤凰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等。《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学生应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分类识记和积累。【解答】B.“被贬惠州时期”错。《赤壁赋》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故选:B。【点评】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8题。共25分。13.(2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古称三不朽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士非此三者,无以托于世而列于士君子之林矣。兼之者,其命世之豪杰乎!道德不足,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若夫希世取容,求为富贵利达而已,又何足比其数也。我朝英贤辈出,其以道德、功业、文章名世者,代不乏人。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诚意伯刘公基,少通《春秋》,长务理学,尤精兵法。会太祖定栝苍,是时吴、汉为敌,众以苏湖地饶,宜先取吴。公密谋曰:“汉灭,吴直囊中物耳!宜先伐汉。”上纳其言,灭汉取吴,因收中原。志在澄清天下,言于上曰:“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公刚毅,慷慨有大节,遇急难,勇气奋发。与金华宋濂友善,并以功名显于世。文章二公尤著,基曰《郁离子》,濂曰《龙门子》。宋濂始见上于金陵,问:“世乱奈何?”对曰:“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上悦之。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侍上多所陈说,直谅不务文饰。上喜曰:“卿可参大政。”对曰:“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顿首力辞。上尝廷誉公曰:“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若濂,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公尝自言曰:“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后居青萝山,闭门著述,人罕睹其面。方孝孺,恒以明王道为己任。太祖尝召见,喜其举动端整。建文即位,召为文学博士,凡将相谋议,辄资孝孺。及靖难兵起,诏檄皆出其手。兵既渡江,坚守誓死。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文皇命孝孺草即位诏,悲恸彻殿,大哭且骂曰:“死即死,诏不可草!”文皇大怒:“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竟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戮,之死靡悔。其所著述甚多,文大类苏氏,而正论过之。此数英贤,岂非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者耶!迨今承平日久,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故始为诸生,欣羡一举,不啻起渊谷、腾霄汉也;既推上矣,羡登甲第,汲汲不减诸生时;既成名矣,骎骎希冀显荣;位列公卿,犹思恩逮上世,赏延后裔。所谓诵法圣贤者,取陈言应制科尔,甫服冠裳,辄尽弃去。悲夫!以是立功名且不可,何论道德!余告门下举试不第者曰:“君子修身善行,睹穷达显晦,不入于心,充然喜乐在我。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年也!别矣,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所患志不立,汩外慕而损真心。汝其以贤为师哉!”(取材于明•张瀚《松窗梦语•士人纪》)(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表见:显扬B.若夫希世取容取容:讨好取悦C.直谅不务文饰直谅:宽恕D.毋令世俗驰骛之态摇惑本心驰骛:奔走趋赴(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其命世之豪杰乎其皆出于此乎B.众以苏湖地饶作《师说》以贻之C.宋濂始见上于金陵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又何足比其数也又哪值得和他们相提并论呢B.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我曾私下仰慕德行高尚的前辈先哲C.汩外慕而损真心沉迷外物因而迷失了本心D.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凭你拥有的卓越才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4)下列评价与文中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B①忠愤激发,百折不回②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③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A.①刘基②方孝孺③宋濂B.①方孝孺②刘基③宋濂C.①方孝孺②宋濂③刘基D.①宋濂②方孝孺③刘基(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②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6)文中三位英贤与“今之士人”相比,在立言、立功、立德三个方面的表现有哪些不同?请以其中一位英贤为例,简要说明。【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2)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3)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首先要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然后判断选项是否翻译准确。(4)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能力,要准确理解语句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采用排除法。(5)考查文言翻译,要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考点,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6)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能力,要准确理解语句含义,结合语境准确分析。【解答】(1)A.正确。译文:那么(能够建立)功业、(创立)学说,也足够(用来)显扬的;B.正确。译文:至于那些迎合世俗讨好别人的人;C.错误。直谅:正直诚信,译文:正直诚信,说话不掩饰;D.正确。译文:不要让世俗(为名利)奔走的风气动摇本心。故选C。(2)A.副词,表揣度,译文:大概是有治国才能的贤者啊;译文:大概都出于这吧。B.动词,认为,译文:大家都认为苏州湖州地方富饶;连词,来,译文:写这篇《师说》来送给他。C.介词,在,译文:宋濂最初在金陵觐见皇上;介词,表被动。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D.助词,的,译文:现在的士人不通过科举没有办法显露自己;代词,它们,译文:获取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没有竭尽。故选A。(3)D.以,凭借;尔,你;清才,卓越的才华;好学,好学的品质;何所,还有什么;不至,达不到。译:凭你卓越的才华、好学的品质,还有什么达不到的呢?故选D。(4)根据原文方孝孺“兵既渡江,坚守誓死。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文皇大怒,竟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戮,之死靡悔”,体现出“忠愤激发,百折不回”;根据原文刘基“上纳其言,灭汉取吴,因收中原”“公刚毅,慷慨有大节,遇急难,勇气奋发。与金华宋濂友善,并以功名显于世。文章二公尤著,基曰《郁离子》,濂曰《龙门子》”,体现出“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根据原文宋濂“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体现出“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故选B。(5)①“匪”,不;“抑”,还。译文:不只称为君子,还可以称为贤人了。②“嘉”,赞许;“累”,多次;“固辞”,坚决辞谢。译文:皇上都赞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多次想加封他的官职,刘基坚决辞谢不接受。(6)比如方孝孺,根据原文“其所著述甚多,文大类苏氏,而正论过之”看出,他的著述非常多,文章风格很像苏轼,但是文中的忠义之气超过苏轼(的文章),方孝孺在立言方面,著述很多,且造诣高,根据原文“恒以明王道为己任”“凡将相谋议,辄资孝孺”看出,在立功方面,为国事出谋划策,以明王道为己任;根据原文“兵既渡江,坚守誓死。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文皇命孝孺草即位诏,悲恸彻殿,大哭且骂曰:‘死即死,诏不可草’”看出,在立德方面,忠义节烈,宁死不屈。根据原文“今之士人非科第无以自见,故始为诸生,欣羡一举,不啻起渊谷、腾霄汉也;既推上矣,羡登甲第,汲汲不减诸生时;既成名矣,骎骎希冀显荣;位列公卿,犹思恩逮上世,赏延后裔。所谓诵法圣贤者,取陈言应制科尔,甫服冠裳,辄尽弃去”,今之士人只会用陈词滥调应付科举考试,一直追求地位的快速攀升,一心希望自己荣华显贵,惠及上世,荫庇后代,无功、言可谈,更无道德可论。答案:(1)C(2)A(3)D(4)B(5)①不只称为君子,还可以称为贤人了。②皇上都赞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多次想加封他的官职,刘基坚决辞谢不接受。(6)文中三位英贤都有志于道德、功业、著述,且皆有建树,堪称治世能臣。如方孝孺在立言方面,著述很多,且造诣高;在立功方面,为国事出谋划策,以明王道为己任;在立德方面,忠义节烈,宁死不屈。今之士人只会用陈词滥调应付科举考试,一直追求地位的快速攀升,一心希望自己荣华显贵,惠及上世,荫庇后代,无功、言可谈,更无道德可论。译文:古人说三不朽,说的是: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创立学说。士人不是(按照)这三条标准(要求自己),(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身、位列于知识分子之列。三者都具备的,那是有治国才能的贤者啊!(如果)(树立)德行方面不足,那么(能够建立)功业、(创立)学说,也足够(用来)显扬的。至于那些迎合世俗讨好别人的人,是为了富贵、顺达罢了,又哪值得和士人相提并论呢?我朝英贤一代代出现,那些凭借道德、功业、文章闻名于世的人,每个时期都有。我曾私下仰慕这些德行高尚的前辈先哲。诚意伯刘基,年少时精通《春秋》,长大后专力从事理学,尤其精通兵法。正赶上太祖平定栝苍,当时,吴、汉(与我朝)敌对,大家都认为苏州湖州地方富饶,应该先攻取吴地。刘基秘密谋划说:“(如果)汉地被灭,(那么)吴地只不过是放在口袋里的东西罢了!应该先攻打汉地。”太祖采纳了他的进言,灭了汉地,攻取了吴地,于是收复中原。(刘公)志在肃清天下,对皇上进言:“(现在)应当整顿法度,然后德政就能施行了。”皇上都赞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多次想加封他的官职,刘基坚决辞谢不接受。刘基为人刚正不阿,充满正气,有高尚节操,遇到危机艰难(的事情),毫不畏惧、积极应对。他与金华的宋濂关系非常好,都凭借功业显达于当世。在文章方面,两人也十分突出,刘基(的文集)叫《郁离子》,宋濂(的文集)叫《龙门子》。宋濂最初在金陵觐见皇上,(皇上)问:“世道混乱,怎么办呢?”(他)回答说:“希望您不好杀人(施行仁政),(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皇上很欣赏(他)。(把掌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的祭祀仪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的制度(的工作),都交给宋濂,多次称赞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侍奉皇上时经常(为皇上)陈述利害,正直诚信,说话不掩饰。皇上非常高兴,说:“你可以参与国家政务。”(宋濂)回答说:“我年轻时没有别的长处,只是写文章谈论朝政。万一接受职务后不能胜任,(就)辜负了陛下。”以头叩地,极力推辞。皇上曾经在朝堂上夸赞宋濂说:“古人中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是君子。像宋濂这样,侍奉我十九年,没有诽谤之言,行为磊落,宠辱不惊,一直没有改变,不仅仅可以称为君子,还可以说是贤人了。”宋濂曾经自己说:“古人做学问,要让自己身心正直,把其中的道理落实行动中去,对上对下都没有愧疚罢了。”后来(宋濂)隐居在青萝山,闭门著书,很少有人见到他。方孝孺一向把彰明王道当作自己的职责。太祖曾经召见(他),喜欢他举止端正。建文帝即位,征召(他)为文学博士,凡是将相谋划议论(事情),就会向孝孺咨询请教。到了靖难起兵时,诏书檄文全都出自他之手。军队渡江后,(他)誓死坚守。建文帝逊位,文皇(即位)任用(他),(他)不肯就职。文皇命令孝孺起草即位诏,(他)悲号的声音响彻大殿,一边大哭一边骂:“死就死,即位诏不能起草!”文皇大怒:“就算(你不怕)死,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孝孺说:“即便(杀我)十族,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文皇大怒,最终在市中将他处以磔刑。孝孺慷慨赴死,到死都不后悔。他的著述非常多,文章风格很像苏轼,但是文中的忠义之气超过苏轼(的文章)。这几位英贤,难道不是追求道德,功名不能牵绊他的志向,立志成就功名,富贵不能牵绊他的志向的人吗?如今太平稳定时间很长了,现在的士人不通过科举没有办法显露自己,所以开始作诸生的时候,(就)希望(自己)能够一举成名,如同从深谷中腾飞到天空;中举之后,又希望高中进士,急切求取不亚于作诸生的时候;成名之后,(又)迫切希望能够显赫荣耀;等到位列公卿,还想恩惠到达上代,赏赐延及后代。(他们)所说的称诵效法圣贤,不过是用陈词滥调应付科举考试罢了,刚刚穿上官服,就(将圣贤之言)全都抛弃。可悲啊!用这样(的方式)立功名尚且不可以做到,更何况(立)德呢!我告诫门下考试不中的弟子说:“君子修养身心,修炼自己的品行,面对困厄或显达,都不会放在心上,心中快乐满足。哪知晓争名逐利,终年忧惧(的事)呢!不要这样了,不要让世俗(为名利)奔走的风气动摇本心。凭你卓越的才华、好学的品质,还有什么达不到的呢?担心的(应该)是意志不坚定,沉迷外物因而迷失了本心。你要把英贤当作老师啊!”【点评】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共16分。14.(16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江尽到桐庐在浙西北桐庐的山水间行走,时常会与吟咏此地风光的古诗词相遇。这些刻写在江畔诗碑、餐馆墙壁等处的诗句不期然地跳进游人眼帘,为这一方土地上的美丽做着生动的注脚。桐庐境内,峰峦竞秀,江河争流,山水交融。它的魅力的源泉,当首推富春江。富春江仿佛一条银色的玉带,绾接起两岸的山峦、田野和村落,迤逦连绵。“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这出自晚唐诗人韦庄笔下的诗句,清浅明丽,如同江水般带给人温润熨帖的感受。钱塘江流入桐庐、富阳境内,被称为富春江,这一段江山之美,赢来题咏无数。苏轼曾这样赞美:“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诗人们寄情山水,屐痕处处,遍览天下美景,眼光往往挑剔;但桐庐却让他们这般迷恋痴醉,它该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啊!其实,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并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慨叹了。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的山水美景,于是长住下来,绘就了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我与富春江的首次相遇,是在桐君山对岸。桐君山是桐庐的标志,相传有一老人,于此山中桐木之下采药结庐,人问其名,老人不语,手指桐木。后来人们就称其为桐君,其所居之山为桐君山,所居之屋为桐庐。这“桐庐”之名也散发着浓郁的隐逸气息。而桐君老人,也成了后世供奉的中药鼻祖。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确有人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将整个生命交付给这里的灵山秀水。那一处高阁连亘、飞檐翘角的所在,便是严子陵钓台。严子陵为东汉时代的高士,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刘秀即帝位,以盛礼邀严子陵入京,许以谏议大夫的高位,严子陵固辞不就,归隐富春江畔。清晨,山林间飘荡着淡蓝色的雾气,黄昏,江面上闪烁着碎银般的波光;修竹佳木在和风中窸窣作响,岩石旁侧奇花异草静静开放……数十年间,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这里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自由旷达的生命方式的生动诠释。这缕精神的烟云,自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最有代表性的无疑该是范仲淹了。这位北宋名臣,因为上疏直言,不为当权者所容,一生屡遭贬谪。第二次被贬,便是出任睦州知州,当时又叫桐庐郡。虽然驻守仅半年多时间,却先后写成《出守桐庐道中十绝》《萧洒桐庐郡十绝》等许多作品,描绘了桐庐的风光物事以及桐庐人惬意恬适的日常生活。这充分表露出他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使得范仲淹在渴望报效社稷、造福苍生的同时,又向往闲云野鹤,优游林泉。这期间,范仲淹还重建了破败坍圮的严子陵祠堂并写下著名的《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以表达无限的心仪之意。是的,置身于这样的山水现场,那些日常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之类,在不知不觉中会失却分量;相反,那种似乎遥远缥缈的事物却变得具有质感。今天,在桐庐的山水原野间徜徉行止,分明会有一种与大自然亲密而深切的融入感,仿佛严子陵、范仲淹的魂魄进入了自己的内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当下,对超越的生活品质的追求,譬如“慢生活”的理念﹣﹣﹣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愈发成为这里人们的共识。是的,脚步慢下来,心境静下来,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探究存在的奥秘,感悟生命的意义。桐庐境内,有不少明清时代的古村,这里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将农家生活、乡野情趣与时尚潮流巧妙地结合起来,别有情致。清晨醒来,从所住民宿走出来,走进田野深处,金黄色的野花恣肆地开放,三五成群的母鸡在田埂边觅食,水塘旁有水鸟梳理羽毛……在这样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会真切地感受到生活是有根系的,心中会有一种笃实的家园感。沉浸在质朴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历史人文氛围中,不经意间会不会忽略了桐庐的另一种光彩?今天的桐庐经济发达、产业丰富,是多个领域中的翘楚。走在城区街道上,感觉分明就是一座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占据中国快递业的大量市场份额,被称为“三通一达”的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的。这几家快递巨头,堪称是桐庐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生动隐喻。就要离开桐庐,又一次从桐君山对面的江畔经过,又看到传说中中药鼻祖栖身的地方,不由得想到: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取材于彭程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温润熨帖的感受熨帖:舒服痛快B.氤氲而出氤氲:烟雾云气浓郁C.徜徉行止徜徉:徘徊,心神不宁D.多个领域中的翘楚翘楚:杰出者(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将现实世界里的桐庐山水与艺术世界里的桐庐山水融为一体,展现出秀丽的风光形胜和丰盈的诗画情韵。B.东汉的严子陵、北宋的范仲淹以及元代的黄公望归隐富阳江畔,将身心融入自然山水,构筑出别样的生命方式。C.今天的桐庐所开发的一些旅游休闲项目,依托明清时代的古村,融合了多种元素,充分体现出“慢生活”的理念。D.文章两次写到桐君山,作者在此处与美丽的富春江相遇又告别,桐君传说深厚的文化内蕴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思考。(3)有人认为倒数第二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4)文章最后一段说:“星移斗转,人世更替,而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深刻含意?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的内涵。对于常见的词语,考生需要熟记于心;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可以依据上下文来推断得出词语含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是探究题,答案不唯一,首先要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是得分的关键点,尽可能分条陈述,使条理清楚。陈述时可以结合情节的发展、内容主旨的表达等分析。(4)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含义,要求考生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即是理解体会词语、句子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解答】(1)C.徜徉:自由自在地行走。(2)B.北宋的范仲淹、元代的黄公望并非归隐。范仲淹当时是被贬此处半年,而黄公望是年近八十在此长住,不能算归隐。(3)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考生可以回答可以删去,也可以回答不能删去。如果回答可以删去,主要要从文章整体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文章无论是开端的诗词之美,到山水之美,再到人文之美,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申通、中通、圆通和韵达,都是从这里起步”“很有规模的现代化繁华都市”,这些都游离了文章主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另外,这篇文章的主题是讴歌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这一段记述显然与主题不合。如果回答不可删去,也要从文章整体的内容、主题等方面回答。从内容上看,这一段写出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们毕竟不再是古代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既要有现代的生活节奏,也要保留有诗意栖居的心灵,留下这一段,其意图是,这里所倡导的是“慢生活”,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但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是让人们正视生活,诗意的栖居。文章的主旨不单单是讴歌山水之美,更有现代生活之美,这种现代之美,也是这片神祇土地创造出来的。(4)理解“大自然始终是人类的一味大药”这句话,首先要理解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和改变,文中说,“将身心融入这一片清幽山水,显然更容易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这是大自然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给人们的感受;文中还说“连那些胸中鼓荡着侠气剑胆的人,脚步一踏上桐庐的地面,心灵也不由变得柔软温润”“望峰息心”“从桐庐山水中发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移心易志的气质”,这些句子说明,人们生活于世,忙忙碌碌,我们似乎呈现一种病态的追求,而自己浑然不觉,只有大自然伟大的美才会让我们“移心易志”,所以,这句话的含义是大自然用它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提升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文中所列举的文人画家入手,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活;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而今天的人们,更需要到大自然中去,因为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大自然是一味大药,会使我们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以获得家园感。答案:(1)C。(2)B。(3)示例一:不可删去。这一段写出了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表明桐庐既有充满萧散淡泊的诗意、容易使人萌发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的清幽山水,又有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保留这一段,其意图是,这里所倡导的是“慢生活”,让生活在快节奏中的人们,走进自然山水,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但并不是让人们像古人那样放弃功名利禄,远离人世,归隐自然山水;也不是一味地融入大自然,仰观俯察,静思默想,而不去从事正常的社会活动。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自始至终写桐庐的山水之美和这种美对人的生命方式的改变、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而这一段写桐庐的经济发展状况、现代化程度,这游离文章主体内容,删去这一枝蔓,不但不影响文章结构的完整,还使文章脉络更加畅通,内容更加集中,更有力地突出主题。(4)含意:从古到今,大自然始终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能使人萌发对于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具有修复人类心灵、提升生命意义的作用。分析:古代,无数文人画家,寄情自然山水,创作出艺术作品以陶冶性情;严子陵固辞不就,灵山秀水给了他自由旷达的生活;范仲淹屡遭贬谪,借自然山水消解功名利禄之心,获得了心灵的安定。今天,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日渐富足,却往往忽视心灵与精神的涵养,需要“慢生活”,时常在原始朴拙的环境中驻足,发现和体会自然之美,从而感悟到生活的本质,使过于物质化的心灵得以疗救,以获得家园感。【点评】文学类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五、默写。共23分。15.(23分)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7)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8)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9)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0)《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1)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重点字:砺)(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重点字:躁)(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重点字:谀)(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极天云一线异色(重点字:蒱)(5)青青子衿但为君故(重点字:衿)(6)山不厌高周公吐哺(重点字:哺)(7)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重点字:姿)(8)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9)如怨如慕舞幽壑之潜蛟(重点字:壑)(1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羡)(1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中国瓦楞纸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
- 2020-2025年中国L-谷氨酰胺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超强气阀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传统米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戊胺项目评估报告
- 铝塑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炖汤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缝配件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城市清扫机械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策略咨询报告
-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第5章-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原理
- 2024年1月浙江省首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试题
- 关于新能源场站“两个细则”的影响和管理措施
-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 社会学概论课件
- 中医类诊所规章制度与岗位职责
- 初中语文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断句训练120题(含答案解析)
- 影视鉴赏-动画电影课件
- 美学原理全套教学课件
- 精装修施工图深化内容及要求
- 《克雷洛夫寓言》阅读指导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