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PAGE《水力学》实验指导编者:水力学课程组二O年月
绪言一、实验的意义和目的:水力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它是力学的一个分支,水力学是以水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水力学的特点,水力学实验就更有它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水力学问题,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它的复杂性就在于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不只是由理论分析所能解决。有不少水力学公式都是通过实验而总结出来的。在某些场合,实验就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水力学实验,无论对从事理论研究或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水力学教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流动现象,扩大感性认识,提高理论分析的能力。2、验证力学原理,测定经验系数值,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3、学会使用实验室的基本量测仪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4、培养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成果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5、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作风以及爱护国家财产的良好品德。二、学生实验守则:1、实验前必须认真进行预习预习时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及有关的教材资料,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相关的实验原理,了解操作步骤和有关的仪器设备,做到心中有数,并列绘出实验需要的表格。2、严肃认真进行实验到实验室后必须保持安静,不得谈笑喧哗,不准吸烟,不准乱动与本实验无关的设备。实验前应先组成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召集本组同学讨论试验步骤及量测项目,并进行分工轮换,以便有条不紊和协调一致地进行实验。实验时应按指导书的要求,全神贯注地按步骤进行操作,并注意多观察水流现象,多思考分析问题,及时记录实验原始数据。3、保持良好的科学作风实验时,应尊重原始实验数据,不得任意更改。实验后,应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补充,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能离开实验室。实验课程完成后,应及时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所要求的关系曲线和认真编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批改。4、遵守规章制度,爱护国家财产实验时必须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服从教师和实验人员的指导,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如发生事故或损坏设备,应立即向指导教师和实验人员报告,查清责任,按学校有关规定赔偿和处理。实验中特别注意人身和仪器设备的安全,尽量保持场地的整洁卫生,实验完毕后必须将场地打扫干净,仪器设备按原状整理好。切勿往水中扔脏物废纸,以保持循环水流的清洁。三、水力学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1、实验报告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的目的和要求;(2)实验设备简图;(3)水流现象描述及实验原始记录;(4)实验成果的整理计算和按要求绘制关系曲线图;(5)分析讨论回答思考题并提出结论和问题;2、按上述内容要求认真编写实验报告。实验指导书上所写的原理,仪器设备说明及注意事项不必重新抄写。3、实验报告必须每人独立完成一份,并按时上交。报告书一律用16开纸书写,要求文字通顺,字迹清楚,表格曲线必须应用相应的工具绘制,实验曲线应画在方格纸或对数纸上。4、实验报告经教师批改发回后,应认真阅读及时改正。不合格的需要重写实验报告或重作实验。实验报告应妥为保管,学期结束时按需要集中整理上交,以备进行考目录(一)水静力学实验……………1(二)能量方程(伯诺里方程)实验……………6(三)动量定律实验……………10(四)毕托管测速实验…………14(五)雷诺实验…………………17(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19(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22(八)局部水头损失实验………27(九)孔口与管嘴出流实验……30(十)水面曲线实验……………33(十一)堰流实验………………37(十二)水跃实验………………43(十三)消能池实验……………47(十四)消能坎(墙)实验………51(十五)挑流消能实验…………55(一)水静力学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用测压管测量静水压强的技能;2、验证不可压缩水静力学基本方程;3、通过对诸多水静力学现象的实验分析研讨,进一步提高解决静力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1.1图示图1.1水静力学实验装置图1.测压管;2.带标尺测压管;3.连通管;4.真空测压管;5.U型测压管;6.通气阀;7.加压打气球;8.截止阀;9.油柱;10.水柱;11.减压放水阀。说明1、所有测管液面标高均以标尺(测压管2)零读数为基准;2、仪器铭牌所注系测点标高;若同时取标尺零点作为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基准,则亦为;3、本仪器中所有阀门旋柄顺管轴线为开。三、实验原理1、在重力作用下不可压缩水静力学基本方程或(1.1)式中:——被测点在基准面以上的位置高度;p——被测点的静水压强,用相对压强表示,以下同;p0——水箱中液面的表面压强;——液体容量;h——被测点液体深度。另对装有水油(图1.2及图1.3)型测管,应用等压面可得油的比重有下列关系:(1.2)图(1.2)图1.3据此可用仪器(不用另外尺)直接测得。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搞清仪器组成及其用法。包括:1)各阀门的开关;2)加压方法关闭所有阀门(包括截止阀)。然后用打气球充气。3)减压方法开启筒底阀11放水;*该式推导如下:当U型管中水面与油水面齐平(图1.2),取其顶面为等压面,有PO1=rWh1=roH(1.a)另当U型管中水面和油面齐平(图1.3),取其油水界面为等压面,则有P02+rwH=r0H又是P02=-rwh2=roH-rwH(1.b)由(1.a)、(1.b)两式联解可得:H=h1+h2代入式(1.a)得:(1.c)表1.1液体静压强测量记录及计算表单位:cm实验条件次序水箱液面测压管液面压强水头测压管水头P0=01P0>0123P0<0(其中一次PB<0)12注:表中基准面选在ZC=cmZD=cm表1.2油容重测量记录及计算表单位:cm条件次序水箱液面标尺读数测定管2液面标尺读数P0>0且U型管中水面与油水交界面齐平1S0=r0=3N/cm323P0<0且U型管中水面与油面齐平1234)检查仪器是否密封加压后检查测管1、2、5液面高程是否恒定。若下降,表明漏气,应查明原因并加以处理。2、记录仪器号No.及各常数(记入表1.1)。3、量测点静压强(各点压强用厘米水柱高表示)。1)打开通气阀6(此时),记录水箱液面标高和测管2液面标高;2)关闭通气阀6及截止阀8,加压使之形成,测记及;3)打开放水阀11,使之形成(要求其中一次,即),测记及。4、测出4#测压管插入小水杯中的深度。5、测定油比重。1)开启通气阀6,测记;2)关闭通气阀6,打气加压(),微调放气螺母使形管中水面与油水交界面齐平(图1.2),测记及(此过程反复进行3次);3)打开通气阀,待液面稳定后,关闭所有阀门;然后开启放水阀11降压(),使形管中的水面与油面齐平(图1.3),测记及(此过程亦反复进行3次)。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有关常数。实验装置台号NO.各测点的标尺读数为:,,,。2、分别求出各次测量时,点的压强,并选择一基准检验同一静止液体的任意二点的是否为常数。3、求出油的容量。4、测出4#测压管插入小水杯水中深度。△h4=cm。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同一静止液体内的测管水头线是根什么线?2、当时,试根据记录数据确定水箱内的真空区域。3、若再备一根直尺,试采用另外最简便的方法测定。4、如测压管太细,对测压管液面的读数将有何影响?5、过点作一水平面,相对管1、2、5及水箱中液体而言,这个水平面是不是等压面?哪一部分液体是同一等压面?☆6、用图1.1装置能演示变液位下的恒定流实验吗?☆7、该仪器在加气增压后,水箱液面将下降而测压管液面将升高,实验时,若以时的水箱液面作为测量基准,试分析加气增压后,实际压强与视在压强的相对误差值。本仪器测压管内径为,箱体内径为。
(二)能量方程(伯诺里方程)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验证液体恒定总流的能量方程;2、通过对动水力学诸多水力现象的实验分析研讨,进一步掌握有压管流中动水力学的能量转换特性;3、掌握流速、流量、压强等动水力学水力要素的实验量测技能。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2.1所示。图2.1自循环伯诺里方程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水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溢流板;5、稳水孔板;6、恒压水箱;7、测压计;8、滑动测量尺;9、测压管;10、实验管道;11、测压点;12、毕托管;13、实验流量调节阀。说明本仪器测压管有两种:1、毕托管测压管(表2.1中标*的测压管),用以测读毕托管探头对准点的总水头,须注意一般情况下与断面总水头不同(因一般),它的水头线只能定性表示总水头变化趋势;2、普通测压管(表2.1未标*者),用以定量量测测压管水头。实验流量用阀13调节,流量由体积时间法(量筒、秒表另备)、重量时间法(电子称另备)或电测法测量(以下实验类同)。三、实验原理在实验管路中沿管内水流方向取个过水断面。可以列出进口断面(1)至另一断面()的能量方程式(=2,3,……,)取,选好基准面,从已设置的各断面的测压管中读出值,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断面平均流速及,从而即可得到各断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分清哪些测管是普通测压管,哪些是毕托管测压管,以及两者功能的区别。2、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检查调节阀关闭后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如不平则需查明故障原因(例连通管受阻、漏气或夹气泡等)并加以排除,直至调平。3、打开阀13,观察思考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2)位置水头、压强水头之间的相互关系;3)测点(2)、(3)测管水头同否?为什么?4)测点(12)、(13)测管水头是否不同?为什么?5)当流量增加或减少时测管水头如何变化?4、调节阀13开度,待流量稳定后,测记各测压管液面读数,同时测记实验流量(毕托管供演示用,不必测记读数)。5、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有关常数实验装置台号NO.均匀段缩管段扩管段水箱液面高程上管道轴线高程表2.1管径记录表测点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管径两点间距4466413.5610291616注:⑴测点6、7所在断面内径为D2,测点16、17为D3,余均为D1。⑵标“*”者为毕托管测点(测点编号见图2.2)。⑶2、量测()并记入表2.2。表2.2测记()数值表(基准面选在标尺的零点上)单位:cm测点编号234579101113151719实验次数1233、计算流速水头和总水头4、绘制上述成果中最大流量下的总水头线E-E和测压管水头线P-P。(轴向尺寸参见图2.2,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可以绘在图2.2上)。提示:1、P-P线依表2.2数据绘制,其中测点10、11、13数据不用;2、E-E线依表2.3(2)数据绘制,其中测点10、11数据不用;3、在等直径管段E-E与P-P线平行。图2.2六、成果分析及讨论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2、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3、测点2、3和测点10、11的测压管读数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4、试问避免喉管(测点7)处形成真空有哪几种技术措施?分析改变作用水头(如抬高或降低水箱的水位)对喉管压强的影响情况。 5、毕托管所显示的总水头线与实测绘制的总水头线一般都略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表2.3计算数值表(1)流速水头管径d(cm)Q=(cm3/s)Q=(cm3/s)Q=(cm3/s)A(cm2)V(cm/s)(cm)A(cm2)V(cm/s)(cm)A(cm2)V(cm/s)(cm)(2)总水头()单位:cm测点编号Q(cm3/s)实验次数123PAGE31PAGE(三)动量定律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验证不可压缩液体恒定流的动量方程;2、通过对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间相关性的分析研讨,进一步掌握液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定理;3、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进一步启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3.1所示。图3.1动量定律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水位调节阀;5、恒压水箱;6、管嘴;7、集水箱;8、带活塞的测压管;9、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10、上回水箱。自循环供水装置1由离心式水泵和蓄水箱组合而成。水泵的开启、流量大小的调节均由调速器3控制。水流经供水管供给恒压水箱5,溢流水经回水管流回蓄水箱。流经管嘴6的水流形成射流,冲击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并以与入射角成90°的方向离开抗冲平板。抗冲平板在射流冲力和测压管8中的水压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活塞形心水深hc可由测压管8测得,由此可求得射流的冲力,即动量力。冲击后的弃水经集水箱7汇集后,再经上回水管10流出,最后经漏斗和下回水管流回蓄水箱。为了自动调节测压管内的水位,以使带活塞的平板受力平衡并减小摩擦阻力对活塞的影响,本实验装置应用了自动控制的反馈原理和动摩擦减阻技术,其构造如下: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和带活塞套的测压管8如图3.2所示,该图是活塞退出活塞套时的分部件示意图。活塞中心设有一细导水管a,进口端位于平板中心,出口端伸出活塞头部,出口方向与轴向垂直。在平板上设有翼片,活塞套上设有窄槽。图3.2图3.3工作时,在射流冲击力作用下,水流经导水管向测压管内加水。当射流冲击力大于测压管内水柱对活塞的压力时,活塞内移,窄槽关小,水流外溢减少,使测压管内水位升高,水压力增大。反之,活塞外移,窄槽开大,水流外溢增多,测管内水位降低,水压力减少。在恒定射流冲击下,经短时段的自动调整,即可达到射流冲击力和水压力的平衡状态。这时活塞处在半进半出、窄槽部分开启的位置上,过流进测压管的水量和过外溢的水量相等。由于平板上设有翼片,在水流冲击下,平板带动活塞旋转,因而克服了活塞在沿轴向滑移时的静摩擦力。为验证本装置的灵敏度,只要在实验中的恒定流受力平衡状态下,人为地增减测压管中的液位高度,可发现即使改变量不足总液柱高度的±5‰(约0.5~1),活塞在旋转下亦能有效地克服动摩擦力而作轴向位移,开大或减小窄槽,使过高的水位降低或过低的水位提高,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这表明该装置的灵敏度高达0.5%,亦即活塞轴向动摩擦力不足总动量力的5‰。三、实验原理恒定总流动量方程为取脱离体如图3.3所示,因滑动摩擦阻力水平分力,可忽略不计,故方向的动量方程化为 即式中: ——作用在活塞形心处的水深; ——活塞的直径;——射流流量;——射流的速度;——动量修正系数。实验中,在平衡状态下,只要测得流量Q和活塞形心水深,由给定的管嘴直径和活塞直径,代入上式,便可率定射流的动量修正系数值,并验证动量定律。其中,测压管的标尺零点已固定在活塞的园心处,因此液面标尺读数,即为作用在活塞园心处的水深。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准备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结构特征、作用性能,记录有关常数。2、开启水泵打开调速器开关,水泵启动2~3分钟后,关阀2~3秒钟,以利用回水排除离心式水泵内滞留的空气。3、调整测压管位置待恒压水箱满顶溢流后,松开测压管固定螺丝,调整方位,要求测压管垂直、螺丝对准十字中心,使活塞转动松快。然后旋转螺丝固定好。4、测读水位标尺的零点已固定在活塞园心的高程上。当测压管内液面稳定后,记下测压管内液面的标尺读数,即值。5、测量流量用体积法或重量法测流量时,每次时间要求大于20秒,若用电测仪测流量时,则须在仪器量程范围内。均需重复测三次再取均值。6、改变水头重复实验逐次打开不同高度上的溢水孔盖,改变管嘴的作用水头。调节调速器,使溢流量适中,待水头稳定后,按3—5步骤重复进行实验。7、验证,对的影响取下平板活塞,使水流冲击到活塞套内,调整好位置,使反射水流的回射角度一致,记录回射角度的目估值、测压管作用水深和管嘴作用水头。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有关常数。实验装置台号管嘴内径d=cm,活塞直径D=cm。2、设计实验参数记录、计算表,并填入实测数据。3、取某一流量,绘出脱离体图,阐明分析计算的过程。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实测(平均动量修正系数)与公认值()符合与否?如不符合,试分析原因。2、带翼片的平板在射流作用下获得力矩,这对分析射流冲击无翼片的平板沿方向的动量方程有无影响?为什么?3、通过细导水管的分流,其出流角度与相同,对以上受力分析有无影响?4、滑动摩擦力fx为什么可以忽略不计?试用实验来分析验证fx的大小,记录观察结果。(提示:平衡时,向测压管内加入或取出1mm左右深的水,观察活塞及液位的变化)5、若不为零,会对实验结果带来什么影响?试结合实验步骤7的结果予以说明。
(四)毕托管测速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⒈通过对管嘴淹没出流点流速及点流速系数的测量,掌握用毕托管测量点流速的技能;⒉了解普朗特型毕托管的构造和适用性,并检验其量测精度,进一步明确传统液体力学量测仪器的现实作用。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4.1所示。图4.1毕托管实验装置图⒈自循环供水器;⒉实验台;⒊可控硅无级调速器;⒋水位调节阀;⒌恒压水箱;⒍管嘴;⒎毕托管;⒏尾水箱与导轨;⒐测压管;⒑测压计;11.滑动测量尺(滑尺);12.上回水管。说明经淹没管嘴6,将高低水箱水位差的位能转换成动能,并用毕托管测出其点流速值。测压计10的测压管1、2用以测量高、低水箱位置水头,测压管3、4用以测量毕托管的全压水头和静压水头,水位调节阀4用以改变测点的流速大小。三、实验原理(4.1)式中u——毕托管测点处的点流速;c——毕托管的校正系数;——毕托管全压水头与静水压头差。(4.2)联解上两式可得(4.3)式中u——测点处流速,由毕托管测定;——测点流速系数;——管嘴的作用水头。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准备(a)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作用性能,搞清构造特征、实验原理。(b)用医塑管将上、下游水箱的测点分别与测压计中的测管1、2相连通。(c)将毕托管对准管嘴,距离管嘴出口处约2~3cm,上紧固定螺丝。2、开启水泵顺时针打开调速器开关3,将流量调节到最大。3、排气待上、下游溢流后,用吸气球(如医用洗耳球)放在测压管口部抽吸,排除毕托管及各连通管中的气体,用静水匣罩住毕托管,可检查测压计液面是否齐平,液面不齐平可能是空气没有排尽,必须重新排气。4、测记各有关常数和实验参数,填入实验表格。5、改变流速操作调节阀4并相应调节调速器3,使溢流量适中,共可获得三个不同恒定水位与相应的不同流速。改变流速后,按上述方法重复测量。6、完成下述实验项目:⑴分别沿垂向和沿流向改变测点的位置,观察管嘴淹没射流的流速分布;⑵在有压管道测量中,管道直径相对毕托管的直径在6~10倍以内时,误差在2~5%以上,不宜使用。试将毕托管头部伸入到管嘴中,予以验证。7、实验结束时,按上述3的方法检查毕托管比压计是否齐平。五、实验成果及要求实验台号No表4.1记录计算表校正系数c=,k=cm0.5/s实验测次上、下游水位计毕托管测压计测点流速(cm/s)测点流速系数h1cmh2cmcmh3cmh4cmcm六、实验分析与讨论⒈利用测压管测量点压强时,为什么要排气?怎样检验排净与否?⒉毕托管的动压头和管嘴上、下游水位差之间的大小关系怎样?为什么?⒊所测的流速系数说明了什么?⒋据激光测速仪检测,距孔口2~3cm轴心处,其点流速系数为0.996。试问本实验的毕托管精度如何?如何率定毕托管的修正系数c?⒌普朗特毕托管的测速范围为0.2~2m/s,流速过小或过大都不宜采用,为什么?另,测速时要求探头对正水流方向(轴向安装偏差不大于10度),试说明原因(低流速可用倾斜压差计)。⒍为什么在光、声、电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常用毕托管这一传统的液体测速仪器?(五)雷诺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观察层流、紊流的流态及其转换特征;2、测定临界雷诺数,掌握圆管流态判别准则;3、学习古典流体力学中应用无量纲参数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并了解其实用意义。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5.1所示。图5.1自循环雷诺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恒压水箱;5、有色水水管;6、稳水孔板;7、溢流板;8、实验管道;9、实验流量调节阀。供水流量由无级调速器调控使恒压水箱4始终保持微溢流的程度,以提高进口前水体稳定度。本恒压水箱设有多道稳水隔板,可使稳水时间缩短到3-5分钟。有色水经有色水水管5注入实验管道8,可据有色水散开与否判别流态。为防止自循环水污染,有色指示水采用自行消色的专用色水。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记本实验的有关常数。2、观察两种流态。打开开关3使水箱充水至溢流水位,经稳定后,微微开启调节阀9,并注入颜色水于实验管内,使颜色水流成一直线。通过颜色水质点的运动观察管内水流的层流流态,然后逐步开大调节阀,通过颜色水直线的变化观察层流转变到紊流的水力特征,待管中出现完全紊流后,再逐步关小调节阀,观察由紊流转变为层流的水力特征。3、测定下临界雷诺数。⑴将调节阀打开,使管中呈完全紊流,再逐步关小调节阀使流量减少。当流量调节到使颜色水在全管刚呈现出一稳定直线时,即为下临界状态;⑵待管中出现临界状态时,用体积法或电测法测定流量;⑶根据所测流量计算下临界雷诺数,并与公认值(2320)比较,偏离过大,需重测;⑷重新打开调节阀,使其形成完全紊流,按照上述步骤重复测量不少于三次;⑸同时用水箱中的温度计测记水温,从而求得水的运动粘度。注意:a、每调节阀门一次,均需等待稳定几分钟;b、关小阀门过程中,只许渐小,不许开大;c、随出水流量减少,应适当调小开关(右旋),以减少溢流量引发的扰动。4、测定上临界雷诺数。逐步开启调节阀,使管中水流由层流过渡到紊流,当色水线刚开始散开时,即为上临界状态,测定上临界雷诺数1~2次。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实验装置台号No管径d=cm,水温t=C运动粘度计算常数K=s/cm32、整理、记录计算表表5.1实验次序颜色水线形态水体积时间T(s)流量Q(cm3/s)雷诺数Re阀门开度增(↑)或减(↓)备注实测下临界雷诺数(平均值)=注:颜色水形态指:稳定直线,稳定略弯曲、旋转、断续,直线抖动,完全散开等。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流态判据为何采用无量纲参数,而不采用临界流速?2、为何认为上临界雷诺数无实际意义,而采用下临界雷诺数作为层流与紊流的判据?实测下临界雷诺数为多少?3、雷诺实验得出的圆管流动下临界雷诺数为2320,而目前一般教科书中介绍采用的下临界雷诺数为2000,原因何在?4、试结合紊动机理实验的观察,分析由层流过渡到紊流的机理何在?5、分析层流和紊流在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方面各有何差异?
(六)文丘里流量计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测定流量系数,掌握文丘里流量计量测管道流量的技术和应用气—水多管压差计量测压差的技术;2、通过实验与量纲分析,了解应用量纲分析与实验结合研究水力学问题的途径,进而掌握文丘里流量计的水力特性。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6.1所示。图6.1文丘里流量计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恒压水箱;5、溢流板;6、稳水孔板;7、文丘里实验管段;8、测压计气阀;9、测压计;10、滑尺;11、多管压差计;12、实验流量调节阀。在文丘里流量计的两个测量断面上,分别有4个测压孔与相应的均压环连通,经均压环均压后的断面压强由气一水多管压差计9测量(亦可用电测仪量测,详参P23)。三、实验原理根据能量方程式和连续性方程式,可得不计阻力作用时的文氏管过水能力关系式中,为两断面测压管水头差。由于阻力的存在,实际通过的流量恒小于。今引入一无量纲系数(称为流量系数),对计算所得的流量值进行修正。即 另,由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可得气一水多管压差计的为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记各有关常数。2、打开电源开关,全关阀12,检核测管液面读数是否为0,不为0时,需查出原因并予以排除。3、全开调节阀12检查各测管液面是否都处在滑尺读数范围内?否则,按下列步序调节:拧开气阀8/将清水注入测管2、3/待,找开电源开关充水/待连通管无气泡,渐关阀12,并调开关3/至,即速拧紧气阀8。4、全开调节阀门,待水流稳定后,读取各测压管的液面读数,并用秒表、量筒测定流量。5、逐次关小调节阀,改变流量7~9次,重复步骤4,注意调节阀门应缓慢。6、把测量值记录在实验表格内,并进行有关计算。7、如测管内液面波动时,应取时均值。8、实验结束,需按步骤2校核压差计是否回零。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实验台号No,,水温℃, ,水箱液面标尺值,管轴线高程标尺值。2、整理记录计算表。表6.1记录表次序测压管读数()水量()测量时间()h1(cm)h2(cm)h3(cm)h4(cm)123456789表6.2计算表次序Q(cm2/s)(cm)123456789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本实验中,影响文丘里管流量系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哪个因素最敏感?对本实验的管道而言,若因加工精度影响,误将(d2-0.01)cm值取代上述d2值时,本实验在最大流量下的值将变为多少?2、为什么计算流量与实际流量不相等?3、试证气一水多管压差计(图6.2)有下列关系:图6.2☆4、试应用量纲分析法,阐明文丘里流量计的水力特性。5、文氏管喉颈处容易产生真空,允许最大真空度为。工程中应用文氏管时,应检验其最大真空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据你的实验成果,分析本实验流量计喉颈最大真空值为多少?
(七)沿程水头损失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加深了解圆管层流和紊流的沿程损失随平均流速变化的规律,绘制曲线;2、掌握管道沿程阻力系数的量测技术和应用气一水压差计及电测仪测量压差的方法;3、二、实验装置本实验的装置如图7.1所示。图7.1自循环沿程水头损失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高压恒定全自动供水器;2、实验台;3、回水管;4、水压差计;5、测压计;6、实验管道;7、水银压差仪;8、滑动测量尺;9、测压点;10、实验流量调节阀;11、供水管与供水阀;12、旁通管与旁通阀;13、稳压筒。根据压差测法不同,有两种型式:型式I压差计测压差。低压差用水压差计量测;高压差用水银多管式压差计量测。装置简图如图7.1所示。本实验装置配备有:1、自动水泵与稳压器自循环高压恒定全自动供水器由离心泵、自动压力开关、气一水压力罐式稳压器等组成。压力超高时能自动停机,过低时能自动开机。为避免因水泵直接向实验管道供水而造成的压力波动等影响,离心泵的输水是先进入稳压器的压力罐,经稳压后再送向实验管道。图7.21、压力传感器;2、排气旋钮;3、连通管;4、主机2、旁通管与旁通阀由于本实验装置所采用水泵的特性,在供小流量时有可能时开时停,从而造成供水压力的较大波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供水器设有与蓄水箱直通的旁通管(图中未标出),通过分流可使水泵持续稳定运行。旁通管中设有调节分流量至蓄水箱的阀门,即旁通阀,实验流量随旁通阀开度减小(分流量减小)而增大。实际上旁通阀又是本装置用以调节流量的重要阀门之一。3、稳压筒为了简化排气,并防止实验中再进气,在传感器前连接由2只充水(不满顶)之密封立筒构成。4、电测仪由压力传感器和主机两部分组成。经由连通管将其接入测点(图7.2)。压差读数(以厘米水柱为单位)通过主机显示。三、实验原理由达西公式得(7.1)另由能量方程对水平等直径圆管可得(7.2)压差可用压差计或电测。对于多管式水银压差有下列关系:(7.3)式中,分别为水银和水的容重;为汞柱总差。*由图7.3知据水静力学基本方程及等压面原理有图7.3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一)实验准备1、检查实验装置。看实验设备是否连接完善。2、开启所有阀门(包括进水阀、旁通阀、流量调节阀)。3、打开防尘罩,通电。4、排气。1)测压架端软管排气:连续开关旁通阀数次,待水从测压架中经过即可。排气完毕,打开旁通阀。若此时测压管内水柱过高,可打开测压架顶部放气阀(所有阀门都打开),水柱自动降落,至正常水位拧紧放气阀即可。2)传感器端软管排气:关闭流量调节阀,打开传感器端排气阀,传感器内连续出水,关闭排气阀,排气完成。3)关闭流量调节阀,观察测压架内两水柱是否齐平,不平,找出原因并排除;齐平,实验准备完成,开始实验。(二)层流实验1、全开进水阀、旁通阀,微开流量调节阀,保证实验管道两点压差小于2cm(夏天)~3cm(冬天)内,待压力稳定,测量流量、温度测压管内压差。2、改变流量3~5次,重复上述步骤。(三)紊流实验1、关闭流量调节阀,将电测仪读数(既管道两测点压差)调领。2、夹紧测压架两端夹子,防止水流经测压架。3、全开流量调节阀、进水阀,适当关小旁通阀开度,增大实验管道内流量,待流量稳定之后,测量流量、温度、电测仪读数(即实验管道两测点压差)。4、改变流量3~5次,重复上述步骤。(四)实验完成,打开所有阀门,关闭电源。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层流段lgRe~lghf关系曲线、紊流段lgRe~lghf关系曲线。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有关常数。实验装置台号NO圆管直径,量测段长度。2、记录及计算(见表7.1)3、绘图分析*绘制曲线,并确定指数关系值m的大小。在厘米纸上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点绘所测的关系曲线,根据具体情况连成一段或几段直线。求厘米纸上直线的斜率将从图上求得m值与已知各流区的m值(即层流m=1,光滑管流区m=1.75,粗糙管紊流区m=2.0,紊流过渡区1.75<m<2.0)进行比较,确定流区。表7.1记录及计算表格常数次序体积cm3时间s流量Qcm3/s流速Vcm/s水温℃粘度vcm2/s雷诺数Re比压计、电测仪读数cm沿程损失hfcm沿程损失系数λRe<2320h1H21234567891011121314PAGE51PAGE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为什么压差计的水柱差就是沿程水头损失?实验管道安装成向下倾斜,是否影响实验成果?2、据实测m值判别本实验的流区。☆3、实际工程中钢管中的流动,大多为光滑紊流或紊流过渡区,而水电站泄洪洞的流动,大多为紊流阻力平方区,其原因何在?4、管道的当量粗糙度如何测得?☆5、本次实验结果与莫迪图吻合与否?试分析其原因。*附录7.1实验曲线绘法建议1、图纸绘图纸可用普通厘米纸或对数纸,面积不小于;2、坐标确定若采用厘米纸,取为纵坐标(绘制实验曲线一般以因变量为纵坐标),lgv为横坐标;采用对数纸,纵坐标写,横坐标用v,即不写成对数;3、标注在坐标轴上,分别标明变量名称、符号、单位以及分度值;4、绘点据实验数据绘出实验点;5、绘曲线据实验点分布绘制曲线,应使位于曲线两侧的实验点数大致相等,且各点相对曲线的垂直距离总和也大致相等。(八)局部阻力损失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三点法、四点法量测局部阻力系数的技能;2、通过对圆管突扩局部阻力系数的包达公式和突缩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的实验验证与分析,熟悉用理论分析法和经验法建立函数式的途径;3、加深对局部阻力损失机理的理解。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装置如图8.1所示。图8.1局部阻力系数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恒压水箱;5、溢流板;6、稳水孔板;7、突然扩大实验管段;8、测压计;9、滑动测量尺;10、测压管;11、突然收缩实验管段;12、实验流量调节阀。三、实验原理写出局部阻力前后两断面的能量方程,根据推导条件,扣除沿程水头损失可得:1、突然扩大采用三点法计算,下式中由按流长比例换算得出。实测理论2、突然缩小采用四点法计算,下式中B点为突缩点,由换算得出,由换算得出。实测经验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记实验有关常数。2、打开电子调速器开关,使恒压水箱充水,排除实验管道中滞留气体。待水箱溢流后,检查泄水阀全关时,各测压管液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需排气调平。3、打开泄水阀至最大开度,待流量稳定后,测记测压管读数,同时用体积法或用电测法测记流量。4、改变泄水阀开度3~4次,分别测记测压管读数及流量。5、实验完成后关闭泄水阀,检查测压管液面是否齐平?否则,需重做。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实验装置台号=,,,12,24,12,6,6,6,,。2、整理记录、计算表。3、将实测值与理论值(突扩)或公认值(突缩)比较。表8.1记录表次数流量测压管读数体积时间流量123456表8-2计算表格阻力形式次序流量前断面后断面突然扩大突然缩小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结合实验成果,分析比较突扩与突缩在相应条件下的局部损失大小关系。2、结合流动仪演示的水力现象,分析局部阻力损失机理何在?产生突扩与突缩局部阻力损失的主要部位在哪里?怎样减小局部阻力损失?3、现备有一段长度及联接方式与调节阀(图8.1)相同,内径与实验管道相同的直管段,如何用两点法测量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4、实验测得突缩管在不同管径比时的局部阻力系数()如下:序号123450.20.40.60.81.00.480.420.320.180试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局部阻力系数的经验公式。☆5、试说明用理论分析法和经验法建立相关物理量间函数关系式的途径。(九)孔口与管嘴出流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孔口与管嘴出流的流速系数、流量系数、侧收缩系数、局部阻力系数的量测技能;2、通过对不同管嘴与孔口的流量系数测量分析,了解进口形状对出流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水力要素对孔口出流能力的影响。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装置如图9.1所示。图9.1孔口管嘴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恒压水箱;5、溢流板;6、稳水孔板;7、孔口管嘴,其图内小字标号1#为喇叭进口管嘴,2#为直角进口管嘴,3#为锥形管嘴,4#为孔口;8、防溅旋板;9、测量孔口射流收缩直径的移动触头;10、上回水槽;11、标尺;12、测压管。测压管12和标尺11用于测量水箱水位、孔口管嘴的位置高程及直角进口管嘴2#的真空度。防溅板8用于管嘴的转换操作,当某一管嘴实验结束时,将旋板旋至进口截断水流,再用橡皮塞封口;当需开启时,先用旋板挡水,再打开橡皮塞。这样可防止水花四溅。移动触头9位于射流收缩断面上,可水平向伸缩,当两个触块分别调节至射流两侧外缘时,将螺丝固定,然后用游标卡尺测量两触块的间距,即为射流收缩断面直径。本设备还能演示明槽水跃。三、实验原理孔口:管嘴:流量系数孔口:管嘴:收缩系数流速系数孔口:管嘴:阻力系数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记录实验常数,各孔口管嘴用橡皮塞塞紧。2、打开调速器开关,使恒压水箱充水,至溢流后,再打开1#圆角管嘴,待水面稳定后,测记水箱水面高程标尺读数H1,测定流量Q(要求重复测量三次,时间尽量长些,以求准确),测量完毕,先旋转水箱内的旋板,将1#管嘴进口盖好,再塞紧橡皮塞。3、依照上法,打开2#管嘴,测记水箱水面高程标尺读数H1及流量Q,观察和量测直角管嘴出流时的真空情况。4、依次打开3#圆锥形管嘴,测定H1及Q。5、打开4#孔口,观察孔口出流现象,测定H1及Q,并按下述7(2)的方法测记孔口收缩断面的直径(重复测量三次)。然后改变孔口出流的作用水头(可减少进口流量),观察孔口收缩断面直径随水头变化的情况。6、关闭调速器开关,清理实验桌面及场地。7、注意事项:⑴实验次序先管嘴后孔口,每次塞橡皮塞前,先用旋板将进口盖掉,以免水花溅开;⑵量测收缩断面直径,可用孔口两边的移动触头。首先松动螺丝,先移动一边触头将其与水股切向接触,并旋紧螺丝,再移动另一边触头,使之切向接触,并旋紧螺丝,再将旋板开关顺时针方向关上孔口,用卡尺测量触头间距,即为射流直径。实验时将旋板置于不工作的孔口(或管嘴)上,尽量减少旋板对工作孔口、管嘴的干扰。⑶进行以上实验时,注意观察各出流的流股形态,并作好记录。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有关常数:实验装置台号N0圆角管嘴d1=cm,出口高程读数Z1=Z2=cm,直角管嘴d2=cm,圆锥管嘴d3=cm,出口高程读数Z3=Z4=cm,孔口d4=cm。2、整理记录及计算表格(表9.1)。
表9.1分类项目圆角管嘴直角管嘴圆锥管嘴孔口水面读数H1(cm)体积(cm3)时间(s)流量(cm3/s)平均流量(cm3/s)水头(cm)面积A(cm2)流量系数μ测管读数H2(cm)真空度Hv(cm)收缩直径dc(cm)收缩断面Ac(cm2)收缩系数流速系数阻力系数流股形态注:流股形态:①光滑圆柱;②紊散;③圆柱形麻花状扭变;④具有侧收缩的光滑圆柱;⑤其他形状。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结合观测不同类型管嘴与孔口出流的流股特征,分析流量系数不同的原因及增大过流能力的途径。2、观察d/H>0.1时,孔口出流的侧收缩率较d/H<0.1时有何不同?☆3、试分析完善收缩的锐缘薄壁孔口出流的流量系数有下列关系:根据这一关系,并结合其他因素分析本实验的流量系数偏离理论值()的原因。其中We为韦伯数。
(十)水面曲线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观察棱柱体渠道中非均匀渐变流的十二种水面曲线。2、掌握十二种水面曲线的生成条件。二、实验装置图10.1水面曲线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溢流板;5.稳水孔板;6.变坡水槽;7.闸板;8.底坡水准泡;9.变坡轴承;10.长度标尺;11.闸板锁紧轮;12.垂向滑尺;13.带标尺的升降杆;14.升降机构。为改变明槽底坡,以演示十二种水面曲线,本实验装置配有新型高比速直齿电机躯动的升降机构14。按下14的升降开关,明槽6即绕轴承9摆动,从而改变水槽的底坡。坡度值由升降杆13的标尺值(▽z)和轴承9与升降机上支点水平间距(L0)算得;平坡可依底坡水准泡8判定。实验流量由可控硅无级调速器3调控,并用重量法(或体积法)测定。槽身设有两道闸板,用于调控上下游水位,以形成不同水面线型。闸板锁紧轮11用以夹紧闸板,使其定位。水深由滑尺12量测。三、实验原理如图10.2所示,十二种水面线分别产生于五种不同底坡。因而实验时,必须先确定底坡性质,其中需测定的,也是最关键的是平坡和临界坡。平坡可依水准泡或升降标尺值判定。临界底坡应满足下列关系:图图10.2式中,Pk、Ck、Bk、hk和Rk分别为明槽临界流时的湿周、谢才系数、槽宽、水深和水力半径;n为糙率。(以上公式单位均取米·秒).临界底坡确定后,保持流量不变,改变渠槽底坡,就可形成陡坡(i>ik),缓坡(0<i<ik),平坡(i=0)和逆坡(i<0),分别在不同坡度下调节闸板开度,则可得到不同型式的水面曲线。四、实验方法与步骤测记设备有关常数,记录开五.1中。开启水泵,调节调速器使供水量最大,待稳定后测量过槽流量,重测两次取其均值。计算临界底坡ik值。操纵升降机构,至所需的高程读数,使槽底坡度i=ik,观察槽中临界流(均匀流)时的水面曲线。然后插入闸前板2,观察闸前和闸后出现的c1型和c3型水面曲线,并将曲线绘于记录纸上。操纵升降机构使槽底坡度出现i>ik(使底坡尽量陡些),由学生自定和量测槽底坡度,插入闸板2,调节开度,使渠道上同时呈现S1、S2、S3水面曲线,并绘于记录纸上。操纵升降机构,使槽中分别出现0<i<ik(使底坡尽量接近于0)、i=0和i<0,插入闸板1、调节开度,使槽中分别出现相应的水面曲线,并绘在记录纸上。(缓坡时,闸板1开启适度,能同时呈现M1、M2、M3型水面线)。实验结束,关闭水泵。注:在以上实验时,为了在一个底坡上同时呈现三种水面曲线,要求缓坡宜缓些,陡坡宜陡些。(当计算出ik后,由学生设计出缓坡坡度和陡坡坡度。)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记录有关常数:B=cmn=0.008L0=cm(两支点间距)2、记录及计算流量:水体V时间流量计算临界底坡(以米,秒为单位)3、定性绘制水面线并注明线型于图10.3上。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判别临界除了采用ik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2、分析计算水面线时,急流和缓流的控制断面应如何选择?为什么?3、在进行缓坡或陡坡实验时,为什么在接近临界底坡情况下,不容易同时出现三种水面线的流动型式?4、请利用本实验装置,由学生独立构思测量活动水槽糙率n的实验方案。(假定水槽中流动为阻力平方区)
i<0i=0i=iki>iki<ii<0i=0i=iki>iki<ik闸板2闸板1图10.3(十一)堰流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观察不同的有坎、无坎宽顶堰或实用堰的水流现象,以及下游水位变化对宽顶堰过流能力的影响。2.二、实验设备如下图所示:图11.1堰流实验装置图1.有机玻璃实验水槽;2.稳水孔板;3.测针;4.实验堰;5.三角堰量水槽;6.三角堰水位测针筒;7.多孔尾门;8.尾门升降轮;9.支架;10.旁通管微调阀门;11.旁通管;12.供水管;13.供水流量调节阀门;14.水泵;15.蓄水箱。本设备自循环供水,回水储存在蓄水箱15中。实验时,由水泵14向实验水槽1供水,水流经三角堰量水槽5,流回到蓄水箱15中。水槽首部有稳水、消波装置,末端有多孔尾门及尾门升降机构。槽中可换装各种堰、闸模型。堰闸上下游与三角堰量水槽水位分别用测针3与6测量。为量测三角堰堰顶高程配有专用校验器。本设备通过变换不同堰体,可演示水力学课程中所介绍的各种堰流现象,及其下游水面衔接型式。包括有侧收缩无坎及其它各种常见宽顶堰流、底流、挑流、面流和戽流等现象。此外,还可演示平板闸下出流、薄壁堰流。同学们在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外,可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作实验观察,以拓宽感性知识面。三、实验原理1、堰流流量公式:自由出流(11.1)淹没出流(11.2)2、堰流流量系数经验公式:(1)园角进口宽顶堰(当3时,m=0.36)(11.3)(2)直角进口宽顶堰(当3时,m=0.32)(11.4)(3)WES型标准剖面实用堰1.33时,属高坝范围,m值如下:时,m=md=0.502;时,m值参见附录11.2。3、淹没系数的经验值,参见附录11.1。本实验需测记渠宽b,上游渠底高程、堰顶高程、宽顶堰厚度、流量Q、上游水位及下游水位。还应检验是否符合宽顶堰条件。进而按下列各式计算确定上游堰高P1、行近流速、堰上水头H总水头H0:其中实验流量Q由三角堰量水槽5测量,三角堰的流量公式为:(cm3/s)(cm)式中:▽01、▽00分别为三角堰堰顶水位(实测)和堰顶高程(实验时为常数)。A、B为率定常数,由设备制成后率定,标明于设备铭牌上。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以宽顶堰为例)1、把设备常数测记于实验表格中。2、根据实验要求流量,调节阀门13和下游尾门开度,使之形成堰下自由出流,同时满足2.5<<10的条件。待水流稳定后,观察宽顶堰自由出流的流动情况,定性绘出其水面线图。3、用测针测量堰的上、下游水位。在实验过程中,不允许旋动测针针头(包括明渠所有实验均是如此)。4、待三角堰和测针筒中的水位完全稳定后(需待5分钟左右),测记测针筒中水位。5、改变进水阀门开度,测量4-6个不同流量下的实验参数。6、调节尾门,抬高下游水位,使宽顶堰成淹没出流(满足)。测记流量Q'及上、下游水位。改变流量重复2次。7、测算淹没系数。方法有二:方法一,根据步骤6测记的Q'与H值,由式(11.2)确定,式中m需根据H值由自由出流下实验绘制的m~f2(H)曲线确定,也可由上式(11.3)或(11.4)式计得(误差不大于2%)。方法二,在完成步骤4后,已测得自由出流下的Q值。后调节尾门使之成淹没出流,此时由于流量没有改变,因淹没出流的影响,上游水位必高出原水位,为便于比较,可减小过水流量,待堰上游水位回复到原自由出流水位,测定此时的流量Q',据式(11.2)可得。参照以上方法,改变hs重复测2次。对WES型实用堰,除淹没系数不测外,其余同上。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对堰流流量系数m的实测值与经验值进行分析比较。2、对宽顶堰淹没出流的实测淹没系数s与经验值进行分析比较。3、完成下列实验报表:(1)记录有关常数实验装置台号No渠槽b=cm;宽顶堰厚度δ=cm;上游堰底高程▽z=cm;堰顶高程▽0=cm;上游堰高P1=cm;三角堰流量公式为Q=AhB=cm3/sh=▽01-▽00=cm其中,三角堰顶高程▽00=cm;A=;B= (2)流量系数测计表(表11.1与表11.2)六、实验分析与讨论 1、量测堰上水头H值时,堰上游水位测针读数为何要在堰壁上游(3~4)H附近处测读?2、为什么宽顶堰要在2.5</H<10的范围内进行实验?3、有哪些因素影响实测流量系数的精度?如果行近流速水头略去不计,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多大影响?PAGE70PAGE表11.1宽顶堰流量系数测计表三角堰上游水位01(cm)实测注量Q(cm3/s)堰上游水位1(cm)堰顶水头H(cm)行近流速V0(cm/s)流速水头(cm)堰顶总水头H0(cm)流量系数(m)堰下游水位(cm)下游水位超顶高hs(cm)hs/ho淹没系数实测值经验值实测值经验值直角进口园角进口表11.2WES型堰流量系数测计表三角堰上游水位01(cm)实测注量Q(cm3/s)堰上游水位1(cm)堰顶水头H(cm)行近流速V0(cm/s)流速水头(cm)堰顶总水头H0(cm)流量系数(m)堰下游水位(cm)下游水位超顶高hs(cm)hs/ho淹没系数实测值经验值实测值经验值附录11.1宽顶堰的淹没系数值0.800.810.820.830.840.850.860.870.880.891.000.9950.990.980.970.960.950.930.900.870.900.910.920.930.940.950.960.970.980.840.820.780.740.700.650.590.500.40附录11.2H0/Hd~m关系曲线
(十二)水跃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 1.观察水跃现象的特征和三种类型的水跃。 2.检验平坡矩形明槽自由水跃共轭水深理论关系的合理性,并将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测定跃长,检验跃长经验公式的可靠性。 3.了解水跃的消能效果。 4.比较不同Fr五种型态水跃*的流动特征。 二、实验设备实验槽如下图所示,其供排水系统与图11.1同。图12.1水跃实验槽示意图1.稳水孔板;2.闸板;3.测针;4.多孔尾门;5.高程标志块。堰、闸出流均可产生水跃。若以堰流作水跃实验(图11.2)时,虽能进行一般水跃实验,包括共轭水深关系、跃长、消能率的实验,但由于堰上水位▽1完全取决于实验流量Q,Fr1图12.2可调范围较窄,不足以进行五种型态水跃的流动特征实验。故通常采用闸下出流作水跃实验。闸下出流除可调节尾门改变下游水位▽5,还可通过调节闸板2的开度,改变堰顶水位▽1,不仅可得到临界、远驱、淹没三种类型的水跃,并能较大幅度地改变Fr1,从而演示上述五种形态的流动特征。 本实验流量由三角堰量水槽(图11.1)中(5)测量,水位由测针3测量。*五种型态水跃:1、波状水跃(Fr1=1.0~1.7);2、弱水跃(Fr1=1.7~2.5);3、摆动水跃(Fr1=2.5~4.5);4、稳定水跃(Fr1=4.5~9.0);5、强水跃(Fr1>9.0)(详见图12.3)。三、实验原理通过实验可测定完整水跃共轭水深h'、h"、跃长LB、消能率,并可验证平坡矩形槽中自由水跃计算的下列理论公式:式中,水跃的能量损失:跃前断面总能头,。为测定消能率,可选平坡渠底为基准,然后由槽宽b和实测的h'和h"值确定水跃前后断面的总能头E1和E2,再由下列各式换算得实测消能率':该装置还可演示远驱、临界和淹没三种水跃以及按Fr不同而区分的五种型态水跃(图12.3)。图12.3 保持流量约1000~2000cm3/s不变,调节闸板开度,使闸下跃前的Fr1由110逐渐变化,可观察到如图12.3所示的五种型态水跃。其中各种水跃特征如下:波状水跃:水面有突然波状升高,无表面旋滚,消能率低,波动距离远。弱水跃:水跃高度较小,跃区紊动不强烈,跃后水面较为平稳,其消能率低于20%。摆动水跃:流态不稳定,水跃振荡,跃后水面波动较大,且向下游传播较远。强水跃:流态汹涌,表面旋滚强烈,下游波动较剧,影响较远,消能率可达70%以上,但消能工的造价高。一般当Fr1>13时,因底流消能工更昂贵,宜改用挑流或其他形式消能。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记有关固定常数。2.3.调控进水阀门开度,使下游产生完全水跃,分别测记三角堰测针读数、共轭水深和跃长(测量共轭水深需用断面三点平均)。4.调节流量Q=800~1000cm3/s左右,闸板开度e=0.5~1cm,同时调控阀门,使闸上水位在测针可读范围内最高,测记Fr1,观察Fr1>9时的强水跃特征。5.适当调小e,使4.5<Fr1<9,调节尾门使之形成稳定水跃。然后增大流量(至4000cm3/s左右),调节开度e与尾门高度,依次形成摆动水跃、弱水跃、波状水跃。并观察其消能效果和流动特征。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实验成果(1)以(跃前断面平均流速)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出用计算公式求得的理论曲线,和实验值相比较,并进行分析讨论。(2)按经验公式算得跃长,并和实测值进行比较。(3)计算相应的和,进行分析讨论。(4)定性绘制上游至水跃跃后段的总能头线。2.报告要求(下列提纲供参考)(1)实验目的要求;(2)实验成果,包括有关曲线和测记表(格式附后);(3)成果分析讨论,包括实验结论,有关思考题的讨论。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测量水深时,水位有波动,应如何取其平均值?2.如何判断跃前水深和跃后水深的位置?怎样量测水跃长度?3.在同一流量下,为什么调节下游尾门可出现三种不同类型的水跃?另当尾门不变时,能否用他法获得三种类型的水跃?4.五种形态水跃中哪种水跃的消能效果较好?为什么实际工程中大多采用稳定水跃?5.请独立构思平板锐缘闸门的流速系数的测定实验。表12.1水跃实验测计表三角堰测针读数V实验流量Qcm3/s跃前水深cm跃后水深cm水跃长度cm水跃损失△Hjcm跃前水头H1cm消能率Fr水面读数实测均值水面读数实测均值计算值实测值计算值LB(十三)消能池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消能池模型试验的实验技能。2.观察坝下游设置消能工前后的水流衔接型式,并检验设置消能池的必要性。3.通过实验检验消能池设计方法的可靠性。二、实验设备实验基本设备如图11.1所示,图中宽顶堰更换成WES实用堰。更换后的局部装置如图13.1所示。图13.11.水槽底;2.WES堰模型;3.活动模块;4.下游河床;5.坝下衔接底板 本实验装置在堰下游渠底设有可拆装的活动板块3与4,以提供下列三种实验条件:①3和4均设,演示坝后未开挖消力池时原渠槽流态;②拆3设4,形成消力池流态;③3和4均拆,量测坝下游为池底高程时的临界水跃共轭水深和。 本模型设计上游堰高15cm,消能池深2.0cm,长45cm,但因安装误差,实验时均以实测为准。 三、实验原理图13.2消能池量测计算示意图 1.已知参数 给定实验参数如表13.1所列,包括池深与池长的设计流量Qd1与Qd2、渠宽b、下游水深ht、池长LB、坝面与池末的流速系数与'、池中水跃淹没度设计值,另有实验常数▽0、▽2、▽4、▽6,需实验前由学生测定。 2.消能池水力设计【池深s的确定】计算公式如下:(13.1)(13.2)(13.3)(13.4)式中各量定义参图13.2。【池深LB的确定】 计算公式如下:(13.5)(13.6)各计算结果汇总于表13.2,表中是设消能池前的计算值,由下式确定:(13.7)式13.1~13.4是多元隐函数方程组。可用迭代法求解,令初值i=0、s=s0=0及计算精度=0.001。迭代上学序如下:其中,式13.1的求解参附录13.1。以上计算备有计算机程序,可供调用。四、实验方法与步骤【方法】1.未设消能池(装有板块3、4)坝下水流形态试验将流量调到设计流量,待稳定后,再调尾门,使跃后水深达到设计下游水深。这时,可观察到坝下发生远驱式水跃,说明此时河床将被冲刷,从而危及大坝安全,故必须设消池。2.消能池试验拆除模板3,即形成了消能池流态(图13.2)。形成消能池后必须保持两个约束条件;一是不变,这可带水操作,不要调节供水阀门;二是ht不变,这往往易于忽视。由于模板3的拆除,虽尾门开度不变,仍会引起下游水深的显著变化。因此,为使下游水位▽5保持原值,必须重新调节尾门。本实验通过实测'值与设计取值(=1.05)比较,以检验消能池设计方法的可靠性。实测'值根据下式测算:式中为拆除模板4,并调节尾门,使之形成临界水跃时所测得跃后水深。【步骤】1.量测有关常数,并测记于实验表格中。2.调控流量Q=Qd1(池深设计流量),然后调节尾门,使下游水深达到与Qd1相应的值(附录13.2)。依据坝下水流的衔接型式,判定设置消能池的必要性,并绘出流态图。3.拆除活动护坦板块3(图13.1),使之形成消能池,再调节尾门,使下游水位仍保持在额定的▽5值。测记堰上游水位▽1和池末水位▽3(图13.2),并测算。4.保持流量不变,拆除活动板块4,并调节尾门使下游形成临界水跃,测记跃后水位▽3,由此算得。5.依据下式确定实测的淹没系数':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按实验步骤中的要求绘制流态图,并验证设置消能工的必要性。2.依据已知的设计流量Od、渠宽b、下游水位▽5、堰流量系数m以及上下游堰底高程▽2和▽6值。设计池深s'及池长L'B,并与实验池深s及池长LB比较。试分析其设计方法的可靠性。3.实测淹没系数'与设计计算时采用的值比较。4.整理记录、计算表(1)常数测计表实验台号No表13.1三角堰顶高程(表中单位为cm,各水位均与Od1相应)池深设计流量Qd1池长设计流量Qd2渠宽b堰顶高程0上游水位1上游堰底高程2下游水深ht20003000下游堰底高程6下游水位5=6+ht池底高程4实验池深S=6—4实验池长LB流速系数='水跃淹没系数450.951.05(2)消能池测计表表13.2项目验T0()hts衔接型式与σ值设消能池前计算///实测略设消能池后计算/实测/注:1.表中单位均用cm·s制;2.与池深设计流量Qd1=2000cm3/s相应;3.池长设计流量Qd2=3000cm3/s时,计算得。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池长和池深的设计流量为何不同?如何确定?(参附录13.2)2.虽然临界水跃的消能效果最好,但消能池设计中却采用淹没度=1.05~1.1的淹没水跃,原因何在?附录13.1式13.1是多元隐函数,不能直接求解,对矩形渠,可用以下迭代法计算:令则初值附录13.2在确定池深设计流量时,需绘制关系曲线,其中Q~ht有如下表所示的对应关系:设备号NO单位为cm·s制Q10001500200025003000ht4.05.06.07.08.0
(十四)消能坎(墙)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通过独立构思实验方案与模型实验,掌握断面模型试验的设计方法与实验技能。2.检验已知条件下设置消能工的必要性。3.检验现有消能坎高度设计方法的可靠性。4.观察过坎水流现象。二、实验设备实验设备如图14.1所示,图中宽顶堰更换成WES型曲线堰,并加设消能坎。图14.1消能坎实验设备局部图1.WES堰;2.可更换的不同尺寸的消能坎(C=3.5~4.2cm)本模型提供几种不同尺寸可更换的消能坎,可按设计结果选用相近高的坎。拆除消能坎后,可进行临界水跃共轭水深的测量。模型堰上游高为15cm,消力池长为45cm。三、实验原理按实验要求,本实验需独立构思模型实验方案,包括下列两个相关环节;一是据原型设计资料进行原型消能坎水力设计;二是按重力相似准则完成模型设计。有关公式如下:1.消能坎高的设计(14.1)(14.2)(14.3)(14.4)(14.5)以上各式中q为池深设计单宽流量,即q=qd1=Qd1/b。2.池长的设计(14.6)其中为相应池长设计流量Qd2的临界水跃跃后水深。3.模型比尺关系因堰坝溢流重力起主要作用,故模型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即(14.7)由此可得出各水力要素比尺与长度比尺λl有如下关系:(14.8)(14.9)(14.10)()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根据原型资料,分析确定消能坎高设计流量Qd1和池长设计流量Qd2,并设计坎高C和池长LB(参见表14.2)。2.把原型参数(参邮表14.3)按100:1的比尺换算成模型参数。3.测记模型中的有关常数列于表14.4中。4.装坎前先调控流量和尾门,使流量分别为、、和,使槽中形成临界水跃,然后分别测定其、、和(若Q2、Q3、Q4中有与Qd1同值则可删去),记入实验表14.5中,并与Q~ht曲线给定的相应值比较,以检验设置消能坎的必要性。5.装上与模型设计高度相同的消能坎,调控流量Q=Qd1,然后调节尾门,使下游水位处于相应于Qd1值。测记堰上游水位▽1和池末水位▽3(如图14.1)。由此可算得,绘出流态图。并依据下式确定实测的淹没',并完成实验表14.4。6.调控流量和尾门,分别使实验流量为Q1、Q2、Q3相应水位ht1、ht2、ht3以检验在给定的流量范围内,本消能工的水力设计是否安全。完成表14.5。五、实验成果及要求1.按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航运代理合同样本
- 郑州租地种树合同范本
- 种植与回收合同范本
- 围墙工厂供货合同范本
- 车辆报废注销合同范本
- 上门采样合同范本
- 出售塔吊电梯合同范本
- 电梯钢构合同范本
-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民用口罩合同范本
- 202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含答案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人才发展规划
- GB/T 4348.3-2012工业用氢氧化钠铁含量的测定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 静配中心岗前培训测试题附答案
- 《土壤污染与防治》教学课件
- 《公共营养师》课件
- 课标版高中《音乐鉴赏》学业水平测试题库(含答案)
-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件(17张PPT)
- DB32∕T 3158-2016 内河水上服务区建设标准
- CRRT vs 中毒血液净化模式选择
- 《汽车座椅制造工艺》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