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导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方法有哪些,不知者看看,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一、前言作为作为一名县级小学语文教师,我的学生中一半是典型的城市学生,一半是典型的农村学生,小学中高年级,出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开始偏科,尤其是农村学生,数学可以考98或100,语文却往往不能突破70分。我对这一现象进行调研,发现主要问题是这些学生不知道语文要学什么,对分段、中心思想、诗词欣赏完全没有概念,不知道从何学,不知道关于如何答题。同时,我的丈夫所任教的海南省国兴中学,是一所省级重点民族中学,我利用课余时间针对以上现象在他所任教的学校进行了调研,发现中学生中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有很多聪明的学生,数理化可以学得很好,但语文却常常不及格,作文亦常常离题,同样是普遍的困扰,要么是不知道语文从何学,要么不知道学什么。更奇怪的现象是,高中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基本不怎么花心思去学语文,即使隔一段时间不学,成绩落不到哪里去;而成绩差的同学,花了很多时间去学语文,却依然发现自己原地踏步。这不禁引发我的深入思考和调查:为什么语文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对有些学生来说却难比登天?是学科本身的特点,还是我们语文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二、文学素养养成的重要性我针对海南省国兴中学和海南省澄迈中学初、高中的同学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发现成绩比较稳定且优异的学生都有阅读的习惯,即使高中课程很紧张,他们也会抽一些时间出来进行课外阅读,这也是他们在繁重功课重压下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而数理化成绩较好,语文成绩却一直提不上去的学生都没有阅读的习惯,有的连读报纸的兴趣都没有,甚至比较流行比较吸引青少年的武侠小说、奇幻小说他们尝试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看着看着就想睡觉。他们不知道语文该学什么,不知道阅读题问的是什么,无法概括中心思想,不会分段。这些训练他们读小学时都还算熟练的,可是上初中以后就慢慢地对语文找不到感觉了。其实这也是反应他们文学素养不高的表现。具有较好文学素养的人,就会对文字拥有感觉,仿佛文字是有生命的宠物,他们喜欢阅读,能深入文字所描述的世界,能体会甚至迷恋诗词与散文的美;具有较好文学素养的人,自然而然能与试卷上的阅读材料产生共鸣,体验出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并能鉴赏其艺术特点。具有较好文学素养的同学,平时其实真正花在语文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们学习语文不止于课内,更在于课外,显然,阅读的时间多了,不用特地记,便能不知不觉中摄入新字生词,感受到语法,体验文学的思想与艺术之美。而文学素养较差的学生,即使努力记忆课本中的内容,或许文字与语法的解析题目能有所进步,但还是无法找到对文学作品的共鸣,所以很惧怕阅读题。他们越局限于课本,对阅读感到害怕,就越不能形成文学素养,便越是学不好语文。此外,我进一步调查发现,文学素养有待提高的学生,即使数理化成绩很好,但是一旦出现比较长的阅读材料题,他们也会面临着阅读理解困难,从而影响了答题,最终难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且看看共和国历史上的科技大师们,哪一个文学素养可曾低?钱学森、邓稼先都写过诗。所以,我认为:语文教育,不应只是生字新词的解析,语法的分析,死记硬背作家与时代背景、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更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的养成不仅仅是提高语文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对文字的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将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或者钻研更高深的科学和哲学的基础。这也正是语文教育的重任所在!三、当前语文教育模式的症结所在我国当前的语文教育与考核依然未能完全走出从苏联继承而来的三段式文学教程:第一、起始(介绍作家和时代背景,解释生字、新词、难句;第二、阅读和分析(朗读作品、分析人物、情节和结构);第三、结束(归纳主体思想和鉴赏艺术特点)这种教学模式虽在教育史起过巨大作用,享有崇高的地位,但用今天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这种教学模式将语文当做数理化一样的学科,进行技术解构,然后参考理科的考核方式,对各课文的知识点进行量化考核。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主要靠记忆,记住生字新词,记住教参中对各课文解构后的知识点,就可以考到高分。但是这种模式完全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内在特点与规律!对于社会阅历接近于零的小学生来说,真能体会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游子心境?真能辨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敲”好还是“推”好?即使有一定的知识与经历积累的中学生,真能理解“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的寂寞孤苦?能理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哀念?语文教育不应只是死记硬背,即使是对生字新词的理解,也要讲究通过阅读自然而然的理解,更何况是文学作品中心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语文教育,应引导学生体验文字之美,体验文字表达内心、描述世界与批评赞美的力量。我在执教《孔子拜师》一课时,设计片段如下(带点词为重点词):A.“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教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着重理解:远近闻名还不够渊博)(1)初读,找出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提“渊博”怎么理解?引导查字典解决;联系上文“远近闻名”.(2)再读,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3)指名朗读。B.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教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C.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教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1)抓三个不同的标点符号“?”“!”“.”引领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气表现孔子当时的心情。(2)朗读感受:孔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D.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1)在这几个月里的路途中,孔子会遇到哪些困难?出示句子,学生想象填空:孔子饿了,就;累了,孔子就;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几个月.(2)相机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从而明白孔子为求学不怕吃苦。(3)反复练读:读出求知若渴、吃苦耐劳的精神。E.从此,孔子每天不离教师左右,随时请教。(1)结合实际浅析“随时请教”,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同学?(2)你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优秀品质?想对他什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地去读、悟、思、说,伟人孔子的形象在他们的心中树立起来了(谦逊有礼、求知若渴、吃苦耐劳、勤学好问),进而发自内心仰慕孔子、敬重孔子!同学们那朗朗读书声将孔子拜师的执着心境和大教育家孔子的品性诠释得淋漓尽致。而这些,是不可能通过课文的“三段式”模式教学与死记硬背得到的。四、当代语文教育的反思与探索针对当语文教育的弊端,国内有些学校及个人也开始进行了积极的反思与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讲、议、练”教程:读一一阅读课文,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议和讲一一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解疑答疑;练一一运用和巩固新知识,培养实践能力。该教程要求: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手段,讲是贯穿始终。钱梦龙的四教段:自读一一疏通课文,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教读一一教师点拨开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领会读书之法;作业一一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习的迁移;复读一一读读、想想、议议、练练,既“温故”,又“知新”.魏书生的六教程:定向一一即将重点、难点、教学内容事先告诉学生,使其明确目标,自觉追求;自学一一自读课文,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纪录疑点,以备讨论时解决;讨论一一即同位、邻座之间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答疑一一即将各组讨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交给班里其他小组答疑,解答不出来的由教师解答;自测一一即根据“定向”的要求,由学生自己拟出一组能够作十分钟的题目,让全班同学自己解答,自己评分,自己检查;自结一一所有同学口头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然后挑选一、二个同学向全班报告、交流。以上几种模式都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五、建议与希冀:重视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重视文学素养的养成。语文的学习与教育的核心应是引导学生文学素养的养成与提高,语文教学的技巧应是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与文字发生亲切感,使其喜欢上文字,而这个,只能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来形成。当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已积累一定的语言词汇,这时便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而不应只强调对课本课文的解构分析。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只有阅读的经验与积累多了,才能找到对文字的感觉,以致产生对文字的喜爱、进而真正理解。这也是语文学习与教育的最佳途径。课本不是语文的全部,课本只是个导引,语文教育更在于自发阅读习惯的形成,在于文学素养的养成。所以,我认为:语文教育,应淡化对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避免强求学生理解主体思想和鉴赏其艺术特点,这些应该是在学生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后,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然后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懂的。阅读习惯的是文学素养的标志,也是文学素养养成的必备条件和路径。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