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舟宿夜江的一次误读_第1页
对舟宿夜江的一次误读_第2页
对舟宿夜江的一次误读_第3页
对舟宿夜江的一次误读_第4页
对舟宿夜江的一次误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舟宿夜江的一次误读《对舟宿夜江的一次误读》2010-12-0915:06发表在杂志《A+A》上‍区别于传统阅读理论,后现代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认为:作品完成之际,作者就已经死亡,所有阅读活动,都是读者心灵与写定文本的对话。就此意义来讲,解读本文关注的建筑作品——舟宿夜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根据个人的体验,它可以被拆解为一千种方式,对建筑的阅读过程,仅仅是作为一种“误读”。

这个综合商业项目坐落于港口城市宁波。由都市营造工作室的翁建祥牵头搭班,3位来自南北地域的青年设计师,以远程合作的方式创作完成。

长久以来的江南传统文化和沿海开放格局的交互影响,使宁波这座滨海城市涌动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活力,而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流城市中心的特殊城市风貌使城市蕴含浪漫的滨水风情。舟宿夜江正好地处三江口,项目以填补宁波夜生活集群场所的空白为开发目标,以“夜”、“江”为亮点,希望藉这颗夜明珠点亮宁波三江口的夜间新地标。同时,作为众多成熟商业区的一个补充,它成功串联了三江口核心区、天一商圈等城市核心区域与万达商圈和南部商务区等城市新兴区域,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商业、文化节点。

舟宿夜江的策划和建设,以一种有趣的对城市空间从规划层面进行探讨的方式植入这个重要的空间节点。

它是个临时演员,作为一组试验品被引入到江滨,和景观一道创造具有市民参与性的江岸城市空间,希望能得出“大面积的绿化不是处理江岸城市空间的唯一方法”这样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存在方式变成了一场可参与的游戏,有可能最终获得认可,留守江滨,和绿地达到一种平衡;也可能尽数拆除,重新变为绿地;建筑参与城市建设的方式开始具有强烈的生命迹象,成活或者衰败,都依赖时间的客观验证。

即便如此,也不是只有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诠释此意向,项目经过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最终的规划形态为沿江铺陈散落的建筑群落,用现代建筑的语言沿袭“临水而居、粉墙黛瓦、天人合一”的传统意向。分散的体量、3到4层的小尺度、组合穿插的院落空间、曲折变化的坡屋面——当然算不得是标新立异的做法,但设计师意在传达的是能唤起市民共鸣的亲和力,古老的宅院、错落的街巷、蜿蜒的河埠头寄托着人们在孩提时代的成长记忆,诉说那些可回溯的生活场景。

周宿夜江对建筑空间的设想,不仅仅是物质的,还意图创造符合精神体验的心理空间,交往空间的塑造、水系的回归、环境材质的表现等,以此赢得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江展开的商业建筑的布局策略更像是城市设计尺度上的建筑设计,对类型的处理比对单体的控制更有意义。当然,这样做的单调性难免辜负这500米多情的江岸空间,所以建筑师有意在可行的范围内打破类型化带来的均质化,依据自然地形和规划道路将建筑剖白为3个空间片段:即西侧的巷院建筑群,中间的上下院建筑群,东侧的合院(包括南侧的大商业体)建筑群。每个江景建筑考虑一定的屋顶平台成为观江空间,建筑与江之间统一留出15米的亲水景观成为市民活动、休息的场所,建筑与景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一些可控的共有原则之下3位建筑师各自认领一块,由此展开一场合作中有较量的竞赛,想来必是过瘾。西侧的巷院建筑群由都市营造工作室的翁建祥主创,3组体量均衡的建筑关注的是由外墙相互限定出的空间关系——于内,形成面向奉化江开放的天井,于外,建筑和建筑之间错和成巷,局部放大为露天的院落。

3组建筑对空间的性格定义更偏向静态的驻留,运笔像时光,彼此流连,顾盼生情。材料和构造语言是相对严谨和因循传统的:叠错的青砖、砌筑的片瓦渲染出的大片灰色和穿插其中的木格窗显出温暖、熟悉的肌理和质感。在首层,围合庭院的界面采用部分彩色玻璃,视线穿过庭院,延伸至江边,且隔且透,犹抱琵琶。

中间的上下院建筑群倒反有了一些想要跳脱现有图底关系和形态的意识,“上下院”从概念上讲颇有些先人一步的味道,人既可以在地面的院落中活动,也可以上到建筑的瓦屋顶,这也许是来自北京十井田工作室的吴雪涛希望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木质的走廊从地面蜿蜒至建筑连续的折板屋顶,从地面的一个门进去,有可能戏剧性地爬到了屋顶,出现眼前的时而是长满大树的院落;时而是滔滔的奉化江水;时而是料峭的青石板屋顶,你的注意力会因为景观的变化不时地转移,这样的感受如同不期的奖励,让旅程充满趣味。

区别于东西两侧建筑对底层建筑和景观所做的联结关系,在此段,建筑师将江景以较为密实的半包围形式禁锢建筑的沿江面。也许,上下院的交互体验已然表达了太多的空间感受,宁可舍弃一些干扰视听的冗杂。材料语言上,这一段显出率性的混搭效果:青石板屋面、大面积的木板墙面、少量并置的白粉墙、马赛克的钟楼、镶嵌的玻璃砖,构造关系略显凌乱。

东侧由本末工作室的王忠祥设计的合院建筑群以传统四合院为原型,通过折、透、围、转的设计手法进行演化,首层局部架空的5个合院建筑,通过一条水带串联成整体,蜿蜒通过场地景观,流入室内地面、院落,延伸至江边,“曲水流觞”也好,“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也好,都是你站在那里会自然联想到的词句,合院也可算是河院。

设计师在材料选择上尝试着以铝镁锰板的波纹和光泽抽象再现建筑对潋滟水波的反射。同时建筑群在这一段也更为强调内外空间的整体设计和交互感,有收有放。另外,南侧的合院建筑由翁建祥设计,这组大体量的娱乐建筑,通过把院落插入到建筑和局部底层架空的方式,把景观引入到建筑内部。

3组建筑个性分明,共同反映了建筑师对实体空间和消极空间的图底关系的控制力。但与之而来的空间规划的均质化问题就是没有太明显的视觉中心。同时,建筑对表皮展板式的强化,缺失了统一的构造语言,削弱了建筑的建造性存在,当我们读不透表情的心思,建筑表面的微笑就可能只是发自表面的微笑。

当然,建筑在基地内创造的秩序,不仅仅来自建筑本身,而是要通过把所有现存的要素整合起来,去建立和场地、环境的关联。相较于方案本身的精心设计,舟宿夜江的临时性特征在施工质量上的表现略显粗糙,同时,景观对建筑的解读性设计并没有太多针对性,材质、铺装方式及植物的选择多出几分随意,景观作为媒介和催化剂的作用被淡化。

如今,舟宿夜江建筑群临近竣工,预计年底开业。在建筑的后生命周期,它将面临的是进驻商家对建筑空间的再“创作”,如果这种二次创作能合理解读并延续建筑师的本意,那么可以预见,人们看到的将是一组内外品质俱佳的建筑作品,而宁波人民也将多了一个可以宿江远眺的夜生活处所。

除了提供给我们一个可供阅读的建筑创作范本,舟宿夜江也以积极姿态投身对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