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化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这节课是—版教材,册—章—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

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学科、哪册书、哪•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

如下三维目标:(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或者这

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卜.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把需被点燃的火把J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

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或这样衔接:教

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

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

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

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

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

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

性。

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说课稿.................................................1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3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4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6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8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9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13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14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6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18

儿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笫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19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21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24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24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25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一氯(第一课时).................................................26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

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L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章,第二节第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

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

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个新的认识。

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

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

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一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

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卜.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主耍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

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

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

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

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I: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

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

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

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

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

“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

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

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一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

“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

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

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一千克的标准:

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i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

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Q12kgi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23个。然后进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Q2*1023mo「1表示。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逋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

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

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一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

用单位为g/mol(或g-molT)。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1()23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中约含有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个KSCU:

(4)10molNa+中约含有个Na+;(5)28moi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

(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

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4、布置作业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气体摩尔体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

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L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I,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教材是学习摩尔和摩尔质量概念

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这对学生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下重

要基础。本节主:要内容有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实际上是特殊概念和•般概念的关系,教

材编写采用特殊到一般的顺序,也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认识总是从特殊开始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2)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气体的摩尔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

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了对比,推理,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

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学生中还有相当•部分需要老师将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

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气体的摩尔体积这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

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

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观察和分

析问题,善于从个性中归纳总结出事物的共性。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引出新课程

通过前一节摩尔质量的学习,将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联系在一起。那么,物质的体积与微观粒子之

间存在什么关系呢?给出一些物质的数据(0匕、101kPa),要求学生利用质量、体积、密度的关系求出体

积,填好表中空格。(可将学生分为3〜4组分别完成。)

启发学生分析研究所得的数据,发现规律性。

2.通过师生互动总结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有三个因素:

①物质粒子的多少;②物质粒子本身的大小;③物质粒子之间距离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在上述计算中,物质的粒子都一样多,所以只有后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3.然后利用多媒体:[投影]固体Fe、液体H20、气体C02粒子间距示意图(引导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并得

出结论:固体、液体粒子间距比气体粒子间距小得多。)

[教师引导]通过分析发现,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平均距离的大小,从而解决问题并进

一步得出:在上述条件下气体体积近似相等且约为22.4L.

[设问]在其他条件下,气体是否也遵循这个规律呢?(从而引入气体摩尔体积)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浓度,卜.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

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

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

究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

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

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

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

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

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2.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

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

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

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

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

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

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质:ft"、“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卜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I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I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

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

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

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

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

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一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

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

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

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

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

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g/cm3的40%的NaOH溶液,

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

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

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一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

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卜.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imol/L氯化镁溶液B.450mLi.5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i.5mol/L氯化钾溶液D.50mL0.5mol/L氯化铁溶液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mol/L,密度为p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pB.40p/1000aC.1000p/40aD.40a/1000p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

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

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

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卜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mg/L。其中钙的含量为24.0,它表

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

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

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

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

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

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

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

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

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

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木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

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

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

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

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

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旧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

生的多种感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在16、17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

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的诸多特点。

2.学法指导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

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四.说教学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

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

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1、H2s04、HN03三

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

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

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4,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

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

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

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

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句话:“头脑不是•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

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

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

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在

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

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

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3.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

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

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4、说教学程序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

做Na£O,与KCl,BaCk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

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

导学生得出Na2SO,与BaCk反应的实质是S0『和Ba"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

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和NaOH,Na£O3和HC1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

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教材把《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一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

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

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宜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合乎情理(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符合由表及里的学习规律)。它既

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

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所以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螺旋式

上升”的基本思想。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

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既是相反的,乂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

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

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乂会帮助学生用正

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

用范围.

2、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理清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和和

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

性)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得失的对应关系。

能力目标:1、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

学;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求知欲望。

德育目标: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1.3、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中的对立统一

的关系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句话:“头脑不是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

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知识有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分析,讲解,让教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提问,讨论达到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合作,多项信息综合反馈的作用,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4、多层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巩固提高,为此按照上面思路要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完成教学

目的,井适时指导学生有关的学习方法,和将采用讲述,讲义等具有启发性的综合教学方法,把教师的认

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识体系,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

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发应叫做还原反应。”因此,在教

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

反应,最后从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3.2学法指导

通过学情分析我采用的主要是探索引申、分析讨论的教法,不断给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诱导思

维,激发兴趣,层层推进,所以学生就沿着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来思考、推理、判

断和概括总结的程序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特征及其本质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首先发现个问题,就是在L还原CuO的这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氢、铜元素的化合价

均发生了变化。针对此问题,紧接着提出Na在Ch中燃烧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顺势引导学生用化

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然后提出元素化合

价有升降变化的根木原因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讲座的学习方法,学生不难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电子发生转移,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深刻理解,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过程总是同时存在于一个氧

化还原反应中的原因是,一种物质失去电子,必定同时在另一种物质得到电子,它们是相反的,又是互相

依存的。这样一来,学生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思考分析,突破了重点,提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与

物征。另外通过练习掌握了表示电子转移情况的方法后,其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

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增强记忆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学

习方法。

4、说教学程序

4.1教材处理

(1)分散重点、难点:课时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导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与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

型的关系。第二课时突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氧化剂、还原剂等十个、五组概念。

(2)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

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

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同时加以一定量的应用、练习来巩固、深化和发展概念。通

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

(3)用电子转移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知识本身较为抽象复杂,且高一学生缺乏对物质结构的

认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所以学习此内容时会感到困难,而且氧化剂、还原剂等十个、五

组概念易混淆,为了方便记忆,由简入深的方法进行记忆。比如说:通过简单的反应(Zn+2HCI==ZnCb+H2

f)来记忆各个概念。这样就可以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2教学环节的解决办法

(1)重、难点的解决方法

①复习化合价概念,抓住化合价的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通过分析氢气跟氧化铜的反应,钠在氯

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氧失氧、化合价的升降、电子转移一环扣一环地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从而

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②正确理解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讲氧化剂和还原剂时,应着重说明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

夺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后的生成物叫做还原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而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后的生

成物叫氧化产物。让学生认识到氧化剂和还原剂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者缺一不可。

③课堂上要有计划地留出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疑点的解决办法

①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关系: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

还原反应;对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看具体的而定.

②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只取决于得失电子的难易,而不取决于得失电子的多少。得失电子的难易往

往可以通过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的程度加以判断,•般说来,反应条件越容易,反应的程度越剧烈,则得失

电子越容易。例如:Na和盐酸反应比AI和盐酸反应剧烈。

③元素价态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般常见的处于最低价态的元素具有还原性;处于最高价的

元素具有氧化性:而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但通常以一种性质为主。如S、C12以

氧化性为主。

说明:以上所述解决办法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故下面教学程序将不再重述.

4.3教学程序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

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引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①2Mg+0,=2MgO

(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学生随意发挥: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

②H?+CuO=Cu+HQ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置换反应、还原反应)

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

科学家早以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最原始最基础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问

②中只属于还原反应吗?否。还属于氧化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

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不能分开的。知识是有阶段性的,许多概念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行“对

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提问)③2Na+Cl2=2Na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不是)

事实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愕然。)

(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

(讨论)①②③三个反应的新的共同点,可提示从化合价角度分析。

学生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新课]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

(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卜.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打下伏笔)

(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复习)反应H?+CuO=Cu+HQ中也因得氧发生氧化反应,最终H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CuO

因失氧发生还原反应,最终Cu的化合价从+2价降低到0价。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第二课时

(设问)为什么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

辑性思维)以NaCl、HC1的形成加以分析。

(结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中间看情况。

(讲述)氧化剂、还原剂概念

要求:理清五对概念: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为了方便记忆,结合简单的方程式(Zn+2HCI==ZnCL+H2f)

和口诀: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被还原,发生坯原反应,得到坯反产物,还原剂(具

有还原性),被氧化,发生袁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充实概念)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般方法

(联系实际)氧化还原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由学生提出观点,相互补充后整理得出)略。

(目的是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5、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从得失氧分析

2.特征:从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3.本质:从电子转移分析

C+CuO====Cu+COf

得氧:C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电子

失氧:CuO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电子

二、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y''C麻

U.逅透二叙化还原反应

图1-7四种基本类31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关系分析与应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

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

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

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

结构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

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口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

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

构之间的关系。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

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

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

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

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

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

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

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卜.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

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

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

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

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

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

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

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

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

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已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

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

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

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

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卜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

•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

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

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

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

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

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

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

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

以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

正和批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