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加强德育工作创新
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曹晓东
目前,对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产生深刻影响的专项工作,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
推进。新的课程标准中更全面、更深刻地渗透了德育因素。《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
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品德与生活(实验稿)》、《品德与社会(实验稿)》、《思想品德(实
验稿)》课程标准的研制与颁布,,打开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加强学生价值观、学习态度、道德素养教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以适应时代要求为根
本出发点,融会多种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从教育理念、策略、结构、功能、过程、评价等多方面
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全新的建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品德等德育培养目
标在新课程体系中得到了突出和加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
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新课程中大部分目标都与德育有关。确定这一目标,正是时代要求的具
体体现,体现了世界人才培养的潮流和方向,体现了人的道德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全面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统摄作用。
同时,课程的功能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
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等课程的隐性功能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得到突出强调,《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一变化预示着:德育将作
为主要教育H标渗透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当中,重智轻德的倾向将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得以彻底的纠
正。
新课程提倡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建构的学习方法、发展的评价观念;注重学生个性
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等,都将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推进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推动德
育现代化进程。
2、《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为德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规范、系统的
指导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的主渠道。我国现行的《九年
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是在1997年4月颁布和实施的。这
一课程标准对于加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及教材建设,帮助学生确立正
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时制定的课程标准也越来越显示出很多
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情况,出现了针对性和主动性不强的弊端。根据时代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小学
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任务被提上日程。2001年10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九
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是在新
时期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下一步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步骤,标志着我国德育现代化的进一步
推动,对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增强新形势下德育课的质量和效果,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
影响。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小学阶段,一二年级加强文
明礼貌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三至五年级增加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和灾区人们的教育要求,侧重
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中学阶段对各年级教学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七年级(初一)把心理品
质教育、道德教育与健康人格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学生的品格修养。八年级(初二)强调对学生
进行富有成效的法制教育,增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自我保护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强维护
国家安全的教育。九年级(初三)加强对国情、国策的教育,课程结构做了较大调整。
(2)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如在小学一至六年级,删除对一些概念的
认知要求,将对某些内容的“理解”要求改为“知道”,以降低教学要求。在六年级的总体目标中,
把“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改为“通过典型事例,较系统地对学
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以降低论述方面的要求。在七年级,删去部分心理学概念等教学内容,降低
了对一些概念的识记或理解要求,以淡化学科体系,减轻学生负担。在八年级,删去对某些法律条
文和具体知识的识记要求,删除某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在九年级,删除一些概念化、学
生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
(3)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
行为要求中,增加“大胆提问”的内容和要求。在三至五年级的行为要求中,增加“主动寻找答案”
和“爱观察,爱动手,爱做小实验”等要求。在六年级增加“勇于创新”的内容,增加“讲究学习
方法,愿意从图书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分辨是非,学会选择有益的信息”的行为
要求。在七年级增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在启发式教学原则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学
2
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教学方法中,明确提出“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强调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感,强调采用
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
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八年级法律常识的教学采用以案例说法的方式,将原“理论
联系实际的原则”改为“教学要有针对性”的原则,以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和行为
要求中,增加“学会与教师交换意见”“学会与人交流”“要自信,不自卑”等当代学生需求的内容,
加强了禁毒等方面的教育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
(5)较大幅度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以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安排中,规定小学思想品
德课至少有30%的课时、初中思想政治课至少有20%的课时,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的实践
活动。在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中,除原有的实践活动要求外,又补充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教学方
法中,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
的成分,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评价中,强调了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
评价,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将七至九年级教学要求中
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强调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适
当增加了开展活动的具体要求。
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程的研制和实验促进了学校德育课程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作为新一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2年6月颁发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
稿)》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个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在
总结“思想品德”“社会”课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
神精心研制而成的。2002年秋季,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内,小学的一至二年级开设了《品
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这意味着新世纪我国学校德育改革已正式启动,
德育课程的创新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品德与生活》是适合于小学一二年级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对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的追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通过对儿童与自我、儿童
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方面关系的展示,在儿童中倡导健康、安全的生活理念,愉快、积极的生活
理念,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理念及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理念。《品德与生活》的理论基础是,其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纯道德”。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
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其二,
3
热爱生活,才能做好人。低年级的德育课程应该给儿童提供的是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
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卜,良好的基础,为其在价值多样的社会中形成健全
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其三,儿童生活的价值值得珍视,儿童的权利应得到尊
重,童年阶段蕴藏无限的发展空间,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生活的特点和需要,有丰富的
发展内涵和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
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四,只有在与儿童生活建立联系的过程中才能够建构课程的意义,儿童是
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的。知识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
有意义,将有利于他们真正建构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品德与社会》是适合小学三至六年级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继承了《品德与生活》中贯穿的基本理念,是《品德与生活》课程
在高年级的继续与延伸。《品德与社会)紧紧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沿着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
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不同侧面展示社会规范、要求及价值观,为学生认
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
格公民奠定基础。
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相比较,新的课程有以下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
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
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
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
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
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
第一、如何深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
一、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在新形势下,就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实效,在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上进行的大
胆尝试。它是一种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
论、辩论”、“概念——诱导——启发”、“情境体验”、“活动游戏”、“课后行为延伸”、“深层探索”、
“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模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
它是主题班团队会的拓展,是“两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是把
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
它强调“体验”、“整合”、“开放”、“自主”八字特征。
主题班团队会,由于模式固定,内容缺乏新意,而且更富突出学生的表演性,所以主题班团队
4
会只是部分学生的事情,其他学生只能扮演观众、听众的角色,这样导致•些主题班团队会只能流
于形式。
提到两课,尽管也在不断改革,但由于中考和高考两根指挥棒的指向,使它仍然没有摆脱学科
化和应试化的倾向,仍然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仍然存在着单纯传授知识、
空洞讲授理论、死记硬背概念等脱离实际的现象,导致两课仍然以学科教学为主,还不能真正做到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而德育实践活动课吸取了二者之间的优点,主题鲜明、
内容集中、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时代感强、实效突出,是“大德育观”、“以
人为本”理念和“三贴近”原则的集中体现。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包括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均由学生来完成。
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功能:
1、德育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
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
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
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
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实践活动课注重
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
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
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
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
征。
2、德育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德育实践活动课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
育实践活动课就是通过多种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角色地
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
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践履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
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
发展定的道德实践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其中道德实
践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性德育课为学生的品德外化提供了实际锻炼的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
5
道德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也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三、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类型:
学生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极为广泛、极为丰富的。就其内容的性质划分,可概括为学习性
的德育实践活动课、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自立自理性的
德育实践活动课。
1、学习性的德育实践活动课
学习活动是学生德育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此,德育必须引导学生学习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
和伦理道德,要使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要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学问。必须用现
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入社会。在学
习性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培养坚强的
意志、科学的世界观利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唯物辩证观和科学精神。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造精神、刻苦认真、耐心细致等优良品德,以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独立生
存的资本。
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
一定要注意这类活动重在动情,在情感上推动学生,真正能够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学生到学校来就
是为了学东西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各种知识,是学生的普遍心理和最大愿望,所以整个活
动要与学习紧密相关,万勿忘记治学这一根本。倘能注意这两点,那这样的活动势必会受到学生欢
迎,且容易获得成功,有事半功倍之效。
2、人际交往性的德育实践活动课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具有复杂
和深刻的特点。学生通过人际交往性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人际交往的道德行为规范。在交往中,
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负责。学会与人相处等做人的准则。
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往、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能够用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来对照检查自己,从而克服自
己的短处和缺点,对自己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青少年来说,
良好的交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3、社会公益性的德育实践活动课
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
手互助活动、为希望工程募捐活动、青少年志愿者活动。这类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从小要为社会、为
国家承担一份责任,应尽一份义务。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学生从
中不仅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说、学、
6
做合•,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批判和修正作用。
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学生们为自己小小年纪,用学到的知识为
当地发展献策出力小试身手,发挥个人潜能而欢欣鼓舞,这正是爱国爱家的具体体现;向别人宣传
环保,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4、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课
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加强学生
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
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
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
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
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
优良品德。总之,自立自理性的德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
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这也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立志成才的
必由之路。
四、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1、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的六大要素:
(1)情境: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
需要的氛围。
(2)问题: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活动课的主题;二是指活动课
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四类,即理解性问题、探索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和发现性问题。
(3)资料: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主张活动课教学不是供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
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加以整理,借以解决手头的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杜威也不否认
知识,但他认为,在活动课教学中知识是作为一种资料即“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
而存在的,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4)思考:杜威视人为“解决问题之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一种反省性思维。因此德育实践活
动课教学不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产生观念、证实观念,进行积极
的意义建构也就是思考,这样,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
(5)操作:在德育实践活动课结构中,惟有操作最能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因而它是德育实践活动
7
课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具体操作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发展
学生的创造力。德育实践活动课中的操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讲,主要有5类,即动手操作、
文艺创作、游乐表演、调查研究、交流探讨。
(6)总结:这是对整节德育实践活动课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其目的是检查活动课的成与
败、得与失,促成认识的提升和思想感情的升华,并为后继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建议。
2、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
(1)活动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形式上有图片、文字、声像、实物以及其它信息载体;
内容上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材料。以冀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创设情境:要千方百计地将教育教学演变成对学生来说是•种需要或渴求。在创设情境时,
-要注意情趣和境界的交融,二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三要注意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孩子的
角度来认识世界。
(3)教师示范: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的示范要起到很好的典范作用,是引导主体参
与活动,而不是代替主体活动。要注意层次性,从“弓I”到“扶”,从“扶"到''放",指导学生
从“不会”到“会”,同时还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切不可喧宾夺主。
(4)学生实践:这是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实质性阶段或关键性步骤。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
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要求自主地投
入活动,既动脑乂动手,积极主动地完成活动作业。该阶段能充分体现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色。
(5)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这•环节并不是活动课的终结,要通过对成果的评价来总结得失,及
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
3,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围绕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而来的,只要能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是围绕着教学内容
服务的,我们就可以择而用之,没有既定之规,所谓教无定法。以认知为主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
讲解的方式;以理解为主的部分,可以使用谈话、讨论的方法;以情感熏陶为主的章节,可以在教
师的启发引导下,采用演讲、调查、座谈的方法;以导行为主的内容,可以通过表演、模拟训练等
途径进行。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德育实践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
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
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
8
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
程度。一堂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否成功,关键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
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
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自
我发展。
2、实践性原则
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
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
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
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
源于此理,德育实践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
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
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3、系统性原则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
进行。就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
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乂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
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
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
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
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
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
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以利于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5、开放性原则
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
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
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
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
9
6、层次性原则
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
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
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7、研究性原则
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
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
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8、乡土性原则
要想让德育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
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的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师生共
同立足的这块热土上耕耘播种,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六、如何上好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
科学地选择主题、准确地把握过程、积极地遵守原则、正确地发挥作用。
七、如何评好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
开展对德育实践活动课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健康发展。综合以有研究成
果,试从目标准确性、特点鲜明性、结构完整性,教学开放性等四个维度来评价德育实践活动课教
学。
1、目标准确性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心里目标
2、特点鲜明性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德育实践活动课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性,那就是:实践性、自主性、综
合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3、结构完整性
就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六大要素”和“五个环节”的完整性。
4、教学开放性
(1)轻知识系统性,重知识整合程度。
(2)轻学生达标度,重学生参与性。
(3)轻教师中心位置,重学生主体地位。
第二、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0
学科教学的德育,就是教师依据中小学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及各科教学大纲的德育目标,在各
科教学之中,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知识传授、智能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分学科、
分阶段地,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能力培养五个方面,对学生施加影响,
使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心理、能力诸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的活动。这种以学科教学为渠道的、
以知识内容为载体的德育,我们称之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简称学科德育。我们把学科教学中的德
育过程这一动态过程,称之为寓德。
那么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下面从学科德育渗透的地位作用、寓德特点、寓德原
则、寓德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位、作用
1、重要渠道、基本途径
(1)德育智育不可分
研究和实验表明:教学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综合教育过程。智育、
体育、美育离不开德育,德育也离不开智育、体育、美育。智育、体育、美育作用于德育的是知识、
能力、情感和体力,德育反作用于诸育的是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品质(实际就是这次
新课改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就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动力、思想方法,
有利于智力的开发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德育必须以健全的智育为基础,智育必然蕴含德育的情感。
(2)教书必育人
结合学科特点的德育可以利用教材,利用每堂课的点滴渗透,自然贴切地滴水穿石地对学生科
学世界观的建立、求知兴趣的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训练、严谨学风的养成
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教书必育人,教学永远具有德育功能。只教书不育人,实际是不存在的。排
斥德育进入教学领域,一不可能,二不科学。
2、寓德的优势和局限
(1)时间、教师、教材保证
从中小学生接受教育来源而言,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渠道,但学校是主渠道、主阵地、主
课堂。学校德育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社区溶于社会之中)
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而言,有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两课)、主题校、班、团(队)会(三
会)、学科教学、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班主任工作、党团队工作、课外活动、
学生会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基地建设、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社会教
育三结合等。但各科学科教学活动是最基本、最经常的,它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在校的大部分
时间是在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度过的,课余仍要用相当多的时间完成各科作业和参加课外兴趣小
II
组和科技小组的活动。教师正是通过学科教学把我们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渗透
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从时间、空间上看,还是从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
这是客观事实。
(2)认知、情感的传递
教学过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解决如何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的问题,或者说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而德育过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
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善与恶、利与害、信与不信、愿与不愿的问题,即要
解决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教学过程与德育过程的目标是有区别的,
它们二者联系最紧密的环节是认知和情感。
教学过程:传授知识一训练能力一开发智力一学会做人;
德育过程:知一情一意一行。
(3)德育过程不完整
寓德过程既然以学科教学为渠道,那么它当然可以利用教学过程中种种特殊性,快捷系统地掌
握前人经过漫长岁月才能获得的知识,在认知方面少走弯路;同时,也受到教学实践的种种局限,
如教师根据在教学目的的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的教学实践天地,对于学生道德观念的建立、巩固、
道德行为的训练,是狭小了一些。学科德育可以在学生观念、情感上奠定一些基础,但是道德意志
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巩固,尚需通过社会渠道、家庭渠道、校园其它教育渠道逐步完成。
(4)科学定位、扬长避短
过高估计学科德育,认为学科教学可以完成全部德育过程,既不科学,又不可能。学科德育既
有优势,也有局限。惟扬长避短,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科德育的作用。
一、寓德特点
1、分科性
学科教学具有分解性特点,学科德育也需要分解。纵向按学科分解德育内容,横向按学段分解
德育层次。分科寓德,化整为零。教材里有什么就寓什么。
2、层次性
任何一项德育内容都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寓德层次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和阶段。同一项
德育内容,在不同学段侧重点不同,深度广度不同,它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原有水平上螺旋式上
升。
3、制约性
教材是寓德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制约是一种限制,同时又是一种
12
特色。它有效地限制了课堂的随意性,乂为德育开拓出一片具有学科特色的园地。
4、渗透性
寓德的渗透,包括认知能力的渗透、道德情感的渗透、品德能力的渗透和规范行为的渗透。不
同课型、不同教学环境,渗透德育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三、寓德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我国社会制度决定了我国学校德育的性质、目标、思想内容,也就决定了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
向。
2、渗透性原则
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点到即止。挖得准,溶得不露痕迹。
3、双项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因素训练和非智力因素培养是互相促进、互为基础的。
4、情感性原则
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情感和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寓德实效。(新型师生关系)
5、示范性原则
注重“修身”,“言德”才有实效。
四、寓德管理
1、树立全员德育意识,组建全学科寓德队伍。
2、年级组、教研组互动互补,吃透学生、吃透教材。
3、共同完成新教材寓德纲要,全学科、全学段形成整体网络。
4、开展寓德的教学研究活动,常年此起彼伏,提倡经常化、日常化,摒弃运动化、表演化,
讲求实效。
5、鼓励、组织教师撰写寓德论文,支持教师逐年完善、丰富寓德纲要。
6、大校长必须挂帅,寓德应当成为评价教师的硬指标。
事实证明,学科德育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发现学科德育的实效集中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方面,表现在辨别是非正误的能力上和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的感情上。而这种认识和情感也是
初步的、肤浅的,甚至是暂时的。屡见不鲜的是:课上十分感动,课下不见行动;谈认识头头是道,
实践中满不在乎;在学校循规蹈矩,到外面判若两人。德育影响的复杂性,德育过程的多端性、品
德形成的实践性、长期性和反复性,都表现出来了。因此,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到社会、家庭的实
践中去验证、巩固、升华,才可能“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转化为道德行为。所以,学科德育
13
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不断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的发展前沿汲取
营养,最大限度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突破学科德育局限。
第三、对德育工作创新的几点理论思考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是围绕着两个主题进行着系统的改革与探索。其一是解决德育
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不强问题,其二是整体构建现代化德育体系问题。其中,第一个主题是第
二个主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只有解决好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才能够整体构建
现代化德育体系。也只有整体构建起现代化的德育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好德育的针对性、实
效性和主动性问题。从改革实践效果来看,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小学德育改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
势,德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得以不断提高,德育观念日益更新,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发
展、注重启发学生主体精神的大德育观念正在逐步形成,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有所增强,
整体构建现代化德育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综观当前中小学德育的改革实践,带有普遍性
的问题主要是系统性不强,地区、学校之间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在探索德育改革方面缺乏沟通与交
流,基本上属于各自为战的局面。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一些关键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广泛共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德育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另
一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各地都涌现出一些从事德育工作改革、探索的典型,德育工作越来
越受到有关地区、学校的重视,但总体上来说,社会上“重智轻德”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学校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落实。这
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要求我们对德育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而且也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什么是教
育,以及教育的本质与核心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确立一些基本认识观点。
一、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人类与其他动物相比,虽然在其诞生之时,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
却带着旺盛的学习欲望与无限的潜能,这就使教育成为可能和必要。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前提、需要
条件、需要鼓励、需要引导,而生活的历程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需要人有本事、有能力去应
对。这就决定了教育多方面的使命与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理念:学
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个学会”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只有把“四个学会”有机融合到教育过程之中,才可能完整地体现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生活的教育
理念。同时,成长是一个持续化、终身化的过程,因此教育与学习也应该有一个根本的目标与使命,
那就是:做人。
做人是教育之核心。“做人”与“做事”是人生的两大主题,教育也围绕这两大主题而展开。其
中,“做人”在人生的航程,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导向、激励、保障和完善的作用;“做事”则是人
14
生展现的具体内容,人生的过程就是通过“做事”展现人格魅力、人生价值、“做人”境界的过程。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人生航标,才能“做好事”,只有“做好事”,人生才会充满价值和意义。教育要
为人生的历程打好基础、选好方向,必须以培养学生怎样做人作为核心内容和使命。
二、确立道德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内容中的基础地位
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性内容,这主要决定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德育包括道德
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任何一方面教育的缺失都会使学生在现实
社会中的全面、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和影响。但是,就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及心理素质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而言,道德具有基础性作用,道德教育应该作为学校德育的
主体内容,特别是中小学德育阶段更应该如此。人类对道德的需要是源于生命内在的需要,生命意
识是道德的基础。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该把生命意识的唤醒与建立作为起点。我们不仅要让学
生体会自我、他人、人类生命的伟大与珍贵,也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植物、宇宙万物的精妙以
及作为一种生命存在形式的尊严与伟大。生命的价值在于感悟与体验,在于一种对真、善、美情感
的呼唤,因此,情感教育应该成为道德教育实施的关键。“教育,对我们社会应该接待的儿童和青年
是一种爱的呼唤。”爱、同情、尊重等珍贵的情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生成长过程中逐渐感悟
出来的。教育应该给学生提供感悟、培养珍贵情感的机会。有所感才会有所得(德),良好道德品质的
建立与内化是通过情感的机制而进行的,脱离情感的道德是苍白的、空洞的、伪善的。
公民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主要目标。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和素养是其
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基本完成社会
化过程,成为社会的一名公民,其基本的公民道德素养也应该在这一阶段打下牢固的基础,成为自
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道德规范的合格公民。为实现这
-德育目标,学校应该遵循着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规律详细制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公
民道德教育目标序列,突出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大力开展责任教育,努力为社会塑造合格公民。
三、德育过程应该着重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
主体精神的弘扬是德育实效性的保证,所以德育过程的组织应该以此为重点。学生不是被动学
习的客体,不是装载道德知识的容器和口袋,而是一座需要不断开启的宝库,道需要不断引导的
清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德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主体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政治信仰等不断内化
与一建构的过程;是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主体意识不断被唤醒,
不断被培养,主体道德人格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对学生主体精神的关注和弘扬是德育现代
化的重要特征,也代表着当前世界德育改革的潮流与趋向。它意味着:在德育目标中,应该把学生
主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作为基本的、首要的目标;在德育内容上,要把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与学生
15
主体意识的关怀作为基本的德育内容;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并鼓励学生的主体参与。
四、”实、近、细、新、深、活”应该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原则
“实”是向德育工作要实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处着手,杜绝形式主义;“近”是把高大的目
标拉近,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要从近处取材,从学生触摸可得的事物中挖
掘德育素材,不要舍近求远;“细”是德育工作要善于从小处、细处着手,细小之处见真情,体现出
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新”是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精神,要树立现代的德育观念,要用新素材,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是要求德育工作不要局限在做表面文章,满足于学生表面的听话、懂
事、乖巧,而是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学生的潜力,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与健康的品质,为
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习奠定基础;“活”是要求德育工作要灵活多样,不拘•格,满足不同学生不同
时期的教育需求。
16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区域性班主任专业化发展
哈尔滨市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杨晓伟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使中国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大大地扩
展与延伸,使中国步入•个网络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代,同时信息化也促使知识更新的速度
进一步加快,传递信息的渠道日渐增多,这使教师的知识和身份权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
终身化学习理念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在学校组织序列中,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传送带”的班主任教师,他既是学校班级工作的领
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她)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乂是沟通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班主任的素质和他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学生
所在班集体盛衰成败,同时也直接影响地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是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是十分繁杂的。他不仅要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还要承担本学科的教学
任务,同时他还要过正常人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这就决定了班主任教师虽然主观上想实现教育教
学上的提高,但在客观上却只能是顾此失彼,很难实现工作进修两不误。如何让班主任摆脱各种琐
事的羁绊,打破时空界限专心进行自我专业化发展,成为摆在每一个教研部门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
的现实问题。
我们道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经过反复研讨论证,•致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既是造成今天教师遭遇挑
战的最大障碍,也应成为克服这一障碍的最好钥匙。这是因为:
1、网络具有超容性。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这个资源库的容量是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所拥有
的资源量无法比拟的,这个强大的资源支撑也是传统培训课堂所无法企及的。
2、网络具有虚拟性。网络是学习的环境、交流的环境、获取信息的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功能构
成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生活帮助班主任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沟通。只要能连通网络,那么它的交流
就会成为可能。而且这个交流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这样的强大功能可以使我们
的班主任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培训者之间的交流超越了传统交流的意义。
3、网络具有选择性。不同教师发展要求是不同的,传统集中统•的培训是无法满足每个教师的
个性发展要求,但网络完全可以满足这种选择。教师在网络环境里完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和进度。
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局教育城域专网和进修学校网站,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学习为先
导,以应用为目的,以科研为牵引,以实践为目的,走出了一条“学、用、研、炼”一•体化的班主
任专业化发展振兴之路。
17
二、我区在信息技术下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途径的探索
(-)以学习为先导,让培训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插上翅膀
要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中发挥最大限度的效能,关键是班主任教师必须熟练
掌握运用现代技术的技能,有效地应用技术,我们的教师应该是:(1)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者(2)
合格的信息寻求者、分析者和评价者(3)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4)通信者、合作者、信息
制作和发布者。
为此我们严格依照《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标要求》等相关规定加大对班主任教
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和教师自我学习,使我区班主任教师计算机能
力全员达到中级水平,50%的教师达到高级水平。2004年开始,我们乂对部分优秀班主任进行了英
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使我区班主任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新课程培训为契机,特别聘请了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
教育学院、哈尔滨市教研院的教授、道里区名优校长及市优秀班主任标兵等组成了专家组,分别就
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与修养、教师专业化成长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灵活的教育机智、人际关系的处
理能力、建立优良班集体的能力、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育人的的能力、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心
理健康教育、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集中培训,我们先后开办了7期区级德育骨干
教师培训班、两期区优秀班主任岗位培训班,共培训班主任教师近600名,占全区班主任教师的40%,
真正达到了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其中有近100名教师被评为市级德
育骨干教师;有16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标兵;有7名教师被评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
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手。
为了使更多班主任教师接受这种高水平的培训,我们利用网络开展了远程培训,我们将这些名
家的讲座的内容以及部分优秀德育资源网站挂栽在道里区德育部网络平台上,让每一个班主任教师
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查阅这些宝贵的资料,以便及时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网络远程培训,使广大班主任教师摆脱了因为参加培训而进行串课或丢课的烦恼,提高了
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广大班主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
职业道德,真正做到规范和创新地使用班主任工作手册、客观公正地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实事求
是地完成班主任工作总结、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充分张扬个性的养成教育、别具匠心的运用激励
性操行评语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扎实高效地完成班主任工作。
(-)以网络为平台,让“班主任在线”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搭建舞台
班主任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更要学会反思教育实践。当前,班主任工作向
专业化发展,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班主任们越来越重视对班级管理经验的总结、反思和积累,
18
但教师却非常缺乏这样个交流与反思的平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道里区进修学校本着“建网就是建学校”的理念,在2002年10月25
日率先在全市开通“班主任在线”网络平台,组织全区班主任教师开展在此开展网上德育教研和在
线交流。我们在“班主任在线”上开设了“讨论区”、“精华区”、“热门话题区”及“本周话题”、“今
日推荐”等多个专栏,发布班主任教师的工作心得、优秀论文、典型经验、德育案例、班会教案等。
使全区班主任教师每天都可以从中了解到许多内容丰富的信息。目前,”班主任在线”已成为我区广
大班主任教师的网上的会议室和俱乐部,是班主任网上的家。“班主任在线”开通至今,参与网上论
坛的教师发贴数已近万人次,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班主任教师学习的时间更加充分、自由了,
学习上的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
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与此同时,我们在德育部网站上加强德育软件开发,不断充实德育信息资源库的内容。目前全
区各中小学校正力争做到校校有德育网页、班班有班级主页、班主任人人有网上邮箱和QQ号,并
发挥其强大的网络德育功能。我们按照“一校课题、一校一特色”的原则,动员和要求全区各中
小学积极参与现代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真正做到融入新理念、实践新方法、形成新特色,以此
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位。
(三)以课题为牵动,让科研为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提供动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课程知识传递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这就迫切要求教师必
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基于这一现状,我们道里区进修学校坚持在师资培
训上始终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牵动,引领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提升。
为此,我们集中力量进行了两个课题研究,一个是“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实效性的深化研究”
课题,另一个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专项课题。
在组织全区班主任教师承担“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
验”的子课题——“中小学德育实践活动课实效性的深化研究”的研究任务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让科研与网络形成有机的整合,我们借助网络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的立项、阶
段性总结与验收、成果展示,使道里区该项课题的实验不断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常规化。如今借
助网络,我们把少数人参与的课题实验工作变成了全区70多所中小学校近1600多名班主任教师人
人参与的常规工作。
我们在组织班主任教师承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专项课题的深化研究过程中,
通过引领教师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探索到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共享到网上,组织在网k
开展学生心理研讨论坛,专家分析,名师点评活动,以此提高班主任教师工作的科技含量。
19
儿年来,我区大力利用网络功能,充分发挥进修学校网站的强大辐射力,使德育科研工作取得
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取得了大量阶段性的成果,受到中央教科所和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雨水收集利用的政策与实践分析计划
- 教学评价与反思落实计划
- 人事部年度工作计划分析
- 塔吊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本
- 班级时事讨论活动的开展计划
- 《促销员升级培训》课件
- 跨部门协作与整合培训
- 《供电系统节能改》课件
- 《高端餐饮成都》课件
- 轻度抑郁发作护理查房
- 月之故乡F调 五线谱正谱 钢琴伴奏谱 高清晰
-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以及考点汇总总复习
-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展思维、立素养、乐评价——我的教学主张
- 大功率铝氧化脉冲电源设计
- 第4章组合体视图尺寸标注
- 压装时压入力的计算公式(整理)
- 论文热连轧主传动控制系统常见故
- 内科护理学_肺炎
- 派尔科化工材料(启东)有限公司年产75500吨年合成材料搬迁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与评分方法
- 公安派出所档案员岗位职责(共19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