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word版)

第七章力

m章内咨慨述

本章介绍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然后进一步研究力学中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在

认识弹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弹力是怎样形成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

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大小;在认识重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重力的

由来和它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在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基础上,知道了影响滑动

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了解了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

擦的方法.本章知识是初中物理力学基础的一章,是学习后续知识力与运动、压

强、浮力、功、机械效率等的基础.

本章共分5节:

1.第1节“力”,本节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

识力,以及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

2.第2节“力的描述”,本节从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和

示意图,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的简单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

的.

3.第3节"弹力、弹簧测力计”,介绍了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弹簧测力计的

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本节中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先是让学

生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说明书,边操作,边自己摸索,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

用.通过这个实验探究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知识技能性的要求,而且要培养学生的

科学探究精神.

4.第4节“重力”,介绍了重力的概念、重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实

验探究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帮助学生

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的概念.在关于“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实验教学

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

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5.第5节“摩擦力”,对于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

先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再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滑动摩擦力

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进而理解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

大小和什么有关的实验中,重点要学习实验设计、学习收集数据、处理实验数据

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法,学习评估自

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阜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

单位和三要素及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知道弹力及其产生的条件;能正

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方向、重心以及重力大

小和质量的关系;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及影响因素,知道静摩擦和滚动

摩擦,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及其应用.

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探究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

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其相关现象;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习分析实验现

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

的因素,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受获取知识的

科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用,

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弹力、重力、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示意图,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

的影响因素.

VE卓谣叼安排

【课时建议】本章共5节,建议6课时

1.力...........................................................1课时

2.力的描述.....................................................1课时

3.弹力弹簧测力计..............................................1课时

4.重力.........................................................1课时

5.摩擦力....................................................1课时

本章复习和总结..............................................1课时

L力

’、*课标要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

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

中的物理学的规律.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握力计、钢条、棒、小球、弹簧、钩码、小铁块、两块磁铁

【教学课时】

1课时

二教学设计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

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钢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

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师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生: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

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进行新课】

教学探究点1|

1.物理学中的力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师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教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

生力的作用.

师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

动.

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

(木板后有磁铁).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

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让学生

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教学探究点2|

师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知道,当我们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

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

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下面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

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

现象:

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

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

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分析,发现: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

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实验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

(同时用多媒体大屏幕演示):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表明了

什么?

生:两个弹簧都拉长了;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

另一个弹簧的力.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操作下列实验:(1)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感觉到

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觉到疼吗?(2)用手拍桌子.(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

因.)

教师总结:(1)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另一个物

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在充当施力物体

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的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做

反作用力.

I教学探究点3|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用力压弹簧,弹簧缩短了;用手压

皮球,皮球变瘪了.

演示实验2:把吸管插入酸奶饮料瓶中,用较小的力挤压酸奶瓶,会发现饮

料在吸管中上升.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图片:

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

②用力拉弓.(让学生观察跳板、弓的变化.)

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说明其原因.

演示实验3: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篮球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

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

生:篮球的运动速度发生了改变.

师是什么使其速度发生改变的呢?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地球对它的作用力(重力).

演示实验4:运动的小钢珠在磁铁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的方向.

师是什么使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生:磁铁对它的吸引力.

教师用图片进一步说明: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运动员A用脚踢它时给它一个

力,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员B用头顶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

后改变运动方向;运动员C伸手抱住足球,足球受到这个力后由运动变为静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

方向的改变,都是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

的运动状态.

【教师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观看投影、录像,以及讨论和交流,掌握了力的概念、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课后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

一个调查,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念教材习题解答

家庭实验室

细玻璃管中的液柱上升,说明了力能使物体产生变形.

自我评价

1.当一个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者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时,这个物体就受

到了力的作用.

【解析】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或者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

等),或者运动状态发生变化(静到动,动到静;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

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注意:有些形变用肉眼是看

不出来的.

2.手用力拍桌子时,手也感到痛.

3.球拍球球拍球

4.向相反方向移动,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一只小船中的人用力撑开另一只小船时,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只小船分别受到方向相反的力的作用,因此会向相反方向移动.

”.教与反思

本节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

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

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

学习.这样学生的课堂反应才会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教与顺书

'认识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发生为谈作用

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a)物体同力的作用是捆互能.一个软侬在

充当施力物体的同晰,也是爱为嬲薇.

力的作用

(2)力是成对出现静,有施力物体的网时就

是相互的

有受力物体.我们把其中嫡一个为呵微

作用力,另一个力叫儆反作用力.

力可以使物侬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效果

1(2)才能改变物体的运或状态

2.力的描述

’、*课标要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知道力的单位;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

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刻度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

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

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

师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生: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

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进行新课】

教学探究点1力的三要素

1.实验演示1: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观察刻度尺弯

曲的程度相同吗?

学生动手实验后回答:用力越大,形变就越大.

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演示实验2:请两个同学(一个大个子男生和一个小个子男生),大个子男

生在门里离门轴很近处向外推门,小个子男生在门外(远离门轴的拉手处)向里

推门,要求两人尽自己最大的力推,看谁取胜了.(如图结果是小个子男生轻松

战胜了大个子男生)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所用力的作用点有关.

演示实验3:用一个钢球沿不同的方向撞击另一钢球,学生观察钢球运动轨

迹的变化.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师这在打台球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应用到,同学们有体会吗?我们把力的

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总结板书: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注意:力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

效果就会随之改变,因此表述一个力要把这个力的三个要素都表示出来.两个完

全相同的力必须是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例1(湖南岳阳中考)用一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下部,水瓶会沿桌面滑

动,用同样大小的水平推力推矿泉水瓶的上部,水瓶会翻倒.这说明力的作用效

果与()

A.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方向有关

C.力的作用点有关

D.受力面积有关

【解析】用手推矿泉水瓶的下部和上部,是力的作用点不同,使矿泉水瓶发

生了不同的运动情况,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ABD错误;C

正确.

答案:C

2.老师给出力的单位(牛顿,用符号N表示),简单介绍牛顿的事迹。老师对

1N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I教学探究点2|

1.力的图示

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8页图7-2-5.

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一一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

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例2用水平向右60N的拉小车,画出力的图示.

【解析】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

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2.力的示意图

在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物体受力的情况,往往更多采取力的示意图的方

法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8页图7-2-6)

例3(用多媒体展示)如图甲,放在水平地面的木箱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0。

角斜向上10N的拉力作用,作出拉力的示意图.

__________xXF=l()N

_____

///////////////////////

中乙

【解析】作力的示意图,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

出来.本题中拉力用F表示,其作用点在木箱上,可以画在右上角等某个位置,

也可以是中心处.方向与水平地面成30°角斜向上,作出水平线便于参考画出

斜向上30°角,大小标明10N.

答案:多媒体展示图乙.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中表示法的特点:

①箭头标明了受力的方向;

②线段长短粗约表示了力的大小;

③红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归纳、总结,得出力的示意图特点.

总结板书: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

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

【教师结束语】

本节我们学习认识了力的三要素,知道了力的单位,学会画力的示意图。力

的三要素均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当其中一个要素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就会随之

改变,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图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念教材习题解答

自我评价

1.用力推门时,向里推,门被打开,向外推,门被关闭,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与力的方向有关;用力较小时,门打开的慢,用力较大时,门打开的快,说明力

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力作用在靠近门轴处时,门不容易打开,力作用在

门的外边沿时,门容易打开,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对于手拉弹簧的力,施力物体是

手,受力物体是弹簧;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弹簧也拉着手,

对于这个力来说,施力物体是弹簧,受力物体是手.|

3.如图(1)所示.'

4.如图(2)所示.

(1)⑵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的内容比较抽象,设计了三个实验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的讲解,规范学生作

力的图示和示意图,养成科学严谨的习惯.

教与顺书

,大小,力的单位:牛顿(N)

力的三要素,方向

(作用点

力X1)力的图示:用一条蕾箭头的线段.来表

的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为黄大小,箫英

述的方向表示力的方阚,裁改.鞠耙或(霰爨

力的示意图《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条啼箭头的线段郭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装

、示出来的窗形叫微.力的示意图.

3.弹力弹簧测力计

嗡少课标要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2.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

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

多媒体、玩具弓(或弹弓)、钢尺(或废钢锯条)、弹簧、橡皮泥、橡皮筋、

小车(带有弹簧)、拉力计、弹簧测力计、钩码、硬纸板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

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弹弓,并用力拉弹弓上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用力拉橡皮

筋时,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

师弹弓上橡皮筋的变化说明力可以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生: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性

质.

学生思考、讨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压缩弹簧,弹簧缩短.

师日常生活中类似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很多,如弓箭、钢尺、撑竿跳

高的撑竿等.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播放弹性形变视频,学生

观看并思考.

【进行新课】

教学探究点1

1.弹性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看到的视频,结合观察教材P10页图7-3-2思考,这些

例子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师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

质叫做弹性.

2.弹力

师请同学们自己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或弹簧)来感受下,体会有什么

感觉呢?学生动手实验感受弹力(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刚才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弯曲钢尺、拉长橡皮筋、弹簧时,感受

到钢尺、橡皮筋、弹簧对手有力的作用,即钢尺、橡皮筋、弹簧也在拉手,这表

明橡皮筋、弹簧等在发生形变时产生了力,我们把这种力叫做弹力.我们用力拉

弹簧、橡皮筋时,当超过了弹性范围后,弹簧被损坏(不能恢复原状)、橡皮筋

被拉断,这时就不再是弹性形变.因此,我们把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发生的形变叫

做弹性形变.

小结: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

(2)弹性形变:撤消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状态的形变.(3)弹力:物体在受力发

生弹性形变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叫做弹力.

3.塑性

师请大家捏、拉橡皮泥,并想一想,橡皮泥与橡皮筋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并回答:橡皮泥用力捏(拉)后发生变形,撤去力后不能恢

复原形.

师像橡皮泥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

教师说明:(1)有些物体的形变是微小的,人眼不能观察到.任何物体在弹

性限度内都能发生弹性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不明显,不易直接观察到.

(2)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超出弹性限度,将发生塑性形变.例如:人在水

泥地面上行走、汽车在水泥地面上行驶,都会使路面发生弹性形变.汽车如果超

载就可能使路面的形变超过弹性限度,路面会发生塑性形变即路面被破坏.

4.弹力的性质

师请大家再次拉橡皮筋、弹簧,并思考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

是谁呢?

学生思考、讨论: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弹力的施力物体

是像弹簧、橡皮筋等有弹性的物体.

师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演示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

动状态.

演示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没有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

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演示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

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师请大家思考,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到力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没有发生弹性形变

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小车

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

下运动状态改变,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由

此可见,弹力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同时要发生形变.同时我们还看到,小车

是向右运动,表明小车受到的力(弹力)是向右的,而弹簧是缩短的,是在恢复

原状的过程中产生的弹力,由此可见,弹力的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

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演示4:将弹簧压缩得短些、更短些,引导学生观察小车运动的距离变化,

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引导:弹簧压缩得更短些时,小车运动的距离更远些,产生的弹力更

大.由此得到结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师我们拉测力计时,弹簧拉得越长,我们感觉越吃力,就是这个道理.

师任何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都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物体

对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

用,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吗?

学生举例:①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笔筒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②跳水运动中1m板和3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

③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④撑竿跳高运动员利用撑竿形变后产生的弹力把人弹得更高些.

⑤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

踏板的弹力.

⑥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总结:弹力的性质

①产生的原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②产生的条件:要相互接触、要发生弹性形变.

③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④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⑤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教师说明】(1)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发生形变,这是力的一种作用效果.

(2)弹力是一种效果力,通常情况下物体的形变往往难以察觉,故判断是

否产生弹力可依据两点:

①物体间是否接触;

②接触处是否存在着相互挤压或拉伸(即是否发生了弹性形变).

例1(多选)(用多媒体展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B.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C.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D.坐在凳子上的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人的形变而产生的弹力

解析:物体的形变有两种:一种是弹性形变;一种是塑性形变.弹力发生在

直接接触并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之间,故A正确;任何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

会对与它相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所以B错;支持力、压力、拉力是从力产生

的效果来加以区分的,从力产生的本质上看,它们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

的力,所以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故C正确;人受到的支持力的施力

物体不可能是人自己,人坐在凳子上受到的支持力是因为凳子的形变产生的弹力,

故D错误.

答案:AC

教学探究点2|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1.测量力的大小的仪器叫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多媒体课件展示)

测量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大量实验表明,在弹

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A1与弹簧所受拉力F成正比,其关系式为F

=kAl,k为比例系数,其大小与弹簧本身有关,所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

的.(注意:弹簧的弹性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

力就不成正比了,因此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原理: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构造:弹簧、指针、挂钩、刻度盘、吊环.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给我们演示实验“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

拉力”,而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思考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哪些操作要求.

一位学生演示操作,其他学生分析讨论、回答:

生1: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拉力的大小,以免拉力太大,损坏弹簧测力计;

生2:拉弹簧测力计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

生3:读数时视线应该正对刻度线.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讲解.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课件展示)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观察:量程与分度值;

b、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弹簧是否灵活;

c、测量:被测的力不能超过量程;弹簧伸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沿力的

方向静止或匀速拉测力计;

d、读数:数值+单位.

4.学生分组实验练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命

例2(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

值是,此时被测拉力的大小是.X

解析: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应是一个范围,即刻度盘上所标的最小数”

值到最大数值的测量范围:0〜10N;分度值则是每一小格代表的数值,从刻度

盘上可以看出,0〜2N之间分成了5个小格,则1个小格代表0.4N;此时指针

正指在6N的位置,所以被测力的大小为6N.

答案:0〜10N0.4N6N

例3(多选)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只能测竖直方向的力

B.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线上无关紧要,不影响测量

C.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D.施力的方向不应偏离弹簧的轴线方向

解析:A、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任何方向上的力,只是保持拉力方向与弹簧

伸长方向一致就可以了,因此这种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使用前指针校零,

才能保证读数的正确性,因此这种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加在弹簧测力计

上的力如果超过了它的量程不但不能准确测量,还要损坏弹簧,这是正确的,符

合题意;D、施力的方向不应偏离弹簧的轴线方向,这是正确的,符合题意.

答案:CD

例4(浙江杭州中考)小明和小忠想把一条弹性绳拉开,使弹性绳两端的

拉环能分别套在相隔一段距离的两根柱子上,用来晒衣服.现有两种办法:一种

是按图甲的方法做;另一种是按图乙的方法做.关于这两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4

,

图甲两同学在绳两端反向拉

图乙两同学在绳一端同向拉

A.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比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要小

B.图乙中每个人所用的力比图甲中每个人所用力要小

C.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与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相同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图甲中每个人所用的力与图乙中每个人所用力的大

解析:弹簧在两种情况下承受的拉力相同,两个人沿相反方向拉弹簧和将弹

簧一端固定,两个人同时用力拉弹簧,效果一样,因为两个人拉时,某一个人拉

相当于固定在柱子上,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拉弹簧的力和弹簧拉人的力相

当,所以两种情况下,拉力相等,所以乙图中每个人的拉力是甲图中每个人拉力

1/2,所以B选项正确.

答案:B

【教师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弹性和弹力,了解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知道

它的测量原理,进而熟悉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请同学们课后练习测量物理

课本的重力,并交流讨论测量时应注意的问题,并在网上查阅更多与弹簧测力计

相关的资料.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念教材习题解答

家庭实验室实验表明:A弹簧测力计对B弹簧测力计的作用与B弹簧测力

计对A弹簧测力计的作用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自我评价

1.0-50.22

2.提示:自己动手做一做,亲身感受各力的大小.

3.提示:自己动手做一做,培养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弹力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要学习.日常生活中应用

弹力的地方也很多.从弹力应用的广泛性和关于力的初步知识的完整性出发,我

在本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了解弹力”的内容.把教学难点定为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

但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至于它的三要素只简单提到.我的突破方法是充

分利用手中的器材让学生去亲身体验弹力的存在,从而理解弹力的概念.教学重

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上,突破方法是每人手上都有弹簧测力计,并去使用它,

同时给出一些有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读数资料放在屏幕上给学生看,让学生在

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并在学习中交流.因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

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的场合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我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

2.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突破难点,我课前让学

生做足了准备工作,同学们自己带了实验器材,例如:橡皮筋,弹簧,钢尺,海

绵,小面包,橡皮泥等.我也为大家准备了弹簧测力计.让学生们能够自己亲自

动手去按一按,压一压,感受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这样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而且让学

生体验到自己探究学习的价值和愉悦,从而获得知识并树立足够的学习信心.

”.教学融书

(1)弹力序体在受力发生弹性瑙变时,会鬻跟它

接触的拗体施加力,这种明就叫微弹为.

(2)弹力的性质:①产生的原因:麴体发生弹性鬃

变.②产生的条件:墨相互接触、要覆生弹性

形变.③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做物体.

@方向:与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即与发生理

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⑤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彩

簧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博力球无

测⑴原理:弹簧的伸卷量与受到的勤成正此

力(2j构造:理簧、指针、挂钩、刻度建、吊球

(3]弹簧溯力计的使用越、观察;量程与分

实验:用弹

度值出、座:指针是香揖在零点理簧

簧测力计<

是否灵活遇、测量:械11的力不熊超过

测量力

量程;善簧伸长方向与受力为向一致,

沿力的方向静止或匀速控测力计时、

读熟:数值+单位.

4.重力

求:课标要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2.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地分析物

理知识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重心、重垂线的应用.

【教具准备】

重心、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二教学设计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

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播放课件视频:

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引导大家观看视频,并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

现象?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就学生举例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你看到

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不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它们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一一由于

物体都受到了重力作用.

【进行新课】

教学探究点1

师生活中,同学们可以随处发现像上面视频中的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原

因是因为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作用,物理学中把地球的这种吸引作用叫做

引力.

总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

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师既然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那么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的物

体受到重力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几乎不受到地球的吸引.

师由此可见,重力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吸引.那么,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

么?

学生思考,回答:地球.

总结:(1)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教学探究点2|

师我们知道,凡是力都有大小,那么重力的大小如何呢?重力的大小通常

叫重量.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有的物体所受重力大,有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小.请

大家猜想,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

生1: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生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生3: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生4:可能与它相对地面的位置有关;

生5: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探究.

2.学生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将好的实验方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教师找多组学生

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

教师总结:(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

所受到的重力为9.8N),这个定值用g表示.

(3)用公式表示为:

G/m=g(或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

注意:g是重力G与质量m的比值,就地球上某一点而言,它是一个常数.但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不是不变的,因为g值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上g

值最小,在两极上g值最大,g=9.8N/kg是个平均值,粗略计算时可取g=10N

/kg.g在不同的星球上数值也不同,如在月球上,g月=l/6・g地.

教学探究点3|

师好,我们再来探究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如何呢?请大家猜想.

生:向下,向上,水平方向...

教师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

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师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能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所谓

竖直向下是指与水平方向垂直并大致指向地球中心.垂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支持面

向下,其方向与支持面的情况有关,而竖直向下是唯一的、确定的方向,不随支

持面的情况而变化.注意不要把竖直向下等同于垂直向下.

师重力的方向有一个重要的应用一一重垂线(教师演示实物).请同学们说

说它有什么特点?

生:重垂线总是竖直向下的,与水平面垂直.

师请大家说说重垂线的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建筑工人砌墙时用重垂线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即是否与水平地面垂直.

师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示用“水平仪”)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平仪”,并讲解“水平仪”的工作原理.

I教学探究点4|

师最后,我们来研究重力的另外一个要素: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好,

先看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教师在刻度尺的重心处标上记号,引导

学生理解刻度尺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处)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对重心的6点认识”,并讲解.

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②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

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如铅球的重心就在球心;

③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

质量分布有关;

④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图甲所示,一个平

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

⑤薄板重心的求法(悬挂法):薄板的重心位置可用悬挂法求出,如图乙所

示.先在A点把板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所受的重力与悬绳的拉力在同一竖

直线上,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A点的竖直线AB上.然后在C点把物体悬

挂起来,同理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通过C点的竖直线CD上,AB和CD的交

点0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

中。心醉

平板铁.环V4b

图甲图乙

⑥重心的位置与物体所在的位置及放置状态和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内

质量分布发生变化时,其重心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如一个充气的篮球,其重心在

几何中心处,若将篮球内充入一半体积的水,则球(含水)的重心将下移.增大

物体的支撑面,降低它的重心,有助于提高物体的稳定程度.

总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就在它的

几何中心上.

【教师结束语】

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重力.知道了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了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重垂线.还知道了重力的作用点一

一重心的位置.好,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教材习题解答

家庭实验室这是因为物体的稳定程度与物体的重心有关,物体的重心越低,

稳定程度越高.在小丑的两只手背上用橡皮泥固定两个金属螺帽时,小丑的重心

在绳的下方,重心偏离平衡位置时,重力的作用使他回到平衡位置.因此,来回

摆动小丑时,小丑不会掉下来.

自我评价

1.小明的体重为392N,小聪的质量为45kg.

【解析】小明的体重:Gi=m.g=40kgX9.8N/kg=392N.小聪的质量

m2=G2/g=441N/(9.8N/kg)=45kg.

2.用细绳拴好一块石头,做成重垂线,用重垂线检测冰箱的一条棱,这条线

与重垂线平行,则冰箱水平,否则不水平.

【解析】冰箱的棱与地面垂直,重垂线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若重垂线与棱

平行,则冰箱地面水平,否则不水平.

3.因为过重的车辆通过桥时,会把桥压塌196000N

【解析】此限重标志牌的物理含义是:此桥允许通过车的最大质量为20

t.G=mg=20000kgX9.8N/kg=196000N.

4.如图所示.

G=$80N

5.提示:如果没有重力,河水不会流动;投出去的篮球不会下落;熟透的桃

子不会落向地面等.

第教学反思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

经验进行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对部分猜想假设进行筛选,找出共同的研究

目标,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

学习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在解决重力的方向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通过

让学生了解:重垂线、水平仪,使学生体会到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感受到物理

就在身边,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在“重心”教学过程中,由于重心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

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

刻度尺上的几何中心处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

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

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是集中在物体上的一点

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真

正做到了感知一一分析一一再感知,具体一一抽象一一具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

效果.

二教学顺书

’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像羯钵受要谢为叫做寮处,

通常年学母6表示题球附迸明所有极蟒端

什么是J受到重力询隹用.

重力'2、(1)重力产生箱原因::地魂蟀援用.(21鬟为

的施力物体是她琮〜受力物伟提地球附豌

、的所有物韩.

1、重力的大小::

*(1)物体痂受的量力与质量成正坨;

力(2)篁力与窥量的比僮妁为9.稷Wk式袤:需

质量为旃物体,施残球上演受到的饕为

重力的为9.8N),送个定篁鼠号表示虱3》用公式表

三妾素示为:G/m=雇或G-mfg).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财下.

3、重力的作用乳富力,停用总理重心

均匀、外形翅则的蒯俗,其重微就在它旃虱

何中心上.

5.摩擦力

爷》课标要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2.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

能力;

4.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

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一控制变

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

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

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

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

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棉布、毛巾、细线、长方形木块、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

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通过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①从滑梯上滑下的儿童,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下来;

②滑雪运动员停止动作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③推出的沙狐球,在轨道上慢慢停下来.

师它们的运动最终都会停下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学生认真观看录像,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猜测到这

些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一个起阻碍作用的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

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摩擦力.

【进行新课】

I教学探究点1滑动摩擦力

1.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通过实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师一个物体在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在两物体接触面之间会产生阻碍

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你们是否感受到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

①推动桌子需要很大的力气,感觉到有阻碍,因为桌子和地面间有滑动摩

擦力;

②用手搓桌面,感觉到用了力气,手和桌面间有滑动摩擦力;

③磨刀时,手需要使劲,是因为滑动摩擦力的存在;也可能有人会说,没

有注意过,没有感受过滑动摩擦力的存在.

老师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