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_第1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_第2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_第3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_第4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导航【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11页的第4题,教科书的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16题。【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稳固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答复一些简单的问题。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展简单的数据分析^p。5.进步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分析^p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学准备】多媒体、题卡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本节课对“统计”这局部知识进展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统计。2.翻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课堂作业】1.统计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2.练习二十一第12题。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注意找出纵轴上的数据要准确,然后答复下列问题。3.练习二十一第16题画梯形,并且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4.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6040090247006952023050760005.写出下面各数。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四亿零五十万零三6.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127×63=3276÷84=74×59=7.估算。297×3≈789×4≈5392÷9≈8.(1〕125的40倍是多少?(2〕756里面有多少个18?(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4〕884是34的多少倍?9.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10.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1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12.解决问题。(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2)有624人乘船玩耍,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小结: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络和区别。【课后作业】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教学板书第4课时统计知识点总结教学反思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在统计中的作用,它能清楚直观反映各数据间的联络,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p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简单运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四那么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那么混合运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教学目的】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展两步计算的四那么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历探究四那么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络与区别。3痹诩扑阒信嘌学生的计算才能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4绷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四那么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那么混合运算的价值。【教学难点】含有两级的两步四那么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教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学生观察,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学生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老师板书:7+7+7=21〔元〕或7×3=21〔元〕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2币导学生汇报老师板书:35×4=140〔元〕140+45=185〔元〕或35×4+45=140+45=185〔元〕老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学生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学生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老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3.尝试练习老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11-900585÷9+15指名学生说,同桌互相说一说。老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4保继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老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学生: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老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学生:7×13老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老师板书:100-7×13=100-91=9〔元〕老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减法。老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4110-117÷9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学生: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老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桌互相说说。指名学生说。老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725-43+21823×32÷8指名学生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老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桌互相讨论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顺序。小结假如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三、稳固运用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讨论。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二、设计理念“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浸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才能。三、活动目的:1、知识目的:(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2、才能目的:(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历,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情感目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五、活动设计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可能很多,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说明整个过程)4、学生比拟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拟,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5、小结:刚刚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详细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例如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例如1图)(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2)想一想,假如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3)假如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4)学生答复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老师边表达,课件出示表格)(5)那假如烙4张、6张、8张、10张呢?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A、假如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一定很多老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D、学生比拟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F、拓展延伸:想一想,假如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考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好。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进步效率。活动三:结合生活,理论应用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进步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展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五、生活回归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后反思: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浸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兴趣。其特点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1、灵敏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拟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学生处于主动考虑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详细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详细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屡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究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考虑、探究是学生在操作理论,使学生交流比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开展。表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究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互相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表达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究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究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究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究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开展。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缺乏,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上下和有效的教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络。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你会喜欢!一、教学内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P52——P53例4、例5二、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详细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2.认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才能和综合、抽象、概括的才能,浸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络的观点。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在详细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才能和综合、抽象、概括的才能,浸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络的观点。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谈话:同学们,这有一些物品的价格信息,请你来做售货员,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出示教材P52例4)(二)探究发现1、教学例4(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买商品的价钱问题,题中篮球每个80元、鱼每千克10元,这样的每一件商品的价钱是单价(板书:单价),买3个、买4千克这样买的件数是数量(板书:数量),求一共用的钱是总价(板书:总价)。]师:找一找,数学书的单价是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师:说一说第(1)题中篮球的单价、数量、总价各是多少,怎样求总价?(2)题呢?[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想一想假如知道总价、数量怎样求单价呢?生汇报假如知道总价和单价又该怎样求数量呢?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2、教学例5出例如题,独立解答(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学生尝试列式解答,指名汇报并板书。师:说一说,这两道题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什么的问题?[总结:两道题都是讲的行程问题,题中每小时行70千米、每分钟行225米,这样的在一个单位时间里行的路程,是速度(板书:速度),所用的4小时、10分钟是行走的时间(板书:时间),求出的280千米、2250米,这样的一共行的路是路程(板书:路程)。]师:说一说第(1)题中汽车的速度、时间、路程各是多少,怎样求路程?(2)题呢?[从上两题中你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吗?生概括并板书。想一想假如求速度,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假如求时间,又该知道哪两个条件呢?怎样列式?生汇报]总结:我们在识记这一组数量关系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就能想出“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三)稳固发散教材P52-P53做一做,指名汇报(四)评价反应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总价÷数量=单价路程÷时间=速度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总价以及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在详细生活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这两组数量关系。认识了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各种不同数量的求法,会灵敏应用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教学内容:国土面积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拟、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假如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展改写?(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老师都应充分地肯定。(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根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根本方法。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二、理论练习。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项选择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场面。练习此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详细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根底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搜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展改写。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时,先让学生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展改写?在此根底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拟方便。板书设计:大数的改写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9600000=960万10000000000=100亿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教材分析^p:“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局部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根底。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准确数,或是用大数描绘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历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局部学生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局部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详细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非常清楚。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历和合作学习的才能。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与分析^p,理解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准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才能。3、经历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教学重点:经历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经历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分析^p归纳法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准确数和近似数。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准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准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理解近似数的作用。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绘,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拟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考虑。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拟和区分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准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准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1、师:巨幅国画《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p“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间隔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展比照,让学生观察,分析^p归纳。师:请同学们比照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老师巡视指导理解情况。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限,11000,120xx,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老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p“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明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1、参加国庆阅兵的准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列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明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老师巡视,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3、老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4、假如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考虑、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才能,开展学生的思维。】三、稳固练习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p,找出准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列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老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3、按要求填表。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设计意图:稳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开展智力培养才能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究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板书设计:近似数0、1、2、3、4舍18000≈20000四舍五入法5、6、7、8、9入233482≈200000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一、学生根本情况分析^p经过三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场由详细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认识小数、年月日、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根底。个别学生知识根底比拟薄弱,表如今计算技能较差,对数学信息进展处理的才能弱。二、教材分析^p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理论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完毕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展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开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学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展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穿,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构造奠定根底;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那么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局部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开展。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展数据分析^p,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及推理的才能,培养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历,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理论才能。三、教学目的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展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拟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究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开展空间观念。7.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p,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9.初步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p及推理的才能。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难点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教学重点:万级数的读、写法。2、教学难点: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第二单元:角的度量1、教学重点:用量角器量角、画指定度数的角。2、教学难点:量角的方法,量角器刻度的认识。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教学重点:口算、笔算的方法2、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2、教学难点:垂直线与平行线的画法。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变化规律。第六单元:统计1、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并答复简单的问题。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理论才能。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教学重点: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2、教学难点: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总复习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展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并稳固和进步。2、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五、改良教学工作的措施:1、改变教学思想。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施行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气氛。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作学生的效劳员。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亲密联络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借助观察、比拟、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展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p推理才能。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口算卡片50x70=125x8=40x5=11+7=4+25=70x50=8x125=5x40=7+11=25+4=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局部名称:板书:5x4=20因数因数积二、教学施行1、领会主题图〔1〕、观察图意〔2〕、说说你从图中你理解到了那些信息〔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2、出例如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1〕、分析^p数量关系〔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3〕、引导观察,比拟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5〕、举例〔6〕、归纳总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xB=BxA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8〕、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2、出例如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1〕、读题,分析^p数量关系。〔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125x2=25x10=250〔桶〕=250〔桶〕〔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一样点和不同点。〔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25x5〕x2=25x〔5x2〕〔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5x6〕x10〔〕15x〔6x10〕〔125x80〕x3〔〕125x〔80x3〕〔12x25〕x4〔〕12x〔25x4〕〔6〕、归纳总结: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3、比拟、概括、归纳比拟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4、稳固进步〔1〕、填一填:75x26=〔〕x〔〕8x2=2〔〕AxB=〔〕x〔〕ax〔〕=15x〔〕125x7x8=〔〕x〔〕x7〔40x15〕x[]=40x〔[]x6〕25x〔4x[]〕x〔[]x4〕x132x4x6x5=〔4x6〕x〔[]x[]〕〔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5、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统计教案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全班交流:(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方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方法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那么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二、条形统计图:1、看图: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答复下列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你是____出来的?答复下列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程度?(不高不低)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2、画图: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详细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比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详细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三、游戏规那么的公平性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那么: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时机,是公平的。)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1有4次出现的时机,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那么乙赢理解“否那么”:小于3的只有1和2,否那么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四、考虑: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假如朝上的面一样,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那么公平吗?为什么?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教学目的: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拟、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开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教学重难点: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教学过程:一、溯生活,激发兴趣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风光,请看。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2、生活图片欣赏。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2〕抽象出圆。〔PPT〕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板书:圆的初步认识【亲密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通过老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1、初步感知: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刚小朋友所说的特征?2、圆规画圆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2〕认识圆规〔PPT〕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场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3、反应讨论画圆的方法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板书:点长4〕再想一想,刚刚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板书:定点动点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意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那么的?什么规那么?〔动点挪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间隔保持不变。〕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间隔始终没有变化呢?〔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间隔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7〕师演示圆规画圆。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8〕学生再次画圆师:根据刚刚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刚画得漂亮?反应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师:我们如今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3〕老师演示〔用“线钉”〕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络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假如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一样吗?1〕讨论:一样在什么地方?钉子就是……线就是……小推车就是……2〕圆的构成确定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局部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生上台指圆〕3〕演示:〔PPT〕提醒:到某一个定点的间隔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三〕圆的特征提醒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定点个动点的间隔圆规两个脚之间的间隔…………〕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3、提醒概念“半径”,用“r”表示4、提醒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板书:半径圆心5、学生演示画“半径”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间隔〕找一找:下列图中,圆的半径是〔〕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为什么?老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师:相信通过刚刚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1〕学生讨论2〕媒体展示解释2、人文素养的培养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2〕媒体演示。3、圆的归类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2〕讨论反应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四、总结梳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相信通过刚刚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设计:圆的初步认识定点点圆心〔o〕位置动点长半径〔r〕大小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培养学生根据详细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才能,开展思维的灵敏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师:如今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理解到哪些信息?《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问:还剩多少页没看。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2、小组交流汇报。师:你们是怎么想的?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3、交流。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算法,进展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5、如今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学生考虑答复〕三、稳固练习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621—82—18560—178—22756—189—156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四、小精灵总结全课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一、学情分析^p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场由详细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根底。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根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生疏到熟悉。大局部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开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二、教材分析^p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根底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2、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展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4、第四单元“运算律”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绘简单的道路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间隔确定物体的位置,进步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6、第六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拟多的生活经历。8、第八单元“可能性”。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感受简单的随机事件、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学习事件发生确实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可以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三、教学目的1.学生将经历搜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拟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展估计。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详细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展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展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究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究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那么混合运算。4.经历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体验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展简便运算的意识和才能。5.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6.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7.学生将能在详细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详细的情境中,用方向和间隔表示物体的位置。8.初步感受到事件的发生随机性,可以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四、教学措施1.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加强直观演示和理论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3.引导学生提醒知识间的联络,探究规律。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论中学会学习。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敏性和创新意识。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7.遵循学生的身心开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五、课时安排:一、认识更大的数9课时二、线与角9课时三、乘法7课时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教学目的】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为根底,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根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络,培养学生迁移类推才能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计算下面各题。20×40=18×20=16×50=240×3=105×3=208×2=301×2=209×4=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假如用笔算的可进展板演。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二、进展新课1.教学例2。〔多媒体课件出例如2情景图〕〔1〕学生独立考虑,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2〕汇报考虑过程及结果,在视频展台上展出学生计算的竖式,可能有以下两种:240240×30000×3072007207200〔3〕讨论:这道题和我们前面研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以上两种算法哪种更简便?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学生讨论,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展讨论。假如学生讨论有困难,那么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老师:第二个竖式把240和30分成两个局部,一局部是24乘3,另一局部是两个0,24×3和240×30的结果一样吗?学生:不一样。老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学生:24×3老师:算一算24×3的结果。学生算出24×3=72。老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配合学生的答复,老师作如下板书:老师:谁能完好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学生:略老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拟简便?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4〕及时稳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例如3题目。〔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学生:因数中间有0〔3〕学生独立考虑计算,抽一学生板演。老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根本数量关系。老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学生:速度老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学生:时间老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点评:这个教学片段主要展示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历为根底,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并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根本数量关系。这个过程主要由“发现、探究、小结”三个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层层相扣,表达了学生探究新算法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地表达了新课程理念。]4.课堂活动。〔1〕怎样用竖式计算34×____?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比照,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三、稳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老师巡视指导。四、课堂小结〔略〕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4~6题。〔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一、教学目的: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从而使学生: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展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拟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究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开展空间观念。7.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p,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9.初步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p及推理的才能。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二、情况分析^p1、班级概况:四年级现有人数为40人,大多数学生偏远的农村,这些学生中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外出工作,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人。2、知识掌握情况。从上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来看,学生对双基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吨千米的认识掌握得不太好。在计算方面,学生的差异比拟大,多数学生对于口算,能做到脱口而出,但由于局部学生对于乘除知识掌握不好,直接影响了口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非常之大。对于一些计算式题,局部学生的计算速度极待进步,各种计算的良好习惯有待养成。应用题掌握得还不够,只有局部学生能认真分析^p题意,正确列式,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去分析^p题意,对各种应用题的构造掌握的还不够。同时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待于进步。这对本学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少数优等生的知识和经历、获取知识的才能、抽象思维程度有了一定的开展。根底知识掌握结实,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才能。而学困生连乘除法的计算都有困难。3、学习习惯、兴趣、方法及心理特征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重,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承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详细形象思维活泼。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个性显得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个人的情感不能客观的分析^p,意志力尚不定型,自控力不强,对人对事热情度高,但持久性差,注意力易分散,失败面前易灰心。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思想开小差,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对施行课堂教学有一定难度。从心理特征看,多数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喜欢表扬夸奖,班上竞争意识浓;学困生上课比拟被动,不闻不问,积极性不高,作业完成较难,但也喜欢鼓励。4、优秀生学____点和后进生成因:〔1〕优秀生少,根据平时的质量检测,真正成绩稳定,思维灵敏,对应用题能认真而正确地分析^p的同学只有5、6个。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很浓重,能较好遵守小学生课堂常规,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互相协作,他们思维活泼,发言大胆,对有争议的问题能大胆争论,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认真,不懂问题能大胆提问,恐怕学习成绩会下降。这些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重视,大局部的家长能而且有才能配合老师的教学对学生进展个别的辅导。〔2〕中等生对应用题的分析^p和理解才能一般,成绩有回落的可能。他们学习认真,作业态度好。〔3〕班中的后进生,大多数是因为根底知识掌握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拟差,学习才能弱,承受才能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在他们当中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催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失去信心,致使形成后进生。也有几位学生是智力低下,承受才能差。〔4〕纵观全班,学生的根底知识的掌握和才能的差异很大,如计算速度、参与讨论的才能,解容许用题的思维才能等。课堂中老师虽尽力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班中学生数多,个别学生的知识断层点,无法弥补,优等生的潜能也没能充分挖掘出来,无法面面俱到,这也是本学期需要解决的教学难点之一。5、其他因素: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热爱劳动,活泼好动,集体荣誉感强,学生多数家庭贫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但教育方法不当,家校配合不够,并对“减负,推素”存有认识偏向。三、教材简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理论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完毕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展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开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展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穿,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构造奠定根底;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那么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局部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开展。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展数据分析^p,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及推理的才能,培养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历,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究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理论才能。在教材的安排上,表达出新课程的理念:1、重视口算和简便运算。如在一个数乘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中,先学习因数及被除数、除数是整百数的乘除法口算,被除数、除数末尾有0时的简便方法计算。学了乘法运算定律和商不变性质后,用定律和性质进展简便运算,让学生学会灵敏运用各种计算方法。2、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络,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中,让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根底,把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推广到多位数;也可以加深对对位数的认识。3、突出整理、概括、进步才能培养。在多位数的加减法中,引导学生在积累大量加减计算和解容许用题的根底上,对学过的知识进展整理概括,对加减法进展定义,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