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爱我家乡精彩朝阳——朝阳四大文化介绍朝阳,多么美丽的名字,看到或听到她,你的眼前会呈现出满天的红霞、喷薄的日出、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一、 朝阳的基本情况“朝阳”一名始于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据民国二十年(1931)《朝阳县志》记载,因城址东邻凤凰山,山形如青凤昂首展翅对城似鸣状,即取《诗经大雅篇》“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之意,引“凤鸣朝阳”之句而取“朝阳”二字命名。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南临河北省,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京、津、唐和东北城市群中间,是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道。朝阳面向沿海,背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全市及辖区县总面积19736平方公里,占辽宁省的七分之一,总人口344万,由汉、蒙、回、满、朝鲜、锡伯族等30多个民族组成。市区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朝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上,有多少美丽的传说在这里流传,有多少历史大戏在这里上演,有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弄潮,有多少震惊世界的奇迹在这里诞生……。朝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神奇的古生物化石文化,悠久的三燕文化、神圣的牛河梁红山文化、丰富的佛教文化,构成了朝阳辉煌灿烂文化中四朵美丽的奇葩,正在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二、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独一无二的化石文化一一朝阳一一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宇宙间最神秘、最被崇拜的因素是生命。人类越进步,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发达,对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发展也就越关注。地层中广泛分布的古生物化石是最精美、最生动的语言,古生物化石从表面看只是石头而已,但深入审视,其中蕴藏着许多万物造化的天然信息密码,蕴藏着科学和艺术的内涵,所以,从利用的角度讲,化石具有艺术观赏效果和美学上的鉴赏享受效果(艺术性)、科学内涵(科学性)和文化底蕴(文化性),可令人们追溯生命之历程和自然历史的脚步,同时,可增长民族自豪感和地方优越感(教育性),还可以拓宽现代人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引导性)。不仅如此,它还能给我们展示一幅史前时期生物历史的画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古生物的遗体能成为化石的机会极为稀少,大概为十万分之一,沉睡了亿万年的化石重现于世,是大自然的杰作,珍贵过于宝石。亿万年前的辽西地区曾经是一片生态繁荣的绿洲,到处山青水秀,湖流遍地,草木葱笼,万物繁盛。突然有一天,火山开始爆发,汹涌的岩浆不仅很快让湖泊干涸,更吞掉了全部生命,埋葬沉积,变成了化石,地壳变迁,沧海桑田,曾经的火山岩埋藏的秘密,终于被人类发现。辽西朝阳的古生物化石,蜚声中外。记录在晚侏罗纪一早白垩纪时期的渐变和突变的各种地质事件,为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物证。1973年,在朝阳大地上,发现了第一块恐龙化石,1987年发现了鸟类化石。1990年在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突然石破天惊,地球为我们洞开了一扇窗口,生命进化的历史为我们打开记录恐龙时代的一页一一在地下沉睡了一亿多年的生灵万物,带着灾难和幸福,带着美丽和狰狞,一个个从地下涌出……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化石宝库打开了大门。到目前为止,辽西朝阳一带发现的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哺乳类、鳄类、翼龙类、双壳类、昆虫类和植物类化石,共包括11门、36纲、65目、171科、343属、628种,可以说朝阳化石甲天下。这些化石发现,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目前,在朝阳境内发现的化石呈现六个特点:年代最早,鸟化石最多,属种最多,密度最大,含鸟化石层最多,未知领域最广。同时还拥有多项世界之最:1.最早的鸟类化石群(孔子鸟、娇小辽西鸟、朝阳鸟)打破了始祖鸟一统天下的局面。2.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动物骨架(张和兽)。3.保存最完整的早期蛙类(三燕丽蟾)。4.这里有世界上第一批长有“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北票龙,原始祖鸟和尾羽鸟。5・地球上第一朵“花”(被子植物的“辽宁古果”)绽开的地方和第一只鸟(长有羽毛的中华龙鸟)飞起的地方。[距今1.45亿年(晚侏罗纪)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的发现,改写了被子植物起源史][中华龙鸟的发现改写了教科书中鸟类起源于德国始祖鸟的学说]。鸟类、带毛恐龙和被子植物的化石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国内外专家认为,朝阳拥有的的古生物化石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第一、具有广泛性。就一般规律而言,化石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为万分之一,在这万分之一是发现的可能性又是万分之一。但在朝阳境内,除了几条年轻的山脉外,到处是含化石的地层。第二、具有不可再生性。这些生物化石大多形成于1.25亿年前,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才能使它形成,而且不可再生。第三、具有世界性。它的蕴藏、发现、保护、利用,绝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属于全世界。第四、具有人文性。化石与人类息息相关,其中含有人类起源信息和人类生存环境信息。朝阳是一部内容丰富、独一无二的古生物及地学研究教科书,是“世界级的古生物宝库”。辽西化石不仅种类繁多,保存的完好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许多鸟类和恐龙除了骨骼等硬体部分保存完整外,还完整地保存了羽毛、毛状皮肤衍生物、皮肤印痕等结构。一些恐龙甚至保留了胃部食物残留物、胃石及卵。辽宁朝阳因此享有了化石宝库的美誉。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特罗姆说:“世界上没有其它地方在如此关键的时间,保存如此完好的、如此多的化石群落!”[鸟飞朝阳惊天下]辽西朝阳化石的重大发现,是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开始的。1973年,朝阳县胜利公社农民阎志有在生产队打井时,一炮崩出一块紫红色的骨状石头,细心的农民阎志有把它打上包裹,邮到了中国科学院。不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就来到了胜利乡,确认这种恐龙化石标本属于新种鹦鹉嘴恐龙。这就是辽西发现的第一件恐龙化石。从此阎志有就成了“龙迷”,经常漫山遍野地找化石。终于在1987年,他又发现了辽西的第一件鸟类化石。凭他不断积累的化石知识,他感觉这个化石不是一般的鸟类化石,于是,他致信北京自然博物馆著名古生物专家饶成刚教授。经过饶教授和美国古生物学家鲍尔•赛雷诺研究,把它命名为“三塔中国鸟”,它生活在一亿二千万年前的早白垩世,特征与始祖鸟相似,还具有恐龙的特征。很可能是由恐龙向现代鸟类进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他说,发现这样一个处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过渡类型的鸟化石,是令人振奋的事情。而更令人振奋的是,在1990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周忠和,在朝阳县波罗赤乡寻找鱼类化石时,意外地发现了鸟类化石。几年时间,周忠和等在这里一共发现了30多件鸟化石。这些鸟类虽然发现于同一地点和同一地质时期,但体质特征却有很大的不同。专家把这些新鸟类分别命名为燕都华夏鸟、始华夏鸟、郑氏波罗赤鸟、北山朝阳鸟和凌河松岭鸟。华夏鸟类群带给古生物界的惊喜未已,一个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199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侯连海、周忠和、胡耀明等,在北票市上园镇一带又发现了一种新鸟类,认为这是除始祖鸟外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鸟类。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把它命名为孔子鸟。根据体质特征的不同,孔子鸟又分为圣贤孔子鸟、川州孔子鸟、孙氏孔子鸟和杜氏孔子鸟4个种。孔子鸟生活在1.25亿年前也属于早白垩世的地质时期,它和华夏鸟类群相比,离始祖鸟又近了一些。它与始祖鸟相比,已经有了角质喙。是目前解剖特征上最接近始祖鸟的化石鸟类,它能攀援树木,也具有飞行能力。它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具有角质喙的鸟类。奇怪的是,孔子鸟虽然翅膀上有爪子,但嘴里却不像其它古鸟类一样,没有牙齿。始祖鸟130多年来在世界上只发现了7件化石,而孔子鸟最多曾在15平方米的层面上发现了12只。目前这种鸟类的发现估计已达万计。辽宁鸟代表了迄今时代最早的现代鸟类,飞行能力良好。始反鸟代表了已知最原始的反鸟。娇小辽西鸟是已知最小的中生代鸟类。这些化石的发现改写了鸟类的进化史,填补了鸟类演化的空白,它打破了100多年来始祖鸟在鸟类起源研究领域一统天下的格局。中国的鸟化石材料是认识早期鸟类的基础,是鸟类起源和早期进化历史研究的灯塔。并且侯连海教授提出了孔子鸟一冀北鸟一华夏鸟一鱼鸟一现代鸟的指爪及鸟翼的演化序列。孔子鸟的发现,在世界古生物界又刮起一阵中国风。1998年和1999年,美国的《发现》杂志都把孔子鸟的研究发现评为该年度全球100件重大科技新闻之一。华夏鸟类群的新发现上河首,是继波罗赤、尖山沟、四合屯以后,朝阳地区发现的又一个可以与德国的索伦霍芬相提并论的化石产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继在波罗赤、尖山沟和四合屯的化石发掘后,2000年又在上河首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被命名为朝阳长翼鸟和马氏燕鸟两种新鸟类。朝阳长翼鸟具有类似现代鸟类有稳固的胸廓供发达的肌肉附着,并具有较长的前肢,表明它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故而有长翼之称;它的嘴较长,表明它适宜水中捕食;它的后肢拇趾与其它三趾对握,表明它适宜树栖生活。马氏燕鸟,因朝阳为“三燕古都”和纪念美国古鸟类学家马丁而名。这种鸟个体较小,颌部有牙,在飞行结构上与现代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大平房,是继上河首之后又一个世界级化石产地。2001年下半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这里收集到一件鸟类化石,经过专业人员在显微镜下长达3个多月的精心修复,一个长达70多厘米的大型鸟类露出了本来面目。这个比始祖鸟晚3000万年的鸟类,其原始性却仅次于始祖鸟。始祖鸟虽然有进步的鸟类羽毛,却拖着一条像爬行动物一样的尾巴,成为恐龙向鸟类过渡的重要证据。而这只鸟保留着一根由20多枚尾椎骨组成的细长尾巴。现代鸟类和绝大多数古鸟类尾椎骨数量不多,最后几节愈合成叫“尾综骨”的骨杆,以供尾羽附着。在迄今发现的鸟类化石中,唯有这只鸟和始祖鸟一样,保存了完整的尾椎骨而没有尾综骨。这些特征和驰龙类恐龙十分相似,说明鸟类和这类恐龙关系十分密切。这只鸟的第二脚趾特别发育,和奔龙类、伤齿龙类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相似。周忠和、张福成在2002年7月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研究发现,根据它的原始性特征把它命名为原始热河鸟,属名热河是因朝阳一带被化石学术界称为热河生物群。周忠和等报道称,原始热河鸟体内保存了许多植物种子化石,这在中生代的鸟类研究中是首次报道。在我国发现的数百件鸟类化石中,这是第一件保存了有关食性的直接证据。非常有趣的是,原始热河鸟的牙齿已经十分退化,但是上下颌都十分粗壮发达,推测可能是为了适应吃种子的需要。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它体内的种子都比较完整,保留了比较新鲜的外表。虽然这些种子属于什么样的植物,是属于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和研究,但可以反映出当时草木繁盛,果实累累的生态景象。热河鸟体内保存的种子化石表明,鸟类的食种子行为在鸟类演化很早的阶段已经开始出现。同时,这一化石还为研究动植物的相互关系和协同演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材料。朝阳一带的鸟类化石,无论在种类方面还是数量方面或者保存之精美方面,在全世界都是无与伦比的。这些化石的发现与研究,为认识早期鸟类的演化辐射和古生态提供了独特的窗口。这些同期不同类的鸟,在大小、运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表明,到了早白垩世鸟类已经出现了快速的生态分化现象,并形成多个支系向前演化发展。有些代表原始、保守的一类,如孔子鸟、热河鸟、华夏鸟、中国鸟等,它们处在鸟类进化的旁系上,到白垩纪末或之前,像恐龙一样绝灭了。唯有一个支系,代表的是进步的一类,如辽宁鸟、朝阳鸟和松岭鸟等,它们有可能演化成现生鸟类。到目前为止,辽西朝阳一带发现的鸟类化石达20属30多种,朝阳己出土各种鸟化石数千枚。朝阳所产鸟化石,为研究早期鸟类和其他生物的生理习性和恢复古环境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证据。美国古鸟类学家马丁说:“我们对早期鸟类演化的了解,真正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中国最近的5年……它们的出现改写了鸟类进化的历史。”而那些带毛恐龙的发现使得更多科学家相信,鸟类是由那些恒温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这也就是说: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恐龙并没有灭绝,有一支已经变成了鸟儿,正在我们的头上飞。除此而外,热河生物群还首次发现了真正会飞的“恐龙”,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说,并经历了一段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被称为“中生代原始鸟类研究的灯塔”。[恐龙长毛世界殊]20世纪70年代,国际古生物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种新理论打破传统概念,提出恐龙不是变温的冷血动物,而是恒温的热血动物。由此推演出许多惊世骇俗的理论。比如:恐龙并没有断子绝孙,鸟类就是它们的后着[yi];恐龙不一定长满光秃秃的鳞片,他们可能身上长毛。但长毛恐龙的化石一直踏破铁鞋无觅处。1996年9月,当时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博士,向新闻界公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在辽西获得一块珍稀鸟类化石标本。这种鸟类代表了由小型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渡类型。他们把它命名为原始中华龙鸟,被称为“第一只鸟”。他们描述,这种动物前后肢已经分异,身上有原始羽毛,嘴里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长,尾椎骨超过50个。1998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丕基等,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报道了他们对原始中华龙鸟化石另一半一一正模的研究。他们认为中华龙鸟是一种恐龙,把它归入了美颌[h$]龙科,认为它代表一种原始的虚骨龙类。古鸟类学家周忠和说:“中华龙鸟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带毛的恐龙化石。带毛的恐龙可以证明鸟起源于恐龙。鸟有羽毛不奇怪,恐龙有羽毛才是奇特的。”羽毛是鸟类所特有的,在恐龙身上发现了类似羽毛的结构,意味着鸟类与兽脚类恐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华鸟龙不具有真正的羽毛,具有绒羽状结构,且一系列骨骼特征,如叉骨形态、肩胛骨与肱骨的关节等与始祖鸟很接近,是形态特征上最接近于鸟类的兽脚类恐龙。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中华龙鸟发现于北票市四合屯化石产地。此地后来又发现了千禧中国鸟龙化石。后来,科学家在朝阳地区发现了长有真正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被命名为原始祖鸟、邹氏尾羽龙、董氏尾羽龙和营树栖生活的赵氏小盗龙与顾氏小盗龙化石。其中,顾氏小盗龙四肢都长有具飞行功能的羽毛,被称为“四翅恐龙”。带毛恐龙的发现,为热血恐龙理论、鸟类恐龙起源树栖说理论提供了化石依据,为羽毛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飞龙在天称霸主]当恐龙在大地上称王称霸的时候,翼龙却统治着蓝天。翼龙并不是会飞的恐龙,而是一种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飞上蓝天要比鸟类早7000多万年。鸟类是靠羽毛翱翔于蓝天,而翼龙却靠翼膜克服地球的引力。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20多种翼龙化石,最大的翼展达12米,相当于一架F-16战斗机。但最小的翼龙却像麻雀那么大。辽西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目前已发现了10属10种翼龙,包括东方翼龙、陈氏北票翼龙、秀丽郝氏翼龙、宁城热河翼龙、张氏朝阳翼龙、顾氏辽宁翼龙、杨氏飞龙、布氏努尔哈赤翼龙和隐居森林翼龙。其中,最大的杨氏飞龙和努尔哈赤翼龙翼展达2.5米,最小的是最近发现的隐居森林翼龙,翼展只有28厘米。1901年,英国古生物学家西利提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应该体上有毛。1970年,苏联科学院的萨洛夫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萨洛夫把它叫作“披毛发的魔鬼”或“邪恶的神灵”。2002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等在凌源周边地区,发现了一件真正长毛的翼龙,把它命名为宁城热河翼龙,由此进一步证明至少有一部分翼龙属于温血的恒温动物。翼龙作为爬行动物,应该是卵生的。但科学家由于找不到化石证据一直争论不休。2003年,汪筱林和周忠和在和朝阳毗[pi]邻的义县,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枚具有胚胎的翼龙蛋化石。这一发现引起世界轰动,被美国《发现》杂志评为2004年全球100条科学新闻之一。[祖先之祖朝阳寻]哺乳动物早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但一直到白垩纪晚期,仍是一个非常弱小的种族。在恐龙称霸全球的时代里,它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所以这一时期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极其稀少,完整的骨架更是从未发现过。但在朝阳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化石宝库里,却发现了一些保存比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化石。1994年,锦州市化石收藏者张和,把他1993年在北票市上园镇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送给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这个所的专家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和美国卡内基博物馆的罗哲西等,把它命名为五尖张和兽。五尖是指这种动物的牙齿有五个尖,属名是对张和的鼓励。他们研究认为,五尖张和兽属于早期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对齿兽类。这种动物体长14厘米,好像一只大耗子。五尖张和兽化石是在四合屯附近的尖山沟发现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距今1・25亿年。它不仅是探讨早期哺乳动物演化难得的材料,也为探讨现生哺乳动物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证据。1999年,中国地质博物馆季强等又报道了在上园镇四合屯发现的属于三尖齿类的哺乳动物化石,被命名为金氏热河兽,属名中的热河指这种动物属于热河生物群,金氏是把种名献给美国著名哺乳类古生物学家金肯斯。热河兽要比张和兽小。攀援始祖兽2000年,已在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古生物研究的罗哲西,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季强研究员办公室一角的一堆化石中,看到了一块化石,当场惊羡不已。随后,罗哲西与季强合作,重新对化石进行了研究。2002年4月,他们在《自然》发表论文,称在中国辽宁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胎生哺乳动物1.25亿年前的祖先或近亲。这一新发现比原认为最古老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化石发现于西伯利亚的零散的动物牙齿向前推进了至少1500万年。这种动物化石是在朝阳凌源市发现的,体长约14厘米,骨骼保存完好,还能清晰地展现出其浓密的皮毛。伸长的足趾表明它善于攀缘,所以把它命名为攀援始祖兽。科学家称,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类家族中最早的成员。罗哲西说:“它是这个品种多样,极其重要的类别(哺乳类)的源头。”人类属于有胎盘亚纲中的灵长类。自从灵长类出现以来,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至少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从树顶上爬下来之前都是如此。那么到底哪种动物最早开始树栖?最早的有胎盘亚纲动物是什么样子?原来,人类和虎、猴、狮、熊等哺乳动物共同的祖先,可能就是攀援始祖兽。强壮爬兽•巨爬兽2005年初,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耀明、王元青、李传夔及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孟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道了在北票陆家屯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强壮爬兽和巨爬兽。早在2000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李锦玲等就报道了在陆家屯发现的、被命名为强壮爬兽的哺乳动物。这种动物比以前发现的早期哺乳动物体型都大,而且既具有爬行类的特征又具有哺乳类的特征,故名。陆家屯属于义县组地层的底部,地质上属于早白垩世,距今1.25亿年。新发现的强壮爬兽体长大概在60厘米左右,四肢短而粗壮,呈半直立状奔走,有点类似于现在生活在澳洲的袋獾。令科学家吃惊的是,在一具爬兽化石胃部,竟有一些鹦鹉嘴龙幼崽的骨骼。这是古生物学家首次在早期哺乳动物的肚子里发现食物,而这食物居然还是恐龙。新发现的强壮爬兽,体型比已知的早期哺乳动物都大,而巨爬兽的体型更大,身长一米有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生代最大的哺乳动物。科学家称,估计巨爬兽也能捕食鹦鹉嘴龙。这些发现改变了古生物界传统看法,早期哺乳动物并不是都在恐龙的阴影下生活,有的可以与恐龙争食争地甚至吃掉某些恐龙。沙氏中国袋兽袋鼠、袋熊、袋狸,这些奇特的动物从哪里来?一种新的化石发现告诉我们,寻根问祖到朝阳来。朝阳新发现的一种动物化石把有袋类动物的历史追溯到1.25亿年前,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袋动物化石。这具化石是2000年在朝阳凌源市的大王杖子义县组下部地层中发现的,地质时期属于早白垩世。这种动物骨骼保存完好,骨骼周围还保存着哺乳动物毛发和软体组织碳化后的痕迹。它的体长15厘米,头骨长3厘米,像一只大老鼠那么大。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季强和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罗哲西,在2003年12月1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这一研究发现,把这种动物命名为沙氏中国袋兽。沙氏是指外国古生物学家沙雷。中国袋兽的腕、踝和牙齿前部都表现出有袋动物特征。罗哲西认为,早已灭绝的中国袋兽与现代有袋动物关系更近,与现代有胎盘动物关系相对疏远,可以把它归入有袋动物。他说,现代哺乳动物中99.9%是有胎盘和有袋动物,中国袋兽和始祖兽作为绝大多数现代哺乳动物最古老和最原始的代表,为研究最早期哺乳动物的习性和生活方式提供重要线索。中国袋兽的肩部、四肢和前后足有许多现代的攀缘或树栖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适应攀爬的骨骼特征,这说明中国袋兽和始祖兽一样,可能是树栖的。这个发现支持了19世纪英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赫胥黎的理论,即最早的有袋类动物是生活在树上的。罗哲西说,在中国袋兽和始祖兽生活的时代,恐龙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在地球上称王称霸。由于大多数恐龙都是地栖的,不少哺乳动物很可能通过在树上过日子而存活下来。中国袋兽的牙齿特征表明它的食物是虫或小无脊椎动物。科学家认为,它生活在湖岸、河岸和树丛中,是一种在崎岖地面和树丛中都十分活跃的食虫的小型哺乳动物。中国袋兽的化石发现显示,有胎盘动物和有袋动物可能在距今1.25亿年前就开始产生分化。罗哲西称,中国袋兽和始祖兽化石的发现,显示了胎盘动物和有袋动物分道扬镳的大致时间。所有这些事都发生在恐龙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哺乳动物能够找到各不相同的生态位并繁衍下去。他说:“否则今天就看不到可爱的树袋熊了。”会飞的哺乳动物人们知道,除了蝙蝠以外,哺乳动物都不会飞。可是科学家最近发现,早在至少1.3亿年前就有一种哺乳动物在空中飞行。在2006年12月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与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李传夔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一滑翔的哺乳动物》的封面文章,报道了他们的这一研究发现。这种动物体长12-14厘米,体重大约70克,大小与小型飞鼠相当,科学家把这种动物命名为远古翔兽。翔兽具有特化的牙齿结构,骨骼特征显示它是一类树栖动物。翔兽化石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保存精美的翼膜,并由四肢和尾巴支撑。与娇小的身体相比,翔兽的翼膜较大,很可能具有较强的滑翔能力。这种动物的全身覆有毛发。与现生滑翔动物一样,它也可能是夜间活动的,但不能像蝙蝠一样在空中捕捉猎物。远古翔兽是在与朝阳毗邻的内蒙古宁城县交界的道虎沟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距今至少1.3亿年。它代表了一类从未发现的灭绝的哺乳动物类型。此前最早的会飞的哺乳动物记录是大约5100万年前的蝙蝠化石。翔兽化石的发现至少把飞行哺乳动物的历史向前推进了7000万年,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与恐龙同时代的飞行哺乳动物,而当时翼龙还是空中霸主,鸟类也已经飞向蓝天。[鱼类登陆话两栖]生命诞生以后30多亿年中,一直生活在水中。大约3.6亿年左右,我们遥远的祖先开始向陆地进军。他们爬上陆地以后继续进化,才形成了恐龙、鸟类、牛、马以至我们人类。在大约3.6亿年前,一群勇敢的鱼终于爬上了陆地。它们学会了用肺呼吸,鳍也变成了四肢。它们具有既能在水中栖息又能在陆地上栖息的两种生活特性,所以人们称它们为两栖类。两栖类的出现是鱼类登上陆地的第一步,是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和革命性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所以古生物界非常重视两栖类的研究发现。蛙类属于两栖类的一种,蛙类的骨骼很细弱,它们的肉体腐烂后遗骨也很容易被风吹日晒或雨水冲击而毁坏,所以它们很难形成化石在地层中保存下来。我国在近百年来的古生物研究中,仅发现了两三块比较完整的蛙类化石,而且都是新生代(6500万年前至今)的,如距今1600万年的山东临朐的玄武蛙和距今500万年的山西武乡的榆社蛙。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也发现了很多蛙类化石,但都不完整。中生代(2.2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蛙类化石的发现一直是个空白,直到朝阳古生物化石宝库发现后,才填补了这个空白。1996年的秋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鸟类专家侯连海到朝阳一带收集古鸟类化石资料时,意外获得一块在北票市上园镇四合屯发现的蛙类化石。经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研究,认为这是一种盘舌蟾类古蛙。1999年2月,王原和高克勤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研究认为,在北票发现的这种古蛙,是新的属种。他们把它命名为“三燕丽蟾”。属名“丽蟾”有化石保存精美之意。他们研究认为,三燕丽蟾的骨骼形态已经与现生的无尾两栖类十分相近,具有发育的骨骼和伸长的后肢,这表明它已经具备相当的跳跃能力。它的上颌边缘长满细细的梳状排列的牙齿,而现在的蛙类大多数没有牙齿,所以具有牙齿是原始的表现。根据这一特征判断,三燕丽蟾的舌部捕食机能及身体的运动能力可能还不够强,它的牙齿在辅助捕食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三燕丽蟾生活在早白垩世地质时期,距今1.25亿年。这一化石保存在火山凝灰质页岩中,我们可以想像出,三燕丽蟾是在火山喷发时,被火山灰掩埋而留下的遗骨。王原博士和高克勤博士认为,三燕丽蟾化石代表了亚洲最早的盘舌蟾类,是亚洲唯一一个与现生盘舌蟾类同域分布的化石种类。它还是世界上已知第二种具完整骨架的中生代盘舌蟾类。对这一材料的研究,为探讨该类群的早期演化和生物地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北票中蟾朝阳这个化石宝库,真是不虚此称,连蛙类化石这种最难发现的化石也是比肩接踵而来。1996年,北票市章吉营乡松树营子村黑蹄子沟村民组的农民裴栋,在家门口的山上挖鱼化石时挖出了一个蛙类的化石。这个蛙类的骨架保存在从中劈开的两面石头上,形成所谓的正面模和负模。高克勤博士与王原博士对该标本的系统分类学研究,2001年9月他们在北美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发表了研究成果,把这一化石正式命名为北票中蟾。北票中蟾是一种与三燕丽蟾明显不同的无尾两栖类。它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与三燕丽蟾具有不同的脊椎类型,但它也包括一些与三燕丽蟾相似的原始特征,如前椎数目较多,达到9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北票中蟾代表无尾两栖类的一个原始的未知分支。北票中蟾的发现表明辽西热河生物群的无尾两栖类已经开始分化,而不是以单一种类为代表;这些新型原始无尾两栖类的发现也为探讨无尾两栖类的早期系统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惊现世界最早花]热河生物群含有丰富植物化石,如蕨类、松柏类、银杏类等,在植物化石的研究发现中,热点问题是追溯被子植物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化。被子植物也叫开花植物,是指种子外有包被保护的一类植物,是当今世界上最繁盛和最庞大的植物类群,有300-400个科约25万种。被子植物的兴起被称为植物发展史上,甚至是地球生物圈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飞跃之一。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植物界,也影响着动物界,对动物界的发展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是随着被子植物的昌盛而兴起的。作为最高级的哺乳动物一一人类,我们生存最重要的方面“衣”和“食”主要来源于被子植物。可以说没有被子植物人类的生存是无法想象的。但被子植物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是从哪里起源的?是起源于哪一种植物?这些难解之谜被达尔文称之为“讨厌之谜”。百余年来,全世界的古植物学家为解开这个谜,一直在苦苦寻觅,孜孜探索。有鲜花装点的世界是美丽的,然而世界上最早的花开在哪里?1996年深秋时节,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孙革获得一件在北票市黄半吉沟发现的植物化石。这一植物植株纤细,主侧枝呈倒人字形。在貌似蕨类植物的枝条上,螺旋状排列着四十几枚类似豆荚的果实,每个果实中都包藏着2至4粒米粒般大小的种子。1998年,孙革等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道了他们的研究发现,认为这是一种早期的被子植物,把它命名为“辽宁古果”。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都报道了这一发现。它被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果实枝保存的包裹胚珠的心皮是被子植物的典型特征。该发现带来了被子植物起源研究的突破,表明亚洲东部曾经是早期被子植物分化的中心,被子植物可能起源于亚洲。与之同时代的访花昆虫则提供了动物与植物协同进化的例证。辽宁古果的发现与研究,大大推动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研究工作。孙革等后来又根据更多的标本对这类植物进行了更新报道。其中在2002年5月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封面文章中,孙革等增添了一个新种一一中华古果。中华古果是在凌源市大王杖子乡发现的。孙革等认为这是一种水生被子植物。[探幽地下大森林]朝阳,是我国中生代化石木蕴藏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的地下埋藏着一个恐龙时代的大森林。在北京大学,在中国林业科学院,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在全国很多地方甚至各大城市,几乎都可以见到朝阳的化石木。化石木又称木化石、树化石、木变石、硅化木等,是亿万年前树木被埋藏在地下后,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辽西地区很多地方都有化石木,其中最多的地方是朝阳市北票的巴图营子。巴图营子一带,几乎漫山遍野沟沟岔岔都有化石木埋藏,过去农民常常用它筑坝墙,垒猪圈。说明在早侏罗世后期至早白垩世期间,也就是大约1.8亿年前至1.2亿年前的恐龙时代,这里到处是一片片原始裸子植物的大森林。从化石来看,恐龙时代朝阳的树木种类非常丰富,生长得非常茂盛,树高可达几十米,直径可达一二米,树龄可达上千年。显示了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温暖、雨水充沛的状况。而在朝阳一带又有许多火山和湖泊,火山经常喷发,致使小的生态环境内气温更高,湿度更大,许多树木更高大。由于良好的沉积矿化条件,朝阳的化石木基本保留着树木原来的形态,有的保留着年轮木理,有的保留着树疤木结,有的保留着虫眼鸟窝,有的保留着烂心空洞,有的还保留着雷电大火留下的余烬,保留着千古沧桑,万代峥嵘……。因埋藏条件的不同,或者有些还受到火山热流的烘烤,有些树木还变成了玛瑙。当环境较封闭,压力适宜时,二氧化硅溶液就结晶成为水晶晶体,如在树木的个别空洞部位就有水晶晶体形成;当环境开放,这些二氧化硅溶液就慢慢形成为玛瑙或者为玉髓。玛瑙化的化石木,密度更大,硬度更强,能划破玻璃。玛瑙化的化石木,也称树化玉。树化玉有的晶莹剔透,洁白如玉;有的树皮翠绿如染,里面黑润如墨;有的五彩纷呈,光怪陆离。[远古鱼类大观园]在地球的生命史上,鱼类是历史最长的脊椎动物,可以追溯到4亿多年前。白垩纪早期,朝阳一带湖流密布,碧水连天,到处是鱼类的乐园,以至在朝阳的化石发现中,发现最早和最多的也是鱼类。朝阳很早就发现过鱼类化石。18世纪60年代,一名叫戴维的法国神父,在现在凌源市的小城子乡大新房子村一带发现了一种鱼化石,然后交给了法国的鱼类学家索瓦士研究。1880年,索瓦士把这种鱼定为鳉科属的一个新种,以戴维的姓氏建立种名。直到1901年,英国著名鱼类学家伍德华认为这是一种狼鳍鱼,把它归入了狼鳍鱼属,但保留了原来的种名,叫戴氏狼鳍鱼。1943年以日本学者室井渡的姓氏作种名首先记述报道的。高井冬二当时把这种鱼命名为室井氏亚洲鱼,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鱼类专家刘宪亭等才将其归入狼鳍鱼属,成为室井氏狼鳍鱼。中华狼鳍鱼这个名字是由英国人伍德沃德在1901年建立的。在朝阳,中华狼鳍鱼主要发现于北票市的炒米甸子、黄半吉沟、四合屯。1988年,马凤珍、孙家儒根据在吉林南部通化发现的一种鱼类化石标本,建立了吉南鱼属。1963年刘宪亭等曾把在辽西九佛堂组地层中发现的一种鱼类命名为长头狼鳍鱼,1994年,张江永进一步研究后将其修订为长头吉南鱼。1995年,金帆等又提出,应该把在朝阳发现的常氏鱼、辽西鱼和脆弱狼鳍鱼等都归入吉南鱼类。所以,吉南鱼是朝阳一种比较多见的早期鱼类。朝阳还有一类比较原始的早期软骨硬鳞鱼类,就是鲟类。一提到鲟,人们很快会想到我国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等,它们被称为“活化石”。这种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称“籍”、“鲔”、“金覃”。还有人认为鲟是龙的原形。鲟类化石最早发现于英国和德国的早侏罗世地层中,距今1.8亿年。朝阳的鲟鱼化石主要发现于早白垩世地层中,距今1.25亿1.2亿年。辽西朝阳的化石发现与研究,为诸多理论研究,如鸟类的起源、飞行起源、羽毛起源、被子植物的起源等提供关键性证据,是窥视大自然奥秘的一扇天窗。这里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普价值,更有着无与伦比的科研价值。同时对生物演化的一些传统观点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2006年6月,世界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中华古果、最早的不会飞的鸟原始祖鸟、最早的新角龙类恐龙辽宁角龙、保存最完整的长羽毛的恐龙化石一一千禧中国鸟龙化石,一同进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创下了吉尼斯中的“吉尼斯”。这些发现与研究震惊全世界,在世界刮起一阵阵中国风,把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目光从德国的索伦霍芬引向中国的辽西朝阳,辽西朝阳一跃成为国际古生物研究的前沿阵地。[天造热河生物群]大自然的造化为什么这样钟情于朝阳呢?它为什么把这么多的远古生命降临在这里呢?令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陷入困境的“生命大爆发”,表现为一些物种的突然出现。古生物演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理论叫“间断平衡论”,就是认为很多生物种类的出现具有突发性,经过一个稳定的平衡演化和发展阶段后,一部分生物会灾难性突然绝灭,但有另一部分生物会延续下来继续演化发展,所以紧跟“生命大灭绝”的是“生命大爆发”。朝阳一带的白垩纪早中期“生命大爆发”,表现为4次大的生物演化辐射和绝灭。现在北票市上园镇的尖山沟、张家沟、四合屯、炒米甸子等化石产地,生动地记录了1.5亿年前辽西朝阳一带生物的繁盛和死亡时的景象。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被称为义县组下部。凌源市大王杖子化石产地记录了1.22亿年时的景象,属于义县组中部。1.21亿年接着又一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层属于义县组上部。2亿年前时辽西朝阳以及周边地区,形成了更广阔的湖泊和盆地地貌。这一时期沉积形成的地层,地质学上称为九佛堂组。朝阳县的胜利和波罗赤、朝阳城郊的上河首等化石产地,都是这一时期形成的。辽西朝阳白垩纪“生命大爆发”,形成了中生代东北亚地区的一个独特的生物群,称热河生物群,它的起源中心就是朝阳地区。[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这一珍稀的资源,向世界展示大自然的奥秘。朝阳市于2002年建立了总面积为10128平方公里的古生物化石市级保护区,并于2004年经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建立以上河首为中心园区、以北票四合屯、凌源大王杖子、凤凰山地址地貌为分景区,形成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核心区207平方公里的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辽宁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中心园区,是在上河首化石产地建设的遗址性主题公园,2007年9月29日揭牌开园,一期规划设计面积420亩,建有12300平方米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地质长廊、木化石林、鱼类乐园、白垩纪乐园、民俗村等景区。是世界上化石埋藏量最大、化石种类最多、是一处集旅游观光、科研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家级地质遗址性主题公园。以其埋藏浅、品种丰富、科研价值高而闻名,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汇集了一千多件近年来出土的各类珍稀化石,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已成为朝阳必游之地。不但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地,同时它提高了公众对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地质公园二期工程在2009年5月26日正式启动,历时三年零四个月2012年09月26日竣工。征地480亩,累计投资1.27亿元。先后建设完成了223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占地2万平方米的木化石林二期、博物馆三楼展厅、木化石展厅、4D动感影院,占地1.2万平方米的地质长廊、450米长的景观水系工程等。另外,还投资800余万新建了园区主次道路、围栏、绿化带等基础设施。二期建设创造了多项世界和中国之最。1200棵木化石组成的木化石林是世界最大的木化石林,也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品相最好的木化石林。二期标志性建筑“潜龙”造型的地质长廊是我国最大的室内古生物化石挖掘现场、国内最大的一处地质剖面,也是世界唯一的中生代化石剖面。原位保存化石标本的地质长廊,开创了国内地质公园游览方式的先河,也是世界独有的艺术建筑。古生物化石博物馆迎面立有两层楼高的“热河生物群”复原生物木雕壁画。宇宙与地球厅详细介绍了宇宙的形成、演化过程;西侧700平方米的恐龙厅展出各类恐龙立体骨架,其中有该市境内发掘的8米长、4米多高的最大个体恐龙化石标本。二楼为古生物化石展厅,集中展示朝阳地区出土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各种昆虫、鸟类和植物化石井然有序地陈列在四周,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亿年前的远古世界,各种生物好像都睡着了,我们静静地赶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观众可以通过展板、实物标本、多媒体设施和互动展项,全面了解化石的成因及其他化石方面的知识。地层剖面展示厅原样保存了上河首化石产地的挖掘现场,并以图片和实物标本再现了当年的发掘情形。各种颜色的土层记载着地球沧海桑田的演变历程,向人们讲述着原生态的地球密码。一处处鱼类、鸟类及植物化石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面积不足半个篮球场大的展厅里,轻轻松松就可以看到几十种化石。讲解员请我们看化石地层和地面的距离,最浅处还不足一米。天啊,化石竟然就在我们脚下如此近的距离,却让它们足足沉睡了亿万年。室外木化石林占地5万平方米,一期占地1万平方米,200棵木化石巍然耸立,虽然不见枝叶,但化石让一亿前的树木变为永恒。穿过亿万年时空隧道,与21世纪的人们默默私语。由于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很多高科技手段,观众们置身于地质公园,还可以体验到惊险刺激的地震、火山爆发等大自然奇观。狂风呼啸,电闪雷鸣,岩浆迸发,大地在颤抖,伴着鸟兽的嘶鸣,让人倍感生命的渺小,对大自然肃然起敬。为了增强娱乐性和参与性,馆内还设立了“与恐龙对话”、“与恐龙赛跑”等多个互动体验区。在化石博物馆里,最让人难忘的除了中华龙鸟,辽宁古果,还有两条鹦鹉嘴龙。它们在火山的熔岩即将吞噬它们的前一秒钟,依然温暖地爱在一起,一爱成永恒,于是,这件化石有了一个美丽而悲伤的名字《爱的永恒》。爱情用化石的方式,定格了亿万年,这不能不令观者动容。[化石的保护]化石是历史留给人类的珍贵的地质遗产,这种遗产不仅属于辽宁,也属于整个世界;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要利用,还要传承给子孙后代。――摘自朝阳市化石保护工作会议文件然而由于人们对化石的资源属性认识不一,加之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导致走私、盗挖、买卖化石的非法行为屡禁不止。辽宁在化石保护方面先行了一步,并始终走在全国的前面。1997年,“辽宁朝阳北票鸟化石群自然保护区”成立;次年,全国第一个省级化石资源保护管理部门成立;2001年,全国第一部保护古生物化石的地方性法规在辽宁诞生,并于2005年进行了重新修订,颁布了新的《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如果说2001年颁布的条例强调的重点是对化石的保护和开发并重,那么新条例的侧重点就是保护。在这一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新条例对古生物化石的采掘主体,采掘程序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加重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过去经批准可拍卖或销售的一、二、三级化石,按照新条例规定一律不许收购和销售。个人或单位销售非重点保护化石,也要经省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加贴统一标识,在指定场所销售。违反条例规定,擅自采掘化石,或未按专家评审的采掘方案进行采掘,没收所采掘的化石和其他违法所得,可并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并处以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法律的不断完善使辽宁的化石保护工作如虎添翼。面积1.97万平方公里的朝阳市已经决定将超过半数的面积辟为保护区。按照化石资源分布设立7个工作站,并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进行分级保护。朝阳人热切地盼望着世界各地的朋友走进朝阳,穿越亿万年的时空隧道,去闻听远古时代的鸟语花香。(二)三燕文化一一朝阳一一东北最古老的历史名城三燕是指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三燕王朝疆域面积最大时东起辽东、西至黄河、北近大漠、南临淮北,曾占有12个州,157个郡,1579个县,人口近千万,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强国。三燕时期创下了八项之“最”:东北最早的全国性都城、东北最早的皇宫、东北最早的佛寺、东北最早的学府、东北最早的桑蚕业、东北最早的皇家园林、东北最早的科举、最早在北京建都城。三燕王朝均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因此龙城又被称为“三燕古都”。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化被称为“三燕文化”。三燕凭借龙城这一有利地势,南征北战,扩拓疆土,经营修建,终于使龙城成为雄峙东北、威震中原的历史名城。龙城作为十六国时期三燕的都城,在中国都城规划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龙城从公元三到八世纪的500多年间,一直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所在。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东北地区的前沿重镇,还是连接华北农耕文化与东北渔猎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区的“三岔口”,既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在东北的交汇点,又是通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中转站,因此被称为东北地区的“敦煌”。三燕王朝的历史三燕王朝是我国一支少数民族慕容鲜卑以辽西为根据地建立起的集权国家。鲜卑人一部发源于大兴安岭,为拓跋鲜卑,又称北部鲜卑,另一部分发源于位于今内蒙的鲜卑山,为东部鲜卑,包括慕容鲜卑,段鲜卑和宇文鲜卑。慕容鲜卑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鲜卑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传到曹魏时代,慕容鲜卑的酋长莫护跋,在魏国随司马懿攻打辽东公孙渊,立下战功,学汉人戴上步摇冠,迈着方步走路,被称为“步摇”,后转音为“慕容”,慕容鲜卑以此得姓。慕容家族,深受汉文化影响,又保留了北方民族的骁勇,那真是英雄辈出。慕容鲜卑的著名政治家慕容Wtwei]于公元238年率部占领辽西,居于徒河之青山,公元294年定都大棘城。(今辽宁省北票市章吉营子乡)。辽西地区自战国以来汉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地带,大、小凌河流域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宜农亦宜牧,这对慕容鲜卑以辽西为根据地,建立政权、逐鹿中原都具有重要意义。慕容鲜卑入居辽西之后,不断吸收汉文化因素,逐渐改游牧经济为定居的农业经济,中原的先进思想文化、农业生产技术及货币、日用杂物、生产工具、兵器也大量输入辽西,为其所用,从而加速了慕容鲜卑的汉化过程。那些在中原无法生存的大批流民和汉族知识分子,为逃避战乱,纷纷涌入辽西,受到慕容廆的尊重,成为座上嘉宾,为慕容廆出谋划策,建立典章制度,设立郡县,创办学校,为前燕国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前燕公元333年,慕容廆去世。其第三子慕容觥[hudng]以平北将军、行平州刺史统帅慕容鲜卑,接掌大权,是为第二代领导人。慕容觥也是位豪杰,但慕容家族的问题就出在豪杰太多,谁都不服谁。慕容觥的庶长兄慕容翰,是位勇将。慕容觥对这位虎将大哥最为嫉妒。所以他一上台,慕容翰就知道不好,立即逃往段鲜卑。慕容觥的两位同胞兄弟慕容仁慕容昭,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都想干掉慕容觥,自己当老大,结果还是慕容觥棋高一招,将二弟杀死。慕容觥再攻段鲜卑,段部大败,慕容翰再逃往宇文部。慕容觥劝他回来,后终于找借口命他自杀,一代豪杰终于死在自己兄弟手里。公元337年,慕容原之子慕容觥自立为王,国号燕,都棘[加]城,史称“前燕"。同年,东晋朝廷封慕容觥为燕王,承认了他在东北的统治地位。公元341年,慕容觥派阳裕、唐柱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筑龙城。公元342年,慕容觥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东晋成帝遣使正式承认慕容觥为燕王。公元345年4月,慕容觥命新宫为和龙宫,建龙翔佛寺于山上。前燕以龙城为都后,经过几年的鏖战,慕容觥东征高句丽、收纳鲜卑段部、降服扶余国、南下攻后赵,不断壮大前燕的政权的势力范围,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尔后,进军中原,成为北中国的统治者。慕容觥汉化较深,崇尚儒学、喜好文籍,设东庠(学校),以大臣子弟为官学生。公元348年,五十二岁的慕容觥病死,死后,追谥为文明皇帝。他的儿子慕容偶[jdn]继位。慕容偶“博览群书,有文武干略。”慕容偶继位后举兵进攻中原,乘冉闵灭后赵、河北大乱的机会,率军南伐,攻占蓟Ji]城(今北京市西南),并于公元350年在蓟城建立新都。公元352年,慕容偶蓟城称帝,国号大燕,署置百官。慕容偶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的皇帝。公元357年慕容偶又把都城由蓟城迁到邺[能]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把龙城作为陪都,不时往来于龙城与邺城之间。前燕政权成为南与东晋隔江对峙,西与前秦为邻,以东北为后方,雄据华北的强大政权。龙城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东北和东北亚的中心城市。公元360年慕容俑病逝,年四十二岁,其子慕容®[w§i]继位,年十一岁,慕容偶临死前将他托付给他的弟弟慕容恪。慕容恪为太宰,哥慕容霸为河南大都督,荆州刺史,这哥俩皆前燕名将,龙兄虎弟,于364年发兵南侵,一举攻占洛阳。慕容霸封为吴王。367年,慕容恪去世,临死前对少主说:“吴王才能胜我十倍,推举他做大司马,号令全国军队,我国必能统一天下。”不过,慕容家的好汉实在是太多了,层出不穷。少主慕容瞳的兄弟,白袍小将慕容冲,既是小帅哥,又是一员杀手小将,慕容瞳让白袍小将慕容冲做了大司马,一帮鲜卑贵族憋着要害慕容霸,慕容霸在老家站脚不住,只好带着儿子慕容保(军按:一般写做“宝”)慕容令,投奔前秦去者。北方另一大国前秦苻[fd]坚大帝上台,得王猛相助,国势蒸蒸曰上。370年,苻坚派王猛率大兵伐燕,燕军三十万迎敌。但没了慕容霸,燕军不是王猛的对手,潞川之战,王猛指挥秦军杀燕军五万,俘虏十余万。秦兵包围燕都邺城,城破,慕容瞳率文武百官出城降秦,邺城失守后,慕容瞳的堂兄弟慕容桓率五千人退保龙城。前燕灭亡。公元370—385年,灭掉前燕的前秦占据龙城。后燕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利,那些投降前秦的慕容鲜卑贵族都趁机纷纷起兵复国。公元384年,慕容垂起兵复国,登皇帝位,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史称后燕。于公元385年遣带方王慕容佐出镇龙城,并在10年间开南至琅邪,东临渤海,西界河北,北暨燕代的广袤疆土。公元396年慕容垂逝,其子慕容宝继位。公元397年,后燕慕容宝在中原被拓跋魏打的大败,无法立足,将都城迁回龙城,使后燕得以暂存。后燕经慕容垂、慕容宝、慕容盛,发展到慕容熙当皇帝时,大兴土木,使龙城的城市建设达到了顶峰。修建了龙腾苑、弘光门等著名建筑。慕容熙当后燕皇帝时,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公元407年,守卫龙城的将领冯跋[bd]和高云乘慕容熙出葬苻皇后之机,杀掉荒淫的慕容熙,后燕亡。北燕公元407年慕容熙被杀后,冯跋等拥立慕容云(被赐姓慕容的高句丽人高云)登皇帝位,公元409年,慕容云在位3年后被贴身侍卫离班、桃仁所杀,汉人冯跋被拥立为帝。国号仍为燕,建元太平,仍以龙城为都城,史称北燕。冯跋继位后,吸取了后燕亡国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使北燕国力得到恢复,政权亦较稳定。在位时“励意农桑,勤心政事”,“省徭薄赋”,维持偏安局面达二十余年。北燕疆土东至渤海,北达蒙古高原,南抵长城脚下,疆域数千里,此时的龙城经过多年的修建,城池扩到方圆十几里。公元430年冯跋病逝,其弟冯弘杀太子冯翼自立为王。公元436年,北魏攻破龙城,冯弘率众东迁投奔高句丽长寿王,高句丽乘机将龙城府库虏掠一空,北燕统治结束。冯弘撤离龙城投奔辽东高句丽时,放火焚毁了龙城宫殿,冯弘到辽东后,被安置在平郭,两年后为高句丽所杀。从公元342年慕容就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中间去掉前秦占据15年,三燕王朝以龙城为都城或陪都,前后共计约80年。三燕以后的慕容鲜卑自北燕灭国前后,拓跋魏将燕国治下的鲜卑慕容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大量地、同时分散地迁往今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或逃往远方,或淹没、融化在中原各族人民中间。昔日繁华兴盛的龙城,顿时荒废了。以龙城为中心的辽西广大地区,渐渐荒寞无闻。繁荣一时的慕容鲜卑创造的三燕文化,也随着燕国的灭亡、慕容氏的逃亡和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了。三燕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三燕王朝的历史发展过程,既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也是汉民族与鲜卑民族之间的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民族大交汇、大融合的背景下,产生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燕文化”。“三燕文化”承三国开始的东北文化余绪,以逐步汉化、农牧结合、儒释道并举,引进桑蚕、开拓丝路的内容为主,创造了既有地方特色,又和中原紧密相连文化体系,涌现出了许多代表人物,也展现了慕容鲜卑和冯氏家族的独特风采。说其承三国余绪,是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和司马懿[时]消灭了辽东公孙家族势力后,又逢天下大乱,许多汉人进入辽西,被崛起的鲜卑族吸纳,在此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反映在文化上,也出现了有自己特色但又和中原文化有联系的特征。也出现了许多代表人物。如身兼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慕容廆、慕容觥、慕容垂,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明太后冯氏,也是在三燕文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社会上知名度很高的慕容冲则是三燕文化的典型代表,曾经受到很多当代青年(主要指80后)吹捧的冉闵[min],正是败于后燕,被擒后葬于龙山。而且“三燕”的势力对中原许多重大事件发生了几乎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如力挫南朝的北伐,淝水之战,北京建都等等。而在和中原的交往和作战中,“三燕”还形成了自己独居的文明特色,其典型的内容和产生的影响如下:马具。马镫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之为“中国的靴子”。虽然,记载和壁画中的马镫出现于西汉晚期,而实物则是慕容鲜卑的贡献。1965年,考古人员在北燕贵族冯素弗的墓中,发掘出了一对木芯长直柄包铜片的马镫。这对马镫长24.5厘米,宽16.8厘米,它应该是世界上现存时代最早的正真意义上的马镫实物之一。慕容氏在马镫和马鞍的基础上,配上马肚带和保护马腹的“障泥”,发明了科学完备的马具系统。慕容马具系统当时风靡东北亚,曾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步摇。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树枝状,枝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的珠玉花饰会不停地摇颤,因而称为“步摇”。鲜卑族首领莫护跋最先将此饰物引入到鲜卑族的生活中,慕容氏受到中原地区和西域文化的影响,其步摇又有新的发展。从三燕墓葬出土的步摇看,分为顶花状、花树状和花蔓状之分。全都具有“步行则摇”的特点。音乐。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以《阿干之歌》最为典型,此歌系单于慕容廆所作,表达思念兄弟之情。慕容氏入主中原后将《阿干之歌》等乐曲纳入传统宫廷音乐中,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慕容鲜卑民族风格的“鼓吹大曲”,初步实现了慕容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的结合。丧葬。两汉以前,中原人所使用的棺材是前后等宽、左右等长、上下等高的矩形箱式。慕容鲜卑所用的棺材,是梯形,即前高且宽,后窄且低(寓意前路越走越宽)。据考古学家考证,前大后小的梯形棺材最早始于鲜卑,至东晋十六国的三燕时期在都城龙城成为定制,并开始在中原流传,至唐代在全国普及。三燕文物精粹。前燕的有:半圆形金牌饰、金步摇饰、金锁形饰。鎏金铜箭簸饰、鎏金铜镂空鞍饰、嵌玉金饰、鎏金铜人面饰。铁马胄、铁胄。铜釜、铜三铃环。釉陶三系小罐。北燕的有:铜^、范阳公章金印、金步摇饰。鎏金提梁铜壶、冯素弗墓出土玻璃器。石砚、提梁铜罐、铜虎子、铜熏炉。三燕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三燕”时期的遗迹集中分布在今朝阳地区中北部、方圆约650平方公里的大凌河流域内,形成一个由宫城址、皇苑址、墓地、墓葬组成的、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区域。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专家一直致力于对三燕遗迹的考古发掘。1965年发现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从墓葬中出土的马具、金叶步摇、玻璃器等文物为中外文化交流和鲜卑文化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新的条件。1993年以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票喇嘛洞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共清理三燕时期的墓葬四百二十座,获得一大批珍贵文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将三燕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2003年7月一2004年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朝阳北大街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古城中部偏西北,发现了上自前燕,下到辽代一直沿用的三燕宫城城门建筑基址,此发现被评为2004—2005年度我国十大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目前朝阳市建成了慕容街,因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家族的故乡。金庸先生为其题写了“慕容街”街名和题词:“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此外,在古龙城宫门遗址的基础上复原龙城宫城南门景观建筑;在龙城遗址广场修建慕容祖祠或慕容雕塑;修建“三燕文化博物馆”;打造集娱乐、餐饮、洗浴、疗养度假和影视拍摄于一体的“三燕胜境”不夜城等举措都必将对继承和弘扬三燕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红山文化一一朝阳一一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红山文化是距今约5000至6000年前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称赤峰第一期文化,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因首次发现于热河省(今属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1954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70年代末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辽宁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人一个新的阶段。红山文化年代经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000〜前4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红山文化之代表为牛河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丘陵地带,居大凌河、老哈河之间,是蔓延于努鲁儿虎山谷的三道黄土山梁。其位置东经119°31',北纬41°21'。海拔600—650米。京沈公路、锦(州)承(德)铁路从遗址中部通过。属于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部族时期的遗迹,距今约5500年。遗址方圆达50平方公里,是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83年开始发掘至今,在此先后发现红山文化遗址二十多处,现已在五处地点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彩陶、玉器和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从积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代表的玉器看,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社会生产力已发展的较高程度,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相应的文明标准,社会生活已具中国文明传统“礼”的雏形和规范。研究表明这是五千年前存在过的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红山文化坛、庙、冢,代表了已知的中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这一重大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从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03年第十六地点发掘成果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整个遗址被评为二十世纪全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世界百项考古发现榜上有名。女神庙女神庙在牛河梁主梁顶部,是整个遗址群的中心位置。在主梁顶有一“平台”,东西长159米,南北宽75米,台址周边多以石料砌墙。台面高出女神庙的地面约2米。这是一处大型的红山先民活动的“广场”。女神庙位于平台南侧18米处的平缓坡地上平面是“中”字形的半地穴式建筑。主体由主室、东西侧室,北室和南三室连为一体,另有南单室。总范围南北长25米,东西宽2—9米,面积75平方米。全部为土石结构,地上墙壁有木柱支撑,呈拱形起筑。现保存的地下部分,深为O.8—1米,四壁内竖立5—10厘米的圆木作管架,结扎秸杆,抹有4厘米厚的草拌泥,外抹2—3层细泥加固墙体。加固后的墙体上还涂有赭红间黄白色的三角形或勾云形或条带形几何图案进行装饰。有的地方还用直径约2厘米的圆窝点纹进行装饰。庙内堆满建筑物构件、陶祭器、泥塑人体和动物雕塑的残件。现被圈起,并用8道房梁搭了个篷。篷内只是一块长方形空地,凹凸起伏,坚硬的黄土地残留着发掘的痕迹。远近松涛在篷外阵阵呼哨,使之显得空旷而又苍凉。由于科技上的不足,当年只对女神庙进行了局部试掘,之后掩上黄土,一直保护至今。至于何时才能具有足够的技术支持,没有人说得清。试掘之时,女神庙出土了红陶彩绘的壁画和祭器残块,以及泥塑的熊爪、鹰爪和鸟翅。最令世人震惊的是女神像残件,分属6个个体。其中相当于真人2倍的面部、手臂、腿部位于西侧室,经拼接为盘腿正坐式。相当于真人3倍的鼻、耳位于主室中心。庙内重大的发现是出土了一尊较完整的女神头像,出土于主室西侧。头像高22.5厘米,宽23.5厘米,塑泥为黄土质,掺草禾,内胎泥质较粗。捏塑的各个部位则用细泥,外表打磨光滑。颜面呈鲜红色,唇部涂朱。头像为方圆形扁脸,颧骨突起,眼斜立,眉弓不显,鼻梁低而短,圆鼻头,鼻低平,无鼻沟,上唇长而薄。这些都具有蒙古人种特点。头像额部隆起,额面陡直,耳较小而纤细,面部表面圆润,面颊丰满,下额尖而圆。这些又都具有女性特征。此头像除写实外,更有相当丰富动感,嘴角上翘欲语,流露出神秘感。尤其是眼眶里深深嵌入圆形玉体为睛,使炯炯有光的眼神一下子进发出来。传神之情自然流露,更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整个头像的塑造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夸张,把传神、表情、动态融为一体,以追求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情感。从而塑造了一个极富生命力并予以高度神化的女性塑像。这应为祖先偶像,并且是围绕主神的群神崇拜。另在主室中心的南单室,出土了熊龙的头和爪。北室出土了猛禽鹰爪、鸟翅等动物神塑件。出土的陶器有四种,一是大型彩陶镂孔器,泥质红陶,质地纯正而坚硬。壁后达2厘米,红地黑彩,图案为宽条带组成的几何形状,有长方形镂孔,规格特大,真径达1米以上,堪称彩陶王。二为敛口盆。短圆唇,鼓肩,饰压印条纹和之字纹,体形亦特大。还有小型圆形盖式器和薰炉器盖等。从女神庙的规模看,此时的红山先民已从图腾崇拜进入到祖先崇拜的高级阶段。红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学者推测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征,同时也是母系社会的具体表现。如果说,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艺术高峰,那么牛河梁女神庙的群像,则是我国文化黎明时期的艺术高峰,它把我国雕塑艺术史提早了三千多年。牛河梁女神庙是考古界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神殿。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己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这就不单单是艺术造型了,女神头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当年女神头像重见阳光的辉煌一瞬,曾被辽宁省博物馆的摄像师抢入镜头,照片以“五千年后的历史性会面”为题,刊登于国内外大小报刊。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与传说中的“女蜗氏”有关?古籍记载中,女蜗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挎黄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载有惊人的相似。有专家据此推测,辽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庙可能就是当时的原始古国对女蜗的一种回忆、崇拜,而古代传说中最高统治者的祭祀方式一一“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举行积石冢环女神庙而建于各山头的,是诸多积石冢和祭坛。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墓葬形制。牛河梁遗址有编号的冢共有13处,所谓积石冢,即以石板搭建的坟墓,其墓室、墓盖、墓底、墓界均为石板。祭坛则是积石冢的附属设施。积石冢是红山文化的特征之一,大都分布在较为平坦的山岗上。有单冢、双冢和多冢。冢内又有大、中、小型墓。都砌筑石棺。冢以石墙为界,多道石墙由外向内高起,形成台阶,上封土积石。所用石料为就近开采的硅质石灰岩。冢界内侧有彩陶筒形器排列,墓中只陪葬玉器。最具代表性的积石冢是第二地点和第十六地点。与国内华北、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土坑为主的墓葬形制完全不同。纵观牛河梁发掘的所有遗址,每一处积石冢群均是小墓围绕中心大墓,四周又砌筑石墙以为框界。大墓上面积石封土,形成高耸的山头。大墓皆为男性,其随葬品亦明显多于周边小墓。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古人,无疑已经学会了区别,以及区别对待,从而形成阶级的雏形,文明的原胎。红山文化的墓葬另有一独特之处,即只随葬玉器。这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普遍随葬有陶器,亦迥然不同。其墓葬玉器除常见的玉镯、玉箍、玉璧等之外,比较打眼的有玉龟、玉凤、玉人。而其最为夺目的亮点,则是玉猪龙。牛河梁第4号墓为成年男性,随葬品不多,只三件,但除了一只枕于头下的玉箍形器,另两件均为珍贵的玉猪龙。两只玉龙安卧于人体胸腔,一大一小,大的10厘米多一点,小的充其量6、7厘米;一绿一白,绿的莹澈闪亮,白的泛着微黄;头朝下,背靠背而眠。通体胖嘟嘟,头部肥大,支楞着饱满的双耳,嘴和鼻梁上有活灵活现的皱纹,两只圆圆的大眼睛微微突起,好像在目不转睛地望着人。其神其态,酷似女神庙对面的猪首山。龙是炎黄子孙的原始情节,其究竟起于何时成于何物,现已难溯其源。历来最流行的说法是闻一多先生的观点。闻先生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再结合兽类的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形成——内里没有猪的影儿。事实上从发现第一块玉雕龙时起,其命名就已被考古界吵得沸沸扬扬。有人认为其形像鹿,有人认为像熊、像金龟子的幼虫蛴螬,甚至像胎儿、像道家的阴阳鱼儿,不一而足。直到2003年10月21日,在距今8000余年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发掘出一个由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静静地躺在一个灰坑里,活脱脱一只巨龙,其龙头部,安放着一只野猪头骨。一一“玉猪龙”由此叫响全世界,并认为其不仅仅是一种饰品,而更应是一种图腾物。玉猪龙大体可分两类,一类体形细瘦,长鬃飘飞,形似英文字母“C”,称“C形龙”,红山文化另一处遗址一一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大型玉龙即属此类;另一类环体肥厚,形象似猪,称“玉猪龙”。牛河梁出土的玉雕龙均属此列。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赤峰市也因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鬃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城乡公路改建工程初步设计(范文参考)
- 2025年医学高级职称-普通外科学(医学高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单选一百题)
- 2025年医学高级职称-口腔外科(医学高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单选一百题)
- 2025年医学高级职称-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技术(医学高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单选100题)
- 2025年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各省)-重庆住院医师血液内科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单项选择题100题)
- 2025年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各省)-甘肃住院医师血液内科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100题)
- 2025年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各省)-江苏住院医师康复医学科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卷100题)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光学可变油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义工管理工具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药提取物产业市场深度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JJG 597-2025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
- 2025年广州市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5-2026年中国台球产业消费趋势报告
- 2025年第十届“学宪法、讲宪法”网络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高一新生入学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格拉辛纸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参考模板】
- hs编码对照表.xls
- 最新四川水利工程质量备案表格填写范例
- 临海市括苍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工程更改控制程序DFCPQEOMS-0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