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高考八大高频考点例析考点四考点五考点六考点七考点八第1页,共119页。第2页,共119页。题型特点根据v-t图像,分析质点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质点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及对应的受力情况等第3页,共119页。第4页,共119页。解
题
方
略(4)可以确定加速度的方向:若规定初速度的方向
为正方向,由v-t图像可知,如果斜率为正,
则加速度的方向为正,表示它与初速度的方向
相同;如果斜率为负,则加速度的方向为负,
表示它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5)确定运动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或运动物体达到
某速度所需要的时间第5页,共119页。[例证1]
(2011·福建高考)如图1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v1运行。初速度大小为v2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像(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已知v2>v1,则(
)图1第6页,共119页。A.t2时刻,小物块离A处的距离达到最大B.t2时刻,小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的距离达到最大C.0~t2时间内,小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先向右后向左D.0~t3时间内,小物块始终受到大小不变的摩擦力作用第7页,共119页。[解析]由图像知物块先向左减速,后反向加速到v1再做匀速直线运动,t1时刻离A距离最大,A错误;t2时刻二者相对静止,故t2时刻物块相对传送带滑动距离最大,B正确;0~t2时间内摩擦力方向一直向右,C错误;在0~t2时间内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在t2~t3时间内物块做匀速运动,此过程摩擦力为零,D错误。
[答案]
B第8页,共119页。[点评]在分析该类问题时,将图像所描述的物体的运动规律与相应的运动学公式、受力情况等结合起来应用,并注意确定各物理量的大小和方向。第9页,共119页。[针对训练]图21.(2010·广东高考)如图2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
)A.0~1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B.0~2s内的位移大小是3mC.0~1s内的加速度大于2~4s内的加速度
D.0~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第10页,共119页。答案:BC第11页,共119页。2.(2010·天津高考)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图3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s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
)图3第12页,共119页。A.0.25m/s向右 B.0.25m/s向左C.1m/s向右
D.1m/s向左第13页,共119页。答案:B第14页,共119页。图43.(2010·全国卷Ⅰ)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s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4所示。
(1)画出汽车在0~60s内的v-t图线;
(2)求在这6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第15页,共119页。解析:(1)设t=10、40、60s时刻的速度分别为v1、v2、v3。由图知0~10s内汽车以加速度2m/s2匀加速行驶,由运动学公式得v1=2×10m/s=20m/s①由图知10~40s内汽车匀速行驶,因此v2=20m/s②第16页,共119页。由图知40~60s内汽车以加速度1m/s2匀减速行驶,由运动学公式得v3=(20-1×20)m/s=0m/s③根据①②③式,可画出汽车在0~60s内的v-t图线,如图所示。第17页,共119页。答案:(1)见解析(2)900m第18页,共119页。题型特点题目设计一般比较新颖,常常与运动项目、天体运动、汽车运动等实际问题相联系,重在考查运动学规律第19页,共119页。解
题
方
略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题时应注意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抓住一段运动过程,选好正方向,寻找位移s、初速度v0,末速度vt、加速度a及时间t中的已知量、相关量与待求量,选用合适规律列式,要注意运动的可逆性、对称性的灵活应用第20页,共119页。[例证2]
(2011·新课标全国卷)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第21页,共119页。第22页,共119页。第23页,共119页。第24页,共119页。[点评]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每辆车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情况及联系,以及两辆车加速度的大小关系,这样才能在最后的各自总路程的表达式中用相同物理量表达出来,最终求得确切的比值关系。第25页,共119页。[针对训练]4.(2011·天津高考)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为s=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A.第1s内的位移是5m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任意相邻的1s内位移差都是1mD.任意1s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第26页,共119页。答案:D第27页,共119页。第28页,共119页。答案:A第29页,共119页。6.(2009·海南高考)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t图像如图5所示,图中△OPQ和△OQT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s2>s1)。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s0处,则(
)A.若s0=s1+s2,两车不会相遇B.若s0<s1,两车相遇2次C.若s0=s1,两车相遇1次D.若s0=s2,两车相遇1次图5第30页,共119页。解析:由图可知s2为甲在T时间内的位移,s1+s2为乙在T时间内的位移,又初始时甲在乙车前方s0处,乙要追上甲的条件是位移差要大于零,当s0=s1+s2时,Δs=s乙-s甲=s1+s2-(s2+s0)=-s2,故乙车不能追上甲车,两车不能相遇,A正确;若s0<s1,则Δs=s乙-s甲=s1+s2-(s2+s0)>0,乙车能追上甲车,但经过时间T后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所以此后甲车又能追上乙车,有两次相遇,所第31页,共119页。以B正确;当s0=s1时,Δs=s乙-s甲=s1+s2-(s2+s0)=0,即经过时间T时刚好追上,所以只有一次相遇,C正确;当s0=s2时,因为s2>s1,为上述第一种情况,故D错误。答案:ABC第32页,共119页。7.(2010·新课标全国卷)短跑名将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100m和200m短跑项目的新世界纪录,他的成绩分别是9.69s和19.30s。假定他在100m比赛时从发令到起跑的反应时间是0.15s,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率后做匀速运动。200m比赛时,反应时间及起跑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和加速时间与100m比赛时相同,但由于弯道和体力等因素的影响,以后的平均速率只有跑100m时最大速率的96%。求:(1)加速所用时间和达到的最大速率;(2)起跑后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第33页,共119页。答案:(1)1.29s
11.24m/s
(2)8.71m/s2第34页,共119页。题型特点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方向,以及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弹簧弹力的计算,问题还经常与物体的平衡相结合解题
方略解决本部分问题,首先要明确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特点,掌握弹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弹簧弹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同时,也要注意应用物体的平衡条件帮助分析问题第35页,共119页。[例证3]
(2011·山东高考)如图6所示,将两相同的木块a、b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两侧用细绳系于墙壁。开始时a、b均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两细绳均有拉力,a所受摩擦力fa≠0,b所受摩擦力fb=0。现将右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 (
)A.fa大小不变
B.fa方向改变
C.fb仍然为零
D.fb方向向右图6第36页,共119页。[解析]剪断右侧绳的瞬间,右端细绳上拉力突变为零,而弹簧对两木块的拉力没有发生突变,与原来一样,所以b对地面有向左的运动趋势,受到静摩擦力fb方向向右,C错误D正确;剪断右侧绳的瞬间,木块a受到的各力都没有发生变化,A正确B错误。
[答案]
AD第37页,共119页。[点评]本题考查了受力分析、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定,弹簧弹力不能突变的特点及弹力的大小问题,由胡克定律F=kx知,当x不变时,弹簧弹力大小不变。第38页,共119页。[针对训练]8.(2011·广东高考)如图7所示的水平面上,橡皮绳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两根弹簧,连接点P在F1、F2和F3三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1>F2>F3B.F3>F1>F2C.F2>F3>F1D.F3>F2>F1图7第39页,共119页。解析:P点在三力F1、F2、F3作用下保持静止,则其合外力为零,F1、
F2的合力F12与F3等大反向。对三角形PF1F12,由大角对大力可知,F12>F1>F2,从而可知F3>F1>F2,故选B。答案:B第40页,共119页。9.(2011·安徽高考)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如图8所示。则物块(
)A.仍处于静止状态
B.沿斜面加速下滑C.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D.受到的合外力增大图8第41页,共119页。解析:物块恰好静止在斜面上,沿斜面方向有:mgsinθ=μmgcosθ,得μ=tanθ,摩擦力f=mgsinθ,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后,沿斜面向下的力(mg+F)sinθ与沿斜面向上的力μ(mg+F)cosθ仍然相等,所以物块仍处于静止状态,合外力不变,仍为零,故A正确,B、C、D错误。答案:A第42页,共119页。10.如图9所示,在水平面上放置一长方体木箱A,箱内的水平底板上有一与木箱等质量的物块B位于木箱中央,弹簧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物块B及木箱右内壁相连接,弹簧呈自然且水平状态,A、B原来均静止。设物块B与箱底板间及木箱A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现给木箱A一水平向右的瞬时速度。设箱子获得该速度后瞬间,A、B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则(
)图9第43页,共119页。A.a1=a2=μg B.a1=2μg,a2=0C.a1=2μg,a2=μg D.a1=3μg,a2=μg答案:D第44页,共119页。图10第45页,共119页。答案:B第46页,共119页。8.(2011·广东高考)如图7所示的水平(2)使小滑块不从木板上掉下来,木板初速度的最大值。体木箱A,箱内的水平底板上有一解析:把两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由两个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水平方向f=Fcosθ,选项C正确,D错误;答案:(1)见解析(2)900m第57页,共119页。第118页,共119页。8.(2011·广东高考)如图7所示的水平第16页,共119页。夹角为α,重力加速度为g。D.若s0=s2,两车相遇1次第79页,共119页。[点评]本题考查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应用。题型特点高考对本部分知识点的考查主要是物体(或质点)受三力或多力平衡,经常涉及细绳、轻杆、弹簧等装置,题目情景一般比较新颖,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第47页,共119页。解题
方略分析平衡类问题时关键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利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进行列方程求解。物体(质点)受三力平衡时,通常应用合成法或分解法求解,受三个以上的力平衡时,通常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当系统有多个物体时,要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灵活应用,当研究整体的受力情况时一般先整体考虑,当求解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应选用隔离法第48页,共119页。[例证4]
(2011·江苏高考)如图11所示,石拱桥的正中央有一质量为m的对称楔形石块,侧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重力加速度为g。若接触面间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则石块侧面所受弹力的大小为 (
)图11第49页,共119页。第50页,共119页。[答案]
A第51页,共119页。[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平衡。研究对象石块两侧面受到的弹力是对称的,因此,作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后要注意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充分利用对角线垂直平分的特点进行求解。第52页,共119页。[针对训练]图12第53页,共119页。答案:C第54页,共119页。13.(2010·山东高考)如图13所示,质量分别为m1、m2的两个物体通过轻弹簧连接,在力F的作用下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m1在地面,m2在空中),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则m1所受支持力N和摩擦力f正确的是 (
)图13第55页,共119页。A.N=m1g+m2g-FsinθB.N=m1g+m2g-FcosθC.f=FcosθD.f=Fsinθ第56页,共119页。解析:把两个物体看做一个整体,由两个物体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可知水平方向f=Fcosθ,选项C正确,D错误;设轻弹簧中弹力为F1,弹簧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隔离m2,分析受力,由平衡条件知,在竖直方向有Fsinθ=m2g+F1sinα,隔离m1,分析受力,由平衡条件知,在竖直方向有,m1g=N+F1sinα,联立解得,N=m1g+m2g-Fsinθ,选项A正确,B错误。答案:AC第57页,共119页。图14第58页,共119页。答案:D第59页,共119页。题型特点给出物体的运动过程,通过受力分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速度、加速度或某一作用力等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或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并求解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等第60页,共119页。解
题
方
略动力学中常见的图像有F-t图像、a-t图像、F-a图像等
对于F-a图像,首先要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两个量间的函数关系式,从函数关系式结合图像明确图像的斜率、截距或面积的意义,从而由图像给出的信息求出未知量第61页,共119页。解
题
方
略
对a-t图像,要注意加速度的正负,分析每一段的运动情况,然后结合物体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
对F-t图像要结合物体受到的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分析每一时间段的运动性质
在解决图像问题时不要被图像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将基本的受力分析、运动状态分析、牛顿第二定律与图像反映的物理过程和状态相结合第62页,共119页。图15[例证5]
(2011·全国新课标卷)如图15,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
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则如图17所示的反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第63页,共119页。图16第64页,共119页。[答案]
A第65页,共119页。[点评]本题考查在不同阶段两物体由于所受外力发生变化,相应的加速度如何发生变化的问题。解决时要以相对运动为分界点,分别研究两个过程的受力情况,分析加速度的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第66页,共119页。[针对训练]15.(2011·北京高考)“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17所示。将蹦极过程近似为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据图17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最大加速度约为 (
)第67页,共119页。图17A.g B.2gC.3g D.4g第68页,共119页。答案:B第69页,共119页。16.(2011·上海高考)受水平外力F作用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其v-t图线如图18所示,则(
)A.在0~t1秒内,外力F大小不断增大B.在t1时刻,外力F为零C.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不断减小D.在t1~t2秒内,外力F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图18第70页,共119页。答案:CD第71页,共119页。图1917.(2010·福建高考)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从t=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19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物体在t=0至t=12s这段时间的位移大小为 (
)A.18m B.54mC.72m D.198m第72页,共119页。第73页,共119页。答案:B第74页,共119页。18.(2010·山东高考)如图20所示,物体沿斜面由静止滑下,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止,物体与斜面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滑连接。图21中v、a、f和s分别表示物体速度大小、加速度大小、摩擦力大小和路程。图22中正确的是 (
)图20第75页,共119页。图21第76页,共119页。答案:C第77页,共119页。题型特点将物体与轻绳、轻弹簧或某一些刚性物体(如:杆、板等)相关联考查某一部分发生改变时,物体的受力突变或逐渐变化时加速度的大小解题
方略弹簧、橡皮条、弹性绳等的弹力不能突变,而地面、硬杆、斜面、绳等的弹力可以突变。求解时应分别确定变化前和变化后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从而判断变化后的瞬时加速度第78页,共119页。图22[例证6]
(2010·全国卷Ⅰ)如图22,轻弹簧上端与一质量为m的木块1相连,
下端与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2相连,整个系统置于水平放置的光滑木板上,并处于静止状态。现将木板沿水平方向突然抽出,设抽出后的瞬间,木块1、2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a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有 (
)第79页,共119页。第80页,共119页。[答案]
C第81页,共119页。[点评]本题考查平衡条件、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应用。对这类问题分析的关键是对物体受力分析,既要分析运动状态变化前的受力,又要分析运动状态变化瞬间的受力,从而确定瞬时加速度的大小。第82页,共119页。[针对训练]19.细绳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用固定在墙上的水平弹簧支撑,小球与弹簧不粘连,平衡时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53°,如图23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已知cos53°=0.6,sin53°=0.8)(
)图23第83页,共119页。第84页,共119页。第85页,共119页。答案:D第86页,共119页。20.如图24所示,两个质量分别为m1=2kg、m2=3kg的物体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中间用轻质弹簧测力计连接。两个大小分别为F1=30N、F2=20N的水平拉力分别作用在m1、m2上,则 (
)图24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0N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0NC.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D.在突然撤去F1的瞬间,m1的加速度不变第87页,共119页。解析:设弹簧的弹力为F,加速度为a。对系统:F1-F2=(m1+m2)a,对m1:F1-F=m1a,联立两式解得:a=2m/s2,F=26N,故A、B两项都错误;在突然撤去F2的瞬间,由于弹簧测力计两端都有物体,而物体的位移不能发生突变,所以弹簧的长度在撤去F2的瞬间没变化,弹簧上的弹力不变,故C项正确;若突然撤去F1,物体m1的合外力方向向左,而没撤去F1时合外力方向向右,所以m1的加速度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C第88页,共119页。题型特点根据题目条件分析超重、失重情况或判断物体间的作用力,或根据超重、失重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画出超重、失重状态下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有时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适当计算第89页,共119页。解题方略超重和失重现象具体表现为视重的变化。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关键是看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当加速度方向向上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加速度方向向下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当向下的加速度为g时,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第90页,共119页。[例证7]
(2011·天津高考)某同学利用测力计研究在竖直方向运行的电梯运动状态。他在地面上用测力计测量砝码的重力,示数为G。他在电梯中用测力计仍测量同一砝码的重力,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小于G,由此判断此时电梯的运动状态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解析]测力计示数小于G,说明电梯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方向向下,则电梯可能是向下加速,也可能是向上减速。
[答案]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第91页,共119页。[点评]超重状态加速度向上,对应两种运动形式(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失重加速度向下也对应两种运动形式(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第92页,共119页。[针对训练]21.(2010·浙江高考)如图25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一定为零B.上升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图25第93页,共119页。C.下降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解析:A、B两物体抛出以后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A物体对B物体的压力一定为零,A选项正确。答案:A第94页,共119页。22.(2009·安徽高考)为了节省能量,某商场安装了智能化的电动扶梯。无人乘行时,扶梯运转得很慢;有人站在扶梯时,它会先慢慢加速,再匀速运转。一顾客乘扶梯上楼,恰好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如图26所示。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6第95页,共119页。A.顾客始终受到三个力的作用B.顾客始终处于超重状态C.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左下方,再竖直向下D.顾客对扶梯作用力的方向先指向右下方,再竖直向下第96页,共119页。解析:人加速运动时,受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作用,扶梯对人的作用力指向右上方,人对扶梯的作用力指向左下方,当人匀速运动时,人只受重力和竖起向上的支持力作用,所以仅C项正确。答案:C第97页,共119页。图2723.某人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其体重为490N。他将弹簧秤移至电梯内称其体重,t0至t3时间段内,弹簧秤的示数如图27所示,电梯运行的v-t图可能是(取电梯向上运动的方向为正)图28中的 (
)第98页,共119页。图29第99页,共119页。解析:由题图知,在t0~t1时间内,弹簧秤示数小于体重,表明处于失重状态,电梯有向下的加速度,可能向下做匀加速运动或者向上做匀减速运动;t1~t2时间内弹簧秤示数等于体重,表明处于平衡状态,电梯加速度为零,电梯可能做匀速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t2~t3时间内弹簧秤示数大于体重,表明处于超重状态,电梯有向上的加速度,电梯可能向下做匀减速运动或者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综上所述,A、D选项正确。答案:AD第100页,共119页。题型特点牛顿第二定律是解决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依据。一是力和运动的综合题,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为使物体变为某一运动状态,应选择怎样的施力方案;二是联系实际的问题,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命题,重点考查获取并处理信息,去粗取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物理问题的能力第101页,共119页。解题方略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使我们能够把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联系起来。
(1)第一类: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第二类: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第102页,共119页。解题方略(3)求解这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第103页,共119页。图29[例证8]
(2011·上海高考)如图29,质量m=2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m,用大小为30N,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0=2s拉至B处。(已知cos37°=0.8,sin37°=0.6,取g=10m/s2)第104页,共119页。(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角的初步认识(46)-苏教版
- Unit 5 Section B 3a - selfcheck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3-复式统计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折射仪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2024年包装检测仪器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甘肃卫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汇编
- 2025年度教育行业资金监管账户委托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城市绿地经营权转让及生态维护合同
- 2025年度员工住宿安全与设施改造协议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影像与临床探讨
- 动力触探检测报告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 职业素养的内容(含事例)课件
- 工艺美术专业-工艺品设计课程标准
- 环卫市场化运营方案PPT
- 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我是清洁小卫士 全国通用
- 教师师德考核表
- 人教版(2023)必修三 Unit 3 Diverse Culture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 单层工业厂房排架结构设计正文
- 两人合伙开旅行社合同范本
- 小学生漫画独立学习力(全3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