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浙江省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浙江省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浙江省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49.0分)1.据考证,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存在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结合所学,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①这一记载实证中国邮驿历史超过三千年

②邮驿发展得益于交通的改善

③殷商时期发展邮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古代的邮驿主要为官方服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中有一首题为《氓》的民歌,开始的部分说:“氓之蚩蚩,抱布(布币)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由此可知()A.“布币”体现出战国时期贸易中使用铜铸币

B.当时开始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行业的商人

C.该诗反映出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的兴盛

D.该诗反映先秦时期的商品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3.如图为“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此印曾由中国赐给倭国使臣,在1784年出土于日本,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该印反映出()A.汉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 B.倭国使臣回国后推动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C.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 D.日本已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本国文字4.唐朝时期,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并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礼记》《史记》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A.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该观点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A.重视以人为本 B.崇尚天人合一 C.追求家国情怀 D.主张和而不同6.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口岸之一,也较早受其影响。以下曾将上海作为初设地的有()

①英国在华开办第一家汇丰银行

②盛宣怀创办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

③中国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

④中国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7.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进行机器大生产,还办

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有关洋务运动时期,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民族工业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B.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C.清政府进行了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西学的传播渠道有了明显的增加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以下有关中国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论述正确的是()A.宋明时期禅宗成为了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B.徐光启主张会通中西文化并撰写《几何原本》

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科学思想

D.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9.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缺医少药,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同时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为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这些现象主要体现了我国()A.医疗卫生技术发展相当迅速 B.药品供应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C.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正不断扩大 D.重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的壮丽史诗,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以下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国家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了公费医疗系统

B.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中国城镇人口已经占到全国总人口近1/5的比例

D.中国通过曲折探索,奠定现代化的工业基础11.在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产生和发展的古文明称为两河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人类已知的最早文明。下列关于两河文明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这里的民居建筑结构基本都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②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贷款

③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④古巴比伦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对后世影响深远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了一部极具影响力的巨著——《国富论》。斯密支持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资本主义企业是创造财富的首要因素。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非常乐观,坚信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自由市场贸易将会使整个社会受益。有关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表述错误的是()A.英国已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B.此时的英国企业中已经出现了工厂制

C.英荷等国成立东印度公司以推行自由贸易

D.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13.“本协定签署国一致同意: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与该协定直接相关的机构是()A.亚太经合组织 B.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4.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表现。1800年,欧洲人口达10万的大城市仅有20座,西半球一座也没有。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有650万人口的伦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接下来是420万纽约,330万人口的巴黎和270万人口的柏林。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对外扩张带来大量城市移民 B.圈地运动促使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C.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D.公共交通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增长15.医学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控制疾病和减少死亡率的方法。一个例子是天花,这是在古代感染率很高的传染病,在世界历史上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18世纪晚期,一位医生发明了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关于这位医生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A.巴斯德法国 B.詹纳英国 C.弗莱明英国 D.列文虎克荷兰16.运河是指人工开凿的河流,通常连接湖泊、河流和海洋,或横贯半岛、地峡而造。某条运河开通于19世纪中期,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该运河是()A.苏伊士运河 B.米迪运河 C.巴拿马运河 D.伊利运河17.二战后,为了解决战争遗留的难民问题,1947年联合国成立了“国际难民组织”。1950年联合国成立“难民署”,负责实施各项难民援助方案。1951年和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和《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成为国际社会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反映了()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的恶化 B.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D.世界和平受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威胁18.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类别数量内容人口买卖文书13件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其他买卖文书4件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借贷文书5件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租佃契约3件葡萄园、土地租赁其他租赁文书2件房屋、蚕桑、马、牛等雇佣文书2件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记账文书5件出受麦账、货薄、便物历等A.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B.商业活动比较规范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商业管理日趋严格19.19世纪中叶以来,福州逐渐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逐渐成为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上述现象的出现体现了当时()A.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发展 B.列强国内颁布法令以扩大奴隶贸易

C.列强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 D.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主导地位20.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B.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21.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图中区域与人种对应正确的有()

①甲地——希腊人

②乙地——雅利安人

③丙地——波斯人

④丁地——赫梯人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说:“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祇鼻子扁平、皮肤黝黑,色雷斯人则说他们的神祇长着一双蓝眼睛和一头红发。倘若牛马也像人类一样有两只手,并打算用双手绘画或者制作艺术品,那马匹也会仿照自己的模样来绘制它们的神像,牛的神像自然也一定像牛,它们都会依自身的模样塑造神祇的身体。”作者意在说明()A.相同的宗教信仰可能对同一事务予以全然不同的文化解释

B.历史研究受到在特定时空下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的限制

C.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D.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并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1.0分)23.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早期城市制度是由《周礼》规定的。在《周礼》之后,古代城市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国家的权力确认。从秦汉以后到宋,中国的城市政治制度既体现为国家结构的严密,也体现为市场和社会、家庭要素的功能性导入。——摘编自姚尚建《在城市革命之前——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巩固》材料二:宋代是我国古代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南宋时期的城市化率达到了22%……当时,打破了唐代以来城坊制的旧格局,实行街巷制的新体制,并大力发展各类手工业、服务业、娱乐业、广告业,同时取消流传千年的宵禁,大兴夜市。而且,户籍制度也不像唐代那样严格(唐代户籍分为编户和非编户,编户称为良民,非编户称为贱民,贱民不得独立门户,须与良民共用一个户口本),流动人口统称“浮客”,在城市居住一年即可落户,不少城市,浮客已多于主户。——摘编自刘奇《中国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启示》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发展加速,全国县改市和乡改镇的数目增多,使城市人口增幅较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设200多个城市和8000多个建制镇,这些城镇的设立又大大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使国有经济焕发生机,更使民营经济取代乡镇经济,并获得蓬勃发展,同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引擎。——摘编自李嘉岩《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指出周朝城邑的三等定制。(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是我国古代城市化发展高峰期”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其主要的经济动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国家政策角度,阐述20世纪90年来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24.铁路交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

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材料二:唐胥铁路,是李鸿章为解决开平矿务公司的煤炭运输至海口的问题而下令修建的。铁路最先计划连接开平煤矿至北塘口,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而竭力反对。为避开清朝顽固派的反对,李鸿章在筑路奏请中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力的“快车马路”。铁路于1881年6月9日开工,同年11月9日竣工,全长9.7公里。铁路总工程师为英国人克劳德•金达,使用标准轨道,建造费用11万两白银。……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成立,首先从开平煤矿收购唐胥铁路,独立经营铁路业务,然后开始展筑铁路。唐胥铁路后来成为京山(山海关)铁路的一部分,1994年在唐山因京山铁路压煤改线而成为七滦铁路的一部分。

材料三: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世界”2004年中国中车陆续开始引进日、德、法等国技术,联合生产时速200公里动车组。2011年中国研发制造出以“和谐号”CRH380为代表的17种型号动车组,涉及4个技术平台,涉及时速350公里。2012年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工作启动。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2017年两列复兴号动车组率先从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宣告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崭新时代。2022年2022年4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创造了明线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世界纪录。2022年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摘编自“学习强国”APP(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试举一例说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铁路交通的成果。(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胥铁路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地位。根据材料二,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概括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的表现。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掷铁饼者》原先为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青铜雕刻作品,今已不存。如图为罗马时代的大理石雕复

制品。

材料二:在文化统一综合的大势之下,罗马在法制建设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希腊,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也最大。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界末共和初建直至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编撰法典为止的所有罗马法律。……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当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资产阶级把罗马法“巧妙地运用于现代资本主义条件”。1804年颁布的反映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的。——摘编自董小川《世界文化史》材料三:阿拉伯文化是在东、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但却带有独具特色的伊斯兰教特征,它不仅仅是对各种文化的拼凑,而是原有各文明的综合。在阿拉伯文化身上,可以见到宽广胸襟与自我创造的完美统一、开放意识与宗教精神的深度兼容,这正是阿拉伯文化的魅力所在。……对于中古欧洲文化来说,阿拉伯文

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阿拉伯人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摘编自董小川《世界文化史》(1)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一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请用一句话说明古希腊、罗马在欧洲文化史上的地位。(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古代西亚和欧洲文化的相关史实,围绕文化“继承与发展”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殷商时期我国就存在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记载实证中国邮驿历史超过三千年,邮驿制度的发展得益于交通的改善,主要为官方服务,①②④正确,B符合题意;

③错误,殷商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的政治制度,解题关键信息是“殷商时期我国就存在明确文字记载的有组织的邮驿制度”。

本题侧重于考查商周的政治制度,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D【解析】从材料“《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氓之蚩蚩,抱布(布币)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货物贸易的现象,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D正确;

ABC选项都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诗经》和楚辞,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诗经》和楚辞,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A【解析】从材料“汉委(倭)奴国王”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朝时期已经出现了中日之间的交往,说明汉朝通向日本的海上通道已经打通,A正确;

BCD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到日本和新罗,采取科举制,体现不出影响深远,故A项错误;

材料不涉及经济交流和中国向朝鲜和日本学习的相关信息,“互鉴”无法得出关,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朝鲜和日本文化的起源,无法看出其与中华文化同源,且该说法有误关,故C项错误;

据材料可知,古代朝鲜和日本都借鉴了中华文化,如中医、制度等,且都曾派遣使者来华学习,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关,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古代朝鲜和日本,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古代朝鲜和日本,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解析】A.材料不涉及以人为本,排除;

B.材料无关天人合一,排除;

C.根据“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为追求家国情怀,正确;

D.材料无关和而不同,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关键信息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本题侧重于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难度较低。

6.【答案】B【解析】英国在华开办第一家汇丰银行是在香港,①错误;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②正确;

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正确;

1900年1月8日:首间华资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在香港开业,④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民族工业兴起,但是发展并不迅速,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A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正确;

B.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进行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D.洋务运动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西学传播的途径明显增加,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解题关键在于对所学知识的把握。

本题侧重于考查洋务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答案】C【解析】A.根据所学可知,到隋唐时期基本完成了本土化,以禅宗成为主流为标志,故A错误;

B.欧几里得撰写的《几何原本》,排除B;

C.新文化运动前期,倡导者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故C正确;

D.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并不是开始传播,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西学东渐”的相关史实。

本题考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D【解析】从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缺医少药,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同时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大量涌现;为改善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强调爱国卫生运动,主要是为人民服务。体现了重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D正确;

ABC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解析】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68岁提高到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表现,B正确;

ACD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建筑结构基本都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①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贷款,②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③正确;

古埃及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排除④,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解析】英荷等国成立东印度公司新的是垄断贸易,而不是自由贸易政策,C表述是错误的,但符合题干的要求;

ABD表述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提升的背景下,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的是解决亚洲经济体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以推动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亚洲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B项正确;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是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于1945年,其宗旨是稳定国际汇兑等,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合作,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合作,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0年欧洲出现了很多巨型大都市,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C正确;

对外扩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

根据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D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解析】从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B正确;

ACD选项中的医生都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解析】1869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A正确;

BCD都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水陆交通的变迁,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水陆交通的变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二战后,为了解决难民问题,联合国设立了专门机构,并实施难民援助方案和颁布处理难民问题的法律依据,这说明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难民问题,而非生存环境问题,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主旨是解决难民问题的具体举措,不是“难民问题仍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难民问题,不是恐怖主义,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联合国的成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联合国的职能和全球化下存在的问题。

本题考查二战后解决难民问题的举措,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人口买卖文书”“租佃契约”“其他租赁文书”等数量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人口、借贷关系、租佃关系比较频繁,且有专门的商业文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商业活动比较规范,B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来丝绸之路贸易发展情况,排除A项;

材料只提到了新疆吐鲁番、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体现不出契约意识不断增强,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商业管理情况,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中叶以来,福州逐渐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逐渐成为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开放通商口岸加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同时大量劳工出国,推动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加强,明确了国际分工,A项正确;

中国并非奴隶劳动力贸易来源,排除B项;

材料并非仅仅强调列强商品输出,排除C项;

材料不能反映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结合题干“19世纪中叶以来,福州逐渐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逐渐成为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及鸦片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20.【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到“西欧文化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于《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能够体现出基督教的势力之大,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特殊,故C项正确。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说法过于绝对,当时除了教会,还有王权,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古时期政治的黑暗和腐朽,排除B项;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材料。

本题考查中古时期西欧基督教会。考查了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1.【答案】C【解析】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地是希腊人;

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地是印欧人;

③丙地是波斯人;

④丁地是雅利安人。

故选:C。

本题考查印欧人的迁徙历程和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印欧人的迁徙历程和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A【解析】A.根据材料“倘若牛马也像人类一样有两只手,并打算用双手绘画或者制作艺术品,那马匹也会仿照自己的模样来绘制它们的神像,牛的神像自然也一定像牛,它们都会依自身的模样塑造神祇的身体”等信息分析可知,汤因比认为人们会依据自己形象的特点来创造自己的神祇,因此相同的宗教信仰可能对同一事务予以全然不同的文化解释,A正确;

B.材料强调的并非历史研究受到特定时空背景下主导地位倾向的限制,排除;

C.材料并非强调历史学家的使命感,排除;

D.材料无关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非洲,解题关键信息是“倘若牛马也像人类一样有两只手,并打算用双手绘画或者制作艺术品,那马匹也会仿照自己的模样来绘制它们的神像,牛的神像自然也一定像牛,它们都会依自身的模样塑造神祇的身体”。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非洲,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3.【答案】【小题1】因素: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商贸需要、文化需要、宗教祭祀;周朝城邑: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小题2】表现:城市化率高;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打破了城坊制,实行街巷制);“市”突破时间限制(大兴夜市);城市户籍管理有所放松,流动人口较多。主要动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小题3】原因:新设多个市镇,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一问要结合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影响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20世纪90年来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4.【答案】【小题1】原因: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例举: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小题2】地位: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影响:便利了物资的流通;推动了铁路工业及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陋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小题3】标志: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表现: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解析】本题考查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